《臨江仙夜登小閣記洛中舊遊》的閱讀答案與賞析

《臨江仙夜登小閣記洛中舊遊》的閱讀答案與賞析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南宋] 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注:這首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紹興五年)陳與義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鎮壽聖院僧舍時所作,追憶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國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間在洛中與好友們遊樂的往事。②午橋:在北宋河南洛陽南,唐朝裴度有別墅在此。陳與義:兩宋重臣,生於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於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歷靖康之難。紹興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辭官,寓居湖州青墩鎮壽聖院僧舍。

  ②新晴,雨過初晴的月色。

  (1)這首詞的上片主要運用什麼手法?描繪出“舊遊”中怎樣的美好情境?請作簡要分析。

  (2)全詞如何圍繞“閒”的心緒,發出怎樣的感慨?

  (3)“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詞句 內容簡要分析。(4分)

  (4)請從語言、意境、結構中任選兩個角度,賞析“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5)請簡要分析此詞中所包含的複雜情感。

  (6)詞的上片“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表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閒登小閣看新晴”表達表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7)這首詞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動靜結合。② 借月色迷濛、疏影斑駁和豪英坐飲、流水無聲、笛聲陣陣來構成一幅人與景、情與境相諧和的優美遊樂圖。動靜結合:碧空中,月色迷濛;花叢中,樹影斑駁(靜);午橋上,豪英坐飲(動);長河中,流水無聲(有動有靜);杏花裡,笛聲陣陣(動)。構成一幅人與景、情與境相諧和的優美遊樂圖。

  (2)從洛陽舊遊到現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閒”,感慨國事的盛衰興亡;從昔日與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獨在之“閒”,感慨個人知交零落;從二十多年的轉瞬即逝到夜登小閣之“閒”,感慨時光飛逝而功業無成。

  (3)①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靜景和伴著清韻悠遠的笛聲歡歌到天明的動景,(2分)③描寫了作者當年在良辰美景中與朋友一起藉著酒興盡情戲鬧的遊樂情形。

  (4)語言:這兩句詞用語質樸自然,不見矯揉造作之跡。“杏花疏影”寫所見,“吹笛到天明”寫所聞,視聽結合,有聲有色,很有雅緻。

  意境:這兩句詞選擇杏花、笛聲兩個意象描繪了詞人往昔在洛中與朋友在杏花疏影裡吹笛的圖畫,意境淡雅傷感(營造淡雅的情調和憂傷的氛圍),寄託了詞人對往事的無限懷念。

  結構:此句承上啟下,仰承“憶昔”,是對“昔”的具體描述;下啟“一夢”,與之構成鮮明的對比。(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5)①對美好往事的深切懷念,上闋憶洛中舊遊。追憶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長溝流月仙境般的明淨和幽寂環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閒情雅興,追憶中寄託了詞人對往事的.懷念。

  ②對二十年風雨顛沛、知交零落、國事滄桑的傷感,“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如今淪落異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不在,撫今追昔,詞人備覺傷感。

  ③對人事、歷史之滄桑的感慨,詞人想到國家的興衰、自己的流離失所,發出“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的滄桑感嘆。

  (6) 愉悅,歡暢;悲慨,惆悵。(一點1分)

  (7) 運用虛實結合與對比的手法。上片由一個“憶”字引起,回憶二十年前英豪的歡聚,是想象虛寫;下片用“二十餘年如一夢”來概括世事的變幻無定,寫歷盡滄桑之後的無奈之感,感嘆盛衰興亡,是對現實情感地抒發。憶昔和感今形成鮮明的今昔對比,發為浩嘆的蒼涼之音。(點出兩種手法各1分,能結合詩歌的內容分析各1分)

  二:

  (1)這首詞的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作者描寫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麼?(3分)

  (2)請指出此詩中所包含的複雜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詞的上片描繪了往昔一幅閒適的圖景:大家曾在午橋豪飲,座中多是傑出的英雄。月光隨著長溝的水波靜靜東流。在杏花的疏影裡,詞人與朋友們藉著酒興,暢談理想, 盡情遊樂吹笛直到天明。(2分)與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進而感慨抒懷。(1分)

  (2)①對美好往事的深切懷念之情。②對時光飛逝,閒居湖州,功業未成的感慨之情。③對二十年顛沛流離、知交零落,如今獨登小閣的傷感之情。④感慨古今興衰變幻,看新晴,聽漁唱,自我排解的曠達之情。(答對其中的三點即給4分)

  譯文

  憶昔日在洛陽午橋酣飲,在座的多是豪傑精英。明月無聲地隨長溝流水遠去。在杏花疏落的暗影裡,笛聲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歲月猶如一夢,此身劫後雖在但往事仍讓人心驚。閒登閣樓看雨後晴空。古往今來多少興亡事,都化做了漁人三更的歌聲。

  賞析

  本篇為登臨感懷之作。宋紹興五年(1135)五月,陳與義因病辭官,住在湖州青墩鎮壽聖院僧舍。詞人回想起自己二十年的經歷,感慨萬千,尤其是靖康之難,更是不堪回首。本詞正是作於此時,詞人當時四十六歲或四十七歲。

  上片追憶二十多年前在洛陽午橋聚會歡飲遊樂的生活,抒寫對充滿豪情壯志的青年時代的逝去的感傷,狀景歷歷如繪,意境優美。“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詞人的故鄉是洛陽,城南的午橋是他昔日呼朋喚友結伴遊玩宴飲的地方,而現在自己淪落異族,想起以往座中那些“豪英”,撫今追昔,令人傷感。記憶中都是良辰美景:“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那時洛陽是流月仙境般的明淨和幽寂,在杏花疏落的暗影裡,與朋友笛聲悠悠一直吹到天明。如此美景,如此閒情雅興,怎能不讓人追憶?怎能輕易忘懷?即使談之都讓人覺得愉悅而爽朗。

  下片轉言今情,感慨國事滄桑、身世飄零,用筆空靈,內涵豐富。“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寫今日的情景。“如一夢”感嘆往事如煙縹緲無蹤,二十年風雨顛簸;“堪驚”是膽戰心驚的意思,詞人雖未點明具體為何事,但聯絡他的經歷,應該是指靖康之難,以及自己交遊零落的生活。“閒登小閣”,看似有閒情逸致,實則感愴無限。“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詞人將古今興亡,都收攏到漁人三更的歌聲中,餘韻不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