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閱讀題參考答案
《李勣》閱讀題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題
李勣,本姓徐氏。初,李密亡命在雍丘,王世充討密,勣以奇計敗世充於洛水之上,密拜勣為東海郡公。
武德二年,密擁眾歸朝。其舊境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並據之,未有所屬。勣曰:“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宜具錄州縣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使者以勣意聞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詔授上柱國、萊國公,賜姓李氏,令總河南、山東兵。及李密反叛伏誅,勣表請收葬,服衰絰,與舊僚吏將士葬密於黎山,朝野義之。太宗即位,拜幷州都督。勣在幷州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朕今委勣於幷州,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十七年,高宗為皇太子,轉勣太子詹事。太宗謂曰:“我兒新登儲貳,卿舊長史,今以宮事相委,故有此授。”太宗又嘗閒宴,顧勣曰:“朕將屬以幼孤,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於朕哉!”勣雪涕致辭,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見委信如此。
總章二年,寢疾,尋薨。及葬日,帝登樓望柳車慟哭。 勣前後戰勝所得金帛,皆散之將士。每行軍用師,頗任籌算,臨敵應變,動合事機。與人圖計,識其臧否,聞其片善,扼腕而從。事捷之日,多推功於下,以是人皆為用。
(節選自《舊唐書·李勣傳》)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為己功,以邀富貴 邀:求取
B.朝野義之 義:義氣
C.太宗嘗閒宴,顧勣曰 顧:看著
D.寢疾,尋薨 尋:不久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勣從不居功自傲。在李密率眾歸順朝廷後,他統轄著李密過去所佔據的大片土地,但他並沒有以此作為富貴之階,而是詳細登記了各州縣的人口,全部呈報給李密,任憑他自己獻上。
B.李勣頗重舊情。他用奇計打敗了王世充後,李密封他為東海郡公。等到李密因謀反被殺,他上表請求為李密收葬,並身穿孝服,與舊僚將士將李密安葬在黎山。此舉得到朝野人士讚許。
C.李勣以稱職聞名。太宗授任李勣為幷州都督。李勣執政幷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太宗批評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臣子,安撫邊境,盛讚李勣鎮守幷州,使得邊塞安寧,遠遠勝過修築長城。
D.李勣善於採納他人意見。每當與別人一起謀劃事情,他都能夠辨析好壞,一旦聽到別人一點點好的意見,就興奮地採納。事情成功後,還常把功勞歸於他人,因此人們都願意為他效力。
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朕將屬以幼孤,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於朕哉!(5分)
(2)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見委信如此。(5分)
參考答案:
7. B。“義”,認為他有義氣。
8. A。只是李勣的想法,並沒有付諸行動或未成為現實。
9.(1)我準備把年幼的太子託付給大臣,想來想去沒有超過你比您更適合的人。你過去不遺棄李密,現在難道會有負於我嗎?(“屬”、“越”、“遺”“豈”各1分,句意1分)
(2)李勣一會兒沉醉不醒,太宗就脫下自己的御服給他蓋上,李勣受太宗委託,被信賴就像這樣。(“俄而”、“覆”、補充主語各2分、被動句1分,句意
1分)
參考譯文:
李勣,原本姓徐。起初,李密逃亡到雍丘,王世充討伐李密。李勣用奇計在洛水上打敗了王世充,於是李密拜李勣為東海郡公。
武德二年,李密聚集餘兵歸順唐朝。李密原來管轄的地盤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被李勣佔據,沒有具體歸屬,李勣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使者把李勣的本意上奏給高祖,高祖非常高興地說: “徐世勣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一個純厚的臣子。”下詔封他為上柱國、萊國公,賜李姓。命令李勣統領河南、山東的軍隊。等到李密反叛朝廷被殺,李勣上表請求收葬李密,李勣披麻帶孝,和李密原來的僚屬將士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朝廷民間都認為李勣有義氣。太宗即位,拜李勣為幷州都督。李勣在幷州共十六年,令行禁止,被稱為稱職。太宗說:“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的人才,安撫邊境,只知道築長城來防備突厥。朕現在委任李勣在幷州,就使邊塞安靜,難道不是遠遠地勝過築長城嗎?”
貞觀十七年,高宗做皇太子,轉令李勣為太子詹事。太宗對他說:“我的兒子剛當上太子,卿原來是他的長史,如今把宮中的事情委託給卿,所以有這樣的任命。”太宗又曾經在閒暇時設宴,望著宴上的李勣說:“我準備把年幼的太子託付給大臣,想來想去沒有比卿更適合的人。你過去不遺棄李密,現在難道會有負於朕嗎?”李勣拭淚致辭,因此咬破手指流出血來,一會兒沉醉不醒,太宗就脫下自己的御服給他蓋上,李勣受太宗委託,被信賴就像這樣。
總章二年,李勣臥病,不久去世。到了下葬的那天,皇帝登樓望著靈車痛哭,併為他安置祭奠。李勣前後戰勝所得到的黃金、絲帛,都分發給將士。李勣每次指揮行軍作戰,很能籌劃,臨敵應變,行動都合乎機宜。與人一起謀劃計策,能辨別它的好壞,聽到別人一點好的計謀,就握住手腕高興地聽從,作戰取得勝利的時候,多把功勞推讓給部下,因此人都願意為他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