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班級制度教育隨筆

幼兒班級制度教育隨筆

  在當下社會,大家逐漸認識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制度到底怎麼擬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班級制度教育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國哲學家羅素說過:“人生幸福在於良好習慣的養成”。我國教育學家葉聖陶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伴隨人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整體發展,有人說:“習慣是人生最大的指導”。習慣一旦定型,要改過來就困難了。幼兒可塑性強,幼兒期是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應把握幼兒在園的各個環節,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等,為幼兒長遠的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

  (一)、有序、規則常抓不懈

  “次序感”對幼兒發展十分重要,次序可以提高兒童的生活質量,為兒童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1、環境的有序

  教玩具在內的每一樣物品,相對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這是環境的有序。在班級裡,經常看到幼兒把脫下來的衣褲隨便一扔,把玩過的玩具隨手一扔的現象。針對一些無序的情況,我們要求幼兒午睡把脫下來的衣褲整理好,還可以當個小枕頭墊在頭下面。白天活動得熱了,脫下來的衣服就整理好放到娃娃家裡規定的地方,經過一段時間教師的叮囑,幼兒就養成了這個好習慣。玩具同樣如此,科學活動中有《分類》這個活動,我們就請幼兒給玩具寶寶分家,幼兒就知道了玩具也有不同的類別,每次玩玩後,他們都會分好放入籃中,並放到規定的地方。“娃娃家”裡孩子玩好了總是亂七八糟的疊在一起,於是我們就製作了一些圖片作為標籤,將它貼在櫥櫃的每個框裡,這樣幼兒就知道鍋得和鍋在一起,勺和勺在一起,他們知道了該怎樣整理。

  2、過渡的有序

  比如前後兩個活動交替中,由於活動形式、內容、地點的轉換,我們必須得讓幼兒進進出出的有序。比如上課了,我們就用規定的音樂請幼兒請幼兒起立、搬凳子做小圓點上,活動結束再聽音樂搬回去。下樓梯,幼兒先排好隊伍,然後再一個個衣服拉住變成一隊往下走,下樓梯時一個個得腳踩著紅蘋果,這樣就避免了有的幼兒亂走,不排隊的現象。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是秩序的保障,是有序活動的前提。小班的幼兒自控能力比較差,規則意識更是不強,活動是經常發現你擁我擠,你爭我奪的'情形,因此規則習慣培養更具有意義。

  1、宣示規則。我們經常用正面的語言把活動規則告訴幼兒,如玩滑梯時,哪些地方不能去,不可以從滑梯下往上爬,不可推不可拉,老師敲小鈴立刻排隊。有時也採用教師問幼兒答的方法來明確活動規則。上課了我們要求幼兒先把小嘴的門關上,小手管住小腳,小眼睛看著老師,這對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然後老師再開始講課,舉手要求美觀,不搶嘴的幼兒老師才會請他。堅持一段時間下來,幼兒課堂紀律明顯進步,班級還得到了“課堂紀律好”的小紅旗。

  2、暗示規則。比如用圖例來暗示,在衛生間裡洗手盆上方,我們都貼了節約用水、怎樣吸收的一些標誌來暗示洗手的規則。也經常用一些動作如食指放嘴邊告訴幼兒要安靜,食指點在另一隻手的中間,表示停的意思。

  3、評價示意。我們經常對幼兒守規則的行為及時進行肯定,以此示意幼兒要遵守規則。如有的幼兒不管喝水、小便、搬飯都排著隊伍,就及時表揚,並要求其他幼兒向他學習,做任何事情都要排隊進行,這就是一種規則教育。

  (二)、樹立榜樣比較對照

  教師要做孩子的第一榜樣,要求幼兒遵守的規則教師也必須無條件遵守。另外,在孩子中間發現、樹立榜樣,比較讓幼兒發現遵守規則好的組,活動能力、速度都棒,其餘的孩子也會以好榜樣來對照、比較自己的行為,主動控制自己的規範行為。

  (三)、家園一致形成合力

  家園一致教育在規則意識的培養方面尤為重要。有的幼兒往往幼兒園一套,家裡一套,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我們透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結合日常談話、家訪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培養的規則,並請家長在家也要要求一致,家園一致,真正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再如班級裡的活動,為了主題活動的有效開展,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援和配合,比如《好吃的水果》很多家長買了水果幼兒帶來,我們以發小紅花的形式進行獎勵和激發其他幼兒;在家園欄對配合的家庭表示感謝;還利用校訓通發簡訊;班級網頁上寫信感謝家長;學期結束評選“班級熱心家長、智慧家長”等形式來感謝重視、配合我們的教學活動的家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