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24司馬光教案三年級

部編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24司馬光教案三年級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部編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24司馬光教案三年級,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馬光》是一篇文言文,透過講述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讚頌了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肯動腦筋的品質。

  文言文離我們生活的年代較遠,三年級的學生從未接觸過文言文,學起課文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這個故事他們都聽說過,有助於他們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課文簡短,一旦讀熟,理解、背誦起來就很容易了。

  知識與技能

  1.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字。

  2.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

  3.藉助註釋,能自己講一講這個故事。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註釋和工具書等多種途徑來理解詞句的意思,生生、師生互動交流,理解課文,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在反覆誦讀中品味古文獨具魅力的語言,引導學生感受古代傳統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內容的豐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肯動腦筋的品質。

  重點

  1.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字。

  2.學會藉助註釋瞭解課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話複述全文。

  難點

  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覆誦讀中品味古文獨具魅力的語言。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課前蒐集文言文的有關知識,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圖片匯入

  1.課件出示文中插圖。

  師:看到大螢幕上的這幅圖,大家會想起哪個故事呢?(學生交流)

  師:這個故事最早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記錄在我國元代的一本歷史書——《宋史》裡面。

  2.板書:司馬光。

  師:請大家齊讀課題。(教師相機提示學生,司馬是姓,光是名)

  師:同學們在課前進行了預習,應該透過多種途徑蒐集到了不少資料吧!那麼你們瞭解到了我們即將學習的這篇課文的哪些知識?知道它有什麼特點嗎?

  3.學生交流,教師相機介紹文言文的相關知識。

  二、初讀課文

  1.同學們的預習完成得非常棒。現在,請開啟課本,跟著老師一起來讀一讀這篇課文,教師先用較慢的速度範讀課文,學生跟讀。

  2.教師再用正常的速度範讀課文,讀出停頓,學生跟讀,讀流利。

  3.看大螢幕,把本課生字讀一讀,每個生字讀兩遍。

  4.生字解決了,誰能把這篇古文給大家讀一讀?(抽讀)

  師:請其他同學注意聽,如果他有什麼地方讀得不夠好,等會兒提提意見。(學生點評)

  5.現在讀的感覺和剛開始讀的感覺不一樣了吧,古文就是要慢慢讀,反覆讀,才能讀出味道來!再試試……(齊讀)

  三、理解課文

  1.學習“群兒戲於庭”。

  (課件出示:群兒戲於庭)

  (1)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司馬光小時候)大家是怎麼知道的?(“兒”是“小孩子”的意思)

  (2)這句話還告訴了我們什麼?(教師引導翻譯詞句,並點擊出示單字解釋)

  生:事情發生的地點(院子裡)。

  師: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庭)大家找到這個字了嗎?我們把它勾出來,還可以做上筆記,我們再來寫一寫這個字。(教師範寫“庭“字。)

  師:這群孩子在做什麼?哪個字能說明?(戲)“戲於庭”就是……(抽學生翻譯)“於”是“在”的意思。

  (3)誰能把我們剛才理解到的資訊連起來,給大家說一說。(翻譯全句)

  (4)齊讀這一句。

  2.學習“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師: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

  (課件出示: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1)指名讀。

  師:老師注意到,有的同學在閱讀本句時停頓還掌握得不是特別好。(指導:範讀、齊讀)

  (2)認識“甕”。

  師:最開始,我們看了一張圖片,裡面有個大傢伙,那是什麼?(甕)“甕”是什麼意思呢?(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大家是從哪裡瞭解到這個字的意思的?(文下的註釋)

  師:沒錯,藉助註釋理解相關內容,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3)那在本句中,還有哪些字是你們在閱讀中沒弄明白的?

  生:“足”“跌”“沒”……

  (4)教師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字並指導書寫生字:登、跌。

  (5)現在誰能夠看著大螢幕,把事情的起因給同學們說一說?(翻譯本句)

  (6)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這一句。

  3.學習“眾皆棄去”。

  師:在這危急的關頭,其他孩子是怎麼做的.?

  (課件出示:眾皆棄去)

  (1)抽讀。

  (2)師範讀。

  (3)自讀。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方法再讀讀,多讀幾遍,而義自見,試一試。

  (4)透過閱讀,大家瞭解了哪些字的意思?(生自由回答,教師相機點撥。)

  (5)指導書寫:眾、棄。

  (6)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眾皆棄去”,想象一下孩子們當時的表情、心理、動作,進一步理解體會。

  翻譯:其他的孩子都放棄而離開。

  4.學習“光持石擊甕破之”。

  (課件出示:光持石擊甕破之)

  師:在這危急關頭,只有司馬光沒有離開,在想辦法救人。

  板書:光持石擊甕

  (1)指導書寫“持”,理解“持、擊、破”的意思。

  (2)抽生完整翻譯全句。

  (3)司馬光與其他孩子一比較,就讓人覺得司馬光真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評價,談品質)

  5.學習“水迸,兒得活”。

  (課件出示:水迸,兒得活)

  (1)齊讀。

  (2)“水迸”是什麼意思?(水向外濺出或噴射)

  (3)結果怎樣?(兒得活)

  (4)板書:兒得活

  師:孩子得救了,真是讓人鬆了一口氣,讓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令人欣慰的結局吧!(齊讀)

  6.比較異同,複述全文。

  師:《司馬光》這篇課文我們學完了,你發現這篇課文的語言和其他課文的不同了嗎?

  (1)學生交流。

  (2)教師小結。

  文言文不同於課文,它篇幅極短,語言簡練,需要藉助註釋理解意思。

  (3)師:現在請你們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4)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講。

  四、指導背誦

  1.教師領讀。

  師:“好文不厭百回讀,熟讀成誦有收穫。”這節課我們透過反覆朗讀,初步領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現在,就請大家熟讀成誦,把它放進自己的知識寶庫裡吧!

  2.指導背誦方法。

  師:老師剛才看了一下,同學們都背得很認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掌握到了合適的方法。老師背類似的古文,一般會先想想故事內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許多。不信,我們來試試。

  3.教師說句意,學生背對應句子。

  4.同桌互背。

  5.教師抽背。

  五、佈置作業

  1.推薦讀《掩耳盜鈴》。

  2.書寫本課生字。

  教學反思

  這篇文言文的內容和道理比較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編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時,我把“讀通”文章作為一大任務,先範讀,然後讓學生自讀,互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及韻律,再讓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詞句的大概意思,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學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古人有“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因此本課教學以朗讀為主。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小組賽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的過程中理解課文,熟讀背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