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著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中國名著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透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名著論語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名著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意思是: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論述,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夫子即孔子,夫子的文章暨有文字的書籍,夫子的言性與天道暨無字之書了。對無字之書,只有用“心”去解讀,去領會了。

  有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擅長做車輪的能工巧匠叫輪扁。一天,他看到齊桓公在讀書,於是他問齊桓公看的什麼書,都寫的什麼?齊桓公告訴輪扁,是聖人講道理的書。輪扁又問,這些聖人還活著嗎?齊桓公說都死了。輪扁說那就是聖人留下的糟粕了。齊桓公讓輪扁拿出合理的解釋。輪扁以做車輪為例,所有工匠都能講出相同的製作車輪的技巧,但誰都沒有他做的好。每次製作,輪扁都是憑心的感覺去做。做他們這一行的,那些不可言傳的訣竅,會隨著他們的死亡而離去。聖人心中許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精華也會隨著聖人的死亡而死去,留下的只是膚淺粗略的東西。

  姑且不去評論輪扁所謂的糟粕論,意中認為輪扁的話是符合現實的,也是有一定的哲理性的。毋庸置喙,世界上不可言傳的事物很多,就如所說的無字書,就不是透過傳授可以得到的。要想有所感悟,首先要透過老師傳授有字書本的知識後,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有了自己的見解和理解能力,進而才有對社會的領悟和體會,並逐步達到能夠解讀無字書籍的程度。

  之所以寫下如此感悟,是因為此前意中一直抱怨自己的寫作能力有限,不能把一些自己領悟很深的觀點、看法寫出來。對照“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及輪扁的話,意中感悟尤深:連聖人都無法把自己對性與天道的感悟描述清楚明白,讓後人一目瞭然,何況意中?遂釋然。

中國名著論語讀書心得體會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擔心自己不夠了解別人。

  孔子為何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呢,為何不必擔心別人不知道我呢?我們大多數人的心態好像和孔子這句話是截然相反的,總是千方百計希望別人知道自己,希望擁有更多的粉絲,希望獲得更多的名聲、地位、財富等等,這不是我們很多人所執著追求的嗎?為何孔子卻背道而馳呢?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孔夫子在他那個時代確實是很不被人理解的。

  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唯一能直接感知的就是自己的喜怒哀樂,在這個世界上最瞭解你又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了。就像你看見兩個人在吵架,你先聽了一個人的訴苦,只要你不聽另一個人的.說辭,你一定會更同情訴苦的那個人。

  在我們遇到任何委屈和不公時,都要記得沒有人有義務一定要來理解你,但如果你想要變得更好,更強大,你一定要學會去了解別人。先把自己做好了,不必在意別人怎麼評價你。

  “患不知人也”,要擔心自己沒有了解別人。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學會去了解、進而做到去包容他人。在待人接物的時候,應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在不違背自己原則地情況下充分地予以對方尊重與理解。我們應該學會去了解別人,而不是閉塞在自己的空間裡。我們不應該總是拿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別人。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所持的想法和觀點有著或多或少的出入,這是正常的。當然,“知人”也並非完全就忽視了“自我”。當你通過了解別人的優點後,加以學習,改善自身,不是一件好事嗎?當你瞭解別人的缺點後,對照自己有沒有這一的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並引以為戒,也未嘗不可啊!這也是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過了解別人,你不止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你還能夠聽到遠方的聲音,你的世界是否就更大一些了呢?與此同時,願意去了解別人是一種能力,在生活中,也會增加很多附加能量,你會發現,只要你願意探出充滿善意的腦袋,就會有人與你揮一揮手,讓你看到更寬廣的路。

  面對不瞭解我們的人,願我們可以不憤怒,不怨恨,收起眼淚和委屈,不必急著去解釋,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充實自己,雕琢自己,做喜歡的事,保持正確的方向,開心坦蕩。

中國名著論語讀書心得體會3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後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於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後)。《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後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後,被奉為儒家經典,後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後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註》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聖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中國名著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提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當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裡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教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資料不光有這些,也能夠有其他資料。比如反省自我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我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我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我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裡講的,我必須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資料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中國名著論語讀書心得體會5

  讀論語,感到收穫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後知不足。

  學,然後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度,持之以恆,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並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後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透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瞭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聖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聖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備。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裡可以看到孔子極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出來。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發展成就了後來幾千年農業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於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思,然後明目標,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今天我們重溫《論語》,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內聖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