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受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受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透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受1

  這學期根據老師的要求,我讀了吳非先生的力作《致青年教師》。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我們學過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吳先生說,教育工作不過是依據常識並教會學生遵守常識,學會學習並養成好習慣。教師職業對於民族未來具有深遠意義,每一位教師的工作都將是無可替代的。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他的“亮度”在於他的個人修煉。想想這是多麼令人震撼的話,雖然我現在不是老師,但是作為一名師範生,我就該處處留心如何做好一名老師。

  我覺得我有幾個想法是讀了這本書之後形成的。

  第一,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這是第三輯“心裡裝著學生的心”的體現。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如果作為老師,那就是像父母一樣。在學校我們就是學生的父母,父母怎麼能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有愛才是可以打動他們,並且真正幫助他們的。

  第二,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我們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他們最希望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這個在文章《不要保留學生的檢討書》是很有體現。學生雖然會犯錯,我們要正確的處理。既要把問題處理好,也要尊重他們,更不能區別對待學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要讓學生學會開放性思維,對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這樣才利於他們成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文章《珍視我們的專業》寫得很好。說實話,我之所以選擇化學師範這個專業,就是源於我對化學的熱愛。但這樣也許不夠,我還要愛教師這個專業,只有我們自己珍愛我們的專業了,學生們也才會相信我們。在當今資訊化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

  這本書讀完後,我覺得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我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在今後的學習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受2

  從某種程度上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因此,在現實中,教育出現了不少違背發展規律,前一階段我讀了《致青年教師》,給了我很多借鑑。特別對於教育的一個特徵:慢有很深的感受。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他帶給我們的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衝擊。相對於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教育是慢的藝術”帶給了我們更多的從容與淡定。正如吳非所言,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細緻、耐心,但有時非常容易就是訓斥、強迫、禁止。當然這有教育體制的原因,但更可能是教師自身教養、對教育的責任、對孩子的愛心出了問題。的確,我們不少教師以“為學生好”的名義,做了很多不利於學生髮展的事情,這是需要我們教師反思的。

  社會現狀反映了國人的一種浮躁心態,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這一思想也開始衝擊著我們的教育。我們搞素質教育,就一股腦的把素質教育的種種做法,比賽似的加於我們的學校,各種興趣班一擁而上,學校紛紛構建了屬於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霎時間,每個學校熱熱鬧鬧,看似精彩紛呈。有人竊喜:素質教育已在我校提前結出成果了!可是,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的快,只是為素質教育穿了一件外衣而已,沒有實際的意義,是違背素質教育規律的。教育的快,還表現在片面追求升學率上。這也是一個極端。有人說,我只要升學率高了,就能遮百醜,於是乎,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讓學生沒完沒了的做作業,沒完沒了的考試,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還美其名曰: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生是承受痛苦了,但也沒發現學生得到舟啊。急速提高升學率與提高教學效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是帶有明顯功利色彩的行為,屬於拔苗助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生命既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是一種脆弱的極易損傷的作品,有時只消一句冷酷無情的話,就足以扯斷一根纖細的生命線。”是啊,教育的使命就是用耐心攙扶生命成長的一段時間,孩子的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自我確認、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過程,我們可以給予學生一時的攙扶,但我們總不能拖著孩子跑啊。

  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中,教師需要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用生命去推動生命,用生命去潤澤生命,在生命化教育的高度下,教育毫無疑問就是慢的藝術。如果教師用生命的高度來看待學生的成長,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是他們生命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學習是否愉快,這其實關係到學生的生命質量。因此,讓“教育是慢的藝術”的理念成為越來越多教師的共識,讓教師們在繁瑣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期待,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引領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現在的教育不缺宏大的理論,更需要的是迴歸常識,教育是慢的藝術,其實就是一種常識,需要我們去尊重。

  教育是慢的智慧的藝術。教師要用心慢慢去做,這體現了對學生生命成長的尊重。教育是潤澤心靈的藝術,不能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待、耐心,減少教育浮躁與功利,這是教育真正的精彩。教育應該慢下來,欣賞細水長流的美妙風光。慢下來靜靜地看,我們就會驚喜地發現,所有一切依然是美好如初,抑或是更加美好。慢教育是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潤物細無聲”、“大愛無痕”、“誨人不倦”、“鍥而不捨”等精髓的通俗詮釋,對我們也是一種訓誡。慢下來,我們才能從容領略教育事業的精彩;慢下來,我們才能細膩感受教育生命的神聖;慢下來,我們才能咀嚼教育生活的美好;慢下來,我們才能夠輕輕觸控教育行走的真實!教育,就是扶著生命慢慢走!慢教育是新課程的一種態度,是教育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智慧和能力!我正享受著這個“慢”的狀態,他是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實的!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受3

  跟崗學習期間,茹清平老師買了很多好書,其中有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以前看過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覺得不錯,所以,我又挑了吳非老師的這本《致青年教師》。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我們要有什麼樣的志趣》就讓我深在同感。說實話,我身邊也有不少吳非老師所寫的老師。他們對打麻將、打撲克、炒股票、“偷菜”感興趣。我也曾對此感到不可思議。看了吳老師的文章,我釋然了。的確,我們不可能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志趣不同,我們只能要求自己能有較高尚的志趣,要求自己不能鬆懈。至少,我要讓學生少遇到一個只關心汽車、房子,而對讀書、甚至於教學都沒興趣的老師吧。吳非老師說得對:“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職責,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自身的追求。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

  《做個有胸襟的老師》這篇文章,讓我我更加深信: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好的老師,其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學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為了讓學生胸襟開闊,我能不要求自己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嗎?有不少老師過多的指責學生,說現在的學生胸襟狹窄,太過“小氣”。我們當然可以從家庭、社會找到原因,但為什麼不反思自己:做為一個老師,我是一個“大氣”的人嗎?我的胸襟有多寬呢?

  《不是活潑,是缺乏教養》一本中,吳老師雖然只提到了一些青年教師的缺乏教養。我所想到更多。教育者的缺乏文明素養,他的學生就可能粗俗。我們的教育在硬體上並不比發達國家差(至少珠三角的城市是如此),可我們的教師的理論基礎、教育理念、文明素養方面與人家的差距是多大呢?更可怕的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僅沒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反而將缺點看成優點,鼓勵自己的學生、子女也“活潑”。他們還將“有禮”看成是受束縛,將指責、抱怨當成是“有思想”,將上網玩遊戲當成是趕上了時代。我不知道學生——還缺乏判斷能力的孩子會被引導向何方?

  回顧《不能讓學生認為我們不認真》這篇文章,我一直深深反思我自己: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不認真?吳非老師的一句話“我寧可讓學生認為我的教學水平差,也不願意他們認為我不認真”說到了我的心裡,我更加明白了我以後的工作該怎麼做。

  《不能疏忽的教育細節》這篇文章中說道“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簿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分信任感。”我想到了我自己,有很多時候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我忽視了教育中的細節問題,真是倍感羞愧。校園裡有些事,在教育圈外的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有人去關注,但對教育者來說,如果不關注細節的作用,很難為人師表。在和老校友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們能記住當年學習生活中許多有意思的細節,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過他們,如影隨形半個世紀,還會透過他們傳到更遠的年代。

  教學,特別是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承擔起更多的教育功能,決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學生終生的發展,這一點應該不會有什麼不同看法。遺憾的是,我們當老師卻常常將此掛在嘴邊,卻不能落實於行動。

  學生在青少年時代讀什麼書,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將決定其一生的精神高度。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追求更高尚的人生理想,有更大的人生格局,需要他們自身的努力,更需要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的辛勤付出。

  讓我們始終記住:我們是教師,我們對學生、對孩子有更多、更大的責任……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受4

  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在“不要急”這一輯“讓學生喜歡我的課”這篇文章中,吳非老師說:讓學生喜歡我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如果一名教師能做到這些,他一定是個合格的教師。讓我深有感觸:怎樣才能做到讓學生喜歡我的課?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學生對一個老師的感情,直接影響著這名學生對這位老師所教學科的情緒。學生會因為喜歡一位老師而喜歡一門功課,一位被學生喜歡的教師,其教育效果總是超出一般教師,同樣,也可能因為討厭一位老師而討厭學習。作為一名教師,當你的學生喜歡你,喜歡上你的課,喜歡聽你的話,那麼你的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要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首先必須讓他們喜歡你。下面就圍繞著這個主題來談談我的感受。

  一、和學生一起玩,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教師都知道,只有走近學生,甚至走進學生,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課間十分鐘,我會站地一旁會心地觀看學生玩的一些小遊戲,接受學生的邀請和他們一起玩鬧;在學生歡度“六一”的節日裡,我會和學生一起投入地拍手唱快樂歌;在運動會上,我會跑上跑下地大聲指揮,並且和學生一道聲嘶力竭地為隊員吶喊加油。只要教師能經常參與學生的活動,成為學生中的一分子,學生沒有理由不接納你,你的情感投資沒有理由得不到回報。但當你和學生打成一片時,你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自己畢竟是他們的老師。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行中有無對老師的過分接近,如果有,應馬上進行處理,不能使學生覺得你這個老師不兇,是他們的朋友,而忘了是他們的老師。

  二、學會鼓勵學生,建立學生自信心。

  人性的弱點中曾說:沒有人不喜歡聽恭維的話的,學生也是如此。在課上,我儘量精講多練,讓更多的學生有參與到課堂活動的機會。例如:在上《陶罐和鐵罐》這一課時,我讓同桌的學生根據文中陶罐和鐵罐的對話,表演讀,要求每一位同學都必須參與,當然,大部分學生自然沒問題,但我們班有個性格比較內向,學習成績差,自信不足的學生,不願意和他的同桌一起表演,我發現後,鼓勵了他,他雖然演得不好,但是我還是給了他鼓勵和表揚,讓他參與了課堂活動,融入了這個課堂。步伐雖然小,但畢竟是邁出去了。

  三、批評學生要有“度”,尊重學生。

  有的老師喜歡一上課就批評某些學生的作業如何如何。因為你的批評,會給學生繃緊神經,屏住呼吸,好長時間不能放鬆,只會麻木地坐在那裡聽你講課;輕鬆上課的心情沒了,思維的閘門也關住了。課中更不能隨意批評學生。有的老師喜歡抓住課堂違紀典型不放,一批評起來沒完沒了,甚至讓“肇事者”站在座位上,或站在教室的後面,或趕出教室外聽課,甚至動手拉扯。本來好好一堂課,就這麼被攪亂了。對此,教師心中不悅,學生怨氣多多。而我遇到課堂偶發事件,總會採取“冷處理”的辦法暫時化解一個眼神,走下講臺接近“肇事者”,點一下“肇事者”的名字等都是使教學得以正常進行的有效舉措。對於一些比較嚴重的偶發事件,一般也是以穩定為上,等到下課後再作處理。因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喜歡老師在課堂上無休止地批評個別學生,而讓其他同學無辜地“陪批”。要想學生喜歡你的課,最好不要在上課之前批評學生。

  總而言之,學生喜歡你的課,他會盼望你的課,把聽你講課當做一件快樂的事。相信只要我們多探索、勤實踐、善總結、好學習,就會有好的辦法,這樣離優秀的教師就更近了一點點,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及感受5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穫甚少。可是,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現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於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或者現在正發生在我身邊的。

  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吳非老師主要透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現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於爆發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鬆,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後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於他們人性的甦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裡。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

  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