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資訊科技新課標研讀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2022資訊科技新課標研讀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2資訊科技新課標研讀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訊科技新課標研讀心得體會1

  開學初,在學校的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下學習了資訊科技課程新課標,加上自己參加工作兩年的實踐教學,得到了一些新的認識:

  1、關於資訊科技常規教學課應該怎樣上的心得:

  “資訊科技課堂怎樣控制?”、“如何讓45分鐘學生收穫的更多?”、“進行教學環節轉換時怎樣將學生‘‘抓‘‘回到課堂?”等等。這些一直是我經常遇見的問題。作為資訊科技教師的我,平時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調控課堂遊刃有餘呢?下面提供兩種策略以供研討:

  A、激勵策略——利用各種手段鼓勵學生,把學生的注意力帶回到課堂上來。

  B、運籌帷幄策略——提前備好課(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備好教學準備、備好教學裝置設施、備好教學中所用的教學資源),對所要發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2、關於課堂教學中如何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心得:

  教師要深入理解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內涵,針對具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物件、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特點,合理選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並最佳化組合、取長補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確保達成教學目標。

  下面提供幾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供研討:

  吃透教材、拓展教材,合理組織教學資源。

  抓住學生特點,精心運用教學方法。

  A、以“任務驅動”貫穿教學過程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裡、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在資訊科技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資訊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資訊的能力。

  B、推行協作學習法

  協作學習是一種透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要求教師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以“學”為“主”,同時積極為學生建立協作學習環境。

  C、運用案例教學法

  目前我們的機房大多具備多媒體電子教室功能,我們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講練結合,僅靠教師講,學生很難理解,而利用極域多媒體電子教室軟體中的廣播教學,教師邊講邊演示,學生就聽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利用例項作品進行教學,向學生展示一些實踐中做得較好的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作品時得到感悟,引起共鳴。同時,教師可構建資訊科技教育網站,將教案、課件和操作難點錄成影片檔案(可用“螢幕錄象專家”)放在網站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來瀏覽網頁和選取下載內容,使課堂教學與網上教學相結合。

  網路互動教學是我們資訊科技教學的必要教學手段。

  資訊科技新課標研讀心得體會2

  二十一世紀是國際化、資訊化的全新社會,也是“知識經濟社會”的時代,這就必然向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開發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質,發揮人的潛能。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是教師,教學又是一門有難度的工作,如何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是我們每位從事教學工作者應當深思的問題。

  過去的課堂教學是由老師教學生學(被動接受),後來發展為我要學——我會學——自主學——互相交流學,這也是教學的必然發展過程。課堂教學模式也由學生的指名、輪流轉化為發言不必舉手,想說就說,井然有序的發言變成迫不及待的搶答,課堂教學更民主化,學生有了大膽表現自己的機會。

  在教學中我們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它有利於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但我認為過於頻繁就會適得其反,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討論要在真正需要時候用,討論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絕不能留於形式,以防止教學出現“浮躁與虛假”“課堂教學熱熱鬧鬧,結果卻為低效”等現象。教學工作也是腳踏實地、不斷革新的艱辛嘗試與實踐,絕不能使“有效教學”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妝品。

  新時代,新要求,新挑戰。讓我們從事教學工作的每一位同行樹立良好的形象,用愛心和睿智去譜寫自己的教育人生。

  雖然很早以前就參加過課標、教材的培訓,但是以前在很多時候只是走走形式,自身並沒有真正走進研究與探索中去。現在我校要在開學初對所有的教師要進行專業的測試,我發現我對新課標認識還很膚淺,一次次的自己研究,面對新的體制我在理解新課標時出現了不少新的問題,這些問題迫使我不得不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新課標,從而也有了更新的體會。

  新教材編寫體現了“新”“實”“活”的特點。新主要表現在選材新、結構新;實主要表現在更貼近學生實際、更強調實際運用、更突出實用效果;活主要表現在活用教材,既教材需要整合處理和開發、教法學法要活潑、為生活化學習提供範例。這樣既拉近了資訊科技與生活的關係,更體現了資訊科技本身的個性,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資訊科技與生活更貼近了。

  使學生願學樂學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新教材體現“新”“實”“活”三個特點,在此,我只想談談對“活”的認識,“新”“實”“活”三個特點,在此,我只想談談對“活”的認識,尤其是在課堂上,如何使一節課鮮活。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曾嘗試這樣做:在閱讀教學中營造寬鬆的課堂氛圍,儘量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在探索中體驗閱讀的快樂。情景創設的形式力求活潑生動,符合學生心理特徵,能夠與學生產生共鳴,最好是能夠在共同的學習探索中碰撞出知識的火花。

  實踐操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一個感情體驗的過程。老師不能為完成教學任務和所謂的教學秩序而剝奪學生探索和體驗的權利,而是要因勢利導,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享受探索的樂趣,在實踐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體驗是個體生命獨有的心理過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要允許有差異,不要把專家的實踐操作體驗強加給學生。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地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講對操作的瞭解,對結果的理解,對不同問題的見解。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忘我的投入,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樂感,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也使得教師的講課更富有激情與活力。

  努力做到上課使人喜聞樂見,下課使人回味無窮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

  資訊科技新課標研讀心得體會3

  4月21日,義務教育階段的資訊科技課程頒佈了課程標準,並正式改名為資訊科技,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至此,蘭山區教研室也組織了一系列對於課程標準的學習,聽了熊璋教授的分享,我受益匪淺。

  熊璋教授以《論語》中的克己復禮為引,強調努力的重要性,也鼓勵我們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志存高遠,還要腳踏實地,同樣資訊科技課程也是如此。

  資訊科技課程的志存高遠。人類社會已步入高科技時代,人類以資訊為核心內容的現代科技競爭日益激烈,課程標準的制定也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資訊科技課程標準不僅有國家標準課程應有的屬性,還具有屬於資訊科技獨自的擔當,比如探索創新精神、自主可控意識以及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等等。其次資訊科技課程在教育教學上,正如熊璋教授所言,在學習資訊科技課程時,學生愉快的學習、教師輕鬆地教學、家長放心的輔助,相互結合共同促進資訊科技的發展。最後課程標準涵蓋12個年級,對於小學、初中以及高中的資訊意識,每一個學段對學生都有不同的要求。課標從零到一上是一個新的起點,也是一個新的平臺,新課標明確表示每一個階段學習的大方面內容,每一階段都是相互銜接,不會出現重複內容。比如儘管高中課程標準早已確立,但在該課程標準中仍有考慮。初中生透過學習已具備良好的資訊基礎,而高中課程就在此基礎上設定,並不會斷層,也不會重複,這會使得所有學生透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得到提高。

  資訊科技課程的腳踏實地。課程標準的頒佈實施是課程發展邁出的輝煌第一步,今後仍要負重前行,腳踏實地。首先,資訊科技是我們老師共同的事業,對此我們要懷有敬畏之心,並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其次,新課標的實施也對我們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並不是單純的使學生學習幾個軟體的使用,使學生學會幾句程式設計,而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協作的能力,以及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發展特長。最後要有實幹之心,資訊科技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所以在講授課程時,要基於新課標,確定一個情景,聯絡日常生活中的例項,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資訊科技課程是透過教學,讓學生對已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昇華,逐步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學生利用資訊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課堂中有好主題、好情景、好案例,這樣才達到好課堂的要求。

  義務教育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的提出是該學科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在探索中尋求道路,在創新中總結經驗,我也會緊跟時代的步伐,認真貫徹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課。

  資訊科技新課標研讀心得體會4

  最近教育部頒佈的新課標牽動著我們所有教師的心,尤其是資訊科技學科改動最大,學科的名字由資訊科技變為資訊科技。今天觀看了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課標研製組的組長熊璋教授及核心專家組成員對於新課標的解讀,理解了為什麼把資訊科技改為資訊科技,資訊科技以知識導向為主,講操作、講程式設計。資訊科技以素養導向為主,著重於資訊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強調資訊社會責任。課程價值方面,學生會操作幾種機器、會編寫小程式、會使用幾種軟體,這些都在不斷的淘汰、變化和更新,光學會幾種操作並不能適應和勝任社會的發展去做創造性的工作,資訊科技的課程價值在於育人,關注學生的認知力、理解力和學習態度,訓練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舉一反三,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能有所提升。

  教師要弄明白什麼是素質教育,現在的資訊科技課偏重於技術操作,而技術導向撐不起素質教育,要把教學的重點從教學生技術轉移到如何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要建立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專案學習的主題具有引領性;學習任務的佈置在有趣性的同時具有挑戰性;設計持續性學習評價,評價的方案和標準很重要;要善於發現和利用身邊的資源構建數字化、開放性學習環境;不斷在教學中進行總結,進行反思並改進。

  課標的改革在大層面上是很好的,培養青少年數字素養,服務國家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但具體實施起來還是有困難的,教師要改變之前固有的教學模式,側重於專案教學,要更加註重學生素養的提高。初中的主要內容是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與智慧社會、跨學科主體互聯智慧設計,教材是否統一,教材上的案例是否能夠具有代表性,在讓學生感興趣的同時完成相應的'任務。教師在面對這樣全新的課程時,要經過不斷的學習、培訓和鑽研,要有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精神,全力譜寫資訊科技教育的新篇章。

  資訊科技新課標研讀心得體會5

  今年4月21日,義務教育階段的資訊科技課程終於有了自己的課程標準,並且正式更名為“資訊科技”,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需要教師打破以往的教學觀念和經驗,站在未來發展的角度去思考、揣摩課標的規劃意圖,同時,教師還要有勇於接受新觀念、新思想的精神。

  “科”與“技”並重

  資訊科技強調課程的科學屬性,但並不弱化課程的技術屬性,也就是主張“科”與“技”並重。改變以往資訊課程“工具論”的固化思想,避免在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僅僅圍繞具體軟體工具的使用,應同時關注其蘊含科學原理,問題解決的思維方法和處理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技術倫理。

  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深有體會,平時學生見到我們會稱呼我們為“資訊老師”,但是在上課時,問學生學過哪些內容,他們會回答“學過Excel、美圖秀秀、Scratch…”而不是回答“學過電子表格處理、美化圖片、製作小遊戲”,雖然我們上課時可能沒有明確的告訴學生我們學習的是哪一個具體軟體,但是我們可能在無形中給學生了一種暗示,我們學習的是這個軟體,這個工具,因為我們在教學時就是緊緊圍繞某一個軟體展開學習的,從這個軟體叫什麼名字,到這個軟體的安裝、使用方法甚至是快捷方式的使用技巧,卻忽略了這個軟體實現的功能,這些功能實現的科學原理以及使用這個軟體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當教師自己有了“資訊工具論”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我們面對的物件是學生,他們的發展在未來,我們要培養的是學生自覺適應資訊科技快速更迭的能力。軟體的推陳出新和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這款軟體現在特別好用流行,沒過多久,更好用的軟體出現了,而我們舊的軟體才剛入門,這樣會導致我們學的東西一直處於滯後狀態。而且現在的學生都是數字原住民,他們獲取資訊的能力比以往更快也更廣,如果他們知道有更好的替代產品,他們就會對學習內容產生懷疑,“為什麼有更好用的工具我們不學要學習操作這麼麻煩的呢?”進而質疑教師的能力,影響教學效果。

  主題式、大概念教學

  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強調體驗,這樣可以保障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安排課程體驗的內容和程度,但是如果僅僅是體驗或者體驗的佔比太多,就會使教學流於表面,學生樂呵呵的上完一節課,到最後並沒有實質上的思考和收穫,所以課標把教學內容劃分了具體的主題單元,內容形式上使用大概念的方法,弱化知識點的學習。

  大概念是將素養落實到具體教學中的錨點,是指反映專家思維方式的概念、觀念或論題,具有生活價值。理解大概念有助於達成高通路遷移,形成具體與抽象的複雜認知結構,不僅僅可以打通跨學段、跨學科的學習,而且能解決學校教育和真實世界相阻隔的問題。大概念是有層次的,包括跨學科大概念和學科大概念,從具體-抽象維度來看,層次越高的大概念,越為抽象,可以輻射的範圍也就越廣。這裡的大概念是指“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強的遷移價值。資訊科技要關注學生未來所要面對的真實世界,因此,大概念的遷移價值更體現在走出學校之後。

  新出的義務階段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確實做到了站在未來的角度謀劃課程發展,思想理念超前,需要我們細細學習、琢磨和領悟,期待下一次更加具體的內容培訓,緊跟政策綱領,不落後於時代發展需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