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通用6篇)

最佳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通用6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佳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佳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1

  一直以來,傳統作業都被認為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一直是“教的強化”,被學生認為是學習的沉重負擔。“作業”成了茫無邊際的題海,學生永遠看不到成功的彼岸。歷史與社會作業也不例外,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科作業的心態更多的是應付、排斥,甚至是厭煩。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有效課堂”的實施,歷史與社會的作業也應該進行“最佳化設計”,從而推動教育的全面改革與發展。

  對於歷史與社會作業的最佳化設計,應從以下2個方面開展:

  一、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應該生活化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基於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特別是歷史與社會中“鄉土地理”的學習,更加應該立足學生的生活實踐。實踐性是當前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對學生作業的實踐性則更加不在教師思考的範圍之內。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歷史與社會》學科資源,擴大作業設計要素,緊密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個人生活的聯絡,最佳化學科課程作業的設計,構建開放實踐性的《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體系。設計一些社會調查、探究等實踐性作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序地記錄下自己實踐調查和探究的過程,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社會活動體驗,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又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實踐能力。例如,在“環境亮起黃牌”教學時,我帶著學生先去遊覽了本地的一些景點,讓學生在遊覽的同時,注意觀察本地區特別是街道河流兩岸的環境問題。並設定了這樣一道實踐性探究題:為了使同學們更多地瞭解家鄉,關心社會,參與社會實踐,並從中獲取知識、鍛鍊能力,請同學們分組對本鎮的環境狀況進行一次社會調查活動。要求:

  ①設計一份調查問卷,透過調查收集材料,瞭解家鄉的環境變化狀況,並思考自己和人們的習慣行為,尋求解決對策。

  ②設計一條環保廣告語或溫馨提示語。

  ③向本鎮市民寫一份環保倡議書,或向本鎮政府寫一份建議書。

  在評價各小組的調查活動時,教師要看各小組的問卷問題是否具體,表述是否清楚,重點是否突出,整體結構是否完整,問卷任務是否能完成等。環保廣告語是否簡潔生動,以情感人。環保倡議書是否符合主題,條理清晰。在總結本次調查活動時,先讓小組長小結本組在組織活動、收集資料、撰寫報告等方面的突出事蹟,再採取組內互評、小組之間互評的形式,最後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實踐證明,這種貼近生活、重在實踐的探究作業,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合作探究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而且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中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歷史與社會作業設計應該興趣化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興趣,學生的學習和作業就會由負擔轉變為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社會經歷常常引發學生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成為他們學習歷史與社會的動力。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只要是感興趣的東西,學生就會喜歡,就會不知疲倦、孜孜以求。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帶有情緒色彩的心理行為,渴望學習的願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因,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一旦被啟動,就會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因素,那就是樂於學習。因此《歷史與社會》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也要注重這一特點。如在教學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和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時,要求同學們運用諧音編簡單故事,這樣能使人很快記住這些分界線。其中有一個小組的同學經過討論後編出了以下情節:我駕駛著“昆祁橫”(把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脈想象成自己研發的名牌車),駛向“大太、巫雪”(把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想象成兩地名),一路上見一怪人名叫“大陰”能喝(賀)八(巴)缸(岡)酒(把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彥格勒山、岡底斯山想象成有趣的故事情節)。該組同學豐富的想象力讓人耳目一新。順著學生的思路,接著我又要求全班同學沿著他們的行駛的線路找到這些山脈。同學們很快就找了出來。

  最佳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2

  近期,國家出臺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政策。為堅決落實“雙減”政策,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課後服務水平,各中小學實行課後延時服務,實現義務教育學校“5+2”課後延時服務全覆蓋,透過豐富多彩的課後服務,推進政策全面落地,為同學們開啟新學期學習生活。

  在我們學校,學校以老師“應教儘教,學生學足學好”為原則,組織全體教師對“雙減”政策進行學習和領會,在作業設計、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課後輔導等方面擬訂出具體措施,紮實貫穿於常規教學過程當中。與此同時,我校還實行“5+2”模式,即學校每週5天都要開展課後服務,每天至少開展2小時,面對教育政策新要求,我們學校結合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分別制訂了各項細化制度,在課堂中、作業裡有效落實“雙減”政策”。

  作為老師,我一定會把‘雙減’政策落實到教學工作當中去,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減’政策給他們帶來的新變化。

  我認為具體的做法有:學習課程標準,對課程標準有新的認識,更新教學理念,明白減負並不是單純的減少作業數量,關鍵是如何在“減負”的同時提高質效。

  1、加強集體備課,認真鑽研教材,使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根據單元目標制定合理的課時教學目標,並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修改教案,有針對性地對知識和能力進行訓練。

  2、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圍繞聽說讀寫相結合進行。

  3、找出本篇課文中想像說話的訓練點,進行說話練習。

  4、課外作業,精心篩選,認真編排,如在教學中總結出經典基礎性作業和練習,作為常規試題認真練習。

  5、設計分層作業:針對各班級不同學生的特點,設計一些必做題和選做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選做作業。

  總之,練習只是手段,讓學生在課後得到鞏固才是最終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為教師要精細設計每一個課堂作業,做到少而精,讓學生在樂中得到學習,得到鞏固,增強練習的有效性。

  “雙減”落地,對學生、家長以及家庭來說都是一種“減負”。家長表示,在學校裡完成作業,又有老師可以教、可以問,對我們家長來說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落實“雙減”雖然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但減的同時是在提質,迴歸到學校的責任就是育人,廣大教育工作者還要立足課堂這個育人主陣地,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真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最佳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3

  為進一步解決廣大教師作業設計等方面的問題,提升教師作業設計水平,11月23日鄭州市第二十二中學邀請到二七區教研室趙也茗副主任對全校教師進行了關於作業建設等方面的專題講座。

  趙主任從如何理解作業與作業系統;如何分析評價作業現狀;如何提升單元作業設計質量;如何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等四個方面對老師們進行了闡述,在講座中趙主任透過大量例項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使老師們易於明白、理解,語言幽默、詼諧,得到了廣大教師的一致讚譽,贏得了陣陣掌聲。我從趙主任的報告講座學到了許多新知識,對作業的設計與質量評價進一步的感受和認識。

  透過學習,我瞭解了:

  1、什麼是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有什麼價值。

  2、如何分析作業設計,作業設計主要問題是什麼。

  3、如何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4、如何實施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教學和評價的關係是什麼。

  透過學習我還了解到目前在學科作業設計與實施中問題比經驗多作業功能單一、目標指向單一、型別單一、批改單一內容、難度、結構、管理等都存在著不足,造成學生作業時間長增加學業的負擔。而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作業依據,一定的單元目的選擇重組、改變、完善或自主開發等多種形式,形成作業達到減負增效的作用。趙主任提出要以“單元”為設計的基本單位,改變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目標點狀化、內容碎片化、過程經驗化、評價單一化、前後割裂化等諸多弊病,強調從中間層面入手基於標準、體現規格、聚焦核心素養、突顯操作性、分組面批。

  基於作業作為“教與學的交匯,溝通知識與能力的`橋樑、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認知活動”、其最終目標是為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表現個人天賦提供可能,能將教學的影響延續到現實生活之中,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應把學生作業完成的過程與解決具體情境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強調學生“學”和“習”的過程,重視對學生作業過程的指導,並與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和學習方法輔導相結合,我打算今後主要從這三個方面改進。

  一是在數量上“控”。不留重複作業,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能力高低、預計時間等要素,科學化設定作業,達到真正減負。二是在質量上“提”。作業設計要針對教學目標、要從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興趣、鞏固知識點等方面去考慮,在注重統籌設計的基礎上,更需注意微調、要立足實際,以作業時間“量”的評價、作業設計“質”的評價、作業完成“質”的評價為要素來推動課程改革。三是在評價上“全”。判作業不是單純的確定對錯,更要分析研判錯誤原因,並找出引導孩子們改進的方法,使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注,同時每天保證一些孩子可以達到面批作業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關愛,提高孩子對作業的興趣。四是在設計上“新”。作業設計要突顯學習的主體,儘量做到老師提出要求,指向引導孩子自主創編作業,真正實現“我的作業我做主”的理想目標,從而達到學生先學優學效果。

  最佳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4

  最佳化作業設計減“量”不減“量”,近期根據工作室的學習安排,有幸學習了浙江省教研室關於《“雙減”背景下作業的設計與管理》的講座,“雙減”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那麼就要求我們老師要精心設計作業,提高作業質量。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這更加考驗教師,要求教師要了解每一位學生,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要求,做到心中有數。透過這次學習,我著實轉變了作業觀念,立足課堂,精心設計,爭取讓作業減少數量但不減質量。以下幾點是我今後作業設計努力方向:

  一、把控時間,系統設計

  作業設計應圍繞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鞏固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學生素養為主,作業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超過了一定時間以後,學生可能作業做的時間越長,學習效果就越不好。

  二、最佳化作業,分層設計

  在現在的教育背景下,孩子的能力隨著年級的升高,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差異,我們的作業要儘可能關注學生的差異和不同學生的需求,讓孩子都有練習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業的效果也就不同。作為教師,我們要多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習目標分層,作業設計也要有梯度。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以前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鞏固知識,導致作業機械重複。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我們既要注重學習知識和技能,要圍繞一定的主題來完成,同時也要注重作業的開放性。越開放的題目,越能夠激發孩子的探究精神。為此,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一些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探索性作業。

  三、追本溯源,找準關鍵

  最佳化我們的作業設計,還有一大關鍵點在於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只有課堂教學質量提高了,才能有效落實作業。的確,想要讓學生高效得完成作業,一定要先從課堂進行變革。反思在自己的備課過程,有沒有備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除了要最佳化作業設計,我們教師還要認真批改作業,加強面批面改,要做好反饋,講解,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作業,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有講有練,讓學生所學更加紮實有效率。

  總之,這次的學習我感觸很深,也受益匪淺。作業既要做到設計合理,又要設計科學,在“雙減”的政策背景下,如何最佳化作業的設計,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去探索和實踐。

  最佳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5

  減負勢在必行增效永無止境,作業是折射學校教育價值觀和專業水平的“名片”,是“教學”與“評價”相結合的支撐點,是學校、社會和家庭的連線點,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負擔和成績的關鍵點。因此,“雙減”背景下的作業管理,成為老師和家長格外關注的重要話題。那麼“雙減”後,是不是作業都不用佈置了?佈置的話,又該如何透過作業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帶著這些疑問,我認真觀看了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舉辦的主題教研活動《“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與管理》,收穫頗豐,使我認識到:

  一、做到“理想的作業管理”——提高課堂效率

  理想的作業管理要做到“精選、先做、全批、反饋”這八個字,這八個字的出發點,全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精選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學生作業總量,提升作業效率;先做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生的作業難度,體驗學生做作業時間;全批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生的作業水平,減少教師過多佈置作業;反饋的目的是為了給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糾正的機會。

  為了更好地體現作業的功能,在精選的基礎上,更要提倡設計,體現素養導向的作業設計,是今後發展的方向,也是研究的重點。最好的狀態是學生能喜歡上做一些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發展能力,獲得成就感。是的,作業是一個我們熟悉的“陌生人”,做得最多,卻又瞭解得最少。在課堂上達到教學目標,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不要把落實教學目標的行為延伸到家庭作業,更不要把查漏補缺的希望寄託在家庭作業上。如果課堂低效,作業就是學業負擔;如果課堂高效,作業是錦上添花。作業減負,關鍵在於課堂提效。

  二、作業是老師送給孩子們的“禮物”——形式多樣化

  繆校長說,“作業是教師精心設計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一位優秀的老師,可以透過一項作業,讓孩子變成詩人、音樂人、剪輯師、畫家……最重要的是收穫了自我價值,發現了興趣愛好,同時也懂得了感恩!”所以我們要積極探索作業的多種形式,比如一、二年級沒有書面家庭作業,但可以有多種非書面“好作業”:學校依託校本閱讀課程開展全員暢讀,親子閱讀;引導每一個家庭踐行“把體育帶回家”的理念,開展健身、親子運動……閱讀與運動,讓學生豐盈精神,強健體魄。三—六年級可以每月開展一次“無作業日”,如學期之初可以有計劃地結合每月的節日或節氣等排定一個學期的無作業日主題,給出無作業日的實踐體驗建議,讓學生放下作業,親近自然,瞭解中華傳統文化;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家務勞動,融入家庭生活,參加各類體育、藝術活動,展現個人才藝等。

  設計單元類作業,引導學生系統的學習;設定合作類作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設定體驗類作業,帶領學生學會體驗;設定創智類作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設定遊戲類作業,讓作業充滿無限趣味;設定表達類作業,讓學生展示多元的自我;設定手工類作業,培養學生的手腦聯盟;設定探究類作業,引導學生提升思維品質;設定跨學科作業,促進學生多元智慧發展;設定分層作業,讓每一個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營養餐……相信透過形式多樣的“作業”,一定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達到減負目的。

  學然後知不足。我們要透過最佳化作業的設計與實施,真正落實學生減負增效的目標,讓學生不再把作業當成一種負擔,還給學生一個輕鬆健康的作業空間,真正實現育人的全面化、個性化、精準化。

  最佳化歷史作業設計心得體會6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頒佈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檔案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提高學校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切實實現課堂減負增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河南省教育廳指導下,由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主辦,各區教研室協辦,於2021年12月9號開展“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展示活動。我校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在本次活動中,觀看來自中原區陽光小學楊曉娜校長執教的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呼吸與健康生活》一課中,深深感受到在“雙減”政策下,科學教學要著眼於課堂,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更要體現對學生的科學思維進階發展。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從自身已有經驗談談自己的想法,透過親身體驗,感受運動前後人體呼吸次數的變化,從而引發學生思考不同狀態下撥出氣體與吸進來氣體的區別,進而感知胡曦予健康生活的關係,最後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設計自己一天中的生活方式,體會合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下午認真聆聽了余文森教授《讓學習在課堂真實發生》的主題報告,讓我受益良多,餘教授從多個方面向我們徐徐道來學生的學習如何在課堂上真實發生。首先我們要了解學生學習包含三個環節既學習=閱讀+思考+表達,而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真實發生要包含三種品質既真實、完整、深刻的發生,只有實現這些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真正的實現。而教學的本質上是學生學習過程,學生學習過程的本質性、實質性的活動就是閱讀、思考、表達,他是學生最根本的學習力和發展力,是學業成績的根本。餘教授的“讀思達”教學法,讓我也認識到,科學學習也是一個讓學生透過認識生活現象,思考現象產生的原因,從而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簡化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

  透過這次活動,我深刻反思自己課堂中存在的問題:課堂教學中總是不自覺的自己講的多,學生思考時間少;學生主動性調動不高;面對學生的回答,追問意識薄弱;學生展現自己的機會有限。透過這次活動的學習,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突出學生主題第五,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面對學生的回答,直接進行追問,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實驗發現環節,讓學生多展示自己的觀察發現,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靖江重難點、關鍵點,瞭解學生薄弱點,重點突破,改變之前的作業設計,以促進學生學科素養髮展為主的作業設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