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管理手機的課堂演講稿

關於管理手機的課堂演講稿


  近日,有關大學生在課堂玩手機現象的報道頻出,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同時面對大學課堂數量激增的“低頭族”,一些學校或者院系透過沒收、遮蔽訊號、扣分、設定手機收納袋等措施倡導“無機課堂”,這些做法得到了部分老師和學生的贊同,也引發不少非議。

  目前,很多大學課堂都面臨著“低頭族”的難題,學生不聽講玩手機的現象讓不少老師感到擔憂。

  近兩成學生每節課用手機超半小時

  麥可思近日的一項調查研究就顯示,被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中,超過九成擁有智慧手機。擁有手機的學生中,超過九成會帶手機去上課。值得注意的是,17%的大學生平均每節課使用手機時間超過30分鐘。

  調查稱,“使用即時通訊工具聊天”是大學生課上用手機的最主要用途,其後為“獲取新聞資訊”、“收發簡訊”。還有近三成大學生表示,在課堂上用手機輔助學習。而易班網近期釋出的一項大學生移動網際網路使用情況調研顯示,超過80%的大學生會在課上使用手機上網。究其原因,42.8%的學生認為課程太枯燥乏味,19.5%的學生表示有即時查資料的需要,還有7.1%的學生稱是與同學交流的需要。

  全球進入教師與手機爭奪注意力時代.

  目前,一些學校已對課堂玩手機的出臺針對性措施。輕則倡議少用,重則強制沒收。

  “教師與手機來搶奪學生的注意力,已變成了一個世界性的教育問題。”麥可思創始人王伯慶指出,全美大學書店協會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1/5的被調查學生表示他們總是或經常在課堂用手機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愛荷華州立大學是美國最早在校園中普及無線網路的學校之一。如今,該校20%的課程都在大綱中寫有禁止使用手機發簡訊、玩遊戲的要求。”

  “以前有個笑話說,可以用手機電池電量來評價大學老師的水平,老師的水平和電池的電量成正比。”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師陳桄說,自己是反其道而行之,他要求學生課上用手機。

  經過微博互動等多種嘗試後,陳桄目前選中了一個有手機客戶端的平臺,成為他與學生課堂教學的輔助。課前,他就會把課程的pdf課件上傳到平臺上,讓學生預習和上課看。他還會在平臺上發問題,讓學生根據課上所講內容尋找答案,當然學生也可以透過手機客戶端來提問。“國內的學生很多都比較內斂,課上不是沒問題,而是不好意思提問。採用手機互動之後,我發現他們的問題也多了起來。”

  六成以上學生希望手機應用於教學

  “以前有個笑話說,可以用手機電池電量來評價大學老師的水平,老師的水平和電池的電量成正比。”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師陳桄說,自己是反其道而行之,他要求學生課上用手機。

  經過微博互動等多種嘗試後,陳桄目前選中了一個有手機客戶端的`平臺,成為他與學生課堂教學的輔助。課前,他就會把課程的pdf課件上傳到平臺上,讓學生預習和上課看。他還會在平臺上發問題,讓學生根據課上所講內容尋找答案,當然學生也可以透過手機客戶端來提問。“國內的學生很多都比較內斂,課上不是沒問題,而是不好意思提問。採用手機互動之後,我發現他們的問題也多了起來。”

  麥可思調查也顯示了學生對於手機應用於教學的期待。65%大學生希望將手機應用於課堂教學或管理。學生希望手機在課堂中實現的主要功能為“分享教材、課件等資料”、“提供師生課堂互動新平臺”、“對教學的實時反饋和評價”等。“總之,手機可以是教學的敵人,也可以是教學的同盟軍,選擇就在教師手中。”王伯慶說。

   聲音我還沒有聽說我們學校也採取了類似政策,同時我不支援對此採取強制措施。這種規定聽起來有點兒道理,但並不人性化。沒有手機,學生就一定會認真聽講嗎?

  ——小周,北京科技大學大四學生

  美國大學課堂上,也時常能見到不少人上課玩手機,刷facebook。但就我所知,學校和老師都沒有干預。他們會認為作為成年人,這是你的一種選擇,如果因此不能取得好成績,那是你應該負責的。相比之下,我認為國內的學校和老師承擔了太多不必要的責任,苦口婆心地替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

  ——陸俊(化名),美國南加州大學留學生

  ■ 專家觀點

  沒有自我管理 難怪要玩手機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其實,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規劃,比外部要求更管用。長期以來,我國學生是在被老師、家長管理中成長的,普遍沒有自我管理、自我規劃意識和能力,進入大學之後,一旦失去被管理、被規劃的環境,就不知怎樣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這在大一學生中尤為明顯。對於這些學生,不能讓他們重回被管理、被約束的環境,而應該培養獨立、自主的意識。不論是學校強令,還是學生會倡議,其實都是來自外界的或硬或軟約束。

  “無手機課堂”倡議只是初級治理,只具有有限的象徵意義。學校、學生會組織,更應關注對學生的大學學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只有擁有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才不會只管一時,而會有用終身。一本講義三十年 莫怪學生不聽講

  ●餘勝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

  現在有很多老師抱怨,學生上課玩手機、玩電腦,不好好聽課,但我們的老師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需要改變。隨著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對老師知識權威的角色是一種挑戰。有的老師還習慣用他們年代的標準來要求現在的學生,拿三十年如一日的講義對學生照本宣科,學生怎麼會喜歡,怎麼會不玩手機呢?

  我們應該轉變教學方式,把一些學生喜歡、熟悉的方式應用到教學中,比如我們能不能把教學的一些環節如提問、任務等弄到微信上。

  我們的大學課堂最需要轉變教學方法,增加課程的難度和挑戰性,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老師要能真正站得高,抓住學生的困惑點和疑惑點,引導學生,和學生心靈對上話。課程應該有意思,有趣味,要講些學生在網上找不到的,要能把學生問得面紅耳赤,而不是被學生問得面紅耳赤,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

  原因

  1、大學生自身方面:

  1)、大學生自身在進入大學之後沒有樹立良好的學習意思和學習觀,對未來沒有良好的規劃,一致目標模糊。

  2)、自身沒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對待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沒有適當的利用。

  3)、大學學習輕鬆,在時間支配上沒有合理利用,對待學習專業知識及其他知識的求知慾望大大減少。

  2、大學環境與管理方面:

  1)、大學學習環境,時間等處於相對寬鬆的狀態,對學生的約束 大大減少

  2)、學校制度等方面並沒約束,老師的管理也相當的寬鬆,以至於許多學生在課明目張膽的玩手機,而無心學習。

  3、社會方面:

  1)、由於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手機已經相當普遍,基本上達到了大學生人手一機。

  2)、許多手機在功能上相當完善,基本上將上網、遊戲等功能集於一身,吸引著許多大學生對他的玩弄。

  結論

  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現象,學生本身的確存在自身自制力不強,不求上進等原因。但同時也表現了大學教學的一成不變,缺乏課堂互動等弊端。

  手機並不能被當作大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的罪魁禍首,一些學校採用的“堵”和“搶”的方式,並沒有涉及到問題的本質,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手機對大學課堂的入侵。很明顯,僅靠學生的自律,個別任課教師的上課技巧顯然是不夠的。

  技術的發明是為了造福於人類,許多問題宜疏不宜堵,這個問題的本質也並非手機自身的問題,而是手機的使用方式不當。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讓手機這個現代化的工具和人類的新器官得到更合理的應用呢?也就是說,從對手機“堵”和“搶”的思考方式,轉變為“用”。

  《中國青年報》11月6日報道,南京大學有一門課程要求學生上課前應把手機充足電。這門用“微信點名”的課需要學生使用微信平臺,透過規定時間內回答問題的方式來簽到。此外,學生還可以透過微信平臺隨堂交作業,這門課因此成為南大首個鼓勵學生用手機的課。

  東華大學計算機學院黃秋波老師開發的一款專門針對上課時用的教學軟體——“秋波”。儘管只是一款小小的手機應用,實際上有著強大的功能。這款軟體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和位置服務技術路線,覆蓋課前、課上和課後各個教學環節,具備學生自動簽到、課堂提問和互動、實時線上課堂、課下資料共享和交流等智慧教學功能,把課堂教學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師生們對這款軟體讚美有加:“秋波系統能夠提供便利,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並將學生參與的情況有效的記錄下來,同時給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給予及時的評價,這樣一學期下來,一個學生參與課堂的情況,也就一目瞭然”。對於秋波系統的搶答功能,“每個學生答了多少道題,加了多少分在軟體裡變成了排行榜,對學生特別有激勵作用”。

  在大學本科教育中,改變傳統的專業劃分授課模式,而讓學生們選擇屬於自己的自助專業。這是將傳統上”教師認為重要的東西,學生就必須學”的被動模式,轉變

  為“學生認為有興趣,教師幫學生學”的主動模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