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鎮調研報告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鄉鎮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1

  鄉鎮幹部交流是指對在鄉鎮機關的工作人員進行的有計劃調換職位崗位。幹部交流工作是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幹部人事工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實踐證明,實行幹部交流,有利於幹部成長,有利於隊伍建設,有利於事業發展。根據區委組織部《20xx年全區組工調研重點課題實施方案》的要求,8月中旬,我校抽調骨幹教師組成調研小組,對獨山、單王、石婆店等鄉鎮進行了一次深入細緻的調研,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區鄉鎮幹部隊伍結構現狀

  截至20xx年7月底,我區22個鄉(鎮)街共有一般幹部104人,其中男性83人,佔79%,女性21人,佔20%。30歲以下34人,佔32%;31-40歲5人,佔4、8%;41-50歲34人,佔33%。大學學歷47人,佔45%;大專學歷28人,佔27%;中專學歷29人,佔28%。

  本次調研活動中召開座談會三場,發放問卷調查表50份,收回有效問卷調查表48份。

  從座談和調研情況看,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幹部交流非常必要,約佔85%;61%的被調查者認為交流乾部的年齡應年輕一點,最好在35歲以下;56%的被調查者認為,交流乾部應該以副科級職務為主。

  二、我區鄉鎮幹部交流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認識方面:

  1、提拔交流滿意,平職交流不滿意。

  2、鄉鎮交流到區直單位滿意,區直單位交流到鄉鎮不滿意。

  3、事業企業單位交流到公務員單位滿意,公務員交流到事業企業單位不滿意。

  4、普遍存在想調入到經濟條件好的鄉鎮或靠城區近的鄉鎮工作。條件差的鄉鎮交流到好的鄉鎮滿意,條件好的鄉鎮交流到差的鄉鎮不滿意。

  5、對一般幹部交流的目的性、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本位主義”思想。往往只從狹隘的利益出發,願意接收保留素質好、能力強的一般幹部,而從本鄉鎮推薦交流出去的一般幹部往往是“差”的、“弱”的或者有“毛病”的幹部,將幹部交流調整當作對幹部的一種組織處理,給幹部交流調整塗上了消極的色調。

  (二)組織領導方面:

  1、區直單位與鄉鎮副職雙向交流太少。

  2、條件好差鄉鎮之間幹部交流力度不大。

  3、對交流乾部的跟蹤、培養和提拔力度不夠。

  4、幹部交流缺乏正常化、制度化。

  5、有一定程度上的不正之風,存在用人不透明、不公正現象。

  6、幹部交流缺乏人性化,對家庭確有困難的同志關心照顧不夠。組織領導對交流乾部的夫妻分居、子女撫養、老人贍養、家庭住房等實際問題解決的不夠。

  (三)工作方面:

  1、區直單位交流到鄉鎮的幹部沒有鄉鎮的工作經驗,往往只顧自己的分管工作,不理解鄉鎮的工作難度,只會發號示令,不大符合實際。

  2、交流頻繁會影響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存在臨時觀念,工作不夠認真。同時領導幹部交流頻繁對鄉鎮的連續穩定發展不利。

  3、發展思路好,情況熟悉,群眾擁護黨的領導幹部交流走了影響當地的發展。

  (四)家庭生活方面:

  1、部分離家較遠的交流乾部,家庭父母子女難以照顧,給家庭生活帶來不便,工作不安心,存在間斷性,工作時間得不到很好保障。還有的鄉鎮住房困難。

  2、不同鄉鎮待遇不一樣,影響交流乾部的工作積極性,影響其家庭生活。特別是從經濟發達的鄉鎮交流到貧窮鄉鎮的幹部,福利待遇相差很大,心理上存在不平衡。

  3、偏遠鄉鎮交通不便,特別是副職以下幹部,雙休日下班回家的交通難解決,並且交通花費較高。

  4、幹部交流對女同志困難很大,家庭照顧不上,子女缺乏管教等。

  三、加強我區鄉鎮幹部交流工作的建議

  活力出自流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也是幹部成長的一條重要規律。幹部長期在一個地方工作,雖然有情況熟悉,便於開展工作的一面,也易形成固守老套套、老框框,視野不寬,對新情況、新事物缺乏敏感性,產生自滿情緒和惰性,工作幹勁下降等不利因素。其次,有些幹部工作時間長,在工作過程中得罪了一些人,造成工作在本地難以開展,實行幹部交流調整,改變工作環境,使他們跳出原有的工作圈子,尤其是人情圈子的束縛和影響,更有利於開展工作。其三,幹部交流調整是最佳化幹部隊伍結構有效途徑。經過幹部交流調整可以最佳化幹部年齡結構,改善文化層次、合理搭配專業特長,解決男女比例、幹部老化、工作懶散、內部不團結等弊端,整合最佳化人力資源。因此,加強幹部交流調整對幹部隊伍建設是有益的。針對我區鄉鎮幹部交流的現實情況,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領導,廣泛宣傳,營造幹部交流調整的良好氛圍。幹部交流調整是幹部人事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種嚴肅的組織手段,必須切實加強領導。鄉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要樹立大局觀念,營造好乾部成長的氛圍,積極配合和支援幹部調配工作,在全區形成一盤棋,逐步使幹部交流制度化、正常化、經常化。同時建議區委在相關會議上重申幹部調配紀律,以確保調配

  工作順利進行。同時採取多種形式,對幹部交流的目的和意義進行廣泛的宣傳,以最大限度地幫助廣大幹部提高對幹部交流工作的認識,從而自覺接受組織安排,以高昂的鬥志和嶄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工作考驗。

  2、明確原則,形成制度,確保鄉鎮幹部交流調整有序進行。幹部交流調整要達到預期的目標,取得預期效果,必須堅持明確的指導原則,即:嚴格程式、依法辦事的原則;合理流動、人盡其才的原則;分期分批、適度調整的原則;突出重點、抓好後備的原則和多方兼顧、主動關心的原則,使幹部交流更加規範。同時要建立起一整套相對完整的制度來做保障。因此,要著眼逐步建立幹部交流調整工作的長效機制,建議制定《裕安區幹部交流調整工作的實施辦法》,對幹部交流調整的原則、範圍、物件、程式及工作紀律等方面進行具體規定,使幹部交流調整成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

  3、突出重點,選好物件,確保幹部交流的實效性。幹部交流的根本目的在於不斷改善幹部隊伍的年齡、知識和能力結構,全面提高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這就要求在實施幹部交流的過程中,必須突出重點,確保被交流乾部在新的工作崗位能有所收穫,建功立業,同時也不影響其原單位的工作效能。

  在交流物件上,要重點抓好那些有發展潛力和培養前途的優秀年輕幹部及分管組織人事工作的黨委副書記、紀檢監察干部和

  機關綜合部門一些管錢、管物權力相對集中的崗位上的幹部的交流。

  在交流方向上,要重點抓好乾部的橫向和縱向交流。增進機關與基層的溝通、理解和工作的協調共振。讓一批年輕幹部到艱苦環境中去鍛鍊成長,培養他們駕馭各種複雜局面的能力。特別是加強向偏遠鄉鎮交流,將發展快的鄉鎮經驗傳授到較差的鄉鎮,以達到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帶動差的鄉鎮經濟快速增長,促進平衡發展。

  在交流屬性上,要重點抓好迴避交流和換崗交流。這種交流可以使幹部儘快擺脫各種複雜關係的干擾,放開手腳大膽工作,進一步拓寬知識面,得到更多的、比較全面的鍛鍊。

  4、全面清理,規範手續,嚴格控制區直機關借調鄉鎮工作人員。區直機關從鄉鎮借調工作人員,既佔原單位編制,又佔崗位,削弱了鄉鎮工作能力,給鄉鎮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壓力。並且被借調的人員大多是鄉鎮工作紮實、能獨擋一面、年輕的骨幹。建議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一次借調人員清理工作,對借調人員進行分類分析,對確因工作需要借調的,由組織、人事編制等部門辦理手續,進一步完善幹部借調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許可權,加強對借調人員的考核管理。

  5、摸清實情,分類定級,提高邊遠鄉鎮幹部的福利待遇。根據全區鄉鎮各自的經濟發展和交通遠近情況,由相關部門調研後確定不同等次、標準的交通費、生活補助等,納入經費管理範圍

  公開、透明發放,提高幹部的積極性,鼓勵一般幹部到邊遠鄉鎮工作。對少數家庭、身體等方面確有實際困難的幹部,根據工作表現和幹部培養需要又必須交流的,應考慮儘量就近交流,並對其家庭生活等實際困難給予關心和照顧,以便其安心工作。

  8、嚴肅紀律,嚴格要求,確保鄉鎮幹部交流調整落到實處。

  幹部交流調整工作是一項嚴肅的組織工作。在幹部交流調整調配過程中,各級黨組織都要注意廣泛聽取意見,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每個層次、每個環節都要做到“集體討論,會議決定”,決不能搞個人說了算,不能搞本位主義。交流調整方案一經確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並嚴格執行有關工作紀律。對無正當理由拒不執行組織交流決定的要給予免職或降職處分。確保幹部交流調整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使我區幹部交流工作更好地服務和服從於我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2

  按照省、市委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總體部署XX縣委的統一安排,我本人聯絡獨店鎮姚李村姚李社李永田等3戶貧困戶。近期,本人多次深入幫扶的李永田家中,對其家庭基本情況進行了訪談了解和深入調查,與其共同分析貧困原因,研究制定了發展規劃和目標,提出了脫貧致富的具體措施。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基本情況

  該戶共4口人,戶主李永田,男,現年45歲,高中文化程度,在家務農;妻子王豔霞,現年43歲,初中文化程度,在外務工;女兒李蕾,現年18歲,在靈臺一中高三複讀;兒子李鵬程,現年16歲,在靈臺一中高一就讀。該戶現有耕地15畝,全部為塬地,種植小麥7畝,定植果樹8畝,承包果園80畝;家中有磚木結構住房6間。從瞭解的情況看,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勞務收入和農業種植收入。妻子王豔霞在北京一家化工廠從事包裝工,每月收入1500元,年均純收入約1萬元,種植的7畝小麥每年毛收入4500元,純收入約20xx元。由此計算,該戶年純收入約1.2萬元,人均純收入3000元。主要支出為生產性支出及子女上學支出,其中7畝小麥每年每畝需投入約200元,果樹除每年8000元的承包費外,每年每畝需投入約300元;子女上學支出上,女兒每年復讀費 3000元,兒子每年學費910元,兩人每月生活費共約1000元。再加上家庭日常生活開支,每年支出約4.5萬元。此外,該戶還有農行貸款7萬元。

  二、貧困原因分析

  該戶家庭生產條件相對較好,但由於產業發展初期投資大和子女上學等多方面原因,導致目前家庭經濟狀況入不敷出。透過近期一段時間的集中調研,我認為該戶致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業種植效益低下。

  從農業種植情況來看,該戶種植小麥7畝,定植果園8畝,承包經營果園80畝。雖然發展前景看好,但小麥種植管理粗放,商品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低,僅能滿足正常的生活需求和家庭零星開支;果產業發展起步較晚,目前尚未進入掛果期,無經濟效益,加之承包的果園面積大,果樹管理主要靠僱傭他人,近3年,在果樹管理上累計投入約13萬元,增加了家庭負擔,家庭主要勞力投入果園管理中,無精力從事其他創收專案,農業種植效益整體低下。

  二是科技文化素質不高。

  戶主李永田雖然是高中文化程度,有發展蘋果產業的意願,但是對蘋果生產實用技術瞭解掌握不夠,不能很好地指導農業生產,習慣於傳統的生產模式,思想落伍,知識、技能匱乏,致富本領不強,造成事與願違,收入增長緩慢。

  三是家庭勞動力缺乏。

  其妻常年在外務工,兩個孩子在上學,對家中生產生活幫助不多,主要靠戶主一人打理全家上下,承擔著家務和果園務作等多項繁重的勞動任務,隨著蘋果產業快速發展,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勞動強度越來越大,加之今年部分果園進入掛果期,目前勞力顯然遠不能滿足果園管理需求,很難保證農業耕作和果園管理的質量。

  三、對策與建議

  根據該戶的貧困現狀和中央、省市的整體部署及縣鎮經濟社會發展思路,透過與其家庭主要成員探討,李永田戶實現脫貧致富的總體設想是:以蘋果產業提質增效為主線,輔助發展養殖業,實現種植養殖互支互促,勞務收入支援帶動,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力爭家庭收入穩步增長。

  一是強化教育引導,提高思想認識。

  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和我縣近年來發展主導產業成功脫貧致富的先進事例,引導樹立勤勞致富觀念,堅定加快產業開發和脫貧致富的信心,幫助理清發展思路,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積極發揮家庭主觀能動作用,有目標、有計劃的發展產業,增收致富。

  二是推進產業發展,提高家庭收入。

  充分發揮該戶蘋果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透過規劃指導、技術配套、資訊服務、重點扶持等手段,使其熟練掌握果樹管理技術,加強現有果園規範化管理,幫其協調聯絡產業發展資金,及時落實各項標準化管理措施,促其儘快豐產達標,發揮效益;充分發揮該戶有養殖業的傳統優勢,積極為其提供資金、資訊和技術支援,新建100平方米豬棚1座,配套相關設施,養豬30頭,有效利用豬糞等有機肥,實現蘋果、養豬互支互促發展,大幅提高主導產業在收入中的比重;積極組織勞務輸轉,幫助其練就一項技能,採取就近就地原則,在增加勞務收入的同時兼顧家庭生產生活,緩解勞動力缺乏的現狀。透過各項產業共同發展,協調推進,力爭到20xx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0元,基本達到小康標準。

  三是開展技術培訓,提升科技素質。

  按照培育“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的要求,透過“走出去看、請進來講、手把手教”的培訓戰略,鼓勵支援該戶主要成員外出參觀考察學習,學習外地先進管理經驗和先進生產模式,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邀請縣內農業技術人員為該戶解疑釋惑,手把手傳授農業適用新技術的操作要領、農田病蟲害的診斷預防和防治。引導戶主積極參加“田間學校”、“夜課堂”等農業科技培訓,全面瞭解測土配方施肥、無公害生產等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推廣,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援。

  四是加強基礎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結合鎮村下一步發展規劃,配套果園灌溉設施,增強果園抵禦乾旱風險能力。改善生產條件,結合農村“三清五改”工程,硬化院落,配套修建沼氣池和衛生廁所,改善人居環境,改變生活習慣,改進生活方式,提高幸福指數。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3

  目前,鄉鎮機構改革正在全國各地深入推進。如何使鄉鎮職能定位和機構設臵更加科學合理,更加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更加切合廣大農村實際,更進一步提高鄉鎮工作效能,是新一輪鄉鎮改革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帶著這些問題,我鄉組織工作人員在全鄉範圍內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鄉基本情況方面

  1、我鄉位於我縣東北部,屬怒江流域,與我縣的草卡、拉孜、熱玉、馬武、那曲地區的巴青縣接壤,幅員面積650多平方公里,人口515戶2914(包括敬老院3人)人,分屬6個行政村、16個自然村。6個行政村:紮根、加榮、卡達、達都村、瓦地、郭龍。16個自然村:瓦嘎、都、加赤、內久、卡達、珠村、古洪、色東、瓦地、瓦村、郭龍、那扎、紮根、達都、加榮、翁達。我鄉農牧業生產是典型的半農半牧生產方式。距縣城57公里,平均海撥4000米以上。距熱玉鄉34公里。

  2、鄉黨委、政府編制17人,現有幹部職工22人,包括(書記、鄉長各1人及2名副鄉長,科辦員10人,“百千萬工程”人員5人,後勤1人,聘用幹部1人,公益性崗位1人)。鄉中心校編制14人,現在教職工15名(包括代課教師1名)。鄉衛生院現有4人(包括1名公益性崗位)。我鄉除黨委副書記空缺之外,配備編制較為合理。

  3、近年來,由於鄉鎮職能定位不準,直接導致鄉鎮責任無限大,權力無限小,上級布臵什麼鄉鎮就落實什麼,上級考核什麼鄉鎮就幹什麼,結果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事情做了不少,但經濟發展一直成效不明顯。實踐證明,鄉鎮要發展,關鍵是要強化發展經濟職能,大力培植財源,增強“造血”功能。要透過農牧民增收情況直接檢驗政府工作,從而進一步強化鄉政府在加快農牧區經濟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方面的職能作用。切實把工作重點從直接抓生產經營、催種催收等具體事務轉到為農牧戶和各類經濟主體進行示範引導、提供服務和營造發展環境上來,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引導和支援農民發展各類專業致富,發展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富餘勞動力轉移,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牧民增收。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鄉鎮政府具有執行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等七項職權。但《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等法規又規定了執行主體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從而削弱了鄉鎮的職能,許多行政行為被縣以上行政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代替。從鄉鎮現狀看,鄉鎮面對的服務專案太多,服務物件面廣量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無所不管,社會治安無所不幹,黨、政、社無所不包,但大包大攬的社會事務卻難以真正管好。“上有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各項工作的責任都落到了鄉鎮,每個鄉鎮要籤十幾個責任書,一些主要責任在縣裡的工作也讓鄉鎮來承擔,安全生產、信訪穩定等多項工作都實行一票否決,鄉鎮權責脫節現象十分嚴重。

  5、現行的鄉鎮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並逐步發展的,存在著體制不順、效率不高等問題,已不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近年來,在鄉鎮機構改革問題上,雖然缺編的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決,甚至已經有了超編的現象,但鄉鎮職能中存在的服務缺位的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縣直各部門每年為鄉鎮安排的工作設計經濟社會發展、教育、維穩、安居、黨建、基層基礎建設、精神文明等多個領域,而所安排的任務大多沒有單獨的經費,僅由縣財政撥付每年5萬元活動經費,鄉財政基本上沒有財政收入來源,無力改變現狀。

  目前,凡涉及收費、審批、處罰等多個職能部門和經濟效益較好的事業部門,都是垂直條管,如國土、稅務、工商、電力、公安等,鄉政府無權行使其職權,對其人員也是看得見管不著管不了,開展工作只能靠協調。如果鄉鎮政府領導威望高,個人有魄力,平時與垂管部門負責人相處融洽,工作開展較為有力;反之,垂管部門出工不出力,出工講條件,相互扯皮。同時,由於不同“條條”有著各自特定的職責、任務和利益,受這種利益支配,難免會使部門權利利益化,利益政策化。這種“條條”、“塊塊”的關係,導致鄉政府職能先天不足,在協調執行上不夠順暢。鄉鎮地處農牧區工作的最前沿,許多具體的工作任務必須靠基層幹部完成,一旦各站所不配合,一部分農牧區工作就變得舉步維艱。一些要求積極配合的工作,協調非常難。鄉鎮站所管理一直是個薄弱環節,條塊關係理不順,就會阻礙農村經濟發展,有限的機構編制資源就不能得到最佳的利用。

  6、鄉鎮可以支配的資源太少,財力十分有限。鄉財政運轉主要靠上級透過轉移支付來解決,預算內收支缺口很大。而許多民生專案都要求鄉鎮投入一定比例的配套資金,使這些專案成為了鄉鎮“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筋”。近年來,為此增加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7、我鄉對維穩工作高度重視,建立了《XX鄉各種突發事件處臵預案》,實行機關幹部、小學教師、衛生院職工與民兵連聯動機制,實行主要領導帶班制,特別加強了敏感日時段的值班巡邏(延長巡邏時間、擴大巡邏範圍),並派遣鄉幹部入住寺廟,嚴格了寺廟請銷假制度,加強了對寺廟僧尼的思想教育,確保我鄉社會局勢持續穩定。

  二、鄉鎮職能方面

  近年來,鄉鎮職能主要轉移到建設和發展上來。應保留的職能是:引導生態及公路會戰,引導示範推廣農牧業產業化。

  農牧民到鄉鎮辦理的事項主要有:戶籍辦理、婚姻登記、宅基地審批、準生證辦理、林木採伐審批等。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4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xx市xxx村積極探索土地有序流轉新機制,讓種田能手有用武之地,讓土地發揮最大效益,全村1100多口人,有1000多個蔬菜大棚平均每人擁有一個蔬菜大棚,年人均收入近萬元,被譽為“豫西蔬菜第一村”。

  一、xxx村蔬菜發展歷史以前xxx村貧窮落後,村民大多靠扁擔打工維生(和重慶的棒棒差不多),被人稱為“扁擔村”。改革開放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xxx村實行“塊塊地,家家有”的分地方法,給耕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1987年,xxx村3組村民崔鐵牛和該組8戶群眾自發透過“推磨轉圈”互換了8分地,建起了第一座蔬菜大棚,當年收入xx多元。群眾自發互換土地、發展蔬菜大棚的成功經驗,讓村幹部受到很大的啟發。之後,村組幹部積極動員並組織協調群眾進行土地互換髮展蔬菜產業。

  到九十年代之後隨著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多,村民開始承包外出打工人員的地,xxx村的蔬菜種植面積大大增加,本村的土地被充分利用。於是,有條件的村民開始租種鄰村的空閒土地,到xx年以後就有了大面積的從鄰村進行租地,目前租地最多的是樊舉文,他到臨近鄉鎮租種了一百多畝地,建了二十七八個溫室大棚,年收入達20多萬元。

  xxx村透過土地流轉,即:租賃、轉包、合夥經營土地,發展無公害蔬菜,目前全村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戶高達90%以上,成功申請註冊了“xxx牌無公害蔬菜”商標,蔬菜畝產值在1.5萬元以上的戶達到60%以上,其產品銷往國內5個省(市)30多個大中城市。

  二、xxx村蔬菜發展戰略xxx村現任村支書崔鴻賓自xx年上任伊始就以提高群眾科技意識和科技素養為根本,強力實施“科技興菜,科技興村”戰略。和村兩委帶領全村群眾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提高科技水平,最佳化品種結構,使xxx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被命名為河南省“全省首批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三門峽蔬菜生產第一村”。

  在蔬菜生產中,該村始終把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管理水平作為第一要務來抓,每年組織群眾到全國最先進的蔬菜產區學習、取經。同時,經常邀請大專院校、科研部門專家進行培訓指導,擔任顧問,為該村培養了一大批土專家和農藝師。

  村裡原有的蔬菜大棚由於採光率低,溫度不宜控制,產品質量差,效益低。村支書帶領群眾多次到外地學習新技術並結合自己豐富的經驗,獨創了“7315”型節能高效大棚建設法(即7米跨度、3米高度、1米寬度和正南偏西5度角),把普通大棚全部改造為高效日光溫室,改建設法被專家總結後在各蔬菜產區推廣。目前,該村的農民夜校已由過去的單純培訓向研討為主轉移。

  此外,該村還成立了蔬菜協會,組織技術人員定期研討,攻克技術難題;聘請省市知名專家教授到村授課,把培訓班辦到了大棚裡,現場示範,實地指導;利用廣播、板報、宣傳欄及時釋出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使群眾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水平明顯提高。

  目前,全村共有蔬菜農民技師55名,其中高階技師3名,中級技師52名,實現了家家都有技術員,一些技術骨幹還被邀請到外地外省授課。國家在鄭州舉辦西紅柿管理學習班時,該村高階農藝師樊節增被請上講臺。

  三、xxx村蔬菜品種及技術xxx村大力引進新技術、新品種,著力最佳化蔬菜品種、技術結構,先後引進太空一號、八號西紅柿,法國冬玉一號、二號、三號、四號西葫蘆和七彩椒等四大菜系30餘個新特優品種。

  一些科研部門主動聯絡,將xxx村作為新品種試驗基地。在xxx村,一般的品種很難找到,群眾透過報紙、雜誌、資訊網,發現新品種就及時引進,大膽實驗,由於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成功率很高。有的品種連專家學者都稱沒見過或沒聽說過。同時,xxx村積極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著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使xxx村成了優質蔬菜品種、技術、資訊的集散地,吸引了周圍鄉鎮及外省群眾前來參觀學習。村支書用1000元購進xx課美12ps4094西葫蘆新品種當年純收入2萬多元,當群眾從中央7臺“每日農經”節目看到介紹西葫蘆栽培新技術時都說,這都是他們3年前就已採用過的技術。

  四、遠端教育造福xxx村每天清晨,村支書崔鴻賓都會早早來到村遠端教育活動室把門開啟,因為每天都有很多群眾到這裡查詢蔬菜價格和上市量。

  xxx村作為xx市首批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試點村,第一個接通了遠端教育網站。2月份,外地市場西紅柿批發價為每公斤3元,而客商收購時卻人為壓價,價格懸殊達0.8元,村兩委及時從遠端教育網路查詢到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價格後,迫使客商提高了收購價,增加了菜農收入,群眾一下子認識到遠端教育網路的重要作用。有了網路,蔬菜銷售就可以由過去的買主定價轉變為菜農定價。從此以後,群眾每天勞動之餘,都要聚在一起,收看遠端教育網路上的農業實用技術,上網查詢資料,釋出蔬菜產品資訊,遠端教育讓他們著了迷。

  同時,大王鎮鎮政府建立了鎮科技資訊服務大廳,在這裡群眾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查詢農經資訊、觀看農業知識錄影。

  五、xxx村蔬菜發展特點

  1、過年照樣忙農活

  春節期間扔下地幹活。如今這種現象在大王鎮一些農村已很常見,但在幾年前卻只能在蔬菜名村——xxx才能看到。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對於xxx村的村民來說,雖然過得並不輕鬆,但卻很充實。初四的一場大雪,讓xxx村的村民從下午4點多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從事蔬菜種植就是這樣,遇到颳風下雪就得特別費事。”村支書崔鴻賓說,下雪時如果不及時蓋上草簾子,氣溫下降就容易凍壞蔬菜,所以無論如何也要及時下地。

  xxx村的菜農們每天早晚都需要下一次地,給蔬菜大棚上草簾、去草簾,遇到惡劣天氣,他們更辛苦。“累是累了點,但是蔬菜讓我們增加了收入,日子過得也越來越好,所以我們也樂意在冬天裡甚至春節裡也忙活著。”村民崔師傅說。

  “雖然累卻也樂意”這是很多菜農的心聲。如今在大王真的很多村莊,沒一案清晨和傍晚,高高的站在蔬菜大棚上忙活的菜農們,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聊天不忘話增收

  三五人聚在一起,聊的不再是瑣碎家常,而是新年裡如何增收,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裡取得更好的收成。時下,這已經成為xx市大王鎮xxx村農民在春節裡聊天的一種新風尚。

  過去親朋好友坐在一起聊天,都是拉拉瑣碎家常,議議奇聞軼事之類的。如今就不一樣了,種植什麼最見效益、如何提高蔬菜管理水平、如何增加收入成了農民閒暇聊天時議論最多的話題。很多菜農在與別人的交流中嚐到了甜頭,所以他們希望利用春節這個機會向別人學習經驗和知識,以期來年菜種得更好,收入增得更多。而我們也從村民聊天內容的變化可以看出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進步。

  3、足不出戶把菜賣

  面對日益擴大的蔬菜種植面積,存量為積極幫助群眾搞好銷售和服務,先後籌措資金3萬餘元,建設了一個高標準蔬菜市場,同時鼓勵農民企業家投資建設蔬菜加工廠、蔬菜批發市場,有效減輕了農民以前賣菜難的問題。

  4、蔬菜上市“挑”時間

  xxx村的菜農現在種植蔬菜越來越講究,市場需要什麼,什麼效益好,就種什麼。已經成為xxx村蔬菜種植的的一條新路。村民每年都會記下當年的菜價一邊來年作參考,通常,菜農們都會根據往年的菜價與時間做對比來進行新一年的蔬菜生產,同時按照產期倒算進行育苗、定植,使其可以按照菜農自己的預期上市。

  六、總結xxx村的蔬菜種植模式其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大王鎮黨委書記這樣說:“發展現代農業,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靠科技作支撐,走產業化、資訊化、標準化的路子。”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5

  一、基本情況

  **縣地處 **處,距自治區首府**公里。全縣區域面積**平方公里,下轄*鎮*鄉,*個村委會*個社群居委會,人口*萬人,其中農牧民*人,勞動力*人。近年來,為加快推進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規範化,切實提高婚姻登記服務管理水平,**縣民政局嚴格按照《婚姻登記條例》和《婚姻登記管理辦法》,重點加強婚姻登記管理軟、硬體建設,完善管理工作機制,理順管理工作職責,全面實現了婚姻登記管理規範化。20xx年上半年共辦理結離婚登記*對,其中農牧民*對,佔19.6%,婚姻登記合格率達100%。

  二、存在問題

  (一)農牧區中“閃婚”現象較以往有增多趨勢。其特點表現為“三快”即認識快、同居快、分手快。青年農牧民大部分是在各種聚會上認識後,到男方家暫時同居,有的是外出打工認識後同居,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領取結婚證,因這種同居關係缺乏起碼的婚姻基礎,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便分道揚鑣,有的女方還在同居期間懷孕,無顏回家,在社會上流浪。

  (二)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現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距離縣級婚姻登記機關較遠。如**、**等鄉鎮的農牧民因交通不便或不願承擔交通費、住宿費等費用而拖延了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時間,有的即使想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也是等到孩子入學、落戶或享受相關優惠政策時才不得以補辦相關手續

  (三)婚姻登記中存在“兩多”現象。即草率結婚、離婚的多;遺失婚姻證件,要求重新出證的多。

  (四)農牧民群眾普遍認為由縣級婚姻登記機構統一登記管理所轄區域的模式,既增加農牧民群眾的婚姻登記成本,又帶來不便。認為採用分散登記,定時上報,定期檢查,集中管理的方式比較恰當。

  (五)婚姻登記機關、計劃生育和公安戶籍管理部門之間的工作銜接缺乏協調性。

  三、幾點建議

  (一)積極動員民政、婦聯、衛生、司法及村委會全方位、多渠道繼續加大對“一法一規定”的宣傳力度,特別要針對偏遠農牧區,把禁止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禁止第三者插足、未成年人私奔,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不辦理婚登記手續同居等作為宣傳重點,尤其要將不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給今後的生活帶來的諸如落戶難、子女入學難、不能享受優惠政策等一系列連鎖問題和對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身心健康造成的嚴重危害性宣傳到位,逐步引導各族基層農牧群眾樹立健康、和諧、文明的婚姻家庭理念。

  (二)進一步牢固樹立為基層群眾服務的宗旨,繼續轉變工作作風,切實提高服務質量。本著便民的原則,將辦理婚姻登記權力下放至鄉鎮,以方便農牧民群眾就近進行婚姻登記。

  (三)進一步組織協調好民政、戶籍管理等部門之間的工作關係,在辦理結婚證、身份證等方方面面形成統一的,環環相扣,密切銜接的工作機制,保證各項工作在統一協調中運作。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6

  根據縣法治辦要求,我鎮抽調精兵強將組成調研組,緊緊圍繞“如何深入推進法治營盤建設”這一重點課題,透過聽取彙報、檢視資料、走訪座談、參觀考察等方式,對我鎮建設“法治營盤”的進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法治營盤”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對照建設“法治營盤”的總目標來說,我鎮的建立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法治化水平仍然較大地落後於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法治建設中的各個工作環節都需要大力加強,法治環境有待於很大的改善,全民的法律素養與法治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說任重而道遠。根據調查,當前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困難和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夠到位,習慣性思維誤鎮很難改變。

  一是對法治概念望文生義。由於現代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於是許許多多的人就按照自己的習慣性思維簡單地進行推演,片面地認為:“人治就是用人來治理社會,那麼,法治就是用法來治理社會;過去人治用政策治理社會,現在法治要用法律來治理社會。”還有的認為:“搞法治建設,這都是司法和執法部門的事,與己無關”。更有甚者,只要單位、組織依法辦事,而自己往往臵法律於不顧,隨意違法現象時有發生。

  二是對法治建設缺乏信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立法建制上和法治建設上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法治的實效尚不很理想,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監督乏力等問題。因此,有不少人對法治的作用表示懷疑,認為法治沒有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能力,要實現法治目標實在太遙遠了。

  三是認為法治治民。由於受傳統封建法治文化思想的影響,有不少人認為法律是統治階級制訂出來整治百姓、維護統治秩序的工具。因此,少數人在執法過程中,從官本位出發,大搞官僚作風,以言代法,以權代法,工作方式粗暴簡單;而老百姓受此影響對法治的態度表現為冷漠,學法用法的自覺性不高,甚至暴力抗法。

  四是程式無用論。在我鎮的法治建設程序中,尤其是行政法治建設中,存在著重實體輕程式的現象。表現在執法上,只要達到行政目的,對程式抱無所謂態度,甚至肆意侵害公民法人合法權益,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程式無用論在作怪。其實,行政行為程式化、依序行政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是社會進步和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違反了程式就是違法行政。

  (二)實施規劃不夠明確,階段性目標任務難以定位。

  由於全國的理論界和法學界沒有統一法治建設的實現目標和具體內容,各地的法治建設僅僅根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制定總體目標積極開展探索,沒有明確分階段實施的戰略性目標任務和考核指標體系。因此,我鎮法治建設對於實施規劃還不夠明確,階段性目標任務難以準確定位,步驟和進度難以把握。對於鄉鎮、機關單位、行業、企業、政法部門等如何開展法治建設還缺少研究部署和針對性的指導。基層單位對於法治建設的認識還不統一,步調不一致。宣傳氣氛缺乏,沒有形成濃厚的建立氛圍。

  (三)專職人員數量不夠,工作的許多環節很難銜接。

  我鎮依法治鎮領導小組辦公室與鎮委政法委、鎮綜合治理辦公室一起合署辦公,並由鎮綜治辦主任兼任鎮委政法委副書記,不僅很好地整合了人力資源和工作平臺,而且也方便了工作牽頭協調和- 2 -

  業務指導,使工作合力優勢進一步發揮。但由於依法治鎮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專職人員只有兩名,不用說法治建設的理論研究、指標體系的研究制定、部門工作機制的改革等,就是日常性的工作研究部署、宣傳工作的開展、全鎮性工作的指導協調和檢查督促也缺少人手,這對全鎮的建立工作長期走在前列難免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進一步深化和創新“法治營盤”建設的幾點建議:

  “十二五”時期是我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法治營盤建設工作要以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秩序為目標,以培育公民社會為發展方向,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全面建成,有法可依的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下一步重要的是各項法律法規能夠得到全面有效的貫徹執行,構建確保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治秩序。“十二五”時期,法治營盤建設要實現新的突破,必須在有法必依上下功夫,力爭使公權循法而為、私權真正落實。

  1.在依法執政方面,進一步突出增強領導幹部法治意識與法律思維方式的形成。

  落實領導幹部學法制度,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建立和完善集中培訓、宣講報告、領導幹部法律知識任職資格等長效工作機制,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幹部培訓班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列為學習的重要內容。組織開展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執法守法情況的調研督查,全面實行領導幹部述職述廉述法考評。透過網上學法考試、競賽、領導幹部法治徵文等活動,促進領導幹部學法、用法。

  2.在依法行政方面,進一步突出規範公共權力,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

  (一)把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二)明確政府的職能定位和合理劃分和依法規範各級行政機關的職能和許可權。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切實將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上來,依法履行工作職責。要著力解決行政權力的縱向和橫向的科學配臵問題,使之既保證有利於發揮地方和部門的積極性,又有助於防止產生“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

  (三)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要充分運用間接管理、動態管理和事後監督管理等手段,減少對經濟、社會事務的直接的、微觀的事前干預;充分運用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等方式,減少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行政手段的適用;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政府上網工程,擴大政府網上辦公範圍,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四)推進政府資訊公開。要進一步規範政府檔案公開、資訊釋出、會議旁聽、檔案查詢等具體辦法。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外,其餘資訊都要公開。

  (五)加快推進鄉鎮綜合改革。合理界定鄉鎮政府職能,在積極創新工作載體過程中,把深化縣(市、鎮)機關效能建設不斷向鄉鎮延伸。

  3.在公正司法方面,進一步突出公正廉潔執法與執法規範化建設。

  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堅定不移地堅持從嚴治警方針,嚴格落實政法各部門頒佈的各項禁令和規定,毫不動搖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方針,主要領導同志要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對隊伍中發生的違法違紀案件,要本著對黨、對人民、對政法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遷就,確保政法隊伍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4.在法治文化建設方面,進一步突出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識。

  (一)強化法治文化的創新性。創新是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法治文化建設面臨新形勢新要求,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一,要加強法治文化理論研究。要透過舉辦“法制大講堂”、“法律沙龍”等形式,加強法治文化理論研究;鼓勵引導支援法治文藝創作,努力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的法治文化產品。透過開展融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和娛樂性於一體的法律知識競賽、法制文藝演唱會、法制攝影和書法、美術展覽、動漫展覽等活動,讓廣大幹部群眾受到潛移默化的法制教育。第二,要構築法治文化人才高地。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努力培育出一批在法治文化事業各方面有號召力的領頭人和一大批專家、學者、能工巧匠。要加強基層法治文化骨幹的專業輔導,積極為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建立和完善優秀法治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將成果突出的優秀人才納入“五五”普法表彰獎勵範圍。第三,要創新法治文化的表現形式。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以人們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要適應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多采用接近大眾、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表現形式。應更多地依託現代通訊手段和網路等各種媒介,透過公益廣告、手機簡訊、普法網站,運用圖片、文藝節目、法制簡訊、法制動漫等多種形式開展工作,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

  (二)強化法治文化的實踐性。法治文化建設同法治實踐相結合才有生命力。既不能離開經濟發展空談法治文化建設,更不能用法治文化建設干擾和阻礙經濟發展。要支援和引導法治文化建設朝著促進依法行政、服務大局等方向發展,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的法治化,形成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導向。我們的法治文化建設一 定要堅持服務經濟發展,服務社會和諧,服務百姓民生。要透過法 治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鎮人民致力於科學發展的積極性、 主動性和創造性,轉化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巨大力量。

  (三)建立和完善法治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法治文化建設是 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其公益性、群眾性、社會化、經常化的特點, 決定了我們的工作需要不斷加強合作、交流與溝通,透過部門配合、 分工協作、擴大交流,不斷提高普法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應著力把 經過實踐檢驗的成功做法上升為制度,健全領導責任、市場運作、 表彰激勵等機制,以機制創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5.在基層法治建設方面, 進一步突出發揮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 提升自治能力。 在全鎮建立健全建立領導機制、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切實加 大基層單位建立力度,深入推進法治鎮、單位、村、企業、學校等 系列建立活動,做到任務、要求、措施、進度和人員“五明確” 。以 “民主法治村”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健全規範基層自治組織, 全面 落實“四民主” 、 “兩公開”制度,切實保障公民的參與權、知情權、 監督權等民主權利。積極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 發動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不斷增強社 會的凝聚力。健全基層社會矛盾糾紛調解組織網路,積極為群眾提 供政策諮詢和法律服務, 引導群眾透過理性合法途徑表達利益訴求。

  6.在法治機構建設方面,進一步突出加強法治營盤建設的組織 領導,不斷強化工作保障和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要發揮“總攬全域性,協調各方” 的作用,定期聽取法治建設工作情況彙報,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 問題。鎮人大要發揮監督檢查職能,督促“一府兩院”及其部門落 實“六五”普法決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鎮鎮兩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 用,把法治建設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年 度計劃,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納入領導班子(領導幹部)政績 考核、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文明建立考核等考核內容。鎮政協要積 極參與依法治鎮和法治營盤建設工作,強化民主監督,加強調研, 為依法治鎮和“法治營盤”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是健全落實工作機制。健全和落實依法治鎮領導小組工作職 責、成員單位職責、成員單位年度述職制度、工作考評獎懲制度, 完善相應的工作機制、評估考核機制、調查研究機制。 三是加強機構隊伍建設。以“六五”普法啟動為契機,加強鎮 鎮(街道)法治辦事機構建設,配齊配強工作人員,配備與工作需 要相適應的裝置。舉辦全鎮法治專幹培訓班,提高其組織、協調、 指導開展法治建設工作的能力。加強依法治理督查團和普法講師團 建設,調整充實人員,積極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督查和法制宣講 活動。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加強普法志願者、法制文藝工作者隊伍建設。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7

  一、鄉鎮財政監督的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

  (一)現行鄉鎮財政監督檢查工作開展情況,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就xx縣目前鄉鎮財政監督檢查工作開展情況來看,鄉鎮財政監督檢查主要依賴於縣級財政監督部門,鄉鎮財政所主要是配合上級財政監督部門工作,沒有或者很少主動開展財政監督檢查工作,由於體制或者其他方面原因,鄉鎮財政部門自主開展財政監督檢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主動監督意識不強,存在等靠望思想。

  大部分鄉鎮財政所認為財政監督是縣監督局的事情,主觀認識不足。

  2、管理體制不順,開展監督檢查阻力大。

  由於xx縣財政所“人、才、物”歸地方政府政府管理,在開展工作的時候主要是遵從地方政府的旨意,在開展監督檢查的同時不同程度上會受到各方面的阻力和壓力,不能展開手腳開展監督檢查。

  3、執法主體不明,處理落實力度薄弱。

  由於財政所是鄉鎮的一家事業單位,不屬於一級執法主體,沒有執法權力,往往查出問題,也得不到很好的處理和落實,大多數只能是不了了之。

  4、檢查程式不規範,監督檢查缺乏有序性和科學性。

  由於缺乏一整套完整的鄉鎮財政監督操作程式和工作規範,再加上鄉鎮財政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在執行財政監督過程中往往缺乏科學性和規範性,缺乏有力的執法依據,實行財政監督工作往往也只能了於形式,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有實質性的進展。

  (二)鄉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違紀違規的主要表現形式,檢查的重點及難點。

  1、鄉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鄉鎮財政體制已由原來的一級財政改為“鄉財縣管鄉用”模式,每年的收支納入部門預算管理,不再核算稅收收入,除鎮政府和財政所,其他部門全部垂直上劃。鄉鎮財政收入主要是上級補助收入和非稅收入,而鄉鎮政府及財政部門都沒有收費及罰沒等政府非稅收入科目所賦予的職能,大部分是地方企業上交及上級專項補助等自籌收入,從嚴格上講,只能屬於自籌收入,而且收入來源複雜,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給監督檢查也增加了難度。

  2、鄉鎮財政收入違紀違規的主要表現形式:

  主要是部分收入具有不合理性或不合法性:如部分鄉鎮政府和村組織存截留、挪用專項資金,少數部門存在亂收費現象等。

  3、鄉鎮財政收入財政監督檢查的重點是:

  如何規範鄉鎮收入形式,嚴禁亂收費行為,如何加強對專項資金使用全過程的的監督,保證專項資金的使用安全和使用效益。難點是:村級收入管理不規範,沒有真正全額納入預算管理,存在坐收坐支現象;對鄉鎮政府和村組織截留、挪用專項資金的行為督促整改及處理處罰力度不夠。

  (三)鄉鎮財政支出的主要管理模式,存在問題。

  1、鄉鎮財政支出的主要管理模式:

  就xx縣而言,鄉鎮財政支出的主要管理模式是實行“鄉財縣管”和“國庫授權支付”模式。對鄉鎮政府和財政所編制部門預算,對村級轉移支付支出編制公共支出預算。

  2、鄉鎮財政支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由於鄉鎮專案資金存在不確定性,一般很難納入部門預算編制範疇。部門預算編制和執行缺乏嚴肅性,部門預算也僅僅是規範了財政預算內支出,而預算外支出預算在編制和執行上都不嚴格,部門預算改革普遍是了於形式,缺乏嚴密性。

  (四)鄉鎮財政支出的主要方向與類別,違紀違規的主要表現形式,檢查的重點及難點。

  1、xx縣鄉鎮財政支出主要有以下幾種型別:

  (1)部門預算支出:是指鄉鎮政府和財政所的部門預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專案支出。

  (2)村級補助支出:是指村級轉移支付和取消農業稅後農業稅附加。

  (3)專項資金支出:包括各類惠農補貼資金、民政優撫資金及專案資金等。

  (4)“以錢養事”支出:指對以錢養事單位的補助支出。

  2、違紀違規的主要形式是:串用資金科目,不嚴格按照科目支出型別使用財政資金,存在擠佔、挪用部分專案資金現象,有的地方還存在用下年度資金彌補上年度資金缺口現象,形成寅吃卯糧狀況。

  (五)鄉鎮財政如何開展財務、會計、資產和績效監督,重點是什麼。

  1、轉變觀念,強化監管意識。

  鄉鎮財政部門要增強大財政監督意識,要把加強財政監督納入日常工作的重要範疇,要爭取財政監督的主動性、經常性,有計劃、有步驟地深入開展重點檢查工作。

  2、發揮優勢,探索監管思路。

  一是要規範鄉鎮財政監督工作程式和操作規範;

  二是要完善鄉鎮財政監督隊伍建設;

  三是要明確鄉鎮財政監督職能和完善監督機構設定;

  四是要增強鄉鎮財政監督檢查執法權力;四是要理順鄉鎮財政監督管理體制;五是要保障鄉鎮財政財政監督工作經費。

  3、上下聯動,形成監管合力。

  上級財政監督部門要加強鄉鎮財政監督檢查工作的指導和管理,要建立日常監督檢查的考核檢查和績效評價及激勵機制,要建立財政監督情況上報和重點違紀違規情況預警防空防控機制,要形成上下聯動的監管合力。

  4、齊抓共管,開創監管局面。

  財政監督離不開上級部門的正確指導和各級政府部門及全社會的大力支援,要積極營造大財政監督氛圍,形成全社會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局面。

  (六)實行“鄉財縣管”、“村財鄉管”新情況、新問題,違紀違規的新表現形式是什麼。

  1、“鄉財縣管”和“村財鄉管”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鄉財縣管”主要是管預算內,預算外資金管理難到位,對收支兩條線、政府採購和資產管理缺乏力度;“村財鄉管”主要是管帳,對資金和資產管理難到位,綜合預算編制和執行力度不夠。

  (2)會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會計基礎工作不夠規範,財務會計制度執行缺乏力度,白紙條入帳、現金餘額過大現象普遍。

  (3)會計執法環境不優,農村的公共支出往往都無法提供規範的.原始發票,支出的主觀性和隨意性較大。

  2、違紀違規的新表現形式主要有:

  (1)編制和申報虛假或重複申報專案套取專案資金彌補公用經費不足;

  (2)擠佔、截留或挪用專項資金用於公用經費支出;

  (3)村級財務管理不規範,部分“兩委”存在人人手裡有錢、人人用錢現象;

  (4)以錢養事專案不清,明是養事,實是養人。

  二、意見和建議。

  (一)建立鄉鎮財政監督專員制度:

  由縣財政監督機構派出財政監督專員駐鄉鎮或區域負責轄區財政監督日常工作,履行財政監督職責,執行上級重點財政監督檢查工作任務。

  (二)規範鄉鎮財政監督工作程式:

  規範和完善鄉鎮財政監督檢查和執法程式。

  (三)明確鄉鎮財政監督檢查工作職責和內容。

  (四)建立鄉鎮財政監督檢查工作效能考核和評價機制,注重績效評價。

  (五)強化鄉鎮財政監督檢查執法力度,賦予必要的執法權力。

  (六)加強鄉鎮財政監督檢查隊伍自身建設,建立鄉鎮財政監督專員考核考評和異地交流機制,實行再監督。

  (七)理順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建立規範統一的鄉鎮財政垂直管理體系,有利於加強鄉鎮財政隊伍的管理和工作指導,便於鄉鎮財政幹部的異地交流,有利於充分調動鄉鎮財政幹部隊伍的工作積極性。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8

  一、我省基層林業站建設簡要回顧

  回顧我省林業站建設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一是1956年至1987年的緩慢發展階段,鄉鎮林業調研報告。為適應林業建設需要,我省於1956年開始在重點林區設定區、鄉(鎮)林業站,但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到1987年底,林業站只有551個,職工僅1995人。二是1988年至1992年的快速發展階段。1988年原國家林業部將林業站建設作為林業改革重要任務之一,提出利用3~5年時間把區、鄉(鎮)林業站建設好。我省即把建站設員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林業站建設步伐加快,發展迅速。截止1992年,全省已建有林業站1095個(佔鄉鎮總數的61。9%),站員4006人,其中正式職工2627人。三是1993年以來的標準化建設階段。1993年6月,全省林業站工作會議在東至縣召開,研究和部署林業站開展標準化建設,標誌著我省開始了以核定林業站機構編制,提高隊伍素質,加強站房、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制度、圖表及檔案管理建設為中心;以強化林業社會化服務職能,加快林業站自身經濟建設及廉政建設等為主要內容的林業站標準化建設階段。在這一階段,我省緊緊圍繞林業站標準化建設這根主線,鞏固和完善前期建站成果,發揮林業站的多項職能作用,為實現“五八”造林綠化規劃、林業第二次創業和綠色長廊工程目標做出了積極貢獻,現在正全力投入到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之中。

  據調查統計,目前全省保留單獨設立的基層林業站有806個,在農林水綜合站加掛林業站牌子的掛牌林業站301個,另有綜合站284個。全省各類站共定林業人員編制4001人,實有林業正式職工4517人。截止目前,全省已經有76個縣(市、區)獲得了國家林業部(局)確認的林業站標準化建設“合格縣”稱號。

  二、林業站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分析

  (一)林業站機構不穩定

  據摸底調查,從總體上看,目前我省山區及重點丘陵、平原區基層林業站機構較為穩定。21個山區縣基本上以鄉鎮設立林業站,其它重點丘陵、平原區縣多以2~6個鄉鎮設立林業中心站或在重點林業鄉鎮設立林業站。而在一般平原區和丘陵區,如阜陽、亳州、合肥、蚌埠和淮北市的全部或者大部縣(市、區)均為設立綜合站;巢湖、安慶、六安、滁州市等的一些縣(市、區)多為在綜合站的基礎上加掛林業站牌。全省單獨設立806個林業站,較20xx年底全省已建的1313個林業站縮減了39%。

  形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在於,自1992年開展撤區並鄉及鄉鎮機構改革以來,我省林業站就一直受到“撤併”的影響。20xx年9月新一輪鄉鎮機構改革後,各地又開始撤併林業站機構,下放林業站管理許可權,大幅度裁減林業站人員。據統計,到改革後第一年,也是最嚴重時的20xx年底,全省實有基層林業站72 3個(較20xx年縮減45%),落實核定林業站編制3035人(較20xx年縮減43%,佔省編委核定全省林業站編制數的52%),實有職工3221人(較20xx年縮減39%),調查報告《鄉鎮林業調研報告》。與國家加快林業發展的形勢,與多項林業重點工程實施的實際需要不相適應。林業站機構的不健全、不完善、不穩定難以保證各項林業重點工程的順利實施。

  (二)人員編制少,事業經費難落實

  本次調查,各地均反映林業站人員編制少,且多數山區縣林業站人員事業經費不能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實行全額撥款,加重了林業部門的經費壓力。如靈璧縣有21個鄉鎮,設立6箇中心站,核定編制才18人;寧國市是我省重點山區縣,全市19個鄉鎮辦均單獨設定了林業站,核實編制113人,站均5。95人,而該市有林業用地面積275萬畝,站人均2。5萬畝。金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430多萬畝,全縣29個鄉鎮林業站,只核實編制89人,站均3。07人,人均林用地面積近5萬畝。都與《安徽省鄉鎮林業工作站人員編制標準(試行)》中山區鄉鎮站編制基數為3人,每1。5萬畝林業用地增編1人的規定要求有較大出入。又如重點山區縣休寧縣,全縣39個林業站,定編128人,站均編制只有3。28人。而且,該縣林業站事業經費得不到保證。縣財政每年總體上劃撥給縣林業局的事業經費只有42萬元。導致該縣32名農民技術員(包括從社會上招收的“林政員”、“林管員”和“林業基金代徵員”),1997年參加了黃山市人事、林業部門聯合組織的考試、考核,被擇優聘用;20xx年又參加機構改革中的考試、考核競爭上崗,身份雖已解決,但其工資等待遇卻一直不能兌現。近幾年來,不時有上訪發生。類似的情況在績溪、嶽西、潛山、霍山、金寨等縣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據摸底調查統計,全省各類站共核定林業人員編制4001人,其中,單獨設立林業站的59個縣(市、區)設立780個林業站(注:還有濉溪、肥東、無為等縣少數鄉鎮設有林業站,多數鄉鎮為綜合站,故未計其中),下達編制3033人,站均3。89人;有18個縣(市、區)設立301個掛牌林業站,下達編制666人,站均2。21人;其它302個編制多屬綜合站中落實林業人員。全省各類站實有林業正式職工中還有23%的人員事業費未列入縣級財政預算。

  (三)管理體制不順,林業站職工待遇低

  目前全省基層林業站管理體制多種多樣。據調查,全省有35個縣(市、區)483個林業站“三權”在縣級林業主管部門,實行以條為主的管理體制。主要分佈在山區縣和設立林業中心站的縣;有23個縣(市、區)157個林業站和89個掛牌林業站實行雙重領導;還有20個縣(市、區)148個林業站和212個掛牌林業站,18個縣(市、區)18個林業站和284個綜合站實行以塊為主的管理體制。

  金寨、青陽、桐城、埇橋、蕭縣、濉溪等縣(市、區)普遍反映,由於林業站現屬鄉鎮以塊為主的管理,存在下列弊端:一是林業站職工成了鄉(鎮)幹部,要參加鄉鎮中心工作,成天包村下隊,計生收稅,無力投身林業工作;二是林業站職工待遇低,工資福利難保證;三是森林資源管理失控;四是造林質量難保證;五是林業主管部門落實任務不暢等等。同時,多年來一些地方將林業站“三權”下放與收回幾經反覆,動搖了基層林業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如在工資兌現上,林業站“三權”下放的青陽縣,廟前鄉財政只撥給林業站基本工資(佔70%)的80%,而浮動工資(佔30%)、123元津貼工資等一概不發,林業站職工在家扎大掃把賣,每月只能勉強兌現基本工資。

  與此同時,省林業廳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市級和縣級林業主管部門內也沒有統一的專門的林業站管理機構。林業站管理的職能分散在辦公室(人秘股)、林業站(造林科)、資源科(股)、技術推廣中心等部門。省、市、縣三級林業站主管部門的管理體系也有待理順與加強。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9

  今年9月以來,本人對我鎮農民增收情況進行了調研,先後在全鎮9個行政村進行了走訪、座談,透過組織村委會成員、黨員、村民代表、種養大戶、部分農戶參加座談會,透過廣泛收集情況,深入開展討論,突出當前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是什麼、如何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在農民增收方面對鎮黨委、政府有何意見和建議三項內容。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績

  涼州戶鎮位於縣城南3公里處,全鎮總戶數1645戶,農業總人口6574人,耕地4.7萬畝。近幾年來,我鎮農業農村工作緊緊圍繞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和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增強這兩大目標,突出工業化的核心地位、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地位、加快城鎮化戰略地位,加快工業富鎮、農業穩鎮、三產活鎮、科教興鎮步伐,全面推動鎮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xx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308元。20xx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2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960元,較上年增加652元。20xx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可到5.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68元,比上年增加1408元,漲幅為12.8%。

  1、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於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農業生產經營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一是以縣委提出的構建特色高效農業示範區為引領,鎮黨委、政府按照“減棉花、擴葡萄、穩制種、興設施、上果蔬、增特色”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在穩定製種玉米的基礎上繼續擴大釀酒葡萄面積,大力發展以大葵、蔬菜等高效益經濟作物。近年來我鎮制種玉米麵積逐年增加,20xx年全鎮制種玉米麵積比去年增加了5848畝,達到了16000餘苗,葡萄面積增加了面積610畝,大葵、蔬菜等特色種植面積增加了2900畝,僅制種玉米畝均收入比去年增加300元,釀酒葡萄按照糖度高低,價格達到了2.8元4元,平均價格比去年漲了一倍多,畝均收入比去年增加了504元,僅種植業一項可增加農民人均收入805元;二是在加強林木管護的基礎上,重點做好溫室蟠桃和林果業的發展壯大。今年,透過宣傳和強勢推動,已發展苗木面積35畝,苗木收入達到了20萬元,發展高新日光溫室蟠桃種植,目前已新建溫室大棚40座,已栽植蟠桃6座,掛果的溫室蟠桃1座,總產量達到850公斤以上,平均價格在45元50元,僅一座棚收入3.8萬元以上,特色林果業由於品質好,畝收入達到了9000元,林業總收入達到了99.7萬元,同比增長94.7%,為近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三是堅持實施“畜牧強鎮”的戰略,大力扶持畜牧業的發展,積極與西部牧業等龍頭企業合作,促進了牧業收入快速增加。人均畜牧業純收入可比上年增加95元。

  2、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於農民二三產業及勞務收入顯著增加。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把它作為世紀工程來抓,建立了專門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強勢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20xx、20xx、20xx年勞動力轉移輸出人數分別為1670、1850、2160。20xx年新增勞務輸出300人,農民從事二三產業生產經營獲得純收入人均為2416元,比上年增加239元,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為19.5%,增加的主要原因:首先由於龍頭企業帶動及農民自主創業和投資力度不斷加大,有效的促進第二產業及服務業的發展;其次農民思想觀念發生根本性轉變,外出務工人員繼續增加,目前,我鎮企業達19家,企業從業人員達635人,比上年增加46人,季節性自發或有組織的就地轉移務農人員達680人次,人均每天收入在60150元不等,勞務人均純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7.8%,提高了0.6個百分點,比上年增加192元,勞務收入成為推動人均純收入快速增加的重要保證。

  3、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於是農村各項政策得到落實。強化減負管理,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深化;強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轉進一步規範;強化財務管理,村務公開水平進一步提高;強化資產管理,集體資產進一步增值。村組債務化解力度加大,債務總額逐年下降。積極實施實事工程,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如良種補貼、農資補貼、農機具補貼、家電下鄉等等,深入開展扶貧工作,一大批貧困戶家庭解脫貧困。所有這些,對促進農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當前我鎮農民的收入情況

  1、農業的收入比例大。農村經濟以農業收入為主,以20xx年為例,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可到5.11億元,其中一產農業收入就達到3.27億元,佔到64.3%,而第二產業所佔僅10.7%,第三產業僅佔8.8%。

  2、城鎮化程度不高,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農民務工收入逐漸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部分,然而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據20xx年統計,我鎮總勞動力人口6574人,其中常年外出勞動力僅為1305人,約佔總人口的19.8%,勞動力轉移收入僅為645萬元。同時一些純農戶的收入持續徘徊,靠天靠地靠農產品漲價增收的因素增加,依靠農業生產收入的增收困難。

  3、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擔過重。據分析,農民的收入主要支付於農業生產、學費、醫療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日漸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部分。另外由於學費的增長,農民對於教育的支出日漸感到吃力。再次是醫療費用的支出,農民一旦生病治療,醫藥費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力缺乏,常常很快貧困。

  三、農民增收方面存在的問題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的這段時期,是農業結構加快調整的時期,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時期,是農產品供給最充裕的時期,同時也是農民增收最困難的時期。從調查的情況看,目前影響我鎮農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者素質不高,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建國50多年來,我國農民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農民形象的傳統認識。但是從當前的形勢要求看,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很大差距,主要體現在文化科學素質、生產經營管理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思想保守不願走出家門,農民群眾缺乏技能,直接影響就業渠道和就業崗位的收益。

  2、農業結構不合理。

  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不能很好的調整好自己的種植結構,忽視特色種植的經濟效益,只拘泥於現有的種植模式,只偏好於習慣性種植,這給增收帶來難度。

  二是品種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名優稀特品種少,常規呂種多,不利於農戶經濟效益的提高。

  3、農戶生產經營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極少數。

  二是科技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防治等技術。

  三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細作的田間管理以及經濟核算。

  4、農戶資訊不靈。

  改革把農戶推向市場經濟的前臺,農戶成了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為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在這種情況下,農戶正確地掌握資訊,指導生產經營成為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就目前而言,農戶資訊不靈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5、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難。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戶家庭經營來自於非農產業的收入也呈現加速發展的勢頭。但從近幾年勢態看,城市就業壓力增大,鄉鎮企業對農業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下降,使農業勞動力進一步轉移發生了困難,轉移速度減慢。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滯留在土地上,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6、一些村組織經濟狀況內外交困,制約了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步伐。

  一是債務包袱和農民負擔仍然很重。沉重的債務包袱不但影響村幹部為民服務的工作精力,而且影響嚴重農業生產投入,農民增收的硬環境難以得到改善。

  二是金融政策的影響。農村信用合作社應該是服務於農村、農業、農民的金融機構,銀行轉變為商業銀行後,存貸款政策向服務效益轉變。貸款受擔保、質押、抵押等影響,農民用於生產性的小額貸款非常艱難。這些鎮基層的銀行,只吸儲,放貸力度太小。因資金缺乏,農民難以擴大生產規模,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影響了農民增收。

  7、農用耕地質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

  化學肥料已成為當今農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農田普遍缺乏有機質肥料,出現了無機肥與有機肥使用不協調的現象,影響了農作物的高產優質。同時大量使用地膜更對土壤造成很大危害。

  8、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逐年攀升。

  農產品的價格上漲遠遠低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速度。近幾年,柴油、化肥、農藥等雖然供應較暢,但價格不斷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噸1800元左右,農藥價格更是無正規價格。農民沒有增加多少收入,經商流通人員首先賺足農民的錢。

  四、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

  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事關全域性,意義重大。這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當前緊迫而重大的政治問題。要“富民強鎮,率先崛起”,必須首先引導廣大農民走上富裕的軌道。針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思想觀念,增強市場觀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關鍵的是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因此要堅持流通、生產一起抓。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及時把市場行情反饋給農民,使農民從流通環節中獲得效益。樹立四種意識。一是樹立質量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消費結構轉型、農民增收趨緩的背景下進行的,必須適應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以此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二是樹立市場主導意識。調整農業結構必須面對市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不僅要以當前市場行情為導向,還要以未來市場變動趨勢為導向,要重視開拓市場,搶佔市場。三是樹立競爭風險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一定要有風險意識,既要注意防範和化解市場風險,又要增加抗禦市場風險的心理和經濟承受能力。四是樹立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一定要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2、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按照“調優種植業、加快設施農業”的發展格局,努力引導農民實現“農產品種植結構合理化、特色產品規模化、農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標。圍繞市場的價格和需求。在確保“三增四保”(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保生產、保供應、保儲備、保穩定)的基礎上,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加大設施農業和特色林果業的發展,以發

  展現代農業為突破口,透過建立高效農業示範區,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實現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變粗放經營為精細管理。實踐證明:農民家庭經營,管好管壞大不一樣,在同等條件下,實施精細管理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農戶家庭經營同企業經營一樣,必須搞好收支賬目記載,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某一項農產品的投入產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徑和對策。營銷是產品成效的最終實現的環節。搞好營銷,對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業並舉,拓寬增收渠道。

  針對目前農民收入結構單一的狀況,激發農村經濟活力,靠多業並舉增收。增強農村第二產業的發展勢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對內抓改制規範,抓科學管理,對外抓市場開拓,儘快把企業改制中的體制優勢轉換為效益優勢。同時,要以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為依託,調整鄉鎮企業發展的方向,積極發展果蔬加工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走一、二產業緊密銜接連帶發展的路子。搞活第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重點把農村的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把農民的閒餘時間轉移到家庭工副業方面。透過推進兩個轉移,在農村培植出更多的農民老闆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勞動力資源的利用率,拓寬農民收入渠道。今後,我鎮將以小城鎮建設為依託,拉動我鎮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4、加強服務,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全力搞好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農技推广部門必須跟蹤提供技術指導,手把手地教農民幹。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雜誌、網際網路等傳媒手段,為農民解疑釋惑,最快捷地推廣普及農業實用科技,滿足農民對科技的渴求。對農民要採取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要有針對性地抓好市場意識教育和科技知識教育,培養農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農民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要把說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結合起來,增強教育效果。

  5、轉變職能,改進和強化政府對現代農業的有效指導。

  一是轉變指導方式,儘可能地變傳統的會議指導、檔案指導為政策引導、示範引導、服務引導和市場分析預測引導,積極探索農民樂於接受、簡捷實用、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的指導方式。

  二是轉變指導目標。在搞好對常規農業指導的同時,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要目標,抓“關鍵的少數”,把工作指導重點集中轉移到與農民增收密切相關,具有支撐主導作用的工作上來,著重搞好高效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開發、農業科技普及、農田水利建設等工作指導,幫助農民解決好自己不會幹和辦不到的事情。

  6、貫徹落實好農村政策,促進農民減負增收。

  強化農村政策落實,控減農民負擔,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加大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

  一是完善農村稅費政策,規範稅費徵收行為,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

  二是加強土地承包經營管理,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範推行農村土地流轉。完善農村土地徵用制度,積極探索土地入股、租賃等辦法,有效解決失地農民的生計問題。

  三是切實管理好農村財務和集體資產,確保集體資產營運規範、保值增值。完善“專戶管理、支付到村、封閉執行”的管理機制,加強村級三項資金管理,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強化村級資金支出管理,嚴禁新債發生。積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壓縮村級財務開支,多途徑化解村級債務。

  四是切實做好扶貧工作。繼續組織鎮機關幹部和鄉村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

  7、夯實農業基礎,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一是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在加快鄉鎮企業和城鎮化步伐,吸引農民就地轉移的同時,引導農民自主創業,發展民營經濟。積極引導農村人流、物流、資金流向小城鎮集聚,促進農民進廠入鎮就業,加大信貸扶持力度,搞好資金跟進服務,支援農民自主創業。

  二是鼓勵農民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社群服務,拓展增收空間。

  三是最佳化基層幹部隊伍,著力選擇和使用“雙帶一爭”型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地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四增加投入,改善農業和農村的條件,從夯實農業基礎上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交通、水利、通訊設施建設步伐。積極爭取各項資金,加快農村公路網路建設,逐步實現公路硬化,積極推進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農業基礎設施改造的市場化運作程序,組建農業基礎設施改造投資主體,實行專案法人責任制。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在各級廣播、電視等宣傳媒體專門設立農副產品供求資訊、農產品市場價格資訊欄目,構建農村資訊平臺。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防洪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最佳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10

  xx縣審計局在對鄉鎮財務收支進行審計時發現,公務費中白條報帳的現象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現在接待開支、到上級部門爭取資金開支等方面,有的連餐飲、住宿、會議開支都不索取合規發票。審計中,甚至還發現了某單位白條支付工程款6.5萬元的嚴重違規行為。這種做法,不僅違反了國家票據管理使用規定的要求,也造成了公務費開支上的混亂,導致基層單位財務支出的失實,很容易滋生腐敗。

  究其原因:

  一是經辦人財經意識淡薄,在日常開支中不注意索取合規發票。

  二是內控制度不嚴密,發票報銷沒有經過財政所票據稽核人的稽核。

  三是分管財經工作的領導執行財經紀律不到位,不管發票有沒有經過稽核,照簽不誤。

  四是財政所工作人員不敢得罪人,只要領導簽字,不管發票是否合規,都報銷入帳。

  對此,審計機關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來根治公務費中的白條報帳現象:

  一是努力增強鄉鎮人員財經法規意識。要採取措施督促鄉鎮領導和財會人員加強對財經法規的學習,促進其不斷提高財經法規意識,從嚴稽核把關,防止違紀違規問題的發生。

  二是大力加強對票據的監管力度。稅務、紀檢、財政、審計等相關監督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督職能,對鄉鎮財務管理中存在的白條報帳等嚴重問題要嚴肅查處,及時糾正,促進其儘快整改。

  三是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財務管理的規章制度,強化發票管理,規範經手人索取合規票據、財政所稽核票據、一支筆審批票據等財務管理程式。

  四是要大力推行民主理財制度,實行財務票據公開,依靠本單位廣大幹部職工的監督,嚴格堵塞白條現象,使基層單位財務管理進入良性迴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11

  根據上級檔案要求,鎮黨委高度重視成立了以鎮黨委書記林同志為組長的鄉風文明建設工作調研組,制定了XX鎮鄉風文明建設調研方案,於8月上旬深入全鎮12個村(社群)開展專題調研。透過走訪、召開座談會、院壩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村(社群)幹部、黨員和村民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對如何全面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現將本次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透過調研走訪,群眾普遍認為開展以乾淨整潔為主題的鄉風文明建設是群眾直接受益的民生工程,對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提高群眾文明素質有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於推動群眾養成清潔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要做到家家清潔衛生、戶戶乾淨整潔,必須按照鄉風文明建設要求,對照“三定、三勤、三看”和“四個一”標準,從每個家庭做起、從每個人做起,改變髒、亂、差的現狀,改正不講衛生、不愛整潔的陋習,讓乾淨整潔成為人的自覺行動,長期堅持推動養成為人人講清潔衛生的良好習慣。

  二是有利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透過抓乾淨整潔,讓人人參與其中,持續推進、久久為功,從而使人民從打造美好生活環境的物質層面上升到追求崇真、向善、向美的精神層面,在鄉風文明建設中互幫互助、鄰里和睦、尊老愛幼等典型傳統美德將得到很好的繼承和弘揚。

  三是有利於發揮四大作用。在鄉風文明建設中鎮黨委要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牽頭攬總、安排部署、宣傳引導,全面推進此項工作。各村(社)黨組織要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廣泛動員、組織實施、攻堅克難,統籌抓好本村(社)鄉風文明建設。各黨代表、人大代表、婦女專幹等黨員幹部要發揮先鋒模範任用,積極響應、示範帶頭、對結幫助,帶領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要切實發揮制度約束作用,建立完善評比表彰、執紀問責、考核獎懲等機制,結合實際制定村規民約,讓制度保障鄉風文明建設。

  二、鄉風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鄉風文明建設工作開展以來,鎮黨委政府採取“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方式啟動開展了鄉風文明建設工作,透過樹立典型、打造示範點等有效途徑,不斷加大軟、硬體投入,紮實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探索了一些有益經驗。但目前全鎮鄉風文明建設總體效果與先進鄉鎮相比,差距還比較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足,群眾參與不積極。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思想教育跟不上,部分群眾思想觀念落後,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農村的生活就這樣,現有的方式生活了幾十年,多年的習慣難以改變,因此對鄉風文明建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長期形成的陋習和思想引領滯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明風氣的形成。

  (二)責任落實不力,工作推進不平衡。全鎮鄉風文明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存在“光打雷、不下雨”、觀望等待等問題,個別村(社)幹部重視、工作抓得緊的鄉風文明建設推進效果較好,其他大多數村鄉風文明建設只抓了少數示範戶,面上基本沒動。

  (三)宣傳引導不夠,氛圍營造不濃厚。鄉風文明建設雖然在鎮村(社)幹部中進行了安排佈置,但深入基層、向廣大群眾宣傳引導、動員部署不夠,工作氛圍營造不濃厚,群眾對鄉風文明建設的知曉率低。

  (四)措施實效不強,工作機制不完善。在鄉風文明建設推進中,有的村(社)想把工作抓好、抓實,但卻像“老虎吃天,不知從哪兒下口”,採取的有效措施不夠,針對公共區域環境如何治理、工作責任如何落實、黨員幹部及代表任用如何發揮、如何抓點帶面等問題,解決的辦法不多,機制建立不完善。

  (五)經費投入不多,衛生設施不到位。目前全鎮有垃圾清運車輛1臺,30餘個垃收集圾箱和20餘個垃圾桶主要佈置在場鎮周邊,大龍、豆包兩邊山上村組無垃圾清運設施,垃圾清運及處理困難,由於公共衛生設施建設滯後,農村髒亂差現象仍有存在。

  三、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措施建議

  針對存在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我鎮鄉風文明建設。

  (一)抓思想引領。話不說不白,理不講不明。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符合中央有關精神,是區委區政府的要求,也是人民群眾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是對廣大村民文明素質的提升。各級黨組織要把開展鄉風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向群眾講深講透,把黨委政府的決定變成群眾的自願行動。

  (二)抓氛圍營造。一是召開會議發動。各村透過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院壩會等,學校要組織召開師生大會等把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發動起來;二是開展活動推動。中心衛生院開展衛生知識進村宣講活動,文化服務中心開展送文化下村活動把鄉風文明建設工作推動起來;三是大力宣傳鼓動。透過懸掛宣傳標語,開設宣傳欄,利用手機報,印發致全鎮婦女的一封信、致家長的一封信等把鄉風文明建設工作氛圍造起來。

  (三)抓示範帶動。機關幹部、村(社)組幹部、黨員、黨代表、人大代表、婦女代表要做好示範引領,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一是黨政機關、鎮屬單位帶頭,按照“誰主管誰負責”,開展門前“三包”。二是村(社)專職幹部和婦聯主席帶頭做到辦公室和家裡的院壩、房前屋後的乾淨整潔。三是組長、黨代表、人大代表、婦女代表帶頭做到院壩、房前屋後的乾淨整潔。

  (四)抓責任落實。把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當著“一把手”工程來抓,做到書記抓、抓書記,書記是第一責任人。一是鎮裡成立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鄉風文明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的推進和檢查評比等工作,各村(社)相應成立工作機構。二是機關、村組、鎮屬和駐鎮單位幹部要以“三定”“三勤”“三看”“四個一”為標準,實行包村、包組、包戶,責任落實到人。三是組幹部要包片,負責本組的環境衛生和乾淨整潔;黨員、黨代表、人大代表要包戶,主要幫助弱殘家庭。

  (五)抓資源整合。充分發揮群團,特別是婦聯及衛生院、學校、水利水保片站等單位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一是中心衛生院包1個村,並且每月至少到一個村(社)組織開展1次宣講活動;各學校負責所在區域的小組;水利水保片站包1個組。二是機關、學校、中心衛生院要成立志願者隊伍,幫助弱殘家庭,鄉風文明辦公室統籌安排志願者隊伍每月開展1次活動,主要是河道清漂或打掃公共區域衛生。三是各村(社)組織力量對本轄區內的陳年垃圾以及河道、道路、集中居住點等公共區域的環境衛生進行整治。平時產生的垃圾由村裡負責處理,鎮建管環保辦公室負責協助。

  (六)抓制度機制。投入保障機制,本著少花錢多辦事,花小錢辦大事的要求,一是建立工作保障機制,鎮裡以以獎代補的方式適當給予補助,每個村可在自有資金中適當安排一些工作經費,但必須用於表彰獎勵和開展鄉風文明工作中的其他開支,不得挪著他用。二是建立激勵表彰機制,每季度評比各村1名組幹部、10戶居民戶予以獎勵,獎品以紀念品、小禮品為主,不搞現金獎勵;每季度對村進行評比,評選6個做得好的村(社)按得分予以一、二、三等獎獎勵,獎勵資金從鎮裡以獎代補資金中開支。三是考核評比機制,鎮裡對各村實行專項考核。鎮裡每月對村一檢查一評比,鄉風文明辦公室動態組織3—5名黨代表、人大代表、婦女代表參與評比。每月得分累加排名作為每季度和年終考核的依據。四是各村(社)自行制定對組、戶的評比辦法,每月對做得差的要在公示欄進行曝光,或召開本組村民會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幫助。

  (七)抓執紀問責。班子成員要對聯絡村和分管領域內落實好鄉風文明建設工作“一崗雙責”,機關和村(社)幹部也要落實獎懲。一是在經濟上,對機關幹部津補貼或績效工資的10%進行考核;二是在紀律上,對鄉風文明建設工作落實不力的進行約談、誡勉談話,對村(社)進行通報批評。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12

  一、當前鄉鎮幹部隊伍教育管理現狀

  (一)文化程度全面提高。

  從200x年開始,x縣分配x餘名大學、中專畢業生到鄉鎮工作,200x年以後我縣又多批次在畢業大學生中招錄人員,安置轉業、退伍軍人400餘人,進入鄉鎮幹部隊伍。目前,全縣1341名在職鄉鎮幹部中,大專學歷1104人,佔總人數的82%。由於大量高學歷人才的注入,有效改變了鄉鎮幹部文化素質低的現狀。鄉鎮幹部也由過去的幹得多,想得少,逐漸轉化為“理論思考多,付諸實踐少”,這也給基層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年齡結構更加合理

  當前,我縣鄉鎮領導有x人,其中45歲以下的領導x人,佔鄉鎮領導總數的x%。45歲以下的鄉鎮幹部(含鄉鎮領導)x人,佔鄉鎮幹部總數的90%,絕大多數鄉鎮幹部年富力強,處於青壯年時期。由於年齡結構和成長環境等原因影響,當前較多的鄉鎮幹部沒有農村生活經歷,或在農村生活的時間較短,往往表現出“岸上指揮多、俯下身子幹事少,眼光向上多,心繫群眾少”,與農民和村社幹部在思想溝通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三)工作上的認真程度不夠

  一些幹部在鄉鎮工作時間較長後,往往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年齡偏大後,總想有朝一日換個崗位,到縣級部門去輕閒一下;一些年青幹部認為自己具有年齡優勢,文化程度較高,在鄉鎮工作有點“曲才”的感覺。因此,總會導致部分鄉鎮幹部不能正確估價自己,不能處理好工作關係,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昏昏沉沉混日子的態度,對待工作不熱心、不盡心、不細心、不用心、不安心。

  鄉鎮幹部在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較少,工作方法簡單,對幹部群眾反映的問題避重就輕,思考不夠,採取的對策措施少,不能及時處置;有的幹部雖然身在基層,卻心在機關,到村社開展工作總是走馬觀花,根本不深入農戶,不向農民瞭解實情,指導工作點子不多,彙報工作長篇大論,推進工作力度不大。

  二、鄉鎮幹部精細化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鄉鎮幹部隊伍文化素質全面提高,年齡結構更加合理,待遇不斷上漲的格局下,鄉鎮幹部的教育,鄉鎮的管理工作卻出現了更加複雜的格局。細細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觀上,與某些鄉鎮幹部學習不夠、服務意識淡化、創新能力不強有關;客觀上,與鄉鎮工作轉型、鄉鎮幹部管理弱化,鄉鎮領導的素質和能力不強等息息相關。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鄉鎮工作轉型,讓部分幹部不會幹事

  一些幹部普遍認為鄉鎮工作就是跟群眾打交道,主要靠“和稀泥”,“搓湯圓”,工作沒有技術含量,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根本沒有認識到鄉鎮工作的艱鉅性、複雜性。因此,鄉鎮幹部從主觀和客觀上放鬆了學習和技能提高。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鄉鎮主要工作內容也從七十年代指導生產;八十年代催糧催款,刮宮引產;九十年代引企業,謀發展;到如今構建和諧,講科學發展。

  工作已經從管理向服務轉變,從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從微觀向宏觀轉變,從“取”到“予”轉變,從“硬”向“軟”轉變。巨大的轉型讓一部分鄉鎮幹部感到“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用不成”,以致工作上找不到方向,無處下手,無從使勁。

  (二)激勵機制缺少,讓部分幹部不願幹事。

  由於受領導職數及幹部選用體制的限制,鄉鎮幹部發展空間極為有限。我縣在鄉鎮建制調整時,將27個鄉鎮併為13個,鄉鎮幹部領導職數大大減少,去年鄉鎮幹部換屆選舉,全縣僅有10多名鄉鎮一般幹部走上領導崗位,基本上是百裡挑一;同時,由於“洋博士領導”和“空降兵領導”的不斷增加,讓一些自身素質優良的鄉鎮幹部,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後,又時常面臨年齡、學歷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因而走上縣管領導崗位的更是鳳毛麟角,導致了鄉鎮幹部政治前景變得短暫而且脆弱。

  政治前途的渺茫,運用經濟手段推動工作的辦法被取消,在“名、利”兩大“利空”因素的影響下,部分鄉鎮年青幹部幹事創業熱情驟減。同時由於大部分鄉鎮領導與一般幹部之間交流少,談心少,導致領導與一般幹部之間貌合神離,根本無法做到用感情激勵人、用事業吸引人、用表率感染人,讓更多幹部對工作表現出一種無

  所謂,甚至放任自流的消極態度。一部分組織紀律較強,自覺性較高的同志也進入了“憑良心辦事”、“憑興趣辦事”,隨波逐流的狀態。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13

  鄉鎮婦聯是與農村婦女聯絡最直接、最密切的婦聯組織,是婦聯全部工作的基礎和增強活力的源泉,其職能作用的發揮程度關係到婦女工作的成效,更關係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市場經濟的衝擊,**縣各鄉鎮男勞力紛紛外出務工經商,在田間地頭勞作的大多為婦女,婦女成為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力軍,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種形勢下,鄉鎮婦聯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如何準確定位,以充分發揮鄉鎮婦聯在農村婦女工作中的主心骨作用,已成為鄉鎮婦聯工作發展中一項重要的課題。

  一、鄉鎮婦聯工作普遍現狀

  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些年鄉鎮婦女工作雖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是從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角度來看,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現狀。

  一是重視不夠,工作開展難。由於鄉鎮中心工作繁重,婦聯工作大多是黨政領導分管工作中的一項,相對其它那些層層考核或“一票否決”的中心工作來講,婦聯工作缺少硬任務;把婦女工作當成是軟任務和務虛的工作,認為婦聯工作可抓可不抓、做多做少都無關緊要。因此導致黨政領導工作忙時,“中心工作先行,婦聯工作讓道”,將婦聯工作置於“邊緣化”地位。另外鄉鎮婦聯組織雖已建立健全,但主要任務是配合中心工作,婦女工作成了“副業”。部分鄉鎮婦聯沒有將工作融入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僅僅是組織婦女群眾搞一點文體活動,或是配合鄉村婦女群眾進行學習和培訓,調解一些家庭鄰里糾紛等,開展活動的規模小,內容單一,難以充分調動廣大婦女群眾的積極性。

  二是兼職過多,職能發揮難。首先,由於鄉鎮黨委所承擔的中心工作任務相當重,這些工作又有嚴指標、硬任務,因此,無暇顧及婦女工作,導致婦聯機構形同虛設。其次,有的鄉鎮婦聯幹部一人兼職兩項或多項工作,如兼任計生、民政、統計、辦公室等多項繁瑣的工作,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常常顧此失彼,工作處於被動應付狀態,使婦聯工作流於形式。另外,鄉鎮幹部基本上全部駐村,駐村工作包羅永珍,婦女工作都是在中心工作之餘開展,又不能把婦女工作與農村各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造成婦女工作重點不突出。

  三是投入不足,工作保障難。鄉鎮婦聯要在提高女性素質及女性維權等方面提供服務,創造條件,都需要有一定的經費作保障;《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章程》也規定各級婦聯的行政經費、業務活動和事業發展經費主要由政府撥款,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但由於財稅體制改革後,鄉鎮財政普遍困難,鄉鎮中心工作經費都難以保證,更談不上保證婦女工作經費。由於缺少基本工作經費,鄉鎮婦聯無法開展提高女性素質、家庭文明建設、女性維權等工作,各種活動和培訓開展得不夠,使婦女工作缺乏生機和活力,有組織無活動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基層婦女組織的職能弱化,凝聚力下降。

  四是素質不高,工作創新難。我縣的鄉鎮婦女幹部整體素質較過去雖有一定的提高,但其工作與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一是部分婦女幹部由於資歷淺,沒有工作經驗,接受系統學習培訓少,因而雖有工作熱情,但缺方法,缺點子,不能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工作打不開局面。二是部分婦女幹部對自己所承擔的工作職責認識不到位,認為婦聯工作比較虛,不容易顯政績,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於鄉鎮中心工作,不鑽研婦女工作業務,使婦女工作陷於被動狀況。三是部分婦女幹部缺乏積極主動爭取黨政重視的意識,對於上級婦聯安排的正常工作,不主動向領導彙報,有好的意見和建議也就得不到領導的支援和採納。四是部分婦女幹部工作作風不紮實,深入基層少,沒有用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調查、瞭解農村婦女面臨的困難及其需求,更談不上認真的去思考婦女工作的方法與手段,不能為婦女提供應有的服務,影響了婦聯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對策和建議

  一是要健全黨建帶婦建的工作機制。黨建帶婦建,根本在“建”,關鍵在“帶”。要把婦聯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建工作一起規劃,一起部署,一起推進,要爭取把婦女工作納入黨政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定期研究婦女工作的例會制度。將婦女工作納入黨建工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其黨政領導自然會主動思考、積極指導、盡力支援婦聯工作,讓婦聯組織在新形式下更好的實現“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的工作宗旨,更好的服務全域性。要多渠道、多形式落實鄉村婦女幹部的政治、經濟待遇,適當提高工資待遇,或適當減少所兼工作專案,穩定基層婦女幹部隊伍。

  二是要營造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宣傳氛圍。要進一步提高各級黨政領導對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認識,更好地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特別要納入到黨校培訓的重要內容,使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特別是高層領導幹部透過培訓,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有所提高,以便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對婦女工作的重視和支援。

  三是要進一步加強婦聯幹部隊伍的能力建設。當前,鄉鎮婦女工作任務繁重,要求婦女幹部知識面要廣,工作能力要強,而且群眾越來越需要服務型、引導型、示範型的幹部,因此,必須加大對鄉鎮婦聯幹部的培訓力度。積極與黨校、組織部門聯絡,爭取把鄉鎮婦聯幹部的培訓納入各級黨校幹部培訓和農業、科技等部門的培訓計劃,協調黨校辦主體班時,規定鄉鎮婦女幹部所佔的比例或舉辦專門的鄉鎮婦女幹部培訓班,並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婦女幹部參加婦聯絡統業務培訓及外出學習考察。要引導、教育鄉鎮婦女幹部處理好專兼職工作的關係,明晰自身工作的主要職責,充分發揮兼職的優勢,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要推動婦聯工作的創新發展。要把婦女工作放到全面建設新農村大局中去把握,把工作定位到發展城鄉經濟,引導城鄉婦女增收致富上來,不斷推動婦女工作的創新與發展。要著眼於加快農村發展,在統籌城鄉發展上想辦法、做文章,將城鄉婦女工作進行對接和有機的融合,構建“城鄉互動、統籌發展、共同進步”的婦女發展工作格局,推動鄉鎮婦聯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14

  今年,全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會議之後,我鎮立即召開鎮村幹部大會安排部署,採取得力措施認真抓好落實,全鎮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現將今工作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統一思想,強化責任

  年初,鎮黨委、X對照區上提出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主要建設內容和標準,迅速安排部署,夯實工作責任,區上會後,我鎮在第一時間做了安排,制定並下發了《蟠龍鎮20xx年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按照“重點突破、普遍提升”的工作思路,嚴格實行鎮領導包片、幹部包村,各村村委會主任為第一責任人的的工作機制,精心組織,按照示範村、重點村、推進村的整治標準認真落實,全力推進。為使廣大鎮村幹部充分認識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X、必要X和緊迫X,我們利用鎮村幹部大會逢會必講,各村透過廣播、標語、橫幅、板報進行了環境衛生的宣傳發動,1—3月全鎮共製作宣傳橫幅100餘條,廣播宣傳1000餘次,新建宣傳環境衛生廣告牌10個,刷寫牆體標語300多條,印刷宣傳單1000餘份,透過宣傳教育,為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營造了寬鬆的社會氛圍,更主要的是喚起了廣大群眾的參與X,為綜合整治工作由被動整治向主動保潔,由X行為向群眾行為的轉變提供了良好輿論氛圍。

  二、突出重點,集中整治

  在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中,我們採取多項措施,力求發揮綜合效應,集聚效應。按照整治要求,我們著力從示範村,重點從下功夫,力求以點帶面,全面提升,一是加強保潔。落實日常清掃保潔和清運人員,切實將素質高、責任心強、家庭困難的人員充實到保潔人員隊伍,並落實好X待遇。劃定衛生保潔責任區域,制定村規民約、衛生管理辦法和衛生規章制度,夯實衛生保潔、垃圾清運等責任,從制度上對保潔人員進行監督和管理。二是在綠化、美化、亮化上下功夫。今年是蟠龍新區建設的開局之年,管委會在年初的工作會上要求,全鎮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是關乎新區形象的一件大事,必須在美化綠化上做出特X,要在組織建立區級示範村,重點村的11個村實行文化牆建設,在牆體上製作愛護環境,彰顯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特X的具有正能量的牆體文化,全鎮要在已硬化的村莊道路上全部安裝路燈,利用春秋兩季栽植樹木的有利時機,突出鄉土樹種和經濟林,高標準、高規格搞好村莊綠化,以達到教育村民,美化環境,亮化村莊的目的。三是對積攢垃圾做到及時清運。檢查督促各村調整完善垃圾處理場所,使垃圾收集點佈局合理,對村莊內外的垃圾屋實行統一管理,做到定期清運,確保垃圾無積攢,推薦引導各村設立每10戶農戶門前垃圾桶統一擺放、統一清運等行之有效的辦法,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使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嚴格考核,務求實效

  為了能使此項工作落到實處,我鎮將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納入年終目標責任制考核,根據工作開展情況,每月對各村打分,年終彙總,得分低的村不能被評為鎮上先進並在全鎮通報批評,對工作力度大,整治成績顯著的村莊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獎勵。今年整治活動開展以來,全鎮共清理“三堆”320多個,清運垃圾160車,路肩配土58公里,開展兩次衛生清潔工作,將村莊附近廢棄的池塘作為垃圾填埋點,組織人員、機械進行黃土填埋,鎮上組織機關幹部對寶蟠路、底縣路、蟠塔路、南環路、xx縣路林帶內的明爆垃圾進行集中撿拾3次,從根本上改變了全鎮的環境面貌。

  雖然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在我鎮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們體會到今後的工作中還應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必須鞏固和加強現有工作成果,群眾的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些村在整治一段時期後會發生反X跡象,作為鎮村兩級必須綜合施措,持之以恆長期堅持。二是必須加強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溝壑、城壕、支渠,等天然垃圾處理場,儘快建設全鎮統一的垃圾處理廠。三是必須解決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據統計建立示範村、重點村成功的馮家崖村負債240多萬元,車家寺村負債400多萬元,曉光村負債120多萬元。下一步,我鎮正在積極探索收取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費,保X農村環衛工作的經費來源,同時爭取上級部分資金彌補不足。今後,我們將積極工作,確保我鎮農村環境整治工作能再上新臺階。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15

  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社會穩定,保護刑釋解教人員的合法權益,對刑釋解教人員迴歸社會後進行幫助和繼續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指導下,各有關職能部門協調配合,齊抓共管,司法行政機關具體組織實施,動員社會各界解決落實刑釋解教人員迴歸社會後各項幫教措施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於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鎮安置幫教工作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鎮經濟的不斷髮展,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鎮安置幫教工作得到快速發展。為了更好地開展安置幫教工作,*鎮成立了安置幫教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安置幫教工作站。各社群、居委會以及*牧場都成立了幫教小組。截止今年上半年,*鎮共有安置幫教物件*人,*人接受幫教,*人脫管,*人重新犯罪。已解除幫教的刑釋解教人員和現幫教物件共有*人生活困難。

  二、*鎮安置幫教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形成原因

  總起來看,隨著*鎮經濟的不斷髮展,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安置幫教工作方式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安置幫教工作得到長足發展進步。但是,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銜接工作有脫節,主要表現在司法所和派出所之間相互協調不夠,在安置幫教工作上不能很好地統一協調起來。各居委會與當地派出所銜接不好,居委會的幫教工作很被動,不能及時主動地掌握新刑釋解教人員的基本情況。

  (二)安置工作存在較大的難度,刑釋解教人員迴歸社會後,基本上自謀職業。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發放還有待落實。

  (三)在幫教方面,儘管各社群、居委會的幫教小組成員已經盡了很大努力,但對其幫教物件做到“三包”“五清楚”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

  (四)在管理方面還存在著檔案資料不足、檔案管理不規範。對刑釋解教人員中流動人口的管理還存在死角,刑釋解教人員脫管*人中,有*人去向不明,其中*人是流動人口。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相關工作人員對安置幫教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歷史上,我們的行政機關重管理輕服務,對刑釋解教人員重點針對其重新犯罪後的處罰力度,而在工作上往往忽視對其思想生活上的幫教,預防和減少其重新犯罪的動因。

  第二,*鎮的基層司法所剛剛建立,許多工作還需進一步開展提高。過去司法助理員都是兼職人員,對司法工作存在著業務上不是很熟悉,其本身工作又很繁忙,往往對安置幫教工作做得不是很細,歷史上欠帳較多。

  第三,*鎮經濟發展還相對滯後,現階段就業壓力很大,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就更加困難。由於經費有限,司法所辦公條件和社群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待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對*鎮安置幫教工作的幾點建議

  安置幫教工作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需要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領導,明確分工,統一協調好安置幫教工作。只有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安置幫教工作,才能統一協調好綜治辦、司法所、派出所、各社群居委會的相關工作。與民政部門協調好,落實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刑釋解教人員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髮放工作。

  (二)認真抓好基層司法所建設。司法所是安置幫教工作的具體實施機關,把司法所建設抓好,才能透過司法所具體實施好安置幫教工作。

  (三)對相關工作人員加大安置幫教工作的培訓力度。相關工作人員對安置幫教工作從思想認識上重視起來,才能保證開展好工作。

  (四)採取有力措施,提高安置率和幫教率。現階段,我鎮經濟情況,很難做好,由政府直接安排安置工作。可考慮給予一定優惠條件,鼓勵私營企業,農牧場主僱傭一部分刑釋解教人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