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建設調研報告(15篇)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15篇)

  在生活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群建設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1

  為認真貫徹全省街道社群黨的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精神,推進社群“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實現社群黨建區域化格局)建設。3月12日,縣委組織部成立兩個調研組深入義寧鎮百匯、萬坊等八個社群,透過座談交流、聽取彙報和實地察看等形式,就社群辦公場所、經濟狀況、工作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xx年,在南崖、衛前、萬坊、西擺四個居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寧紅、鳳凰山、南崖、西擺、萬坊、衙前、衛前、百匯八個社群居委會,均屬純居民型社群,共有居民34120戶,人口13萬。一是社群辦公用房情況。各社群均屬租借其他單位或民房辦公,既無會議室也無黨員活動室。寧紅社群租用民房辦公,每月租金700元,其餘七個社群的辦公用房由國稅局、財政局、房管局、工商局、建行和寧州鎮企辦無償提供,其中南崖社群在南崖景苑擁有一套120㎡的辦公用房,但因無錢裝修沒有進去辦公。二是社群幹部工資和辦公經費情況。幹部工資縣財政每月補貼書記、主任600元,一般幹部500元;鎮政府每月補貼300元;縣民政局每月補貼書記、主任100元、一般幹部90元。辦公經費每年8000元。三是社群幹部配備情況。八個社群均配有書記和主任,現有工作人員38名,其中男性3名。大專學歷以上12人,高中學歷23人,初中學歷3人;平均年齡40.1歲,45以上的5人,30-35歲32人,30歲以下的1人。日常工作要承擔17項行政性事務,往往是白天上班、晚上收衛生費,工作負荷比較重。四是黨組織和黨員隊伍情況。各社群均成立了黨組織,百匯社群為黨總支,其他七個為黨支部。共有黨員1014名,其中流動黨員287名、下崗黨員375名、無法聯絡黨員149名、60歲以上黨員366名。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縣城鎮社群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隨著城區的快速擴張、人口的迅速增長,社群建設中的深層矛盾也逐漸凸顯,主要表現為管理體制不暢,辦公場所緊張,經費保障不足,服務質量不高,黨建基礎薄弱和社群意識不強等六個方面。

  1、管理體制不暢。一是管理職能行政化。社群工作以完成上級佈置任務為主,除日常工作外還要承擔街道、縣委縣政府和其他職能部門交辦的各種行政性任務。二是權責利不統一。部分職能部門本應下放給社群的權利沒有下放,或名義上將職能下放,實際上是工作下放而權利不放,社群大量的時間花在“協助”部門工作上,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工作職責因工作繁重而淡化。三是工作缺乏合力。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等單位的服務設施和閒置資源的共享,聽任單位領導意願,缺乏有力的約束機制,沒有形成“駐於社群、關心社群、建設社群”的良好氛圍。

  2、辦公場所緊張。一是辦公用房緊缺。八個社群的辦公條都比較差,辦公面積平均61㎡,特別是西擺社群一下大雨就浸、南崖社群一下小雨就漏。二是活動場所缺乏。各社群都沒有黨員活動室和會議室,公益性娛樂場所幾乎沒有,平時搞活動、開會靠向其他單位租借。三是《修水縣房產開發專案建設管理試行辦法》(修政辦發[20xx]38號)關於住宅小區按建築面積0.08%提供社群用房的規定執行不到位。

  3、經費保障不足。一是財政投入相對滯後。近年來,隨著社群作用凸顯和管理重心下移,社群承擔的工作任務逐漸增多,但“費隨事轉”的原則卻並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在承擔工作的同時經費難以落實。基層組織建設資金向農村傾斜,社群硬體建設投入不足。二是幹部待遇相對偏低。書記、主任1000元/月、一般幹部890元/月,與縣城其他類似工作崗位收入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群幹部工作積極性。三是辦公經費相對短缺。隨著城區居民增多、服務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大,每年8000元的辦公經費遠遠無法滿足社群辦公實際需要。經費短缺導致一些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無法開展,市民服務難以落實,工作顯得被動。

  4、服務質量不高。受活動場所、辦公經費等客觀因素影響,社群服務水平還相對滯後,具體表現為:一是服務內容單一。社群平時主要圍繞政府職能部門開展工作,服務內容以政府部門安排的工作為主。對市民需要的托幼、保健、娛樂、家政、保潔等服務還很欠缺,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滿足市民需求。二是服務設施缺乏。很多院落、樓棟沒有活動場地,如萬坊、寧紅和南崖等社群要麼活動場地小,要麼沒有活動場地,市民無法就近開展活動。三是服務主體單一。政府和社群包攬了許多本應由市場提供的服務專案,而新型社群服務業又還沒有形成規模,在引導非營利性組織、社團、協會等民間組織發揮作用方面還有待加強。

  5、黨建基礎薄弱。社群黨建陣地建設非常滯後,大多數沒有黨員活動室,沒有黨建宣傳欄。黨建意識淡薄,黨建氛圍不濃,黨內活動貧乏,黨員管理缺位,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三無”黨員(無固定住所、無固定單位、無固定收入)遊離於黨組織管理之外,對“三不”黨員(不參加組織生活、不按時繳納黨費、不做黨組織分配的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6、社群意識不強。當前社群行政化現象普遍,工作方式以行政指揮為主導,簡單地把社群工作等同於完成部門交辦的任務,社群服務比較滯後。而政府部門往往把社群當成“下屬”,直接向社群安排行政工作,這種結果導致了市民對社群工作認識的模糊,認為社群就是辦辦證明、管管衛生,對社群工作不關心、不支援,有事習慣找單位,參與社群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甚至有的國家幹部連衛生費都不願交。

  三、意見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在充分聽取社群黨員、幹部和市民意見,廣泛借鑑外地社群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修水社群實際情況,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1、進一步健全理順社群管理機制。一是建議實行常委掛點聯絡社群工作制。一名常委聯絡一個社群,每季度定期召開一次社群黨建工作聯絡會,協調解決社群建設中的難點問題。二是建議建立社群共建共享機制。出臺相關規定要求駐區單位積極支援社群建設,幫助社群解決實際困難,將閒置資源無償或低價提供給社群使用,單位服務及活動設施無償向社群開放。同時,要求居住在社群的機關黨員幹部積極參與社群組織活動。三是建議實行社群工作準入制。職能部門凡擬將其組織機構、考核評比、專項調查等事項及社群職能以外的工作進社群的,應透過一定程式向社群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未按要求申報審批的,社群有權拒絕執行。

  2、逐步解決社群辦公活動場所。一是建議將社群辦公活動場所納入政府規劃。在政府建設廉租房、安置小區、公益服務設施時,將社群辦公用房一併納入考慮,同步規劃建設。二是建議將社群辦公活動場所納入村級活動場所建設範圍統籌考慮。在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扶持的同時,縣、鄉財政每年配套一定數額的資金,透過新建和購買等形式逐年解決社群辦公活動場所問題。三是建議將南遷單位閒置辦公用房調配給社群使用。對搬遷至城南辦公的單位閒置用房劃撥給西擺等暫無適當辦公場所的社群使用,對百匯和鳳凰山等社群借用辦公場所仍適應辦公使用的,可將產權直接劃撥給社群。四是建議按照(修政辦發[20xx]38號)檔案規定,規模小於50000㎡的住宅小區,開發單位應無償提供不少於30-50㎡的社群用房;規模大於50000㎡的住宅小區,開發單位應按總建築面積0.08%無償提供社群用房。

  3、建立健全社群經費保障機制。一是建議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適當提高純居民型的社群辦公經費補助標準,按社群人口比例劃撥一定人頭工作經費。二是建議按照“費隨事轉”要求,對超出社群職責範圍又確需社群承擔或配合的工作,按照有償服務的原則,由相關部門解決相應的工作經費。三是建議鼓勵社群興辦經濟實體,開展家政、保健、娛樂、物業等有償或低償服務。四是建議出臺相關規定要求駐社群單位在物力和財力上對社群建設予以支援。五是建議在財力許可的範圍內進一步提高社群幹部經濟待遇。

  4、努力提高社群服務能力。根據市民生活需要,對社群內場地資源進行整合,鼓勵駐社群單位、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開發、開放市民需要的體育、娛樂、文化等活動設施,解決當前文化娛樂場地缺乏的問題。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類民間組織創辦各類社群服務企業,鼓勵待業人員和下崗職工開辦社群服務專案,以市場化方式推動社群服務,防止政府在社群建設中大包大攬。

  5、全面提升社群黨建工作水平。一是建議調整社群黨組織設定。按照“一社群一總支”的原則和“無組織抓組建、有組織抓規範、有規範抓創新、軟弱渙散抓整改”的要求,調整社群黨組織設定,設立八個社群黨總支,下轄若干黨支部。二是建議開展“社群黨建基礎工作建設年”活動。對社群黨建的硬體和軟體建設進行全面規範,力求做到黨建氛圍濃厚、佈置美觀大方、資料規範齊全、資料準確詳實。三是建議繼續深化“黨員幹部監督進社群”工作和“受社群歡迎的幹部”評選表彰活動。四是建議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活動,對在職黨員、流動黨員、離退休黨員、下崗黨員進行分類登記,對在職黨員實行“雙管”,對下崗黨員實行“接管”,對離退休黨員實行“共管”,對流動黨員實行“協管”,對居民黨員、復轉軍人、畢業學生中的黨員實行“統管”。五是建議將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終端站點延伸到每個社群。

  6、進一步調整社群佈局設定。鑑於從城南四小以西均屬寧紅社群管轄範圍,人口太多、範圍太廣,建議將寧紅社群分設為兩個社群。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2

  為了解我國城鄉社群基礎設施建設及中原地區居民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社群建設與基層群眾自治”調研服務隊,

  採用實地繪圖與入戶訪問相結合的方式,對我省鄭州、焦作、濮陽、周口、商丘等地進行地圖法抽樣調查。

  實踐團隊每到一處,需要圍繞社群進行五次行走調研,過明確邊界、確定建築及區域特徵、繪製總圖、繪圖自查、製作住戶清單、補充地圖完整資訊等幾個過程,完成繪製抽樣調查圖的工作。以鄭州市二七區隴海社群為例,隊

  員們在社群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利用兩天時間對社群進行行走繪圖工作,先後統計社群大門安置數量和朝向、1100餘戶居民的居住概況、繪製調查總圖及分圖4張、初期核查空房空戶2家、記錄實際住宅總數及門牌號等,儘量完善居民資訊。繪圖工作完成後,隊員們依據地圖建設村居抽樣框,依次分組入戶面訪、念讀問卷並回收統計。

  透過繪圖,隊員們深入瞭解調查住戶的住宅分佈資訊,瞭解了社群建設情況,統計了部分社群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損耗情況,並向居委會主任反饋。採用地圖法進行科學的抽樣調查,同樣為村(居)委會留下樣稿底圖,得到了基層居委會的支援與認可。調研過程中,來自社科院的顧督導詳細向隊員們介紹了訪問過程中不能干擾被調查者、不能過分解釋問題等注意事項,使得調研的過程和法更加規範。調研活動將隊員們瞭解到的基層資訊以報告形式呈現,為相關部門進行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透過調研活動,隊員們對當前社群建設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鍛鍊了大家的實踐能力,展現出大學生勇於實踐、敢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及建設美麗中原的決心。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3

  為了加快新農村百村萬戶小康住宅工程,推進新型農村社群建設。近日,區政協組織部分委員,深入河東、金沙等10個鄉鎮的13個新型社群,採取實地檢視和村組幹部、農戶交流等方式對全區新型農村社群建設規劃、工程進度、土地利用、資金籌集、基礎設施配套及社群管理執行等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及呈現的特點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後,我區把農村小康住宅建設做為實踐和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抓手,審時度勢在全區實施新農村百村萬戶小康住宅建設工程,在城鄉融合發展戰略迅速推進的新形勢下,按照農民集中居住、生產生活分離、功能配套完善、社群管理規範的目標,採取合村並點的方式建設新型農村社群。今年以來,新建新型農村社群和小康住宅示範點48個,10561戶,其中動工新型農村社群24個,9983戶,動工小康住宅點24個,578戶。

  (一)農村面貌變化快。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推動了農村生產、生活和管理方式的變革,社群的建設,打破了傳統的觀念,人畜分離,把後院從原來的生產區變為生活區,有效地杜絕了畜禽、秸稈進入小區,影響環境衛生的三堆從根本上得到了治理,農民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城鄉融合邁出了實質性步伐,農民將住上單元房,購物有超市,休閒有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二)群眾得到實惠多。幾年來,市、區財政補助資金3000多萬元,用於新型農村社群、小康住宅示範點建設。對近兩年20戶以上的小康住宅示範點,今年300戶以上的新型農村社群,每戶給予不少於2萬元的補助,農民群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村信用社發放微利、政策性信貸,其它商業銀行積極支援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如五和鄉為解決群眾資金困難,和建設銀行武威分行合作,正在為社群入住農戶辦理按揭貸款。一些企業集團參與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減輕了農民負擔。住房一次投入長期使用,據調查,目前我區農宅82%以上是磚土木結構,使用期限一般在20年左右,新建的農宅基本是全框架鋼筋混凝土結構,使用期限70年左右,避免了農民在住宅建設上的重複投入。

  (三)拉動投資貢獻大。今年以來,全區新建新型農村社群和小康住宅示範點共10561戶,目前已完工8526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81億元,佔同期全區固定資產投資204.86億元的6.74%。帶動了鋼筋、水泥、玻璃、塑膠、木材、磚瓦等一系列建材生產消費,促進了家電、運輸、通訊、建築、餐飲等行業發展,拉動了全區經濟快速增長。

  (四)土地節約集約化。新型農村社群規劃以多層或小高層為主,按照小區式集中建設,單體面積在90㎡左右,大幅度節約了土地。如金沙鄉金廈社群,規劃佔地1204畝,入住農戶4049戶,可節約用地750畝;河東鄉中心社群一期規劃佔地300畝,入住農戶630戶,可節約土地840畝。據區委農辦測算,目前我區農村住宅佔地近27.9萬畝,戶均1.5畝,發展新型農村社群全區預計佔地不到8萬畝,土地節約的空間非常大。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從入戶和群眾交談以及在鄉鎮召開座談會了解的情況看,群眾對建設新型農村社群積極性高,但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了一些擔憂,綜合起來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總體規劃滯後。全區新型農村社群總體規劃還沒有啟動,部分鄉鎮只是依據當地群眾的積極性搞建設,選址的隨意性很大。空間佈局輻射人口少,建設規模小,如發放鎮在一平方公里範圍內佈局了賈家墩、雙橋和小路社群,造成入住農戶分攤的基礎設施配套費用和執行成本高。同時,新型社群建設和二、三產業的發展佈局統籌考慮不夠。

  (二)建設機制不完善。沒有建立統一的協調機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設手續多,報批困難。如高壩鎮十三里社群報批手續達15項之多,收費平均達到170元/㎡,辦完所有手續時間長達6個多月。有些社群土地使用不規範,存在未批先建的問題。社群後期的執行和管理還沒有深入研究,群眾還存在上水何處來,下水如何排,取暖怎麼供,社群誰來管的顧慮。

  (三)基礎設施配套緩慢。各鄉鎮普遍重視住房實體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比較緩慢。個別鄉鎮未將基礎設施配套部分計入住宅建設成本,實現完工入住的資金缺口大。如河東鄉前期為鼓勵農戶到中心社群居住,未將供暖、供水、供電、排水等基礎設施配套相關費用攤入房價,建設資金缺口達600多萬元;補助資金、危改資金和其它專案資金撥付和工程建設進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基礎設施配套;已經建成的示範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沒有全面完工,影響了群眾入住的滿意度。

  (四)籌資渠道不寬。新型社群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據鄉鎮初步測算,每戶建築面積以80--120㎡計,建房資金需要12--18萬元,主要靠群眾集資和政府補助。建設500戶以上規模的社群,按照目前設計要求,水、電、路、供暖、垃圾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戶均需2--3萬元,資金壓力相當大,社群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的難度。

  (五)工程質量管理不夠規範。部分社群建設前期工作不細,施工準備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個別施工企業技術力量不足,規範性施工不到位;有的鄉鎮工程招標、質量監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設程式辦事,監理費用由施工方承擔,工程監理錯位,不能有效履行其職責;現場監理質量控制體系不健全,施工檢查、旁站監理不到位,資料記載不全,存在質量管理漏洞。

  三、對進一步推進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實踐證明,開展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工作,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更是實施城鎮化戰略、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契機。各鄉鎮、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認真總結經驗,抓好典型帶動,用新的理念指導建設,用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群眾,形成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合力。要進一步加強領導,組建一支業務熟、素質高、能力強的建管隊伍,具體負責政策研究、組織協調、措施落實、施工管理、監督檢查等工作。強化聯席會議、一事一議會議制度,凡是區上辦理的各種手續,簡化辦事程式,儘量減免各種規費。市一級報批的建設手續,由鄉鎮提供完備資料,對口區級部門協助報批。同時,進一步明確部門、鄉鎮 、村委會、農民群眾在社群建設中的責任,形成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協調配合、鄉(鎮)村積極運作、農民主動參與的推進工作聯動機制。

  (二)堅持規劃先行,確保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科學合理。要堅持先規劃後建設,依照《甘肅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武威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總體規劃》,邀請國內有資質、有影響的規劃單位,打破現行的行政區域界線,採取合村並點的方式,加快制定全區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總體規劃和各鄉鎮的詳細規劃,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以及村鎮體系、農村住房建設等專項規劃相銜接,與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公共服務規劃以及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配套跟進。要充分考慮各鄉鎮的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資源配置、人文環境和村民生活習慣等因素,合理確定社群建設位置和規模。積極探索適合我區實際的建設模式,建議城郊和工業園區鄉鎮發揮土地增值優勢,藉助相關政策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機遇,以小高層和高層為主;金色大道沿線條件較好的鄉鎮,以高層或多層為主;人口分散,經濟條件薄弱、有荒灘空地的沿山邊緣鄉鎮根據群眾意願以二層或平頂房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風格鮮明的新型農村社群。

  (三)強化產業支撐,為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提供持久動力。農戶入住社群後,雖然生活開支有所增加,但相對完善的服務功能,可以使他們從繁重的家務和土地勞作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發展產業、增加收入。一是注重產業發展。隨著社群規模的擴大,要更大範圍規劃產業佈局,加大勞務輸出,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實現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催生一批高效節水種植大戶、設施農牧業大戶、特色林果業大戶和龍頭企業,從而使農民群眾既不離鄉也不離土,就近就業,形成農民增收致富的穩定來源。二是引導好各種農村合作組織在社群中的銜接,發揮優勢,為農副產品的外銷搭建好平臺。三是有針對性地引進勞動密集型、適於鬆散管理、分散經營或生產的企業,為家庭婦女和居家留守人員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增加收入,解決入住的後顧之憂。

  (四)拓寬融資渠道,破解新型農村社群建設資金瓶頸。資金短缺是制約目前我區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最大因素。要進一步完善社群建設扶持政策,探索市場化融資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資金。一是建立農村社群建設專項資金逐年穩步增長機制。區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並逐年增加,同時積極爭取上級專案和資金支援,用於農村社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二是用足用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地生財,借地發展,對集體建設用地,除統籌安排好農村社群及公益事業建設用地外,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可置換為城鎮建設用地指標使用。對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國家規定用途外,其餘部分應優先用於社群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配套。三是整合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等多個部門涉農資金捆綁使用,按照渠道不亂、各記其功、統一撥付、集中投放的原則,用於農村社群建設。四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群建設。積極招商引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對公共服務設施專案進行包裝,積極推介,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建設。五是引導金融資金參與社群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擔保方式、投融資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多方化解資金難題。

  (五)保證工程質量,不斷提升農村社群建設整體水平。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須自始至終堅持高質量建設。嚴把質量安全關,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滿足群眾的購買能力而忽視工程質量。繼續嚴把施工圖審查、招標、監理、質監等重要環節。充分發揮相關部門對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監管作用,對在建工程進行安全、質量、手續、監理、節能方面的全面檢查,切實搞好建築質量監理和工程驗收。要按照建設集約化、居住生態化、管理科學化、佈局合理化的理念,做到八通(路、電、水、沼氣、電話、有線電視、寬頻網、科技資訊網路)、五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淨化)、三有(休閒廣場、農家店、農家書屋)、一集中(垃圾集中處理), 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休閒娛樂、綠化美化、生產佈局等通盤考慮,努力建設一批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服務配套的新型農村社群,確保群眾買著放心、住著舒心,把好事辦實,讓群眾滿意。

  (六)創新工作思路,不斷提高社群管理服務水平。新型農村社群建設不僅帶來了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還將引發農村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社群建成後,幾個村集中居住,村級組織如何設定、集體資產如何管理、物業和社群服務如何開展等等,都是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因此,在社群建設的同時,就要提前思考社群管理工作。建議有關部門和鄉鎮及早研究農村社群管理的新途徑,培養一批指導社群管理及服務的人才,為新型農村社群管理蓄積力量。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4

  近年來,小孟鎮,按照“經濟主導工業化,農業生產產業化,各項要素城鎮化”的總體思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的原則,高度重視,做好結合文章,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逐步把小孟建成規劃佈局合理,配套設施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小城鎮。近日,小孟鎮政協委員活動組組織7名政協委員聽取鎮有關部門負責人彙報、實地考察鎮駐地、史王、張王居民樓建設工地,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小孟鎮位於兗州市西北部。全鎮東西長13公里,南北寬9公里,總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萬畝。轄4個管區,42個行政村,總人口3.9萬人。目前,鎮駐地、史王、張王、太平,三點一心正在建設中,史王村一期工程建設已經完工。

  二、做法經驗

  1、堅持規劃先行,分步實施。去年,我們聘請了省建築大學規劃設計院為我鎮進行了高標準規劃,目前,規劃工作已經完成,等待專家評審。根據總體規劃,把全鎮42個行政村規劃成“九點一心”,即海子中心村、蘇戶中心村、太平中心村、河莊中心村、史王中心村、張王中心村、桑園中心村、吳寺中心村、函丈中心村及鎮駐地。42個行政村原村莊佔地面積8835畝,透過規劃,“九點一心”佔地3397。5畝,可節約土地5437.5畝。尤其對鎮駐地進行了詳細規劃,提出了“八村合一”社群化建設方案。

目前,這項工程正在實施中,規劃後的鎮駐地佔地1575畝,共設計高層住宅樓180幢,可容納5688戶,2萬餘人。社群內規劃六大功能分割槽;居住區、文教區、辦公區、商貿區、中心區、休閒娛樂區;建文化中心廣場一處,佔地約8000平方米;集文化、電信、郵政、民政、司法、派出所、計生服務為一體的社群服務中心8000平方米;農貿市場1500平方米;商業門頭20000平方米。在住宅樓房設計上,以多層建築為主,既體現現代化風格,兼顧農民生活習慣,又最大限度的節省投資,節約用地。目前,鎮駐地供銷社開發建設已經規劃完畢,即將啟動。

  2、堅持政府主導與村民自治相結合。鎮黨委、政府組織編制社群建設規劃,指導監督黨支部村委會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組織建設施工。村黨支部村委會負責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充分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組織好工程建設。嚴格決策程式,堅持公開透明,讓群眾享有規劃建設全過程的知情權、參與權。村成立社群建設領導小組和監督小組,負責社群建設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目前,我鎮史王村居民樓已完成裝修,首批居民即將入住。太平、張王、劉李村居民樓正在施工建設中。

  3、堅持樓房建設與配套設施建設相結合。我鎮始終堅持社群建設不僅只是拆了平房建樓房,重點是要配套完善服務設施,搭建服務平臺,讓農民群眾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堅持建新與拆舊相結合。建新必須拆舊,原則上先建新樓,後拆舊房,堅決避免搬進新樓不拆舊房的現象。對我鎮區域內出現的居民建房,按照有關程式申報,經批准方可進行建設,在規劃區內停止新建居民房。規劃為社群中心的村制定各村的實施方案,並由鎮政府參與制訂控制性詳細規劃,拆平房建樓房、合村並點建社群,逐步形成全鎮“九點一心”的總體規劃格局。並對新型社群內教育、衛生、群眾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一併規劃建設。

  4、堅持建築質量與安全生產相結合。“百年大計,質量第一”,鎮黨委、政府為確保群眾住上安全舒適的樓房,避免“爛尾樓”、“半拉子工程”、“危樓”等情況的發生,嚴格工程建設管理制度,成立了以鎮長為組長的建設領導小組,包括工程招標、財務、安全、質量等方面全程監管。在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安全設施務必到位,確保無一例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三、存在問題

  1、鎮、村資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資金去建立更大的成績是一個難題;

  2、部分群眾對新社群的建設,認識還不到位,存在這樣那樣的想法,與新型社群建設的步伐存在一定的差距。

  3、各村新農村建設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四、幾點建議

  1、加大政府對經濟薄弱村的扶持力度,為各村的經濟發展起助推器作,鞏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村級經濟發展;

  2、加強制度建設,健全管理責任機制,強化幹部隊伍素質教育,進一步統一思想,抓好落實;加強規劃引導,從功能上、空間上加以規範和指導,促進全鎮新型社群平衡穩步發展。給予一些功能相對較弱、建設任務較重、進度緩慢的新型社群一定的建設資金支援,幫助引導其儘快制定農村新型社群發展的科學規劃。

  3、加大宣傳力度,鎮黨委、政府要及時地出動宣傳車,並透過村級廣播等形式,從環境衛生、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綠化和美化、使群眾一步一步提高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理解。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5

  根據全市服務社群要求,我針對建設安全社群的課題進行了調查走訪,調研報告如下:

  一、存在問題

  (一)影響社群安全的因素多

  1、道路交通安全方面。一是社群道路密集、彎急;二是社群道路沿線植被茂盛,彎多彎急,視野狹窄形成安全隱患;三是駕駛人員交通安全意識薄弱,駕駛技術良莠不齊;四是部分路段安保施設和警示標識標牌不齊。

  2、治安安全。社群人流大、類別多,人口結構複雜,由各種利益糾紛引起的不穩定因素增多。

  3、其它方面安全。包括學校安全、居家安全、森林防火安全、涉水安全、施工安全、公共場所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等,類別多、範圍廣,安全工作形勢嚴峻。

  (二)安保基礎設施弱

  一是硬體設施跟不上。社群居民聚居點分散,道路交通無護欄、醫療衛生條件差、人居環境安全隱患多等現象突出。

  二是軟體設施跟不上。受各方面因素影響, 網路服務還未徹底實現,社群還不能做到及時、準確聯絡上每一家住戶。

  三是服務水平比較低。人員有限,社群的服務工作並不能真正做到經常入戶,實時瞭解社群居民所需所求。

  (三)體制機制不完善

  一是上下聯動乏力。近年來,市政府高度重視安全社群建立工作,積極開展各類活動,努力建立和諧校園、敬老模範社群,雖然各社群也積極動員參與,發揮了基層建立主體作用。但是,基層組織與市黨委、政府溝通乏力,不能將基層的具體實際反映到政策決策上來,導致社群安全監管工作中還存在盲點和弱點。

  二是區域壁壘存在。目前,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各社群之間溝通較少,只自顧本社群的安全監管,、方法簡單、區域監管乏力,未真正整合力量、相互監督、優勢互補。尤其在社群交界處,責任不明晰,遇事推諉扯皮現象時有發生,亟需打破偏安一隅的區域壁壘,整合部門監督、行業監督、社會監督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健全安全監管網。

  三是工作創新不足。安全社群建設工作立足於本地實際,借鑑了其它先進安全社群建設的成果經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沒有更好的接地氣、合民情,在建立中沒有新特色、新成效。

  二、安全社群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安全隱患治理。以安全目標管理為導向,成立安全隱患治理工作小組,按照“一崗雙責、社群負責”的要求,透過部門聯

  合、社會參與,壯大安保監管力量,嚴格落實各項安全措施,排除安全隱患,健全監管機制。

  (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採取政策扶持、專案爭取、對口掛幫、社會資助等方式,加大資金、技術、人才投入力度,切實改善民生環境。

  (三)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建立、健全有效的資訊交流溝通機制和全民參與機制。各類安全資訊溝通做到有載體、有渠道、有效果,結合“安全生產月”、“百日安全檢查”、“六打六治,打非治違”等專項治理活動,建立以民事調解員、治安巡邏員、交通協管員、農業技術員、公益服務員等為抓手的志願者服務隊伍,大力推進安全網格化管理,形成全民廣泛參與、社會力量並肩作戰的安全監管格局。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6

  社群建設是基層社會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透過調整、強化社群組織,利用社群資源,發展社群事業,促進社會進步的重點“工程”。加強社群建設,對於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近期,筆者與有關單位的同志一道,就加強我縣社群建設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社群建設現狀

  目前,我縣共有57個城市社群(其中城區20個,鎮級37個),47個農村社群,434個居民小組。管轄面積最大的是南城街道桐梓社群,6.7平方公里;管轄面積最小的是侶俸鎮中興社群,0.1平方公里。管轄人數(常住人口)最多的是東城街道塔山社群30560人;管轄人數最少的是少雲鎮長灘社群,338人。我縣社群經過十餘年發展,已奠定了一定基礎,社群管理體系、工作隊伍、社會服務基本到位。

  (一)管理體系基本形成

  全縣社群均成立了社群黨組織和社群居委會,組建了社群成員代表大會、社群成員單位議事會和社群監督委員會等,形成領導層、決策層、監督層和執行層兼備的組織體系。其中,社群黨組織在協調社群單位、開展社群服務中起著核心作用。如巴川街道各社群以黨員志願者為骨幹,採取“一幫一”的方式,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

  (二)工作隊伍基本建立

  全縣共有228名社群幹部。城市社群配備“五職”幹部(社群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居務助理員、文書、計生專幹),鎮級社群配備“四職”幹部(社群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文書、計生專幹),部分城市社群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社群幹部中,黨員佔總數的8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佔總數的29.4%。街道社群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補貼為1500元/月,其他幹部1200元/月;鎮級社群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補貼為1000元/月,其他幹部800元/月。

  (三)基本服務逐步到位

  全縣共建成社群“一站式”服務大廳55個,為群眾提供低保、社保、就業、衛生等服務。多數社群建立了社群警務室、圖書室等,部分社群還建立慈善超市、休息室等,如巴川街道正街社群為居民提供休息場所,南城街道桐梓社群為居民提供健身設施。部分社群聯絡縣級部門,開展文化、科技、醫療、法律等知識進社群活動。部分社群建立了幫扶救助、治安巡邏、糾紛調解等志願者隊伍,開展便民服務。

  (四)城市社群文化活動多

  多數城市社群成立了文化活動小分隊、健身隊等,如東方社群成立“東方藝術團”,南城社群成立“夕陽紅藝術團”,經常進社群、進居民樓院演出;利用社群廣場等公共場所,定期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如東城社群成功興辦了首屆社會體育運動會,受到群眾歡迎。部分社群積極開展文明建立活動,湧現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樓院、文明小區。

  部體來看,我縣社群建設進一步強化了城市管理,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我縣社群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

  二、社群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群居委會工作任務較重

  社群是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其職責主要是居民服務。但目前社承擔了太多政府工作,除糾紛調解、扶貧幫困、計劃生育、流動人口管理等工作外,城市社群還要承擔“兩河整治”、“拆違”、“三整一改革”等階段性工作,並應付上級檢查、考評等,社群居委會超負荷執行特點明顯。此外,一些政府部門把工本職工作交組社群,但權利、經費、人員、指導不到位,導致工作開展難、工作效果差。

  (二)辦公及服務用房不足

  根據市裡相關規定,“社群組織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使用面積應不低於500平方米”。目前,全縣僅有9個社群達標,大多社群用房面積不足300平方米,如截山社群辦公用房僅144平方米,舊縣鎮金鐘社群用房僅20平方米,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縣社群用房多是利用社群內單位、企業、居民閒置舊房,建設不規範,條件較差。

  (三)幹部事多酬少影響積極性

  隨著城市的發展,社群管理人口增金社群居委會承擔的任務越來越生,而每個社群僅有4至6名幹部,幹部基本上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社群幹部工資水平較低,養老保險每年僅400至600元,他們普遍認為工資待遇與其工作量不對等;由於部分社群幹部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社群工作的專業知識,導致工作效率不高。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四)缺乏“造血”能力

  社群基本沒有“造血”能力,每年僅靠2萬元經費開展工作,沒有經濟實力更好地為民服務。僅有部分條件較好的社群,如正街、東城、龍山等社群,靠自有房屋出租和社群服務組織中介兩種方式增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缺少優惠政策支援,社群發展經濟的動力不強、支撐不夠;二是社群幹部的精力主要放在事務性工作上,在興辦實體、發展經濟上缺少時間和精力。

  三、加強社群建設的建議

  (一)多方面為社群“減負”

  在社群職責和服務物件逐漸增多的情況下,社群已不堪重負,建議充分為社群“減負”。一是政府要理順和社群之間的權責關係,進一步轉變職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讓社群有更多的精力為居民服務。二是在條件允許下調整社群佈局。社群合理規模一般是1000戶至3000戶,目前袁家、塔山等社群已嚴重“超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劃分社群。三是對管轄範圍廣、管理人數多的社群,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配專職幹部,或適當增加工作經費讓社群聘用工作人員,解決事多人少的問題。四是政府部門將工作交給社群要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並安排專業人員指導社群幹部開展工作,確保取得實效。

  (二)加強社群陣地建設

  採取多元化方式,統籌解決社群辦公及服務用房不足的問題。一是將社群建設納入新城建設規劃,縣城開發區新建設社群要根據實際需要留足辦公和服務用地。二是採取加大財政投入、爭取上級補助和將部分閒置國有房屋調配給社群使用等辦法,解決老城區社群用房不足的問題。三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區應按照每100戶15平方米的標準無償提供社群辦公和服務用房,難以落實的,應提供一定的資金用於社群辦公和服務用房建設。四是採取聯辦、有償或無償等方式,將社群內單位、企業的服務設施納入社群協調使用。

  (三)整合力量共建社群

  社群建設是一項大工程,僅靠社群居委會的力量遠遠不夠。應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共同建設社群。一是探索“合作共建、責任共擔”的路子,完善縣領導、縣級部門聯絡社群制度,發揮部門優勢,為社群提供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援,解決社群無法解決的難題。二是根據社群居民需要,培育和扶持社群社會,充分發揮其在社群建設中的作用。三是鼓勵社會資金進入社群,設立社群建設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支援為輔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模式。

  (四)增強社群“造血”能力

  社群經濟是深化社群建設、拓展社群服務的保障,應增強社群“造血”能力,大力發展社群經濟。一是落實上級優惠政策,出臺具體配套政策,在城建、工商、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社群大力支援,為社群發展經濟實體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以滿足社群居民生活需求為目的,大力發展社群商業和有償服務,如鼓勵有條件的社群創辦超市、茶樓、綠色網咖,為單體樓提供物業管理,為社群居民提供家政服務等,在增加社群收入的同進為困難居民提供就業崗位。三是鼓勵社會力量透過投資入股、合夥經營等方式,興辦服務機構,實行社群服務市場化運作。如透過連鎖經營,為居民提供購物、餐飲、保健等服務。

  (五)充分調動社群幹部積極性

  社群幹部在社群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一是建立健全社群幹部保障機制。建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工作實績逐步提高社群幹部報酬,逐步建立完善社群幹部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離任補貼制度,解決其後顧之憂。二是探索建立激勵機制。在招考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時,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個人給予表彰獎勵。三是建立社群幹部培訓制度。定期對社群幹部進行政策法規、業務知道的培訓,政府部門可結合實際對社群幹部進行短訓輔導,不斷提高社群幹部的基本素質和工作能力。

  (六)培育公眾參與意識

  公眾參與匱乏是導致社群治理動力不足的原因,應強化公眾參與,凝聚居民力量。一是增強居民歸屬感。讓社群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充分調動其參與社群事務管理和建設的積極性。二是增進居民感情。經常開展鄰里聯誼會、二手物品交易、社群歌唱比賽等群眾參與性強的活動,增加居民與社群的聯絡,增強鄰里感情和互助意識。三是壯大志願者隊伍。建立社群志願服務激勵機制、志願服務儲蓄回報機制,樹立志願服務的典型,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志願服務中去。

  (七)大力發展社群養老

  社群養老能夠用較小的成本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服務需求,結合我縣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現有養老機構無法滿足實際需要的情況,建議大力發展社群養老。可以根據社群老年人狀況,提供生活協助、特殊護理等多樣化服務。鼓勵社群創辦各類符合老年人特點的福利機構,讓老年人在社群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幫助。此外,社群可試行建立“老年人醫療救助基金”,透過社會捐助等渠道籌集資金,幫助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解決醫療難題。

  社群建設是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社群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困難多、責任重。只有正視社群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地改革創新,開拓進取,才能讓社群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而有力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7

  社群文化是社群建設的靈魂,是城市文化的基石。近年來,隨著社群文化建設的逐步推進,其維繫社群良好人際關係和推動城市文明進步方面的積極作用日益凸顯。11月5日,在於智玲副主席帶領下,科教文衛體委員會組織委員對我市社群文化建設情況進行視察。視察組在市文廣新局領導的陪同下,先後視察了薩爾圖區的綠園社群、東風社群、擁軍社群,紅崗區的銀河社群、創業社群、晨曦社群,並聽取有關部門工作通報,召開協商座談會。委員們充分肯定我市社群文化建設取得的成績,同時針對視察中發現的問題,就如何進一步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作成績

  社群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基本形成。全市社群服務綜合體、社群文化活動中心、社群文化活動室各級社群文化活動場所300餘個,覆蓋全部城市社群,滿足了群眾基本需求。設立多功能廳、圖書室、健身室、棋牌室等功能設施,部分社群開設了心理諮詢室、法律援助室,聘請專家義務為社群居民服務。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大慶之冬”、“激情之夏”、“愛傳遞”志願服務等品牌文化活動形成常態,百團千場演出每年惠及群眾數萬人次。“我們的節日”筆會、歌會,國慶書畫展、老年藝術節、鄰里一家親等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唱響大慶幸福謠”、“踐行核心價值觀”主題文藝晚會、廣場舞表演,為百姓搭建展示平臺,促進了和諧社群建設。文化服務水平逐步提升。各類文體活動室全天開放,結合社群養老工作,提供送餐和日間照料等服務,為社群居民參加活動提供了便利。市群眾藝術館常年舉辦公益講座,面向市民開展免費輔導,定期下社群言傳身授培訓基層文藝骨幹。專業文藝團體“送歡樂下基層”精品展演年均演出150場。社群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近5年來各類文藝群體數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民間文化隊伍的引領凝聚作用效果明顯。目前全市有表演類團隊376個,創作類團隊50個,農村文化大院156個,涵蓋了廣場舞、秧歌、曲藝、器樂、合唱、書法、繪畫、武術等多個門類,形成了骨幹帶團隊、團隊帶群眾的良好格局。

  二、主要問題

  社群文化設施建設不平衡。老區和改建小區的文化活動場所普遍面積不足,一些社群將有限場地出租創收。縣域社群改革建立的新社群,有的沒有室內活動場所。部分油田企業所建場館只限於本單位職工使用,文體設施資源利用率不高。專業文化人才不足。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圖書情報資訊人才緊缺。社群工作人員很多都是兼職,部分社群缺少對居民文體活動進行組織指導,文體活動和作品創新性不夠,質量普遍不高。社群文化活動的參與度低。文化活動在內容、形式上缺乏對社群居民的吸引力,參與者主要是老年人、部分下崗失業人員等“弱勢群體”。居民對社群的歸屬感不強,缺少對改善社群發展環境的主人意識。缺乏穩定的經費支援。一些沒有大企業支援的城市社群和縣域社群,日常管理維護費用不足,沒有能力聘請編創、導演等專業人員,演出道具、服裝、創作材料主要靠自籌。

  三、意見建議

  積極整合社群文化資源。加強與大企業、高校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力度,實現社群內公共文體服務設施全面開放。加快社群文化一體化建設,建立起社群成員共駐、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和執行機制。多渠道籌措社群文化建設資金,積極鼓勵和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社群文化建設。加強社群文化隊伍建設。對有培養潛力的文藝骨幹加大培養培訓力度,制定政策吸引專業院校學生、相關院團的文藝體育人才服務基層。基層黨組織要注意挖掘廣大黨員幹部中身懷絕技的能人,發揮他們的引領帶動作用。落實鄉鎮文化站、社群工作站文化專管員,適當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建立特色社群文化品牌。建立必要的激勵機制,增進社群之間的文化交流,為群眾文化活動搭建更多平臺。鼓勵在市級品牌文化活動的基礎上,舉辦“社群藝術節”、“社群民俗文化節”、“社群歌會”、趣味運動會等。立足各自優勢,建立科普社群、生態社群、創業社群等特色社群,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社群文化的品位和檔次。建立群眾評價反饋機制。針對社群成員的文化需求、興趣愛好,推行“選單式”服務,變“我給你接”為“你需我送”,推動社群文化活動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讓不同文化修養和情趣愛好的群眾都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樂。建立居民微信群,及時傳遞資訊溝通情況,增強居民對社群的瞭解和信任,讓更多的家庭和個人參與其中,共享社群文化發展成果。??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8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近年來,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度綜合統籌推進,重心從新農村建設點整治轉向統籌城鄉、擴張城鎮、聯鄉成線、鎮村聯動建設,為解決農村社會建設相對滯後、公共服務資源匱乏的問題凸顯,從20xx年開始,我縣結合統籌城鄉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同步推進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進土地節約、資源共享,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群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積極探索新型農村社群的建設模式

  整合社會資源,在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廣泛參與、穩步推進的基礎上,透過村莊合併、集約發展的方式,促進農村全面發展,逐步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農民就地居民化。

  1、城鎮開發建設模式。把新型農村社群建設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以小城鎮開發建設為龍頭,結合中心小城鎮建設,透過移民搬遷方式,站在實現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鎮開發建設、新型農村社群(中心村)建設,一體規劃、一併推進,圍繞“怎麼遷得出、怎麼住得穩、怎麼能致富”核心問題,著力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合理的人口分佈、合理的產業佈局、合理的就業結構。如XX縣江口鎮在小城鎮建設中的,把處於深山區的原樟木村整體700多人搬遷到集鎮,規劃建設了樟木新區社群,輔以蠟芯產業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完善相關自治組織和公共服務設施,形成了新型社群。

  2、農業產業聯動模式。按照以社群建設為方向、以產業發展為支撐的建設方向,透過對土地整合集中,實現了人口向農業園區社群集中,農民在產業集聚區內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發向環境優美的社群聚集。土地向農業企業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大戶集中,人口集中以後加速了土地流轉、土地向大戶集中,加速了農業產業化,又促進了村莊整合。如南塘鎮黃屋村結合XX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清溪園的開發建設,對黃屋開展整村整治建設,利用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和農村住房建設,形成產業聯動的良好局面,從而使農民實現了“從一輩子蓋幾次房到三輩子蓋一次房”的夢想。

  3、中心村建設模式。以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為突破口,在完善居住環境,改善房舍、設施、環境等方面的基礎上,實現讓農民群眾享受與城市同質的、一樣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待遇,並透過產業支撐,把農業勞動力變成了一產、二產或三產工人,實現了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轉變,物質、文化生活的根本轉變,群眾文化素質修養的根本提高。如XX縣江口鎮旱塘新村、南塘鎮船埠新村、吉埠鎮梘田新村,透過開展整村推進整治方式,建設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中心村,形成了人口20xx多人的宜居新型農村社群。

  4、整體搬遷集中居住模式。結合扶貧開發,透過深山區移民搬遷,讓分散在各個自然村的居民統一在規劃地集中按新戶型建房,整體重新建設具備生活、娛樂、服務一體的新型農村社群,輔以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讓農民從以前的小農經濟中脫離出來,逐步轉為一產、二產工人。如南塘鎮大都新村,分三年集中建設了120餘棟房屋,發展了現代農業蔬菜產業種植。江口鎮美麗家園結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引導農民向圩鎮集中居住,轉變就業方式。

  二、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困難和問題

  無論採取哪種模式建設新型農村社群,讓農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務,讓有條件的農村居民儘快適度集中,住進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房屋,找到穩定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資金投入難。建設新型農村社群,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解決農民看病難和上學難等問題,配套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醫療、教育、公共娛樂等公共設施的建設更是投入難題。

  2、農村違章建房難控制,村莊合併難。新型農村社群的建起,引發了村莊合併, 形成了村莊合併的新投入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擴大升級,雖然編制了建設規範,開展了“違法、違規’建設綜合整治工作,但因農民觀念影響,違法違規建設仍有發生。

  3、對社群建設認識不足,安置就業難。對新型農村社群建設認識簡單,面對新型農村社群的建立,對究竟什麼是新型農村社群,它應該包含哪些內容;為什麼要建設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新型農村社群能給老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作用;建設新型農村社群要具備哪些條件,怎樣創造這些條件等諸多問題沒有深入的思考,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社群的建設也釋放了大量勞動力,農民的安置就業將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

  三、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意見建議

  建設新型農村社群既是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又是深刻的社會變革;既是發展當務之急,又是長期歷史任務,必須遵循規律,科學決策,依法辦事。

  1、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建設新型農村社群,往往在經濟基礎比較好、基層組織有號召力的農村率先突破。對暫不具備合併條件的農村,也應作出整體規劃,逐步向這方面引導。

  2、尊重意願,強化協調。建設新型農村社群,必然打破原有的生活習慣和利益格局,必然帶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比如,土地置換問題、資金籌措問題、建設標準問題,在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要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協調,統籌利用資金、專案來綜合推進。

  3、加強服務,搞好管理。新型農村社群要健全管理組織,完善管理隊伍,社群建成後,隨著人員的增加,公共服務難度也在加大,公共衛生等往往成為反覆反彈的問題,要搞好社群黨組織、管委會、綜合服務中心和各類社群組織建設,科學制定社群管理工作職責,逐步形成一套執行順暢、行之有效的社群管理新機制。

  4、產業支撐,夯實基礎。建設新型農村社群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更大範圍內規劃產業佈局,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在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群的同時,應該考慮和籌劃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培植新興產業問題,有目的地培植一大批種糧大戶、養殖大戶、特色農業和龍頭企業,促進加工業、運輸業、倉儲業的興旺,從各個方面擴大農民就業渠道,解決人往哪裡去的問題。

  5、多元投資,調動力量。推進新型農村社群建設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錢從哪裡來。建設新型農村社群需要鉅額資金,縣鄉兩級財力有限,上級部門應該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於農村社群便民服務大廳、村民學校、圖書室等公益性服務場所建設的以獎代補。

  6、土地置換、綜合利用。要制定優惠政策,充許利用節約出來的村莊集體建設用地解決主要建設資金。把這個指標轉移到產業集聚區和城區用於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原地復耕後還給農民,用於高產高效農業生產,建設用地指標飄移到工業集聚區後,用於哪個企業發展,必須吸納當地群眾到企業打工。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9

  一、基本情況

  XX縣位於甘肅東部,總流域面積2038平方公里,轄5鎮8鄉1個街道辦事處,184個村民委員會,7個社群居委會,總人口23.3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74萬人,非農業2.6萬人。近年來,縣上以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為目標,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為著力點,立足實際,創新機制,積極探索“一村一社群”和“中心村+村落”建設模式,堅持抓點帶面、梯次推進、輻射延伸、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條示範帶動、整體推進的農村社群建設新路子。目前,全縣共建成農村社群165個、社群便民服務中心165個,開展為民服務專案124項,建立農村示範社群110個,基本實現了農村社群建設全覆蓋。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機制完善,凝聚建設合力。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村級主辦、村民參與”的農村社群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農村社群建設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組織領導機制。縣上成立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社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農村社群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制定印發了《XX縣開展農村社群建設實驗全覆蓋建立活動實施方案》和《XX縣農村示範社群建立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責任,細化任務措施,為開展農村社群建設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二是完善工作執行機制。統籌推進社群黨組織和村委會及其它組織建設,健全社群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和工青婦組織體系,依託村“兩委”設立社群服務中心,有效整合村級組織現有工作力量,開展社群服務管理工作,形成了黨支部領導、村委會主導、社群工青婦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工作執行機制。三是完善群眾參與機制。透過廣播、電視、製作宣傳欄、印發資料等形式,廣泛宣傳建設農村社群的目的意義,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農村社群建設的積極性,營造戶戶參與、人人關心,共同建設幸福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四是完善投資機制。結合扶貧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等專案實施,整合水、電、路、文體廣電、教育、衛生、計生等方面專案資金,動員群眾投資,形成了多方投資建設社群的投資機制。

  (二)抓關鍵節點,推進社群建立。找準農村社群建設關鍵節點,集中攻堅突破,全力落實各項建立任務。一是因地制宜定模式。按照便於服務管理、便於資源整合和社群用地集約化、群眾居住集中化、經濟社會發展區域化的塬則,在經濟條件較好、地域面積較大、人口較多的村,按照“一村一社群”模式進行建立;在村型較小、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地理位置比較集中的村,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中心村+村落”模式進行建立,較好地實現了全部地域、全體人員和各類組織的“無縫隙”管理服務。二是明確目標定任務。明確提出“4568”建立任務,即:健全社群黨支部、村民自治組織、工青婦民兵組織和社群服務四類組織;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設社群服務中心、生產生活服務站、文化服務站、醫療衛生服務站、綜治安保服務站、互助救助服務站,構建生產生活、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綜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務體系;確立社群格局發育成熟、社群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服務功能顯著提升、社群生活文明和諧、社群黨建持續加強六項標準;完善社群辦公、小康樂居、道路交通、文體娛樂、醫療衛生、教育教學、生產生活服務、治安保衛八項基礎設施。叄是強化落實定責任。建立議事協商會議制度,定期召開社群群眾代表例會,協商解決社群建設、管理、服務等重大問題。健全定期檢查排程制度,堅持月排程、季通報;完善考核驗收命名制度,採取量化打分的辦法,逐項驗收評分,依據評分結果排名,縣、鄉表彰命名,促進各項任務落實。

  (三)抓配套設施,完善服務體系。把滿足農村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作為開展農村社群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健全覆蓋農村全體群眾,集政府公共服務、志願互助服務、市場化服務於一體的新型農村社群服務體系。一是健全社群生產生活服務體系。圍繞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積極推進日用品消費、農業生產資料購銷點進社群,在有條件的村設立集貿市場,在多數村設立農民資訊俱樂部和便民超市,組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178個,科技服務隊368個,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物資和資訊服務。二是健全社群文化服務體系。加強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廣播室、健身活動室、文化廣場等文體活動場所建設,成立農村紅白理事會、社群演唱隊、社火隊等社群文化活動組織,廣泛開展科技、文化、衛生、法律、體育“五進社群”活動,營造了健康向上的新型農村社群文化氛圍。三是健全社群衛生服務體系。按照集醫療、衛生防疫、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六大功能於一體的要求建成社群衛生服務站148個,為群眾開展衛生防疫、計劃生育知識宣傳普及和兒童計劃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預防,有效滿足了群眾醫療衛生需求。四是健全社群社會治安服務體系。積極推行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相對接的“叄調聯動”工作機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群群眾、社群幹部“叄位一體”的治安防範體系,組建巡邏隊,配套電子報警裝置,廣泛開展“平安社群建立”活動,營造了安全、穩定、和諧的社群環境。五是健全社群互助救助服務體系。依託社群現有條件,建設社群互助救助服務站,有54個社群配套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為農村困難群眾開展低保、醫療救助、養老等服務。組織社群志願者、學校師生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及殘疾人、五保戶、優撫物件、貧困戶等弱勢群體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務,形成了鄰里互幫、群眾互助的良好風氣。

  (四)抓平臺搭建,開展服務活動。堅持把農村社群作為服務農村居民的有效平臺,全力開展各項便民利民服務活動。一是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作用,利用農技站、遠端教育培訓設施,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升農民致富技能。同時遴選村社產業能人,現身說教,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二是開展社群民主管理活動。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深入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廣泛開展“和諧五星”創評活動,探索推行村班子和村(社群)幹部“雙議雙評”活動,提升了村級事務科學決策水平,增強了群眾民主管理意識。三是開展各種利民便民活動。圍繞農民群眾最期盼、最關注、最直接的熱點難點問題,全力為群眾辦實事。各村(社群)都建起了為民服務代理辦點,由鄉鎮政府包村幹部開展為民代理辦服務,同時,依託扶貧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等專案實施投資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建成通鄉油路5條158.7公里,硬化通村道路77條310.1公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等水利工程34處,完成自來水入戶5.1萬戶,新修梯田13.9萬畝,累計完成舊農宅改造與新建文明生態家園3萬多戶,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推進農村示範社群建設,實現了農村公共服務均衡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透過開展農村社群建設,整合農村各類資源,完善農村社群服務體系,有效解決了農村經濟發展中技術、資訊、市場、資金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提高了主導產業開發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二是提高了農民整體素質。透過開展農村社群建設,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變,廣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民工緻富技能培訓,成立秧歌隊、籃球隊等,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提高了農民創業就業能力和自身素質。三是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透過開展農村社群建設,將外來人員、離煺休回村居住人員全部納入社群管理,實現了“無縫隙”管理服務。同時,發揮社群管理委員會、共建理事會等組織作用,積極參與社群管理和服務,形成了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群治理機制,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

  三、存在問題

  一是社群經費嚴重不足。由於縣財政困難,投入有限,致使社群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相對滯後,社群工作無經費,工作人員無報酬,不能完全滿足社群辦公和服務群眾的需要。

  二是農村社群管理體制滯後。主要是工作人員缺乏,社群管理服務人員以村幹部為主,部分村幹部和社群工作者對社群建設的內涵理解不夠,居民自治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居民參政議事的意識還不強,參與社群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農村社群制度化、規範化的管理執行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三是為民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在社群第一線工作的人員多數為村“兩委”幹部和社群志願者,參加社群工作方面的專業培訓相對較少,缺乏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制約了社群服務水平的提高。

  四、意見建議

  (一)加大農村社群建設政策支援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實社群工作經費財政分級補貼制度,將農村社群建設經費納入財政支出預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支援的社群建設投入機制。同時,整合各種資源,採取多種方式改建、聯建、共建,切實建立服務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新社群。同時,要嚴格落實社群工作經費和工作人員工資保障等各項機制,切實調動社群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

  (二)制定農村社群建設規劃。農村社群建設是城鄉融合、統籌發展的必然趨勢,它與城鎮化建設目標一致,需要系統全面地制定建設規劃。建議出臺社群建設規劃,進一步指導農村社群建設,使農村社群規劃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村鎮體系、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等專項規劃相銜接,與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公共服務規劃以及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配套跟進。因地制宜實施村莊改造,打造一批特色鄉村社群。

  (三)強化農村社群共建機制。調動社會各行各業與社群組織進行共駐共建積極性,實行思想教育聯抓、環境衛生聯創、社會治安聯防、服務設施聯建、文體活動聯辦。透過共建使社會各界對社群建設的認識更加到位,職責更加清晰,任務更加明確,形成推進農村社群建設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圍。

  (四)加強社群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完善農村社群工作者培訓制度,建立考核、民主評議、工資待遇、保險、獎懲等制度,激發農村社群建設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社群工作者的整體素質,真正實現社群有人管事,有能力管事,充分發揮農村社群的服務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10

xx派出所民警:

  社群警務是依託社群而建立起來的新型警務機制,是公安基層基礎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城市社群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格局日趨完善,新的形勢要求公安機關必須建立與社群發展相適應的警務執行機制,做到警力沉到社群,警務移到社群,密切聯絡群眾,服務群眾,發動群眾,充分依託社群加強社會治安的預防、控制、管理和服務工作,實現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的轉變,被動打擊向主動防範的轉變,單一治標向綜合治理的轉變,管理為重向服務為主的轉變,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體化的治安管理長效機制,實現社群長治久安,群眾安居樂業,三個文明建設健康、和諧、蓬勃發展。

  我所在實施社群警務戰略中,以建立“平安和諧社群”為目標,以鞏固社群警務平臺為手段,透過建立社群警務執行機制,狠抓警務室軟硬體建設,以規範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資源等一系列舉措,有力推動了社群警務工作深入開展,有效發揮了社群警務室在維護治安、服務群眾、打擊犯罪的前沿陣地作用,為公安機關牢牢掌握駕馭治安主動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社群警務情況及成效

  我所現有民警8人,管理面積平方公里,轄區共15個村委會,戶,人,建立了2個警務室,每個警務室落實了1名專職社群民警,警務室在建設上做到了四個統一:一是警務室外觀標誌標識規範統一;二是警務室警務公開內容規範統一;三是警務室各項規章制度、職責規範統一;四是警務室各種軟硬體基礎設施和標準統一。警務室投入運作以來,很快便收到了明顯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會的擁護,村幹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氣足了,腰桿壯了;二是得到了社群群眾的讚揚,群眾紛紛說警察常在身邊轉,我們辦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強了;三是得到了社群單位、行業的肯定,警察巡邏、防範、檢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群矛盾糾紛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群警務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是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區公安局和村委會的重視和支援,保證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我所認真制定了實施社群警務戰略的方案、措施、專題向分局黨委、鄉黨委、政府做了專題彙報。

  二是按照“簡明、規範、合理、實效”的原則狠抓社群警務室軟硬體建設,使其真正為派出所的“前沿陣地”和“服務平臺”。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群警務目標量化考核辦法,對各項社群警務工作形成量化指標,實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終考相結合,嚴格與社群民警的政治、經濟待遇掛鉤、促使其紮根社群,積極主動耕耘“責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綜合、全面的社群警務執行機制,進一步定職明責,規範了社群民警的警務運作。

  五是要求社群民警沉下社群組織開展巡、防、管、控,積極開展社群群防群治,嚴格落實各項安全防範措施。由社群民警組織帶領村幹部、村義務巡迴隊,採取“內巡與外巡”、“重點時段、路段與全面巡邏”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社群治安巡邏。緊盯社群暫口、重口等工作物件加強基本資訊採集力度,嚴格落實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務室全會陣地作用,加大社群防範宣傳力度,統一設立“警情通報欄”,堅持每週釋出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範警示宣傳,讓群眾知曉治安環境,提高自防意識和能力。同時實行社群民警主動上門尋計問策,廣泛徵求轄區單位和行業場所的意見和建議,形成共建平安社群的良好局面。

  三、當前社群警務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警務實建設資金緊缺,黨委政府投入有限,導致警務室基礎設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辦公、交通、通訊等條件落後,難以保證靈敏高效運轉。

  二是社群警務室警力單薄,沒有協勤輔警,民警工作繁重,壓力較大,加之政治、經濟待遇較低,致使民警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總警力不足,處置突發事件、調處矛盾糾紛維穩工作艱鉅繁重,各類政治、經濟、文化安全保衛活動頻繁,各種專項行動不斷開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處偵破、各種案件紛繁複雜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難顧,警力捉襟見肘,不得不經常抽調社群民警突擊應付,致使設區民警無法真正沉到社群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難以落實。

  四是社群部分治保、調解組織有名無實,難以真正發揮作用。一些單位片面注重經濟效益、工作成績,而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卻是領導掛在口上,名單寫在紙上,制度掛在牆上,卻不真抓實管,發現問題不報告,遇到矛盾就推諉,沒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調解等群防組織”松、軟、散、癱”現象較為突出。

  五是部分社群民警綜合素質不高,群眾工作能力較差,缺乏深入細緻的作風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務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簡單、

  僵化,流於粗表,不會密切聯絡群眾。在工作內容上,要求群眾做的多,主動熱情為群眾分憂解難少。在工作態度上,走馬觀花,敷衍了事,不認真負責,任勞任怨,致使對社群基本情況底數不清,情報資訊不靈,工作物件管理失控,發揮不了哨兵和偵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進社群警務的對策

  一是要努力爭取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援,建立良好的警務保障機制,加大對社群警務的人、財、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務室各種工作條件,招聘保安或居委會幹部作為專職協勤充實到警務室,強化社群警務力量,落實好民警,協勤的政治經濟待遇,營造拴心留人的幹事環境。

  二是要充實加強派出所警力,保證派出所社群民警能真正沉到社群,專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群民警的培訓,紮實煉就社群警務工作的基本功,培養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進一步改進社群警務執行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社群民警不應參加派出所值班,不應參加本社群之外的警務活動,集中精力扎進社群搞工作,同時建立一系列社群警務工作規章制度,使社群各項警務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時,要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充分調動社群民警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打擊破案與基礎工作、專業工作與群眾工作做到綜合運作,均衡發展。

  五是要充分發掘社群資源,構建社群防範體系。一方面,要增強社群居民的義務輔警意識,加強專職聯防隊員和義務巡邏隊員的正規化管理;另一方面對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要全面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並要以街道、門面、行業、場所建立縱橫的聯防、聯管、聯護的防範網路,充分挖掘社群資源,建立起靈敏高效的立體社群治安防控體系。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11

  “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格局”是新形勢下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縣委、縣政府順應時勢,綜合判斷新的形勢和任務,明確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實施“1630”工程的工作思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白河的縣情實際,順應了全縣人民的殷切期待。怎樣實現城鄉一體化,實施“1630”城鄉規劃體系,建設社群化生態新村,受到全縣社會的普遍關注。根據縣政協20xx年重點工作安排和縣政府郭德林縣長親自點題,經縣政協主席會議研究決定,由縣政協副主席薛黎明同志帶隊,成立政協專題調研組,從20xx年3月23日開始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對縣政府確定的30個社群化生態新村的基本情況、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保障機制等方面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我縣在統籌城鄉發展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值得肯定

  一是統籌協調的發展思路逐步清晰。縣委、縣政府堅持與時俱進的理念把握全域性,審視縣情,完善思路,圍繞構建和諧白河的總目標,順應民生需求,作出了突破勞務經濟、建立“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生態新村、建立“聽解幫促”工作機制等系列重大決策,在實踐中勇於創新,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呈現出發展提速、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喜人局面,得到了群眾擁護、上級肯定和社會各屆的廣泛關注。工作上始終圍繞統籌城鄉一體化這一核心,把工業與農業、城鎮與鄉村、居民和農民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強力推進專案建設、新型工業、新農村建設和勞務經濟的同時,把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資源、更優的服務投向農村,惠及農民,讓城鄉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踐證明,提出的思路和目標符合縣情,順乎民意。

  二是城鄉經濟結構形成新格局。專案拉動增長,工業向園區集中為白河持續發展積蓄了堅實的後勁;把勞務經濟作為“龍頭”產業,惠民工程,特別是“一個都不能少”的政策安排,全縣全力抓職教、強培訓、促輸出,推進勞務轉型,農民向市民轉化,大批技能型人才融入城鎮,安家立業,對於白河今後的長遠發展起到了關鍵性推動作用;突出“一縣一業”和“一村一品”,推進以土地流轉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各項農村改革,有效引領特色農業示範帶動,農業向產業化邁進,組建了各類專業協會,幾大產業都建成了與之對接的龍頭企業,

  工農互動,產業互補,城鄉整合的關係日趨緊密;新村建成社群,建立的村民綜合服務中心,打破行政區域界限,跟進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務,形成了“四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吸納周圍群眾搬遷居住,如中廠石梯村、卡子友愛村、茅坪棗樹村、四新彭家村、桃園聯合村、宋家光榮村、西營蔓營村、倉上農莊村、小雙小雙村、大雙花灣村、麻虎金銀村等社群化生態文明新村建設已彰顯雛形。

  三是民生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健全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低保擴面、五保戶集中供養、城鄉合作醫療、義務教育階段實施“蛋奶工程”、城鎮廉租房建設和農村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深入人心;省級衛生縣城透過評估驗收,“雙創”工作長效機制、生態化理念漸入人心;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立蓬勃開展,平安建設卓有成效,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四是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面貌大為改觀。城鎮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村村通水泥路,城區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全面啟動,農村無線資料電視擴容,安全飲水工程覆蓋面加大;以村民綜合服務中心為紐帶,捆綁資金建設生態新村,城鄉差別逐步縮小,縣域城鎮化率逐步提高。

  二、社群化生態新村建設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基層幹部群眾對社群化生態新村建設概念仍比較模糊。調研中瞭解到, 有不少幹部群眾在思想上對推進城鄉一體化,實施社群化生態新村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偏差,認識不清。一是對什麼是城鄉一體化,怎樣建設社群化生態新村的含義有些誤解和曲解。有相當部分人認為建個樓、架座橋、修條路就是城鄉一體化,就是社群化生態新村。二是部分村認為建設社群化生態新村任務重,投入資金多,感到壓力很大。三是有的村民認為集中居住雖好,勢必會造成距土地較遠,生產上極不方便,擔心搬遷後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四是安於現狀,故土難離。許多村莊雖然規模小,人口少,基礎差,但大多數村民世代居住在中後高山,建一座普通房屋投入少,生產上也很方便,不願意搬離。五是部分群眾對建房手續辦理和佔用好田好地較多反響很大。農民申請建房在手續審批過程中,因涉及相關部門較多、手續較為繁瑣、收費標準較高且審批週期過長有一定的怨言(辦建房手續快的需要2-3個月,慢的是農戶已搬遷新居手續至今還未辦理)。

  2、社群化生態新村發展思路和規劃尚不夠明晰。縣上雖然對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群化生態新村建設方面作出了安排部署,但很多鄉鎮、村組幹部對建設生

  態新村的任務、標準、思路感到茫然,加之對確定的30個生態新村總體規劃還在編制當中,當前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感到無從下手。

  3、城鄉二元結構影響城鄉一體化發展。長期以來,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我縣與其他縣市一樣,城鄉二元結構非常明顯,農村依然落後,城鄉發展不均衡,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和矛盾依然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6元,確定的30個重點生態新村中20xx年人均純收入最高為5140元,最低的為3045元。新型工業化、縣域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建設任務相當繁重,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骨幹企業和重大專案仍然缺乏;產業類專案問題仍然不足,稅源支撐型專案匱乏,縣域經濟發展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偏低,改善民生的任務非常繁重;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政策性扶持力度較小,農村各項社會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問題直接影響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社群化生態新村建設。

  4、農民綜合素質較差,思想觀念仍很落後。在我縣農村人口中,文盲、科盲、法盲仍佔一定的比重。主要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相差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受保守和小農意識影響,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追求現代生活理念,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而不能集約經營,靠賣苦力打粗務工,嚴重製約了農民的增收。

  三、加快推進社群化生態新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社群化生態新村建設的關鍵時期,一場涉及資源要素整合、經濟佈局最佳化、思想觀念轉變、領導方式創新的重大變革,更是經濟結構協調安排、社群秩序的合理構建、利益關係的和諧調整。全縣上下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以經濟發展、精神充實、民主健全為主要內容,堅持規劃引導、統籌安排、明確職責、專案帶動、創新機制的原則,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社會發展條件,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把生態文明新村建成農村小康建設、村鎮基層組織建設、農業產

  業化經營、農村資源整合、發展迴圈經濟的示範,協調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應該堅持的幾個基本原則

  1、堅持立足實際,科學規劃的原則。社群化生態新村規劃必須從本地出發,遵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做到統籌安排,科學佈局,結構合理,資源綜合利用,效果整體發揮。既要著眼於長遠發展,又要立足現有基礎,防止不顧客觀條件的盲目建設,要體現階段性和側重點。

  2、堅持試點示範,點面結合的原則。以縣上先行確定的30個重點生態新村為基礎,首批抓好15個基礎條件較好的村作為示範試點,在立足抓好試點,典型引路的基礎上,分期分批,逐步推進。透過點上的示範建設和麵上的廣泛推進,從而加快全縣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程序。

  3、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要依據各村不同情況,堅持分類指導,梯次推進。對確定的重點村都要從群眾的現實要求出發,尊重群眾、尊重創造,積極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發展模式,確保生態文明村建設在梯次推進中不斷得到提高。

  4、堅持統攬全域性,注重科技的原則。各鄉鎮黨委政府要以社群化生態新村建設統攬農村工作全域性,堅持政府引導與依靠群眾的有機結合,全力推進生態新村建設各項工作。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使農民群眾在建設中嚐到科技增效的甜頭,體現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實效。

  5、堅持拓寬思路,創新機制的原則。最佳化配置和積聚整合各種專案、資源和生產要素,集中投入,重點建設。創新經營機制,用市場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來管理社會、服務經濟,確保社群化生態新村建設順利進行。

  (二)明晰社群化生態新村的建設標準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居住集中化、生產精益化、社群生活化”為模式,把易地扶貧搬遷、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堅持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我縣社群化生態新村的建設標準。

  1、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整潔優美。透過農村水利、土地整理、道路硬化、供排水設施、集貿市場、停車場、環衛設施,“三改三建”(改廚、改

  廁、改圈,建池、建園、建家),綠化亮化、農村無線資料電視擴容、寬頻入戶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小康住宅建設,逐步達到小康建設標準。

  2、思想道德風尚良好,文教衛體設施健全。透過宣傳教育引導,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無封建迷信活動;以村民綜合服務中心(亦稱社群服務中心)為核心,建有文化活動室和體育健身場所。形勢政策教育、科技普及和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經常堅持;村辦學校符合標準,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達標;衛生室設施條件改善,群眾疾病預防、保健、常見病治療有保障;無計劃外生育。

  3、基層民主制度健全,社會治安秩序良好。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監督委員會制度落實,村幹部依法行政,農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權利得到保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落實,治安防範體系健全,鄰里關係和睦,社會和諧穩定。

  4、農村經濟發展壯大,農民生活更加殷實。產業結構合理,特色產業、高效農業和庭院經濟健康發展,“一村一品”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逐步形成,集體經濟實力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全,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5、領導班子堅強有力,幹群關係和諧融洽。強化農村兩委班子建設,徹底從根本上解決有人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問題。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回鄉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中選拔幹部,及時注入新鮮血液,把那些真正有文化、有膽識、思路新,有群眾威信、有駕馭市場經濟能力,又具有改革拼搏創新精神的能

  人推選為村兩委班子主要負責人,並逐步提高村幹部的誤工報酬待遇,充分調動村幹部的積極性和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帶著作用,用他們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和帶動群眾投身到生態文明新村建設中來。

  (三)夯實社群化生態新村建設的主要任務

  開展社群化生態新村建設,經濟是基礎,農業產業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重點,農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文明健康生活習慣的形成和民主法制意識的增強是難點。因此,要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發展迴圈經濟融為一體,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12

  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是伴隨著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應運而生的,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省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程序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

  要走好兩不犧牲、新型‘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必須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的主導作用、新型農村社群的基礎作用。結合商水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保糧任務重,三農問題突出,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實際,只有把新型農村社群建設作為一項事關商水新型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全域性的方向性戰略任務來抓,才能夠收到一舉多得的成效。

  一、新型農村社群的內涵與外延

  新型農村社群是指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新型農村社群佈局規劃,透過小村並大村、大村擴容和空心村治理,進行資源整合而建設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完善,居住方式與產業發展相協調,基礎設施和社會化公共服務相配套的現代化農民居住區。通俗的說,新型農村社群,既有別於傳統的行政村,又不同於城市社群,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併在一起,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形成的新型社群。既不能等同於村莊翻新,也不是簡單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在農村營造一種新的社會生活形態,讓農民享受到跟城裡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過上像城裡人那樣的生活。它由節約土地,提高土地生產效率,實現集約化經營為主導,農民自願為原則,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目標,讓農民主動到社群購房建房,交出原來的舊宅用於復耕。實現社群化之後,農民又不遠離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環境。

  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於新農村建設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內容涵蓋了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而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一部分,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主要側重於社會建設和管理領域,依託村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整合農村社群資源,深化農村村民自治,提升社群服務功能,發展農村各類經濟社會組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是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搞得越好,就越有利於新農村建設,農民群眾受益就越多,和諧社會的目標就越容易實現。

  二、我縣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目前現狀

  (一)規劃情況。

  我縣於20xx年啟動了(20xx年——20xx年)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個鄉鎮體系規劃和90箇中心社群規劃的編制。目前,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已經省住建廳專家組評審透過,市規劃設計院根據評審紀要正修改完善;20個鄉鎮體系規劃成果已完成,等待縣政府村鎮規劃評審文員會評審討論技術稽核;90箇中心社群規劃成果已經完成,正修訂完善,增加骨灰堂和村級公墓等設施規劃。根據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將全縣571行政村(居委會)規劃為90箇中心社群、136個基層社群。

  (二)建設情況。

  目前,全縣正在建設的新型農村社群6個(黃寨劉井、小集、鄭埠口、練集朱集、湯莊西趙橋、平店劉營),20xx多套住房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準備啟動建設的6個(集聚區家廟、城關鄉大井、老城、平店東鄧店、張莊李寨、鄧城宋廟);部分鄉鎮正在做前期工作;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

  (三)建設模式。

  我縣在建的6個新型農村社群,大致採取了以下三種建設模式。

  一是村委組織、群眾籌資模式。

  練集鎮朱集農村陽光社群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土地臵換、建設規劃、房屋設計、建設施工、質量監督等環節均由村兩委出面負責實施。在運作過程中,做到四個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籌資、統一採購、統一施工。村理財小組嚴格控制造價,公開接受群眾監督,使新型社群建設在陽光下執行,群眾入住只需拿成本價,村兩委為困難群眾協調低息貸款,切實解決了社群建設中的資金短缺問題。陽光社群於20xx年3月開工建設,第一期工程計劃籌建住房270套,正在建設215套,預計今年年底全部完成一期住房建設任務。按照規劃建成後的社群住房佔地僅337.5畝,現住房佔地900畝,將節約土地562.5畝。

  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

  政府統一組織、鼓勵引導房地產進鄉鎮,把社群建設推向市場,吸收社會民間資本參與農村新型社群建設。黃寨鎮鄭埠口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屬於該種模式,鎮村負責臵換土地,交給房地產公司開發建設,價格由政府監管,政府、開發商、群眾代表三方協商定價,使價格控制在開發商有適當利潤,群眾能接受的合理區間。社群內住房只能由社群內群眾認購,鄭埠口安居社群規劃利用xx年時間分五期工程來完成。一期工程總投資4600萬元,於20xx年3月開工,20xx年3月完工,規劃建商住樓12幢、住宅樓4幢、門店房xx9間、商品房308套,建1個專業市場,並做好路、自來水、電等配套設施,目前,一期工程16幢樓房相繼開工,已封頂8幢,道路、排供水、綠化等基礎設施將陸續動工。

  三是統一規劃、群眾自建模式。

  在黃寨劉井和諧社群建設中,積極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群眾意願,組織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會議,徵求群眾意見,並對村莊整體搬遷和規劃新建進行信訪評估,根據群眾意見,按統一規劃自主籌建。鄉政府負責臵換土地、搞好規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房屋設計、施工監管等,施工過程由鄉村組織專人負責統一監管。為堅定群眾自建信心,先後三次組織幹部、群眾到新鄉、山東等地參觀、學習,最後全體村民表決一致透過。為提高群眾自建積極性,政府投資300多萬元用於社群內基礎設施建設,每戶又給予xx噸水泥補助。和諧社群規劃佔地390畝,規劃總投資1.5億元,規劃簡歐式獨院住宅樓700套,並建成中心小學、幼兒園、敬老院、農村超市、衛生室、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目前,一期工程200套住宅樓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修建社群道路20xx米。二期工程24套門面房、xx0套農戶住宅樓於今年8月動工,年底可完成主體工程。

  二、制約我縣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因素

  (一)認識不夠到位。

  大多數基層幹部和群眾對新型農村社群的概念認識不清,不能正確理解新型農村社群建設與新農村建設之間的關係,導致對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個別鄉鎮(街道)沒有切實把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擺上重要突出位臵來抓,工作不創新、不學習、不借鑑、不作為,畏難發愁、束手無策,過分強調客觀困難。由於全縣處於試點階段,試點村建設剛剛起步,沒有建設成形、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社群讓群眾參觀,群眾無法感受到新型社群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加上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戶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生活習慣,習慣於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導致參與積極性不高,尤其是一些剛建好住房和現有住房條件較好的農戶,甚至有牴觸情緒。

  (二)規劃不夠健全。

  雖然我縣已完成了(20xx年——20xx年)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個鄉鎮體系規劃和90箇中心社群規劃的編制,但是按照《城鄉規劃法》應走的程式還沒有走完,加上我縣對上級的規劃設計經費沒有完全到位,目前規劃成果仍不能指導建設實踐。目前,我縣啟動的6個試點村的建設規劃,均是找相關部門再次進行的規劃,這樣不僅增加了啟動的資金困難,還有可能造成與全縣規劃不盡一致,影響全縣整體規劃的落實;由於各種原因,全縣136個基層社群的規劃編制工作仍沒有啟動,必將制約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由於規劃不到位,規劃編制的嚴肅性無法落實,導致了農村建房出現無序建設勢頭,非法佔地違法建房現象突出,為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增加了阻力。

  (三)資金嚴重短缺。

  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主要投資來源包括節省土地產生的補償金、群眾交納的資金、村集體積累的資金、爭取的政策扶持資金四部分。但土地臵換資金到位滯後,土地臵換補助金須土地復墾驗收合格後才能到位,而土地淨收益補助則要等到土地招拍掛之後才能支付;多數農村集體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農民群眾不很富裕,主要靠農民群眾自身籌集解決困難很大,農民建房每戶需投入12—15萬元,根據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情況,大部分農戶能夠接受的支付能力在5萬元左右,就是手中寬裕的農戶也會習慣性地儲備部分資金用於防備生活中的各種風險,而不可能一次性地拿出自己的全部儲蓄;財政政策捆綁、專案整合的扶持資金非常有限,難以彌補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及維持正常運轉資金缺口。據測算,建一個500—800戶的中等社群,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投入需要800—1500萬元,加上社群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大院、體育器材等配套設施,需公共投入1500—20xx萬元。按照目前我縣對劉井、朱集示範點的資金整合情況看,大約能整合資金500萬元左右,建設缺口依然很大。

  (四)政策不夠具體。

  我縣在20xx年8月根據市委、市政府實施xx1工程有關指示精神,制定出臺了《關於實施xx工程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意見》;xx月份,制定了《商水縣中心村建設實施方案》和《商水縣加快中心村建設獎補辦法》,此政策只針對xx個試點村實行。今年5月份,我縣出臺《關於加快推進中心村建設的意見》,對全縣中心村建設制定了目標任務和實施辦法。但這些政策不僅相互重複,還與目前提出的加快新型農村社群建設不相匹配,導致大部分鄉鎮持觀望態度。

  (五)土地制約突出。

  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用地只能走增減掛鉤路子,但是土地增減掛鉤專案指標較少,全省僅有2萬畝,爭取難度很大。目前,我縣的劉井、朱集、鄭埠口試點土地審批走的是先建後拆模式,根據省國土廳土地增減掛鉤政策規定,列入土地增減掛鉤的專案必須在規定時間內(一般3年)騰空舊址,但看到目前在實際工作中拆遷的難度很大,實施拆遷的措施不明確,在規定時間內最終達到節約土地、騰出土地、復墾土地的難度較大,已不再審批受理先建後拆模式。鄧城宋廟、平店東鄧店、袁老袁莊、黃寨小集實行的先拆後建模式,目前卷宗市已閱過,但暫時省廳不予受理,縣國土部門正在積極做工作。由於土地制約,一些村遲遲不能開工建設,如平店東鄧店等。

  三、幾點建議

  (一)抓住機遇,創新運作。搶抓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機遇,創新工作理念,整體推進周商一體、黃寨三點一線三化協除錯驗區和練集、平店、黃寨一園一區一基地建設,把以上三項當成三個大的整體專案去規劃、申報、運作,制定專案區近、中、遠期發展目標和明年任務,明確專案區所在地黨委、政府的責任,整合資源、資金,強力推進專案區內新型農村社群建設。

  (二)加大力度,強力推進。

  一是進一步加大對示範點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設,完善設施,儘快入住,打造1-2個建設成形、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社群,為全縣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提供樣板。

  二是加快推進房地產進鄉鎮工作,建議明年選擇有條件的3—5個鄉鎮為重點鄉鎮,每個重點鄉鎮選擇一條街道連片重點開發,加大對沿街低層門面房的拆除力度,統一規劃設計建設5層以上的底商住宅樓,一年完成建設任務,打造出房地產進鄉鎮的樣板街道,逐步提升小城鎮的建設水平。

  三是督促已列入土地增減掛鉤專案的鄉鎮,在等待專案批覆的同時,同步加快社群規劃編制、進村入戶調查等前期工作,為早日開工創造條件;未列入土地增減掛鉤專案的鄉鎮,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為明年上半年順利申報奠定基礎。

  (三)廣泛宣傳,轉變認識。

  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路、簡報等各種宣傳載體廣泛宣傳。建議在縣電臺、電視臺開設新型農村社群建設頻道或增設專題欄目等。

  二是與當前開展學習貫徹省九次黨代會、市三次黨代會活動相結合,加大對幹群的培訓和宣講力度。

  透過宣傳,讓廣大幹群切實明白什麼是新型農村社群、為什麼要建設新型農村社群、怎樣建設新型農村社群、建好新型農村社群能給群眾帶來什麼樣的好處等,從而轉變群眾認識,提升群眾參與積極性。

  (四)加緊規劃,加強管理。

  一是抓好我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個鄉鎮體系規劃和90箇中心社群規劃編制的調整和完善工作,儘快按照《城鄉規劃法》走完法定程式,儘快啟動136個基層社群的規劃編修,使規劃在新型農村社群建設中得到落實。

  二是加強對農民自建房的管理,鄉鎮政府有權按照《城鄉規劃法》第六十五條規定進行管理,在鄉、村莊規劃區內未依法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或者未按照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只有透過加強管理,才能減少在新型農村社群建設中的阻力。

  (五)整合資金,加大支援。

  一是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按照渠道不亂、各負其責、各計其功的原則,不改變投資管理渠道,在發改委、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下,嚴格按照建設專案總體規劃,集中投放,綜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專案資金利用整體效益。

  二是儘快出臺下發加快全縣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具體的獎補政策,包括啟動資金、專案整合、信貸支援、收費減免及社群居民權益保障等,並指導各鄉鎮針對試點村實際、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制定具體的新型社群建設方案。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13

  建設新型農村社群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程序、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的重要載體,是最佳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的重要措施。為全面瞭解城市近郊村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情況,加快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步伐,我在××村進行了深入調研。

  一、基本情況

  ××村地處焦店鎮北部,面積××畝,有3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人口××人,黨員××人,3個自然村成品字型分佈於北環路和西環路兩側,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村主導產業以煤礦產業為主,養殖業、物流業及其第三產業正在逐步壯大。

  二、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三大優勢

  (一)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可以有效最佳化土地資源配置。新型農村社群建設首先是要堅持科學規劃,最佳化社群建設佈局,按照農村的自身特點,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統籌安排,合理確定社群建設規模,科學規劃空間佈局,重新配置土地資源,解放土地生產力,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新型農村社群的發展潛力。其次是透過建設新型農村社群可以節約土地資源,減少農村基礎設施重複建設浪費。目前,××村3個自然村僅群眾住房和基礎設施佔地面積就達600多畝,透過社群建設可以將3個自然村合併到一處,既能避免基礎設施重複建設,又能節約土地400畝。節約出來的土地,適合復耕的就復耕,發展高效農村;適合退耕還林的就植樹,美化環境;適合發展工業、服務業的,就引導群眾發展經濟,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土地的使用價值。

  (二)新型農村社群建設能夠有力推動農村經濟轉型。

  一是新型農村社群建設能夠充分利用居住方式變化對生產方式形成倒逼機制,推動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規模化經營,積極發展高效農業。根據張莊村距離市區近、交通便利的特點,可以建設“菜籃子”工程,發展大棚蔬菜,以及發展養殖業,開辦養豬廠、養雞廠等。二是依託當地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透過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將建設整合節約出來的一部分土地留作集體用地,建設產業集聚區,為新型產業發展拓展空間,促進產業轉型。××村位於西環路與北環路交叉口,毗鄰××礦、××礦、××礦等礦區,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非常適合發展交通運輸業、物流倉儲業、汽車修配、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目前,××村的物流倉儲、汽車修配等行業已初具規模,發展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產業集聚區能夠有力地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實現農村經濟轉型。

  (三)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必然帶來農村社會管理的創

  新。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就是要根據農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

  史傳統,尊重和保護農村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而形成的淳樸、厚重的民風民俗,透過土地整理、村莊革新等方式,著重建設一種既有現代工業文明因素,又儲存著優秀傳統文化印記的“田園式”新社群,從而實現農村與城市的一體化發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新格局,必然會促使政府部門的職能延伸到農村社群,實行一體化管理和服務,推動農村社群創新黨建模式,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社群居民自治制度,健全社群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培育發展社群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形成政府行政管理與社群自治有效銜接、良性互動的管理機制。所以說,建設新型農村社群是加快城鄉一體化程序的現實要求,也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

  三、新型農村社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嶄新課題,現在仍處於探索階段,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新型農村社群建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建設資金缺口較大。

  一是財政扶持資金有限,難以彌補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及維持正常運轉的資金缺口。

  二是農村集體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農民收入分配不均,主要靠群眾自身籌集解決困難很大。

  三是外部引資還沒有探索出成功模式,仍舊在“摸著石頭過河”,在管理監督、權益分配等方面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思路,風險比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家主動籌資的積極性。

  (二)部分群眾積極性不高。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戶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生活習慣,習慣於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產生活成本相對於新型社群較低,再加上入住社群會使生產裝置存放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眾對於建設新型農村社群的積極性不高。

  (三)部分幹群的思想認識不到位。一方面,少數幹部思想認識有偏差。有的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鉅性認識不足。有的存在畏難心理,怕資金難籌而導致舉債建設或“亂尾工程”,怕徵地拆遷的難度大、影響幹群關係。另一方面,農民存在模糊認識。許多農民群眾雖有提高生活質量的強烈願望,但對農村新社群建設的瞭解不多、認識不足,影響了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有的認為新社群建設是政府的事,與己無關或關係不大,“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擔心農村新社群建設是“一陣風”,政府承諾的優惠政策日後難以兌現。

  四、加快我鎮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建議

  (一)創新組織形式,健全工作推進機制。進一步加強對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領導,抽調相關單位業務骨幹,組成一支業務熟、素質高、能力強的新型社群建設隊伍,具體負責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組織協調、政策擬定、措施落實、施工管理、監督檢查等工作。形成“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協調配合、村(居)積極運作、農民參與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

  (二)搞好宣傳發動,突破常規推動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路、簡報等各種宣傳載體,對社群建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在規劃建設、創新內容、建設標準、運作模式等方面,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公開透明、陽光操作。在宣傳引導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梯次推進,加快新型農村社群建設速度。

  (三)強化資金統籌,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確以鎮為主的新型社群建設資金統籌主導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專案。實行市場化運作,採取多種途徑,爭取社會資金為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提供財力支援,推進了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順利開展。

  (四)加強社群管理,深入探索農村服務社群化的有效形式。推進農村服務社群化,要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際、分類指導、科學謀劃的原則,推進硬體建設再提高,軟體建設上水平。構建公共服務管理體系、社群服務體系和安全管理體系。強化服務意識,拓展服務領域,切實以“富民、便民、親民、安民”為目標,保障社群農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群居民一樣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務。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14

  近年來,隨著XX區經濟發展速度和城市化程序不斷加快,對土地使用的需求日益增加,大批農民居住地被集中徵用,從而出現了拆遷集中安置社群。拆遷安置區的建設與管理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為此,我們站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高度,積極完善拆遷安置區的建設和管理,努力推進拆遷安置社群健康發展。

  一、 基本情況

  從我們對全區拆遷安置區的最新統計資料來看,全區拆遷安置區共涉及13個鎮(街道),總計83個,其中,已建成和正在建設且居住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拆遷安置區共有5個(香山街道香山花園、舟山花園、郭巷街道國泰社群、城南街道紅莊新村、長橋街道蠡墅花園)。

  二、 主要特點

  XX區拆遷安置區主要有以下特點:1、建設時間跨度較大。最早建設的是城南街道的寶尹花園,1996年建成,距今已有17年時間。而70%的拆遷安置區是在20xx-2012年之間建成。2、小區規模參差不一。規模最小的是越溪街道的田上小區,僅有8幢樓房,共居住43戶176人。規模最大的是郭巷街道的國泰小區,建有1992幢樓房(其中別墅1388幢),居住2115戶7892人。3、居住人員相對複雜。在這些拆遷安置區居住的大多是遺留在村的中老年農民,文化程度低,生活能力弱、接受新事物意識差。還有相當部分房屋被農戶出售或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有的小區外來人員已經佔到較高比例,這些人員流動性大、結構複雜,素質不齊。4、管理模式多種多樣。大致有三種:一是單獨建立社群居委會進行管理;二是由原村委會或居委會代為管理;三是建立小區管委會,主要負責小區的物業管理,不承擔其他事務,這類小區有香山街道的香山花園和舟山花園2家。

  三、 存在問題

  一是社群規模過大,基層組織建設遇到阻力。目前的拆遷集中安置社群中,較小的地理空間往往集聚了幾個行政村的被徵地農民,安置居民很多都在5000人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萬人。如此龐大、集中的群體對於基層自治組織深化村民自治,落實基層民主,形成了不小的阻力。因此,如何加強社群各類組織配套建設,構建拆遷安置區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新格局,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新問題。

  二是管理體制不順,社群管理效率受到制約。目前拆遷安置區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矛盾是農民集中居住在社群公寓房內,但經濟的收益分配在村裡,形成社群管理和村委會管理並存的二元管理體制。拆遷農民與村集體經濟還存在著割捨不斷的聯絡,往往不願將戶籍、黨組織等關係與原村組織脫離,形成農民的收益分配和居住相分離的矛盾。同時,這些居民既要接受社群的管理,又要接受村組織的管理,造成社群管理職責不明確、具體事務難以協調解決的矛盾,降低了社群組織對居民的吸引力和約束力。

  三是基礎設施不全,安置居民需求難以滿足。由於拆遷安置區大多規劃建設時間緊、任務重,有的是邊拆遷、邊規劃、邊建設、邊安置,導致一部分安置區的“硬體”建設跟不上,生活、娛樂、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配套設施或不夠齊全,或標準不高,不能完全滿足入住居民的服務需要。就是一些建設標準較高的安置區,在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上也有一些不夠周全的地方。一些有一定需求量的群眾生活設施(如婚喪喜事大廳、公廁等)未納入規劃建設,社群公共用房和停車位配置不足,無法滿足日常管理和群眾需求。

  四是供需矛盾突出,公共服務體系有待完善。現在許多安置區都存在著社群服務的供需矛盾。居民在社會保障、家政服務、老年活動等服務專案上具有一定需求,尤其是在就業服務方面,需求量很大。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市場逐步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能型、知識型轉變,而一些40—50歲農民除了種地缺乏其他技能,只能從事一些技術要求不高的體力勞動,就業崗位相對要少,再加上社群開展就業服務尚不到位,許多農民很難及時掌握準確的勞動力市場供求資訊,短時間很難找到適合的崗位。

  四、今後發展思路

  一是要最佳化安置區的規劃建設。確保社群用房面積不低於400平方米,新建社群服務用房面積要不低於社群住宅地面建築面積的3%的標準,提高公共服務和公益性服務的用房比重。合理確定社群規模,拆遷安置區的規模原則上應控制在1500戶以內,已經建成的規模較大的拆遷安置區則可以探索“一區多居”的管理模式。新建拆遷安置區應儘量不打破原行政村建制,原村民多年在一起生活,彼此間感情深厚,現在仍然將他們安置在一起,可以增強他們對新社群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利於社群治安穩定和日常管理。

  二是要落實安置區的有效管理。將拆遷安置區建設和管理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基礎,推行聯絡群眾、服務群眾的網格化管理,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管理網路,逐步形成社群—居民小組—樓道的三級管理網路。實行分片包乾、責任到人、設崗定責、服務到戶。選齊配強居民小組長、樓道長,切實把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每個樓道、每戶居民,形成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社群服務管理工作格局,提升拆遷安置區的管理效率。

  三是要完善安置區的服務網路。緊緊圍繞實施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進社群公共服務。完善社群便民服務室建設,為安置居民提供全面、便捷、優質的服務;健全社群衛生服務站建設,夯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服務;建立社群就業服務網路,透過釋出勞務供求資訊、幫助更新擇業觀念、組織技能培訓等途徑使拆遷農民能夠實現靈活就業;開展社群文化服務,定期組織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社群文體活動。在拆遷安置區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社群服務體系。

  四是強化安置區的人員配備。選好配強社群“兩委”班子,社群工作人員按照社群人口的1.5‰配備。提升社群工作者職業化專業化水平,積極吸納專業社工進入社群,鼓勵社群工作者參加統一考試,取得社會工作師資格證書。提高社群工作者報酬標準,對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社會工作者每月增加待遇,進一步完善社群工作者報酬自然增長機制。讓社群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人才,為社群管理與服務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五是加強安置區的經濟管理。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和“戶籍隨房走、股權跟人走、福利在住地、管理歸屬地”的要求,將安置居民的戶籍遷入社群,改變“人戶分離”現象。我區的農民大多都加入了農民經濟合作組織。這些農民安置到新社群後,還是擁有原行政村集體資產的一份,享受村級集體資產經營成果。這就使得農民和安置社群之間缺乏必要的利益結合點,居民對社群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就顯得不足。應將這些原行政村集體資產量化到村民,將村民持有的股份從原行政村的經濟合作組織中撥離出來,由鎮(街道)的資產經營公司統一經營,形成一個新型、科學、有效的社群經濟管理模式。

社群建設調研報告15

  一、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社群建設取得新進展

  XX年,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社群黨建和社群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後,我市社群建設工作快速推進,在體制創新、社群整合、社群自治、完善社群功能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湧現出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詳和的新型社群。

  1 、推進社群管理體制改革。完成了街道、社群整合。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地緣關係、資源配置、居民認同感和歸屬感等因素,市轄三區開展了街道、社群撤併整合工作。鏡湖區原有14個街道整合為11個街道,97個社群整合為56個社群;鳩江區原有22個社群整合為14個社群;弋江區原有27個社群整合為21個社群。透過整合,實現了社群規模相對合理、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科學。開展了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弋江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了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工作。 XX年7月1日,南瑞街道辦事處正式撤銷,南瑞三個社群居委會直接與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對接,開展工作。撤辦之後社群各項工作有效銜接,各方適應性進一步增強,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 、強化社群自治。社群居委會直接選舉普遍推行。目前,市轄三區基本上實現了由全體居民直接選舉產生社群居委會。如鏡湖區,11個街道56個社群全部採取直選方式進行了選舉,共登記選民311804名,參加正式選舉投票的有235893名,參選率達75。64%。直接選舉強化了居民自治和參與意識,推動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議行分設”穩步推進。社群“議行分設”試點不斷擴大,鏡湖區在西洋里社區首家試點基礎上,又選擇了5個居民自治意識較強的社群進行“議行分設”試點;弋江區也在荷夏園、錦申園、李巷、西利民、興隆街、沐春園等6個社群實施“議行分設”。“決策議事層”和“執行層”的分離,推動了社居委從繁重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當好群眾代言人,切實為民服務,增強了社群的凝聚力和親合力。

  3 、加大社群建設投入。加大財政支援力度。市政府每年設立200—300萬元的社群建設專項資金;社群辦公經費由每年1萬元調整到每年2—3萬元,納入年初區財政預算。加強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透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考核評議,形成了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社群工作者管理機制。大幅度提高社群工作者的生活待遇,達到社居委主任每月850元、副主任750元、一般社群工作者650元的標準,併為其辦理了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市轄三區社群辦公活動用房均達到300m2以上,鳩江區甚至有8個社群用房達1000 m2以上,佔57%;有5個社群用房達500 m2以上,佔36%;並做到統一懸掛社群標識、統一主外牆立面、統一功能佈局、統一資料上牆。還配備了電話、電視、電腦、傳真機、數碼相機等辦公裝置,社群辦公軟硬體環境得到大大改善。

  4 、拓展社群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區、街道、社群三級服務網路功能,以“六進社群”活動為抓手,全力打造社群服務平臺,創新社群服務手段,完善社群服務功能,構建全方位、多功能的社群服務體系。文化進社群。如鏡湖區,深入持久地開展“萬家社群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群讀書活動”,組織社群巡迴演出250餘場次,舉辦以“和諧的鏡湖”為主題的大型彩車巡遊活動,深受居民的好評。衛生進社群。各區進一步完善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網點建設,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價廉、質優、人性化的社群衛生服務。如鳩江區將四褐山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風鳴湖社群衛生服務站等社群衛生服務機構確立為惠民門診,為符合條件的惠民物件減免部分費用,改善了民生。警務進社群。各區以“零發案社群”、“平安社群”等群眾性建立活動為切入點,建立治保、調解、普法、幫教、治安巡邏“五位一體”治安管理機制,為廣大居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教育進社群。鏡湖區構築了區社群學院、街道社群學校和社群分校的三級社群教育網路,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型單位、學校和樓院建立活動,有力地促進了社群精神文明建設。社保進社群。各區加強對失業人員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物件的動態管理,積極開展就業推薦、諮詢、培訓服務。社會救助進社群。各區大力開展對優撫物件、殘疾人、特困戶等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和便利福利服務。如弋江區在弋江橋街道和南瑞社群設立了“慈善超市”,向享受“分類施保”的低保戶及突發性事件的困難居民發放物資救助。

  5 、健全社會組織體系。最佳化社群黨組織設定。隨著黨政機關和區境企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下崗失業人員黨組織關係轉入社群,社群黨員數量迅速增加,最多的達330多名,最少的也有50多名。各區、街道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社群黨組織設定,在黨員人數較多的社群建立黨委或黨總支,下設黨支部,形成了黨委(總支)建在社群、黨支部建在樓院、黨小組建在樓道的三級組織網路,成為黨在城市基層嚴密的“組織網”和有效的“工作網”。加強社群黨組織建設。積極推行社群黨組織書記與居委會主任、社群黨組織成員與居委會成員交叉任職;大力開展“五個好”先進黨組織、“社群示範黨組織”建立工作和社群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充分發揮社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我市社群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上不到位。一方面,個別區及市直相關職能部門對社群工作不夠重視,在社群的管理、監督、引導、服務、支援、共建上存在“缺位”現象;另一方面,居民對社群的認同感、榮譽感、歸屬感不強,“社群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社群氛圍尚不濃厚。二是社群居委會行政化傾向越發明顯。社群居委會該乾的事沒有幹,不該乾的事幹了一籮筐,社群工作者整天忙於經濟普查、房屋普查、大拆違、門牌編碼、土地估價等全市性工作,疲於應付門類繁多的各類建立考評,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為居民服務。三是社群服務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低。社群中介服務組織培育不夠,服務層次不高,不能適應群眾日益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

  二、深化改革、加快創新,推動社群建設邁上新臺階

  社群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石,是各級政府的“聚力點”、社情民意的“聚匯點”、社會矛盾的“聚焦點”。各級各部門應站在全域性和戰略的高度,以服務社群居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為根本出發點,以推動社群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為主線,大力推進和諧社群建設,做到“基層有活力、管理出實效、群眾得實惠”,促進社群建設邁上新臺階。

  1 、強化社群工作領導,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社群建設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群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援、群眾廣泛參與”的社群建設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成立市社群建設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社群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強化在社群規劃、政策措施、考核獎懲、輿論宣傳等方面的領導。完善考核目標體系,把社群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各區以及市直相關職能單位的目標管理考核;區政府要以社群建設為重點,加大對街道辦事處、社群居委會的考核。建立市直部門聯絡社群制度,與社群共建幫扶對子,幫助社群開展各項工作,參與和諧社群建設。

  2 、完善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工作,進一步推進社群管理體制創新。街道辦事處作為市轄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在我國已經存在和運行了半個世紀,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傳統城市基層管理體制賴以生存的“單位體制”已被打破,根基已被動搖,其管理模式、運作方式已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城市管理的新要求。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性事務,街道辦事處“塊管不到邊,條管不到底”,反而束縛著社群服務和自治功能的發揮。撤銷街道辦事處順應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趨向,是推動基層政治民主建設的客觀要求。從撤銷南瑞街道辦事處的實踐來看,成效是明顯的,實現了平穩過渡,既減少了管理層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行政執行成本。下一步要紮實完善試點工作,以制度建設為突破口,將原屬於街道辦事處承擔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的職能,全部移交給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將原屬於街道辦事處的社會性、群眾性工作全部移交給社群,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無街道辦事處層級的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社群工作的管理、指導、協調、監督機制,以及社居委與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對接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面,將社群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3 、科學界定社群職責,嚴格社群工作準入制度。進一步明確界定社群居委會職責,理順政府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和社群居委會的相互關係,實現政府依法行政和社群依法自治的統一。透過調研,結合外地經驗,我們認為新形勢下社群居委會的主要職責是:宣傳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協助政府部門在社群開展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辦理本社群居民的公共事務,開展便民利民的社群服務;籌措本社群公益事業資金,管理和維護公共資產;對本社群的物業管理和服務進行指導、監督,組織居民成立業主委員會等。積極實施社群工作許可制,對不屬於社居委職責範圍內的下派任務,社居委可以拒絕承擔;若確需社居委承擔和配合的,必須經市社群建設領導小組審定,並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進入社群。

  4 、順應城市化程序,積極穩妥推進“村改居”。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如何科學合理地撤村建居,逐步消除“城中村”,是今後社群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關鍵要把握三個環節:一要處理好社會事務。按照社會事務和經濟事務剝離的方法,將原村民的社會事務管理職能按屬地劃入所在社群居委會管理。二要處理好集體資產。對原村有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和產權界定,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承接原村集體經濟管理職能。將原集體資產折股量化,科學設定股權結構,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將資產管理公司改製為股份制企業,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機構,規範企業利潤分配,保障股(居)民分紅權利。三要完善相關保障措施。對“村改居”原農民要切實落實市民待遇。在勞動就業方面,凡在勞動就業年齡範圍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而沒有就業的,享受免費職業介紹服務和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對原農村救助物件和城市低保物件,初次參加職業技能鑑定,並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可以享受一次性職業技能鑑定補貼政策。在社會保障方面,從事個體經營(包括自由職業者)或未就業的,以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方式,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未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享受被徵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待遇;凡符合市區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範圍和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享受居住地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計劃生育政策方面,從農民轉為居民之日起,3年內可繼續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在住房政策方面,“村改居”前經批准的農民自建住房或集體集中建房,缺少“一書兩證”,由鎮、區政府稽核後統一申報,經市規劃局、國土局批准,向房管局申請辦理房屋產權證書。自建住房和集體集中建房在取得房屋產權證後,補交土地出讓金和相關規費,可辦理上市交易手續,上市後不得再享受宅基地政策。“村改居”後原農民住房拆遷安置,在不享受優惠集中建房的條件下,繳納土地出讓金和相關規費,享受市區拆遷政策。

  5 、完善社群建設保障機制,強化社群建設合力。在人、財、物三個方面強化社群建設保障,為構建和諧社群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一是推動社群工作者職業化,“確保有人辦事”。今後社群將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性職能,社群工作者由原來的“婆婆媽媽”變成“小巷總理”,這對社群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積極推行社群工作者資格准入和持證上崗制度,強化社群工作者教育培訓,黨校要舉辦社群專職工作者培訓班,抓好專業輪訓,推動社群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程序。要適當提高社群工作者生活待遇。目前我市社群工作者工資水平大都在600—800元,較以往雖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他們的實際付出、與全市平均工資相比,都有相當距離。要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確保社群工作者收入隨經濟社會發展而提高,增強社群工作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建立健全社群建設長效投入機制,確保“有錢辦事”。市政府應逐步提高社群建設專項獎勵資金,強化“以獎代補”;各區要把社群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社群辦公經費、社群幹部補貼和社會保險列入區級財政預算,每年用於社群建設的資金增長幅度應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採取市場化運作機制,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投資社群設施建設。三是最佳化辦公條件,推進資源共享,確保“有地方辦事”。透過開發商支援、駐區單位資源共享以及新建、調劑置換、租賃和購買等方式,不斷最佳化社群居委會辦公用房和社群服務用房。進一步配備配強相關辦公裝置,實現辦公自動化。駐社群單位在將大量的服務性、社會性、公益性事務逐步轉移到社群的同時,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場地、設施等方面的便利條件,向社群提供服務,實行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為社群工作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