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調研報告

需求調研報告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需求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需求調研報告1

  為全面瞭解__市困境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積極探索新農村貧困兒童幫扶助學的有效途徑,根據省婦聯《關於開展兒童慈善需求調研的通知》要求,市婦聯利用一週時間,專門深入各縣(市、區),村組、學校進行調研,採取以座談、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全市貧困兒童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我市轄11個縣(市、區),全市總人口540萬。我市的困境兒童共有115328名,主要包括單親兒童、孤兒、殘疾兒童、留守兒童、患大病兒童以及因父母殘疾、家庭遭遇意外事故或者父母患大病等原因導致的特困兒童等6個群體型別。這些兒童在全市11個縣(市、區)均有分佈。他們的生活都很困難,多數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在貧困之中,62.8%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他們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生活方面都存在許多困難和需求。

  二、困境兒童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困境兒童的這些問題形成,既有家庭原因,也有學校原因,還有社會方面的原因,現具體分析如下。

  近年來,隨著農村留守兒童的日益增多,市婦聯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支援下,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圍繞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困境兒童教育管理體系,結合各地的實際,採取了許多行之有效又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創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典型經驗。

  1、廣泛建立困境兒童檔案與聯絡卡制度作為加強困境兒童教育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為每一個困境兒童建立了內容詳盡的學習與生活檔案或成長袋,以便於對留守兒童進行動態管理和跟蹤服務。

  2、全面構建留守兒童情感呵護工程:一是廣泛推行“代理家長”制度,形成了四支關愛工作隊伍(即“愛心媽媽”關愛隊伍、“五老”關愛隊伍、代理家長關愛隊伍、家教指導服務關愛隊伍);二是建立留守兒童幫扶制度,形成了四種關愛工作模式(即結對幫扶式、學校託管式、站所服務式、專案運作式);三是建立“留守兒童之家”; 四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疏導與調適“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學習壓力過大以及青春期等導致的各種心理障礙,開通心理熱線等方式,積極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心理障礙干預,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3、 整合多方資源,實施關愛救助。婦聯利用婦聯組織機構健全、聯絡領域寬泛的優勢,充分發揮“紅鳳工程”、“春蕾計劃”、貧困婦女兒童維權救助行動、托幼園所補助等各類專案資源的綜合效應,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困難,使她們真正得實惠、普受惠、長受惠。多渠道籌集救助資金幫扶救助貧困兒童。

  根據初步的摸底調查,就全市範圍來看,隨著城鎮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對於經濟欠發達的__而言,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內,困境兒童仍將呈現穩步、緩慢增長的趨勢。因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民工子女特別是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教育工作,仍將是__市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及初步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1、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努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非公有制企業,以服務當地為基本指標,出臺相對優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建立困境兒童基本生活救助制度,為困境兒童生存提供製度性保障。

  3、加大對困境兒童的教育救助力度,為他們自強自立奠定基礎。形成以政府資助為主體,以社會捐助為補充,惠及所有貧困學生的助學保障體系。建立愛心助學基金,切實保障困難兒童和殘疾兒童接受9年義務教育,並資助其高中階段教育。對考上大中專學校的困難學生實施幫困助學

  4、村級組織也要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村組幹部應對貧困的留守兒童進行走訪慰問,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看哪些地方需要幫助。另外,村組幹部要組織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學習,讓他們真正承擔起這份責任,不僅要給予他們物質上的滿足,還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同時還可以號召年輕黨員行動起來,讓他們去幫助那些留守兒童、困難兒童,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

  5、家庭的作用也至關重大。在外務工的父母也需要經常和孩子進行交流,瞭解情況,然後這些父母也需要定期和學校進行交流溝通,反映情況,瞭解情況,這樣有利於留守兒童、困難兒童的健康成長。

需求調研報告2

  一問題的提出與分析

  近年來,對澳門地區的旅遊業來說,中國內地旅客是旅遊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澳門地區經濟發展特別是第二產業發展的支柱。建立科學的可操作的旅遊預測模型是實現澳門地區旅遊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理論基石和前提。由於影響某地旅遊人數的因素各異,還不存在普遍適用的神經網路模型。

  基於此,本文擬用3層bp神經網路模型來模擬模擬分析和預測澳門地區旅遊需求,以此為旅遊需求預測提供一種新的方法。

  二模型的假設與符號說明

  1.基本假設

  1)交通在旅遊中通常不是重要的,為了研究的方便(主要是無法獲得交通資料),把交通這個影響忽略。

  2)假設澳門的接待能力都滿足需求。

  3)在本例旅遊需求預測模型中,我們考慮的主要因素有:客源地的人口,客源地的總收入,客源地的消費水平,旅遊目的地的生活水平。

  4)為了研究的方便,假定以上四因子之間相互獨立,本例旅遊需求即為上述四因子的函式,即y=f(gdi,pop,gde,m-gp)。就用這四個因素作為人工神經網路模型輸入層的神經元。

  2.符號說明

  t澳門內地遊客量

  gdi中國內地國民總收入

  pop中國內地人口總數

  gde中國內地國民消費水平

  m-gp澳門生產總值

  三.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人工神經網路模型理論原理

  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neuralnetwork)是由大量的、簡單元件(神經元)廣泛相互聯結而成的非線性的、動態的複雜網路資訊處理系統,它是在現代神經學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的,能模擬人腦的若干基本功能[1]。它具有並行分佈的資訊處理結構,可以透過“自學習”或“訓練”的方式完成某一特定的工作。它可以從積累的工作案例中學習知識,儘可能多地把各種定性或定量的因素作為變數加以輸入,從而建立各種影響因素與結論之間的高度非線性對映,採用自適應模式識別方法來完成預測工作[2]。人工神經網路模型尤其是對處理內部規律不甚瞭解、不能用一組規則或方程進行描述的複雜的、開放的非線性系統顯得較為優越。

  人工神經網路模型一般由處理單元、啟用狀態、單元輸出、連線模式、啟用規則、學習規則等6個部分組成。一個多層神經網路中包含有很多個資訊處理單元,分佈於不同的層次中。根據每項輸入和相應的權重獲取一個綜合訊號,當訊號超過閾值則啟用神經元而產生輸出。各類影響因素和最終輸出結果之間可以假定存在一種對映,即輸出結果=f(影響因素)。為了尋求最佳的對映關係f,將訓練樣本集合和輸入、輸出轉化為一種非線性關係,透過對簡單非線性函式的複合,從而建立一個高度的非線性對映關係f,最終實現輸出值的最優逼近[3]。在人工神經網路的實際應用中,80%~90%的人工神經網路是採用前饋反向傳播網路(back-propagation-network,簡稱bp網路)或它的變化形式。bp神經網路(如圖一)是一種單項傳播的多層前向神經網路,分為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層與層之間採用全連線方式,同一層單元之間不存在相互連線。它是前向網路的核心部分,體現了人工神經網路最精華的部分[4]。標準的bp網路是根據w-h學習規則,採用梯度下降演算法,對非線性可微函式進行權值訓練的多層網路。

  bp神經網路的每一層的權值透過學習來調節,其基本處理單元為非線性輸入-輸出關係,選用s型作用函式:

  其中:xj為該神經元第i個輸入;wij為前一層第i個神經元至該神經元j的連線權值,i=0時的權值為閾值。其計算步驟如下:

  (1)給定一組隨機的權值和閾值初始值及步長係數η與勢態因子α;

  (2)取學習樣本資料,根據學習樣本、權值及閥值計算輸出,並與學習期望輸出比較,當誤差滿足要求時結束訓練,否則將誤差向後逐層傳播,並修正各層連線權值,

  5)澳門內地旅客人數神經網路模型的建立

  (一)bp網路設計

  網路設計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它應滿足多種不同要求,例如,希望所涉及的網路有較好的推理能力,易於硬體實現,訓練速度快等,其中有較好的推理能力是最主要的。一般來說,推廣能力決定於3個主要因素,即問題本身的複雜程度、網路結構以及樣本量大小。在一般情況下,旅遊需求預測研究中樣本的數量是一定的,因此可歸結為在樣本量一定的情況下,如何選擇網路規模的問題。

  在進行bp網路預測模型設計中,我們主要考慮以下因素:網路的層數、每層中的神經元個數、初始值的選擇、學習速率和期望誤差。

  i)網路的層數已證明:具有偏差和至少一個s型隱含層加上一個線性輸出層的網路,能夠逼近任何有理函式。所以,本文選擇一個3層的bp網路。

  ii)每層中神經元的個數輸入層和輸出層神經元的個數根據解決具體問題的複雜程度而定。為了提高網路訓練的精度,可以透過採用一個隱含層,再加上1到2個神經元以加快誤差的下降速度即可。因此,本文輸入層神經元個數選擇為4個,隱含層神經元個數分別選擇了9、12、15個,輸出層神經元個數選擇為1個。

  iii)初始值的選擇由於人工神經網路是一個非線性系統,初始值的選擇對於網路學習是否達到區域性最小、是否能夠收斂以及訓練時間的長短都有較大影響。在初始值的選擇上一般是使經過初始值加權後的每個神經元的輸出值都接近零,這樣可以保證每一個神經元的連線權值都能夠在它們的s型啟用函式變化最大處進行調解。所以,初始值一般選擇在(-1,1)之間的隨機數。本文的初始值為預設值。

  iv)學習速率

  對於任何一個網路都對應一個合適的學習速率。學習速率決定每一次迴圈訓練中所產生的權值的變化量。大的學習速率可以導致網路的不穩定,但是小的學習速率又會導致訓練時間延長,收斂速度較慢,不能保證網路的誤差能最終趨於最小。綜合上述考慮,在學習速率的選擇上傾向於選擇較小的學習速率以保證網路的穩定性,本文選擇的學習速率為0.01。

  v)期望誤差值

  期望誤差值的確定也是透過網路對不同誤差值分別進行訓練比較後確定的最適合值。所謂的最適合值是相對於所需要的隱含層的節點數來確定的,一個較小的誤差值的獲得需要增加隱含層的節點以及訓練時間。本文經過不斷測試,選擇0.0001為期望誤差值。

  (二)1.網路訓練模式的選擇

  訓練網路有兩類模式:逐變模式和批變模式。在逐變模式中,每一個輸入被作用於網路後,權重和偏置量被更新一次。在批變模式中,所有的輸入被應用於網路後,權重和偏置量才被更新一次。使用批變模式不需要為每一層的權重和偏置量設定訓練函式,而只需為整個網路制定一個訓練函式,使用起來相對方便,因此,本文在進行網路訓練時採用批變模式。

  2.資料和模型的建立

  神經網路模型要求資料具有:a、易獲得性b、可靠性c、可測度性。本項研究採用很可靠的官方發表的資料作為分析的資料來源(見表1),主要來自於中國統計局網。

  用3層bp網路模型對本例旅遊需求進行模擬,根據bp網路的對映原理,對於樣本集合x和輸出y,可以假設存在一對映f。為了尋求f的最佳對映值,bp網路模型將樣本集合的輸入、輸出轉化為非線性最佳化,透過對簡單的非線性函式的複合,建立一個高度的非線性對映關係,實現f值的最優逼近。對於本例旅遊需求模型的模擬:其輸入層結點數(4個神經元):中國內地國民總收入(gdi)、中國內地人口總數(pop)、中國內地國民消費水平(gde)、澳門生產總值(m-gp)。把澳門內地遊客量(t)作為輸出結點。從而得出3層前饋反向傳播神經網路模型。

  四.模型結果及分析

  1網路訓練效能的檢查。

  不同個數的隱層單元組成的bp網路訓練曲線如圖1,2,3所示。透過比較發現,中間層神經元個數為9和12時,網路的收斂速度比較快。

  2網路預測效能的考查。

  在資料列表中選取1996年到20xx年的資料作為網路的測試資料。20xx、20xx年的遊客量檢驗誤差曲線如圖4。

  其模擬結果令人滿意,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模型的應用與評價(優缺點與改進)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3層bp神經網路模型的模擬模擬效果是鄰人滿意的。可以看出,人工神經網路的擬合精度比較高,主要是基於人工神經網路抗干擾能力強,穩定性好,能自動準確地找出各種輸入和輸出之間的線性或非線性關係,具有較強的模擬適應能力等特點。在本例對於澳門的內地遊客量的旅遊預測中bp神經網路模型是一種有效的預測方法。

  這一研究方法為旅遊學的定量預測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也為工程實踐問題中的一些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的指導方法。

  雖然bp網路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由於學習速率是固定的,因此,網路的收斂速度慢,需要較強的訓練時間。

  再次,網路隱含層的層數和單元數的選擇尚無理論上的指導,一般是根據應驗或者透過反覆試驗確定的。因此,網路往往存在很大的冗餘性,在一定上也增加了網路學習的負擔。

  原題附帶問題簡析

  透過對本例旅遊需求模型的分析,我們認為在利用數學建模的方法對旅遊需求進行預測預報時,對於資料的採集和整理工作需要認真做好。對於資料的分析有助於我們尋求變數間的關係,以形成初步的想法。如何獲得資料以及如何獲得準確的資料對於我們研究實際問題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收集資料並非多多益善,而是要弄清究竟需要哪些資料,剔除不必要的資料,從而減少冗餘的工作。同時,需要什麼形式的資料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這與建立模型的目的和所選擇的模型的特點有關。

需求調研報告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漁業經濟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自1990年水產品總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後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10%左右。然而,作為我國漁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淡水養殖業,近年來養殖效益卻持續走低,如繼續下去,勢必影響我國漁業在世界漁業中的競爭地位。我國加入WTO以後,又必須面對全球化的市場與全球化的競爭,淡水養殖業要想在國內外的雙重衝擊和挑戰中尋求生存與發展,唯有按照市場要求不斷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在調整中提高養殖效益,增強產業的整體素質。

  一、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的制約因素

  1.引導體系薄弱

  不斷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各級政府在調整中進行了大膽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沒有把握住市場行情,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如前幾年甲魚、牛蛙市價看漲,湖南省一些地方鼓勵漁農發展甲魚、牛蛙養殖,結果市場發生變化,甲魚、牛蛙市價先後從高峰猛降到低谷,使部分漁農在經濟上蒙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損失。經過幾次挫折之後,基層組織感到市場變幻莫測,結構調整應該由漁農自己把握,不敢大膽指導漁農調整結構。社會化服務也跟不上,原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服務組織,諸如水產公司、水產供銷站等部門已遠遠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有的已名存實亡,新的服務組織又沒有及時建立起來,導致對漁農產前引導不力,產中服務不到位,產後市場拓不開,養殖業結構調整難以邁開新的步子。

  2.政策扶持不足

  一些西方國家對農民的補貼佔其產品產值較大的比例,而我國的淡水養殖業缺乏政策性保護,國家對水產養殖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少。從大農業的角度來看,國家對水產養殖業的投入遠不及對種植業和畜牧業的投入,在水產業內部也遠不及對捕撈業的投入,淡水養殖業的基礎設施薄弱。不僅如此,有些地方水產特產稅年年加碼。據對沅江市的調查,該市收取的水產特產稅由1997年的146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282萬元。此外,基層組織掠奪式管理和“殺雞取卵”現象依然存在,漁農負擔較重。據有關資料統計,洞庭湖的濱湖地區集體漁場漁農人均負擔一般在400~500元之間,高的人均達600元以上。越是好的養殖專案和養殖戶上繳統籌提留的款項越多,嚴重影響漁農結構調整和發展特種水產的積極性。

  3.思想觀念陳舊

  不少漁農由於受小農經濟思想影響,“溫飽即安”、“穩妥唯上”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想調整養殖業結構但又怕擔風險。據瞭解,不少漁農主要的擔心有三點:一是擔心名特新品種難養,沒有過硬的淡水養殖技術怕失敗。二是擔心市場突變,怕產品無銷路。三是擔心遭受自然災害,怕虧本。

  4.資金支撐乏力

  由於漁農長期以來以常規水產品養殖為主,市場價格較低,因而自身積累的資本極其有限。調整淡水養殖業結構,發展名特優新水產品必須有雄厚的資金作後盾,但目前信貸部門銀根緊縮、貸款無幾,加之漁農自身財力不足,以致想調優結構也因缺乏資金而事情難成。

  5.知識技術低下

  農村大部分漁農文化水平、綜合素質較低,養殖技術落後,對新品種、新成果、新技術的吸納能力很弱,即使想發展名特優新水產養殖,但苦於技術生疏,甚至於沒有技術而不敢“輕舉妄動”,以致結構調整緩慢。

  6.資訊渠道不暢

  結構調整的首要依據是市場資訊,即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資訊、價格資訊來調整生產結構和品種結構。農村地區由於廣闊且分散、偏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資訊媒體不豐富,加之農村資訊機構及資訊收集、傳遞與釋出機制不完善、不健全,因而資訊不暢,以致漁農不知調什麼、怎樣調。

  7.加工嚴重滯後

  目前,發達國家水產品產量75%左右是經過加工後銷售的,鮮銷的比例只有1/4。根據《中國漁業年鑑》資料,我國20xx年水產品加工率只有32%,其中95%以上為海水加工品,淡水產品加工量很少。據16個內陸省(區)的淡水加工量統計,尚不足該地區淡水魚總量的2%,“三北”地區只佔0.8%左右,加工轉化能力十分薄弱,嚴重製約淡水養殖業的發展。

  二、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

  當前,怎樣調整淡水養殖業結構,是必須解決好的關鍵問題。就宏觀而言,應按照品種優良、產品優質、結構最佳化、佈局合理、特色明顯、效果顯著的基本原則進行調整。調整的重點應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品種結構

  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在鞏固和提高常規品種養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名、特、新、稀品種的養殖,加快品種改良更新,提高良種覆蓋率,不斷推出大批設和市場需求的高檔優質水產品,力求形成規模和特色,發揮規模效益、特色效益和名牌效益。目前,適合淡水養殖的品種至少可包括:魚類中的鯽、鯉、鰱、鱅、草魚、魴、鯿、鰻、鱖、鱸、鮰、鮠、鱧、鱘、鰍、鱔、羅非魚、黃顙魚、鮭鱒、金魚、錦鯉、熱帶觀賞魚等。甲殼類中的蝦、蟹等。兩棲類中的蛙。爬行類中的鱉、龜和貝類中的珍珠、螺等。此外,切實解決好名特優新品種的苗種、飼料和病害防治等問題,實現淡水養殖業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

  2.佈局結構

  整體佈局上,要在做好資源分析和水域分類的前提下,進行區域規劃,合理佈局,培育和確立比較優勢強的產業,形成區域化的漁業生產特色。對那些可與“洋貨”抗衡的實力型水產品,實行重點扶植,優先發展。對那些無優勢可言,競爭力弱的水產品及時削減、調整,以騰出資金、資源發展競爭力強的優勢產品。

  生產佈局上,可實行區域多元化品種組合,發展若干各具特色的養殖專案,使生產的產品呈現出多樣化,多種水產品各自發揮優勢,克服單一型品種的缺點,提高抗風險的能力。在多元化品種組合中,即使一些品種市價下跌造成虧損,也可由另一些高回報品種的盈利來彌補,使生產經營者始終可以維持一定的收益水平,這樣也便於其及時調整養殖品種結構,使整體的養殖品種組合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同時,嚴格推行養殖許可證制度,切實加強區域動態管理。

  3.養殖方式

  注重養殖方式的合理選擇,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實現良好經濟效益。目前的主要養殖型別有池塘養殖、水庫養殖、稻田養殖、江河溪流及湖泊養殖、網箱與流水養殖、工廠化養殖等。養殖方式有多茬養殖、輪捕輪放、反季節養殖、夏花苗當年養成、半流水(微流水)養殖、生態養殖等。養殖者應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採取相應的養殖方式,用現代技術嫁接於傳統養殖業,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集約化養殖。同時,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技術,改善養殖環境,防止水域汙染,減少病害發生,加強養殖過程中的質量管理,確保最終產品的質量。

  4.經營模式

  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完善經營機制。一是發展股份制經營。採取鬆散型或緊密型的契約合同方式,形成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和軸心的微觀組織鏈,運作模式可以是合股承包、區域連片、專業合作、一體化經營。有了這樣的聯合經營組織,必然有利於相對統一的基礎養殖設施改造與建設、品種更新、新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形成規模經營、批次生產,使養殖戶以組織群體的身份出現在市場上,容易取得貿易優勢,提高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二是發展產業化經營。選擇經營機制較為完善,具有技術、資金等方面優勢,市場競爭力較強的企業作為龍頭企業重點培育物件,指導幫助其建立新的經濟利益分配機制。選擇一些區域優勢明顯,產品銷路好,發展前景廣闊的專案,形成拳頭產品,採取“公司+農戶”或“公司+農戶+公司”的運作模式,走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之路。三是發展綜合性經營。根據具體情況,大力推廣大水面“三網”(網箱、網攔、網圍)養殖和魚鱉、魚蟹、魚蝦、魚珠、魚畜、魚稻等混合養殖方式,提高產量和品質。

  三、推進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的對策思考

  1.科學制訂調整規劃

  為避免結構趨同,重複建設,出現水產品結構性、區域性和週期性的過剩和“賣魚難”,應從市場需求和當地的優勢出發,制訂本區域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規劃。規劃的制訂需考慮以下幾點:

  ①注重發揮各地的資源優勢。各地的資源稟賦是不同的,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綜合開發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具有當地資源特色的水產品,使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

  ②注重發揮各地的產品優勢。因自然的或歷史的原因,一些地方生產的水產品一直擁有較高知名度,形成了有價值的品牌。這就要求這些地方針對自己的產品優勢,擴大生產規模,建立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商品基地和支柱產業。

  ③注重發揮各地的區位優勢。一些靠近大中城市或毗鄰經濟發達地區或交通較為便利的農村,應依託區位優勢發展漁業經濟,建立漁業創匯基地。

  ④注重發揮各地的技術優勢。一些地方在水產養殖的某些方面淡水養殖專業技術人員較多,或擁有傳統的生產、加工技術,應憑藉這些淡水養殖專業人才和技術優勢,加大投入,形成專業化生產,使之成為該地區漁業經濟結構中最具活力的增長點。

  2.出臺有關扶持政策

  有力的政策因素,對於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可以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應出臺有關的配套政策加以扶持。

  ①加大財政投入。各級財政需增加結構調整中的新專案和配套設施建設的投入,對於名、特、優、新、稀水產品開發與生產應給予一定的補貼。

  ②放寬稅收政策。加快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漁農負擔,以推動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同時,對結構調整中新上的名、特、稀水產專案應實行減免稅政策。

  ③給予信貸支撐。為支援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銀行部門要設立專項貸款,放寬信貸條件,擴大信貸範圍和額度,提高信貸服務質量,充分發揮金融信貸在結構調整中的支撐作用。

  ④實行外貿扶持。對於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優勢和競爭能力的水產品,政府要在符合WTO規則下給予生產者一定的外貿補貼,並給予更多的外貿自主權,疏通水產品出口渠道,做好配套服務。透過完善一系列的優惠配套政策,提高漁農自我積累、自我發展和加快結構調整、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

  3.加強科技創新力度

  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的效果如何,歸根到底要取決於科技進步與創新。當前我國的水產科技無論是在研究成果還是推廣應用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問題,不能滿足漁農自主調整結構對科技的迫切需要。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從宏觀上講,一要改革水產科研體制,使水產科研機構直接為漁業、漁農服務。二要儘快增加水產科研的投入,保證結構調整中所需技術研究的順利進行。三要大力提高水產科技推广部門的工作效率,採取多種形式和多種渠道,把結構調整所需的技術及時向漁農推廣。水產科研與推廣工作應切實轉變“重產量、輕質量”的偏向,把優質高效放在首位,加速優質新品種的培育、儲備和推廣,尤其要加強水產品加工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促進品種與質量結構的調整和最佳化,以滿足社會消費水平的日益上升和市場需求,並刺激漁農收入水平持續較快增長。

  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由單一的高產型漁業向多元化的高產、優質、低耗、高效型漁業轉變的過程,也是一個由低素質的體力型漁業向高素質的智力型漁業轉變的過程。在這些轉變過程中,對結構調整的主體———漁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漁農素質,對於推進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十分重要。

  為此:

  一要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職業技術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提高漁農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

  二要組織漁農學習市場經濟知識,提高他們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經營、管理、競爭的能力。

  三要全面實施“綠色證書工程”,透過多途徑、多形式提升漁農的綜合素質。

  4.實施無公害養殖

  在養殖品種調整過程中,首先要引導養殖戶走無公害養殖之路。當今,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除人口、資源、環境之外的全球性第四大危機,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前些年由於片面追求漁業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忽視了養殖水域的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濫用藥物防治魚病、在飼料中濫用激素等新增物,致使水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與藥殘超標的問題比較普遍與突出。為此,國家提出了“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要求,農業部在2002年啟動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其中包括明確“無公害水產品”的概念,即產地生態環境好、按照特定的技術操作規程生產、將有毒有害物質含量控制在規定的標準內,由授權部門審定批准,經有關機構認定並可使用無公害產品標誌的安全優質產品。

  在實施管理上,必須建立無公害水產品標準化安全生產和質量保證管理設定。建立水質監測制度及時調控水質,防止造成養殖生產的自身汙染。建立病害測報、防治和藥物使用管理制度,貫徹預防為主、早期治療、科學用藥的病害防治原則。建立健康養殖管理制度,實施苗種放養、水體環境、飼料投餵、科學管理、綜合配套的健康養殖技術。建立水產品質量檢測制度,水產品上市需經省、市水產品質量檢測機構檢測,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應符合農業部無公害食品行業標準。建立塘口檔案管理制度,對苗種放養、起捕、飼料、肥料的使用,水質監測、調控,防疫、檢疫、病害防治、藥物使用等方面進行記錄,保證產品的可追溯性。

  5.深化水產品加工

  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對於解決大宗水產品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延長產業鏈、拓寬漁業發展空間、促進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都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因此,要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注入發展的活力,提高水產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①擴大加工規模。在壯大現有加工企業的同時,利用和扶持冷凍廠、肉聯廠、飲料廠、食品罐頭廠等企業進行改造,提高淡水產品加工能力。

  ②設立專項貸款。優先和增加淡水產品加工的貸款扶持,以確保廠房建設、裝置引進、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

  ③加強財稅支援。對水產品加工企業要堅持“薄賦廣徵”、“放水養魚”,對出口創匯企業和新專案、開發性專案等按政策實行減免稅優惠。財政可採取貼息的辦法,推動金融部門增加貸款。

  ④最佳化經營環境。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加強管理和服務,提供各種方便,擴大淡水產品加工企業同國內外相關單位的廣泛聯絡與合作,發展外資、三資、民營、股份制經營。積極幫助有條件的企業進行資產重組,盤活存量資金,建立上市公司。

  ⑤完善科研投資機制。採取國家投資及企業與民營資助相結合等辦法,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確保淡水產品加工業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⑥明確精深加工的方向。首先,可將精深加工產品定位於方便、即食、休閒三個類別上,這三類產品目前的市場條件已較成熟,並且仍有發展空間。其次,將部分水產食品加工後無法直接利用的原料如蝦類、貝殼裙邊等製成食品新增劑。第三,將無法直接食用或者某些特殊部位的水產品透過現代生物技術轉化為氨基酸、脂質體、DNA等生物製劑、保健品和藥用中間體。透過建立一種新型的水產精深加工模式,將食品加工技術,現代生物技術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使精深加工的技術不斷更新,產品更具延伸性。

  ⑦強化質量管理。在淡水產品加工過程中,應嚴格執行質量標準和管理標準,同時在生產工藝流程中推行危害分析重點控制(HACCP)方法,實行良好的操作規範(GMP)和安全衛生監控體系,確保產品質量,使水產品從生產標準到商品標準與國際接軌,以適應擴大出口的需要。

  ⑧組建專門班子。重點漁區的水產主管部門應設定淡水產品加工機構,做到有班子、有人員、有領導專管和指導。

  6.發展農村中介組織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是必須把漁農和市場結合起來,讓漁農成為結構調整的主體,這就離不開各種形式的組織。但由於我國的特殊國情,漁農一般是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存在著“小農戶、大市場”的矛盾,使漁農在結構調整中直接面對市場的組織成本及交易費用均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有賴於透過鼓勵各種漁業中介組織、漁民經紀人、運銷大戶以及多種形式的漁農經濟合作組織進入流通領域,提供資訊、技術、運輸、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後的各方面服務,在漁農和市場之間架起一座座橋樑,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結起來,既可保證漁農在結構調整中的自主地位,又能充分發揮經濟組織的積極作用。

  7.完善資訊網路體系

  加快我國漁業資訊化步伐,圍繞水產品市場行情、供求趨勢以及漁業適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等方面,制定水產品市場資訊採集標準和規範,透過廣播、電視、報刊和計算機網路等多種形式,完善資訊釋出制度。同時,組建專門資訊機構,配備專業資訊人員,購置必要的資訊工具,建立自上而下輻射全國各地的漁業資訊網路,形成覆蓋面寬、時效性強的國家與地方漁業資訊體系,為漁農進行漁業生產和結構調整提供及時、準確、系統、權威的資訊服務保障。

需求調研報告4

  一、調研背景

  (一)調研目的

  為了更深入地瞭解當前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掌握各企業人才需求的規格結構、學歷層次等以及地區人才需求狀況,以便為我校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辦學模式、教學模式以及實訓基地定位提供可靠依據,從而把握住中職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質量,同時也希望為在校生傳遞最新的就業市場資訊。

  (二)調研意義

  我國不斷地在深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職業教育也應該緊隨時代趨勢,調整專業結構,順應社會發展。透過調研,分析工作崗位,提取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重新確定專業定位、專業培養目標,為社會培養新型的複合型技能人才作出貢獻。

  二、調研基本資訊

  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來闡述調研基本資訊,如圖1所示:

  圖1調研基本資訊結構圖

  (一)調研物件與內容

  在整個調研過程中,我們調研了中機二安、中機三安、四川簡陽空風廠、東方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陝西博大裝置安裝公司、德陽安裝工程公司等大中小企業,並且與企業老總、工程技術總經理、專案經理、人力資源部經理和技術工人及畢業學生進行了座談或個人訪談。我們主要調研各企業的工作崗位,崗位職責,崗位職業能力,企業人才需求狀況,人才的結構、學歷層次,職位晉升等內容。

  (二)調研方法與工具

  採取座談法,訪談法,實地調查法,問卷法相結合進行調研,蒐集物件的相關資料,取得了第一手資料,為調研報告的論述提供了依據。我們綜合運用了系統分析法、歸納法等,為調研報告結構中各環節的自然銜接提供了整體的邏輯體系。

  (三)調研過程與結果

  20xx年8月,電氣工程系一行六人,對中機建設二公司、三公司、陝西寶雞博大裝置安裝公司、四川簡陽空風廠及德陽安裝工程公司等行業企業進行了調研,隨後對東方電機有限公司進行了調研。調研期間,企業老總、工程技術總經理、專案經理、人力資源部經理和技術工人及畢業學生和我們進行小組座談或個人訪談交流,針對企業人才需求,學校專業設定,畢業生專業技能提升等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並對雙方今後的合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路。我們就電氣自動化裝置安裝與維修專業建設和學校德育素質教育收集了很重要的基礎資料,更為我校國家示範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市場調研後期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在電氣自動化裝置安裝與維修專業建設方面,透過與本行業幾家企業以及地方企業的調研,我們瞭解到行業技術的發展情況、經營發展戰略、經營結構調整和制度創新情況,這為電氣自動化裝置安裝與維修專業的專業技術定位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中國機械工業第二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業務範圍目前從建築工程專案專業承包轉向總承包,從傳統的裝置安裝拓展到土建工程,經營模式由生產型轉變為經營型和管理型,並向國際化、專業化和職業化方向發展,對技能人才的定位也同時發生了改變,由生產型技能人才轉變為管理型技能人才;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綜合能力強和掌握專業技術管理的人才;對人才結構的需求也有很大的轉變,技術型:管理型=1:1,主要需求為現場帶隊施工人員、生產經理和專案經理等管理型人才。企業對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漸減少,主要需求資料員、焊工、鉚工和工程電氣安裝工等,對建築專業的技能人才需求量呈上升趨勢。電氣自動化裝置安裝與維修專業人才要求呈兩極發展,一方面是需要配合工廠建築工程的臨時電源安裝、照明工程、動力控制和工廠線路敷設等基礎技能方面的熟練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是需要專業技術工程管理人才。在電氣自動化裝置安裝與維修專業知識方面,除了工廠供電、工廠電氣裝置控制、電氣識圖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要加強以外,還要加強消防、綜合佈線和儀表方面的控制知識。

  中國三安建設有限公司的業務範圍也有一定的變化,除了最佳化傳統的裝置安裝業以外,在國際工程承包與專案管理以及與國內外科研院所等合作的專案上也有很大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兩極發展,一方面需要綜合素質高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更需要高素質的技術管理人才。在人才需求方面,企業對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還是很大,更多需要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同時對人才的穩定性也提出了生源地要求。企業對電氣自動化裝置安裝與維修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提出了更高要求,熟練、獨立操作、素質高,有規範意識。在頂崗實習方面,企業對學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實習期間無論在學習、生活、能力方面,還是在思想、管理方面,企業要求學校能和企業密切聯絡,建立雙向互動的關係。在電氣自動化裝置安裝與維修專業知識方面,與二公司類似,除了工廠供電、工廠電氣裝置控制、電氣識圖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要加強以外,還要加強基本功訓練、儀表和工藝規範方面的知識。

  東方電機有限公司及簡陽空分廠地方企業,由於企業的專業性很強,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要求比較專一,公司的技術和本身的實力雄厚,在人才需求方面,更多需要高學歷、高技能人才,但企業對中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還是很大。

  在畢業生髮展方面,透過公司內培訓:入職培訓→專案部培訓→班組培訓(師帶徒等)和一兩個專案的鍛鍊或一兩年的鍛鍊及個人的素養,畢業學生基本能成長起來,崗位升遷為:基本技術工人→施工隊長→技術員→專案經理→企業老總。

  企業有學生很大的發展空間,企業的發展空間主要是留給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的學生。

  在畢業生的素養要求方面,要求學生不能好高騖遠,對企業忠誠,幹一行、愛一行,熱愛企業,熱愛專業。主要指學生應具有較高的品德,以德為主:有德無才可用,無德有才堅決不用,有德有才一定要用。學校要加強人文素質課程,特別是德育課的教學。要求學生做好職業規劃,鎖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併為之努力奮鬥。有較高的團隊合作意識、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心態、較強的抗壓能力,定位不能太高,吃苦在先,享受在後。學校應多開展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到企業第一年是非常枯燥的,學校增加學生到企業專案參觀、學習、實踐的機會,對專案崗位有深刻認知理解。

  三、調研分析

  透過調研,我們對行業企業發展現狀與趨勢,技能人才需求等方面進行如下分析。

  圖2調研分析框架圖

  (一)行業企業發展現狀與技術發展趨勢

  西南安裝高階技工學校地處德陽。“十二五”期間,德陽將實施“1358”戰略(1城、3區、5基地、8突破),把德陽中心城市加快建成區域中心大城市,建設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示範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在市委、市政府的統籌管理下,把德陽裝備製造業打造成千億產業叢集,實現工業增加值35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建成百億企業4戶,億元企業70戶,培育規模以上企業400戶,努力使德陽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和清潔技術與新能源製造業基地。

  德陽重灌基地的建設,帶動了德陽建築安裝業的快速發展,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對我校的規模發展和辦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於促進了我校的專業建設與發展,也有利於學校的快速發展。德陽依託原有工業基礎,不僅保持了重工業的產業優勢,同時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發展迅猛。這些企業各種生產裝置的安裝、使用、維護、管理及技術改造等,都迫切需要大批素質優良,具有較高的技術應用能力、操作能力的電氣技術知識結合緊密的複合型應用人才,來提高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並隨著電氣自動化工業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迅速推廣與普及,這種人才需求將更加強烈。

  “十二五”機械行業重大技術裝備升級勢頭強勁,需培養技能人才約200萬人,高技能人才120萬人(高階技師10萬人、技師30萬人、高階工80萬人),其他技能人才80萬人。到20xx年發電裝置裝機達到14億千瓦,核電、風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裝置需求將有較大增加,特高壓輸變電裝置將加快發展。行業對電氣技術中、高階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電氣自動化裝置安裝與維修專業作為機械行業的特色專業,為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技能型人才,專業建設迫在眉睫。

  (二)技能人才需求狀況與崗位職責要求

  新的形勢對本專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面積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加強技術工人,特別是中、高階技術工人的引進與培養,用人單位對員工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感的要求就尤為突出。因此,電氣自動化裝置安裝與維修專業必須適應企業用人的要求與就業崗位相結合,引入現場新技術和新工藝,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創新能力,較強專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技能人才,滿足行業的大量需求。調研分析表如下:

  表一中國三安公司

  表二中國機械工業第二建設工程公司

  表三東方電機有限公司

  表四調研企業近三年來用人情況總表

  表五調研企業情況總表(電工)

  表六企業電工近幾年的用工人數統計總表

  表七調研企業近幾年用工學歷統計總表

需求調研報告5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的豐富,人們對學前教育越來越重視。目前,周口市城區現有幼兒園的數量與質量已很難滿足家長的需求。於是,“入園難”、“入園貴”已經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我們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加大了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將建立一大批新的幼兒園來滿足市場的需求。新的幼兒園的建立,將產生更多的學前教育崗位。這將使得職業道德高尚、專業紮實的學前教育人才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目前,川匯區在教育部門登記的公辦和私立幼兒園共60所,沒有登記而開辦的也不在少數,大部分幼兒教師沒有幼教教師資格證,保守估計,每年幼師缺口達500人。

  為了進一步瞭解市場對學前教育人才的具體要求,尤其是幼兒園、早教中心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透過走訪企業、畢業生,瞭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準確把握學前教育專業在社會的就業崗位群,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具備的能力,以此來確定我們的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

  我們在調查的過程中選擇了周口市幾家比較有知名度的幼兒園進行了解。這些幼兒園包括周口市第三幼兒園、周口市第四幼兒園、周口市匯林幼稚園。經過對問卷的分析整理,這些用人單位的意見可以總結為一下幾點:

  1.用人單位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要求比較高,不僅熟練幼兒園的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基本的學前教育知識,運用理

  論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

  2.幼兒園每天都要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所以口語表達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所以,口語表達能力是企業選拔人才一條重要參考標準。此外,普通話要求比較告。兒童的模仿能力強,具有向師性,老師的普通話發音直接影響兒童的普通話發音。

  3.對於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幼兒教師來講,掌握一門特長非常關鍵。

  4.用人單位還要求計算機的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能熟練應用現代化通訊工具。

  5.用人單位認為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實踐能力不足,存在眼高手低的心理,缺乏服務意識和吃苦精神。

  調查的結論與建議:

  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前景非常樂觀。

  從我國目前的政策導向來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年)》中提到:我國幼兒在園人數20xx年要達到3400萬人,20xx年要達到4000萬人;到20xx年,學前一年毛入學率達到90%,學前兩年毛入學率達到80%,學前一年毛入學率達到70%;並且明確提出到20xx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對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給予補助。加強學前教育管理,規範辦園行為。制定學前教育辦園標準,建立幼兒園准入制度。完善幼兒園收費管理辦法。嚴格執行幼兒教師

  資格標準,切實加強幼兒教師培養培訓,提高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依法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學前教育的宏觀指導和管理,相關部門履行各自職責,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發展學前教育。重視0至3歲嬰幼兒教育。河南省也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措施積極鼓勵並扶持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河南省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增加公辦幼兒園的數量,積極發展學前教育”。未來一段時期我省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將會有非常旺盛的需求。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會讓提供非常多的就業崗位。

  因此,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勢在必行。

需求調研報告6

  一、調研目的和方式

  調研目的: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佳化專業建設,使本專業培養目標更加貼近社會生產實際,我係進行了酒店及與酒店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調研活動。提供調研,可以及時地瞭解社會、行業以及企業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的變化趨勢,進而掌握市場需求資訊,並以此為據調整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設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最佳化專業建設方案,使本專業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培養出具有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調研物件:酒店行業、與酒店相關行業、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各類招聘會。

  調研的方式: 面對不同的調研物件,採用不同的調研方式,具體有:訪談、座談、走訪、問卷、實地觀察、文獻檢索、網站查閱等。

  二、本專業人才需求調研結果整理分析

  (一)企業調研:主要透過訪談、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結果整理分析如下:

  1.經調查,酒店企業對前廳服務員、客房服務員、餐飲服務員、康樂服務員及其他崗位服務員的需求量彙總如下(圖2.1.1):

  圖2.1.1 酒店企業酒店人才的需求量

  由上圖可得出以下結果:

  (1)酒店企業目前對客房服務員、餐飲服務員、康樂服務員的需求量相對前廳服務員和其他人員來說較大。這是因為酒店企業的客房、餐飲及康樂這些部門的業務量大且繁重,需要大量的人力。

  (2)在需求量較大的客房服務員、餐飲服務員和康樂服務員中,餐飲和客房的需求基本相同,康樂較少。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兩種:一者,酒店的營業和利潤重心通常在客房及餐飲,康樂相對較少,而且享受康樂服務的賓客也較少;二者,雖然客房、餐飲和康樂在社會上都有大量單體營業情況,但相較而言,康樂的容量與數量之比較大。

  (3)前廳服務員的需求量較少,這是因為前廳服務員作為酒店的門臉員工,酒店對其流動性和職位空缺時刻有嚴格地控制,所以若不是酒店有大的的業務調整或擴張,通常時間上其需求是飽和的。

  (4)除了前廳、客房、餐飲、康樂四類的服務員需求外,其他類崗位需求很少。酒店裡常需要招聘的主要就是這四類員工,其他如工程、保安等人員需求量的彈性較大,而且這

  些崗位通常和酒店服務專業相關性不大。

  綜合以上可知,酒店企業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前廳、客房、餐飲與康樂,其中又以客房、餐飲、康樂為多。這些崗位和酒店服務與管理的相關性都很大。

  2.調查結果發現用人單位對以上各項崗位的具體任務、職業素質和能力要求(共有的)如下(表2.1.1):

  表2.1.1 崗位任務、素質和能力調查彙總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酒店企業對每種崗位服務員的職業要求都作了詳細的描述,並且其中對素質要求都提到語言能力、品質、服務意識、職業道德和崗位技能等,可以分析出目前酒店專業人才應具有:

  (1)基本技能:計算機應用、英語聽說讀能力等。

  (2)專業技能:在掌握基本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學生能熟練掌握酒店各項對客服務技能的,常參照畢業生所取得的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資格。

  (3)專業拓展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尤其是管理能力、酒店專業外但相關的知識(如旅遊)能力。

  (4)具有良好的酒店服務意識與職業道德。針對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學生流動性大的問題,更應該重視培養腳踏實地、能說、能寫、能講、能協調、能做人的具有較高職業道德的技術型和實用型人才。

  (二)畢業生調研:主要透過訪談和問卷的方式對本專業畢業生就課程設定、實習實訓、就業定位、專業建設和發展四方面進行調研。經分析整理結果如下:

  1.畢業生對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設定的意見:

  (1)課程設定儘量全面,應該由更專業的教師講授;

  (2)增加外語類課程,如英語、日語、韓語等,可以請一些外教;在語言教學上,應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外語表達能力;

  (3)課程內容應豐富化,課程安排應更均衡,課程講授應注重實踐性;

  (4)希望豐富和加強客房和餐飲的實訓課程、計算機課程;

  (5)財務和營銷開設的意義對實際人才需求而言較小。

  2.畢業生對酒店管理專業的實習實訓的意見:

  (1)在選定實習單位時希望再多照顧一下學生將來的人生規劃,做出更人性化的計劃;

  (2)實習實訓時老師可從旁指導或參與其中,多聽聽學生的意見;

  (3)實訓內容應豐富化,最好能夠輪崗;

  (4)希望有更多的實習選擇,如國際大型連鎖酒店、度假村、豪華遊輪等。

  3.畢業生對酒店管理專業的就業定位的意見:

  (1)對該專業的就業定位認識不一,有的認為本專業目前定位在酒店基層服務人員,比較明確;還有的認為定位較窄,有一定的侷限性;

  (2)中國發達及各大一線城市有利於酒店服務人員的發展。

  4.畢業生對酒店管理專業的建設和發展的意見:

  (1)多開始外語類課程,專業課程的實踐性還得加強;

  (2)提升院系的教學管理,讓學生學到更多更專業的知識才。

  (三)招聘會調研:這項調研主要採用的是觀察法。

  經過走訪多個招聘會現場,透過觀察,發現招聘會中與本專業相關的崗位招聘席位所佔比例較其他專業大,說明目前酒店店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在此類招聘中,對需求人才的學歷、職業資格等的要求呈現出一定的特點:

  1.學歷要求:如圖2.3.1,招聘單位所需人才中,研究生佔6%,中職16%,而本科或高職高專高達77%,其餘的1%沒有特殊要求。由此可明顯地知道,目前酒店管理專業本科或高職高專學歷的畢業生是酒店行業絕對的人才需求大軍。故此可知本專業的就業前景良好。

  2.職業資格的要求:各崗位都針對崗位的差別分別提出相應的職業資格證。如前廳服務員要求具有應聘者國家高階前廳服務員資格證,客房部服務員要求求職者具有國家高階客房服務員資格證書,餐飲部服務員要求求職者具有國家高階餐飲服務員資格證書等。

  圖2.3.1 招聘會中人才結構圖

  3.其他要求:此方面提到較多的是良好的身體素質、正確的服務意識、高尚的職業道德,以及吃苦耐勞精神。

需求調研報告7

  一、“世界工廠”對電氣自動化人才的巨大需求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聞名的“世界工廠”,已成全球主要的生產製造業基地,是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在機械、汽車、電子、通訊等現代製造領域,均需要機電一體化方面的工程技術人員,與此相關的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等專業人才需求量非常大。

  透過對佛山地區的考察,我們發現家用電器、電子通訊、電腦配件等行業已發展成為佛山的支柱特色產業,需有一大批電工、電子、通訊與自動化技術人員進行支援。目前,在佛山地區及其周邊地區聚集的家電整機及其配件生產廠有五千多家,還有電力電子裝置製造、機械製造、電機制造、通訊裝置製造等企業近八千家。在人才需求方面,根據我們對科龍集團、美的集團、格蘭仕公司、廣東北電、廣東天樂、順德特種變壓器廠、順德電機廠等多家企業的調查,從總體來看,這些企業的人才需求增長率為每年20%左右。主要崗位是現場生產工藝、產品工藝、質量檢測、質量控制、物料採購、裝置安裝、執行、管理、維修、售後服務等。

  二、新興支柱產業高速發展擴大了對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人才需求

  在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等地區有眾多的電子企業,是我國電子產品,如通訊裝置(程控交換機、手機、電話機等)、家電(電視機、音響裝置、空調、冰箱等)、計算機及配件(主機板、顯示器、電源、驅動器等)主要的設計、製造基地之一。

  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十五"期間,廣東新興支柱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電子資訊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裝置業發展迅速,投入及產出增長均處於領先地位。20xx年電子資訊業、電器機械及專用裝置業資產總計為5623.68和3704.82億元,比20xx年增長1.98和1.41倍,年均增幅24.4%和19.2%,資產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xx年的13.2%和10.7%提高到20xx年20.8%和13.7%。增加值為20xx.27和1322.39億元,比20xx年增長2.66和2.19倍,年均增幅29.7%和26.1%,高於同期全省工業平均增速,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xx年的16.7%和12.1%提高到20xx年22.3%和14.0%。兩大產業已成為廣東省生產規模最大的支柱產業,這兩大支柱產業的高速發展擴大了對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人才需求。

  三、在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以高新技術知識密集型轉變的過程中,增加了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數量

  珠三角電子行業已從勞動密集型行業逐漸向技術密集型行業轉變。其次新技術、新工藝、新元件、新材料、新裝置不斷湧現,電子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加快,技術含量不斷提高。 產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對人才需求的增長,技術的進步必然要求人員素質的提高。

  在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以高新技術知識密集型轉變的過程中,企業需要進行裝置的更新與改造,需要大量既懂技術、管理,又具備操作技能的面向生產一線的技術人才。企業最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也最清楚這些人需要什麼樣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而且企業最清楚這些人才將在什麼樣的崗位上工作。但是,企業卻沒有太大的精力去培養自己所需要的技術人才。

  珠三角地區的電子產品製造業主要是以加工業或製造業為主,行業的發展在最近幾年出現了新的趨勢,一是合資企業的比例正在不斷地增大;二是電子整機產品加快國產化;三是各企業都向專業化發展,以求取得規模效益;四是企業為技術改造投入的資金大幅度增長。

  改革開放初期,珠三角電子行業主要從事來料加工,生產裝置、元器件、原材料大多依靠進口,主要承擔產品勞動密集型工序,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相對簡單,對生產一線從業人員(如生產線操作工、質檢工、除錯工等)的知識面、技術水平、操作技能等方面要求不高,結果沒有受過正規職業教育的初、高中畢業生經過短期培訓後也能基本勝任生產一線的工作。

  但是近年來,珠三角電子行業生產、經營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從“來料加工,三來一補”過渡到了“研發、設計、製造”階段,珠江三角洲地區已逐漸成為我國電子產品設計、製造的重要基地,許多領域(如家電)產品的技術含量、生產工藝、更新換代步伐已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珠三角電子行業已從勞動密集型行業逐漸向技術密集型行業轉變。其次新技術、新工藝、新元件、新材料、新裝置不斷湧現,電子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加快,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產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對人才需求的增長,技術的進步必然要求人員素質的提高。許多企業一方面為了提高人員效率而精簡缺乏專業技能的冗餘人員,另一方面又大量引入急需的專業技術人員。據有關部門統計,全省需求從事技術工種崗位人員達800萬人,技術工人缺口超過400萬,其中電子資訊行業缺口約130萬。從近幾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看,各個行業中,電子資訊行業的畢業生就業率一直處在前列,20xx年市場需求最大的十種職業中電子技術行業的技術工人名列第一。

  四、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相對落後,迫切需要提高職業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而目前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是短缺的,這一層次人才的培養就要靠高等職業教育。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高職要發展不能光靠學校和教育部門本身,更要與勞動保障和人事部門共同聯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接受高職教育學生的就業問題。技能型緊缺人才的培養要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使學生成為企業生產服務一線迫切需要的技能型、應用性人才。要以能力為本位構建培養方案,對職業崗位進行能力分解,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崗位工作技能為支撐,明確專業領域核心能力,並圍繞核心能力的培養形成專業領域課程體系。培養方案要體現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以使學生畢業時確實具備相應的上崗能力。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僅需要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也需要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責任。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相對落後,迫切需要提高職業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據悉,教育部、勞動保障部、國防科工委、資訊產業部、交通部、衛生部等6部門共同啟動了“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以緩解勞動力市場上技能型人才的緊缺狀況,提高職業教育對社會和企業需求的反應能力,促進整個職業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綜上所述,珠三角地區對電氣自動化及其相關專業人才有著巨大需求,我校位於珠三角地區中心城市廣州,培養能為珠三角企業服務的高技能型人才工作顯得尤為迫切。透過對相關企業的走訪與調研,對電氣自動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培養模式的探索有了新的認識,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專業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需求調研報告8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社會問題,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隨著經濟的發展,黨和國家出臺實施了許多養老、惠老政策,多數老年人過上了幸福、安穩的晚年生活,對當前的物質生活基本滿意。相對於物質生活,老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滿意程度稍低了些,結合有關材料和本人走訪調研瞭解,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豐富,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一般, 仍有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貧乏。

  (一)電視、收音機成為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看電視是老年人自我娛樂、瞭解世界和國家大事的重要渠道,絕大部分老人表示,除特殊情況,沒有一天不看電視、聽收音機的,有的老人每日看電視的時間在8小時以上。從時間上秋冬兩季更長於春夏季節。

  (二)參加文體活動成為老年人擴大交往的重要途徑。由於我盟目前為老年人建設了相當數量的文化活動室等休閒場所,蘇木(鄉)鎮所在地的老人們把打打麻將、撲克作為重要的娛樂活動專案和擴大交往的手段。旗縣所在地由於老年人相對集中、娛樂設施相對不足,除部分熱愛文體活動的外,其他老人成群結隊地坐在一起室外聊天閒談成為打發空閒時間、相互溝通的主要方式。

  (三)參加知識性活動成為老年人重要選擇。如今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學甚至文盲的比例佔到七成以上。相當部分的老年人渴望學習知識,充實精神文化生活。

  建議:

  要填補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缺,就需要與社會共同努力,結合目前正在全力推進的精準扶貧,不斷地延伸、擴充套件和最佳化老年人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空間”。

  (一)加強宣傳引導,營造關注老年人的社會氛圍。

  一是弘揚孝道文化。把弘揚孝道文化作為一項文明建立任務,大力開展孝親敬老活動,健全宣傳隊伍,拓寬宣傳渠道,營造良好宣傳氛圍。從學校、社會、家庭三個層面開展了內容豐富的孝道文化宣傳評比活動,讓關注關愛老年人的意識和行動進社群、進學校、進家庭。職能部門組織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活動、敬老模範嘎查(村、社群)和孝親敬老先進評比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

  二是發展老年教育。建議各級政府要在財力、物力上大力支援當地老年教育工作,把老年教育列入終身教育體系,統一規劃,加強管理,擴大老年教育覆蓋面,提高教育水平。充分利用我盟現有的教育條件,辦好老年電視大學和老年進修學校,引導老人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新的科學文化知識,學習養生保健知識,既增長知識,又能消除孤獨感,豐富晚年生活。常住老年人口較多、有條件的蘇木鎮也可就近設立教學點,爭取更多的老年人參加學習。

  三是開展文化下鄉。相關部門要經常性組織開展“送科普書籍、送電影、送戲”等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豐富基層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老齡工作部門也可以積極組建老年藝術團,一方面藝術團成員可以自娛自樂,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另一方面可以編排節目送戲下鄉,為廣大老年人送上精神食糧。

  (二)開展文體活動,提高老年人的身體素質。

  一是加強硬體建設。近年來,我盟在體育健身設施上有了明顯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夠完善,各地政府有關部門要繼續增加財政投入,建設門球等我盟傳統老年活動設施的建設。同時要整合學校、部門、社群現有資源,做到共同利用、一室多用,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方便老年人開展文體健身活動。

  二要健全軟體組織。各蘇木鎮、社群可成立老年人體育群眾組織,積極組建廣場舞隊、歌唱隊、棋牌隊等各類文體團隊,活躍老年人生活,鍛鍊老年人體魄。

  三是積極開展文體活動。要經常組織開展大型文體交流活動,如與周邊盟、旗聯合舉辦老人步行健身走活動、廣場舞比賽等活動,讓更多的老年人參與到健身隊伍中來,搞高自身身體素質。還要因地制宜、經常組織開展各類諸如太極拳、抖空竹、小型文體比賽,促進群眾性老年文化活動的開展。

  (三)關注精神慰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一是在精神上敬重老年人。要尊重老年人,要傾聽他們的意見,體現在老年優先、老人在上等方面;

  二是在心理上滿足老年人。體現在尊重老年人的選擇和儘量順從老年人的意願。比如幫助老年人實現年輕時的夢想,引導老年人培養有益的興趣愛好,支援老年人發揮餘熱等等。

  三是子女要唱主角。在老年人物質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的情況下,精神贍養顯得更加重要,有時兒孫一句寬慰的話語、一封平安的家書、一個溫馨的電話、一件有意義的禮物,就會給老年人一個驚喜、一絲慰藉、一點溫暖、一份回報。

  四是老年人要自強。老年人要融入社會、融入社群、融入集體、融入自然,積極投身到社會中去,做到老有所為,發揮餘熱;要培養興趣,廣交朋友,豐富生活,多參加有益的適合自己的文體活動,總之,要實現積極老齡化,老年人應該有精神寄託,但不要有依賴思想,不要過於依賴子女,應該自己動手做好自己的事。

需求調研報告9

  教師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師培訓的質量不僅關係到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更關係著當前教育改革的成敗。培訓需求分析是整個培訓管理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決定著培訓能否應對正確的目標,影響到能否制定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科學性的培訓方案,最終對培訓的有效性高低起著重要作用。為此,我們採用自編的教師培訓調查問卷,對永城市1010名在職公辦中小學教師培訓需求問題進行了抽樣調查,並訪談了其中的62名參訓教師,他們的態度和建議有利於對教師培訓工作的全面審視和規劃,通過了解該地區中小學教師培訓的需求及其差異,為制定不同層次教師的培訓方案提供依據。調查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本調查於20xx年4月~7月進行,主要調查物件為永城市29個鄉鎮及市屬學校的中小學教師。我們在查閱大量教師培訓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對一些校長、骨幹教師的訪談,編寫了《永城市中小學教師培訓需求調查問卷》,問卷圍繞中小學教師的培訓需求進行設計,調查內容共分為三部分:一是關於調查物件的基本資訊,包括性別、學歷、所教學段、職稱、教齡、年齡、任教學科、所帶年級等;二是培訓需求情況,主要包括教師參加培訓的目的、期待、形式,培訓時間安排以及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培訓效果評價、培訓內容需求、影響教師參加培訓的因素等;三是以開放題的形式瞭解調查物件對教師培訓的建議。

  問卷採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選取全市29個鄉鎮和市屬學校中小學教師為調查物件,問卷發放覆蓋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師群體。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7份(其中男教師500人,佔49.5%,女教師 510人,佔50.5%;中學教師427人,佔42.3%,小學教師 584人,佔57.7%),有效回收率為99.70%,問卷資料經過篩選、整理,輸入計算機,主要運用EXCEL20xx、SPSS13.0等相關軟體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與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中小學教師參加培訓的動因

  調查顯示(見表1),有39.94%的教師參加培訓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水平;24.43%的教師參加培訓的目的是建立關係,學習先進經驗;21.03%的教師參加培訓的目的為了走出去開闊視野;服從上級安排的教師佔8.18%;評先晉職需要僅佔到6.00%,關注度較低。結果表明,大多數中小學教師渴望學習,提升素質。他們對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態度端正,認識正確、目標明確。可見,內部動機是大部分被調查者參加教師培訓的主導因素。但不可忽視的是,仍有一少部分被調查者參加培訓是屬於外部驅動,缺乏持久的積極性,不利於自身的專業進步。

  2.培訓內容需求

  調查發現,中小學教師認為最需要的培訓內容依次是:教育實踐與教學新技能(23.11%)、現代教育技術(19.71%)、教師心理健康教育(16.90%)、專業發展與教科研能力(15.71%)、教育理論與學科新知識(11.53%)、職業道德與素養(9.23%)、教育政策與法規(3.45%)、其他(0.37%)。由此可見,老師們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實踐、教學技能;其次是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和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第三是對專業發展與教科研能力;教育理論與學科新知識等涉及個人專業發展的理論和知識也有一定的需求。可以看出,中小學教師對培訓內容需求方面體現出強烈的實用取向,培訓內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實踐與教學新技能、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發展與教科研能力四個方面。因此,培訓機構應根據教師的需求確定相應的培訓內容。

  3.培訓方式需求

  對於培訓方式,當問及“您認為下列哪種培訓方式對您是有效”時,結果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培訓方式分別是:經驗交流(23.29%)、觀摩考察(18.60%)和名師帶教 (16.49%),而對於自主研修、網上學習和課題研究形式選擇的比例較低(見圖1)。比較發現,對於實踐性、指導性、可操作性較強的學習內容,老師們需要更多的是面對面的直接指導和借鑑。訪談發現,老師們更重視參與、互動、體驗、生成的新型培訓方式,這些方式有助於教師開拓視野,打破傳統的習慣性思維,有利於發揮教師在培訓中的主體地位。

  4.培訓模式需求

  在培訓模式上,認為效果最好的培訓模式選項中,“集中培訓”排在首位,佔25.59%;“遠端與校本相結合”和“以遠端為依託,整合集中和校本的混合學習模式”分別佔17.11%、14.68%;“校本培訓”佔13.90%;“遠端培訓”佔13.37%;“集中與校本相結合”佔11.35%。結果表明:從排在前三位的情況來看,集中培訓、校本研修、遠端培訓相結合是大家認為更有利於各種培訓模式的揚長避短,因而大家更樂於接受。

  5.培訓時間需求

  在培訓時間安排上,有47.95%的教師希望在“學期中”組織培訓,43.84%的教師願意在“暑假”接受培訓,願意在“雙休日”和“寒假”接受培訓的僅分別佔3.10%和5.11%(見圖2)。由此可見,大部分教師希望培訓時間安排在工作期間,不希望培訓佔用休息時間。與部分教師訪談發現,一方面,老師們工作負擔和家庭負擔較重,僅有的休息時間(尤其是雙休日)需要休息調整或用來處理個人的一些事務,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師們的自我權利意識增強,國家法定的節假日,他們希望能夠得到充分享受。 6.培訓師資需求

  對於培訓師資,問卷中列舉了專家教授、教育行政官員、教學名師、教研人員、進修學校教師和教材編寫者等幾種主要的培訓者。調查結果顯示:位列前三的培訓師資是“專家教授”、“名師”和“骨幹教師”,分別佔28.40%、25.43%、16.38%,“優秀教研員”、“教材編寫者”和“進修學校教師”分別佔16.38%、7.03%和6.83%。結果表明,一方面,老師們希望得到既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又能將實踐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的“專家教授、名師和骨幹教師”的培訓引領,專家教授掌握著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論,是教師的專業引領者,名師和骨幹教師擁有豐富的經驗,又比較瞭解教育教學的真實情況,其授課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比較高,自然歡迎程度就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研員”和“進修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亟待進一步提高。

  7.培訓期待與收穫

  從教師對參加培訓的期待看,相比於教學理念和專業知識,能夠透過培訓獲得可以在工作上應用的一些有效的技巧或技術(31.00%)是教師第一位的需求;其次是獲得適用的新知識(26.18%);第三是獲得新的理念(23.59%),參見表2。這反映出教師對提高自身專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渴望。教師對培訓的期望是相當現實的,華而不實的培訓是教師所不願接受的,也是資源的浪費。因此,教師培訓一定要注重培訓的實效性。

  8.目前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查表明,教師們認為目前中小學教師培訓中主要存在的問題依次是: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31.73%);培訓目標缺乏對課程改革進行有效指導(29.05%);培訓方法陳舊(20.34%);培訓管理不嚴(12.06%);培訓者水平不高(6.46%);其他(0.37%)。因此,對於負責教師培訓的機構而言,要反思現存的這些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從而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9.影響教師參加培訓的因素

  表3統計結果表明,影響中小學教師參加培訓的首要原因是教學與管理工作繁重,時間精力有限(32.41%);其次培訓形式化、無實效(15.46%);第三是培訓時間安排不合理(14.07%)。此外,培訓內容和個人需求不符(14.02%)、個人承擔的培訓費用高(11.52%)和參加培訓學習沒有激勵機制(6.26%)等因素也是影響教師參加培訓的原因。如此看來,合理安排培訓時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解決中小學教師的培訓經費,解決教師的工學矛盾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思考和建議

  透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中小學教師對培訓認可度較高且具有強烈的培訓需求,他們對參加教師培訓,態度端正,認識正確、目標明確。但調查同時也顯示,教師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和模式、培訓時間和師資,培訓過程等方面的需求沒有讓教師完全滿意,相關問題的存在導致培訓偏離了教師的需求,從而使得培訓效果缺乏實效。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教師培訓管理制度,加強督導評估力度

  首先,既要落實約束機制,又要建立激勵機制,要透過制度的完善落實來提高教師參訓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要加強對教師培訓工作的督導評估,以推動教師培訓工作的持續開展。可以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師培訓工作評估制度,透過評估,促進教師培訓,提高培訓效果,使培訓學校、中小學和教師個人均獲得相應的收穫。第三,要加強培訓管理,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做好培訓後跟蹤指導。制定相應的培訓要求和管理標準,從培訓方案設計、學籍管理、過程監控、結果評價、關注培訓後教師對培訓工作改進的建議等方面加強教師培訓管理,分層推進,分類實施,實現培訓管理的科學化。

  2.要從教師的現實需要出發,以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為突破口,科學設計培訓內容

  當前,新課程改革正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發展,一線教師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如何有效引導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有效學習,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為此,教師培訓必須圍繞“如何提高教師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的'能力”為核心內容進行設計,要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唯有如此,培訓才有實效。此外,教師培訓要順應當前社會變革和教育改革發展形勢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其他培訓內容也是必需的,如:教育發展規劃綱要、班主任工作、師德師風建設、專業知識更新和學科素養提升、電子白板的建設與應用等專題。

  3.要滿足中小學教師多樣化的需求,可採取多元化的培訓方式,建立分層分類分崗的培訓體系

  從教師的希望和教師培訓工作發展的趨勢來看,集中培訓、遠端培訓和校本研修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是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主要途徑,但在實施過程中,三種培訓方式一定要既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又能互相彌補各自不足,成為有機結合的整體。集中培訓主要解決培訓的組織部署、交流研討、階段性總結和問題指導等;遠端培訓主要解決問題指導、交流展示、專業引領等;校本培訓主要解決“做什麼”和 “如何做”的問題。同時,可考慮建立分層分類分崗的培訓課程體系。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複雜的過程。從入職,到調整,再到成熟,每個階段的教師都有不同的專業需求。同時,學科的特殊性使得不同學科教師的需求也各有差異,不同的崗位也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的崗位也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建立分層分類分崗的培訓課程體系是實現培訓針對性的必然要求。注意把專家講座、經驗交流、問題研究、參觀學習、理論學習等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教師透過培訓,達到既能更新教育觀念,又能運用所學理論解決當前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的目的。

需求調研報告10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一大趨勢,預計在二十一世紀三、四十年代將達到高潮。目前,這一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90年代以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人口老化形勢日益嚴峻,老年人口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斷提高。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齡問題即老年人的需求問題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日益突出,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解決北京市的老齡問題,北京市統計局最近在全市範圍內進行了老年人生活現狀及需求的抽樣調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現狀

  大多數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從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離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業比例較低;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老年人公費醫療的比例達到60%;老年人的娛樂活動較為單一。

  (二)老年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願意與子婦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表示滿意;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家庭養老;半數以上的老年人贊同再婚;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學習的興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寬敞的住房”,第三是“經濟上有人幫助”和“看病就醫方便”,另外,還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務社群”,而提到其它問題的老年人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問題存在著地區差異、年齡差異和文化差異。

  地區差異:城近郊區的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狀況的滿意度要低於遠郊區縣,城近郊區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位於第二位的是“看病就醫方便”和“增加服務社群”,位於第三位的是“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遠郊區縣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經濟上有人幫助”,第三是“看病就醫方便”。

  年齡差異:60-69歲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主要涉及六個方面,根據老年人提及的多少來排序,這六個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寬敞的住房”、“看病就醫方便”、“增加服務社群”、“經濟上有人幫助”和“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問題比較集中,主要是一個,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對其它問題提及的較少。

  文化差異: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沒有問題的人數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而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則是“增加服務社群”。

  (四)中青年人的觀點

  大多數中青人願意與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贊同老年人就業,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齡偏高、身體不好以及老人應該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幫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豐富;在養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與老年人一致,87%的人選擇家庭作為老年人的養老場所;將近70%的中青年人贊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不是家庭的社會的負擔。

  (五)結論及對策

  1、加強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養老政策。

  養老問題是老齡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它包括兩項基本內容,即養老期間的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關於經濟保障,由於我市的老年人口以離退休人員為主,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離退休金,因此,在發放離退休金時,一方面要保證離退休人員按時領到離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隨著就業人員工資水平以及物價指數的變化,及時調整離退休金的金額,以保證老年人的實際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北京市的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減輕企業和個人的負擔,使我市的養老工作步入良性迴圈。()關於服務保障,目前北京市的養老方式主要是居家養老,這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調查發現,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傾向於這種養老方式,但是由於現在的家庭結構、規模正在發生變化,家庭的養老功能已趨於

  弱化,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應該把居家養老和規範化的社群服務相結合,把社群服務引入家庭,以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養老和社群養老的有機結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發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質;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真正做到老有所樂;拓寬老年人的就業渠道,實現老年人的社會價值。

  3、搞好社群建設,發揮社群的助老服務功能

  社群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減弱,老年人對社群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社群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加強社群建設,充分發揮社群對老年人的服務功能是解決老齡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北京市的社群建設比較薄弱,不能適應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在進行社群建設時,首先要加大對社群養老服務業的投入,透過多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其次,增加社群老年人的服務設施和服務內容,主要包括醫療保健、家政服務、健康娛樂、學習教育、法律諮詢等服務專案。第三,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社群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提高社群為老年人的服務質量,不僅讓老年人享受到有關的照顧資源,還要讓老年人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

需求調研報告11

  摘 要:為了對計算機學科的教學進行指導,制定出符合我國當前以及未來若干年情況的計算機專業發展戰略、辦學規範和評估標準,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計算機專業分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開展了《計算機學科專業發展戰略》、《計算機學科專業辦學規範》和《計算機專業教學評估方案》三個課題的研究。

  關鍵詞:計算機;資訊;管理

  一、人才需求調研

  (一)背景與目的

  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是由原伊犁師範學院奎屯校區剛剛轉制而成。目前,正在由師範教育和非師範職業教育並重向重點發展職業教育為主轉型,由學科型嚮應用型轉變,以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更好地推進校企合作,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全面開展專業建設,更準確地實現專業定位,我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建設專案組進行了人才需求市場調研。

  (二)方法與內容

  調研方法主要有訪談、問卷調查、參觀交流、網上查閱。調研內容為企業對高職層次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即對從業人員的數量、崗位、職業素養、職業技能、職業資格證書、學歷等要求;企業對畢業生的態度、知識與能力的期望及現實感受;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情況。特別收集了20xx年新疆範圍內與該專業相關的招聘資訊,從中過濾出大專層次的需求情況,並對資料進行了分析。

  (三)調研物件

  在全疆範圍內選取多家企業進行調研,調研所涉及的用人單位有新疆怡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新疆億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烏魯木齊德海科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奎屯北方偉業通訊器材服務中心、北屯四通資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利豐電子有限公司、新疆保投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新疆正大電子有限公司、烏魯木齊市澳力通達電子經銷部、新疆威力克通訊系統有限公司、中國電信新疆公司、新疆金財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等。

  (四)調研結果及分析

  人才需求崗位分析 隨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已經從一種學科轉變為一種工具,企業對計算機類人才的崗位設定及分工也越來越細。從技術方向上可以把新疆區域內企業對高職計算機行業專業技術人才崗位需求分為四大類:硬體類、軟體類、網路類與應用類崗位。有些招聘崗位(如計算機技術支援)兼有若干崗位的特點。一些硬體類、網路類崗位招聘時傾向於男性,而多數軟體類與應用類崗位男女不限。一些崗位要求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如網路系統架構與整合工程師崗位。具體崗位名稱與需求比例如表1所示。

  崗位能力要求分析 崗位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個方面。專業能力決定了從業者的基本生存能力,可透過在校的理論與實踐學習、專業實訓和頂崗實習逐步達到。方法能力決定了從業者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能力決定了從業者的職業成長能力。有責任心,吃苦耐勞,願意長期在行業內發展;適應能力強,樂觀開朗,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和學習能力是企業特別強調的。下頁表2僅列出了6個典型崗位的專業能力要求。

  校企合作意向 校企合作包括課程教學合作協議、產學研合作協議、實訓基地協議、學生實習就業協議、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等。學校已與一些企業雙方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各種合作協議正在進一步洽談中。

  二、人才培養模式思考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是我院非師範類的一個專業。由於過去是在師範院校的大口徑下,培養方案、課程設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基本沿用了師範類專業的培養模式。由於師資特點和實驗裝置缺乏,有些實習實訓沒能全面、切實地開展起來。一直以來,該專業有過度重視理論、實踐教學時數不足、有些教學內容陳舊和隨意性大、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現象。儘管已做出了一些改革,如一些程式設計課程全部在機房授課並使用任務驅動方式展開教學,但仍顯力度不夠。對於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深奧的理論讓他們產生了畏學與厭學的情緒。儘管人才需求旺盛,但我們培養的學生由於缺乏就業能力而不能勝任工作。因而該專業亟待全面改革。

  (一)面向市場需求制定培養方案

  人才需求調研結果顯示,企業希望學生具有紮實的知識基礎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同時瞭解和掌握實用新技術。如何結合本地區企業的用人需求情況制定基於崗位需求和崗位能力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是一個新課題。我們應該將人才培養目標緊緊與邊疆經濟發展相結合,定位在培養具有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至少具備硬體類、軟體類、網路類與應用類崗位之一相應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高職人才培養可包括基礎文化課培養階段、基礎專業課培養階段、面向市場需求的專業方向培養階段和校內外實訓階段。在專業課程設定及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需要大膽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摒棄陳舊課程內容,與行業、企業專家一起,立足於職業崗位分析,針對行動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構建職業能力導向的課程體系。計算機行業是飛速發展的行業,因而需要每隔2~3年就更新課程設定,以緊跟市場需求的發展。另外,可以開發就業前景較好的幾個專業方向供學生挑選學習。

  (二)加強實踐能力培養

  構建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分析職業崗位能力;研究分析崗位專項技能;構建實踐教學目標體系;構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構建實踐教學管理體系;構建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三)注重綜合素質提高

  企業對所招聘人員要求有嚴謹的工作作風、良好的職業素質和敬業精神;有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樂於知識共享;誠信敬業、認真負責、耐心細緻。學校為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四)加強校企合作 新疆地域遼闊,經濟普遍不發達,一些工程工作環境和地域條件還較艱苦,一些崗位待遇不高。這就導致學歷較高的人員不能安心工作,容易離職。企業經驗證明,品質優秀的高職畢業生正是他們需求的物件。另外,學生通常來自全疆各地,當派遣他們去家鄉完成任務時還是非常方便的。企業對於在本單位參加過頂崗實習的學生,因為已經歷了企業培訓、崗位實習和全方位考察,留下來成為員工的比例較大。在舉全國之力促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大背景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們發現企業很注重對外宣傳,塑造企業文化,對於與高職院校合作,聯合培養所需人才是十分歡迎的。所以,學校應更進一步地加強校企合作,廣開社會渠道;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強化學生就業指導;派遣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引進企業兼職教師共同修訂培養方案和開設課程等。

  結語

  為了更好地進行高職計算機專業建設,計算機專業教師不僅應該瞭解行業的前沿知識,更重要的是從可能的就業市場中去獲取學生培養規格,從崗位所需的技能和素養中提取出學生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由此構建緊貼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從而改善學生培養模式。要實現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進一步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配備結構合理、理念先進、技能熟練的高素質教學團隊。與企業建立實習、就業合作意向,實現企業、學校、學生的三方共贏。

需求調研報告12

  一、調研目標

  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是決定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因素,本次調研的目的是瞭解行業企業對建築工程技術相關崗位人才需求的側重點,職業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職業崗位對該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素質要求等,進而為編制20xx級建築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完善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二、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採用一手資料調查和二手資料調查相結合的方法。

  一手資料的調查主要是專業教師透過走訪行業企業,對企業專家進行訪談,企業專家填寫調查問卷,透過調研結果的整理得出調研結論。

  二手資料的調查主要透過網路調查和電話調查方法。網路調查主要是透過向被調查企業發調查問卷電子郵件,透過回收問卷進行調查結果分析,電話調查主要是專業教師給被調查企業專家打電話,瞭解調查問題。同時透過網路調查行業企業相關動態資料,為調查結論的分析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

  三、調研過程

  本次調研主要由建築工程技術專業部分任課教師進行。首先在4月初確定調研目標,然後依據調研目標設計調查問卷,4月中旬依據調研目標和調查內容確定調查企業,然後透過網路、電話展開二手資料調查,4月28日-30日三天,參與調研的教師實地走訪被調查企業,5月整理調查資料,總結調查結論,撰寫調研報告。

  四、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被調查樣本包括秦皇島一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秦皇島開發區第一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正源工程建設諮詢事務所有限公司等五家企業,發出問卷20份,回收有效問卷20份,結合網路二手資料的調查,調查結果分析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對應的工作崗位群

  透過二手資料的調查和與被調查企業的訪談,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對應的崗位群包括施工技術員、造價員、材料員、資料員、工程監理、鋼結構詳圖設計等。透過畢業生的瞭解,大部分學生從事的崗位均為以上崗位。

  2.近3年內職業崗位對高職層次專業人才的需求

  (1)需求人數

  近3年內職業崗位對高職層次專業人才的需求75%的企業專家認為其所在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是1-3人,15%認為是4-6人,5%認為是6-10人,5%認為是更多。

  (2)需求變化趨勢

  人才需求變化趨勢40%的企業專家認為呈上升趨勢,35%的企業專家認為呈下降趨勢,25%的企業專家認為不變。

  (3)薪酬標準

  70%的企業專家認為將來崗位的薪酬標準在20xx-3000元/月,20%的企業專家認為在1000-20xx元/月之間,5%的企業認為1000-20xx元/月,5%的企業認為在1000元以下。

  3.職業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

  100%的企業專家認為建築工程技術職業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包括

  更多薪酬1000元以下1000-20xx元5%5%15%近三年內職業崗位對高職層次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多人5%6-10人5%4-6人1-3人75%1-3人4-6人6-10人更多人需求變化趨勢40%所佔百分比20%系列10%系列1上升40%下降35%變化趨勢無變化25%上升下降無變化薪酬標準20xx-3000元70%1000元以下1000-20xx元20xx-3000元更多薪酬施工技術、施工管理;80%的企業專家認為建築工程技術職業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還應該包括質量檢驗、編制預算、資料管理、材料管理,50%的企業專家認為建築工程技術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還應該包括工程監理、工程專案管理。

  4.職業崗位對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素質要求

  從調查結果看,就專業知識能力而言,企業專家認為學生應主要具備施工技術管理能力、編制預算的能力、工程資料整理能力,從核心能力而言學生應具備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和溝通能力。 5.職業崗位對該專業學生需具備的職業能力要求

  90%的企業專家認為建築工程技術職業崗位學生需具備施工技術能力,75%的企業專家認為需具備資料整理能力,68%認為需具備預算編制能力。少數企業專家還對於學生的工程專案管理、工程監理等能力提出了要求。

  6.職業崗位對該專業學生應獲取的職業資格證書要求

  95%的企業專家認為你學生應具備施工員職業資格證書,70%的企業專家認為學生應具備資料員證書,50%的企業專家認為學生應具備安全員證書,45%的企業專家認為學生應具備造價員資格證書,10%的專家認為學生應具備會計證。

  7.關於該專業學生在培養過程中最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的建議此處調查主要是開放式問題的調查,綜合專家的建議,關於該專業學生在培養過程中最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包括

  一是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走上工作崗位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鍛鍊才能夠適應工作任務的需求;

  二是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較差,遇到新的問題不會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是學生的溝通能力有待提高。

  五、調研結論與建議

  1.調研結論

  建築工程技術專業對應的崗位群主要是施工員、資料員、質檢員、預算員等,企業對職業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包括施工技術、施工資料整理、施工專案管理與監督、編制預算,職業崗位對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素質主要包括能進行施工技術指導、能進行施工專案資料整理、能進行預算軟體操作、能編制預算等,職業崗位對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職業能力要求主要有施工組織設計編制的能力、施工技術的能力等,學生需要獲取的資格證書主要是施工員證書、資料員證書、造價員證書、安全員證書等。

  2.建議

  此次調研是透過實際調查企業專家,結合二手資料調查進行的,調研結果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準確性,是專業編制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依據。根據調研結果,專業一方面在課程體系的設定方面應當重點考慮企業專家對職業崗位的能力、素質要求,將企業專家普遍認為重要的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對應的課程設為專業核心課程,另一方面針對企業專家提出的學生實踐能力差、自我學習能力差、溝通能力差的問題,專業應當引起重視,透過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課堂及課下團隊合作與溝通等學習形式的開展,及教學方法上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來解決現階段學生在能力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後,建議專業能夠挖掘社會資源,開發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能夠在在校期間儘早接觸企業實際,縮短學生與就業崗位之間的距離,加強學生就業的適應能力。

需求調研報告13

  根據XX市領導幹部下基層“三解三促”活動領導小組《關於開展全市領導幹部下基層“三解三促”調查研究月活動的實施方案》等相關檔案要求,市殘聯組織開展了“走進社群(村),走近殘疾人”為主題的大學習、大調研活動。活動分成領導幹部小組,各處室、中心分別為1個小組,共計7個小組,採取從主要領導到普通工作人員,每人負責1個社群(村)等方法在全市對30個社群(村)進行調查。此次調研,我結合全市領導幹部下基層“三解三促”調查研究月活動和市殘聯開展的“走進社群(村),走近殘疾人”為主題的大學習、大調研活動,對XX區新孔社群、浦北村和XX縣瓜安村等283名殘疾人進行調查,透過問卷調查、入戶訪談、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得到如下結論:

  (1)調查的283名殘疾人中197名殘疾人有貧困殘疾人救助與扶持、殘疾人醫療服務與救助、殘疾人康復訓練與服務、輔助器具、法律援助與服務、教育費用補助與減免、職業教育與培訓、就業安置與扶持、無障礙設施與資訊無障礙等需求,佔調查的殘疾人總數70%。

  (2)選擇需求的殘疾人依次貧困殘疾人救助與扶持、殘疾人醫療服務與救助、殘疾人生活服務、殘疾人康復訓練與服務、無障礙設施與資訊無障礙等需求較大,對殘疾人的需求進行了分析,找出了原因和問題。

  (3)本調研提出了以需求為導向,認真貫徹落實殘疾人大政方針政策、省、市惠殘政策,推動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經濟支援等對策建議。

  “兩個體系”建設是中央7號檔案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發展,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正在逐漸完善,而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還剛剛開始。為了更好地瞭解殘疾人的需求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結合全市領導幹部下基層“三解三促”調查研究月活動和市殘聯開展的“走進社群(村),走近殘疾人”為主題的大學習、大調研活動,我此次主要對“XX市殘疾人需求問題”進行調查。目前,該項調研已完成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以及調查研究報告的初稿。限於時間的要求,本報告僅圍繞調查資料談幾個問題。

  一、調研目的及方法

  本次調研活動以XX市各類殘疾人為核心,透過調研,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市殘疾人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銳意進取,切實增強投身殘疾人事業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深入瞭解殘疾人基本狀況,掌握殘疾人各方面的需求,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困難;進一步宣傳黨和政府殘疾人工作的方針政策,推動各項惠殘政策的落實,促進殘疾人保障體系的建立完善,為推動全面工作提供基本思路和理論依據。

  本報告將回答四個問題:

  (1)殘疾人有哪些需求?

  (2)分別選擇貧困殘疾人救助與扶持、殘疾人醫療服務與救助、殘疾人康復訓練與服務、輔助器具、法律援助與服務、教育費用補助與減免、職業教育與培訓、就業安置與扶持、無障礙設施與資訊無障礙等需求的殘疾人有哪些主要特徵?

  (3)選擇需求存在原因,提供的保障和服務等是否已滿足需要,還存在什麼問題?

  (4)工作思路及對策建議。

  調查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入戶訪談和召開座談會。

  二、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本次透過簡單隨機、等距抽樣等方法共抽出283名被調查殘疾人。

  1、性別結構:男性150名,女性133名,男女比例大致為8:7。

  2、年齡結構: 0-18歲佔15.5%,18-60歲佔64.4%。按60歲劃分,非老年人佔79.9%,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20.1%,與我市領證的殘疾人年齡結構相似。

  3、戶口性質:農業戶口占88.1%;非農業戶口占11.9%;農業與非農業比例大致為7:1,與XX市人口的整體構成一致。

  4、婚姻狀況:初婚有配偶63.8%,未婚佔23.8%,再婚有配偶佔0.7%,離婚佔0.8%,喪偶佔10.1%。

  5、文化程度:小學文化程度27. 2%,初中文化程度12.5%,高中文化程度佔2.2%,大專及以上程度0.8%,未上學的佔到了56.5%。

  6、殘疾狀況:(1)殘疾型別:視力殘疾佔25.8%,肢體殘疾佔35.1%,智力殘疾佔5.5%,精神殘疾佔4. 3%。(2)殘疾等級:一級佔19.2%,二級佔31.9%,三級佔29.9%,四級佔18.8%,與我市領證的殘疾人殘疾狀況大約一致。

  7、生活自理狀況:生活能自理63.4%,不能自理36.6%。

  8、就業和社會保障情況:

  (1)18—50歲130名殘疾人中(除一級殘疾人)未工作的近1/2,因喪失工作能力未工作的1/4。

  (2)個人生活主要來源:靠離退休金25人,靠家庭成員供養的近1/2,靠領取基本生活費的16人,靠保險收入和財產險收入的不足4人。

  (3)社會保險狀況:城鎮殘疾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不足4/5,農村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不足1/2。

  (4)職業技能培訓狀況:有就業能力殘疾人,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不足1/3。

  (5)享受定期生活救助狀況:近1/4的享受民政部門的最低生活保障或城市重殘人生活補助。

  9、康復服務狀況: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近2/3沒有得到康復服務,得到治療與康復訓練服務的殘疾人1/10以上,心理疏導服務不足1/10,康復知識普及服務不足1/5,輔助器具配置不足3%,日間照料與託養不足2%

  三、被調查者需求分析

  本分析主要基於問卷調查資料和訪談資料。

  本部分的分析集中在:透過對被調查者對需求選擇分析,瞭解需求的原因和在殘疾人事業發展中存在問題。

  1、需求選擇分析

  按照問卷調查的要求,被調查的殘疾人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和意願選擇需求,對選擇需求的殘疾人進行具體分析:48%需求者選擇貧困殘疾人救助與扶持,18%需求者選擇殘疾人醫療服務與救助, 8.3%需求者選擇殘疾人無障礙設施、殘疾人資訊無障礙,7.9%需求者選擇殘疾人康復訓練與服務,7.8%需求者選擇殘疾人輔助器具,5.9%需求者選擇殘疾人法律援助與服務、殘疾人文化服務、殘疾人生活服務,4.4%需求者選擇殘疾人教育費用補助與減免、殘疾人職業教育與培訓、殘疾人就業安置與扶持。

  2、需求原因分析和存在問題

  (1)殘疾人社會保障觀念落後,救濟色彩太重。傳統觀念認為殘疾是殘疾人及其家庭的事情,與社會無關,過分強調家庭自我保障與殘疾人自立,使得殘疾人保障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施捨和救濟的濃重色彩。在調查中,近1/2的殘疾人要求政府給予經濟救助,特別是農村殘疾人對殘疾人的服務需求很少,認為政府給點錢,家人給吃給穿就滿足了。家人承擔了家庭中殘疾成員由生到死的“無限責任”以及巨大的精神負擔。這種殘疾觀及受此影響下的社會保障觀念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與整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2)保障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在 “普惠”加“特惠”的政策環境下,殘疾人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應該是“特惠”。而作為欠發達地區,殘疾人除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普惠”政策外,為殘疾人提供的“特惠”保障很少,標準也較低。無固定收入的二級以上重度殘疾人按月領取低保金或低保標準的生活補貼,只有市區、XX縣和XX縣已全部落實,其他縣正在落實中;肢體三級以及三級四級的智障和精神病人等更多殘疾人還享受不到這一“特惠”。享受這一“特惠”的標準也很低。現行低保標準是城區230元/月,農村155元/月,只是勉強“餓不死”的水平。除此以外的就業、康復等其他方面的“特惠”則更少,同樣也是標準低,覆蓋面窄。

  (3)保障服務的層次低。現行的保障措施幾乎只能考慮殘疾人的基本生活資料方面的溫、飽需求,精神層面的需求則很少顧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政府對殘疾人事業投入的不斷加大,殘疾人的溫飽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或即將解決)。起碼的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後,廣大殘疾人要求精神層面生活享受將成為必然。目前,現行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在保障殘疾人多種類、多層次需求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4)保障經費投入不足。近年來,用於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經費投入實現逐年增長,但由於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制約,投入的殘疾人社會保障經費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由於經費不足的制約,只能是低覆蓋率的、低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方面的保障多為空白,或是剛剛起步。當前,我市殘疾人社會保障資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化、多渠道的資金供給方式還沒有建立起來,從殘疾人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來看,渠道還比較狹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為主,福利彩票、福利基金會為輔,社會捐贈有限支援的模式。特別是社會捐贈方面,還沒有建立起長期穩定的捐贈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來自社會的資金投入很少。

  (5)服務體系不完善,不能提供多樣化的保障服務。殘疾人保障需求的增長和轉型,增加了社會保障的難度。目前殘疾人的社會保障突出生存性需求保障,重點解決殘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在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以及扶貧就業等方面力度不斷加大,但是還沒有建立起針對殘疾人特殊性、多樣性、類別化需求的服務體系,相關專業機構、社群之間沒有形成暢通的服務網路,鼓勵社會資本興辦殘疾人服務機構的相關政策和行業標準、管理措施還沒有出臺,導致不能為殘疾人提供多樣化的保障服務。我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投入少,裝置不上規模,人才缺乏等,不能很好發揮應有的功能作用。已建成的鄉鎮及部分村殘疾人康復室,由於殘疾人居住分散,加之缺少專業康復指導人員和合理的執行機制,普遍存在利用程度不高的問題;去年啟動建設的市、縣級殘疾人託養中心,尚處在規劃設計,建設、裝修等階段,建成後的功能定位和運作機制等的有待摸索探討。

  (6)殘疾人社會保障法律法規不健全,法制化程序緩慢。殘疾人社會保障政策法規的建設總體滯後,難以適應新階段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需要。一方面,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制約了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發展。目前,我國從整體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殘疾人社會保障法律體系,殘疾人的社會保障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落腳點,制約和影響了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實現。另一方面,現有的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不完善,與社會保障立法比較起來,殘疾人社會保障立法更為滯後。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教育條例》等專門的法律法規,在《憲法》、《選舉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中也都有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條款,但其內容總的來說過於籠統,許多條文還停留在原則性的規定上,缺乏可操作性,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作為保護勞動者就業權利的《勞動法》,對殘疾人勞動就業的規定也顯得空泛。

  四、發展殘疾人事業的基本思路和對策建議

  (一)大力推進殘疾人就業。一是大力弘揚“三創”精神和殘疾人“四自”精神,樹立先進典型,激勵殘疾人積極投身“全面奔小康、重振連雲港”的偉大實踐。保障殘疾人平等就業、社會參與的機會和權利,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就業,努力提高殘疾人就業率。二是大力發展殘疾人教育。進一步健全教育培訓體系,教育部門切實將殘疾人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體系,維護殘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提高特殊教育質量,力爭使殘疾學生高中和大學入學率達到60%和40%。三是透過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小額貸款、提供就業崗位、購買公益性崗位等形式,幫助更多有就業能力的殘疾人就業。

  (二)逐步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面和保障水平。一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普惠政策與特惠救助相結合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做好殘疾人生活救助工作,確保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有關生活救助。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提高保障覆蓋面和保障的標準。二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勞動保障部門要保證殘疾職工能平等參加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社會保險,保證所有農村殘疾人都能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證城鎮無業殘疾人都能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是發展殘疾人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採取多種措施,積極為貧困和低收入殘疾人爭取更多的福利政策,切實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確保殘疾人生活改善程度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幅度相適應,不斷縮小殘疾人生活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差距。

  (三)加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大硬體投入和資金投入,建立規模大、服務設定齊全,檔次高,內容多,為殘疾人提供優質服務的機構建設。二是各職能部門,特別是殘聯要開展各服務機構精細化管理,其中有一項內容就是對各服務機構服務進行認定型管理,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和工作績效的評估獎勵機制。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立一支恪守“人道、廉潔、服務、奉獻”職業道德的高素質管理幹部隊伍和一批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默默無聞勤勤懇墾的專技工作者隊伍。鼓勵各服務機構引進、選拔、培養和使用一批一專多能的殘疾人工作骨幹,從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關心愛護他們,解決好他們待遇問題,促進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

  (四)完善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協調機制。黨委、政府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全市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並予以優先發展,納入當地黨委政府年度工作計劃和年終考核,實現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殘工委協調各部門在殘疾人社會保障、康復、教育、就業、維權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援;廣泛動員社會力量,伸出援助之手,關愛殘疾人、支援殘疾人事業,在殘疾人機構建設上給予優惠政策。

  (五)加強對殘疾人的教育管理。積極引導殘疾人勇敢面對現實、超越自我、自主創業,鼓勵殘疾人發揚樂觀進取精神、幫助他們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信念,對生活充滿信心。加強對殘疾人的法制教育,不要讓他們成為法制教育的一個盲點,使殘疾人自覺遵紀守法。

需求調研報告14

  一、調研的背景、物件和方法

  (一)調研背景

  在我國,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對會計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一直處於一種上升的趨勢,即使是大學生人數激增,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今天,會計類專業的就業形勢也明顯的比其他專業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職位需求排行榜上,財經類專業一直處於領先,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對會計電算化專業畢業生需求意願較強,九成單位有長期需求,同時會計專業是職業類院校中開設非常普遍的專業之一,由於各行各業、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事業單位都需要會計人員,所以整個社會每年對會計類人才的需求總量是非常大的。隨著我國大專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人數的不斷增多和企事業單位對會計人員學歷要求逐步提高,整個社會對中職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和提供的會計崗位開始變化。與此同時,中職學生的生源質量也在逐步下降,中職生對原有會計專業課程設定和要求越來越不適應,很多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還束縛在上世紀90年代的框架體系中。本次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調研廈門對中職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會計專業設定情況及人才培養情況,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廈門市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包括課程標準),據此培養符合社會實際需要和學生實際能力狀況的會計專業人才。

  (二)調查物件

  調查的物件:以企業為主,其次為財務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進行典型性抽樣調查。企業選取我校畢業生為20xx、20xx屆30名學生所在的企業。

  (三)調研方法和形式

  本次調研採用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形式採用問卷調查表和訪談法相結合的方法。

  透過這次的調研,目的是希望能夠對今後會計人才的培養方面能夠更加適應企業需求,在實務操作教學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二、會計行業發展的對人才需求的趨勢

  企業在招聘財會人員時學歷不再是唯一的準繩,公司更為看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

  會計工作包括實務工作和理論工作,各企業需要的會計人員大多是一些核算工作,側重的是實務,所以對於會計人員,企業更青睞有工作經驗的人員,一進公司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訓成本,畢竟一些基本的會計核算工作是做出來的,不是“研究”出來的,自然學歷在一些初級會計崗位中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有關專家說,目前會計行業處於低端人才不缺,高階人才告急的階段。出納、普通會計員並沒有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而要找一個有過硬的專業背景,手中拿著國際認可的會計職業資格證書,並在相關行業中“滾打”過幾年的人才卻是件極不容易的事。

  那麼,怎樣的會計人才才能算是市場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不是一定就需要本科以上學歷才算高階會計人才?真正合市場“胃口”的會計人才大都具有本科及以上文憑,有3—5年的“實戰”經驗,並持有過硬的職業資格證書。但是,本科文憑並不是必需的,豐富的實踐經驗才是走向成功的法寶。但對於工作經驗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要求有2~3年工作經驗為宜,可見工作經驗對於應聘的重要性。工作經驗具體到應屆畢業生來看也就是實務能力,這不僅要求我們中職學生要有過硬的專業理論功底,而且要求我們會做,從憑證的填制到賬簿的登記直至報表的編制我們都要會獨立操作,做到一看就會,不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培訓,其實這隻要透過一定的實習實訓是可以做到。透過調研,我們發現企業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他們對一些技術要求不高的工作崗位會考慮招收。大多企業認為會計是一門技術性和實務性很強的工作,因而他們更看重的是應聘者的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 企業認為現在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欠缺的有:1.實踐經驗,作為一名會計專業者,還要對審計及法律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瞭解。2.實務經驗、職業規化及能力與職位的定位。3.遇到問題無法主動,出色地加以解決,安於現狀,缺少改善工作、管理的建議和見解。

  事實說明,應屆畢業生儘管在開始時在應聘會計、審計等崗位時有一些弱勢,但發展的機會客觀存在,只要自己踏踏實實從基本的核算工作幹起,擺正心態,

  準確定位,工作幾年後自己不就是人才市中最具競爭力的群體了,畢竟發展需要一個過程。

  三、企業對財務會計人才的需求情況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據中國財會網顯示,財會人才的市場需求量僅次於營銷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中國新聞網公佈的國家工商總局最新發布的一項統計表明,截止20xx年上半年,全國私營企業已達到300萬戶,同比增長20%,增加近35萬戶。按此增長速度分析,全國私營企業每年至少增加了30萬戶,按每個企業配置1-2名會計人員計算,會計行業每年需要增加40多萬會計從業人員。由此可見,財務人才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

  (二)學歷需求情況

  本次針對企業的學歷需求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趨於理智,用人浪費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業對大專人才的需求成為了這類企業人才需求的主體,從回收的有效調查表來看,達到了25家,佔調查中小企業總數的58%。

  (三)崗位需求情況

  企業對財務會計專業人才的崗位需求是我們確定專業方向的重要依據。調查資料顯示,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提供的財務會計專業崗位主要是會計核算、財務分析、財務管理三類崗位,它們所佔比例分別為:38%、20%、42%。

  (四)企業對財務會計專業人才業務素質、能力要求情況

  業務素質:

  財會人才是做好會計工作的關鍵,要成為高素質的會計人才,業務素質的不斷深化尤顯重要。

  (1)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

  企業普遍認為財務人員要有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並能理論聯絡實際,從實踐中摸索,從實踐中不斷提高,要熟悉企業的具體實際,瞭解財務管理的規章制度和企業有關規定,並從嚴要求自己,做到記賬、算賬、報賬手續完備,內容真實,賬目清楚,這是最基本的財務工作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是做好財務工作的關鍵。

  (2)廣泛的知識面

  企業認為光有財務、會計專業知識已經遠遠不夠了,只有涉及廣泛才可能從賬本里解放出來,成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對於財務會計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相關的學科如經濟學、稅收、營銷、管理、法律等也應相當熟悉。調查中企業一致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懂會計,他實際上不懂會計”,會計人員應是綜合性的人才,他需要掌握會計資訊系統的特性,及時地吸收反饋。

  (3)掌握會計電算化,不斷提高英語水平

  計算機現已廣泛地運用到財務系統的賬務處理等方面,它將使廣大會計人員從單調、繁雜的記、算、報賬等工作中解脫出來,提高了經濟效率,從而使會計人員騰出更多的時間開展分析預算、統籌等工作,同時,也避免了許多差錯,其優越性不言而喻。因此,財務人員必須具備掌握計算機應用這一能力。

  其次,企業認為財會人才掌握外語知識是我國財會工作與國際財會制度接軌的基礎性條件,它可以幫助我國不斷吸收國外先進管理經驗,探討一些可行性方法,儘早參與國際經濟事務。

  能力要求:

  1、較強的實踐能力

  財務人員經過實踐檢驗,動手能力差不行。當前,我們財務人員越來越感到對於會計這樣一個實用性經濟學科,把理論轉化為實踐,再從實踐中提高理論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2、更新知識的能力

  現代社會的特點之一便在於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快,會計工作,與計劃經濟條件下完全不同,會計的服務物件,核算原則,會計資訊內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適應這一特點,財務會計人員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掌握現代經濟學科分析方法和思維方式,改進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自己的頭腦,更新自身思想觀念。

  3、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

  一個企業的財會部門掌握著它的經濟命脈,財會人員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在經濟工作的重要關口當好領導的參謀,因此,財會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社交能力,不僅要同本單位人員交往,而且要與銀行、稅務、審計等部門進行廣泛的聯絡。作為一名合格的從事財務會計或審計工作的人員,企業認為還需要具備很強的平

  衡協調能力,這種能力直接關係到其工作成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生存發展的機會和可能。

  四、關於會計專業的思考與建設

  透過調研,讓我們瞭解到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專業會計應該注重產學研結合。會計專業在產學研方面要積極探索,建立了產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吸納社會、行業和企業的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進入教學過程。在專業設定、培養方案、教學執行等方面參與並融入到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中,進一步加快師資隊伍、實踐基地建設,實現學校與社會的結合,師生與勞動者的結合,教學和生產實際的結合,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符合學校實際的、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

  執筆人:xxxx

  20xx年11月

需求調研報告15

  委託客戶:福建YH大型超市

  專案名稱:《消費者日常購物行為與需求調研專案》

  歸屬行業:零售業

  研究型別:消費者U&A研究、購物需求挖掘等

  專案背景與研究目的:

  透過對消費者日常購物行為習慣的調查分析(如消費者的購物選擇的賣場品牌、賣場偏好、購買型別、購買支出、購物時間段......),掌握消費者購物行為變化情況,為YH商超的日常營銷策略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瞭解消費者對目前日常購物渠道、交通便利性、商品價格、商品品質情況、賣場服務......等方面的滿意度情況,挖掘消費者不滿意或未被滿足的方面,分析消費者潛在需求,為YH超市下一步服務改進和提升指明方向標;

  最終,本次調研成果將為YH超市掌握市場變化情況及趨勢,分析市場潛在需求,為下一步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日常營銷策略提供指導依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