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通用10篇)

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通用10篇)

  在現在社會,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1

  按照廳黨組的統一安排,20xx年12月21日至25日和20xx年元月10日至12日,我們一行五人到監利縣開展農業生產情況調研。我們實行入戶調查和問卷調查,宏觀座談和微觀調查相結合,重點剖析一個村,瞭解當前農村勞動力流動和農田種植備耕情況。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1、人口

  xx村農戶數為314戶,總人口1529人,男女比例為1.04:1,18歲以下人口501人,其中18-60歲819人,60歲以上209人,分別佔總人口的32.77%、53.56%、13.67%;其中1028個成人中,文盲126人、小學文化程度410人、初中文化程度42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72人,文化程度比例為:1.75︰5.69,5.83︰1,全家外出打工戶為80戶,佔25.48%。

  2、勞動力

  全村勞動力(18-60歲)人數為819人,佔總人口比例53.56%,其中外出打工人數為492人,佔總人口的32.18%,佔勞動力人數的60.1%,在家務農人數327人,佔總人口的21.39%,佔勞動力人數的39.9%。

  從文化程度來看,文盲、小學、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別為33人、318人、398人和70人,分別佔勞動力的4.03%、38.82%、48.60%和18.55%。

  3、實際從業人員

  據調查xx村實際從業人數1002人,其中非勞動力(18歲以下和60歲以上)從業人口183人,佔總人口的11.97%,其中外出打工人數為12人,佔非勞動力從業人口的6.56%;在家務農171人,佔非勞動力從業人口的93.44%。

  文化素質偏低。從文化程度來看,文盲、小學、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別為106人、406人、418人和72人,分別佔實際從業人員的10.58%、40.52%、41.72%和7.18%。

  4、耕地

  我們調查,20xx年xx村耕地面積3107.3畝(統計上報為3160畝),其中水田面積2985.5畝(統計上報為2930畝),旱地面積121.8畝(統計上報為230畝),播種面積為6553.7畝(統計上報為6687畝),複種指數為2.1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692.6畝,水稻4587.6畝(其中早稻、中稻和晚稻分別為1602.1畝、1229.9畝和1755.6畝)、油菜1496.65畝、其它469.5畝。冬閒田1500.9畝,佔耕地面積的48.3%。

  5、糧食產量

  20xx年糧食總產量為2219.6噸(統計上報產量2779噸),其中水稻2188.1噸(統計上報產量2779噸),佔糧食產量的98.58%。早稻、中稻、晚稻產量分別為712.9噸、676.4噸和798.8噸,小麥產量為31.5噸。

  20xx年水稻收購價好於20xx年,早、中、晚稻每公斤收購單價分別為2.1元、2.3元和2.3元,分別比去年上升0.22元、0.42元和0.5元,上升比例分別為10.4%、18.26%和21.73%。

  6、收入情況

  ①經營性收入

  種植業方面:20xx年全村種田收入369.46萬元,需上交村提留費用12.8萬元,實際收入為356.66萬元。涉及種田的農戶共234戶,共投入勞動力498個,勞動力人均種田年收入7161.84元。

  養殖業方面:全村水產養殖收入60.3萬元,畜牧養殖收入4.95萬元,合計65.25萬元。

  ②務工收入

  全村外出年打工收入共計670.32萬元,外出打工人數為504人,人均年打工收入1.33萬元。

  ③轉移性性收入

  全村轉移性收入35.43萬元,其中糧食直補6.19萬元,良種補貼7.87萬元,農資綜合直補20.87萬元,農機補貼收入0.5萬元,人均231.72元。

  ④財產性收入

  存款利息收入12.31萬元,農機等機械出租收入18.01萬元,共計30.32萬元。

  全村總收入合計1092.73萬元,人均收入7146.7元。

  7、村級債務

  目前,xx村還存在著債權債務問題,20xx年xx村債務總額為10.47萬元,其中借款3萬元,應付款項7.47萬元;債權總額為45.98萬元,其中農戶欠款45.08萬元,其它應收款0.9萬元。20xx年xx村村級債權債務變化情況:農戶上交欠款4萬元,村級歸還借款2萬元。村級經濟來源只有村級機動地的租金,目前機動地面積258畝,每畝年租金120元。

  8、20xx年打算

  透過對農民種植意向調查,20xx年xx村計劃種植面積6437.1畝,其中水稻計劃種植4592畝,與20xx年4588畝相差不大。20xx年早稻、晚稻、棉花和油菜計劃種植面積略有增加,而中稻、小麥種植面積略有減少。外出務工人數509人,比20xx年增加5人。

  二、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1、農技推廣滿足不了需求

  根據調查,xx村是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村,早稻和中稻主要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晚稻由於生產季節的原因,該技術應用面積不大,20xx年全村早稻輕簡栽培技術應用面積1482畝,佔早稻種植面積的92.5%;全村推廣水稻良種面積達到100%;配方施肥服務面積1505畝,佔總面積的48.43%;水稻病蟲機防面積1855畝,佔總面積的16.17%。

  據調查,農民對作物的播種期、移栽期認識不夠,不懂得對症施肥,不懂病蟲防治,希望能夠統一組織,開展病蟲害防治,希望農技人員提供準確的病蟲預報,並指導用藥,並希望參加種植技術方面和養殖業方面的培訓,尤其是水產培訓。

  目前農業技術在服務人數、方式上與農村實際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汪橋鎮12萬畝耕種面積,而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只有3個農業技術人員,既無辦公場所更無新裝置,高產建立專案、測土配方施肥、植保病蟲防治集中3個人身上,而且他們待遇差,地位低,後備人員匱乏,思想不穩定。一個人以錢養事年經費22600元,扣除保險費,實際年收入只有16000餘元,相當於一個普通打工者。因此,應給鎮推廣服務中心增加人員,按2萬畝一個人的比例落實,要給農技人員創造一個穩定的條件。農民反映,在農事管理活動中,幾乎很少見到農技員,只是從村幹部和宣傳單上知道一些農技指導資訊。

  2、農機服務受制約

  全村共有各種農業機械535臺(套),其中插秧機1臺、收割機3臺、機耕船2臺、手扶拖拉機24臺、耕整機59臺、抽水機280臺、機動噴霧器16臺和電動噴霧器150臺。農機服務主要在機耕、機收和抽水上,病蟲防治主要以自防為主,全村農機化服務應用面積也在不斷擴大,農田機耕和水稻收割基本實現100%的機械,20xx年全村農機服務應用面積達到25793畝次,其中機耕面積5120畝,機收面積3000畝,分別佔應耕和應收面積的78.12%和45.78%。總體上來看,農業機械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近幾年,國家對農機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但在農機服務上還受到一些制約:一是操作人員的制約,年輕人不願意幹,而年齡大的人不會幹,同時農民接受農機培訓少,農機操作人員少,水平低;二是受到農機補貼經費的制約,主要表現在農機補貼經費少,農民需求大,農機補貼範圍小,農民需要的小型機械未列入名錄;三是受到農機發展的制約,農業生產需要的晚稻插秧機、油菜收割機等農機服務還跟不上;四是受到柴油供應的制約,柴油漲價太快,農機應用負擔加重,農忙季節買不到油。

  3、土地流轉步子不大

  5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戶不滿足現有的小農經營模式,紛紛外出務工,部分農戶將土地全部或部分轉租給他人種植,據統計,全村涉及轉租流轉土地達934.3畝,佔總種植面積的30.07%,涉及農戶80戶,佔總農戶數的25.48%。目前土地流轉的形式多是親朋好友近鄰間進行的季節性土地流轉,多是口頭協議,沒有簽訂書面協議,流轉涉及的戶數不多,面積也較小,xx村沒有大面積上百畝的土地流轉,最多的一戶也只有50畝,大多數農戶種植面積在10畝左右。國家取消農業稅,並對糧食生產實行補貼政策後,農民種田積極性高漲,許多農民“惜田如命”,土地糾紛事件不斷增加,20xx年汪橋鎮發生農民要地種的土地糾紛28件,xx村涉及向村委會要地的農戶16家,但目前還解決不了。農民之所以“惜田如命”,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當前種田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根據20xx年監利縣平均種植水平,種植一畝早稻收益554元、中稻收益808元、晚稻收益624.5元,(包括分別享受的轉移性補貼69元、74元、74元);種植一畝棉花的效益1087元,包括良種補貼15元。根據xx村調查,農民種田年收入平均7161.84元,外出打工年收入平均1.33萬元,兩者差距6138.16元。

  二是勞動強度減輕。由於實施輕簡栽培和農機化服務,傳統的種田模式被替代,農民種田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根據測算栽種一畝早稻,只需要4-5個工,而傳統種田模式則需要8-9個工。

  三是農民出路不多。由於當地工業不發達、沒有大型企業,周邊又沒有礦場,農民就業門路少,在家農民只有以種田為主。

  四是農民有後顧之憂。由於農村養老保險問題尚未解決,農民擔心土地流轉後,自己就無立足之地,將來生活沒有保障。

  五是對農村環境的認可,他們認為農村環境還不錯,在種田的同時,還可以在附近打打零工。

  4、農業生產條件急待改善

  農村排灌條件和田間道路等農業生產條件制約生產發展和生產能力提高。根據調查,xx村排灌能力不足,設施主要有路閘12個、溝渠63條,其中損壞路閘7個,淤塞的溝渠38條。可以滿足全部田塊排灌,可以滿足900畝田抗旱,佔總面積的28.96%。20xx年,受連續暴雨影響受災面積420畝,產量損失xxxxx公斤。

  目前全村田間道路2條3.5公里,農業機械能進去開展田間作業的道路10條8.5公里,另外需要維護的田間道路12條12公里,還需新修的田間道路10條10公里。

  5、農村冬閒田面積較大

  xx村冬閒田的面積還較大,全村冬閒田1500.9畝,佔耕地面積的48.3%。主要原因:一是因為排灌條件有限,導致冬不能排,春不能灌;二是抓糧食生產就要發展雙季稻,這樣作物茬口不好安排;三是種冬作物小麥、油菜效益差,投入300-400元,收入也只有300-400元,划不來。

  三、發展農業的建議

  1、加大土地流轉力度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從監利的情況來看,可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宣傳有關政策,統一認識,消除疑慮,讓廣大農民主動參與土地流轉。二是要培植種田大戶,透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服務等方面促進大戶發展,不斷提高能力,擴大土地流轉規模。三是加大組織推動力度,一方面要要強化經管隊伍,目前監利縣縣、鄉兩級經管部門不在農業部門,力量弱,對土地流轉推動力小,建議將經管部門合併到農業部門,另一方面要發揮村級幹部與黨員的作用,加強黨支部建設。在此次問卷調查中,農戶對xx村村幹部的作用表示認可的佔80%以上,認為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的佔60%以上。四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施以工補農,在政策、土地出讓資金、人才等方面大力向縣市傾斜,發展當地經濟,吸引周邊農民就近就業,拓寬農民就業門路,增加農民收入,讓部分農民離地離田,使土地流轉到種田大戶手中。五是要探討股田制經營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2、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

  20xx年,主要農資價格均出現上漲,其中50公斤複合肥的價格由140元上漲到145元,上漲3.57%;40公斤尿素的價格由85元上漲到88元,漲價幅度3.53%;50公斤碳銨的價格由32元漲到34元,漲價幅度6.25%;農藥中除少數藥劑如毒死蜱價格上漲8.33%外,噻嗪酮、井岡黴素、阿維菌素、吡蚜酮等大部分藥劑價格未變;水稻種子平均價格由每公斤40元上漲到50元,上漲25%,柴油每升價格由5.2元上漲到6.8元,上漲30.77%。

  根據調查,20xx年xx村全村投入複合肥163.8噸,比20xx年同等用量增加費用1.64萬元、投入碳銨98.3噸,比20xx年同等用量增加費用0.4萬元、投入尿素65.5噸,比20xx年同等用量增加費用0.3萬元;共使用種子2.4噸,由於漲價多投入24萬元;農藥支出29.82萬元,與去年基本持平;使用柴油34.4噸,同等用量比20xx年多投入5.5萬元,共計增加投入成本31.84萬元。

  在農業生產資料漲價的同時,糧食價格也有相應的增長,其中早稻價格由每公斤1.88元上漲到2.1元,上漲11.7%,中稻價格由188元上漲到2.3元,上漲22.34%,晚稻價格由1.8元上漲到2.3元,上漲27.78%。早稻、中稻和晚稻由於漲價增加的收入分別是15.68、28.41和39.94萬元,油菜由於漲價增加的收入是4.34萬元,棉花由於漲價增加的收入是15.32萬元,共計103.69萬元。

  由此可以看出,農資價格漲價沒有水稻等糧食作物價格漲價的幅度大,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田積極性。農民希望這種政策得到保持,要求政府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

  3、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一是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能力,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體系建設,提高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服務功能,加快現代傳媒手段在農技推廣中運用,推進農業科技資訊進村入戶,積極探索農技推廣執行機制,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服務水平。

  二是加快農機推廣與普及,加大對農機補貼的投入,降低農機補貼的門檻,擴大農機補貼範圍,讓農民受惠範圍擴大。同時,加大力度對農民開展培訓,提高農機應用水平。積極引導農民購臵高技術、多功能、多用途的機械,要搞好農機技術服務,為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支撐。

  三是改善農村排灌設施條件,加大資金投入,採取政府和農戶共同分擔投入的辦法,開挖和疏通溝渠,提高泵站和路閘的排灌能力,提高農田排澇和抗旱能力,落實雙季稻種植面積,確保農田穩產高產。

  四是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如在晚稻育秧方面,鄉鎮可成立專業育秧公司,對周邊農戶進行服務。在運作上,採用市場運作和政府扶持相結合的原則,突出發展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合作組織的合法權益。

  4、積極穩妥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農業生產發展需要有集體經濟,從調查中發現,xx村是一個“空殼村”,沒有村級企業,沒有收入,還揹負著債務。要研究制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政策,積極穩妥地化解村級債務,並避免產生新的村級債務。

  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2

  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是關係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切身利益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為做好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更好地服務“三農”,促進衡東農村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近期,衡東縣檔案局組織有關人員,深入鄉鎮及部分涉農單位,採取現場檢視、會議交流等方式,對全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的現狀

  衡東縣是革命老區、農業大縣,轄24個鄉(鎮),561個行政村,73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約佔總人口的90%。目前,全縣建有23個鄉鎮檔案室,1個鄉鎮檔案館(霞流鎮),4個村級檔案室。

  我局一直重視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有領導分管,有工作措施,有業務指導工作班子。近幾年來,我們堅持每年對農村醫保、社保,農村低保、計生、戶籍及新農村建設等檔案進行上門指導,尤其是全縣林權制度改革檔案,我們更是把它當作當前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6月下旬,我局派出6名專業技術人員進駐縣林改辦進行業務指導,至目前,時間持續3個多月未間斷,幫助指導整理林改檔案5萬多戶,極大是促進了全縣林改檔案的規範整理,得到了市、縣林改部門的高度評價。但是,我們同時也看到,由於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客觀條件等諸多原因,我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相對於檔案工作的其他領域而言,仍然顯得較為薄弱,尤其是村級建檔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

  農業農村檔案工作點多、線長、面廣,還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而要搞好這一工作,任務異常艱鉅。如何做好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更好地服務“三農”,服務民生,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解決好人員、經費以及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只有這樣,農村檔案工作才能鞏固成果,穩步發展。

  二、我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縣農村檔案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總的來講,就是沒有形成一個較完整的檔案管理工作體系和業務規範,概括起來,大體上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忽視對檔案工作的領導和管理。部分鄉鎮沒有明確分管檔案工作的領導,有的即使有分管領導,也是掛個名,心裡不想檔案工作,眼裡沒有檔案工作,嘴裡不講檔案工作,更談不上把檔案檔案工作列入鄉鎮工作議程、寫入鄉鎮發展規劃,造成檔案工作沒有經費保障,沒有專職人員管理,沒有可靠的保管保護裝置設施,不能發揮對村級檔案的監督指導作用等等。

  2、檔案管理不規範。當前,儘管加大了檔案工作重要性的宣傳,部分鄉鎮、村幹部和農民的檔案意識有了一定提高,開始收集、保管一些重要資料,然而,由於多種因素,檔案工作還是相當滯後,無論硬性設施還是軟性條件都缺乏標準化、規範化。具體表現在,一是檔案管理不集中,檔案材料往往是誰辦理誰留存。二是檔案收集不齊全,整理欠規範,也不向縣綜合檔案館移交檔案。據瞭解,我縣各鄉鎮89年以後形成的檔案,目前全部存在各鄉鎮檔案室,沒有向縣綜合檔案館移交。三是檔案保管條件差,保管保護基礎設施十分簡陋,根本談不上防火、防潮、防盜等“九防”,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四是人員變動不交接,造成責任不明,檔案處於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

  3、檔案形成難,留存少,利用率低。從調查中發現,目前農村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檔案意識嚴重缺失:一些村幹部一是把工作看得過於簡單,會議上作“口頭報告”,矛盾調處搞“口說為憑”,沒有書面材料和記錄;二是形成的文字材料不歸檔,如一些上報材料、村務公開材料、工程建設材料等,工作一完,檔案不管,使得村裡各類檔案存留相對較少;三是雖然儲存有部分檔案資料,但只是在處理重要事件,或者解決切身利益和矛盾衝突時才想起來利用,平時很少有人問津。

  4、檔案人員多為兼職且業務素質不高又斢動頻繁。一方面,鄉鎮、村一級的檔案工作人員一般都是身兼數職,很少進行崗位培訓和系統的業務學習,缺乏基本的檔案業務知識。如鄉鎮多是辦公室秘書等兼任,村委會則是會計兼任。一般情況下,他們都只能完成本職工作,完全無暇顧及檔案工作,履行的只是一個資料保管員的職責。另一方面,鄉鎮檔案員斢動頻繁,有的甚至是一年一換。由於新手不懂檔案業務,想整理檔案也無從下手,都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造成檔案工作滯後的重要原因。

  從調查中看到,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村級建檔用檔意識不強。當前,對於農村檔案工作重要性,不僅廣大農民認識不夠,就連很大一部分鄉鎮機關及其領導幹部也認為可有可無的。村幹部和有關人員缺乏基本的檔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知識,不能做到安全有序科學地保管和利用。

  二是沒有專項檔案管理資金。現階段,農村經濟有了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逐年提高,但是,其財力主要用於農業的再生產,真正用於檔案工作的幾乎為零。這是造成一些鄉鎮和行政村沒有檔案管理必要的裝置設施,沒有培訓檔案工作人員的主要原因。

  三是制度不落實,監管難到位。一方面,村級檔案工作制度不完善,村會計對有關制度不瞭解,因此檔案工作制度得不到落實。另一方面,縣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由於人員少、經費少、沒有工作用車等原因,開展檔案監督指導一般也只是到鄉鎮一級打止,村一級檔案監督指導目前都是由機鄉(鎮)政府檔案部門進行,而鄉政府具體從事檔案工作的`一般是鄉秘書,其對村級檔案工作的監管或沒有措施,或沒有時間,或自己也是個“門外漢”根本談不上指導和監管。造成即使有很完善的制度也不能督促落實的局面。

  三、加強我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的對策

  為切實解決農村檔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確保用好檔案服務“三農”,落實好市局《關於開展“新農村檔案工作基礎業務建設年”活動實施意見》精神,我們認為,要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解決現實問題

  一是成立工作機構:

  ⑴縣級人民政府成立“農業農村檔案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縣級黨委或政府分管農業工作的領導擔任,縣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和各“涉農”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

  ⑵縣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配備工作班子,負責農業農村檔案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

  ⑶鄉鎮要明確一名黨政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並與縣級人民政府簽訂農村檔案工作責任狀。鄉鎮和行政村要指定專人負責檔案的收集、整理以及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制定工作措施:

  ⑴縣級人民政府要把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工作計劃與建設內容之中,使檔案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事業同步發展;

  ⑵縣級人民政府農村工作部門要把各鄉鎮和各涉農單位檔案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年度目標管理考核,並確定一個考核分值;

  ⑶明確年度檔案工作沒有達到合格標準的單位,新農村建設工作實行一票否決。

  三是解決實際問題:

  ⑴縣級人民政府每年按村平1000元的標準,在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中解決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農業農村檔案業務經費,並安排相應的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

  ⑵各涉農單位、鄉(鎮)、村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保障農業農村檔案工作,要保證檔案部門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護以及辦公、培訓、購置相應設施裝置等所需資金;

  ⑶配備一臺工作用車,確保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有序開展。

  第二,積極作為,多管齊下,大力搞好農村檔案宣傳工作。宣傳是農村檔案工作的薄弱環節,加大檔案工作宣傳力度,增強基層鄉、村、組幹部和廣大村民群眾的檔案意識就成為農村檔案工作的首要任務。

  一是可透過開會,發放宣傳資料,舉辦檔案巡迴展,利用農村趕集開展檔案下鄉等形式大力宣傳。

  二是利用檔案發揮作用的典型事例,透過有關人員現身說法,開展生動形象的宣傳教育。

  三是要充分發揮農村“五老”(即離任的老村幹部、退休在村裡居住的老職工、老退伍軍人、老黨員、老模範或致富能手)的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檔案工作義務宣傳員。多管齊下,多種形式,有目的地宣傳檔案的作用、檔案工作的意義和檔案有關法規知識,達到增強群眾檔案意識的目的。

  第三,完善機制,加強監管,切實抓好業務指導工作。

  首先,要逐步建立鄉鎮一級檔案館,配備2名以上專職檔案工作人員,並歸口縣檔案行政管理部門領導,從體制上、根本上解決對農村檔案工作長期監管和指導的問題。

  其次,要健全制度,做到農村檔案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檔案人員變動後的交接等各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再次,建立“村檔鄉管村用”的村級檔案工作機制。除條件特別好的村外,其他各村需要整理的檔案資料全部移交到鄉鎮檔案管理部門,由鄉鎮人民政府安排時間、經費、人員進行整理,並建立專櫃,實行集中統一管理。最後,縣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要配備工作用車,把村級檔案工作納入檔案業務監督指導和行政執法檢查範疇,與縣直單位、鄉鎮機關同等對待。

  第四,加大投入,改善檔案保管保護條件。

  農村檔案是國家全部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富貴財富,保護好這部分檔案利於國家,惠及子孫,否則將成為歷史的罪人。縣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對那些保管條件差,不能確保檔案安全的單位,要根據檔案法的精神,令其整改。縣、鄉鎮、村都要在經濟不斷髮展的同時,相應增加檔案工作的投入,逐步配置、改善檔案裝置設施,使檔案處於安全、良好的環境之中。

  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3

  一、xx鎮基本情況

  xx鎮是京山縣南部門戶重鎮,處在大洪山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丘陵地貌,版土面積215.2平方公里,轄25個村(場),6724農業戶,2.8萬多農民,耕地面積6.9萬畝。早稻種植面積3.2萬畝,中稻種植面積3.1萬畝,晚稻種植面積3.4萬畝,全鎮全年水稻種植面積9.7萬畝。獲“全國萬畝水稻機插秧核心示範區”,獲“荊門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鄉鎮”。

  二、xx鎮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由於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惠農政策的利好因素,各級黨委、政府“強基礎,重民生,促發展”的重要決策引導,從到是農村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時期,從小型手扶拖拉機、大型聯合收割機到手扶式插秧機,xx鎮的農業機械擁有量有了跨越式發展。截止6月底,全鎮插秧機從的70臺增加到今天的560多臺,xx鎮的插秧機保有量在全省鄉鎮中是位居第一。全鎮現有大型聯合收割機165臺,大型旋耕機135臺,小型手扶拖拉機(配套小旋耕器)多臺,現有排灌臺(點)1200處,全鎮農業機械總動力5.6萬千瓦。全鎮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4個。全鎮小麥機收率達92%,早稻、中稻機耕機整率達93%,早稻機插面積達1.9萬畝,中稻機插面積達1.3萬畝,機插率達51%。全鎮上半年機械作業平均率達78.6%,水稻生產主要環節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

  三、xx鎮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農業機械利用率低,農機具維修保養不到位。

  “有機戶無田種,無機戶種田難”。這種現象使得農機具的利用率不高,建議鼓勵無機戶把農田“託管”給有機戶,推動土地流轉,讓農機大戶變成種糧大戶,讓有產業的農民不再為自己的幾畝田操心,輕裝上陣,專心自己的產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農機具沒有得到很好的維修保養,在農忙正準備作業時“趴窩”,也降低了機械利用率,建議農業機械銷售商增加售後服務,特別是享受國家惠農補貼資金的農機具,不是“一賣了之”就完事了。

  2、農機合作社的社會效益不強。

  xx鎮現有“親農”、“源發”、“銀華”等多個農機專業合作社,但合作社社員一般都是單兵作業,個人結算,各自為戰。合作社戰鬥力不強,凝聚力不夠,制度不完善,建議本著農機戶自願,組建有特色、小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以“託管”、“代管”本組、本村的閒散田為主,實行規範化、規模化農業機械作業,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國家農機購置惠農補貼指標太少。

  因國家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大型收割機4-5年就要淘汰,所以現在農村購買各類農機具的熱情持續高漲。以今年第一批農機具購置補貼為例,全鎮有48位農戶申請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而落實享受國家惠農政策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農戶只有20人。建議向農機大戶、科技示範戶傾斜農機具惠農補貼政策,實行“普補”,以實際購機、實地作業、服務周邊農戶,得到認可後,再“以獎代補”獎勵購機戶,間接提高農機具利用率。

  4、鄉鎮農機公益服務中心力量單薄。

  在京山縣的綜合機構改革中,鄉鎮農業機械管理站撤銷,成立“農機服務中心”,人員由9人減少到1人,人員身份也轉變成社會聘用人員。鄉鎮農機人員是負責基層農機推廣的最前線,為千家萬戶服務,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機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特別是水稻機插秧新技術,要求農機與農藝的高度結合,這些都對服務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議增加農機經費投入,改善辦公條件,定期組織鄉鎮農機服務人員參加各類培訓,系統提升鄉鎮農機服務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

  5、農村農業基礎綜合配套設施老化。

  鄉鎮農村的機耕道還是上世紀70年代修的,經過這些年使用,已是殘缺不全,有些大型農機具根本到不了農田,只能是“望田興嘆”。農村的水渠也是老化漏水,難以暢通,而機插秧是薄水淺插、栽後回水,這樣就對水源有一定的要求,這些問題都嚴重抑制了農機化的發展。建議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把農村機耕道、水渠網路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中,沒有現代農業的機械化,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

  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4

  根據省委政研室的安排部署,我委按照《關於落實省領導對xx試驗區批示精神的調研方案》的要求,結合工作任務和分工職責,擬定了《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方案》,並由委發展計劃處牽頭,組織畜牧辦、科教處、種植業綜合處等有關部門領導、專家,分2個調研小組,於20xx年12月22日―27日,分別深入到xx、xx、xx、大方縣等地14個鄉鎮、16家企業、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組深入到生產基地,詳細調查瞭解當前農業生產情況,並與當地政府、農業部門、龍頭企業舉行座談,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xx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xx地區轄7縣1市,現有總人口798.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39.62萬人,農村勞動力455.64萬人,鄉村從業人員412.11萬人。國土面積26853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549.44萬畝(其中,水田68.66萬畝,旱地480.78萬畝),保障灌溉面積431.3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11.75%)。

  (二)20xx年農業農村經濟情況

  1、預計20xx年,xx地區國民生產總值(GDP)6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資性收入85元,家庭經營收入1850元,財產性收入35.92元,轉移性收入360元。

  2、主要農作物生產值情況:20xx年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954.22萬畝,產值190.73億元,其中,玉米257.24萬畝、23.35億元,鈴薯5.3萬畝、86.7億元,水稻66.32萬畝、5.76億元,小麥92.29萬畝、1.22億元,油菜85.52萬畝、2.41億元;蔬菜253.98萬畝51億元,烤煙66.98萬畝、13.49億元,茶葉面積29.2萬畝、1.38億元,中藥材20.7萬畝5.5億元。預計20xx年糧食產量263.05萬噸,佔全省糧食總產的23.65%。畜牧業肉類總產33.67萬噸,其中生豬28.95萬噸、產值55.4億元,肉羊0.50萬噸、產值2.4億元,肉牛2.12萬噸、產值7.5億元,預計20xx年xx地區肉類總產33.67萬噸,佔全省肉類總產的17.5%。

  3、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至20xx年12月,全區共有龍頭企業97家,其中部省級龍頭企業21家,地市級龍頭企業97家,擁有資產xx億元,20xx年營銷總額9.5億元,帶動農戶130餘萬戶;全區已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943家,社員28945戶,合作社擁有資產5.4億元,流轉土地87.3萬畝。

  20xx年農村沼氣建設投入建設資金11475萬元,xx農村戶用型沼氣池5.1萬口,大中型沼氣池3口,沼氣後續服務站95個,現全區建成農村戶用型沼氣池23.4萬口,適宜建池覆蓋率達到29%,綜合三改配套率達到62%。

  二、“十一五”期間,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判斷

  “十一五”期間,xx地委、行署認真落實xx試驗區的相關精神,緊緊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農業結構調整為抓手,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確保糧油生產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以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一)糧油生產總量不斷增加,單產水平不斷提高

  在糧油生產上,以穩定發展,確保糧食基本自給為目標,透過加強優良新品種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普及,在穩定糧油作物播面的同時,努力提高單產,實現糧油生產穩定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5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由250.52萬噸增加到20xx年的263.05萬噸,糧食單產水平由262公斤/畝,提高到276公斤/畝,全區糧食需求總量約322萬噸,常年生產量達到270萬噸,調入量17.46萬噸(主要是糧食品種之間的調劑,其中大米約14萬噸),調出3萬餘噸,總體看來,糧食基本實現自給。油菜種植面積85.52萬畝,常年總產xx萬噸左右,單產xx公斤,並以xx康星油脂有限公司為龍頭,促進了油菜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二)農業生產結構逐步調整,優勢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十一五”期間,xx地區結合本地實際,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以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透過政策引導和扶持,強化投入力度,以良種繁育為基礎、基地建設為中心、標準化生產為保障、產業化經營為動力,加快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1、生態畜牧業發展迅速。

  xx地區充分發揮具有汙染小、天然草場面積大(620.33萬畝),灌木林(630萬畝)、林地(1800畝)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總量大(年生產量326萬噸),綠肥種植廣(300餘萬畝)、人工草地保留面積大(80萬畝),飼料來源廣泛(年可用於飼料的糧食和農副產品200餘萬噸)等優勢因素。以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的重點,突出抓好規模養殖和服務體系建設,紮實推進“創新工作機制、調整生產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組建合作組織”的四項措施,強力推進生態畜牧業的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肉類總產由29.42萬噸增加到33萬噸(增加112%),畜牧業產值由40.61億元增加到67億元(增加164%),畜牧業佔農業總產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個百分點),養殖戶由1.8萬戶發展到13.6萬戶(增加7.5倍),養殖業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養殖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發展畜牧業的資金穩定在3億元,養殖戶達12萬戶,肉類總產增加到50萬噸,產值達200億元,佔農業總產值50%,養殖業收入達2000元,佔農民純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龍頭企業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000個,至20xx年,xx地區畜禽生產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馬鈴薯產業穩步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高、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優勢條件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產。透過加強馬鈴薯良種擴繁體系建設,大力推廣脫毒馬鈴薯,加強馬鈴薯市場建設,加快馬鈴薯加工業發展等措施,促進馬鈴薯產業的穩定發展。現xx地區成為國家確定的馬鈴薯種植發展優勢區域,成為全國馬鈴薯四大主要產區之一,成為我省馬鈴薯最大產區。20xx年與20xx年相比:馬鈴薯總產值由34.1億元增加到86.7億元(增加2.5倍),種植馬鈴薯農戶由40萬戶發展到86萬戶(增加2倍),馬鈴薯單產水平由1212.1公斤/畝提高到1278公斤/畝,馬鈴薯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馬鈴薯產業的資金達到5000萬,種植農戶達90萬戶,馬鈴薯總產值達xx億元,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馬鈴薯龍頭企業發展到xx家,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3、蔬菜產業規模迅速擴大。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態型別豐富,交通(鐵路、公路)建設加快等有利條件,透過強化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加快蔬菜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大對蔬菜產業扶持力度等措施,促進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蔬菜種植面積由172.1萬畝增加到253.98萬畝(增加1.5倍),蔬菜總產值由20.97億元增加到51億元(增加2.4倍),蔬選單產水平由13.2公斤/畝提高到62.5公斤/畝,種植蔬菜農戶由135萬戶發展到170萬戶(增加40萬戶),蔬菜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蔬菜產業的資金達到1億元,種植農戶達180萬戶,蔬菜總產值達90億元,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營銷與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50家、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4、茶葉產業迅猛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資源豐富,宜茶麵積大等優勢條件,以茶產業作為生態治理、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透過強化政策和資金扶持,全面整合石漠化治理、整村推進等工程(專案)資金髮展茶產業,以新茶園種植及無性系茶苗推廣應用為基礎,加快準建立茶園基地建設和無公害及有機茶產地認證,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茶葉總產值由0.365億元增加到1.37597億元(增加3.8倍),種植茶葉農戶由3.8萬戶發展到7.6萬戶(增加2倍),茶葉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馬鈴薯產業的資金達到1.5億元,種植農戶達35萬戶,茶葉總產值達30億元,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xx%,茶葉龍頭企業發展到20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5、特色經果產業加快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態型別多樣的有利條件,以xx蘋果、xx核桃等為重點,整合退耕還林鞏固成果專案、國家生態功能區建設專案和爭取國家、省級精品水果專案,加大特色經果業資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轉,以特色產業基地和精品示範基地建設為基礎,以水果產業基地高標準建設為抓手,全面推動特色經果業的發展。

  6、中藥材產業呈快速發展之勢。

  xx地區充分利用xx半夏、大方天麻、xx百合等一批地道藥材在國際國內影響較大的優勢,透過制定規劃、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基礎,以示範基地建設為核心,以“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為主體,加快中藥材種植向規模化、規範化發展,促進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中藥材種植面積由8萬畝增加到20.7萬畝(增加2.5倍),中藥材總產值由0.9億元增加到5.5億元(增加6.1倍),種植中藥材農戶由1.6萬戶發展到3.5萬戶(2.2倍),中藥材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規劃至20xx年,全區中藥材種植農戶發展到12萬戶,中藥材總產值達到30億元,中藥材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藥材龍頭企業發展到3-5家、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三)優勢特色產業佔農民收入比重不斷上升

  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優化了產業結構,提高了生產效益,不斷髮展成為xx地區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長點。20xx年與20xx年相比,優勢特色產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為農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時,隨著優勢特色產業的不斷髮展,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產業整合度的不斷上升,優勢特色產業的經濟效益也將更加凸顯,為該區生態治理、脫貧致富,以及為xx地區乃至全省“工業化、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十一五”期間,既是xx地區獲得投入最多的時期,同時也是xx地區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投入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力度最大的時期。據統計,xx地區在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經果、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投入上,20xx年與20xx年相比,由0.4365億元增加到7.2292億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態畜牧業投入資金由1255萬元增加至34887萬元(增加27.8倍);馬鈴薯產業投入資金由2000萬元增加至4200萬元(增加4.2倍);蔬菜產業投入資金由590萬元增加至4580萬元(增加7.76倍);經果產業投入資金由20萬元增加至3180萬元(增加xx倍);茶葉產業投入資金由500萬元增加至9460萬元(增加19.92倍);中藥材產業投入資金由900萬元增加至985萬元(增加17.8倍)。經果業、生態畜牧業、茶產業、中藥材產業成為投入增加最多的產業。

  (五)產業化發展不斷加快

  “十一五”期間,xx地區結合優勢特色的發展,以加快產業化發展為核心,透過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和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促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擴大產業基地規模,促進優勢產業區域的形成,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農產品名特優品牌建設,加快產業化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xx地區在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方面的龍頭企業由20家發展到6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發展到784個。目前,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00家,固定資產達xx億元的龍頭企業有75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xx55個。建成特色經過林130萬畝、生態畜牧業人工種草基地113.2萬畝、商品蔬菜基地131.9萬畝、茶葉基地29.2萬畝、中藥材生產基地20.7萬畝,較20xx年分別增長65%、87%、11%、217%和228%。累計獲得無公害產地認定61個,面積56.31萬畝;產品認證47個,年產量18.75萬噸;有機農產品認證20個,綠色食品認證1個,質量管理體系認證9個;獲xx名牌產品稱號9個、省證明商標xx個,地理標識產品4個,專利授權4個;獲xx省名特優產品27個,地區優質農產品認證130個。目前,全區已建成優勢特色產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400餘個,初步形成以xx、xx為主的優質肉羊產業帶,以xx、xx、xx、xx、大方為主的馬鈴薯商品薯產業帶,以xx、大方、xx、xx為主的夏秋反季節蔬菜產業帶和以大方、xx、xx、xx為主的優質辣椒產業帶,以xx蘋果、xx核桃、xx櫻桃、xx柑桔為主的精品果業產業帶,以xx、xx為主的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帶,以xx半夏、大方天麻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帶。此外,xx地區的xx縣獲“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大方縣獲“中國皺椒之鄉”及“中國天麻之鄉”,xx縣獲“中國竹蓀之鄉”,xx縣獲“中國貢茶之鄉”,xx縣獲“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等稱號。

  (六)結合實際,制定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規劃

  xx地委、行署及相關部門結合本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3321”工程,即:建設300萬畝草地畜牧業、300萬畝特色經果林、300萬畝蔬菜,200萬畝茶葉、200萬畝中藥材。配合3321工程的實施,提出了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工程和“十帶百園”(xx個5萬畝以上的的xx大特色產業帶,3個5000畝規模以上的特色農業示範園),具有全區的戰略高度。另外,xx地區根據本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情況,結合省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分別制定了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特色經果林發展規劃、茶產業發展規劃、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及油菜油脂產業發展規劃等。這些規劃的制定,進一步明確了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定位、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對於下一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是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快時期,但是,由於該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人口眾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較差,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

  一方面由於該區域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該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嚴重不足,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差,受自然災害影響大。目前區域內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在保灌田土的覆蓋面、人均半畝口糧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的水、電、路配套等方面嚴重滯後,亟待改善。僅靠試驗區自身力量,短期內難以解決,要實現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必須下大力解決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

  二是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雖然xx試驗區結合當地實際,不斷深化改革,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試驗、林權制度改革試點,財政扶貧資金貼息、信用社貸款的扶貧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創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別是作為“先行先試”的試驗區,在政策優惠制定方面,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系改革與建設方面,在農業科研機構體制改革方面,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投融資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方面,在調動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人員工作積極性,建立合理的分配製度等等方面,均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調動多方積極性,促進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確實提高該區域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強。

  “十一五”期間,從中央到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政策,特別是對xx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工作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援,xx試驗區成為投入增長最快、增長最多的時期。但由於該區域長期投入嚴重不足,欠賬較多,加之區域內原有的自然經濟條件較差,從改革開發以來相比較,無論是投入的總量,還是人均的投入量,xx試驗區均處於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撐能力較弱,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

  近年來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顯著進步,特別是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對於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區域內農業生產的方式較粗放、良種覆蓋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標準化規範化技術的普及率不足,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等問題較普遍,隨著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科技支撐能力弱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區域內的農業科技研發能力、科技儲備能力、農業技術推廣與示範能力、產業化升級的科技支撐等都還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強。xx試驗區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6.4年,低於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為6.75年水平,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接受新知識、技術能力的能力弱,特別是試驗區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滯留農村的多是老年、婦女和兒童,農業生產勞動力素質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體系有待健全。

  xx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產業技術支援體系建設、標準化規範化技術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體系、市場營銷和資訊體系建設等方面,有待加強和完善。

  四、對促進xx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xx試驗區成立以來,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關於支援xx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工作推進建議方案的要求》精神,積極支援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xx試驗區人口數量、國土面積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區,貧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區,是全省具有重要戰略的地區。加快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於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xx地委、行署及相關部門結合本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3321”工程(300萬畝草地畜牧業、300萬畝特色經果林、300萬畝蔬菜,xx萬畝茶葉、xx萬畝中藥材),結合工程的實施,制定了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工程和“十帶百園”(xx個5萬畝以上的的xx大特色產業帶,113個5000畝規模以上的特色農業示範園)措施,明確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定位、發展思路和目標,思路清晰。

  我們認為:在促進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要始終堅持實施“工業化”、“城鎮化”帶動戰略,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產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用城鎮化理念促進農村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在鞏固糧食基礎的前提下,要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專案為載體,良種良法配套為基礎,規範化基地建設為重點,產業化發展為保證、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為根本,下大力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1、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加快體制機制建設。

  充分發揮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有利條件,加大改革創新步伐,要創造更寬鬆的政策環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快試驗區農業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創xx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機制,建立充分調動社會各類資源積極參與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為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對試驗區支援力度。

  從中央、省級層面,要制定對xx試驗區更大的支援政策,在專案、資金、人才等各方面,進一步加大對xx試驗區的支援。特別是要加強試驗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在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水電路配套等多方面給予更大支援。

  3、加大對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援。

  一是建立xx試驗區與省級農業主管部門、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建立緊密聯絡的專家團隊制度,充分利用專家資源優勢,為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充分發揮專家團隊優勢,獲得資訊、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援。

  二是建議xx試驗區農業主管部門,按照確定的重點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加強與部、省相關部門單位的聯絡,組成特色產業專項考察調研組,深入試驗區開展專項調研,從全省發展的戰略高度,對試驗區各優勢特色產業,再次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進一步理清產業發展思路、明確產業發展的措施,促進區域產業之間的合理銜接,強力推進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

  三是省級農業主管部門在農業產業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農田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民科技培訓等方面,將xx地區納入優先支援和建設範圍。

  四是試驗區政府、農業部門,要充分考慮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總體佈局,充分整合有效資源,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共同推進產業協調發展。

  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5

  xx縣屬於老、少、邊、窮、庫區縣,位於xx省西部,xx市東南面,素有xx“門戶”之稱。全縣農業人口25.6萬人,耕地面積31.7萬畝,其中水田27.9萬畝,旱地3.8萬畝,林地面積180.9萬畝(xx年統計資料)。在深入實施精準扶貧、推進全民小康社會的攻堅期,如何摸清農業農村基本底數,推進農業結構轉型調整,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農業農村生產發展現狀

  1、農村勞動力構成情況。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18.6萬人,其中男勞動力9.5萬人,女勞動9.1萬人,農村從業人員16.8萬人,較xx年減少0.4萬人,減少2.4%。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目前,全縣完成農村公路建設197公里;實施“五小”水利建設,新增改善灌溉面積3.28萬畝。自來水受益村132個,在xx年基礎上增加1.5%,通村公路134個,增加2.3%,農村通電與通電話村134個,與xx年持平。

  3、農村能源物資消耗情況。農村用電量2481.9萬度,較xx年增加26.3%;氮肥施用量8615噸,減少11.2%,磷肥施用量3147噸,減幅達到4.4%,鉀肥施用量1098噸,增幅3.4%,複合肥施用量7030噸,增幅46.7%;農用薄膜施用296噸,增幅17.0%,柴油1385噸,增幅18.2%,農藥456噸,增幅8.1%。

  4、主要農作物生產情況。全縣農作物種植總面積59.9萬畝,增幅9.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21.5萬畝,增加4.2%,產量7.37萬噸。一年生經濟作物種植27.96萬畝,在xx年基礎上增加3.65萬畝,增幅15%。柑橘種植22.4萬畝,產量17.9萬噸,增幅分別達8.3%和19.3%;特色水果種植0.34萬畝,增幅3%,產量1.8萬噸。

  5、畜牧漁業生產情況。全縣生豬出欄15萬頭,增幅5.6%;牛出欄0.89萬頭,增幅8.5%;羊出欄2.5萬隻,增幅6.4%;家禽出籠86萬羽,增幅5.5%。肉類產量達12758噸,增幅達8.8%;水產養殖1.5萬畝,增幅1.7%;產量達2424噸,增幅達10.1%。

  6、農業裝備發展情況。xx年,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1萬臺,16萬千瓦,增加0.39萬臺,2.4萬千瓦;機耕面積達18萬畝,增幅84.5%;機收面積9.3萬畝,增幅達106.7%農機作業面進一步加大,農業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

  7、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xx年,全縣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1.8億元,年遞增4%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5318元,增速達13%以上。

  二、農業農村發展制約因素

  1、農業生產老齡化趨勢明顯。調查的7個鄉鎮70戶農民,353人,其中務農人員139名,佔調查人口的39.4%,外出務工103人,佔31%。50歲以上務農人員73人,佔52.5%。務農人員老齡化趨勢嚴重,且呈逐年增長態勢。今後,農業面臨“誰來種地”、“誰會種地”、“誰種好地”的問題將日趨嚴重。

  2、農村勞動力素質整體不高。調查的務農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124人,佔89.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人,佔1.4%。勞動力素質低下,思想保守,接受新品種、新技術、新事物能力不強;特別缺少開拓創新意識,創業能力不足,難以擺脫傳統生產方式“固囿”,盲目生產,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的整體提高。

  3、農業扶持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據調查,達嵐鎮都用村農戶楊勝好,這些年兒子在外打工,賺了一點錢,堅持回家創業,去年養了20多頭羊,今年準備擴大規模,但對“到哪個部門爭取政策支援”、“有沒有貸款扶持”等政策一竅不通。調查的70戶農戶,95.7%的農戶對惠農政策缺乏瞭解。政策的“公開性”和“透明性”不足,直接導致農民對政策的“認知感”、“獲得感”、“滿足感”大打折扣。

  4、農村土地拋荒問題較嚴重。隨著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價格水平較低,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村有知識、有頭腦、有能力的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導致農村部分土地拋荒棄管,且有逐年加重趨勢,極大地影響了農業生產的平穩、持續和健康發展。

  5、農村土地流轉組織化程度低。調查發現,目前,農村土地大部分透過“親戚代種”、“少量租金轉包”、“他人免費承包”等農民自發形式進行分散流轉經營,農村土地流轉規範化、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不高,影響了農村土地整體利用效率。

  6、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不平衡。調查發現,基礎條件較好的鄉鎮,機耕率達到了60.3%,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較高,其它山區鄉鎮,由於受特殊的地理環境制約,大部分還在採用牛力耕作,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平衡,嚴重製約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三、農業農村發展出路及對策

  1、堅持政策惠農,讓農民發展生產“動”起來。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人員和資源優勢,把各類農業優惠扶持政策,梳理、彙總成冊,當好政策“宣講員”,加大中央和地方各項強農、惠農、扶農、助農政策宣傳,為農民發展生產注入一針“強心劑”。積極鼓勵引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回鄉創業,及時根據政策調整方向,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因人而異,搞好產業規劃,實施產業開發,把農業扶持政策用活、用好、用足,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建立信貸資金支援新型經營主體的長效機制,簡化農業信貸資金申報、審批程式,開闢信貸資金支援“快速通道”,讓農村有為青年敢用、有好農業信貸資金,在家門口創業致富。

  2、堅持制度管農,讓農村土地流轉“活”起來。建立農村土地向種植大戶、種養能人、家庭農場、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規範、合法、有序流轉機制,讓農村產業帶頭人吃下一顆“定心丸”,鼓勵他們採取土地入股、土地轉讓、土地出租、土地託管、土地置換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流轉,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明確農村土地產權歸屬,建立土地流轉公證制度,完善土地流轉監督機制,健全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讓土地流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利可圖,切實用好、用活每一分土地,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在農業生產上的增值效益。

  3、堅持科技興農,讓先進技術全面“推”起來。堅持強化產學研結合、農企校聯結,緊緊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加快先進技術引進、示範、推廣,透過創新技術整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效率。健全縣鄉農技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一主多元”、“三位一體”的農業服務體系,確保技術推廣責任到村、服務到人、覆蓋到面。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著力培養一批有頭腦、懂經營、善管理、能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進一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不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4、堅持裝備固農,讓現代農業生產“跑”起來。大力實施農業機械裝備提升行動,完善農機購置、政策性保險等補貼政策,加快新型農業機械引進、示範和推廣,重點引進更新一批農業排灌、運輸、耕作、植保、收割、加工機械,實現農業裝備高效化、自動化、智慧化。要加快節種、節水、節肥、節工等節約節能型農業裝備引進利用,不斷拓展農機作業領域,提高農機服務效率,積極推動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讓先進農業裝備“領跑”現代農業發展。

  5、堅持產品優農,讓農村群眾儘快“富”起來。大力推進“產品優農”戰略,建立一批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健全“全程化”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強化產前、產中、產後質量跟蹤服務,切實保障好“舌尖上”的安全。堅持農產品質量監管、產品產地認證、品牌建立同步跟進,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加快“三品一標”認證,加大“名、特、優、新”品牌建立,以監管促品質,以品質創品牌,以品牌提質量,以質量贏市場,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大力推進“網際網路+農業”行動,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特色農產品銷售網店,藉助電子商務的強大網路推介力,搶佔市場先機,向市場拓展要“效益”。

  6、堅持產業強農,讓農業經濟迅速“升”起來。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產業強農”戰略,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施結構最佳化調整,促進產業轉型提質增效。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產業化發展上的“火車頭”作用,大力推進骨豬、烤煙、茶油、生薑、葡萄、佤鄉米等特色產業“八大園區”建設,不斷提升產業規模和檔次。充分調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特色種養業,加快創意、休閒、迴圈、觀光、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培育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致富門路,打造xx農業經濟發展“升級版”,促進經濟高效、生態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

  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6

  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做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為新時期“三農”指明瞭方向,為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新農村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一、農業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xx街道辦事處轄3個管理區、17個行政村、6500多農戶、農業人口23061人,總耕地面積1391公頃,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056元。

  2、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因素:

  ①耕地、淡水、生物資源相對匱乏。近幾年,隨著招商引資事業的蓬勃發展,先後有20餘家專案在xx建成投產,鵝莊管理區全部規劃為市開發區,所轄土地主要用於工業專案發展;神洲生態樂園、濟南鮑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xx煤礦矸石熱電廠等工業專案的開工建設,也佔用了較多的土地資源,使轄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相對緊張,發展現代農業的空間相對狹小。

  ②農業基礎薄弱。xx一直是傳統的工業強鎮,農業發展相對落後,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經營為主,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業,農產品附加值低,現代農業基礎比較薄弱。

  ③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不強。受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當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輕農耕的思想,有個別村的個別戶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現象,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阻力較大。

  3、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

  ①道路暢通,交通方便。轄區內309國道橫穿東西,244省道縱貫南北,駐地位於垛莊、曹範等鄉鎮出入市區的交通要道,即將建成通車的濟萊高速路橫穿xx南部山區並且開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條鄉村路網相連,交通十分方便,為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

  ②距中心城區近,工商業基礎雄厚。xx位於濟南半小時經濟圈內,距離明水中心城區10分鐘車程,容易在資訊、技術、市場、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輻射影響;xx工商業較為發達,駐地工商個體戶達到600多家,從業人員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

  ③招商引資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契機。濟南植物園於去年國慶節前夕建成開園,其規模和植物物種數在全省都位於前列,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觀光農業提供了良機;銀鷺食品專案近期在xx開工建設,為開發種植糧食作物,加快小雜糧、蔬菜、果樹等基地建設創造了條件。

  ④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地下企業”到“地上企業”的轉變和由“黑色產業”到“綠色產業”的轉變,逐漸擺脫了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開創了生態旅遊、機械加工、商品物流等產業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經濟發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按照強項提升、弱項突破,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原則,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全力開啟xx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局面。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充分發揮垛莊水庫低壓灌溉工程效能,維護好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漸擴大水澆地面積,穩步提高糧食總產量和畝產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設提水站,並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計劃5年內擴大水澆地面積6000畝,使水澆地總面積達到12870畝,佔耕地面積的62。進行科學施肥測土施肥試驗,大力推進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機肥,不斷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單位土壤的產出率,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農民增收工程。以產業調整為動力,進一步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依託銀鷺集團,發展訂單農業2000畝。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雞深加工專案,形成年加工肉雞10萬隻的規模。打造品牌農業,培育一批富有xx特色的有機綠色農副產品,做大做強牛羊肉、小雜糧批發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每年新增規模養殖戶10戶;每年遞增奶牛10頭以上,爭取到20xx年,奶牛養殖量達到200頭的規模;建設標準化蛋雞養殖場一處,達到每年產蛋量700噸的規模。發展庭院經濟,引導農戶在庭院中種植花卉、食用菌或從事小型加工業;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3、市場拓展工程。圍繞新農村建設,逐步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在完善駐地商業街、xx商城、美食街、中心大街等商業網點的基礎上,開展放心食品、藥品、農資進村活動,深化郵政服務“三農”,在各村加快建設配送中心和連鎖經營網點,建設改造規範化“農家店”。提高埠西農民公寓樓小區、楊家巷農民公寓樓小區、xx煤礦西山生活區各項服務功能,增強市場的輻射能力,使市場服務網路深入到各村、各居住小區。在309國道、美食街西側分別規劃建設一處大型集貿市場,為周邊鎮、村服務。適時在濟萊路和244線交叉路口,規劃建設一處農副產品週轉批發市場,帶動各村農副產品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4、生態家園工程。以建立生態文明村村為抓手,大力推廣“一池三改”工程,計劃以埠東、埠西、楊家巷三村為主,每村每年改建50戶;進一步加快生態小區建設,每年新建包括沼氣池的生態養殖小區3處,爭取5年內所有養殖小區都配套建有沼氣池;鞏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完善長效機制,引導群眾養成文明衛生習慣。實施造林綠化工程,以南部沙灣村、月宮村、長青村、興旺村為主,繼續實施春季造林和雨季造林工程,在今年完成1005畝可視山頭綠化工程的基礎上,明、後兩年再分別綠化荒山1000畝,3年內在“四旁”植樹10萬株,使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

  5、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結合實際,加強農民培訓,抓好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管理。一是加強科技培訓。利用“科普村村通”版面,建設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宣傳欄,實施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等科教工程,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組織好送科技下鄉活動。二是加強勞動技能培訓。由街道勞動保障所牽頭,結合引進企業的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失地農民進行勞動就業培訓,健全完善“輸出有組織,權益有保障”的運作體系,提高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率。三是加強法制培訓。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開辦法制教育宣傳講座,建立企業調委會;大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群、進學校、進企業”活動,提高群眾的遵紀守法意識。四是加強文化培訓。充分發揮成教中心作用,針對群眾所需設定教學內容,除傳授實用技術外,有計劃地向農民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育新型農民。

  6、農業觀光園區建設工程。依託濟南植物園的建設,在其周邊地區建設農業觀光園區,把xx街道南部建設成為濟南美麗的後花園。在園區功能定位上,主要強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發展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在強化生態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豐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發展綠色環保、休閒娛樂的新型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體驗農業等,並加快餐飲、住宿、車輛服務等配套設施建設,把該區域真正建設成為濟南及周邊地區居民週末、節假日旅遊度假的首選之地。

  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7

  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援下,縣供銷社認真貫徹全國總社實行的“四項改造”的要求以及縣委、縣政府關於促進供銷社改革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精神,把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與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作為供銷社的突出任務來抓。4月初,我社就xx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現狀進行了調研,截至20xx年底止,全縣供銷社已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社17家,入社社員1759戶,經營範圍涉及食用菌、茶葉、高山蔬菜、雪梨、花卉苗木、網箱養魚等產業,輻射全縣10鄉4鎮及周邊地區,帶動農戶近萬戶。專業合作社的建立,促進了當地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的程度,增長了農民的品牌意識,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初見成效

  (1)有效地促進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品牌的形成和市場的開拓。

  供銷社建辦的專業合作社緊緊圍繞“抓質量、樹品牌、促銷售”九字文章做深做透。如xx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從辦社的第一天就開始注重品牌建設,註冊了“山蘭”牌商標,經過幾年的努力,20xx年即獲得“浙江名牌”產品稱號及浙江省著名商標,產品已打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供不應求,在同類產品銷售中每500克即比別人要高上5元左右僅品牌一項即增加效益500多萬元,品牌效益明顯。又如xx縣漁夫有機魚專業合作社利用xx湖這個天然魚場,註冊了“仙宮湖”商標,對xx湖的有機魚進行深加工,質量嚴格把關,每年有大批的仙宮湖有機魚進入南京、上海、溫州、杭州等大中城市的超市。目前,專業合作社大多註冊了商標、品牌意識有所提高。

  (2)有效地推動了農產品的規模經營。

  規模化生產是產業化經營的前提和基礎。供銷社建辦專業合作社就是要引導農民走規模化生產之路,促進產業化經營。xx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xx縣漁夫有機魚專業合作社、xx縣山裡人茶葉專業合作社就是供銷社看準了xx農民發展食用菌這一傳統產業和xx湖5萬多畝水域規模,組織農民共同出資組建起來的。經過幾年的發展,我縣的黑木耳種植面積為7000萬袋,香菇為5500萬袋,已成為xx的一個支柱產業。xx縣山裡人茶葉專業合作社現有茶山1000多畝,還建立了茶葉加工廠,帶動了周邊的種茶農戶300多戶,朱村已成為我縣近遠聞名的茶鄉。

  (3)有效地抵禦了市場風險,增加了農民收入,解決農產品買攤問題是供銷社建辦專業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之一。

  xx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xx縣漁夫有機魚專業合作社、xx縣山裡人茶葉專業合作社均對入社社員實行統一生產、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四統一辦法,同時對社員實行二次返利制度,近兩年共返利127萬元,深受廣大社員的擁護。

  二、存在問題

  (1)這幾年我縣專業社雖然發展很快,全縣截止20xx年底共計創辦專業合作社46家,數量不少,但總體上還處於起步階段,工作發展不平衡專業規模還不大,帶動力還不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也較弱。

  (2)我們xx是一個山區小縣“九山半水半分田”,全縣10鄉4鎮,11萬人口。主要農業支柱產業為食用菌、茶葉、庫區有機魚等。總量不大和實力不濟是困擾我們發展不快的主要原因。但目前我縣4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同一生產的不止五、六家,他們做同一個產品,各自為戰,嚴重地影響了主導產業的健康、快速的發展。

  三、對如何加快專業合作社的看法與建議

  本著圍繞當地特色農業、主導農業、進一步辦好專業合作社、力爭達到建辦一個專業社、推動一個產業、發展一方經濟、改造一家基層社、努力把專業合作社辦成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精神。提出以下看法與建議。

  1、選擇典型,搞好示範。

  這幾年,省、市、縣各級農業部門對專業合作社進行考核,湧現出一批各級示範性專業合作社,其中也不泛省級示範社。他們是我們縣的佼佼者,應很好地總結交流專業合作社建設成功的經驗,剖析問題,找出癥結所在,研究對策措施。特別是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公佈後,我們應抓住這一契機,召開現場會,以典型帶路,做好經驗的總結和推廣,促進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好、更快的發展。

  2、組織業務培訓,提高專業合作社人員素質,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體是農民,他們的文化知識、科技水平相對不高。

  迫切需要得到一種組織對他們的產前、產中、產後進行服務,包括資訊服務、技術服務和銷售服務。因此各涉農部門,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管部門應對各專業社的業務骨幹進行系統的合作經濟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培訓,並組織參觀考察等活動,拓寬視野、逐步提高專業合作社骨幹的業務技能和管理水平,再是形成如農村指導員一樣的制度,派懂管理、能經營的人員到各專業合作社兼職、幫助專業合作社工作、提升合作社的整體能力。

  3、整合資源,共享品牌效益。

  目前我縣各專業合作社品牌管理混亂、沒有形成合力。幾個主要農業產業,沒有形成主要品牌。如一張小小的茶葉,我縣的茶葉總量也不過上百噸,但茶葉商標就有“仙宮雪毫”、“雲河綠羽”、“仙宮凝露”、“金枝玉葉”等將近10幾個。這對提升我縣茶葉的產業化水平和整體形象都造成諸多不利影響。因此政府部門應出面牽頭,解決這一“遍地開花”局面,實施整合品牌戰略。學學景寧、遂昌、松陽分別主打“惠民茶”、“龍谷麗人”和“松陽銀猴”茶葉品牌,採取整合的品牌運作方式,提高了各自茶葉品牌知名度,促進了茶葉有機化標準的實施,達到了良性迴圈。

  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8

  xx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全縣轄四鄉四鎮,104個村委(社群),767個自然村,總人口38.54萬人,農業人口36.49萬人,現有農業勞力力21.81萬人,農村剩餘勞動力7.83萬人。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勞促會關於做好勞務產業工作的統一安排、部署及市勞促會《關於召開促進會二屆五次常務理事會的通知》要求,我縣下發了《關於對全縣勞務產業工作進行調研的通知》,要求縣勞促會、縣產業辦對高良鄉、葵山鎮進行調研,各鄉鎮對轄區2~3個村委會進行調研,透過半個多月深入調查瞭解,據實填寫“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表”、到鄉鎮和村委會座談、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交流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型別、方式、區域、收入等展開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根據《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行動計劃》要求,結合實際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瞭如何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的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意見。

  一、實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行動計劃》的背景

  縣和省大多數縣市一樣,遭遇了罕見的特大旱災,全縣50萬畝農作物受災,成災49萬畝,絕收面積達46萬畝。全縣8個鄉鎮90個村委會287個自然村8.987萬人、4.88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旱災直接經濟損失2.685億元。為了力保人畜飲水、抓好大春生產,縣委政府一方面採取多種措施抗大旱保民生,一方面組織動員培訓農村勞動力使其轉移就業,將此作為特旱年份的“特別行動”。

  二、認真貫徹落實“特別行動計劃”的措施

  針對嚴重的旱災實際,我縣將“特別行動計劃”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來抓,迅速開展調研活動,在掌握基本情況的前提下,提出“旱災損失勞務補”的思想,採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方法,狠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務工技能,不斷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渠道,將此作為組織實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行動計劃》的突破口。

  (一)工作目標

  在貫徹落實“特別行動計劃”工作中,提出勞務產業在年初任務的基礎上,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萬人,確保綜合收入比上年增長13%,達4.7億元以上,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150元。

  (二)調研基本情況

  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特別行動”工作,全面完成各專案標任務,縣勞促會、產業辦按照省、市、縣要求,透過調研,基本掌握了勞務產業及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情況。

  近三年來,我縣累計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6.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80萬人,其中:縣內轉移1.93萬人,縣外轉移輸出1.87萬人;三年間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4.35萬人,其中:實用技術培訓2.93萬人,綠色證書培訓0.45萬人,其它培訓0.9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86億元。勞務產業工作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如高良鄉,全鄉有農業人口25511人,農村勞動力15230人,幾年來平均每年有6000~7000勞動力到縣內外、省內外打工。據統計,今年春節以來,已外出打工的勞動力6000餘人(包括往年外出打工未返鄉的3000餘人)。春節後外出打工2738人,其中,有序輸出轉移154人,自發轉移2584人,年齡結構為:16~40歲的2304人,40~50歲的372人,50歲以上的62人。文化結構為:小學文化以下1915人,初中文化618人,高中中專113人,大專以下文化28人,參加系統培訓的131人,縣內209人,省內437人,省外209人。從事一產業215人,二產業1429人,三產業951人。

  又如村委會,全村委會有10個自然村795戶,3362人,農村勞動力1600人,春節後已外出打工700人,外出打工的勞動力佔全村委勞動力的43%。蚌別村小組壯族青年熊玉興外出打工幾年後,學到了一技之長,走上了公司的管理層,不僅回家新建了20萬元的小洋房,還帶走該村40多名青壯年到該公司打工。新安村是村委會的一個純瑤族自然村,也是一個貧困村,全村150戶,該村幾年來平均每戶都有一個勞動力到外地打工,幾年的外出打工。該村打工回家新建了10~20萬元的新磚瓦房70所。瑤族青年鄧庭芳是該村的特困戶,鄧庭芳攜帶妻子到上海、江蘇打工三年,帶回10萬元資金回家自己動手新建了一幢20萬元洋房,擺脫了貧困。

  (三)主要做法及措施

  1、加強領導,轉變作風

  縣、鄉、村三級勞務產業工作領導小組作為“特別行動計劃”實施主體,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堅持做到責任到人,任務到人,認識到位。勞動保障、農業、扶貧、工會、婦聯、共青團等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了統分結合、各盡其責的良好的局面。

  2、加大宣傳、工作力度,確保“特別行動計劃”圓滿完成

  按照縣委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全縣勞務產業各職能部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了一系列轉移就業活動。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利用節假日,在全縣個鄉(鎮)舉辦了12場農村勞動力輸出現場招聘會,送崗到鄉村。縣勞務產業辦、縣總工會、婦聯、共青團利用節假日到各鄉(鎮)發放招工資訊、培訓資訊和舉辦招聘活動13場,動員農村勞動力在大旱之年走出家門,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縣勞務產業辦、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縣總工會、婦聯聯合開展“萬人春風行”活動,共開展專項招聘活動9場,共招聘企業工人283人,主要輸送到福建、廣東等地。截止4月15日,全縣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945人,其中縣外輸出1958人,縣內轉移3987人,完成全年計劃數的84.4%。

  3、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實現“轉得出、穩得住”的目標,縣農廣校、縣職業中學、縣農機校等培訓機構積極組織各類培訓,努力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到4月15日,全縣共培訓農村勞動力16698人,共中,職業學歷培訓1792人,職業技能掊訓1546人,實用技術培訓11534人。

  4、加大投資力度,為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創造良好的條件

  我縣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多方籌資,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和輸出及宣傳支援,為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存在的問題

  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在縣委政府各項有力措施的推動下,得到有序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特點和問題。

  (一)投入不足

  由於我縣財政及其困難,難以配套轉移、培訓經費,導致工作開展困難較大。

  (二)思想認識有待進一步統一

  部分幹部群眾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行動計劃”認識不到位,對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開展能拖就拖,有放任自流的態度,整體配合協調有待進一步改善。

  (三)務工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由於國家對技能培訓標準還比較低,培訓數量還比較少,體力型輸出還佔較大比例,勞動力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四)勞動力市場及資訊網路建設亟待加強

  勞動力市場及資訊網路建設投資少、進展慢,勞動力市場供求資訊的收集與釋出,主要依靠接傳真、打電話、看訊息、發通知等方式,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更不能達到與用工單位、企業快速連線的目的。

  四、下步工作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領導,進一步提高對做好勞務產業工作的認識

  各級各部門要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全力以赴實施好扶貧、勞動、農業部門的各類勞動力培訓專案,積極配合做好組織動員工作,讓每戶勞力都參加培訓,掌握一點技能,力爭實現“剩餘勞動力有一個轉移一個”的目標。

  (二)加大投入,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條件

  面對新情況,要做好“特別行動計劃”,讓農民走出家門,實現穩定增長,不加大財力投入是無法實現的。應持續較大幅度地增加對“特別行動計劃”的投入,為抗大旱保穩定提供基礎條件。

  (三)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教育制度

  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整體素質不高,難以形成人力資本。這種狀況如不改變,勢必阻礙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程序。結合正在開展的各類勞動力培訓專案,整合各方面有關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資源,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強就業競爭能力。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在普及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開展勞動力就業培訓,積極推廣實用技術教育。同時應根據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及農業現代化要求,有效地對農村勞動力分層次、分專業、分型別的一體化培訓,綜合提高他們的素質技術,給更多的人創造就業條件。

  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9

  為全面掌握20xx年上半年全市農業生產形勢,客觀分析目前農業、農村經濟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張掖市統計局按照省統計局調研要求,會同省局農村處調研組到高臺、臨澤、甘州、山丹四個縣區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組一行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檢視農作物長勢,透過與企業負責人、養殖戶戶主進行深入交流座談,對全市上半年農業生產形勢和全年農村經濟執行態勢有了比較全面客觀的瞭解認識。現將上半年全市農業農村經濟情況報告如下:

  一、上半年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一)農作物播種面積繼續增加。今年以來,張掖境內氣候條件較好,特別是進入5月份以來,降雨充沛,夏糧長勢良好,農業生產形勢健康向好,經初步統計,20xx年上半年完成農作物正茬播種面積414.2萬畝,同比增長2.4%,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7.8萬畝,同比增加5.6萬畝,增長1.99%,在糧食作物面積中,夏糧面積106.45萬畝,同比減少0.45萬畝,下降0.42%;秋糧面積181.3萬畝,同比增加6.05萬畝,增長3.5%.制種面積128.46萬畝,同比增加9.97萬畝,增長8.4%.其中玉米制種面積109.68萬畝,同比增加10.62萬畝,增長10.7%。

  (二)糧食總產量呈現"夏減秋增"態勢。預計夏糧總產量達到4.14億公斤,同比減少572.4萬公斤,下降1.36%;如果後期農業生產不再有大的自然災害發生,秋糧單產按530公斤/畝計算,秋糧總產將達到96099萬公斤,同比增加3002萬公斤,增長3%左右。預計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3.75億公斤,增長2%左右。

  (三)經濟作物種植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經濟作物面積增加的絕對量和速度均有上升,油料、蔬菜、中藥材和蔬菜及其它制種分別達到38.21萬畝、32.09萬畝、23.55萬畝和15.56萬畝,其中蔬菜及其它制種面積增幅較大,增長13%,四大作物佔到經濟作物面積的94.8%。

  (四)畜牧業生產穩步健康發展。從青飼料面積達到10.96萬畝,增長42.5%;預計大牲畜存欄90.38萬頭,增長2.1;牛存欄78.22萬頭,增長5.09%;牛出欄10.35萬頭,增長5.5%豬存欄72.13萬頭,增長2.53%;豬出欄48.19萬頭,增長3.1;羊存欄341.67萬頭,增長6.6%;羊出欄77.37萬頭,增長7.81%。

  二、上半年農業生產主要特點

  20xx全市上下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對新建日光溫室、鋼架大棚等設施農業建設,發展高原夏菜、綠色有機農產品、草食畜牧產業,建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予以大力支援。

  (一)設施農業發展加快。縣區透過整合惠農資金、政府貼息貸款、協調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設施農業發展得到長足發展。如甘州區對連片新建50座以上的日光溫室,每座補助5000元;臨澤縣從20xx開始每年整合涉農專案資金5000萬元,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高臺縣對當年採用新型材料連片打建,種植溫室30座、50座、100座以上的,每座分別給予1000元、2000元、3000元獎勵補助;民樂縣對連片新建10座以上的高標準層架式食用菌大棚,每座一次性補助資金6000元。由於各級政府扶持力度加大,進一步調動了種植大戶、農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從事設施種植的積極性。20xx年新建日光溫室4890座、鋼架大棚9250畝,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6.5萬畝,設施種植業面積呈兩位數增長態勢。

  (二)創新經營機制增活力。將創新農業經營機制作為激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積極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透過土地資源大量流轉,催生了一大批專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了農作物制種、馬鈴薯、高原夏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了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步伐。20xx年,全市農地流轉面積122.35萬畝,比上年增加5.6萬畝。整村流轉60個,面積20.67萬畝。全市50-100畝規模經營單位3148個,100-500畝規模經營單位2093個,500-1000畝規模經營單位497個,1000畝以上規模經營單位245個。透過土地流轉形成的規模化經營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高臺縣綠洲農業有限公司,在高臺縣的南華、宣化兩鎮以畝均800—1000元價格流傳農民土地1.8萬畝,新建活動式鋼架大棚3000座,陸地標準化種植蔬菜1.5萬畝,今年畝均收入可達到5000元以上。

  (三)龍頭企業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生力軍。各級政府把扶持龍頭企業作為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激發農業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培育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農業企業、專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為主體的新型經營主體呈快速發展勢頭。20xx年農業龍頭企業國家級1個,省級41個,市級101家。如張掖市綠涵公司積極發展以高原夏菜為主的特色蔬菜產業,先後投資1.3億元在荒灘上修建5萬噸、佔地2萬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蔬菜水果保鮮庫、6000平米集約化全自動育苗中心、618座鋼架拱棚標準化設施蔬菜示範區,採取訂單種植、最低保本價收購、保鮮貯藏、定點運銷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在甘州,高臺,臨澤、民樂等地落實高原夏菜面積4萬多畝,年銷售收入達到2.2億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20xx年2月28日,綠涵公司與俄羅斯CTK貿易公司成功簽訂了50萬噸果蔬出口協議,首批300噸果蔬產品於5月27日正式啟運。今年1-4月份,張掖市農產品外貿出口逆勢上揚,實現自營出口總額6437萬元,同比增長29%。

  (四)畜牧業生產健康穩定發展。以建成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市建設為主線,狠抓政策扶持、規模養殖、疫病防控、專案建設等關鍵環節,全市畜牧業生產呈顯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年初,市、縣區黨委、政府均以1號檔案形式出臺扶持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採取引導鼓勵扶持的辦法支援散養戶出院入區,鼓勵養殖大戶以區建場,以區帶戶,以戶促場,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勢頭強勁。今年已新建各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117個,其中:肉牛36個、肉羊65個、奶牛11個、生豬5個。20xx年張掖調查隊畜禽監測大型規模養殖戶,生豬飼養量5000頭以上27戶,比上年增加2戶;牛飼養量1000頭以上的32戶,比上年增加13戶;羊飼養量1000頭只以上的149戶,比上年增加6戶,禽飼養量10萬隻以上的3戶,比上年增加2戶。

  三、農畜產品價格形勢分析

  根據這次調研及農業、畜牧部門提供的資料分析,今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基本保持穩定波動不大,畜產品價格起伏較大。

  (一)糧食價格基本穩定。上半年主要農產品小麥、大麥、馬鈴薯價格維持在2.1元/公斤、1.8元/公斤、1.5元/公斤,與上年同期相比基本穩定,略有上漲,玉米價格從去年年底的1.7元/公斤,恢復性上漲到目前的2.1元/元左右。

  (二)蔬菜價格波動較大。今年春節前,受冰雪冷凍災害天氣影響,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影響春節期間蔬菜價格大幅度上漲,同比上漲2-3倍。進入5月份以來,以娃娃菜、甘藍、西蘭花、葉菜等為主的大宗蔬菜出現價格大幅度下跌,下跌幅度達到50%以上,蔬菜批發市場娃娃菜、甘藍、葉菜類批發價格在0.4-0.5元/公斤之間,種菜效益大幅度下滑,特別是規模種植戶出現嚴重虧損狀態。

  (三)牛肉價格保持穩定,羊肉價格開始回升。二季度,牛肉價格達到54元/公斤,與一季度環比基本持平;肉羊生產經過一年多的價格低位執行,現已企穩回升,平均價格在42元/公斤左右。

  (四)生豬產品價格繼續走高。一季度,生豬及豬肉價格平穩,分別達到19元/公斤和27元/公斤。二季度,生豬和豬肉價格持續走高,分別達到22元/公斤和32元/公斤,環比分別上漲15.8%和18.5%.受生豬價格大幅上漲影響,仔豬價格居高不下,15公斤仔豬出售價格達到800-900元,20公斤仔豬價格達到1200元,仔豬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

  生豬價格大幅度上漲的主要原因:一是生豬產能下降,供小於求。經歷了20xx-20xx年近2年的養殖虧損之後,大量中小散戶退出養豬業,淘汰自繁母豬,壓縮存欄量,縮小養殖規模,導致母豬存欄下降,仔豬補欄不足,產能下降;二是部分自繁自育規模養殖戶,囤欄惜售仔豬,導致仔豬價格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或待賈而沽,不願出售,造成有意願養豬的養殖戶望而卻步;三是在微利和虧損的情況下,很多散養戶堅持不下來,從事散養的人越來越少。

  (五)禽類產品價格逐步回暖。一季度,雞蛋和活雞價格走低,分別達到8.2元/公斤和16元/公斤。二季度,雞蛋和活雞價格逐步回暖,分別達到8.8元/公斤和18元/公斤,環比分別上漲7.3%和12.5%.麩皮、胡麻餅、育肥豬料、蛋雞飼料、肉雞飼料價格上漲,環比漲幅分別為2.9%、3%、17.2%、20.7%、7.5%。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災害性天氣影響農業生產。進入4月下旬,全市出現大風、揚沙天氣,部分地方發生沙塵暴,使日光溫室、鋼架大棚、拱棚和大田覆膜作物受損。4、5月份氣溫溫差波幅較大,甚至出現極端低溫、霜凍,導致正值出苗的玉米制種及沿山地區油菜幼苗受到低溫凍害的影響。

  (二)農畜產品價格波動大。進入5月份以來,以娃娃、甘藍,葉菜等為代表的大宗蔬菜價格創歷年新低,菜農種植效益嚴重受損,種植效益下滑,規模種植戶出現嚴重虧損狀態;羊出欄價格連續兩年持續走低,進入5月份以來價格雖有所回升,但規模養殖戶仍處於虧損狀態,養殖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傷,補欄積極性不高;生豬價格近期居高不下,價格超出了理性上漲預期,加大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費支出,嚴重影響到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五、意見建議

  一是切實抓好農作物田間管理。抓好"三夏"、"三秋"農業生產,指導農戶加強以玉米、馬鈴薯為主的秋收作物田間管理。加強病蟲害的預報和防控,降低病蟲危害損失。加強與氣象、水務部門的協作,及早預防乾旱、冰雹、洪澇等災害,確保農業豐產豐收。

  二是強化科技指導和資訊服務。加強對農民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和其他技能的培訓,大力推廣設施農業、迴圈農業和高效節水農業實用技術。加強對農產品市場前景、供需狀況、價格趨勢等調查和預測,及時提供農產品供求資訊服務,確保農民群眾產得下、銷得出,價格穩、收益高。

  三是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力度。落實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確保各項支農惠農補貼資金髮放到位,讓農戶在最需要資金的時候拿到直補款,使惠農政策的效果發揮好,最大限度地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對新建的設施農業,實行傾斜性政策資金扶持。引導農村能人、種養大戶、運銷大戶、龍頭企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辦農產品流通實體。加強綠色有機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穩步推進特色農產品生產向無公害、綠色化、有機化方向發展,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市場佔有率。

  四是加快生豬生產供給側改革。生豬行情的變化,是市場規律調節的結果,也是基於2年虧損期的恢復性補償。政府相關部門應未雨綢繆,統籌協調,防止豬肉價格大起大落。一方面促進生豬市場供給總量平衡,防止下一個"豬週期"的到來。另一方面應促進生豬生產適應在產品結構和品質方面上檔升級,扶持生豬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產業化飼養,支援養殖戶和龍頭企業引進良種、繁育良種,擴大和提升養殖規模和水平。同時,建立健全生豬預警體系,政府相關部門全面掌握全國及周邊地區生豬產銷形勢,對生豬生產形勢做出準確判斷,準確調控生豬市場,促進生豬生產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農村農業情況調研報告 篇10

  按照上級開展農村人才工作調研活動的要求,我局組織相業務單位進行,採取發放統計表和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實地走訪等形式,進行了一次全面細緻的農村人才調研活動,現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經過調查,全縣農業農村基本情況如下。一是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方面。新幹縣農業局現有農業專技人員19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35人,管理人員29人,工勤人員28人。具有高階專業技術職務15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64名,初級專業技術職務47名,未聘任高中初級專技人員9名。學歷分佈為:本科以上57人,大專學歷30人,中專學歷為48人,分別佔專技人員總數的42.2%、22.2%、35.5%。年齡結構為40歲以下為62人,4150歲的為56人,51歲以上的為17人,分別佔專技人員總數的45.9%、41.5%、12.6%。專技人員從事種植業專業的有65人,畜牧獸醫專業的29人,農業機械專業的12人,經濟專業有24人,水產類5人。二是農村實用人才方面。全縣農村現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5610人。其中生產能手4602人,經營能手477人,能工巧匠531人。在生產能手中,種植能手3023人、養殖能手1376人、捕撈能手5人、加工能手198人。

  二、農業農村人才使用成效

  我縣農業農村人才在省級現化農業區建設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我縣廣泛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科技進村入戶活動,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努力培養一批種養能手、經營能人、合作社帶頭人等,每年培訓實用人才達2.5萬人次以上,陽光工程培訓3000人以上。實現了優質稻率達95%以上;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85%以上。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以上。全縣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10個,科技示範戶1000戶,輻射戶xx戶。全縣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30家,縣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82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7家,市級25家。全縣百畝以上種糧大戶142戶,百畝以上柑桔種植大戶112戶,千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戶100戶。全縣在工商局註冊登記的合作社有180家,其中省級示範社10家,市級先進合作社12家,農戶入社率達6%。

  三、緊缺或急需人才情況

  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針對鄉鎮農技人員年齡偏大,3年內急需招聘35人充實到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服務“三農”人才850人,其中農村社會管理人員200人,農業企業管理人員100人;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技術指導員100人,農村經紀人150人,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200人,其它人員100人。

  四、人才引進情況

  透過落實國家“高校畢業生基層培養計劃”和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近3年我縣招聘7名專業人員,引進了186名專家、學者。

  五、主要做法與經驗

  近年來,我縣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服務我縣現代農業產業更加明顯,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是強化人才工作組織領導。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完善人才管理體系,推動政府人才管理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轉變,執行機制和管理方式向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捷高效轉變,推進人才工作依法管理。二是最佳化人才政策環境。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修訂完善《新幹縣農業科技人才引進辦法》,繼續加大引才力度。

  實施創新

  人才培養政策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保護科技成果創造者的合法權益,鼓勵和支援科研人員在創新實踐中成就事業並享有相應待遇。三是加強人才工作隊伍建設。健全人才工作機構,充實人才工作隊伍,加大培訓力度,推動人才工作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對農民技術人員開展種植、養殖業和技藝性培訓;規範完善各類專業技術培訓機構,突出抓了公共知識的培訓,依託各職能部門開展了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同時,在農村人才培訓方面,突出以鄉鎮為基礎,主管涉農部門為主體,“支部協會”為載體,將培訓課堂直接辦到基層生產一線,面對面與農民群眾進行傳授知識和技能,舉辦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開展了向基層農村選派具有一定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的優秀人才開展幫扶工作、職稱評定。完善農民技術員、農業技術、畜牧獸醫等初級評審,評審工作做到一年開展一次活動。四是加大人才工作資金投入。實施人才投資優先保證的財稅金融政策。縣財政優先保證對人才發展的投入,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情況,按一定比例並有較大幅度地提高人才工作經費。建立了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我縣按每年不低於20萬元的標準,納入財政預算體系,保障人才發展重大專案的實施。完善稅收、獎勵政策,積極引導和推動企事業單位加大對人才開發的投入,形成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多元投入機制。加強對各類人才資源開發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管,切實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五是抓好《人才規劃綱要》宣傳與落實。切實抓好《人才規劃綱要》的輔導培訓和教育宣傳,加強對《人才規劃綱要》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制定規劃綱要各專案標任務的分解落實方案和重大工程實施辦法。

  六、主要困難和問題

  目前我縣農村經濟增長中科技含量較低,農村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的農技推廣型、生產開發型、經營管理型人才十分匱乏;農民參與培訓機會省少,培訓時間短,培訓質量不高;培訓資金投入不足,縣級農村人才培訓開展困難;農村條件艱苦,農村人才引進困難重重。

  七、下一步打算及有關對策和建議

  為進一步做好我縣農業農村人才工作,我縣將著重從以下五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明確農村人才主體。對農村人才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建立一支養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專家”、“田秀才”隊伍。農村人才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們紮根農村、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努力鑽研科學實用技術,以自己的模範行業和示範作用,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勤勞致富,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二是注重農村人才開發。把農村人才開發作為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向農村延伸的突破口,著重圍繞我縣水稻、生豬、果業、蔬菜、水產五大主導產業發展,引進高質量實用人才,切實為“三農”服務。三是樹立正確的農村大人才觀。摒棄傳統的以學歷和資歷論英雄的舊觀念,農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長的都是人才。四是加大農村人才培訓力度。著力培訓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現化農業發展提供科技保障。五是加大財政投入。農村人才的引進、使用、培訓和創新都需要政府扶持和財政支援,從而促進我縣農業農村人才有序健康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