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18篇)
2022年新課標心得體會
一、2022新課程標準實施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實全國教育大會部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現將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印發給你們,於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
各地要統籌謀劃、系統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落地實施。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培訓,多種形式強化課程改革理念和改革總體要求的研修交流,實現校長、教師及教科研人員、教育行政人員全覆蓋。加強課程實施管理與指導,制定省級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並報教育部,明確學校課程實施的工作要求。要大力推進教學改革,轉變育人方式,切實提高育人質量。加大條件保障力度,保證課程有效實施。
二、2022年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18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2年新課標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1
學習新課標最切身的體會就是教師教育理念和師生角色的轉化!
1、教育理念的轉化
新課程要求教師確立新的教學觀,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式顯現多樣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師的概念中,教學就是講課,就是把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把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進行灌輸,“填鴨式”教學是某些教師慣用的教學方法。在新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於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化身,以權威自居。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起輔導、幫助、引導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學生的控制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透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
2、要正確認識新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透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學習方式,能夠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提倡這樣的新的學習方式,是現實的要求和未來的需要。
總之無論我們多麼習慣和喜歡從前的教學模式,無論有多大的艱難險阻,新課標已經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方向,只有跟著新課標的方向,我們也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2
說真的,新課程實施已經多年,但我並沒有認真地去研讀過新《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教學上也是渾渾霍霍,憑著十幾年的老經驗不知誤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個學期以來,我擺正了心態,揮手告別過去,認認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學,以求自我專業的發展。我開始學習其他教師的論文,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現象:這些教師的論文中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因此,帶著疑問,我認真地學習了這個新課標,再結合自己具體的教學實踐,我有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
1、要學新的《課程標準》,理解新課程的目標,準確把握課程功能、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把握新課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課程標準與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比較,其體例、結構、表述與呈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新的思想品德課程設計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為橫座標,以成長中的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為縱座標,作為內容整合的邏輯。
2、教師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在新課程目標下,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資訊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於分析綜合資訊,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和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等。因此,為了適應教學,教師應透過自學或培訓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透過報刊,雜誌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實知識。總而言之,教師一定要透過學習後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
3、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為“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為“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裝滿一桶水,享用一輩子”的思想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師生之間和教師之間要積極主動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1、師生合作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
2、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課程中要開設思品綜合實踐活動課,由於綜合實踐活動課包括的知識的內容很廣,有資訊科技、各種專業知識、科研方法等。因此,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幾乎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該課程的教學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它相關學科,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對學生的活動課指導。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學會合作。
三、教師要成為學生的促進者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有五大內涵:知識體系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習過程的激勵者,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迴歸到“立人”上。教師的角色轉變到“促進人的發展”上,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與新課程的理念相適應的。
1、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當學生在觀察、討論時,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智力發育低下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生理缺陷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激勵每一位學生,面對學生的活動成果,教師應喜出望外、讚歎不已:“科學的發現總是屬於孜孜不倦、頑強探索的人”;面對學生的創新想法,教師應不恥下問:“這麼新奇的想法你是怎麼想出來的?”面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應熱情引導:“換個角度想想,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呢。”同時還特別應處理好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學習內容中的知識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這樣,學生始終處於被激勵的氣氛中,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學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課程標準完全改變了以往課標“知識——能力——情感”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也應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準確?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項技能是否形成,並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
4、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趨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思品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按公民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去塑造自我,實現“超我”。
四、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強調,教學“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我們知道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學生的內驅力非常重要,以學生為主體是獲得好的教學效果的根本保證,任何脫離學生的實際認知特徵的教學行為都是事與願違的。本著“人的思想品德是透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化了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五、教師要有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課程中,增設了培養學生的素質的內容。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前瞻性和獨創性。總之,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善於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新課程實施,而教材和教師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僅提供一些簡單的素材,因此,還要我們教師細心揣摩發現與思品教學背景相關的素材,挖掘思品課程資源,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日漸完善,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充實自己,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新課程的實施中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只要我們勇於實踐,不斷探究,我們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不斷髮生的問題,真正做到“用科學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學生,用聰明智慧的火花點燃每一位學生”。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3
一、在課程標準引領下落實核心素養
提到“數學核心素養”其實我們並不陌生,近幾年“核心素養”一直是各類教研培訓的熱門話題。在此之前我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運算能力”、“直觀想象”、“資料分析”這六個方面以及10個關鍵詞。“核心素養”的概念在我頭腦中還是很空泛的。今天聽了史寧中教授的解讀,我才明白數學核心素養是在學生本人參與的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這就完全顛覆了傳統課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節計算課的集訓就能提升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應用。核心素養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要求老師滲透在每一節課,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圍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展開。這次新課標的修訂就是要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
二、在學科融合中凸顯數學本質
其次就是實現學科融合的理念與潮流,數學絕不是孤立的學科,它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為各門學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學科奠基。有些孩子排斥數學學科主要是因為傳統數學課主要侷限在教室裡,雖然教材中也有綜合實踐課,但真正落實的或者說有效落實的並不是很多。如何以新課標為依據設計出既凸顯數學本質又能學科融合的主題式學習課程將成為老師們思考的重點方向。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4
今天,帶著學習的心態認真閱讀了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比了兩個課程標準的區別,讓我收穫良多。
新課標把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進一步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結合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最佳化學校育人藍圖。
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為此2022版課標專門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並作了描述,幫助教師把握教學的深度與廣度。
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小學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切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動,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數學核心素養被表述為“三會”,即“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要“聽數學”為“做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透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受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驗自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自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一些結論,不需要老師教,學生在自己操作、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感悟到並且得到這樣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2022版課標所體現的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學習數學的最終於目的是應用,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生產實踐,所以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絡生活實際,整理相應的數學內容,像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學生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能力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便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以識到數學的實用性。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5
語文課程致力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培養學生求真創新的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及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課標更加註重保護學生的個性。學生是獨立的有思想、有主見的行為個體,我們語文教學務必要重視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不能在學生畢業時,腦子裡的東西都一模一樣。在近幾年中,尤為重視在語文教學中保護學生鮮明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經過多年的共同努力,初見成效,但我們還得繼續努力。
課標是“綱”,提綱挈領,讓老師抓住重點;課標是“燈”,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透過學習新課標,四學年老師對相應學段的課標要求有了更深、更精準的體會。本次學習對於老師們理解和把握教材及教學理念,有效實施新課程教學意義重大。全面掌握新課標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四年級全體教師將繼續靜下心來研讀新課標,研究新形勢下的教學策略,為孩子們的終身學習,為接下來的教學順利進入新課程改革奠基!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6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公佈,這是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驗方案》執行20年來的首次系統修訂,是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10年後的再次系統修訂。
課程是實現育人目標的最重要載體,也是教師教、學生學、質量評價的直接依據,新方案和新課標的頒佈,將開啟新的教育教學改革。針對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我談四點體會。
以“一體設計”為導向
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體現一體化設計。首先,體現“學段一體化”,即體現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銜接,整合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九年一體化設計;改革藝術課程設定,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在課內課外學習活動方面也進行了一體化設計,明確課後延時服務時間與教學時間的關係。
其次,體現“教、學、評一體化”,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是中小學“教、學、評”的基本遵循,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和考試命題建議,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素養立意的命題思想,素養立意的試題更有結構性、整體性、情境性等真實任務的特點,讓測評發生在知識處於生成狀態或應用狀態的情境之中。這一變化必將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評價尤其是考試命題工作產生重要影響。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
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突出核心素養導向。即核心素養貫穿於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的全過程,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遴選課程內容,研製學業質量標準,推進考試評價改革,是此次修訂釋放的一大重要訊號。
強調核心素養導向,就是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特別是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教學中,各門課程都要思考,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如何體現學科特徵。此次修訂,明確本課程著力培養的學科核心素養。如數學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得怎麼樣,語文老師不僅要關注語文學得怎麼樣,更要關注學生價值觀和品格的形成,這就是核心素養的要求。
以“學科實踐”為導向
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強調實踐導向。即強化學科實踐,推進育人方式變革,為此,各學科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和教學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實踐活動的要求,如觀察、考察、實驗、調研、操作、設計、策劃、製作、觀賞、閱讀、創作、創造等,因此,落實課標要求就是要把這些實踐性活動真正落在實處。在學科整合上,進一步加強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開設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將勞動、資訊科技及其所佔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在跨學科學習方面,專門設立了佔10%課時比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了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帶動了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了實踐性要求。
課程內容是課程標準修訂最為實質的問題。本次課標修訂的一項重要變革,是跳出了學科邏輯和知識點羅列的傳統方式,以主題、專案、任務等結構化的方式來組織課程內容,強調學生在主題等活動中,透過完成學習任務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親歷實踐、探究、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學習過程,反映了課程內容改革的新動向。
以“雙減政策”為導向
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介紹,在義務教育課程修訂過程中,把落實好中央關於“雙減”的要求全面融入到修訂工作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修訂以中央新決策、新部署為根本遵循,堅決落實“雙減”工作就是其中重要的指導思想之一。方案、課標修訂明確提出要堅決將“減負增效提質”作為修訂的`重要目標,提出要加強義務教育課程建設,必須對教與學的內容、方式進行改革,做好做實做強學校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專門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質量標準對於教師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定。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實際教學過多過難等問題,對於有效地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供了指導。
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在作業設計、改革考試評價等多方面呼應了“雙減”的要求。作業是課程改革中不可忽視的關鍵領域,在評價建議部分,專門增加了作業評價建議,對作業型別、作業層次、作業立意、作業量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在教學提示、教材編寫建議部分,也明確提出了作業習題設計要求,要減少死記硬背、機械重複作業,豐富作業型別,增強作業針對性,增強實踐性作業,要控制作業量和作業難度。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剛剛頒佈,本人的學習還在起步階段,本人的學習不夠深入全面,請各位批評指正。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7
聆聽了史寧中教授對於新課標的解讀,對於數學課程有了更加系統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兩點收穫:
一、對數學核心素養的本質理解
數學不僅只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數學研究過程是透過抽象得到數學研究物件,透過推理得到數學結論,透過模型搭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樑。而數學核心素養可以表述為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數學眼光的核心是數學抽象,它體現了數學的一般性;數學思維的核心是邏輯推理,它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性;數學語言的核心是數學模型,它體現了數學學科應用的廣泛性。因此對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應該貫穿學生數學學習的始終,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也是數學思想培養的過程,這也許在一節課的教育中實現不了,但應當作為教作文吧師數學教育的“魂”,這將為學生提供正視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二、對未來數學課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課標修訂的兩大要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這說明未來數學課程將會聚焦於學科育人和跨學科教學,也是我們一線數學教師應當致力於研究的大方向。
對於數學學科而言,我們應該注意到四基、四能與核心素養的有機結合,在課程內容結構化調整的基礎上把握好每個內容領域的核心概念,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同時,新課標對各個內容領域都進了細微調整,最大的變化在於增加了“代數推理”,增強了“幾何直觀”。如何基於兩個代數基本事實,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滲透代數推理?如何設計“尺規作圖”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對於圖形的直覺?也是亟待思考的命題。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8
4月2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門學科的課程標準。當天就算沒有成為熱搜第一,也刷爆了朋友圈,新修訂的數學義務課程標準讓我們感受到與2011、2022版明顯不同,聆聽史寧中教授解讀,引發對後續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有效落實修訂後課標精神諸多思考。其中史教授提到了教學不僅要有結果性目標,還要關注過程性目標,需要學生參與其中。對此非常認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活生生的人,面對每一個學生,教師需要思考教學實施中每個環節學習目標是什麼,讓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活動,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給予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數學的活動經驗,因為有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可以更利於學生直覺的培養,學好數學。
在講座中,我們還需要關注史教授提出的新的話題或者說是之前被我們忽略的數學思想,如代數推理、抽象結構、加法模型、尺規作圖、數的表達、幾何直觀等。講座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這些核心概念、核心詞史教授也只是概要性的描述和解讀,課標修訂再具化、專家講解再細緻,能否真正落地實現,還在於每一位一線教師的理解與認同,平日常態教學開展。所以,今天的講座為一線教師進一步闡釋了課標修訂的意義與價值,課標的變化之處和教學建議,明確指出教師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一體化設定,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課標的學習為教師今後教學指明方向,但因為修訂後的課標有較大的變化和要求,對教師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絕非一、兩次講座就能實現教學的改變。修訂後的課標必然會帶來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身為教師,不可能置之度外,而是需要順勢而為,積極投入其中,有所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必須與時俱進,我們,師者,更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助力。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9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為目的,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更新了課程理念,為促進語文教學高質量發展,培育時代新人規劃了落地路徑。
新課標提出了立足核心素養、構建學習任務群、加強課程整合、變革學習方式、重視評價導向等五大理念,和2011年版、2001年版課標相比較,新課標在傳承中有創新,修訂幅度很大,特別是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學業質量、跨學科學習等的提出,對未來語文教材修訂、教學變革、學業評價等必將產生深刻影響。
從課程目標看,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時代實實在在地到來了。關於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內容,本次修訂的義務教育階段課標,與高中課標思路基本一致,提出了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方面的內容,高中階段的“文化傳承與理解”在義務教育階段變為“文化自信”,表述的順序也發生了變化,這樣的變化,從學科教學方面正面回應了“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另外,課程目標分學段的要求,也改變了以往課標中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與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板塊的劃分,分成了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交流與表達、梳理與探究四個領域,更加突出了語文學科教學的綜合性與實踐性。
從課程內容看,新課標最大的變化就是從“主題與載體形式”“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兩個方面,構建了3個層面6個學習任務群,首次以具體內容描述的形式明確了“教什麼”和“學什麼”,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內容做出了規定。這6個學習任務群分屬於三種在語文學習上處於不同功能層次的型別,分別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內容與呈現方式的清晰化,對於提升語文學科育人質量和教學效率都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學業質量是本次課標修訂的又一個突出亮點。課標從學業質量內涵、學業質量描述兩個方面,對學到什麼程度進行了明確定位。在學業質量描述部分,具體闡述了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應該達到的學業成就,分四個學段用了近5000字的篇幅,進行了細緻定位。學業質量和學習任務群中的學習內容,細化了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的問題,指向性、操作性都很強,對於教學實踐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跨學科學習成為了語文學習倡導的方向。課標明確提出,要“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與以往課標中的“綜合性學習”相比,“跨學科學習”目的在於引導學生以語文學習為基礎,開展跨學科的學習活動,聯結課內外、校內外活動,圍繞學科內外、社會生活中的話題,進行探究活動,注重真實情境中的活動與體驗、問題與探究、設計與表達,發展問題解決、團隊合作、實踐創新等綜合素養,是新課標核心素養導向的具體體現。
新理念、新目標、新內容。新的課標為語文學科教學高質量發展勾畫了清晰的藍圖。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要主動將課標學習和具體教學實踐對接起來,對照學習,實踐反思,這樣才能保證在今後的教學中不偏離方向,進而不斷提升育人、教學質量。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10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檔案,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在閱讀《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後,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以個人視角看其中的“驚喜”與“挑戰”。
驚喜:標準明晰,操作具體,指導性強。
此次新課程方案課程實施的要求更加明確,標準更加具體,對一線教師操作的指導性更強。
育人目標更明確——以落實核心素養為關鍵抓手。仔細研讀課程方案可以發現,新修訂課程方案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素養導向”。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細化為每個課程應著力培養的核心素養,強化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要求。
一體化設計——以橫向關聯互動和縱向進階銜接為思路。方案、課標在課程設定更最佳化,對美育體育、勞動課程做系統設計。在學段一體化設計方面,幼小銜接、小初銜接,正在形成專門的方案。在課內課外學習活動方面也進行了一體化設計,在保證教學時間與原方案不變的前提下,明確課後延時服務時間與教學時間的關係。這個部分的設計,為基層學校開展學段銜接、課後延時等工作,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指導。
作業改革——以評價撬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課標在評價建議部分,為推進作業改革,專門增加了作業評價建議,對作業型別、作業層次、作業立意、作業量都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一部分內容為基層學校作業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質量標準——為“雙減”政策落實提供專業支撐。本次課程標準修訂,有一個創新點,就是首次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專門提出了學業質量標準。在學業質量標準中,對於教師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定。基層學校在落實“雙減”政策時,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實際教學中學得過多、學得過難的問題,對於下一步有效地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供了指導。
挑戰:深化教學變革是關鍵。
新方案、新標準更加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確保“五育”並舉,構建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聚焦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更加註重各學段之間的銜接,體現不同學段目標要求的層次性。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跨學科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倡導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
基於新課程標準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對照一線實踐,在新課標落地上我們仍將面臨“挑戰”和“突破”,即深化教學變革。
革新狹隘認知,強化育人觀念。要徹底擯棄以“考試、分數”為追求的“傳統”評價和狹隘教育觀,明確課程的育人價值,堅持素養髮展為導向。明確本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義,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革新單一指標,強化綜合評價。要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依據校本實際,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創新評價方式,健全體系,形成以指向全人發展和麵向未來的綜合評價體系。
革新學科封閉,強化學習方式。例如語文課標要求在語文學科“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綜合科學課和大語文內容,主張“研學”活動。這需要我們推進綜合學習,積極開展主題化、專案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
革新脫離實際,強化解決問題。要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絡,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對生活問題的認知和處理。
革新統一標準,強化個性化學習。要透過開展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指導,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以大規模的個性化學習環境的創設和學習活動的規劃,落實因材施教。
教學變革的核心在教師,因此,我們只有在認真學習研讀課程標準,激發教師活力,提升教師素養和能力上狠下功夫,才能突破挑戰,把育人藍圖變為現實,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11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我們的教育即將步入一個新的時代。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新課標的第一個突破:強調核心素養
任何國家的教育都離不開本國和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教育的本質就是傳承文化、創新知識、促進人的發展。我們透過教育傳承文化,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選擇合適的資源,把優秀的、符合時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傳給下一代,同時還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創造具有時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2、新課標的第二個突破:學業質量
2011年頒佈的國家課程標準只有內容標準,就是知識點標準,它超越了教學大綱的內容要求。現在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專門有一個學業質量標準,就是內容標準加上學業要求,再加上學業質量。學業質量不只是基於知識點的考試成績,學業成就綜合表現是以本學科核心素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學業質量是所有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作業、測驗的依據。
基於新課標的實施,對我們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們的目標是關注素養,不只是關注知識點。知識點目標是階段性目標,是小步子、小階段,我們的目標要變大。素養目標不是靠上一節課、也不是靠聽就能聽出來的,要強化學科實踐,自己去嘗試去感受的過程。還有要推進綜合學習、跨學科學習。做“適合每個人”的教育,即要落實因人導學等方面。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備課、實施教學的時候要提前預設,看看能提升學生哪方面素養,需要學生做什麼,怎樣的學習效果最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達到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的效果。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12
透過馬雲鵬教授深入解讀和實操介紹,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課標在課程理念、目標、內容等方面的明顯變化,更清晰地瞭解到內容結構化的特徵,瞭解到教學內容一致性和階段性的體現,認識到學科結構化的目的是使學習者瞭解所學內容之間的關聯,而不是個別知識的掌握,從內容之間的關聯中體會其中的核心概念(或基本概念、大概念),這些核心概念在其後的學習中反覆運用和強化,有助於知識與方法的遷移,結構化的內容會使學生學習變得更輕鬆更持久,有助於達成“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13
新課標的制定讓我們關注到結構化教學的重要性。馬雲鵬老師講座中提到結構化的三方面意義,結構化突顯內容的關聯,課程內容結構化目的在於體現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一個學科的基本原理,進而促進其學習內容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結構化有助知識與方法遷移,內容結構化使得零散的內容透過核心概念建立起關聯。核心概念可以把主題內零散的內容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強化更多的知識與方法,並將其運用於新場景的學習之中,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結構化促進核心素養形成。隨著學習程序的遞進,學習內容不斷擴充套件,使學生的核心素養逐步形成。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14
聽了馬雲鵬教授對於課標2011版和2022版的對比,對新版課標的核心素養一致性以及結構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理解學科本質的一致性中,馬教授以數與代數領域為例,例如數的認識就是數字+計數單位,在整數、小數、分數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在每個學段知識的肢解,讓學生體會到知識之間的聯絡。在數的認識學習基礎上,數的運算就水到渠成,更加容易體會數的運算的核心的一致性就是計數單位的“累加”。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整數、分數、小數的計數單位學習中,把不同的學習內容進行關聯,讓學生體會知識不是獨立分割存在的,把零散、碎片的知識串聯起來。在自然數、十進位制、分數、小數的計算學習中,讓學生體會到本質就是計數單位的累加,就是核心概念可以促進知識與方法的遷移。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15
學習了馬雲鵬教授關於2022版新課標的解讀後,我對如何“聚焦核心概念,落實核心素養”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核心素養統領下的內容結構化。2022版新課標,對課程內容做了一些調整,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要求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重視數學內容的直觀表述,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係;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形成,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其中,新課標對學習主題進行了結構化整合,以“綜合與實踐”主題為例,將“量與計量”移至“綜合與實踐”板塊,以主題學習的方式出現,更注重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強調將知識內容融入學習之中,倡導跨學科的主題學習。這一改變,也對我們教師做出了挑戰,我們應當用整體性、一致性的眼光看待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精準把握教學,促進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把握,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16
有幸聆聽了課標組專家——馬雲鵬關於課標解讀的講座。馬老師重點分析了核心素養中主題結構化的特徵一共分為三點: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在講解一致性時提到了運算過程中,不論是整數相加、小數相加還是分數相加,其本質都是計數單位個數的“累加”。在我們日常教學中,我們新授課時也應該滲透計數單位這一核心概念,不僅是學會演算法,更要理解算理,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能體會到在運算時相同數位相加、相同分數單位相加的本質其實就是相同計數單位的累加。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17
在馬教授的介紹中我瞭解到課程目標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以“三會”作為長遠目標統領大局,從“四基,四能,情感態度觀”三方面詮釋總目標,而學段目標是對這三方面的分解,並且在其中融入了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而“課程內容”的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地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重視數學結果形成過程的,在教學中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係;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主題結構化整合,其結構化特徵是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的,並且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機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中都能看到主題結構化的例子和特徵。
2022新課標心得體會18
核心素養不是固定在某一學段的知識能力,而是長期的、學生終身發展需要的素養,馬教授聚焦核心素養,詳細解讀了新課標,讓人受益匪淺。尤其是內容結構化,有整體性、一致性、階段性三個特徵。在講解一致性時提到了不論是整數相加、小數相加還是分數相加,本質是一致的,都是計數單位個數的“累加”,整數、小數、分數在數的認識教學中也是一致的,都是數字+計數單位進行教學。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打通數集的關聯,把握數的一致性,對學生形成數感和發展符號意識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