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試題:長孫儉

語文文言文試題:長孫儉

  長孫儉,本名慶明,方正有操行,神彩嚴肅,雖在私室,終日儼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雖貴遊造門,亦不與相見。太昌中,邊方騷動,儉初假東夏州防城大都督。周文帝臨夏州,以為錄事參軍事,深敬器之。從平侯莫陳悅,留儉為秦州長史、防城大都督,委以後事。

  渭州刺史可硃渾元奔東魏後,河渭間人情離阻。刺史李弼令儉權鎮渭州。儉將十餘騎冒難赴之。復隨機安撫,羌胡悅服。轉夏州刺史,甚得人和。時西夏州仍未內屬,而東魏遣許和為刺史。儉以信義招之,和乃歸附。

  荊襄初附,周文表授儉都督三荊等十二州諸軍事。所部鄭縣令泉璨為百姓所訟,推按獲實。儉即大集僚屬,遂於聽事前引己過,肉袒自罰,舍璨不問。於是屬城肅勵,莫敢犯法。周文與儉書曰:“近聞公部內縣令有罪,遂自杖三十,以肅群下,聞之嘉嘆良久不可言。”

  儉清正率下,兼懷仁恕。有竊盜者,原情得實,誨而放之。荊蠻舊俗,少不敬長。儉殷勤勸導,風俗大革。務廣耕桑,兼習武事,故邊境無虞,人安其業。吏人表請為儉構清德樓,樹碑刻頌,朝議許之。常與群公侍坐,及退,周文謂左右曰此人閒雅孤每與語常肅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周文謂儉曰名實須相稱志安貧素可改名儉以彰雅操。遷尚書左僕射,加侍中。

  儉嘗詣闕奏事,時大雪,雪中待報,自旦達暮,竟無惰容。其謹愨若此。後薨於夏州總管。臨終遺令:斂以時服,素車載柩,不設儀仗,親友贈襚,一無所受。諸子並奉行之。又遺啟請葬周文帝陵側,並以所賜宅還官,詔皆從之,追封鄫國公,諡曰文。《北史》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儉初假東夏州防城大都督。假:藉助

  B.河渭間人情離阻。 離阻:離散,渙散。

  C.儉嘗詣闕奏事。 詣:到

  D.親友贈襚,一無所受。 贈襚:贈給死者衣物。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文謂左右曰/此人閒雅孤/每與語常肅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周文謂儉曰/名實須相稱/志安貧

  素/可改名儉/以彰雅操。

  B.周文謂左右曰/此人閒雅/孤每與語/常肅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周文謂儉曰/名實須相稱/志安貧素/可改名儉/以彰雅操。

  C.周文謂左右曰/此人閒雅/孤每與語常肅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周文謂儉曰/名實須相稱/志安貧素可改名/儉以彰雅操。

  D.周文謂左右曰/此人閒雅孤/每與語/常肅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周文謂儉曰/名實須相稱/志安貧素/可改名儉/以彰雅操。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長孫儉為人謹慎,深受信任。上朝奏事時,在雪地裡等待一上午也沒有懈怠,周文帝更是對他敬重和信任有加,常委以他重要的事。

  B. 長孫儉為政有方,深得民心。鎮守渭州時,由於之前的刺史叛國逃離,導致民心不穩,他能因地制宜地安撫百姓,使百姓心悅誠服。

  C. 長孫儉清廉正直,吏治有方。不僅告誡子孫,自己的喪事從簡,而且他的下屬被百姓控告時,反認為自己有過失,自我懲罰,使下屬們不敢違犯法紀。

  D. 長孫儉胸懷仁慈,深受愛戴。他不僅勤政為民,而且對偷盜之人教誨有加,正因為如此,官吏百姓請求為他建造清德樓,樹碑寫頌詞。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雖在私室,終日儼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雖貴遊造門,亦不與相見。(5分)

  (2)儉殷勤勸導,風俗大革。務廣耕桑,兼習武事,故邊境無虞,人安其業。(5分)

  參考答案

  4.A【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等級:B。假:代理。

  5.B【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能力等級:B。首先要注意“孤”是皇帝自稱,“此人閒雅孤”不合常情,排除A與D項;其次,“儉以彰雅操”不合基本語法結構,排除C項。

  6.A【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能力等級:C和D。“等待一上午”有誤,原文是“自旦達暮”,應是“一天”。

  7.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等級:B。

  (1)即使在家裡,整日莊重。性格不隨意交往,不是志向相同的人,即使王公貴族到家裡,也不和他們相見。(“雖”“私室”“妄交”“造”,大意1分)

  (2)長孫儉勤懇引導,風俗大為改變。一心推廣耕田種桑,加上重視軍隊,所以邊境沒有意料外的事,人們安居樂業。(“革”“務”“習”“虞”,大意1分)

  【參考譯文】

  長孫儉,本名慶明,長孫儉正直有操行,神情嚴肅,即使在家裡,整日莊重。性格不隨意交往,不是志向相同的人,即使王公貴族到家裡,也不和他們相見。太昌年間,邊境騷亂,長孫儉起初代理東夏州防城大都督。周文帝治理夏州,任用長孫儉為錄事參軍事,對他深為敬重。隨後平定侯莫陳悅,留下長孫儉擔任秦州長史、防城大都督,把隨後的事情委託給他。

  渭州刺史可硃渾元投奔東魏後,黃河渭水間人心離散。刺史李弼命令長孫儉暫時鎮守渭州。長孫儉帶領十多名騎兵冒險趕往那裡,又依據情況安撫,羌人胡人心悅誠服。改任夏州刺史,很受人擁護,當時西夏州仍未歸附,而東魏派遣許和為刺史,長孫儉用信義招引他,許和於是歸附。

  荊州和襄州剛歸附,周文帝上奏表授予長孫儉為都督三荊等十二州諸軍事。所轄鄭縣令泉璨為百姓所控告,審查屬實。長孫儉當即召集僚屬,就在聽事前認為自己有過失,露臂懲罰自己,放棄泉璨不加追問。於是屬縣整肅嚴厲,不敢違犯法令。周文帝給長孫儉寫信說:“近事聽說你轄區內縣令犯罪,竟責打自己三十棒,來整肅部下,聽說從嘉許讚歎很久難以平靜。”

  長孫儉清廉正直統領部下,同時胸懷仁慈。有盜竊的人,追究屬實,教誨後釋放他。荊蠻的舊時習俗,青少年不尊敬年老者。長孫儉勤懇引導,風俗大為改變。一心推廣耕田種桑,加上重視軍隊,所以邊境沒有意料外的事,人們安居樂業。官吏民眾上奏表請求為長孫儉建造清德樓,樹碑刻寫頌詞,朝廷商議予以准許。常與各位公卿侍奉皇上,等他退出來,周文帝對左右的人說:“這人嫻靜文雅,我每次和他交談,常常肅然有敬畏感,恐怕在不當之處。”另一天,周文帝對長孫儉說:“名實必須相稱,你的志向安於貧困樸素,可改名為儉,來昭彰你高雅的操守。”升尚書左僕射,加授侍中。

  長孫儉曾經前往朝廷上奏政事,當時下大雪,在雪地裡等待稟報,從早到晚,竟沒有懈怠的面容。他就是這樣地謹慎忠誠。後來死在夏州總管的任上,臨終留下遺言:“用當時服裝收殮,用素色車輛運載靈柩,不設定儀仗,親友贈送的禮物,全部不要接受。幾個兒子都遵奉實行。遺言還要求安葬在周文帝陵墓旁,並把所賜宅邸歸還官府,詔令都聽從,追封他為鄭國公,諡號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