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醉翁亭記教學實錄
王君醉翁亭記教學實錄
《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王君醉翁亭記教學實錄”,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學習《醉翁亭記》,有三處討論很出彩。
一. 醉翁眼中之人。對文字第三自然段的討論很深入靈動。很難忘記陳西蕾一語中的:這些快樂出遊的人都是老百姓喲!
二.對於三十九歲的歐陽修為什麼自命為“翁”的討論。極有意思。見下文。參與討論的同學有:周峰立、吳語寒、冉雪立、黎建志、楊珮璇、王垚……
三.總結階段關於歐陽修、范仲淹、陶淵明、劉禹錫、李白、杜甫、龔自珍的比較閱讀。在談到歐陽修“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時,順便就把30課《詩五首》中的四首詩都拿出來做了一個總體的比較。確實,陶淵明、李白、杜甫、龔自珍和歐陽修,可比之處太多了啊!課堂最後十分鐘,容量很大,效益可觀。
總之,《醉翁亭記》的教學,總體構架還需要進一步思考,但細節上,留下了許多美好的片段。
【課堂實錄片段】
師:歐陽修被貶滁州時,其實只有39歲,他為什麼居然自稱“翁”,還把自己描寫成“蒼顏白髮”呢?先在課文中找找理由。
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師:哦,在他們喝酒的客人朋友中,他的年齡最大。這是表層原因。請繼續思考。
生:“翁”給人感覺是很受人尊重的。
師:一般的老頭子文言文中叫啥?
生:叟。
師:哈哈,就是,《愚公移山》中,那個被批判被諷刺的老頭子就叫“智叟”。
生:歐陽修自稱為翁,表達出一種自得的心境,滁州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生:歐陽修是滁州的長官,他在心理上有一種優勢。
師:有道理。你看王老師,還不算老。但在學校校齡算長的,資歷算深的,所以,很多年輕老師就叫我“老王”,我一點兒都不生氣,還高興得很呢。(眾笑)
師:中國是有老人崇拜的心理的。你看中國神話中很多重要的神仙都是老人,比如玉皇大帝,龍王等等。《愚公移山》中開篇就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你看,把愚公寫得這麼老,一方面是主題的需要,一方面呢,中國人就是非常尊重老人的。人的年齡越大,好像智慧就越多。比如孔子在《論語》中怎麼描寫人的一生的變化的——
生: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師:人到了七十歲以後就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了,年齡不僅是身份的象徵,也是學識、風度的象徵。
生:老人已經經歷了生命的各個階段,對世事理解很深,能夠做到與世無爭了,無功利之心了。所以,歐陽修自稱為“翁”,想表達自己的追求是沒有功利的。
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一份純粹的.愛國愛民之心,並不在意自己的得失。這對於洞穿世事的老人,更真實吧。這王老師很能理解。一般來說,越年輕就越注重名利。比如說王老師,十年前要是評我一個優秀教師,我會很激動。但是現在評我一個優秀教師,我還是很幸福,但不會太激動了。(眾笑)
生:我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歐陽修縱情山水,早已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在滄桑的大自然中,他忘記了時間,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齡,把自己看作了經過長期的歲月的打磨而富有智慧的人。
師:這個感悟很獨到。人在自然中,受到大自然的宏偉、高深、神秘的薰陶,於是覺得自己和自然一樣悠久一樣豐富。
生:我想歐陽修肯定有點兒少年老成。
師:少年老成!應該有道理。但凡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的人都少年老成的。
生:在中國古代,戰亂繁多,人的生命本來就短暫得多。很多人五十來歲就死去了。歐陽修39了,在當時看來,他確實也走到人生的秋天了。
師:有道理。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不像現在,男人四十歲,還是半成品,五十歲以前,都還是青年呢。(眾笑)好像歐陽修活到69歲,在當時看來,也算長壽了。活到40歲了,確實已經到人生的後半段了。
生:我覺得主要還是老人受的約束相對較少,所以更能放浪形骸,更能夠隨心所欲。於是歐陽修就把自己想像成為一個老人了。
師:從這個“翁”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受人尊重的歐陽修,一個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歐陽修,一個充滿智慧和悟性的歐陽修,一個愛國愛民無功利心的歐陽修,一個隨心所欲縱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歐陽修……
【自評:這個教學片段有意思,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他們居然能夠從很多角度去參悟歐陽修自命為“翁”的原因,有理有據,層層深入。二班的孩子,真是很有思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