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內容

《再別康橋》內容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展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再別康橋》內容

  全詩共寫了三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寫康橋之美。那河畔的金柳、波光裡的豔影、軟泥上的清荇、榆蔭下的一譚,構成了一幅寧靜、秀美的大自然的畫面。在世人的眼中,康橋美得如同“西天的雲彩”。事實上,康橋的自然景觀固然美,但並非天下第一、舉世無雙。這種景色在英國、在歐洲、在中國其他地方也能找到。那麼詩人為什麼會有獨鍾、深深眷戀呢?恐怕有兩個原因。第一,康橋之美是與詩人在此生活過的美好青春回憶交融在一起的,並因詩人必須離去天各一方而更加在其心目中增添價值。第二,康橋是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自然景觀因人文氛圍而更顯其美。因此,詩人描畫的自然美的背後有知識之美、智慧之美的支撐。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康橋在詩人心目中是西方文化的象徵,也是詩人信念與理想的象徵。總之,康橋之美不能單從自然景物的客觀方面去理解,他應該是客觀景物與詩人個人經歷、主觀情感甚至政治文化理念的一種契合。

  其次是寫出了詩人的心緒之亂。在平和舒緩的抒情基調中,詩人的內心世界其實是不平靜的,甚至是多種感情因素混合與交織的,難以彌平現實和夢想之間的衝突。當然,這種紛亂的思緒在詩中的表現是透過意象的象徵和暗示的語言含蓄的表達的。“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的形象是變幻不定的,心頭的感覺是波動盪漾的,暗示出心境的不平靜。“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萍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彩虹是詩人“理想”即“夢”的象徵,但它竟被“揉碎”在“沉澱”,這是詩人心緒之亂的主要投射的象徵性寫照。結合詩人對中國現狀的不滿、反感與消沉的思想情緒,可以體察到他那種熱情衰退、理想幻滅、愁思欲罷不能、情懷欲舒難展的心緒。

  再次是寫離別之悵,康橋曾寄託著詩人多少美好的回憶,多少甜蜜的夢想,多少青春的歲月。正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問中所說的:“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種甜蜜的洗禮,……我敢說的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界是康橋幫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一句話,康橋是詩人知識啟蒙和精神承認的地方。由此,再別康橋,那種惆悵迷惘之感,那種孤寂悽然之情,油然萌動於其心而難以解脫。所以,“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個曾有過熱血沸騰之時的戰士,曾在“五四”的戰旗下宣傳過西方人道主義原則、主張個性解放思想的民主青年,曾抨擊過封建軍閥統治、吐露過對勞動大眾的情感和對革命志士的敬意的詩人,在信仰難以實現、挫折接踵而來的階段,那和布林喬亞的軟弱性的暴露,那種知識分子多愁善感的心緒的萌動,人們是可以體會和理解的。沉浸在惜別、眷戀與追憶之中,嘆息著對中國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夢的破碎的悲觀,這正是《再別康橋》中貫穿始終的情調。

  拓展閱讀:《再別康橋》藝術賞析

  繪畫感與意境美是本詩的最大特色。詩中意象眾多,皆鮮明豔麗。“物”與“我”、情與景和諧互滲,創造了柔美的富有魅力的`意境。所謂意境,即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思融合而成的藝術境界。詩人為了創造物我交融的意境,首先強調了描寫上的形象性與畫面感。詩中的夕陽、星輝、波光、豔影、榆蔭等突出了光線的明暗感,金柳、雲彩、青草、彩虹等具有強烈的色彩感,招搖、揉碎、盪漾、漫溯等又呈現出意象的動感。詩中每一節都是一幅畫,組合在一起則是整體和諧的藝術空間。詩人在追求繪畫美的同時還出色地把“我”與“康橋”糅合在一起敘寫。“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在這裡,“我”的依依惜別的形象始終在康橋的風姿中佇立。“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康橋的波光豔影也無時無刻不印在“我”的心中。這種將寫景與抒情自然而然地相交融、毫無分離造作之感的技巧,營造出物我同一、情景互滲的氛圍,達成含蓄沖淡、柔美婉約的古典式意境。

  本詩的比喻奇異陌生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動而富有象徵性和暗示性。徐志摩曾說過;“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的淹沒了你的靈性。”這話道出了詩人為何一再在本詩中運用比喻手法的原委。詩人曾多次託物寄情,自喻為物,以表達自己對康橋的依戀之情,如“我”與康橋的水草相合,“我的心”成了波光閃閃的康河。這些比喻因緣而起、隨景而生,喻象取之於大眾熟悉的事物,比喻所建立起來的想象性聯絡又給人新鮮感。此外,“河畔的金柳”與“夕陽中的新娘”,“悄悄”與“別離的笙蕭”,他們之間的比喻關係卻喚起陌生化的新鮮審美感覺,不落俗套且貼切自然。就比喻而言,過有陌生化顯示詩人的創造力,但卻造成喻意晦澀難懂;過於熟悉化固然能明白易懂,但一個好比喻被反覆使用後也會喪失審美的新鮮感。本詩的比喻多處於陌生與熟悉之間,這是最佳的審美臨界點。本詩的象徵性意象也值得注意。所謂“象徵”,通常是指甲事物按時乙事物,甲事物因具有審美的感性特徵而被注意,乙事物則不在文字中出現而須讀者體味、索解。這也就是修辭學上的借喻或隱喻手法。本詩中,“西天中的雲彩”既是描述性意象又是象徵性意象,暗示著西方社會和西方文化的色彩絢麗。“彩虹似的夢”,彩虹處於想象而非眼前實景,夢是含義豐富的意象,整個意象組合的隱喻內涵則是詩人的理想與願望。

  聞一多主張的建築美和音樂美在詩中也有獨到的體現。“建築美”其實是比喻性說法,意詩行排列相識的整齊勻稱。本詩共有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六至八字,其中第一、三行都比第二、四行出頭一字,而第二、四行基本上比第一、三行拖出二字。著是“建築美”詩歌實驗的一種標本。音樂沒是指詩歌節奏的勻整和韻律的和諧。本詩每行基本上都保持三個音節,即有三個停頓(三個章節之間的小停頓和一行詩結束後的稍長停頓),形成全詩的統一節奏。詩中的第二、四行押韻,每節詩自換一韻,具有一種抒情小調似的旋律感,與全詩輕柔的情感基調相吻合。第一節與最後一節詩在內容上呼應,在形式上對稱,在韻律上合拍,給人週而復始、迴圈往復的旋律美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