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鬥的故事
龍虎鬥的故事
龍虎鬥是戲劇龍虎鬥。清代花部亂彈作品。又名《下河東》、《白龍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龍虎鬥的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泰山東麓,萊蕪境內,在萬福山脈的西部,突起一座小山頭。南北走向,長約二公里。山峰綿延起伏,其型酷似蛟龍。故名龍山。汶水支流之一的孝義河就發源於此山。
明朝洪武年間,山東發生瘟疫,以當時的醫療條件,根本無法控制疫情。十人中有八九人死於瘟疫,很多地方成了無人區。土地大面積荒蕪。鑑於這種情況,明朝政府決定從山西洪洞、冀洲的`棗強移民,到山東開發荒地,恢復生產。
一夥移民經過千辛萬苦,來到萊蕪,見這裡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就在此地定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勞作,眼見莊稼長勢喜人,豐收在望。卻不料天不作美,幾場暴雨下來。孝義河水暴漲,沖垮了河堤,淹沒了農田,莊稼顆粒無收,農民只有望水興嘆。這時,有一個南方的風水先生路經此地,就出了個主意,說洪水氾濫是龍山的蛟龍在作怪,只有困住蛟龍,才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於是就把周圍的四個村子改名為東、西、南、馬四龍固,以此固住蛟龍。
卻說孝義河下游,有一座小山。因山上有一座元代寶塔,故名塔子嶺。在嶺北崖石壁之下,有一塊形狀酷似老虎的巨石,尾東首西,卻回頭面向東北,窺視著龍山方向的蛟龍,當地人都叫它回頭石虎。石虎的右腿伸至孝義河內,擋住北來河水,不讓南流。只逼得河水繞了一百八十度的彎,奔向大汶口。
雖然有了四個龍固,也沒有固住蛟龍。每逢雨汛季節,蛟龍發威,烏雲遮天,雷電交織,風雨大作,水天淪為一體
洪水暴漲,欲將石虎淹死。石虎不甘心失敗,奮起抵抗,惹得龍顏大怒,騰空下擊。石虎呼嘯突起,拼死迎戰。這一場龍虎之鬥,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此時雨如傾盆,水似翻江。洪水逆流,高低落差達幾十米。河堤決口,牆倒屋塌。田禾被水淹沙壓,人們叫苦連天,怨聲載道。石虎水患,危害了人民,激怒了蒼天,據文獻記載,明朝天啟五年,即1619年正午,天降大雨,空中一聲炸雷,驚天動地。石虎應聲到入河中,順流而下。從此結束了龍虎爭鬥,沒有了決口水患。
一九五八年,萊蕪縣政府抽調三千多名民工,在孝義河上游修建水庫。在庫底加深時,挖到一股泉水。一時噴湧飛濺,如龍口吐水,不幾時,水庫便滿,不落不溢。所以也叫龍口水庫
現在,沒有了水患,人民安居樂業。水庫成了旅遊區,周圍的四個村也把龍固改為龍崮。以示對蒼天和政府的感謝!
拓展知識:《龍虎鬥》戲本
寫宋朝初年,因劉鈞割據河東,宋太祖趙匡胤御駕親征。以歐陽方掛帥,呼延壽廷為先鋒,二人夙有嫌隙。呼延壽廷在陣前勇創劉鈞,並發現元帥歐陽方通敵事實。歐陽方先發制人,矇蔽趙匡胤。反誣呼延壽廷造反,殺人滅口。趙匡胤因此被困河東。呼延壽廷有子呼延贊,天生喑啞,夢中得神靈治癒,並授以鞭法。呼延贊遂招兵買馬,隨母統兵至河東,攻克白龍關,一戰而誅劉鈞,並直逼御營,必欲鞭殺趙匡胤,以報父仇。由於呼延壽廷鬼魂出現,說明自己是被歐陽方殺害,呼延贊方才罷手。全劇以擒殺歐陽方作結。此劇故事在明代的通俗演義《北宋志傳》中已見記載,清代《呼家將》中尤為詳盡。在民間流傳的戲曲、曲藝作品中,“呼家將”與“楊家將”並稱,廣為傳流。《龍虎鬥》表現的是地方戲曲中習見的忠鬥爭的主題。作品讚頌呼延壽廷一門忠勇,對他們慘遭讒害的悲劇,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並控訴和抨擊了歐陽方擅權賣國的罪行,“擅斬”一場對其猙獰面目刻畫尤為突出。劇本著重表現呼延贊對宋朝皇帝趙匡胤的鬥爭(所謂“龍虎鬥”)。呼延贊不肯接受封賞,也不要“平分江山”,只求復仇,反抗性格非常強烈。君臣最後雖然和解,全劇的批判鋒芒仍是相當尖銳的。餘治《得一錄·翼化堂條約》中寫到:戲曲中“稱兵劫君等劇,人主偶信讒言,屈殺臣下,動輒招集草寇,圍困皇城,倒戈內向,必欲逼脅其君,戮其仇怨之人以洩其忿者。此等戲文,以之演於宮闈進獻之地,藉以諷人主,亦無不可,草野間演之,則君威替而亂端從此起矣”。《龍虎鬥》表現的思想內容是被封建士大夫視為異端的。《龍虎鬥》在梆子腔系、皮簧腔系的地方戲曲劇種中流傳甚廣。魯迅《阿 Q正傳》中引用過紹興亂彈(紹劇)《龍虎鬥》中趙匡胤唱詞“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呼延贊唱詞“手執鋼鞭將你打”。從前,這出戏在紹興幾乎是婦孺皆知的,農民稱之為《啞子開口龍虎鬥》。1956年秋,浙江省紹劇團整理演出,整理本收入《中國地方戲曲整合·浙江卷》(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