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蘊涵著范仲淹崇高的政治境界
《岳陽樓記》蘊涵著范仲淹崇高的政治境界
導語:中國優秀的經典詩詞歌賦和小說文學等數不勝數,讀後都給人心靈啟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岳陽樓記》蘊涵著范仲淹崇高的政治境界,希望大家喜歡,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范仲淹首先說明了作記的緣由是受朋友之託,接著寫岳陽樓之大觀,然後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有覽物而悲者,有覽物而喜者,最後則點明瞭《岳陽樓記》主旨。對上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悲和喜——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也就是“進亦憂,退亦憂”。難道就沒有快樂的時候嗎?有,但必須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表達了作者偉大的胸懷和崇高的境界。范仲淹這種“先憂後樂”的精神,將是我們民族永遠的精神財富。
范仲淹的思想體系是孔孟所建立的“民本”政治觀念。他講求正氣與仁義道德,主張改革和廉潔奉公。他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的人生哲學是積極的,對自己的修養是刻苦認真,嚴以律己。在《岳陽樓記》裡,范仲淹首先描寫了洞庭湖變幻莫測的奇觀,並把天氣的陰晴與遊人的憂樂進行聯絡和對比。透過由景生情的.過渡,把關注的焦點由景轉移到情,進而用理性的眼光考察產生不同思想感情的根源,否定了常人注重個人榮辱得失的庸俗心態,然後透過歌頌古代聖賢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提出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標準,抒發了自己要繼續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和滿腔豪情。從行文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范仲淹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之後,絲毫沒有苟且偷安或消極厭世的念頭,以天下為己任的心胸絲毫沒有動搖和改變,仍然情緒高昂,滿懷越挫越勇、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岳陽樓記》透過描繪岳陽樓的自然形勝,以及遷客騷人們在不同景色中所產生的不同心情,批判和否定了遷客騷人們隨物悲喜的人生態度和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狹隘思想,借讚揚古代仁人不為外物所左右,矢志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和抱負,表現了作者雖處受讒遭貶的逆境,仍要堅持理想、關心國事的積極態度。他不但以此鞭策自己,而且以此勸勉和鼓勵滕子京。聯絡到北宋君臣沉溺於享樂、不恤國事的社會環境,更顯出作者這種思想和人生態度的難能可貴。這種憂國憂民、居安思危、積極進取、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思想品德,不但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在今天仍使人深受啟發和激勵。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②
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儘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色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遊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而或”一句就進一步擴充套件了意境,增強了疊加詠歎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范仲淹沒有親臨岳陽樓,透過觀畫結合自己的經歷、感受,文思泉湧,便揮筆書寫起來:“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久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總之,《岳陽樓記》透過寫景、寫心境,表達了作者作為進步政治家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景色或“霪雨霏霏”般惡劣,或“春和景明”般美好,躍然紙上,使人驚歎。《岳陽樓記》兩種景色,兩種心情,其意並不在寫景,而在於透過寫景寫人生際遇,寫仁人志士的胸懷和抱負,而景色也就有了人生際遇的象徵意義。范仲淹的登高思想影響深遠,不僅傳承了我們文化傳統,而且也展現了民族的愛國精神,永遠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