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5篇)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5篇)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1

  每年七月大批的應屆畢業生走出學校大門,擠上就業的獨木橋。20xx年的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20xx年增加75萬人,按70%的初次就業率計算,年內有124萬人無法實現當期就業。而在20xx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495萬人。

  20xx年12月15日至12月28日前程無憂薪酬調查部針對應屆畢業生就業相關問題從企業HR和個人兩方面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3528份個人問卷及225份企業問卷。參與調查的個人中,58%為工作經驗小於2年的新人,21%為20xx屆畢業生。

  225家企業中有61%是外商獨資企業,其次民營企業也比較多佔到23%。個人反饋方面,同樣來自外商獨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比較多,但是比重相當,各佔了39%。具體分佈資料見。

  進一步分析參與調查的個人資訊,參與者學歷分佈如圖2。

  調查發現一,製造行業給應屆畢業生的機會較多,國企和外商獨資企業樂於栽培新人。

  多年的高校擴招,讓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但是這些源源不斷輸出的應屆畢業生“缺乏實踐經驗”“心高氣傲”,不是企業“拿過來就能用”的現成人才。因此大部分企業中,應屆畢業生佔所有員工的比重是很少的,具體比例分佈如圖3。

  對企業樣本進行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製造行業(包括加工製造、汽車、消費品、化工/能源/礦產、出版/印刷等)是錄用應屆畢業生比例較高的。在不到40家應屆畢業生比例超過20%的企業中,有22家屬於製造行業。就企業性質來看,國有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比較樂於“栽培”新人,佔到了這些高應屆生比例企業中的74%,高於樣本總體分佈水平。

  為什麼企業不願意更多聘用應屆畢業呢?以下為HR們錄用應屆畢業生時的主要顧慮。其中“培訓時間長”是HR們決定少錄用應屆畢業生的最主要因素(圖4)。

  調查發現二,應屆畢業生找工作,網際網路是最好的渠道。

  機會不多,合適的招聘、應聘途徑是關鍵。調查顯示,企業HR和應屆畢業生都偏愛網際網路招聘(網路招聘),其次是針對性的校園招聘。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熟人介紹(企業內部推薦)則是機會少但成功率高的一種方式(圖5)。

  調查發現三,雙向選擇:畢業生要“專業對口”,HR重“個人能力”。

  從學校出來,應屆畢業生們大多(65%)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但是卻有著清晰的挑選第一家公司的標準。針對我們列出的6個主要考慮因素,應屆畢業生們做出瞭如下選擇(圖6):

  “專業對口”是被選到最多的條件,其次“職業發展空間”、“薪資福利水平”和“企業知名度”也是應屆畢業生們比較看重的。“行業”和“企業發展潛力”則較少被考慮的因素。但是,當被問及“你第一份工作的內容與你畢業前期望的一致嗎?”,大部分人都回答“差別很大”,選擇“一致”的比例僅佔7%。

  專業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更看重的是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專業。大部分的書本知識與實際操作是有距離的。我們希望所有的員工都有主動學習、時時學習的態度和能力,這樣的人才能勝任更具挑戰性的工作!”一位電子技術行業的HR經理在接受電話訪談時如此說。“學習能力”正是越來越被企業所看重的“個人能力”中的重要部分,另外還有“適應能力”、“執行能力”、“溝通能力”、“領悟能力”等等。正如我們的調查結果所示,近一半(49%)的HR認為“個人能力”是他們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最關注的因素(圖7)。

  在這一調查反饋中,最令我們吃驚的是——選擇“畢業學校”的HR如此之少。探究其原因,發現很多的HR吃過“招名校”的虧,他們往往抱怨名校的學生“自視過高”“容易跳槽”。他們也表示在2、3年的培養後個人能力優秀但是出處平平的員工顯得“更踏實”“更肯幹”。

  調查發現四,應屆畢業生“心浮氣躁”,離職率高。

  “離職率高”也是HR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比較大的顧慮。“培養這些孩子需要我們投入很長的時間、很多的精力。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缺乏遠見,在1、2年中沒有被提拔就改投門戶了。”參與調查的HR按照“年畢業生離職人數÷年錄用畢業生人數×100%”計算了自己企業的應屆畢業生流失率。該數值小於5%的企業不到一半,27%的企業應屆畢業生流失率大於20%,超過30%的達到18%。

  再來看看應屆畢業生給我們的資訊——56%的反饋問卷者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時間不超過12個月,而在第一家公司工作超過3年的僅佔8%的比例。進一步瞭解他們選擇離開第一家公司的原因,“沒有個人發展機會”和“薪資水平低”是促使他們重新找工作的最重要的2個原因(圖8)。

  聽到這樣的聲音,HR不妨反思一下,是否我們給與這些年輕人的關注還不夠?或者應該更多瞭解一些他們的發展需求,儘量創造機會。

  調查發現五,應屆畢業生薪資,由學歷決定。

  由於應屆畢業生的實踐經驗比較缺乏,且發展潛力差異巨大。企業在給畢業生定薪時,學歷仍然是一個常規的決定因素。表1為參與調查企業提供的各學歷水平應屆畢業生主要薪資段分佈。單位:人民幣,千元。薪資段包含起始值。

  由上表我們不難看出,企業為不同的學歷應屆畢業生支付的薪資是存在明顯差異的。可見同學們在學校裡多花的時間企業也給與了認可。當然,不同學歷的畢業生對薪資的期望也有著明顯差異。

  應屆畢業生的期望薪資無論學歷均高於他們獲得的實際薪資,如圖9所示。而期望與實際落差最大的是大專學歷(42%)和碩士學歷(22%)。

  調查發現六,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可在一年後獲得加薪。

  萬事開頭難,學生們最終不得不接受現實的薪資條件。不過,調查顯示,幾乎所有企業(本次調查反饋的比例為100%)會在一年後給應屆畢業生加薪,加薪幅度超過10%的比例高達61%,更有21%的企業加薪幅度在50%以上。近3成的企業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特別的加薪策略。從個人方面反饋的比例來看,也有4成的受訪者一年後的加薪幅度超過10%,其中15%的人獲得了超過50%的加薪。

  一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學生氣十足的應屆畢業生熟悉本職工作、瞭解職場規則,足以讓部門主管和人力資源管理者看出他的自身能力和潛質。那些努力工作、踏踏實實的新人自然會用自己的良好表現贏得一致讚賞,企業也一定會慷慨加薪保留住日後的骨幹力量。一年的時間,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來說實在短暫,但是這一年對一個職場新人來講卻尤其重要,很多工作習慣、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是在這一年中學到並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在這裡,我們要請那些沉不住氣的年輕人們不要那麼輕易地就因為薪資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就決定跳槽,而是去認真想一想,第一份工作能帶給自己什麼收穫。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調研背景:雖然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問題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這個問題成為需要中央領導重點解決的問題。的確,全球金融風暴的愈演愈烈已經是超過半數的企業蒙受損失,畢業生就業的形勢更加不容樂觀。為了更好的幫助我校學生解決以後的就業問題,現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調研思路:參考已有的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 ,我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院應屆畢業生進行分析: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見第2、19、14、25題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見第5題

  3》與是否專業對口,見第7題

  4》地域意願,見第10、11題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見第16、17、20題

  2、畢業生對就業資訊的獲取(包括獲取方式和程度兩方面),見第8、9題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見第3、6題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見第4、15題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含要求學校校,見第21、22題;要求自己,見第23、24、26、12、13題)

  透過對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問題的調查,我們希望分析出我院畢業生對就業的選擇、認知的程度以及作為院方應當做什麼樣的工作來幫助畢業生應對就業問題。

  調查分析:

  一、熱能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2%,其中選擇就業的佔51%。特別注意到有9%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11%的同學選擇出國留學。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研究生畢業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2%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15%的同學堅決不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13%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為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工作待遇和發展機會要大。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是同學們的首選,其他選擇比較平均,沒有人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75%同學選擇1500--3000,沒有人選擇800--1000。

  2、資訊獲取方面:就資訊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5%,不關心的佔5%;就資訊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透過學校就業網站和網上資訊獲取資訊的人最多,各佔17%,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有21%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52%的同學沒有簽約任何單位,只有6%。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25%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30%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28%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有37%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交流表達能力、改革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四成認為需要資金36%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二、環境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有七成同學選擇就業,擇業觀念方面,69%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沒有人願意一步到位,雖然很少有人選擇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學渴望更好的教育環境。25題中,八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21%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選擇各個方面的同學人數很平均。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高達61%,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廣州深圳,沒有人願意回到生源地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工作報告。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更好的學習機會,其次則是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門、民營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對於首份工資六成同學選擇1500--XX,沒有人選擇800--1000。

  2、資訊(低碳生活綠色環保調查報告)獲取方面:就資訊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7%,不關心的佔11%,瞭解比較少的共有74%;就資訊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透過網上相關資訊獲取資訊的人最多,佔19%,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學員就業網站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72%的同學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81%的同學沒有任何簽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五成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有32%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49%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資訊收集、彙總、分析、處理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為需要資金五成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在校參加技術鍛鍊機會少、沒有適合自己的崗位、實踐經驗少。

  三、建環專業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8%,其中選擇就業的要略高一些。特別注意到有10%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共有43人選擇考研,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緩解就業壓力、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3%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九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只有4%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為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崗位的多元化和發展機會要大,其次則是工作待遇和國際化水平。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政府部門,外企、事業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值得一提的是有 11%的同學願意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五成同學選擇1000--XX,極少數選擇800--1000或XX--30000

  3、資訊獲取方面:就資訊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27%,不關心的佔9%,瞭解比較少的共有65%;就資訊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透過學院張貼通知公告獲取資訊的人最多,佔24%,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62%的同學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76%的同學已經簽約了3個以上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四成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16%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16%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37%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溝通協調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為需要資金五成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調研結論:

  一、縱向比較

  對於熱能專業,目前仍有過半的同學沒有簽約就業,有的選擇出國留學或考研。除了金融風暴對於產業的影響,大學階段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招聘資訊、區域產業發展資訊流通不暢也是主要原因,同學們在學校訓練的資料處理能力、獲得的專業職業證書並不如交流溝通能力、資訊蒐集處理能力重要,特別是同學們並沒有在大學期間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對於環境專業,與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學沒有就業,其中多數選擇考研,另外多數同學認為自己欠缺資料出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素質較低。對於建環專業就業,同學們的就業率突破七成,但仍認為學校的就業資訊支援比較匱乏

  二、橫向比較

  1、比較實際就業情況,建環專業的同學就業率最高,其次為熱能和環境,其中環境專業的同學考研人數最多。2、在大學期間,有自己職業規劃的同學不足三成,其中環境專業最高為21%,其餘同學對於未來沒有明確的認知。3、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同學們的普遍認識實現就業後擇業,能夠接受工資待遇較低的工作,專業是否對口已不再成為同學們擇業的首要標準,國有企業依然是同學們的首選。4、歸納同學們的經驗教訓,學校的資訊支援、在校期間職業規劃教育的普及、自學能力的培養是首先需要重視的方面。

  綜上所述,作為學校應當在職業規劃教育、自主學習教育、實習實踐教育以及資訊支援方面加強工作;作為同學自己,應當為自己的未來早作準備,認清當前的外部環境,明確自己的目標,找到理想與現實的交匯點,透過提高自己的各項素質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置。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2


  大學生最希望從事什麼職業?

  不同單位之間存在著各種差別,而同一個單位內部職位也是千差萬別的。就像計劃經濟時代工廠裡“坐辦公室”與“進車間”一樣,這中間不僅有工作環境、工作待遇的差別,同時還有工作地位的差別。這次調查的職業問卷欄中專業技術(26%)、管理(24%)和策劃(19%)等位於前列,而這三種職業也是目前社會上比較吃香、發展前景較好的,現在大學生在職業的選擇上更加趨於實際,也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職業價值觀方面大學生對社會的趨同。其結果必然造成學生擇業期望值居高不下,擇業與畢業生本身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前三位之下順延為銷售人員8%、行政人員8%、公關人員7%、財務人員4%和其他4%。

  大學生選擇職業的標準是什麼?

  高校學生職業價值觀隨著社會的發展近幾年有了較大的變化。據1995年浙江大學學生就業價值調查和1996年《北京大學生畢業生的調查》,收入高是影響畢業生選擇職業的第一因素。而對這次大學生首選企業調查結果分析表明,影響畢業生就業的第一因素為發展前景(19%),其次為施展才幹(18%)、薪酬福利(16%)。雖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響畢業生選擇就業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是雙方面的,對學生來說,就業的心態理性化,心理上比較穩定;對用人單位來說,則個人事業發展前景上更多,變提供高薪福利為提供人才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從而迎合畢業生在事業成功和實現個人價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環境佔13%、經濟效益佔11%、所在城市佔9%、專業對口占4%、出國機會佔4%、解決戶口占4%、知名度佔2%。

  大學生最願意去哪個城市工作?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傳統的三強依然沒有改變,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學生將它作為第一就業目標,北京(27。67%)和深圳(12。13%)緊跟其後,廣州、大連等城市也是大學生比較嚮往的就業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憑其獨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調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廣州6。85%、大連5。01%、西安1%、重慶0。94%、武漢0。52%以及其他城市共佔13。79%。

  大學生想掙多少錢?

  大學生對職業的報酬最直接的認識就是工資待遇。在調查資料中大學生對工資待遇的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工資底線從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們考慮一些專業、學歷的差異以及地區間的差異,依然可以認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發達地區、大城市的學生工資要求遠遠高於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區學生的要求。

  本次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們對薪水的要求並不低,在回答“您求職要求的工資底線”時,近六成(56%)人的選擇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間,工資底線平均值為2244。6元。19。59%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資在1500—20xx元,認為20xx—3000元比較合理的佔20。94%;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的佔17。22%,希望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收入的人數和1000—1500元其中認為每月能掙4000元以上的與希望值在1000—1500 元的大學生數量相當,各約佔15%。只有9。4%的人滿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資。

  據國家城調總隊的20xx年全國抽樣調查資料表明,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深圳,人均為21577。24元。我們僅與深圳進行比較,他們的平均月收入也不過1798元,可見,大學生對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較理想化的。

  大學生,一定得“專業對口”嗎?

  那句成語“學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沒有得到太多體現。當問到大學生對“專業對口”的看法時,44%的人回答“找工作儘量專業對口,但不必強求”。30%的人認為“專業並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適就行”,也就是說有近3/4的人並不強求專業要對口,在工作中發展自己學了4年的專業知識。而認為“應該專業對口,在工作中發展自己的專業知識”的人只有兩成。甚至為了某種原因願意放棄專業的佔5%。經常聽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說,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

  第一個單位能留大學生多久?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職業穩定性相對來說在1—3年。充滿著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死守飯碗已經成為過去時,不跳槽才難。

  當被問到“您打算在第一個單位工作多久?”時,25%的人回答1—2年,29%的人回答2—3年。6%的人回答3—4年。還有18%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內”,如果按照通常情況下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為5年的話,再加上還有2%的人只想在第一個單位工作“一年以下”,5年之內會有70%的人離開第一份工作。希望“儘量穩定下去”的只有兩成。

  大學生們希望多大歲數功成名就?

  59%的人希望能在28—35歲間打拼出一番事業。20%的人希望成功時間是25—28歲。大部分人期望的成熟期集中在25—35歲間。在35—45歲間磨練有成的佔9%,無所謂的佔9%,希望25歲以下年少即得志的佔2%,希望自己在45歲以上才成功——宛如姜太公垂釣遇文王者最少,只佔1%。

  大學生找工作準備什麼?

  大學生們清楚地定位了自己應該具備的個性品質,他們認為企業看重的個性應該是“勇於創新”(18%)、踏實(17%)、合作(16%)、樂於參與競爭(10%)等,與資訊時代倡導的個性特徵相吻合。

  而面試是將這些自信和氣質的外在化體現。要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1/4的人覺得在求職過程中最有必要購置的是“面試服裝”,22%的人覺得手機是必不可少的,還有15%的人一定會在找工作過程中添置BP機,13%的人會特意購買電腦,當然書籍(8%)、上網絡卡(6%)、化妝品(3%)等也是不可少的。他們為找工作做了預算,四成人準備花500—1500元,還有23%的人準備花1500元以上,只有8%的人準備花100元以下。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3

  調研背景:

  雖然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問題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這個問題成為需要中央領導重點解決的問題。的確,全球金融風暴的愈演愈烈已經是超過半數的企業蒙受損失,畢業生就業的形勢更加不容樂觀。為了更好的幫助我校學生解決以後的就業問題,現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調研思路:參考已有的“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我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院應屆畢業生進行分析: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見第2、19、14、25題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見第5題

  3)與是否專業對口,見第7題

  4)地域意願,見第10、11題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見第16、17、20題

  2、畢業生對就業資訊的獲取(包括獲取方式和程度兩方面),見第8、9題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見第3、6題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見第4、15題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含要求學校校,見第21、22題;要求自己,見第23、24、26、12、13題)

  透過對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問題的調查,我們希望分析出我院畢業生對就業的選擇、認知的程度以及作為院方應當做什麼樣的工作來幫助畢業生應對就業問題。

  調查分析:

  一、熱能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2%,其中選擇就業的佔51%。特別注意到有9%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11%的同學選擇出國留學。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研究生畢業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2%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15%的同學堅決不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13%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為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工作待遇和發展機會要大。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是同學們的首選,其他選擇比較平均,沒有人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75%同學選擇1500--3000,沒有人選擇800--1000。

  2、資訊獲取方面:就資訊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5%,不關心的佔5%;就資訊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透過學校就業網站和網上資訊獲取資訊的人最多,各佔17%,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有21%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52%的同學沒有簽約任何單位,只有6%。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25%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30%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28%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有37%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交流表達能力、改革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四成認為需要資金36%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二、環境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有七成同學選擇就業,擇業觀念方面,69%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沒有人願意一步到位,雖然很少有人選擇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學渴望更好的教育環境。25題中,八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21%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選擇各個方面的同學人數很平均。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高達61%,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廣州深圳,沒有人願意回到生源地。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更好的學習機會,其次則是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門、民營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對於首份工資六成同學選擇1500--XX,沒有人選擇800--1000。

  2、資訊獲取方面:就資訊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7%,不關心的佔11%,瞭解比較少的共有74%;就資訊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透過網上相關資訊獲取資訊的人最多,佔19%,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學員就業網站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72%的同學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81%的同學沒有任何簽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五成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有32%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49%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資訊收集、彙總、分析、處理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為需要資金五成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在校參加技術鍛鍊機會少、沒有適合自己的崗位、實踐經驗少。

  三、建環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8%,其中選擇就業的要略高一些。特別注意到有10%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共有43人選擇考研,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緩解就業壓力、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3%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九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當代大學生面臨著相當嚴峻的就業形勢,零八年的持續經濟危機不僅影響了世界各國的經濟,還導致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各 校大學生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應該何去何從呢?

  對此我利用寒假的時間對這個令人煩惱而大家又不得不面臨的問題作了一次深入的調查。

  全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使大學生就業走向越來越難的趨勢。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

  1.供與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並不突出。從總體情況來看,零九年第一季度的全省人才市場供需兩旺,其中提供的職位數達到了二十四萬餘個,創歷史新高。而在第一季度,全省各地人才市場接待、登記的求職人數更是達到了七十七萬餘人次,這個數字裡面雖然存在著有重複登記和已經就職而想跳槽的在職人員等情況,但仍明顯反映出了零九年我省的就業壓力巨大。

  為了促進廣大求職者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作為政府所屬的各級人才服務機構將在今年開展一系列的就業服務活動,包括每季度在省內上召開的全省人才市場共同舉辦的高校畢業生網路招聘會和每年開展的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組織各類企事業用人單位進入高校開展校園招聘會,組織實施一村一大 、 三支一扶 、 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 專項計劃,開展高校畢業生創業活動等系列服務舉措。而高校畢業生則應該更進一步的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積極主極的參加各種就業培訓、就業指導、見習實習活動,同時更深層次的轉變就業觀念,特別是轉變擇業地區觀念,面向基層、面向大量急需人才的困難地區就業,爭取成功的邁出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步。

  2.量與質逆向而馳,量穩質降十分明顯。缺少訓練良好的畢業生,將會妨礙我國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更高層次的產業。由於我國許多大學畢業生缺乏實用技能和糟糕的英語口語能力,妨礙了我國發展服務型產業, 儘管我國大學大量擴招,每年生產出大量畢業生,但從我國現在的製造型模式轉向服務和研究型產業所面臨的諸多困難。隨著跨國公司在我國不斷擴充套件業務,它們將面臨著招聘高質量工作人員的困難。豐裕的大學生中存在匱乏的知識,大批次的畢業生,很少有人能夠遊刃有餘地在出口服務行業工作。

  我國學生的教育模式使他們難以學到跨國公司所需要的實用技能和團隊精神。大學教育採用的是理論化的、侷限於書本的和老師傳授的方法,英語教學對話能力也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

  我認為,我國教育應當提高大學與企業之間的 聯合機制 ,讓畢業生能夠學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種技能,我國需要在這個問題上想出對策。當然作為大學生自己也應該寬泛的發展自己的見識。

  3.冷與熱分佈不均,冷熱兩極反差強烈。臨近年底,大中專畢業生開始進入應聘高峰。我近日走訪部分中高職院校瞭解到我市內一些中高職院校現已開始積極籌劃零九屆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但受經濟形勢變化及我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今年的高職生就業出現了冷熱不均的情況。

  首先,物流畢業生過半專業卻不對口。前幾年,物流專業火得不能再火,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應該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專業往日風光不再,部分高職院校招生就業辦負責人坦承,物流專業已成就業最困難的專業之一。

  去年某院首屆物流專業招生時共招了四個班兩百多學生,然而去年畢業之後,據某院流專業畢業生順利畢業走向社會,當初第一屆物招生就業辦統計,目前仍在從事與物流相關的職業的學生已不到四十人。為此,他們今年在招生的時候,僅僅只招了一個班。

  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影響,不少物流企業業務量萎縮,為了節約經營成本,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較往年大幅縮水;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前幾年物流專業大熱,不少院校根據專業設定緊貼市場需求的原則,大量招收物流專業學生,幾年之後導致物流專業人才太多,而市場需求不多。對於已經在物流公司就業的畢業生來說,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導致大部分已就業的畢業生轉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畢業生,工資待遇各方面與一般的普工幾乎沒有差別,且大部分物流公司規模偏小,一些畢業生甚至淪落為倉管員、搬運工等,因此一些畢業生紛紛轉向市場營銷等領域。另外中高階焊工供不應求。在物流專業就業遇冷的情況下,部分新興專業的畢業生卻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例如機械製造、模具設計等專業,基本上學校培養的人才每年都被企業提前預訂。

  據我調查市場瞭解到,一個模具專業培養出來的焊工,經過在企業半年到一年的實操訓練,熟悉工作流程之後,收入比其它專業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證,他們的月工資最低不會低於三千元。而這類人才一直頗受格蘭仕、長虹等企業的歡迎,而隨著廣船等大型央企落戶我市這類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加旺盛。

  隨著我市產業結構的調整,房地產、生物製藥等新興產業在我市的興起,無疑需要大量人才為其服務,為此,我市中高職院校紛紛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定,培養相應人才以滿足市場需求。

  其他燈飾專業人才一將難求 。但是在燈飾人才集聚方面,確實無法與它燈都的身份相稱。日前,我市有十餘所中高職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沒有一所學校培養專業的燈飾專業人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據我瞭解,在部分中職院校中,與燈飾比較相近的專業就是五金電子類,但是基本上沒有燈飾外形設計等方面的專業。在各種畢業生專場招聘會中,往往設定有五金電子類、燈飾照明類招聘專區,但是燈飾照明類應聘畢業生與企業招聘專業的燈飾人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畢業即失業 已成為當今不少大學生的口頭禪。其實,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原因除了就業形勢嚴峻以外,很多大學生不願為生存而打工 、寧願 為理想而待業 的思想觀念也是造成就業難的一大因素。目前,高校畢業生大多扎堆於城市,就業不均衡的現象依然嚴重。

  當下,教育部等有關部門已將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 重中之重。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應該適時調整心態,降低就業期望值,到農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緊缺的地方去,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現在,最讓我們擔心的是,自己如果選擇到基層工作,以後是否還有選擇其他職業的機會,對於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畢業生,政府能否出臺相應的政策。

  所以我又特地從市人才交流中心瞭解到,今年十月,為全面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我市政府結合我市實際,特別制訂了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攻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方案中制訂的多項優待政策為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良好平臺。各部門及教育機構也將加強高校就業指導機構建設,幫助畢業生了解就業政策,提高求職技巧,調整就業預期。政府支援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崗位就業,對於到農村基層和城市社群從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的高校畢業生,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並在公益性崗位上就業的,經勞動保障部門稽核、財政部門複核後,將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標準,按實際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及失業保險單位繳費部分之和計算。對於到農村基層和城市社群其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就業的,給予相應薪酬或生活補貼。另外,對於到城市社群基層崗位就業並已服務期滿的高校畢業生,參加市、縣級公務員錄用考試或事業單位招聘的,筆試成績加五分;對到農村基層崗位就業並已服務期滿的高校畢業生 ,參加市、縣級公務員錄用考試或事業單位招聘的,筆試成績加十分;對經考試或考核到縣以下農村基層單位就業並服務滿四年的高校畢業生、應徵入伍服義務兵役的高校畢業生給予相應的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補償。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勢有很大關係,另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於市場就業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提供幫扶與補貼。

  據我最近調查瞭解,截至目前,對於尚未就業的我市高校畢業生可在戶籍所在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登記手續,領取就業失業登記證。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將按照相關規定將其納入本地失業人員統籌管理,享受國家關於失業人員就業的優惠扶持政策。

  我市人事、勞動保障、教育部門和高校將把家庭困難高校畢業生及長期失業、殘疾人等就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列為重點幫扶物件,積極為其提供就業援助,並由人才服務機構負責建立困難畢業生資訊庫,組織力量實施職業指導。透過向用人單位重點推薦、利用政府購買的公益性崗位進行託底安置等多項幫扶措施,有效促進困難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4

  一、畢業生當年就業率(近三年)

  20xx年整體來說全國的情況不是很好,也就大約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國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業情況要好點,可以達到80%以上!

  據教育部的統計,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559萬人,比20xx年增加64萬人。而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壓力還將繼續增加, “20xx年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70%。”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說。

  “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7%。”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保部)召開的20xx年四季度新聞釋出會上,人保部發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學生就業趨勢的研究

  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階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裡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1、客觀原因

  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認為根本性的原因在於現行就業制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結構、用人單位現狀及用人單位的陳舊觀念、以及大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客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辦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勞動、人事制度、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客觀原因。儘管我國己進入市場經濟時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股份)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員,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派遣、戶口、編制、檔案管理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喪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職興嘆,企業也就招不到人。20xx年就業的部委屬高校畢業生到教學科研等事業單位為31。6%,到國有企業為31。5%,到民營三資企業為26。2%,其他就業為10。7%。而從當前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看,個體私營和股份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己經佔60%,但是,由於很大一部分個體私營企業不能解決“三險一金”(三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一金:住房公積金)而被大學畢業生放棄。

  第二,就業程式複雜、就業渠道不暢,阻礙了大學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整個社會缺乏順利就業的軟環境,影響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供需主體的體制性、機制性的障礙仍存在。很多地方對於錄用大學生有戶口、用人指標的限制,有的還有幹部身份的要求;民營、外資企業不能根據需要招聘大學生,企業的用人自主權沒有到位;有些高校畢業生還面臨出地出系統等要交費的障礙;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成熟,供需見面會還很不完善,處於“粗放”的運作和初級的中介形式。缺少統一平臺的網際網路資訊釋出渠道,資訊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1/3。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為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學校的專業設定、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定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定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並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定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競爭優勢。

  (3)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1998年以後,隨著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冗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於經營不善也在面臨著破產倒閉。面臨著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於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藉口。

  2、 主觀原因

  (1)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

  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是導致就業難的主觀原因,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始終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大院所、大企業不去,希望能去的單位名聲好、工作條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國機會等等。舉個例子:《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對全國28所大學、3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為32。3%,緊隨其後的是北京(27。7%),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60%,成為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為12。1%: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學生願意到重慶和武漢去上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於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2)自身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距,加大了畢業生就業難度。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乾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 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

  (3) 大學生誠信缺失造成就業危機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要求。在就業情況日趨嚴峻的形勢下,畢業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為了能夠在社會中尋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學生不從築高自身的實力出發,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裝自己。正常的包裝無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裝會演變成偽裝。這樣一來就業誠信缺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使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產生懷疑,結果只能是大學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5]。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1、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戶籍制度的改革,為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2、 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定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資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佈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為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於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3 、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於一年級的新生,應該著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儘快瞭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瞭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儘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鬥的良好習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應著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要透過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全面瞭解,幫助他們分析自我的能力、優勢和存在的缺陷,引導大學生要根據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打好專業基礎,建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成才意識和行為。

  對於三年級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實習和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直接地去體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並與自己的特點和能力相對照,繼續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對其原定的職業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對於大三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指導內容就是要逐漸分析整個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畢業生的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點,這一階段,指導的重點在於傳達就業方針政策、分析預測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作好如何獲取就業資訊、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就業準備,處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時性問題。

  參考文獻

  1 胡志宇.當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初探[D].20xx。12

  2 餘霞.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xx。12

  3 劉常雲.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模式研究[J].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xx。8

  4 王承緒,徐輝.中英高等教育學校討論會論文集[C].杭州;杭州人學出版社.1993。2

  5 田麗娟.試析人才市場中的結構性失業[J].唐都學刊.20xx。5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5

  一、調查目的:當今社會,科技經濟發展飛速,市場竟爭日益激烈。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社會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隨著這一發展潮流而產生變化,掌握當今社會真正需要什麼型別的大學生,對大學生以後就業大有裨益。並且有利於在校大學生了解最新社會人才動態需求,做好準備。調查報告範文

  二、調查人:...等五人

  三、調查物件:深入農村,城鎮,企事業單位,調查走訪社會各階層

  四、調查時間: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五、調查方法:透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調查問卷及資料統計詳見附錄)

  六、調查內容:透過對鄉村、城市、企業及社會各行各業各年齡段人員的問卷調查,瞭解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的要求,社會人士對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評價及期待,以及剛畢業已從業大學生給在校大學生的良好建議,對大學生的未來全面發展,成為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人才,實現人生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影響。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七、調查結果:本次調查中70%的被調察者屬於25-45歲年齡段的各個學歷層次各個行業的人。 從調查中發現,大部分人對大學生關注度還是挺高的。80%的人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趨勢比較樂觀,70%的人認為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得十分努力,20%的人認為困難很大。我們不得而知,大學生的的就業前圖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會人士觀念還是比較開放的,90%的人認為名牌大學學生的能力並不比一般大學學生強,。只有保持這種客觀的態度,社會、企業才會給大學畢業生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們才會拋棄那些沒有必要的包袱,減輕思想壓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態在應聘面試的激烈競爭中完整的展示自我。

  調查顯示,不同的人對“您認為現在什麼專業的大學生更容易就業”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經濟類、管理類,機械類、工程類,教育類、語言類,醫學類、法學類,其他。這就說明,社會並不偏向任何單獨某一類專業,俗話說的好“行行出狀元”,只要我們肯虛心好學,腳踏實地的奮鬥,都會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不能老是抱怨自己沒選對專業了或者是對所學專業失去興趣了,其實,無所謂什麼專業不專業,只要自己愛學習,不是專業的也能成為自己的專業。調查報告範文

  社會上認為,大學生的最大優勢在於“自信,有理想抱負,可塑性強”、“有創新精神,思維活躍”。當代大學生最缺乏的必備精神是“勤儉節約,愛崗敬業”,在“誠實守信、責任奉獻”方面也有待提高。讓大學生清楚的瞭解自己的優勢和缺點,有利於揚長避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嚴格要求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調查表明,現代社會對大學教育相對滿意,當代大學生極少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大學校園不只是從前人們讚美吟誦的“象牙塔”,更是一個鍛鍊能力、展示才幹的舞臺。被調查者普遍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認真掌握專業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制定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圈子”。大學生不應該在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現代書呆子,而應該接觸社會,開闊視野,“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早點涉及。

  當今社會,大學生可以說是遍地開花、隨處都是,競爭異常激烈,壓力也隨之而升。因此大學生切不可狂妄自大,必須及時充電,增加自身的“資本”,提高自己的價值。社會上認為大學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學文憑外,“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優幹、三好證書”等還是十分必要的。

  調查中,大部分人認為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是大學生較為容易就業的地區,因為東部就業崗位多,生活條件優越,可同時也存在勞動力供過於求,競爭更為激烈的弊端。還有不少一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更應該回到家鄉,因為家鄉是從小長大的地方,對周圍環境頗為了解,生活也更加便利。少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應該嘗試去中西部,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內陸地區慢慢發展起來,就業崗位空缺多,一切基礎設施開始逐步建設,大學生如果能克服困難在那邊安居樂業,也會過上美滿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會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奉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由此看出,只要大學生身懷真才實幹,勇敢拼搏,艱苦奮鬥,不只是貪圖安逸享樂,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民眾普遍認為,大學生擇業前不應該首先考慮經濟收入、生活環境、工作穩定性,而更應該注重個人發展機會和專業知識的應用,以更加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業,不只侷限在眼前。社會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最應該在政策方面給大學生加大支援力度,其次資金、技術方面也應該迎頭趕上。經濟危機下,大學後並沒有被斷了後路,還有很多選擇的機會,比如考研、出國留學、考公務員、選調生、自主創業、直接就業等等。社會人士反映,大學生應該從大二就開始涉及就業上崗、人才市場方面的知識,大三時親身參加社會實踐,將學到的理論應用到現實中去,鍛鍊培養個人職場能力,積累工作經驗,適應工作環境,為大四就業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人們對大學生期望還是蠻大的,都為大學生的未來祝福。

  八、調查結果分析:據調查,較受用人單位和社會認可青睞的大學生包括以下幾點:思想素質較高;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外語水平高、懂計算機知識;動手能力強;懂專業、會管理、善交際。 而大部分群眾對當代大學生的看法是:有真才實幹,有專長,高素質,充滿活力。待人有禮貌,孝老愛幼。。。這些優良傳統應該具備。大學生是祖國下一代的希望,大學生的發展意味著祖國明天的興盛。當代大學生活潑向上,青春充滿激情,樂觀自信,有理想有抱負的精神風貌必須發揚廣大。

  為了能夠在不遠將來的職場生涯中運籌帷幄,我們大學生還應該具備以下素質和能力:

  1、自我決策能力

  自我決策能力是一個人能否獨立思考,果斷處事和獨立完成某項工作能力。對於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面臨求職擇業,別人的意見和忠告各種各樣,最終要靠自己決定,這就是對自我決策能力的一次檢驗。在未來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問題以及它們的變化進展都不可能像在學校那樣有老師給你作指導,而必須靠自己迅速作出決定,及時予以處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決策能力對大學生就業是十分重要的。

  2、適應社會能力

  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現實生活常常不盡如人意,五彩紛呈的現實生活使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眼花繚亂,很不適應。大學畢業生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消極現象常常產生不安、不滿的情緒,而常常以改造社會為己任的大學生卻忽視了適應社會這個前提。人類文明總是在繼承與創新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適應社會,正是為了擔當社會賦予我們的職責和使命。適者生存,生存正是為了發展。對社會、環境的適應,是主動的、積極的適應,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對困難的退縮,更不是對消極現象的認同,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向社會後才能儘可能地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3、實踐操作能力

  實踐操作能力是人們知識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憑藉,是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教學、科研、生產第一線,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其作用的發揮。比如,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豐富的知識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因此,大學生應注意克服只注理論學習,而輕視實踐操作的傾向。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在實踐操作上有過硬的本領,一定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仍以教師這個職業為例,許多用人學校在挑選畢業生時,往往注重的是畢業生的試講能力和試講效果,而不只是他們的專業考試成績。

  4、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指運用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或抒發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一個人想讓別人瞭解你,重視你,更好地發揮你自己的才能,前提就是要有表現自己的能力。要準確表現自己,就離不開出色的表達能力。不僅在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後,會立即強烈地意識到這一點,而且,在求職擇業的時候就會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寫求職信、自薦信、個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員提問,接受用人單位的面試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較強的表達能力。

  5、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實際上就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社會上的人際關係遠不如學校中的同學、師生關係那麼簡單。大學生步入社會後,要與各種各樣的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係。能否正確、有效地處理、協調好工作生活中人與人的各種關係,不僅影響一個人對環境的適應狀況。而影響著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業的成就。因此,大學生自覺地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6、組織管理能力

  雖然不是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會從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每個從業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需要組織管理才能。現代社會職業表明,不僅領導幹部、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組織管理才能,其它專業人員也應當具備。隨著時代的發展,純書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近年來,許多用人單位在挑選錄用大學畢業生時,在同等條件下,往往會優先考慮那些曾擔任過學生幹部,具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這正反映了時代的客觀要求。

  以上主要是從普遍性這個角度來談大學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的技能,此外,大學畢業生如能撐握一技之長,諸如文藝、球類、駕駛等等就更能增加順利就業的砝碼。

  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大學生就是這方面人才的後備軍,我們有能力、有責任、有信心把祖國的明天建設的更美好!

  九、調查總結與建議:雖然時下大學生越來越普遍,大學生的地位也不如昔日高階。但這也是社會發達的一種表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發展的必然。說明了國家的教育越來越普及,全民素質不斷提高。再者,與中國十三億人口的相比下,時下大學生的數量也是偏少的。因此,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也是無可厚非。因為我們是建設祖國的生力軍,是早晨八九點中的太陽,世界屬於我們,未來也掌握在我們手中。瞭解當代社會對我們的要求是必須要做的,這會讓我們懂得社會最新的發展動態,時刻做好準備。透過這次調查,我們更加清楚了自己社會地位,身為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以及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我們在校大學生一定會珍惜大學階段的學習機會,把握年輕的大好時光,讓今天的大學校園更美好,更燦爛;我們緊握時代的脈搏,緊跟社會的步伐,讓明天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揚眉吐氣。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6

  “到面試時,學校才明確提出不要女生,我的希望一下破滅了。”今年研究生畢業的嚴鈺一直想到高校當老師,如今已經投出去40份簡歷,唯一一次參加一所師範學校的面試也以失敗告終,原因就是她是女生。

  近日,山東人才網進行了一次女大學生求職及擇偶意向網上調查,4天時間共有7311名女大學生參加了本次調查。調查顯示,女大學生在就業上遭遇性別歧視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被調查者中,認為“比較嚴重”的佔52.8%,認為“不太嚴重”和“不存在”的分別佔44.4%和2.8%。對於女大學生就業為何難這一問題,42.4%的女生認為“崗位少,求職者多”是主要原因,其他依次為“用人單位歧視女大學生”佔24.8%,“自身素質不夠強”佔24.6%,“社會關係不多”佔8.2%。山東人才網人力資源師劉謙認為,近年來明確提出“不要女性”的單位和崗位越來越少,性別歧視更多是隱性存在。

  3月30日,山東人才網聯合當地都市女報舉辦了一場女性專場網路影片招聘會。當天共有152家單位參會招聘,為女大學生提供了2800多個崗位。排在前三位的熱門行業分別是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電子技術、貿易行業,熱招職位主要為銷售、生產/營運/工程、計算機/網際網路/通訊、人事/行政/後勤、公關/廣告等。

  新聞專業的白雪峰今年本科畢業,她說,她們班級90名學生中女生佔三分之二,班裡20多名同學前幾天從蘭州跑到西安參加人才招聘會,但“很多理工類崗位明確不招女生”,有個文秘崗位也註明只要男性,“可能覺得女生比較

  麻煩吧”。據瞭解,她們班有三分之一的女生已經找到工作,但大多是靠家裡的關係。

  對於性別歧視,去年畢業的王寶卻有不同看法。她說她並沒有感覺在應聘過程中受到歧視,應聘成功後在參加單位新員工培訓時,她發現200多名新員工中,女生比男生還多,“領導也曾直言招聘時不想要女生,但幾輪考試下來,很多女生很優秀”。王寶認為大單位大公司存在性別歧視問題的就少很多,男女生同場競技拼的都是能力。她說女大學生就業時要總是考慮歧視問題,就會給自己帶上無形的緊箍咒,不利於找工作。

  此外,調查還顯示,“穩定、沒有風險”仍是女性求職者比較看重的因素,有72.2%的被調查女生贊同“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其中,選擇“非常同意”和“比較同意”的分別佔19.4%和52.8%。從調查和招聘現場看,女大學生對薪酬的關注度有所降低,在求職最關心的6個問題中,該因素僅以12.3%的比例排在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7

  隨著近年各大高校擴招,全國總體就業壓力嚴峻,畢業生就業壓力前所未有,暑期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對每個大學生來說,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奮鬥目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處於不敗之地。

  調查目的:一是對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二是透過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係;三是幫助大學生儘快認識自我,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

  調查形式:於20xx年3月至4月,隨機抽取廣州地區14所大學(包括本科學校和專科學校四個年級)的705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男生佔46.8%,女生佔53.2%。調查問卷回收率100%,有效問卷668張,有效率94.8%。使用 SPSS10.0軟體進行資料處理,統計圖表用EXCEL來繪製。

  調查內容:廣州市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滿意程度、對自我的認識程度、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程度、職業期望狀況四個方面。調查結果如下:

  一、對所學專業的滿意程度

  學生對本專業的滿意與否主要取決於能否擇己所愛,該專業能否在將來幫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歡的工作。調查發現(如下圖),有21.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較滿意,有66.6%的大學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學生比較不滿意,有2.4%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非常不滿意,各專業的滿意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對專業不滿意的直接表現是對本專業的學習動力不足或畢業後不願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行業。高考填報志願時對專業的瞭解與自身瞭解的缺乏,可能是導致只有21.0%的學生對所學專業持滿意態度的原因之一。因為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對五花八門的專業的不瞭解,抱有神秘感,從而選了一個自己以後不喜歡的專業。另外,個人興趣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個同學對考古學很有興趣,但社會需求相對比較少,此時可能會產生心理衝突,也許選了一個自己並不感興趣的但賺錢的專業,夢想與現實出現落差,從而對所學專業不滿意。而專業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職業取向,如果對本專業不滿意或態度模糊,勢必會影響自身潛能的開發,以及今後的擇業。

  二、對自我認識程度

  自我認識包括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個人所選定的目標與需求、個人的情商、個人的工作經驗、個人的學歷與能力、個人的生理情況等七個方面,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調查中發現(如下圖),只有6.7%的被調查者對自己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而52.3%的被調查者對自己的各面能力,興趣等持含糊態度,41.0%的被調查者完全不瞭解自己;而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自我認識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較多的大學生未能很好地關注自身特點,發現自身問題,促進自身發展。那麼,這裡便牽涉到了大學生就業生涯目標的問題。

  職業生涯目標是指可預想到的、有一定實現可能的目標。而職業目標的選擇並無定式可言,關鍵是要依據自我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要對自己有所瞭解。透過個人分析認識自己,估計自己的能力,確認自己的性格,發現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優勢,衡量自己的差距,並以此來開發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然而調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興趣、職業傾向都缺乏深度瞭解,自然對職業生涯目標是模糊的。

  三、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程度

  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為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在調查中發現,只有14.5%的被調查者對當前的就業狀況有比較清楚的瞭解。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程度沒顯著性差異,而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程度就有顯著性差異,冷門專業的學生比熱門專業的學生更加關注就業前景。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校園裡,舒適、閒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絕對經濟支援,使很多大學生忘卻或暫時忘卻了就業壓力帶來的緊張感,很少去接觸外面的世界。有些學生的確是每天都只是讀書,缺乏對就業的準確和認識。另一方面,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不夠。調查中,發現有73.5%的學生認為目前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不夠,需要更詳細具體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四、職業期望狀況

  影響職業期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聲望地位穩定性因素(城市位置與社會地位),內在價值因素(發展空間和興趣愛好),外在價值因素(薪水高低)。在調查中,被調查者將薪水高低、發展空間、城市位置、興趣愛好、社會地位按自身在選擇工作時所起作用從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職業選擇中考慮的首要因素的選擇情況(見下圖),發展空間、興趣愛好成了大多數被調查者的首選,接下來依次才是薪水高低、城市位置、社會地位,男女生沒有顯著的差異。在調查中還發現被調查者中有83.3%的被試認為“前途”比“錢途”更為重要,60.3%的被試願意充當“雞頭”也不願意當“鳳尾”。以上結果表明,多數大學生更注重工作的內在價值。

  從上述四個方面的分析表明廣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呈現一下特點:(一)多數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滿意度較低;(二)廣州市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規劃還比較模糊,自我認識不夠,絕大多數人沒有明確目標;(三)廣州市大學生對社會人才的需求瞭解甚少,另外,學校提供的就業資訊不足,學生了解就業相關資訊的渠道較少;(四)廣州市大學生的職業期望更注重發展空間和興趣愛好。因此,我們認為,根據上述特點,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大學生應該及早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為未來做好充分準備。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8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物件。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調查】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為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於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非常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為,隨著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為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調查】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49.16%,本科畢業生為65.52%,碩士研究生為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之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物件將xx元—3000元作為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之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於xx元—3000元,為54.12%。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著緊密的聯絡。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調查】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援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瞭解”和“不太瞭解”。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調查】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之中最為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之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資料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之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調查】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之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型別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型別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非常顯著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定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定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9

  據瞭解,多數人無法一次應聘成功:2.7%的人應聘次數在5次以內;2成的人應聘次數在6—10次。而且人們在求職的過程中花費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將近2成的人花費在500—999元之間。在求職成功後,據不完全統計:10.8%的人很滿意;52%的人比較滿意;不滿意者僅佔3.2%。另外,求職時間長也是一個因素:20%的人在1個月之內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個月之內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個月之內找到了工作,人均費時3.13個月,有的甚至成為“校飄族”。

  就拿計算機行業來說吧。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

  1.供與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並不突出。

  2.量與質逆向而馳,量穩質降十分明顯。

  3.冷與熱分佈不均,冷熱兩極反差強烈。

  一是不同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不平衡,名牌大學、工科院系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表現為熱,而一般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表現為冷。

  二是用人單位熱,計算機專業畢業生表現冷。從社會總體需求來看,社會及用人單位對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單位急需計算機專業人才,有的單位是高薪引進,有的單位則是降格以求。而現在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還不能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認為學計算機專業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時應該得到高的回報,習慣於和以前的師兄師姐們的工作環境和待遇攀比,導致期望值與用人單位所能提供的報酬相距甚遠。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對一般用人單位表現出極為冷淡,有的甚至“寧願失業,也不要找一個自己不滿意的工作”。

  三是學校熱,用人單位冷。當前,各高校十分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主動跑市場、跑職場,為學生找就業的門路。但由於高校師資隊伍老化、知識陳舊、教學方法呆板,畢業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遠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用人單位很難找到令自己滿意的畢業生,對畢業生表現為冷。

  四是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在就業時熱,而能力差的同學在就業時受到用人單位的冷遇。在機關、事業單位,對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計算機技術的前提下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企業更看重的是畢業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專業素養高、綜合能力強、動手能力突出的學生在就業時非常搶手,而素質一般的學生在就業時就顯得十分困難。

  總兒言之,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的癥結何在,經過一個假期的調查和了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專業面太窄;缺乏社會關係;資訊不足;性別歧視。

  據瞭解,在填寫了試用期月均淨收入的學生中,不含社會保險的男生月均淨收入為1915元,女生為1820元;轉正後月均淨收入男生為2706元,女生為2441元。進一步分析發現,校際差異大於性別差異,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試用期與轉正後月均淨收入分別為3291元與3975元;而同校男生為3012元與3670元。如果我們將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國外就業、月收入高達15000元去掉後,女生月均淨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於同校男生,但仍明顯高於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與女生。

  為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應大力加強哪些方面的工作?給大學生更多實踐機會;高校應根據市場需求培養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資訊;規範就業市場,制止憑關係、走後門等不公平現象。

  作為一名大學生,“堅決拼一個美好的未來”是他們的目標。他們已經覺得沒有退路了。所以他們很苦——這是我的感覺。兩天的時間中,我接觸了很這樣的“校漂族”,很多時候我都被他們的這種精神感動著。他們真的很苦!我感覺到他們所承受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拮据,而更大是他們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用他們的話說,他們己經沒有退路了。從心底裡我佩服這些人。但我覺得這不是一種正常的狀況,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畢業後勇敢面向社會,理性分析,理性選擇,去尋找適合發揮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強,回報社會,這才是進取的人生態度。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範圍覆蓋華南師範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查檔案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階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見圖1所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裡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調查結果表明(見圖2):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為36.62%、26,具體情況調查結果見圖4。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10

  20xx年4月-10月,市婦聯與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六大駐青高校聯合開展了這一調查,關於女大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據統計,六大駐青高校20xx年應屆畢業生中女大學生10782人,本次調查共發出女大學生和用人單位兩種調查問卷共7005份,。調查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的就業率、一次簽約率和月收入均低於同屆男大學生。那麼,女大學生們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呢?

  擇業觀念仍存在誤區

  調查結果顯示,在對理想工作單位的選擇上,69%的女大學生選擇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及三資企業,重點考慮的因素依次為職業穩定且高報酬、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工作環境好、有社會保障。就業熱點仍然集中在我們傳統認為的所謂“適合女性從事的行業”,如醫院工作者、財務、審計、銀行職員、新聞工作者、餐飲旅遊、市場、廣告、公關、行政、文秘等,調查報告《關於女大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可見女大學生對自身的就業期望值過高,她們寧願放棄自己的專業,也要追求體面、收入高的工作,這無疑延長了她們求職的時間,增加了她們就業的難度。

  求職過程中遇性別歧視

  在問及女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65%的人回答是求職過程中遇到過男女不平等的情況,主要表現是:用人單位在招聘簡章中明確寫著“只限男性”、“同等條件下男性優先”等字樣,也有些用人單位雖沒明確說只要男性,但女大學生在面試中也被問到過帶有性別傾向的問題,如“我們這個職位會經常要求加班加點,你認為女性從事合適嗎”和“你有男朋友嗎”等等。

  而用人單位被問及選人首先考慮的因素是什麼時,86%的單位認為他們看重的是“綜合勞動能力”(勞動效率),除此之外他們還要看勞動力成本。女大學生工作後結婚、生育、哺乳、養育幼兒的職能對工作會產生一定影響,在此期間,企業需要安排人選臨時替代其工作,從而增加企業的勞動成本。

  缺乏實際操作能力

  調查結果顯示,因缺乏工作經驗和應試技巧而被用人單位拒絕的女大學生高達87%。在問及用人單位女大學生的素質能力有哪些不足時,59%的單位回答是女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成本高,相比之下,他們更願招聘有過工作經歷的大學生。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11

  一、畢業生當年就業率(近三年)

  ****年整體來說全國的情況不是很好,也就大約 **%左右,相比之下,全國的***高校,***高校的就業情況要好點,可以達到**%以上!

  據教育部的統計,****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萬人,比****年增加**萬人。而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壓力還將繼續增加, “****年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說。

  “****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保部)召開的****年四季度新聞釋出會上,人保部發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學生就業趨勢的研究

  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階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裡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客觀原因

  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認為根本性的原因在於現行就業制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結構、用人單位現狀及用人單位的陳舊觀念、以及大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客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辦法。

  (*)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勞動、人事制度、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客觀原因。儘管我國己進入市場經濟時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股份)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員,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派遣、戶口、編制、檔案管理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喪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職興嘆,企業也就招不到人。****年就業的部委屬高校畢業生到教學科研等事業單位為**.*%,到國有企業為**.*%,到民營三資企業為**.*%,其他就業為**.*%。而從當前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看,個體私營和股份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己經佔**%,但是,由於很大一部分個體私營企業不能解決“三險一金”(三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一金:住房公積金)而被大學畢業生放棄。

  第二,就業程式複雜、就業渠道不暢,阻礙了大學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整個社會缺乏順利就業的軟環境,影響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供需主體的體制性、機制性的障礙仍存在。很多地方對於錄用大學生有戶口、用人指標的限制,有的還有幹部身份的要求;民營、外資企業不能根據需要招聘大學生,企業的用人自主權沒有到位;有些高校畢業生還面臨出地出系統等要交費的障礙;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成熟,供需見面會還很不完善,處於“粗放”的運作和初級的中介形式。缺少統一平臺的網際網路資訊釋出渠道,資訊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為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學校的專業設定、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定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定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並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定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競爭優勢。

  (*)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年以後,隨著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冗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於經營不善也在面臨著破產倒閉。面臨著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於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藉口。

  *、 主觀原因

  (*)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

  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是導致就業難的主觀原因,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始終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大院所、大企業不去,希望能去的單位名聲好、工作條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國機會等等。舉個例子:《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對全國**所大學、*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為**.*%,緊隨其後的是北京(**.*%),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成為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為**.*%: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和*.**%的大學生願意到重慶和武漢去上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於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自身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距,加大了畢業生就業難度。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乾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 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

  (*) 大學生誠信缺失造成就業危機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要求。在就業情況日趨嚴峻的形勢下,畢業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為了能夠在社會中尋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學生不從築高自身的實力出發,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裝自己。正常的包裝無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裝會演變成偽裝。這樣一來就業誠信缺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使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產生懷疑,結果只能是大學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戶籍制度的改革,為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 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定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資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佈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為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於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 、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於一年級的新生,應該著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儘快瞭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瞭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儘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鬥的良好習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應著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要透過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全面瞭解,幫助他們分析自我的能力、優勢和存在的缺陷,引導大學生要根據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打好專業基礎,建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成才意識和行為。

  對於三年級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實習和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直接地去體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並與自己的特點和能力相對照,繼續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對其原定的職業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對於大三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指導內容就是要逐漸分析整個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畢業生的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點,這一階段,指導的重點在於傳達就業方針政策、分析預測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作好如何獲取就業資訊、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就業準備,處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時性問題。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12

  低工資就業:多一些經驗拿汗水換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瞭解到,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寧願選擇“低工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他們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換明天”。

  據瞭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為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為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體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為,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著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並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著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願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幹力量。一般來說,大學生成為骨幹力量後,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為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13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瞭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後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迷茫”是目前大學生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於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於對所學專業缺乏瞭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裡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餘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麼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慾,又從中獲得樂趣;要麼與本專業結合,成為複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於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並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說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瞭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共3頁,當前第1頁123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class="">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裡,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後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於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後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於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才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並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並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14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高校擴招和就業“市場化”隨著這一程序的加快,中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大學生就業問題。作為一個承載著父母、社會和自己期望的特殊群體,我們通常有著很高的自我定位,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有著很高的期望,社會對我們的要求也很高,這讓我們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

  第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現狀

  1999年以來,我國普通高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使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漸顯現,近年來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且形勢越來越嚴峻。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280萬人,比XX增加68萬人。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338萬人,比XX年增加58萬人;在XX,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創紀錄的690萬。據統計,XX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達727萬,就業形勢吃緊難以避免。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可能更難。大學生就業難!這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陳詞濫調。社會問題。

  “畢業後失業”是所有即將走出大學的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問題,就業壓力很大。目前,中國正處於總人口和總就業人口的高峰期,總就業人口將在最近兩三年達到峰值。就業壓力可能會使就業結構的矛盾更加突出。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古以來就有尊重教育的優良傳統。然而今天,中國大學制度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卻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第二部分,大學生現狀;就業難”理由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整個社會就業問題的縮影。許多國家都存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但目前我國這一問題相當嚴重。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為了儘可能滿足更多人對高等教育的渴望,必然會導致大學生數量的增加,導致就業問題日益嚴重。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無法創造如此多的就業機會,也無法滿足大學畢業生日益增長的需求。

  一、社會

  (1)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結構性矛盾影響就業形勢。就業難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東西部差距擴大造成的地區結構矛盾。大學生就業難在於“困境”情況:一方面,畢業生不允許去畢業生想去的地區和單位,或者畢業生質量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另一方面,經濟落後的中西部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山區和鄉鎮長期無法招收應屆畢業生。

  (2)國家就業制度及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就業指標、戶口、檔案等問題。,導致部分大學生放棄現有機會,用人單位無法招人。第三,就業競爭激烈,市場過飽和。隨著畢業生數量的不斷增加,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崗位肯定減少了,大學培養的學生也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使他們在求職競爭中處於劣勢。

  (3)就業過程中存在不足。首先,雙向就業資訊不通暢,畢業生無法從用人單位獲得完整資訊。同樣,僱主也因為資訊不完善,找不到最合適的人才。此外,就業環境中存在男女就業不公平、文理就業不公平、面試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現象,使大學生就業趨勢更加嚴峻。

  (4)社會壁壘的形成。就業市場分割的現實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近年來,畢業生自主擇業已經成為主流,而戶籍、檔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絆腳石。許多找工作的大學生都有“非本地戶口免於討論”經歷,因為用人單位所在地沒有戶口,大學生錯過了很多好的工作機會。國家就業制度及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就業指標、戶口、檔案等問題。,導致部分大學生放棄現有機會,用人單位無法招人。

  第二,學校

  (1)高校專業設定和調整滯後於社會發展,未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主動調整,且往往依賴自身師資條件,專業設定盲目,專業趨同現象嚴重,導致供給結構失衡。

  (2)課程設定不合理,課程內容過時。關於技術崗位的實際招聘,很多單位透過對學生的訪談反映,高校的一些專業課不能滿足單位的實際需求。

  (3)忽視專業素質培養對學生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據不同專業開設鑑賞課,但沒有一所高校在其課程中設計專業素質課。這使得很多大學畢業生連工作中基本的職場禮儀都不知道,給自己的職場發展製造了障礙。

  (4)教師工作量增加,整天忙於處理事務性工作,沒有時間補充新知識,缺乏職業指導的專業研究。

  第三,大學生自身

  (1)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很多企業人力資源人員認為當代大學畢業生主要缺乏以下幾個方面:

  ①專業知識不夠紮實,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②能力水平低,尤其是實踐能力不強。

  ③綜合素質不高,難以滿足更高層次崗位的需求。大學生缺乏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較差,缺乏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有些學生在待人接物方面仍然有各種缺陷。

  (2)大學生自身定位不準。大學生缺乏對自我客觀科學的理解,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學生對社會需求表現出不關心,職業目標模糊,不能把專業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很多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無法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他們過於急於追求職業和社會提供的超出自身素質的條件,缺乏正確的擇業取向。主要表現在:擇業期望普遍過高,想一畢業就拿高薪,想得到好職位,想把人扔進地裡,不考慮有沒有“成千上萬的軍隊穿過了這座木橋。的力量;過於注重單位的醫療和養老保障制度,只針對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國企和外企。擇業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的精神。“不能高,就不能低”,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尷尬原因。

  (3)大學生自身性格缺點。最近幾年很多大學畢業生都是“90後”他們普遍依賴父母,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社會對“90後”這一代人的評價褒貶不一,用人單位認為“90後”大學生員工普遍存在一些缺點,如鬆散、忠誠度低、責任心不強等。

  第三部分,解決方案

  (1)國家

  (1)、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機制,促進就業。透過各種政策鼓勵人才合理流動,限制畢業生自由就業的障礙,如戶籍、檔案等。,並加強對支邊支農的指導和支援,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政府應該注意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同步增長。經濟發展不僅盲目追求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而且提高人民的福利。國家應構建以大學生就業為核心的公共政策體系,努力擴大就業。在某些情況下,應該毫不猶豫地犧牲一點被擠壓的增長率,以確保大學生的充分就業。

  (2)政府要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和規範。企業是大學生消費的最大基地,政府應透過合理的優惠經濟政策引導企業吸納大學生就業,並透過法律法規等政策規範其行為,解決就業難問題。

  (3)利用市場經濟推進和加快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在專業設定上改造傳統專業和基礎學科,加強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專業建設,適當減少專業數量,擴大專業知識課程範圍,使專業設定更加最佳化;在人才培養方面,高校要打破學科壁壘,加強各學科的融合,建立學以致用的培養體系,根據企業需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決定性環節,加大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

  (4)全方位提高大學生素質。高校在推進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同時,應關注教育質量,注重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的結合。教學要先育人,學校要加大投入,加強育人指導。高校也應該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給予更多的指導,讓學生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活,促進自己的成長和成功。

  (二)、用人單位

  (1)、社會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務實的人才觀。單位要改變經驗論和學歷論,摒棄用人歧視,鼓勵大家做出貢獻。其次,選擇標準要合理。用人單位應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和實際崗位制定相關崗位說明書,細化崗位職責,制定合理的選拔標準,根據崗位要求確定招聘人員的質量和數量。最後,確定科學的招聘程式。需要確定招聘考試程式,制定考試內容,按照程式[5]進行考試後擇優錄取。合理的用人單位用工制度可以更好的增加用人單位與求職大學生之間的瞭解,幫助用人單位招到理想的人才,幫助求職者找到理想的工作。

  (2)用人單位要承擔社會責任。用人單位不應該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而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大學生是國家培養的人才,用人單位要積極吸納各級高校畢業生。給他們提供一個施展才華、承擔社會責任的舞臺。

  (3)建立合理科學的組織人事制度。減少“人際關係。就業干預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合理、科學的組織和人事制度的基礎,應堅決貫徹執行。道德是前提,能量是標準”組織人事制度,即公開選拔、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多愁善感、圈子化;建立優勝劣汰的崗位流動機制;對人和工作進行科學評價,知人善任,合理分工;根據業績大小實施獎懲;科學地分別衡量權威和人才的優劣,明確二者的界限和衡量標準,充分調動權威和人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資訊透明和有效的監督機制是公平行政的有力保障,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政府權力執行過程的公開透明將大大降低腐敗的機率。建立合理、科學的組織和人事制度,將防止利用關係濫用權力。只有這樣,才能科學合理地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地位提升和職業流動問題。

  (3)學生

  (1)、培養和樹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特徵是成功就業的基礎和保證。在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教育中,應特別注意培養以下人格特徵:樂觀、自信、主動、善於合作、創新、意志堅強、謙虛禮貌、自力更生、抗挫折能力強、自控能力強、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以增強自己的就業心理能力。作為各種就業壓力的實際承擔者,沒有人能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敗,但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對就業失敗的態度。就業成功是每個畢業生內心深處的強烈願望。當一個人一無所有卻敢“想象成功”他有嚴謹理性的思維方式和樂觀自信的心理狀態;這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可以使心智不斷完善,而積極的心理狀態可以給生活帶來愉快的心理體驗,不斷激勵人奮進,這就是自信帶給人的力量。可以看出,樂觀和自信是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心理動機之一。其次,要培養良好的意志和堅強的性格。意志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條件。大學生應該培養自己決策的堅強意志和果斷力,避免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和失去機會。人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徵之一,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的人格對正確思考和理性做事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學生要善於聽取意見,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實踐中預防和克服懦弱、自卑、孤獨、狹隘、憂鬱、狂躁。

  (2)完善自己的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的建立和實施可以幫助大學生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職業生涯是指個體職業發展的過程,一般指一生經歷的所有職業發展過程。科學地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特點和任務,做好規劃,對於更好地從事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至關重要。

  (3)、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面,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品質。成年人是第一個成功的人,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成功的基礎和保證。另一方面。大學生不僅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還要提高實踐能力和組織能力,樹立團隊精神,適應當代社會快速發展,投身社會實踐。大學生在提高道德素質、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要提高身心素質,努力實現從高中生到大學生、從學生到社會人、從青年到有前途、有擔當的青年的轉變,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4)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根據專業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對現有知識進行科學重組,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識的整體效率。合理的知識結構是滿足現代社會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是人才成長的基礎,是求職的基本保證。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儘可能多的知識,還要掌握創造更多和更新知識的技能,掌握學習專業知識與提高技能有機結合的方法。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他們應該塑造自己,發展自己,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的就業要求,使自己適應科學進步、時代發展、擇業需要,努力提高就業能力。

  (5)端正心態,樹立全新的就業觀念。大學生要改掉天之驕子的觀念,低調走進職場,不要自卑錯過就業機會。不能盲目追求“孔雀東南飛”。大都市就業競爭壓力大,城鄉基層為大學生施展才華提供廣闊天地。

  (6)加強社會實踐。充分利用節假日和週末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

  (7)透過多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充分利用招聘會、網路資源等。,主動出賣自己真正的人才,珍惜並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

  第四部分,結論

  總之,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我國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學生、高校、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就業難”發展中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高等教育大眾化將繼續高速發展,高校將走上良性發展迴圈,為國家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高校畢業生將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骨幹力量。而且,大學生要樹立良好的心態,調整就業心態。當獲得理想職業的時機不成熟時,我們應該採取“先就業,後職業選擇,再創業”就業過程被認為是獲得個人職業經驗的重要經歷。透過就業,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生存能力、實際工作能力、職業發展能力。透過自己的努力,透過合理的職業流動,逐漸實現自我價值,實現職業成功。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15

  據我國教育部、人事部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xx年畢業生人數有413萬人,而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95萬人,比上年增長19。9%。20xx年我國有630萬大學生畢業校園,走向社會。預計20xx年7月,將有畢業生671萬大學生畢業,畢業人數將創歷史新高。就業壓力仍然十分巨大。

  在校生對未來的就業形勢持怎樣的態度呢?經調查,四成在校生認為透過努力可以找到工作,但認為自己能夠找到合適工作的大學生比例僅為8。4%。

  大學生在求職路上遇到了哪些問題?他們期望的薪酬是多少?對於就業,他們又持有怎樣的態度?最新20xx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近五成大學在校生對未來就業感到擔憂,七成應屆畢業生認為應該先就業後擇業,同時,應屆畢業生期望薪酬大幅降低——研究生已逼近本科生。

  一半在校生對就業感到憂心

  日前,智聯招聘釋出了《20xx年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以下簡稱“調查”),調查顯示,今年近九成畢業生的畢業安排是就業,截至本月,有7.5%(其中6.5%為求職考研兩手準備者)的20xx屆畢業生準備投入到新的一年考研中去。

  在校生對未來的就業形勢持怎樣的態度呢?經調查,四成在校生認為透過努力可以找到工作,但認為自己能夠找到合適工作的大學生比例僅為8.4%;對找到工作感到憂心忡忡的大學生比例達到33.2%;感到就業形勢嚴峻、很難找到工作的比例也達到了15.4%。

  職場專家表示,雖然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擔憂,但對就業付出的實際行動卻並不積極。今年畢業生至今依然有56。7%的人沒有職業規劃,甚至低於在讀生55.1%的比例。

  七成畢業生認為應先就業後擇業

  到底是先就業還是先擇業?這個問題一直是大學生比較困惑的。調查顯示,有72.8%參與調查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再擇業。

  “其實這兩個方面並不互相沖突。”智聯招聘職業顧問祝紅豔說,大學生在就業前就應該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個清晰的目標,在這個清晰的目標下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放低求職期望。對於大學生而言,社會還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行業和職業也只是模糊的概念。在經過社會工作的磨練後才能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因此大學生在就業時一方面切忌盲從認定一些熱門行業,另一方面也不要期望值過高。憑藉大學生目前對於行業和企業的認識,很難根據自己的判斷“擇業”。因此,在基本確定方向後,建議大學生先就業,在社會的摸索中學會擇業。

  研究生期望薪酬逼近本科生

  20xx屆畢業生的期望薪酬是多少呢?調查顯示,本科畢業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20xx至3000元,比例為45.4%。研究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3000至4000元,比例為34.3%,期望薪酬在20xx至3000元的比例也達到了26.4%,逐步逼近本科生。而博士及以上學歷的期望薪酬,基本在5000元以上,比例為43.6%。

  而大學生畢業後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去基層?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首選地與其就讀的高校所處地區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京畢業生八成以上想在北京就業,其次是到沿海城市,排在第三位的是廣東深圳地區。在上海畢業的大學生就業首選地九成以上是上海,其次是沿海城市,之後是廣東深圳地區。

  從城市性質來看,大學生希望在發達大城市就業的比例為32.3%,排首位。其次是較發達的沿海城市,比例為30.1%。縣級以下排在最後,僅為0.6%。

  大家選擇就業首選地的考慮因素都是哪些呢?發展機會較多、較大的原因排在了首位,比例為75.9%,遙遙領先於其他因素所佔的比例。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良好的文化及教育環境,大家選擇就業地的原因多樣,比如說能和家人在一起也是大學生選擇就業地的主要原因。“人生的發展道路是多樣的,選擇就業地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而不是盲目地跟著大家做決定,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才是關鍵。”職場專家表示。

  職業規劃輔導迫在眉睫

  隨著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大學生意識到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不少大學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開始進行職業規劃。調查顯示,大學生最想得到的就業方面的輔導為職業規劃輔導,比例達到了34。9%。

  祝紅豔指出,大學生在低年級時比較難以制定出系統的職業規劃,但在進入大學以後,應該逐漸形成一個大致的目標。就業、考研或是出國,無論是哪一種,制定最基本的目標後,就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略有側重。“如果選擇就業,則應該開始有計劃地考慮自己未來想從事哪個行業或者哪個職業的工作,逐漸摸索自己感興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時調整,並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實習工作。”該專家稱。

  在求職輔導的內容中,大學生認為在就業階段幫助最大的是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其次是職場工作技巧課程,另外,職業素質類課程與簡歷撰寫與求職面試技巧也是目前大學生期望得到輔導的內容。

  自主創業缺資金缺人脈缺理念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創業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大學生自主創業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對於白手起家沒有豐富社會經驗的大學生而言,創業從何談起?大學生創業最需要來自於哪些方面的支援?

  參與調查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是資金方面的支援,比例為35.8%。其次是人脈,比例為21.7%。核心的技術和理念排在第三位,比例僅為18.9%。國家今年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援大學生創業,對於想創業的大學生來說是很好的訊息。

  祝紅豔分析指出,很多大學生在創業前並沒有雄厚的經濟背景支援,核心技術和理念是吸引資金的關鍵。創業在近幾年越炒越熱,但創業並不適合於所有大學生。事實上,上述幾種因素,缺了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導致創業的失敗,相對於有社會經驗的職場人而言,大學生創業難度更大,盲目進入創業的潮流並不可取。

  總的來說,大學生就業理念正在逐漸趨於理性,體現在對個人發展機會的看重,對待遇的期待值降低,對於自身綜合能力尤其是人際交往能力欠缺的認識等方面,但是大學生對於很多資訊的不瞭解,以及就業資訊不夠通暢也制約了大學生的就業,比如對三線以下城市缺乏興趣,以及對體制外職業的認知偏見,都成為了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很多大學生也因此而延誤了工作機會。解決大學生全面就業問題,不僅需要轉變大學生職業的定位,同時也需要教育部門、學校的綜合努力,在如何全面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放開擇業視野,明確職業規劃與職業定位等方面進行改進,才能更好的解決大學生就業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