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譜》節選閱讀答案

《書譜》節選閱讀答案

  《書譜》(節選)

  孫過庭

  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①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鍾張雲沒,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

  評者雲:“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②,猶逸少之不及鍾張。”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且元常專工於隸書,伯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

  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故當勝。”安雲:“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那得知!”子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鑑,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裡,曾參不入③。以子敬之豪翰,紹右軍之筆札,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況乃假託神仙,恥崇家範,以斯成學,孰愈面牆!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子敬乃內慚。是知逸少之比鍾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

  注 :①鍾張:三國魏鍾繇(yáo)和東漢張芝的並稱。二人皆以善書名。

  ②子敬:王獻之,字子敬,“書聖”王羲之第七子。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③“勝母之裡,曾參不入”:《孝經》上講到曾參見到一條稱“勝母”的巷子,認為不合人情拒絕進去。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

  B.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

  C.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

  D.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3分)

  A.書即寫,此處可理解為書法,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諸體。

  B.草體即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以草書見長的書法家有懷素、張旭、王羲之、顏真卿等。

  C.尺牘,木牘的規格,據記載有幾種,大多長一尺左右,故有“尺牘”之稱,多用於書法、繪畫。有尺素、尺函、尺箋等多種稱謂。

  D.題壁,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化現象,即將詩句題寫在牆壁上。蘇軾的《題西林壁》就是題壁詩中的'名篇。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羲之博採兼通,無愧書法。王羲之的書法專精擅長,雖然還未完全體現前人書寫法則,但能博採兼通各種書體。

  B.書法風尚格調,隨世而變。古人的書法風尚質樸,今人的書法格調妍媚。然而,質樸風尚因循時代的發展而興起,妍媚格調也隨世俗變化在更易。

  C.書法繼承傳統,不背潮流。書法最可貴的,在於既能繼承歷代傳統,又不背離時代潮流;既能追求當今風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

  D.王獻之狂妄自傲,自稱勝父。獻之的筆法繼承於王羲之,雖然粗略學到一些規則,其實並未把他父親的成就全學到手,且從未感到慚愧。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2)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

  10.(3分)B

  11.(3分)B(王羲之以行書見長,顏真卿以楷書見長。)

  12.(3分)D(文中說有次王羲之去京都,臨行前曾在牆上題字。走後獻之悄悄擦掉,自己寫上字,認為寫得不錯。羲之回家見到後嘆息道:“我臨走時真是喝得大醉了。”獻之這才內心感到很慚愧。)

  13.(10分)(1)但是張芝精研熟練,臨池學書,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讓我也沉溺書法到那個程度,未必趕不上他。

  (給分點:精熟:精研熟練,假:如果;耽:沉溺,大意2分)

  (2)獻之曾經精心寫了一幅字贈給謝安,告訴他一定儲存收錄,謝安就為這幅字寫上評語後退了回來,獻之對此事非常怨恨。

  (給分點:嘗:曾經, 輒:就, 恨:怨恨,大意2分)

  部分參考譯文

  關於古代以來,善長書法的人,在漢、魏時期,有鍾繇(you)和張芝的卓絕書藝,在晉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的墨品精妙。王羲之說:“我近來研究各位名家的書法,鍾繇、張芝確實超群絕倫,其餘的不值得觀賞。”可以說,鍾繇和張芝死後,王羲之、王獻之繼承了他們。王羲之又說:“我的書法與鍾繇、張芝相比,與鍾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過他。對張芝的草書,可與他前後相列;因為張芝精研熟練,臨池學書,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樣下功夫刻苦專習,未必趕不過他。”這是推舉張芝、自認超越鍾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父子書法的專精擅長,雖然還未完全實現前人法規,但能博採兼通各種書體,也是無愧於書法這項事業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