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的“語碼”》閱讀題的答案

《羅蘭·巴特的“語碼”》閱讀題的答案

  試題內容: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9分)

  法國文學批評家、符號學家羅蘭·巴特在他的著作《S/Z》中以慢鏡頭拍攝的方式對巴爾扎克的中篇小說《薩拉辛》進行文字分析,將《薩拉辛》全文(中文譯本有兩萬多字)分解為五百六十一個語段單位(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成五百六十一幀畫面),之所以劃分得如此細密,巴特是想告訴讀者,文字是怎樣一幀一幀地編織而成的。

  如果以現實主義的方法來分析作品,那麼一部作品是由情節、性格、言語、思想、形象等幾大要素構成的,批評家要從人物性格、故事情節和劇作思想的設定等方面來討論作品,如果以形式主義方法來讀解,則要關注文字的語言學層面,轉喻和暗喻,或者陌生化效果等,這些都不是他想要達成的目的。當然作為結構主義大師的巴特,也不想用結構主義的方法來解文字,他發明了諸多語碼,來縫合這一文字,因此這五百六十一個單位儘管長短不一(一個單位既可以是一個詞語或是一個句子,也可以是一段對話,或者是長長的段落),但是每個單位至少包含著一個或多個語碼。巴特將這些語碼總共歸納為五種:意素語碼、文化語碼、象徵語碼、闡釋語碼和選擇行為語碼(或者稱之為情節語碼),並逐詞、逐句或逐段來闡釋這些語碼在文字中各自的功能。

  那什麼是語碼?語碼不同於語義,所謂語碼可以看成對語義的誘導和歸類,詹明信認為,羅蘭·巴特的“語碼”是從資訊理論中借用來的術語,即我們可理解為一種語碼基本對應某一種資訊的型別,如文化語碼“有點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對普遍的.行為、事件和生活的常識的倉房,當需要某個具體細節的時候,它就會被說出來”。而意素語碼(即人的語碼)則指向人物的性格特徵。

  羅蘭·巴特的意思是,文學文字之所以能產生意義,不是因為讀者透過文字讀到了現實生活,而是文字中的那些語碼作用於我們的理解習慣,使讀者以為自己把握了現實生活。由此,詹明信解釋道,現實主義的敘述並非是話語天生具有的結構,而是某種視覺上的幻象,是由某些作為“符號”在起作用的細節產生出來的所謂真實效果。聯想到現代小說,詹明信認為:“現代文學對情節的拋棄被更好地理解為對舊的敘述組成結構的拋棄。”

  其實這種語碼劃分方式既能解析《薩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說,或者其他非虛構作品。詹明信既然稱之為“文字的意識形態”,也就意味著這種解析方式不僅可以應用於文學,對文學以外的文字,如歷史的、新聞的或社會學的文字均可適用,進一步可適用於一切敘事文字。

  8.下列對文中“語碼”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薩拉辛》中的五百六十一個單位儘管長短不一,但是每個單位至少包含著一個或多個語碼。

  B.語碼與語義不同,可以看成是對語義的誘導和歸類,文化語碼說出來時,往往以具體的某個細節呈現。

  C.語碼是從資訊理論中借用來的術語,一種語碼基本對應某一種資訊的型別。

  D.文化語碼有點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對普遍的行為、事件和生活的常識的倉房,意素語碼則指向人物的性格特徵。

  9.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文學批評家用現實主義的方法來分析作品,則要關注文字的語言學層面,轉喻和暗喻,或者陌生化效果等。

  B.以形式主義方法來讀解文學作品,要從人物性格、故事情節和劇作思想的設定等方面來討論作品。

  C.現實主義的敘述是某種視覺上的幻象,是由某些作為“符號”在起作用的細節產生出來的所謂真實效果。

  D.語碼劃分方式既能解析《薩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說,或者其他非虛構作品,但不可適用於一切敘事文字。

  10.請根據上文概括羅蘭·巴特對巴爾扎克的中篇小說《薩拉辛》文字做語碼分析的意圖。(3分)

  試題答案:

  8.A  (A項不是對“語碼”的理解。)

  9.C (AB兩項的內容正好相反。D原文是“進一步可適用於一切敘事文字”。)

  10.①想告訴讀者,文字是怎樣一幀一幀地編織而成的;(1分)②文學文字的意義,在於文字中的那些語碼作用於讀者的理解習慣,使讀者以為自己把握了現實生活。(2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