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閱讀練習答案
《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閱讀練習答案
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
蘇軾
高亭②廢已久,下有種魚塘。
暮色千山入,春風百草香。
市橋人寂寂,古寺竹蒼蒼。
鸛鶴來何處,號鳴滿夕陽。
【注】 ①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達黃州貶所,這首詩是這年春末所作。②高亭:即四望亭,在東坡雪堂南面的髙山上。
(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詩寫作者雨晴後散步歸途所見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韻味。
B.一二句寫高亭久廢,下有魚塘。“廢”字蘊含有作者“除舊迎新”的喜悅。
C.三四句寫天色已晚,為“歸”作鋪墊;寫春風中百草飄香,點明晚春季節。
D.五六句寫市橋人散,竹木蒼蒼。“寂寂”“蒼蒼”等疊詞給人以冷寂之感。
(2)清代紀曉嵐評價本詩七八句蘊含“羈”、“孤”兩層意思,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3分)B.(從本句看,高亭久廢,不再供人觀賞,下面池塘用來養魚,給人荒涼之感;從全詩看,作者被貶黃州,深感冷寂。所以,“廢”字不蘊含 “除舊迎新”的喜悅。)
(2)(4分)
示例1:同意(1分)。七八句中寫不知從何處來的鸛鶴,在夕陽中哀鳴,讓人感到淒涼孤獨(1分)。全詩寫作者在被貶黃州期間來到高亭,歸途中看到春天即將過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蒼,而自己有家難回,孤獨之情油然而生。在這樣的心境下寫在夕陽中獨自悲鳴的鸛鶴,實際是以鸛鶴自比,表達寄居異鄉的“羈孤”之情(2分)。
【評分參考】①表明觀點(1分)。②闡釋七八句句意(1分)。③聯絡全詩背景或情境和詩句分析(2分)。
示例2:不同意。七、八句寫一隻不知來自何處的鸛鶴,在夕陽中嗚叫,只是寫景之語,不含羈孤之意。作者雨晴後散步歸途中來到高亭,深感此地的冷寂荒涼。春天即將過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蒼,環境冷寂,在這樣的`情境下,作者著力描繪一隻鸛鶴在夕陽中鳴叫,只是以動襯靜,突出環境的冷寂,並不蘊含“羈孤”之情。(意對即可)
賞析
“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東岡上歸”。“高亭”即指四望亭,在蘇軾所住雪堂南面的高阜上。“種魚”即養魚,種魚塘即題中所說的“魚池”。高亭久廢,不再供人遊賞,而是用來養魚的地方,一開頭就給人以荒涼之感。“暮色千山入”即“暮色入千山”,寫天已晚,為“歸”作鋪墊。“春風百草香”,寫春已殘,故春風送來的不是花香而是草香。“市橋人寂寂”,應“暮色”句,因天將暮,故市橋人散。古寺即乾明寺,“古寺竹蒼蒼”應“春風”句,因春已殘,故再也見不到“雜花滿山”,但見蒼蒼竹木而已。高亭久廢,暮色初臨,市橋人散,竹木蒼蒼,都給人以冷落寂靜的感覺。最後兩句的寫法與前一首相似,以鸛鶴號鳴,反襯市橋沉寂。正因為萬物俱寂,突然出現的鸛鶴聲如同充滿了暮色蒼茫的整個天空,聽起來更加淒厲。白居易《琵琶行》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句,蘇軾這裡的藝術效果則相反,是“此時有聲勝無聲”。《紀評蘇詩》說,這兩句寓“羈孤”之意。這正是哀號無告的蘇軾貶官在這寂寞江城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