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庚《棲禪暮歸書所見》閱讀練習及答案

唐庚《棲禪暮歸書所見》閱讀練習及答案

  棲禪暮歸書所見

  唐庚

  雨在時時黑,春歸處處青。

  山深失小寺,湖盡得孤亭。

  注 ①棲禪:惠州山名。

  ⑴棲禪:棲禪山,在惠州(今屬廣東)。

  ⑵雨在:大雨已過,陰雲未盡,似在醞釀著另一場雨。

  ⑶湖:指豐湖,在惠州城西,棲禪山即在豐湖邊。盡:盡頭。

  1.此詩在煉字方面頗為人稱道,請從第三句中找出最為傳神的一個字,並結合詩境分析其妙處。

  答案 ①“失”字。②本來是因為山巒重疊,山深林密,把小寺遮得看不見了,“失”字,表達出小寺好像不存在了,消失了。形象地表現了小寺環境的幽深清靜。③透露出詩人對日間所歷勝景的留戀,也隱約流露了一絲悵然若失的意緒。

  2.“好詩全憑結句高”,請結合全詩,分析結尾句與前三句在寫法上和內容上的關係。

  答案 ①寫法上:前三句大處著筆,是面的抒寫,是渾然的整體,而結尾則是點的集中,是區域性的放大;前三句是長鏡頭,結尾是特寫;前三句是整體的大色塊,結句是畫中焦點。(應答出寫法上點面結合、場景與特寫、整體與區域性兼顧的特點。)

  ②內容上:前三句濃墨重彩地描繪出暮歸棲禪山時,看到暴雨來時天地一片昏黑,雨過又滿目青蔥,處處洋溢著春天歸去、初夏來臨時山深林密的壯麗,色彩對比強烈,是一種整體的直觀感覺,結句的“湖盡”二字不但點明“歸”意,補充交代了前三句的景象乃為舟行觀察所見,且讓全詩畫面有層次感、縱深感和流動感,而且“得孤亭”三字將讀者視線拉回眼前的特寫,由渾茫的整體感覺到集中的焦點畫面、特寫鏡頭,圓轉自然,給人極高的審美享受。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公元1112 年)。唐庚和蘇軾是同鄉,身世遭遇也有些相似,人稱“小東坡”。蘇軾曾謫居惠州數年,唐庚因受知於張商英,張商英罷相後他也被貶惠州多年。這組詩就是他貶惠州期間所作。

  賞析:

  《棲禪暮歸書所見二首》是宋代詩人唐庚的組詩作品。此詩作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1112 年),描寫的是唐庚在一次春遊棲禪山暮歸時所見的`景色風光。第一首詩由天氣寫到山容湖景。

  這兩首詩題中所說的“棲禪”,是惠州的一座山。詩寫作者遊棲禪山暮歸時的所見景物。

  第一首起句寫嶺南春天特有的氣侯景象:剛下過一陣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陰雲漠漠,在醞釀著另一陣雨。這變幻不定、時雨時停、時明時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一個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現出來。“在”字是個句眼,卻顯得自然渾成,不見著意的痕跡。

  次句“春歸處處青”,由天容寫到野色。“歸”既可指歸去,也可指歸來,這裡用後一義,傳出喜悅之情;綴以“處處青”三字,歡欣之情更溢於言表。作者《春歸》說:“東風定何物?所至輒蒼然。”“所至”句亦即“春歸處處青”的意思。不過《春歸》詩強調春風的作用,該篇則泛言春歸綠遍,暗示這種時下時停的春雨有滋潤萬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點到棲禪山。句中“小寺”,即棲禪寺。題中說“暮歸”,則棲禪寺在白天遊覽過程中已經去過,這裡說“失小寺”,是暮歸回望時,因為山巒重疊,暮靄朦朧,已不復見日間所遊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達。這裡透出了詩人對日間所歷勝景的留戀,也隱約流露了一絲悵然若失的意緒。

  末句“湖盡得孤亭”,與上一句相對。上句是回望所見,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豐湖,在城西,棲禪山即在豐湖之上。詩人在暮歸途中,信步走到豐湖盡頭,忽然發現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悅。三四兩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卻是欣然而遇,這中間貫串著詩人的“暮歸”行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