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枋得《慶全庵桃花》原詩閱讀答案

謝枋得《慶全庵桃花》原詩閱讀答案

  【原文】

  慶全庵桃花

  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 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 怕有漁郎來問津。

  【註釋】

  謝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後,隻身隱居,屢次堅拒元朝徵召。

  慶全庵:寺廟名。

  桃源:即桃花源,這裡指慶全庵。

  問津:問路。

  【翻譯】

  尋找一處像桃花源那樣的世外仙境,以便能躲避像秦朝那樣的暴政,看到紅豔豔的桃花,才知道又是一年的春天。花兒凋謝,花瓣千萬不要跟著隨流而去,恐怕個漁郎看見了也會到這裡來。

  【賞析】

  詩題的是自己門前的桃花,但詩直接由題宕開,從桃花聯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說武陵有個漁夫,見到一條小溪,溪邊長滿桃花,落英繽紛,他順溪水找到了一個地方,人民男耕女織,安居樂業,自稱是避秦亂而遷移至此,遂與世隔絕,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幾經變更。漁夫回家後,告訴了當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卻再也找不到了。詩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說自己找了塊與世隔絕的地方隱居,目的`是為了躲避新朝。詩人在感情上已經把自己等同於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萬事不關心,因此第二句說自己自從避世後,連時間概念都沒有了,只是見到眼前桃花盛開,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來。這兩句雖然讀來覺得平易自然,實際上隱含著詩人無數的傷心血淚在內;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嘗不是天天在祈禱有人起來推翻元蒙統治,恢復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調更降下一層。桃花源中的人,因為桃花隨著流水而出,被漁夫所追逐而發現了隱避之所。詩人當時變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擔心地提出,門前的桃花凋謝時千萬不要隨流水淌出,怕有人見到,跟尋而至,發現自己隱居的地方。詩人這樣說,不僅僅是表示不願讓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絕不與新朝合作。全詩隨手設譬,既符合自己身世與當時社會現實,又明白地表明瞭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閱讀訓練】

  1.首句化用了什麼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麼作用?(4分)

  2.請扼要剖析“桃花”在全詩中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記》原意 ②首先表現年復一年,時光推移;其次存在強化情感的作用。

  2.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將隱居山間的面前事實(實)和陶淵明筆下的幻想世界(虛)奇妙地聯合了起來。②作者借寫隱居之地桃花開放之景,表達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盼望“花飛莫遣隨流水,”波折表現了隱居絕仕之意。(第①點可緊扣詩題來答,第②點可緊扣第二句詩來答,第③點可緊扣最後兩句詩及詩後解釋來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