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的語文現代文閱讀題及答案
關於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的語文現代文閱讀題及答案
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 丁國強
“詩經》所特有的古典意蘊和民間視角使其保持了鮮活的審美風格,無論經學家如何去摳字眼,去作一些牽強附會的解釋,都無法凍結《詩經》的美學生命。王開林的《穿過(詩經)的畫廊》一書是對“詩教”和“詩史”的解構。《詩經》是一部性情之作,對〈詩經》的解讀同樣需要一種激情以及對生存狀態的敏感反映。
《詩經》之所以如此耐得位尋味,不僅在於其語言形式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生命體驗和詩性智慧給人以無限的啟示。清代文人薛雪在《一瓢詩話》中,提到註釋《詩經》的誤區,他說:“《三百篇》諸子尚有未詳處,後人何嘗疏得盡?”他的辦法是“只要吟詠既久,自然而然有“兔起鶻落、水到渠成之妙”。自古至今,吟詠《詩經》者多矣,然而心領神會這恐怕是不多的。王開林則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
個輕鬆的神遊者,他以詩化的語言來與三千年前的浪漫相呼應。以《詩經》的方式採閱讀《詩經》,徹底拋棄了皓首窮經的煩惱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輾轉反側”,超越時空的詩情是永恆的,儘管三千年前女子的歡樂、連今天的女權主義者都讀不通透,但是,對喜怒哀樂的表白卻不能遏止。不讀“詩經",我們或許還意識不到自我心靈的壓抑 。 在《關雎》與《桃夭》之問,揣摩《詩經》時代的心事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詩經》語言本身就具有白話性,這與詩境的延伸並不相悖,我拒絕閱讀一切關於《詩經》的白話版本,用翻譯的方式採對待詩性話語的發軔者,是一種大不恭。王開林將他的白話譯作巧妙地置於他的隨筆之中,在不經意問實現了詩意的轉換。《月初》無疑是最美的一篇,上千年的痴情依舊不改:“月兒出來亮晶晶/月照美人撩我心/珊珊細步苗條影,’一夜相思神不寧!”讀者之所以沒有感覺到語言上的破綻,那是因為王開林已經把自己置換成了當年的歌者:“她來過,兩千多年前,她又走了,來時靜悄去無聲,唯有一縷香魂仍繚繞在春秋的月光裡,如花的氣息”。王開林先生並不指望透過《詩經》來確
立一種價值立場,他關注的是一種“真”與“美”的錯位。《穿過(詩經)的畫廊》一書沒有侷限於文字層面,作者不經意地聯絡現代人的生存狀況,這種比較是詩性的,是非學問的。《詩經》作為一種本源,只存在於詩人的感悟之中,“三千年前那隻靈性充盈的燕子”是詩人的自造,既是一種啟示,又是一種律令,命令詩人不能放棄詩的.尺度。
[注】本文節選自《穿過<詩經)的畫廊》一書的序言。(《穿過(詩經>的畫廊》的作者為王開林。
26.閱讀第二段中劃線句子,回答下面的問題。(2分)
《詩經》“耐得住尋味”的原因是 。
27.如何解讀《詩經》,各人有不同的說法或做法,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4分)
(I)薛雪的說法:
(2):王開林的做法:
28.閱讀第三段劃線的句子,“我拒絕閱讀一切關於《詩經》的白話版本”其原因有哪些,請分點陳述。(4分)
29.下列分析和鑑賞,與這篇序言不相符合的一一項是( )(2分),
A.《詩經》中的男女戀情,連今天的女權主義存者都讀不通透,因而超越時空的詩情受到了遏止,意識不到自我心靈的壓抑。
B、“三千年前那隻充滿靈性的燕子”,在序言中既是指《詩經》中鮮活的生命,也是指王開林
對《許經》的審美感悟。
C.“沒有侷限於文字層面”,“不經意地聯絡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指出了王開林將《詩經》研究置於一個開闊的視野之中。
D.王開林的隨筆從對藝術的審美和對生活的認知的角度研究《詩經》,充滿著一種激情和對生存狀態的敏感反映。
26.(1)牽強附會無法凍結《詩經》的美學生命;它的解讀需要激情以及對生存狀態的敏感反映。
(2)不僅語言形式完美,而且充滿生命體驗和詩性智慧。
評分標準:意思對即可。第(1)題3分,前一句1分,後一句2分;後一句答為“保持了鮮活的審美風格”或“一部性情之作”,‘得1分:第(2)題的兩個方面各1分,字數每超過3個字扣1分。
27.(1>吟詠既久,自然就能領悟。(2)以詩化的語言詮解《詩經》,在不經意問實現詩意的轉換。
評分標準:意思對即可。第(1)題2分。”第(2)題3分:前一句l1分,後一句2分。字數每超過3個字扣1分。
28.(4分)(1)《詩經》的白話語言不妨礙今人對詩境的領悟。
(2)翻譯將對詩意的表現造成傷害。(或:對我國詩歌源頭的《詩經》,翻譯是一種大不敬。)
評分標準:意思對即可。每二小點各2分。字數每超過3個字扣1分。
29.(4分)
A(A、作者認為“超越時空的詩情是永恆的”,“對時喜怒哀樂的表白卻不能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