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的骨髓》閱讀答案

《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的骨髓》閱讀答案

  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的骨髓,作為一種方法論,它已經深深滲透到了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每一個元素和成分之中,成為構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個置身於中國文化視野中的社會成員,無論你願不願意,承不承認,你都無法擺脫那與生俱來的中庸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因此,正確地認識中庸之道,並加以合理的應用,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無可迴避的文化責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書》中就已經記載了很多關於古代聖王執中、行中的例子。在《尚書•大》中,有被宋儒稱為“十六字心傳”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中。”《尚書•洪範》記載中就有中道的思想:“無偏無頗,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由此,我們可以把《尚書》中強調“執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頭。“中庸”一詞,語出《論語•雍也》。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養境界,長久以來,很少有人能夠做得到了。孔子這樣推許的“中庸”,其含義到底是什麼?朱熹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這樣,中庸一詞的含義就是,中,是一種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最為恰當的狀態;庸,則是說這樣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種解釋來自漢代的鄭玄。他註解說:“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運用。參照許慎《說文解字》的說法,“中,內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則“中庸”的本義就是中道的運用,鄭玄的解釋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樣,中道本身便是極高極難的標準。這一點,也可以透過孔子的其他言論來參證,如“過猶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儘可能追求最為恰當合理的處置,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打個比方,比如勇敢,過了就是魯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念本身。事實上,中庸本來是一種道德修養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這種普泛化的過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轉換為一種方法論了。一件事我們可以儘可能追求最優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優解,實在是太難了。這樣一個最優解,怎樣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導是,“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執其兩端,而用其中於民”。“叩其兩端”或“執其兩端”,就是指從情的兩種極端的狀態入手,認真推敲研究,尋求和兩種極端完全不同的最優解。這種“叩其兩端”的處理方式,也著實不容易。

  為什麼孔夫子要懸置這樣一個大家都很難做到,卻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標準?緣由大約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堯舜,倡明先王之道為己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為堯舜湯、文武周公等古代聖王的成功秘訣,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農業社會大環境下的產物。在農業社會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單一性,以及由單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複性,乃是儒家倡導凡事追求最優解思想的社會背景。其三,農業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慢節奏也為儒家凡事追求最優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時間上的可能性。

  1.關於“中庸之道”,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尚書》中強調“執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頭。

  B.中庸是孔子推許的至高道德修養境界,長久以來,很少有人能夠做得到。

  C.在朱熹看來,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最為恰當的狀態。

  D.鄭玄認為中庸就是中道之運用,這種解釋比朱熹的解釋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2.文中說,“中道本身便是極高極難的標準”,下列不能成為其依據的一項是

  A.凡事都要儘可能追求最為恰當合理的處置,不能過,也不能不及。

  B.中庸從一種道德修養境界轉換為一種方法論,很難適用於每一件事情。

  C.從事情的兩種極端狀態入手,認真推敲研究並尋求最優解並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為古代聖王的成功秘訣,已經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正確的一項是()

  A.中庸之道作為一種方法論,已經成為構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心理的核心要素。

  B.能否正確認識併合理應用中庸之道,既體現人們的智慧,又反映人們的文化責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農業社會環境下的產物,根本原因是當時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單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優解的理想化方案,長此以往便促成了農業社會生產生活的慢節奏。

  試題答案:

  1.C(“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最為恰當的狀態”是“中”而不是“中庸”)

  2.D(這是孔子倡導“中庸之道”的緣由)

  3.B(A.句末應該加上“之一”;C.“根本原因”屬於無中生有;D.因果關係顛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