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鼎《鷓鴣天·建康上元作》閱讀答案

趙鼎《鷓鴣天·建康上元作》閱讀答案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由南宋趙鼎所做。作者趙鼎(1085-1147)字元鎮,號得全居士,宋徽宗元豐八年生,宋代解州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宋徽宗崇寧五年舉進士。宋紹興四年任尚書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次年為宰相。其詞“清剛沈至,卓然名家”。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趙鼎《鷓鴣天·建康上元作》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

  趙鼎(宋)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技。

  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雲飛。

  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注:①作於宋南渡後的元宵節。 ②華胥夢:傳說黃帝夢遊華胥之國,該國社會繁榮祥和。

  (1)這首詞第二句中的“驚”字可否換成“見”字?請簡述理由。

  (2)本詞運用了對比手法,請作簡要分析。

  3、“忽驚春到小桃枝”中的“驚”字如果換成“見”字,好不好?請簡述理由。(4分)

  4、這首詞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來表達思想感情?請作簡要賞析。(4分)

  5、這首詞煉字很有特色,此詞前兩句哪個字用得最好? 為什麼?(4分)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閱讀答案

  (1)不能換成“見”。因為“驚”字與首旬的“那知”相呼應,不但表現了時序推移之速,而且寫出瞭如夢初醒之情,充分表達了作者恨時思國的愛國情懷。而“見”字僅僅是客觀敘述,不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情態和情懷。(意思對即可。如答可以換,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上片寫南渡後客居的悲涼,下片轉寫當年全盛時的歡樂,結尾兩句又從歡樂的高潮跌入悲愴的深淵:以今日之悲涼對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歡樂對比現實之悲哀。對比手法使作者衝破了時空的束縛,把悲國之思、愛國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意思對即可。)

  3、(1)不好。“驚”字與句首“那知”相呼應,不但表現了時序推移之速,而且還寫出瞭如夢初醒之情。“見”字起不到這樣的效果。

  4、(2)示例一:主要運用了反襯手法。詞人透過回憶當年全盛時的快樂,反襯南渡後客居的悲涼,突出了濃重的愛國之思。

  示例二:主要運用了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上片實寫南渡後客居的悲涼,下片轉入對當年全盛時快樂生活的回憶,結尾兩句又跌入令人悲傷的現實,表達了沉重的愛國之思。(手法1分,分析3分,寫出一種即可)

  5“驚”字用得最好。(1分)“驚”字與首句的“那知”相呼應,(1分)不但表現了時序推移之速,而且寫出瞭如夢初醒之情態,充分表達了作者恨時思國的愛國情懷。(2分)(意思對即可。如答其它的字,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但不能超過2分。)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閱讀答案

  1.“分明一覺華胥夢”是本詞的“詞眼”。由此看到詞人情感變化。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答案】上闋前三句主要寫悲,下闋則轉寫歡樂,結尾又由樂轉為更悲(2分)。上闋末句“記得┅┅”過度,引起對比性回憶,便有了下闋開頭的“花弄影,月流輝”和“五雲飛”的歡樂之高潮(2分),結尾二句是詩人情感又樂跌入更加悲愴的`深淵(2分)。全詞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攫住讀者的心靈。整首詞渾然一體,構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2分)(以上四個得分點,每一點2分,答對任意三個即可得滿分。)

  2.清人況周頤這首詞的評價是:“清剛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國之思,流溢行間句裡。”請問作者運用了何種技巧表達此情。請簡要分析。(5分)

  【答案】詞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2分):以當日之悲涼,對比昔日之全盛;以夢中之歡樂,對比現實之悲哀。(3分)這種藝術手法衝破時間、空間的束縛,一任感情發洩,恣意揮寫,哀而不傷,剛健深摯。(意思對即可)(若答運用了“運用典故”,並說明理由可以給3-4分)

  (作品淺釋:趙鼎是宋代中興名臣,此詞作於健康(南京)上元(元宵)節時,表達了沉重的愛國感情。金兵南侵,而轉徙異鄉,不知不覺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因為小桃到了上元節即著花。從開封到南京雖然不遠,但總覺得到了天涯海角一般,心裡特別淒涼,不禁回憶起在汴梁時的繁華景象。花枝在皎潔的月光下是何等地婀娜多姿,宮殿晶瑩剔透,雲彩多麼絢麗。往事晃如一場“華胥夢”。東風一吹像驚醒了似的,不禁潸然淚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