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個人的奮鬥與歷史的程序
王安石,個人的奮鬥與歷史的程序
引導語:在中國傳統史書上,王安石是個有才華、有魄力、銳意求變、在農業時代就懂得讓國家參與宏觀調控的政治家,那麼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些她的個人的奮鬥與歷史的程序。
王安石在中國傳統史書上,頗受非議。其緣由,一是因為變法。這個天下皆知。
二是因為變法引起的黨爭。這一條,歷史書提得不多。
王安石的個人奮鬥方面,無甚可說。他變法,確實是銳意革新:大局是當時朝廷確實麻煩,具體大堆舉措,青苗法保甲法等等等等,大體思路是:朝廷介入市場,干預經濟,富國強兵。
但這麼做,是否考慮到了歷史程序呢?畢竟在農業時代,王安石這麼做,很激進:他認為可以“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同期的相對保守如司馬光認為,天下財富就那麼多,朝廷豐足了,百姓就會吃虧。
黃仁宇有個看法,我覺得比較公允,大概意思:王安石這種朝廷介入市場干預經濟,在一個貨幣流通、信貸成型的體系下,是好的。
但在宋朝當時,紙幣都只是局部發行(參考“交子”)、信貸體系不健全、生產基本靠農業和手工業的情況下,有些太超前太空中樓閣了。
就像張佳瑋手拿一張挑戰者號設計圖紙穿越回漢朝。圖紙是沒錯的,但也沒用,一個道理。
所以王安石變法,可以算是:
意圖正確,過於超前,在錯誤時代出現於是無法貫徹執行的正確選擇=錯誤的結果。
說黨爭。
王安石在當時有綽號,“拗相公”。民間不少段子編排他。
確實很拗,很擰。掃除一切障礙。為了堅持他的新法,一度大用新人。
王安石、呂惠卿、曾布、章惇們為一黨,比較激進。
韓琦、司馬光、歐陽修、蘇軾這些人為一黨,相對保守。
先是撕新法。後來不只是新法了,已成意氣之爭。
這裡的問題是:舊黨保守,但大多人品無可指摘,德高望重,被王安石搞掉時,也殉道者一般下去了。
王安石手下這波新人裡,則有不少豬隊友。他引進的呂惠卿,包括後來掛過他名的蔡京,都算著名奸臣,刻薄狠毒、背信棄義的'事都幹過。這也間接影響了王安石後世的評價。王安石自己後來,就被豬隊友呂惠卿——確切說是狐狸隊友——出賣過。晚年還每天寫“福建子”(呂惠卿)洩恨。
所以:變法的王安石,只是個有些不合時宜的超前改革家。
黨爭的王安石,是個為了目的,時不時會任用私人、甚至被手下諂臣矇騙的領袖。手下一堆奸臣給他丟臉。
後一個王安石,才會被歷代讀書人碎碎念。
說回人品。
之所以把這個放在最後說,是因為:王安石和司馬光,雖然互為對手,但他倆的私德,都是完美的。他們彼此都承認。
蘇軾他爸爸蘇洵《辯奸論》算是公開攻擊王安石了,也只能挑剔他儀表有問題,表裡不一。即,私德上,王安石算是完美。
他和司馬光唯一共有的缺點,大概就是,有些擰。蘇軾作為溫和中立派偏舊黨,既吐槽過王安石,也吐槽過司馬光(說司馬光是孔子的弟子司馬牛),都認為他倆脾氣擰。所以他倆領導的黨爭,不免流於意氣。王安石為了自己的法令實施,把司馬光與其同僚搞掉了一堆是事實;司馬光後來迴歸,把王安石各種法一股腦搞掉,也有些泥沙俱下。王安石是知道自己有些問題的,但聽說免役法都被搞掉時,驚歎“這個都要廢嗎?”他對這個法是有信心的,但政治鬥爭到後來,很容易就不分細節,一把抓了。
故,王安石被攻擊,跟他私德為人無關。
這裡多說一句,私德為人和政治道德,真的是兩回事。就像之前有人說,羅斯福有婚外情,又煙又酒;希特勒素食主義不煙少酒也沒有婚外情。論私下待人接物行為習慣,希特勒怕還好些。但政治人物,因為他們可以影響到相當多的人,所以私德為人與政治作風,還是分開看比較好。
所以,在中國傳統史書上,王安石是個有才華、有魄力、銳意求變、在農業時代就懂得讓國家參與宏觀調控的政治家。
但同時,也涉嫌與民爭利、任用私人,故為傳統讀書人所不喜。
為什麼王安石到近代,聲名大為反轉了呢?
因為他的“國家參與經濟宏觀調控”,得到過列寧的讚許,在美國羅斯福新政時得到過美國人的推崇。之後,某大國開始弘揚“國家宏觀調控”時,就格外推崇王安石變法了。當然也要為尊者諱啦,所以在我小時候的課本里,大誇王安石的變法,不太涉及他的黨爭手段。
那,今天的重點,也就是這兩個:
——一個政治家的私德、初心與實際的政治作為,不是一回事。
——一個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得到截然不同的評價?那一般意味著,當時的風向,要有變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