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海門的淵源

王安石與海門的淵源

  引導語:王安石是北宋的思想家、文學家,他與海門的淵源有哪些?我們一起來了解相關的資訊吧。

  海門是江海門戶的簡稱,本是長江入海口因泥沙沉積而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至唐末,出現東洲和布洲兩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漸次連片;至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建海門縣。由於長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廢縣歸併通州建靜海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江蘇省海門直隸廳,設治於茅家鎮,民國元年(1912)複稱海門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為海門縣;1994年6月撤縣設市,成立海門市。

  據崔桐在明嘉靖年間撰修的《海門縣誌》記載,王安石曾出任海門縣令。王安石(1021~1086),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闢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著有《臨川先生文集》。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等,並稱為“唐宋八大家”。諡號曰“文”,人稱“王文公”。

  據《明嘉靖海門縣誌》等志書載,王安石繼其友沈興宗之後出任海門縣令,任職時間不到一年,由於時間太短,未見政績記載,但志書肯定其“治聲籍甚”,也就是治縣有方,群眾反映很好。原文如下: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臨川人。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擢進士第,僉書淮南,至中和為海門令,治聲藉甚。後遇神宗,位至宰輔。卒,諡曰文。

  王安石任海門知縣一事在《宋史》裡並無記載,清嘉慶年間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也沒有記載。據考證, 兩部南宋地理總志《方輿勝覽》和《輿地紀勝》的通州部分,都提到王安石與海門的關係:《方輿勝覽》通州的官員無王安石,但在沈興宗名下提及王:“沈興宗為海門縣令,王介甫為撰海門興利記”;《輿地紀勝》通州的官員有王安石,“至和間王安石為海門縣令沈興宗為撰海門興利記”,同時該書通州的碑記目錄中,又列《海門興利記》,下注作者為沈興宗。這樣一來,王安石就由《海門興利記》的作者變為海門縣令,沈興宗則由海門縣令變為《海門興利記》的作者了。正是《輿地紀勝》誤將“至和間王安石為海門縣令沈興宗為撰海門興利記”解讀為“至和間王安石為海門縣令,沈興宗為撰海門興利記”才將王安石誤作海門縣令,正確的解讀應為“至和間王安石為海門縣令沈興宗撰海門興利記”,即第二個“為”是衍文。

  綜上所述,雖然不能確定王安石在海門當過縣令,但可以確定他為海門寫了一篇《海門興利記》,其中也記載了王安石與海門的因緣。原文如下:

  餘讀豳詩:“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嗟乎!豳之人帥其家人戮力以聽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嘆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則亦欲善之心出於至誠而已,蓋不獨法度有以驅之也。以賞罰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廢。有士於此,能以豳之吏自為,而不苟於其民,豈非所謂有志者邪?

  以餘所聞,吳興沈君興宗海門之政,可謂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釃取江南,以灌義寧等數鄉之田。方是時,民之墊於海,呻吟者相屬。君至,則寬禁緩求,以集流亡。少焉,誘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奮其憊而來也。由是觀之,苟誠愛民而有以利之,雖創殘窮敝之餘,可勉而用也,況於力足者乎?興宗好學知方,竟其學,又將有大者焉,此何足以盡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觀其志矣。而論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書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遺其民而不愧於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則予不欲使其無傳也。

  至和元年六月六日,臨川王某記。

  在這篇記中,王安石首先用《詩經·豳風》裡的詩句“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來表達百姓服從官吏的安排,官吏根據民意來管理百姓的理想狀態;隨後有記錄了沈興宗在大興與海門的政績,並讚揚沈興宗是真心實意愛護百姓並且想方設法讓百姓得到實惠。還說,如果沈興宗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其作用將會更大。

  沈興宗,名起,號興宗,浙江寧波人。北宋至和年間(1054~1056)任海門縣令。沈興宗是海門有史料記載以來的第一位正縣級領導,他為官清正,興修水利,築堤擋潮,後人稱之為沈公堤,就是現在的老皇岸,它西起餘西,東至呂四,綿亙八十里,如海上長城鎮守家園。沈公堤與范仲淹所築范公堤接壤處,就是岸頭鎮(今王浩鎮),當時王安石在沈興宗的家鄉寧波任縣令,兩人有著深厚的交往和友誼,王安石聞知沈興宗的`業績後,十分欣喜,撰寫了《海門知縣沈興宗興水利記》加以激賞。後來,沈興宗得到包公的賞識,提拔重用,當沈興宗離任赴湖南時,王安石還賦詩相送:

  諫書平日皂囊中,朝路爭看一馬驄。

  漢節飽曾衝海霧,楚帆聊復借湖風。

  皇華命使今為重,直通酬君遠亦同。

  投老承明無補意,得為湘守即隨翁。

  我們都知道王安石曾是推動北宋風雲的實權宰相,但他在年輕時並不願意在京城為官,原因是他想在地方官的位置上做些實事,把平生所學和政治理想透過基層工作中得以實現。王安石自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員。王安石表達志向之時很有文藝腔,他曾上表要求:“東南寬閒之區,幽闢之濱,與之一官,使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學……”即使在他已經當上宰相,還是忘不了夙願,他的《予求守江陰未得酬昌叔憶江陰見及之作》,就是在收到其妹夫朱昌叔回憶江陰的詩作後的酬唱之作。

  黃田港北水如天,萬里風檣看賈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間魚蟹不論錢。

  高亭笑語如昨日,末路塵沙非少年。

  強乞一官終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憐。

  王安石的《海門行利記》透過讚揚沈學宗修大堤,讓百姓受惠,注重民生等事蹟,來宣揚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對基層工作的理解。史載,王安石變法的某些法令,如《青苗法》等,都是在他當地方官的時候試行過並且效果很好的。其實王安石的前輩,改革家范仲淹在大張旗鼓地推行慶曆之前,也早在景祐年間,就已經在蘇州等地試行改革,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王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宋神宗給王安石以極大的支援,王安石也體現了極大的決心,但變法還是遭受了極大的阻力。為此,王安石喊出來11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宣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就是著名的“三不足”。

  無論是范仲淹新政,還是王安石的變法,許多政策都在他們當地方官的時候試行過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應該肯定其合理性,但當這些政策在全國範圍內大張旗鼓地開展的時候,問題接踵而來,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即便如此,仍不能否認王安石變法的積極意義,他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