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禪宗少林音樂大典詩句兩篇

讚美禪宗少林音樂大典詩句兩篇

  (一)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以壯麗的中嶽嵩山為舞臺,

  以少林禪宗文化、

  少林武術文化為藝術表現內容,

  採用大型山地實景演出的藝術表現形式,

  少林僧侶的現場唱頌,

  春夏秋冬的景觀變化,

  直指心性的佛樂禪音,

  合成了中嶽嵩山輝煌的交響。

  形成了融文化、歷史、自然,

  於一體的全新藝術作品。

  演出有水而起,

  我們約僧人一道坐禪,

  達摩的身影在禪境裡出現,

  村姑浣女從唐詩裡走來,

  菩提樹的唱吟,

  空山雨後的喧鬧,

  僧與俗的對話,

  一切都在溪流聲中,

  化成清涼禪意,

  流進我們心底……

  禪宗不著文字,

  直指心性,講求頓悟。

  音樂是表現禪境的最佳方式,

  這曲在嵩山峽谷中奏響的禪樂,

  與大自然的各種聲響——

  水聲、風聲、林濤、蟲鳴合在一起,

  構成一種天籟般的禪韻。

  一樣的'演出:

  音樂、燈光、舞蹈、功夫……

  不一樣的是在這裡演出;

  此山此水,

  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

  所有藝術元素因為有了背景註釋,

  變得不同凡響,

  這便是你必須來此觀賞的理由。

  劇場坐落在山谷之間,

  塵囂之外,

  我們懷抱溪流,

  坐於蒲團,

  迎風看水聽禪賞武,

  心情輕鬆而愉快。

  這個晚上你可以放下,

  可以休息,可以感悟,

  一容圓滿,

  如同我們祈盼的人生境界。

  (二)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分水、木、風、光、石五個樂章,

  根據譚盾的音樂設計而成,

  表現了禪宗對自然的禮讚,

  和對生命本體的終極關懷,

  劇場背依高聳雲端的少室山諸峰、

  鬱鬱蔥蔥松林之間,隨山就勢,

  有溪流、池潭、拱橋、巨石、

  平臺、亭、閣、樓、塔,

  活生生一幅水墨山水畫,

  也更像一幅立體的山水畫廊。

  一聲古老而又充滿神韻的鐘聲,

  拉開了演出的帷幕,

  五個身穿黃色僧袍的僧人,

  坐在發光的“石頭”上正在閉目打坐,

  一個曾經來看過這場演出的朋友說,

  這些僧人要從頭坐到尾,

  一動也不能動,

  這讓我不禁汗顏,

  因為我剛坐了一會兒,

  腿已經開始發麻了,

  那禪定的心智、

  禪經的吟誦、

  禪意的執著,

  真是讓人佩服至極!

  山上時而走出跳著、

  唱著、舞著的山妹子,

  時而走出揹著柴擔的樵夫,

  一聲清脆的鞭響,

  一群真正的羊從樹林中的蜿蜒小道走出來,

  後邊是美麗的牧羊女,

  沿著小河順流而上;

  突然,從山門裡擁出一群小和尚,

  手裡提著尖底的水桶,

  一群美麗的綵衣少女從橋下嬉戲而出,

  小河裡是挑水的小和尚,

  河邊是洗衣的村姑,

  一組少女腳踩水桶唱起悠揚的“現代民歌”,

  橋下,小和尚背起受傷的村姑,

  但他並不被凡間的情愛誘惑,

  作揖離去,一個個“小故事”貫穿其中。

  身臨其境,你能聽到《臥虎藏龍》的音樂,

  和《英雄》的影子,

  武僧飛簷走壁和人造月亮的出現,

  更是讓觀眾驚叫不已。

  以佛教音樂為主線的音樂不斷,

  營造禪宗的韻味,

  而一段四架古箏“瘋狂”演奏的《花流水》激烈煽情,

  加上塔林、廟宇、木塔、佛像為背景,

  儼然一幅古樸嵩山風情圖。

  很多年過去,我還沉浸在,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視覺聽覺的震撼裡,

  那鏗鏘的鼓聲似乎仍在激盪著山樑,

  那深邃、古樸的音樂彷彿還環繞在耳邊,

  那潺潺的溪流穿越了時空流淌在心上。

  《聖經》上說:看得見的是暫時的,

  看不見的是永久的。

  這場極盡華美的文化盛宴,

  讓我看到了風景之外的東西,

  在迷茫的生活中,

  有了一絲超脫、恬靜的感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