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體”詩歌走紅 誰還當真記得詩歌
“廢話體”詩歌走紅 誰還當真記得詩歌
“廢話體”,即“烏青體”。繼詩人趙麗華“梨花體”走紅後,“烏青體”也迅速走紅。近日,因網友的一則微博,先鋒詩人烏青不幸“中槍”,再度因其獨特的詩歌風格引來網民的一片議論之聲。
網友把烏青的詩歌稱為“廢話體”,請看------
《對白雲的讚美》:
天上的白雲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極其白/賊白
簡直白死了
啊——
《假如你真的要給我錢》:
我的銀行賬號如下:招商銀行/
6225××××74/
鄭功宇
建設銀行
4367××××13
鄭功宇/工商銀行
6222××××30/
鄭功宇/……
《一種梨》
我吃了一種梨
然後在超市裡看到這種梨
我看見它就想說
這種梨很好吃
過了幾天
超市裡的這種梨打折了
我又看見它,我想說
這種梨很便宜
《怎麼辦》
我打電話,給張建華
接電話的是
他母親
我問:張建華在嗎
他母親說,在、在大便
我說,在大便啊
他母親說是的
我對張建華的'母親說
那怎麼辦呢?
《上網9年》
1998年,上網不知道幹嘛
1999年,跑聊天室
2000年,做主頁
2001年,做網站
2002年,搞多媒體
2003年,瞎玩
2004年,溝通
2005年,下電影
2006年,上網不知道幹嘛
“廢話體”詩歌走紅 誰還當真記得詩歌
近日,先鋒派詩人烏青走紅,因其詩以極度白話像自言自語又像嘮家常的口吻寫成,被網友賜名“廢話體”,並調侃,“讀他的詩還不如開啟電視看廣告”。也有專業人士表示,烏同學堅持改變人們對既定詩歌的界定,稱其詩歌是“娛樂派”。
這是一個詭異的悖論:一切與詩歌有關的新聞,其實都與詩歌無甚關聯。對烏青詩的臧否,已不在公共關注的範疇,戲仿的目的就是消遣與解構。
真熱的不是詩歌意義上的詩歌。理想與浪漫,詩性與情懷,不是在櫥窗被商業化展覽,就是在故紙堆裡無從尋找。我們記得詩歌的模樣,無外乎兩種:一是像所有 開發商一樣,在與“海景”等訴求相關的建築單元的廣告語上,刻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二是在“杜甫很忙”的塗鴉狂熱中,順帶著想起杜甫已經活過了 1300年。只有消費與解構,從無創造與建構。
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寫詩,正如不是每個人都註定會“仰望星空”一樣。但對於一個時代、一 個社會而言,絕對理性之下,骨子裡沒有一絲半點詩性情懷,恐怕遲早會“諸事不順”。在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原則中,“理想主義”是最為明確的標杆。諾獎的理 想主義傾向,見諸於文學、發明與發現,體現的是對人類矛盾衝突的前與隱憂。
觀之我們的時代,很多看似是體制機制癥結的頑疾,哪個不 與“理想主義幻滅”息息相關?大品牌的大瘋狂,小攤販的小伎倆,饅頭裡的染色劑、奶粉裡的三聚氰胺、官場上的酒癮與權欲、學術界的各種不端……看起來是標 準的問題,然而,制度也好、標準也罷,永遠是有缺憾的,關鍵是執行的人。沒有理想與情懷的人,再完美的制度,也規制不出光芒四射的悲憫與溫情。
“詩歌是熱愛生活的證據”。信仰稀缺,則詩人沒落;理想貶值,則物慾橫流。一切偶像不過是虛幻的想象,真實的是我們對現存的態度。詩歌不是靈丹妙藥,也未必能拯救什麼,但於一個浮而速朽的年代來說,起碼可以平和內心的乖戾與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