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6篇)

最新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6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1

  語文學習確實存在著不少障礙,儘管在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群體中其表現形式與程度或許差異很大,但據筆者個人的調查,主要存在著三個方面的障礙:一是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的障礙;二是不懂得語文學習過程的特殊性學習過程中的障礙;三是對語文的認識模糊心理上的障礙。試概述如下:

  一、行為習慣上的障礙

  能否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影響到學習的效果,甚至也會影響到一生的事業與成就。語文學習的長期性、潛移默化性,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從小就養成的良好的聽說讀寫和廣泛涉獵的習慣。這些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依靠家庭的薰陶和學校的培養。由於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某些欠缺,使得大多數學生都有未能在學習的行為習慣上養成良好的品格,這在語文學習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不良的習慣品格嚴重滯礙著語文學習的質量,其主要表徵是:

  (一)輕視咬文嚼字。對似懂非懂的字詞輕易放過是比較普遍的壞習慣。學習外語尚且知道記單詞是關鍵,一旦到母語語文課上就把這個道理拋到九霄去了。其實,字詞的功底不紮實已經成了語文學習尤其是閱讀理解中的最主要障礙。閱讀水平低下與不能真正品味出閱讀材料中的關鍵字句有很大關係。例如,學生常把月光朦朧寫成月光méng@①lóng@②;對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與後牆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兩句中崢嶸的含義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中的淋漓與酣暢淋漓中的淋漓混為一談。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一個字一般就是一個形音義的統一體,注意對一個字進行觸類旁通式的辨認,往往能帶起一大串。可惜這個道理沒有引起多數學生的重視。他們平時很少有意識地去積累字詞,對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詞不去及時查閱工具書,認真深究,求得細緻瞭解,久而久之在字詞這一環節上拉下的差距越來越大,從而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障礙。

  (二)片面追求所謂理解,忽視朗讀、涵泳、背誦和記憶。語文學習的材料多為一些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優美的辭章,警策的名句,生動、雋永,充滿無限的審美情趣,常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來大凡造詣深厚的文人名士無不飽讀詩書,博聞強志,有的甚至能背誦成篇的名著,至於辭采優美的詩詞就更是能出口成誦了。事實上,語文學習單純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體悟、熟讀、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是讀與背可以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讀書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講的是讀與背是理解的基礎和途徑。可見,讀與背同語文學習的關係是何等的密切了。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掀起了一股所謂反對死記硬背之風,把語文學習中的上些行之有效的優良傳統一掃殆盡,貽害極大。語文課上朗讀背誦的機會少了,詳盡細緻的講解分析多了;學生朗讀背書的興致淡了,琅琅讀書的聲音消失了。早讀課上學生一心想著讀外語,甚至讀政治、歷史,至於背書那就更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了。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紮實的記憶為基礎,很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況且理解並非是一次完成的。語言這東西,在不十分理解的情況下先吞進去,以後隨著語言吸收和積累的增多,隨著生活體驗的豐富,隨著知識面的擴大,透過不斷反芻,可以不斷加深理解。只有吞進去了,才可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一味地分析、研究而不吞進去,則永遠不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不養成多讀多背的習慣,而能把語文學好的例子是不多見的。

  (三)不作筆記,不勤寫作。讀與寫的關係極為密切,是語文學習的兩個支點。韓愈在談到怎樣做學問時說: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口不絕吟手不停披就是多讀多寫。大學問家們無不愛寫愛記。許多名著佳篇都誠是一張張卡片,一本本札記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學語文不光要寫作文,還要養成勤於寫筆記、札記、日記的習慣。閱讀時也要動筆圈點、批註。前人有不動筆則不讀書的好習慣,今天的許多學生卻根本沒有意識到動筆寫的重要性,更沒有養成愛記愛寫的好習慣,能夠堅持寫日記,寫讀書札記,作讀書卡片的學生寥寥無幾。有些人甚至連兩週一次的作文也當成了負擔。他們總是樂於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所謂理解、分析,搞題海戰術訓練,這樣的學法豈能真正地提高語文水平?

  (四)不愛課外閱讀。語文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而課本的容量有限,僅靠課堂、課本顯然是不夠的,但這一點從家長到學生似乎都認識不足。家長一味地反對孩子看雜書,動輒沒收處罰,從而遏制了閱讀的視野。由於急功近利,學生也不認為花時間精力去閱讀那些看起來與提高應試成績關聯不大的雜書有什麼價值。有些人雖看些課外書籍,但品味太低,至於報紙、新聞則更是無人問津了。實際上,這些課外因素對語文學習恰好能構成內外互補,它可以開闊視野,增加閱歷,不僅不會影響語文學習,反而會活躍思維,增加相關知識,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效果。

  二、學習過程中的障礙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進步與提高是緩慢的潛移默化的。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積累是最重要的,戰國時期的荀子就曾論及積累的重要意義: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量的積累終能導致質的飛躍,但積累的過程畢竟是長期的、艱辛的,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恆心,這就要虛一而靜力戒浮躁。在語文學習上追求短平快是絕對行不通的。許多同學不懂得這一道理,往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之後,就乾脆棄之不顧,轉而去抓那些能夠立竿見影的科目去了。

  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另一種障礙是缺少學習的主體意識。當代的學生在中考高考的壓力下,過分依賴學校和老師,而學校和老師也急功近利,一味地搞所謂強化訓練,幾乎完全剝奪了學生學習的自主空間。其實,古代一直沿用下來的傳統中許多經驗都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鑑和反思的,如《論語·侍坐》裡孔子成功的教學範例、宋代以後的書院式教學模式就給我們許多啟迪。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提倡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向老師質疑問難,老師則重視讓學生躬行實踐,注重個別啟發指導,甚至令弟子次相傳授。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推廣這種學習方法是不是比填鴨式更好些呢?

  三、學習心理上的障礙

  所謂心理上的障礙是指對學習語文認識上存在著偏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滋生輕慢之心。在母語環境裡學習母語語文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因為已經會認字會說母語了,便對學語文失去了新鮮感,錯誤地以為自己才不過粗通文字的語文功夫就已經是語文的全部了,於是語文在他們眼裡便魅力盡失,黯然無光。二是認為語文成績很難提高,即使花大力氣去學也未必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以全力去對付那些短平快的科目收效會更大些,於是也對語文漠然視之。

  (二)科學代替審美。應該說語文是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的,可是,在科學主義、理性主義日益氾濫的今天,人們很難得從這一角度來看待語文,總是以科學的視野來對待語文,以理性的原則來對待語文學習,對語言文字之外的旨趣、情韻麻木遲鈍。漢語言的豐富性和審美的模糊性正是語文的魅力所在,如果單純用科學思維來對待語文學習,自會覺得乏味。審美與理性往往是相悖的,不能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語文,對待語文學習。

  (三)定位止於工具性。對語文學習在一個人成長過程與精神品格形成過程中巨大潛移默化的功能認識不足,恐怕與語文是工具性學科的定位不無關係。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掌握母語,更重要的是吸納母語文化乃至幾千年來所積澱下來的精神文化養料。接受了良好的母語文的薰陶,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尤其是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語文在這一環節中所承擔的責任最大,也最重要。沒有上升到這一層次上來認識語文,只把它看成是一門普通的語言課程是語文學習中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偏差,它對語文教學雙方面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要使語文學習開啟新的局面,出現新的生機,勢必要排除語文學習上的種種障礙。如果能從學習的習慣、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心理這幾個方面加強對學生進行疏導,也許語文的教與學都會出現令人滿意的新局面。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2

  光陰似箭,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已接近尾聲,回顧這一學期以來,學生的點滴進步讓我無比欣慰,但還存在著問題,今後還需努力解決,現對自己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抓基礎知識和學習習慣

  由於我班學生較其它三個班的學生基礎較差,為此,從我四年級接手這個班便開始從基礎抓起。字詞常聽常寫,背誦課文大部分學生是我親自檢查;課堂上對生字新詞的理解運用,對近、反義詞的積累等,我都逐一進行講解或強調;測試或練習冊中的基礎錯題要求學生摘抄積累。學習習慣方面,先從思想上抓起,充分利用班會課,或課前的五分鐘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指導學生如何專注地聽講、如何科學做筆記;作業方面,要求書寫規範工整,並努力克服錯別字,做題鼓勵學生動腦筋,追求答案的精準。

  二、助“奮進生”前行,激“中層”競學

  我班的住校生年級最多,這些學生大都基礎不紮實,家長對其學習又疏於關注,導致形成較多奮進生,其中就包括年級僅有的兩位不及格生。針對此情況,我繼續採用“幫扶競爭”的方式:十位奮進生與十位有責任心的優秀生結成學習“師徒”關係,幫扶提高。剩下二十四位學生,我根據其成績情況,分為十二組“學習對手”。我每次測試結束都舉行“敗者”向“勝者”進獻禮物的儀式,老師嚴肅對待此事,學生自然不會怠慢。時間證明,這種形式效果顯著。當然這之前老師的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好,使學生樂於接受又不會有心理壓力。對“師傅”也要做培訓,指導他們學會輔導“徒弟”。

  三、拓展知識視野

  語文學習,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少了語文生活的趣味。進入五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越來越豐富,想了解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因此,語文課上,我會結合課文,給學生拓展更多的知識,課堂既輕鬆有趣,學生得到的也更多。課下,與學生談時事新聞,論社會百態生活,時而討論時而爭辯,語言表達由此也得到鍛鍊。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是拿著書本進教室,還應該有老師用語言的魅力影響學生。

  四、存在問題與不足

  1、學生的作業,還有個別書寫質量差,作業本保護的不夠好。不少同學對字的筆順、筆畫掌握不好,錯別字比較多,還沒有養成規範書寫的好習慣。

  2、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不夠靈活,缺乏創新,沒能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部分學生不愛讀書,課外閱讀少,表達能力差,寫作水平較低。

  五、今後努力的方向和設想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的老師”,我打算透過與孩子們談話等方式,使他們認清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及趣味性,讓所有的孩子都覺得學習語文很有意義,語文課很有趣。學習先進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具,充分提高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2、要努力開發、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實踐活動要與教材內容有一定聯絡,可以將遊戲、唱歌、猜謎語、表演等引進課堂,也可以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走進自然、社會,走進沸騰的生活,使孩子們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3、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課文的重點、難點進行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多組織一些班級活動,如:朗讀比賽、說話比賽、講故事比賽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後,集體榮譽感差的孩子受到啟發教育,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4、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不斷更新思想觀念,以適應新形式下教學發展的需要。

  如果這樣堅持下去,孩子的語文興趣得到了激發,語文基礎知識得到了提高,語文活動得到了增強,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會更有利於教師同學生共同提高。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3

  透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基礎,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級中學語文課程的編排體系,基本能夠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中滲透新課程改革理念和《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理論,並且還取得了相應的效果,中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但這與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學過程最最佳化》中的"最最佳化"理論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那麼到底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實現"教育教學過程最最佳化"呢?這也是我時常反思的一個問題。"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後我終於找到了一些眉目。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名成功的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 苦練鑽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我們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必須課前鑽研教材、查閱資料、回納演繹。究竟應該怎樣鑽研教材呢?個人感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緊扣文字,吃透教材。時刻以文字為中心,利用充分的時間與文字對話。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學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設計應體現出其獨有的個性和特性。

  (三)以"三維目標"為綱,教學重難點為領。努力做到綱領並重,時刻牢記:教學設計應該圍繞"三維目標",突出教學重難點。

  二、 寫好教學後記,反思教中得失

  教學後記是教師在教完一課時後的心得體會,從教學後記可以觀出我們在教學一課時的優點是什麼?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裡?教師在明確了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後,就會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什麼?繼承什麼?摒棄什麼?這樣就不愁咱們教學水平提不高了。因為我們的教師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長,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寫好教學後記是必要的,它對我們研究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三、 時刻關注學生,以學定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所以我們教師的教學內容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決定,不能一味地憑主看感受去設計教學內容,入而主宰整個課堂。我們教師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如果我們的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學習實際,那麼學生就會對咱們的教學內容失去興趣,從而大大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沒有了學習積極性,何談學習成績的提高?總之,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以生為本、以學定教。

  四、 加強思想交流,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都源於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際關係。教師是學生的指路明燈;是學生最信任的人;是學生最為依賴的人。學生的思想發展方向大多取決於教師,如果教師能夠給予學生良好的引導和幫助,學生的思想就可能會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入行良好的引導與幫助,那麼學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會向我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觀來我們教師只有時刻關注學生、懂得學生,不時與他們入行思想交流和心靈碰觸,做他們的良師益友,才可能實現師生關係的真正和諧與平等。

  五、 抓住課堂契機,培養創新能力

  對學生入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每一箇中學語文教師的責任。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間被髮掘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時刻抓住契機,科學地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撻出創新思維能力的火花,使他們體驗到創新的快樂和成功的快樂,鼓勵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當中,敢於創新、樂於創新、習慣創新。只有這樣,我們培育的學生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才能立足於這個紛紛複雜的社會;才能適應各種激烈的社會競爭。

  綜上所述,我們新時代的中學語文教師只有滿足以上幾個條件,才能隨心所欲地駕!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4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面對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勝任這份使命?我深感責任之重大。在這漫漫之路摸索,不斷前進中,我覺得,要上好課就應該瞭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圖、錘鍊學生。

  開學初,我瀏覽了下新書,根據教材及我班學生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計劃,儘可能的體現編者意圖。在備課時,認真研究課文,根據大綱、編者意圖以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去追蹤作者的思路,與作者產生共鳴。

  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而要備好課,不能光依賴於“教參”,要讓學生學好一篇課文,教師先要反覆研讀課文,摸清課文的思路、抓住重點詞語、弄清重點詞語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歸納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這方面,我自認為做的還不錯。

  其次就是設計好教學環節。我認為,在制定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像導演一樣,精心設計出層次性清、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引導學生自我實踐的課堂活動程式。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住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圍繞一個“讀”,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齊讀等形式有機地安排在初讀、細讀、精讀等各個教學環節之中。要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每次讓學生讀書時,都必須帶著問題去讀。杜絕“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的讀法。課堂設問要有思維的容量、思考的價值、恰當的深度,著眼點要放在文章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絡處、學生的不意處、情感的發展處以及內容的矛盾處。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些,將會是一節不錯的課。而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時明明是a想法,上課時卻變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錯,不成熟,令我汗顏。

  有人說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這樣學生就會從中潛移默化的受到薰陶和感染,課堂也將不再空乏,學生也將不再是可憐的傾聽者。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透過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例如在教學《九寨溝》前,我讓孩子在對課文內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蒐集有關水鄉的資料。而在上課時,不僅講授課文知識,還訴說了一些課外的知識,激發孩子的興趣,為閱讀打下伏筆。

  將近一學期以來,我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斷學習相關理論,積極摸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課前,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詢資料,精心備課,課上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鐘要效益。組內每一成員都能紮紮實實做好常規工作,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單項檢測,真正將考試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提高改進教學的手段。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5

  光說不寫的語文課似乎成了一種時髦,學生練就了一張巧嘴,卻留下了一隻笨手,要寫,就顯得非常痛苦,這是缺少鍛鍊的緣故。寫順了,寫慣了就不再覺得是一伯苦事,反而有一種寫後的酣暢淋漓的快感。筆下流出的是文字,是思想,是情感,對寫的人來說是一種物化的思維的結晶!所以,愛寫,是習慣使然,一旦寫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思考的方式,那麼,語文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語文就成了一種素質。

  教師為了節省課堂教學的時間,為了趕自己的教學進度,在需要學生花時間去讀、去感悟的時候,往往“越俎代庖”,替代了學生自己的學習過程。這猶如農民在曬乾菜時“節約了陽光”,而用烘乾的辦法一樣,得到的是老得蹦掉牙的乾菜而已!

  教師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應該做一個紅娘。當學生對課文沒有興趣的時候,教師應當將課文中最精彩的、最有趣的、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對課文產生好感,從而願意甚至主動地閱讀文字、開掘課文的內涵;當學生及時提供指導,讓學生與廣西深入地對話下去……如此教學教師就是學生喜歡的紅娘,而不是令人討厭的“第三者”!

  功利性的學習使學習本身失去了與生俱來的那種快樂、那種美妙的感覺。學習勢必成為一種附加的、外在的壓力。遊戲式的學習沒有功利性,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由的活動,有利於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沒有“遊戲時代”的童年,是殘缺的童年,是沒有幸福可言的童年。我們決沒有理由為了孩子的明天的幸福而剝奪他們今天的快樂。沒有快樂的今天哪有幸福的明天?

  我們總是苦於無法瞭解學生,而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閱讀兒童文學。讀孩子們喜歡讀的書,你就會走進那個神奇的繽紛的世界,才有可能讀懂兒童、讀懂學生。其實,無論到任何時候,文學對於我們心靈的撫慰作用都是無法磨滅的,它給予我們的溫馨和美感,將會讓我們一生受用。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6

  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領域已經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許多教師積極運用現代資訊科技進行教學,取得了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我在教學中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靈活運用資訊科技,效果顯著。

  一、巧用CAI課件,激發學生興趣。

  從心理學角度看,引起人們無意注意的條件有以下幾個:刺激物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等。在這方面,利用電腦多媒體技術製作的CAI課件就有粉筆加黑板這種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它能將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影片等有機統一起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或過程生動地再現於課堂。因此,選題得當,製作精美的CAI課件,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當然,語文課運用CAI課件輔助教學,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而應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課件製作和運用要注意靈活性,一定要以是否有利於最佳化教學過程,是否有利於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出發點。

  二、利用多媒體化靜為動的特點,突破教學難點。

  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不僅能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同時多媒體技術還具有化靜為動的特點,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如:在教學科學小品文《琥珀》時,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根據這塊琥珀進行想象的,體會科學家想象的依據。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教師製作了教學課件,琥珀的樣子、遠古時代的環境、蒼蠅和蜘蛛的行動及巧合、松脂球變成化石的經過、發現的過程,一一進行演示,將事物之間的聯絡製成動畫課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藉助課件,自主學習,較快較好地把握課文重點、理解難點,進而進行語言、思維訓練。

  三、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與文字相關的資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時,為了使學生都參與進來,我事先讓學生預習課文,生疑、質疑,然後把問題彙總,再透過實物投影儀展示給大家,選擇共性的問題解決。每個同學都希望自己提的問題有深度,有討論的價值,這樣促使學生積極動腦,深入思考。學生不僅自己提出了問題,還知道別人都提了什麼問題,便於學生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增強自信,拓展思維。可見,資訊科技的運用,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擴大獲取的資訊量,改善語文學習環境。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實驗表明:人類獲取資訊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透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資訊量,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課強得多,且網上資訊繁多,可以有效擴大學生知識面。只要教師引導得法,是有利於學生閱讀面的拓寬,作文素材的積累的,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

  同時,這也能有效改善語文學習環境。傳統的語文學習環境,往往侷限於課堂內,這對培養學生運用課堂以外的語言表達技巧很不理想,因為學生缺少適當的示範和練習機會,而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彌補這一缺陷,它可以創設情境,從而擴大了學生語文學習環境,提高了教學效果。

  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當努力促進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