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0篇)

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0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1

  9月1日上午8:30—10:30,我園組織了教師園本培訓講座,在這兩個小時的學習過程中,作為從事幼教工作的我,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幼兒園的特色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此次培訓的內容有馬燕老師《幼兒園備課的有效策略》和費老師帶來的剪紙藝術《心隨剪走,剪隨心動》,讓我記憶深刻,受益匪淺。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備好課是做好教學工作的前提

  透過聆聽了馬燕老師的講座《幼兒園備課的有效策略》,我深深地體會到備課不僅僅是備教案那麼簡單,教師還應備目標、備教具、備過程、等等。此外,上完一節教學活動還應進行深刻的反思,關注孩子的收穫,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鑽研型的教師。就制定目標上我們還做了互動,探討在目標制定上我們應注意的幾方面,其實我們更習慣於將教材中的現成目標搬進自己的計劃中,或者按著往年習慣了的做法把過去的目標放到當前的計劃裡。從表面來看,這些目標多是《綱要》中的原話,似乎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但一經琢磨,不難發現這些目標表述比較空泛,幾乎是整個學期都要培養的目標,看不出與幼兒當前發展水平的聯絡和針對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在設定教育目標時,往往會缺少對制定目標關鍵詞的內涵的理解,對幼兒要達到此目標需要具備哪些具體經驗分析不夠。

  我平時在設定了內容與目標的基礎上,對教學過程的預設一般是先考慮用什麼樣的形式比較新奇,能夠調動孩子們的興趣。然後再把過程設計成幾個步驟,或提出幾個問題試圖引發孩子的思考,但這些問題一般都會直接指向目標,提出問題的目的多是引導幼兒說出老師所預期的答案。有時也會再給孩子們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練習、操作或者與同伴討論。最後是小結,將老師認為的很有價值的問題再跟幼兒強調一下,以確定孩子們都能說出來或展示幼兒做出來的作品。這個過程一看似乎挺流暢的,但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整個過程幾乎都是在我的掌控下走過場,按照我預設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進,直至有幼兒能夠說出老師所期望的答案。我在之前的教學過程中還是重形式、重操作、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缺少對幼兒可能存在的不同情況、不同問題以及相應對策的分析,缺少對幼兒學習過程和學習特點的分析,缺少對教學環節與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之間關係的思考。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還是要不斷的反思,隨時記錄教育教學中的成功和不足指之處,這個過程貴在堅持。

  二、美妙的剪紙藝術——心隨剪走,剪隨心動

  剪紙是我們幼兒園的特色為了能讓新教師對剪紙藝術的瞭解特開展本次的培訓,作為新的成員,我對剪紙的認識還停留在就萌芽狀態,培訓中費老師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講述了剪紙的由來、剪紙的教育價值、剪紙對幼兒的好處,講述了剪紙的常用紋樣,基本折法等幾方面進行了講座,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我更加深刻了解到剪紙這一中國民間藝術的魅力,剪紙是幼兒園的特色,而我是幼兒園的新生力量只有平時多看、多練、多學習,才能縮短與其他教師的距離。

  半天的園本培訓講座,讓我又一次充實了自己,希望以後能經常參加這種活動,使自己不斷地成長起來!

  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2

  這次培訓中,幾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給我們介紹了一些當好幼師的要點和方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談到行為習慣方面,老師談到,一個良好的習慣要從小學起,而作為一名老師,首先應該端正自己的行為習慣,幼兒園孩子的習慣大多是以老師為榜樣,老師的言行舉止,個人修養,儀表態度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在談到對困難如何克服的問題上,老師提出了要加強教師之間團結合作的方法,要與班主任、家長溝通與合作,共同管理好孩子,使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她還舉例子,遇到不講理的家長時,遇到頑皮的孩子時應該怎樣應對,這些話語對我的幫助很大。這使我懂得了我們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包容的心去平等對待孩子,尊重和評價他們。

  經過這三天的培訓,我覺得我突然間收穫了很多很多,這些經驗型老師們的講話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與動力。

  剛剛踏入這個幼教行業的我們,對生活、責任和所處的角色有些陌生,我們的心理變化以及學生樣,在園的老師們都仔細地觀察著,今天,領導和老師們都時刻關注、關心著我們這些新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時不時地鼓勵我們,指導我們,把我們看成自己家的孩子一樣,讓我們這些迷途已久的孩子,終於找到了自己溫馨的家園。有這樣一位和藹可親的領導和我們的老師們,我覺得我更加要努力工作。

  這次培訓,在思想、行動和實踐工作上給了我切實的指導與鼓勵。我將以本次培訓的精神作為指導,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為學校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我相信在今後實際工作中能夠不懈追求、不斷努力,積累經驗、戰勝不足,早日勝任教師工作。在我心目中始終堅定一個信念——對家長有誠意,對孩子有愛心,盡心盡力做好每件事,盡最大努力解決好每個問題,爭做孩子們喜愛的老師作為我今後教師工作的出發點。

  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3

  校本課程是由某一類學校或某一級學校的個別教師、部分教師或全體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環境和內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

  課程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成果,在課堂上體現新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的變革已經成為事實。然而在新舊教學思想交替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反思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些“活”而不“實”的傾向。

  一是“對話”變成“問答”如“知不知”、“是不是”、“對不對”、“怎麼樣”、“好不好”之類的毫無啟發性問題充斥課堂,課堂上一問一答,表面上師生、生生在互動,實質上是用提問的方式去“灌”,直到學生鑽進教師預設好的套子裡,使之“就範”才肯罷休。

  二是“自主”變“自流”——為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有的教師悄悄地退出教學的主導地位,學生說到哪,教師就跟到哪;學生彙報什麼,老師就教什麼。為了讓學生自主,教師沒了主見,教學無主次,不能正確把握教材的價值取向。有的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有的跟在學生的後面,對學生百依百順,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學的舞臺,成了一名旁觀者,把自主學習異化為放任自流,實屬新版的“放羊式”。

  三是“小組合作”秀——不管問題有沒有被討論的價值,不管時間是否充裕,更不管學生是否有探究的慾望,是否真正圍繞問題展開研究,教師一聲令下,學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投入熱烈的討論之中。為了討老師的歡心,學生也總是“有模有樣”地合作探究。時間差不多了,即使學生正處於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教師一個手勢,合作學習便戛然而止,每位學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準備彙報。小組合作探究成了一種裝飾性的教具,學生則成了教師所謂的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小組合作”秀的道具。

  四是課堂變成課件展示會——時下許多的公開課一般都在多媒體教室進行,一些示範課、展示課當然更不例外。所有的授課教師都會製作精美的課件,使每一道教學程式都透過電腦演示出來。兼聲、形、畫於一身的電腦課件也無不美侖美奐,確實使學生和聽課的教師都目不轉睛。但電腦終究不如人腦靈動,因為設計好的程式有時不能輕易更改,於是,教師在課堂上只得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既定的思路走,無法越雷池半步,頗有“請君入甕”之嫌。一些對課件操作不是非常熟悉的教師,為避免電腦一時不高興“發脾氣”,只得小心翼翼地操作,全神貫注地呵護。於是,本該重點關注的學生主體被忽視了,整堂課變成了頻頻切換畫面的課件展示會。

  五是為誇獎而誇獎——教師不管學生怎樣表達和表現,一味給予表揚,課堂上“棒棒你真棒”、“行行你真行”之類的讚賞時起彼伏。這種不加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但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

  六是“滿漢全席”筵——課堂教學活動既有自主學習,又有合作討論;既有唱唱跳跳,又有寫寫畫畫;既有圖片資料展,又有課本劇、講故事表演等。一項項的活動猶如滿漢全席似的被一盆盆、一盤盤地往上端。可憐的文字被棄之一旁,寶貴的時間在熱熱鬧鬧中被消磨……

  然而,新課程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即使規劃水平很高,也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前進過程中難以預知的具體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是新課程改革。沒有問題,就沒有教師的反思。這些問題反映的正是教師在新課程中的追求和困惑,是教師思考、反省、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必然結果。問題就是課題,“許多教育探索、教學研究並不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與裝置,並不一定要有什麼級別的研究課題,課題是否立項,它只需要一顆忠誠、明敏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事情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只需要我們對那些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去發現,只需要我們不斷反覆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常規和說辭,只需要我們試圖去改變那些貌似合理的.歷史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與做法,哪怕是一點點”。因此,我們必須以反思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和行動研究來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程改革的持續、健康發展。

  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4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問題的提出既是學習的起點,又是學習的動力。提問是一種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學方法,希臘先哲蘇格拉底的“助產式”教學即是以提問為核心、透過問對的藝術引導談話者逐步反思所探討的問題,讓自以為知者知其所不知。現代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仍是教學的關鍵,老師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充滿思想的問題推進學生的思考、啟用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體會到能夠表達自己的成功感,也可以讓他們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

  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提問更是教師與幼兒之間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恰當地運用提問這一手段,可以較好地引發幼兒的探究慾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並提高教學效果。教育心理學向我們揭示:幼兒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精心設計提問,竭力點燃幼兒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探究慾望,並有意識地為幼兒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樑和階梯,並引領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因此,提問設計是否得法、引導是否得力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和幼兒的終身發展。

  我認為要對幼兒園教學活動進行問題最佳化首先要弄清楚問題的分類和指向性,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問題問什麼樣的幼兒,再從語言的提問方面進行改進。

  根據心理學原理,我們將提問劃分為三個型別,即記憶性問題、思考性問題和探索性問題。

  記憶性問題提問能力較弱的幼兒。記憶性問題是教師經常提問的一種型別,它需要幼兒回憶已有的資訊,例如:這個故事的名字是什麼?裡面有誰?昨天是什麼節日?你的生日是幾月幾日?這類需要幼兒回憶就能回答的問題,主要是為了加強幼兒印象,防止幼兒遺忘,但是思考的水平較低,因此較適合向班上能力較弱的幼兒提出,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恢復自信,還可以提高學習的興趣。

  思考性問題需要幼兒透過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加工而獲得問題的答案,適合提問中等能力的幼兒。例如:在教學《盲人摸象》時,提問:聽完故事後,你知道盲人是如何摸象的?幾個盲人在摸象?為什麼要摸象?這樣的問題需要幼兒運用已有的資訊去創造新的資訊,把幼兒的思維引向深層,同時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探索性問題往往需要幼兒對已知資訊結合原認知體驗,透過辨證、選擇等綜合分析後才能將問題很好地回答出來,因此適合能力較強的幼兒。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機關保育院大班常識教學活動――《奇妙的變化》。教學中,教師提問:

  ①白紙為什麼會顯出不同顏色?

  ②為什麼圖案會消失?

  ③用什麼方法可以找出穿著米湯衣服藏在樹林裡的怪獸?

  ④怎樣消滅怪獸?

  問題的提問沿著認知材料提供的思路進行擴充套件,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無定法,問無定法,但教需有法,問需知類,我們應該在教學活動中透過“提問”讓幼兒在知識和能力、學習過程和方法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這就需要我們繼續長期不斷地進行實踐和摸索。

  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5

  在今天參加培訓以前,看到培訓的內容是《園本教研的實質與價值、型別與方法》時,我就迫切希望培訓日的到來,因為作為幼兒園段教研組長,在園本教研活動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日常的活動中,我不停地在思索什麼樣的園本教研是適合我們的園本教研,為什麼我們有些教研活動的開展卻顯得效果平平,怎樣才能讓每一位老師都積極地參與到教研活動中來……帶著這些許許多多的困惑,我認真而細緻地聆聽了虞莉莉老師為我們帶來的授課,收穫頗豐。在授課中,虞老師點到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幼兒園教育全面發展的保證,而園本教研活動是有效的途徑。園本教研活動的開展,為教師專業化的成長提供了交流、學習及自我提高的平臺,幫助教師明確了專業化發展的方向。隨著虞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我對園本教研有了更深一層次的瞭解,也對教研活動的策劃有了明確的指向。

  一、我們應緊緊圍繞教師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開展研究。

  所有的教研題目從老師中來,從老師的實際教學需求出發,解決教學實踐中的遇到的問題。

  二、教研形式靈活多樣,從而提高教師們教研的興趣。

  比如表演式、研討式、案例分析式、現場觀摩式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動更有利於教師積極性的發揮,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真正的研究主體,教師由被動的學習者轉變成為了主動地參與者。在這種平等的關係中使教研活動的氣氛活躍,充分激發教師們的思路,讓大家都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使教師們的思想能夠有碰撞的機會,產生新的觀點並在實際工作中大膽的嘗試。

  三、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學習形式,真正從老師中發現問題。

  選單式的選擇性學習,注重到了每位教師的個性化學習的需要,使每位教師在自己的原有水平與基礎上得到發展。在今後的教研活動中,我們會遵循虞老師給我們指引的方向,創設寬鬆的教研氛圍,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臺,我們相信,只要用真心去感受情感,用真實去感悟教研,我們所收穫的熱情一定會成為未來發展的巨大動力。

  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6

  近一段時間,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校本培訓,培訓的觀點清新雋永、思維的觸角縱橫騰躍。

  “校本課程”這個概念,根據我的理解,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透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群的特點和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社群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我感到,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

  1、打破校本課程的神秘感。不少教師把校本課程看得很神秘,其實,許多學校已開設的選修課、活動課就具有校本課程的性質,只是學校和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還處於無意識狀態罷了。也就是說,許多學校往往有校本課程之“實”,而無校本課程之“名”。校本課程是開放的、多種多樣的。如研究型課程、自願報名開設的體育課選修(乒乓球、籃球等)。可以說,學校裡的課程都有校本課程的成分。因此我們說,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開發校本課程影響升學率的擔心。近年來,中考試題命題正在向能力化、素質化、個性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各學科考試更體現了這一點,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和方向正是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開發校本課程不僅不會影響中考升學率,反而會促進中考升學率的提高。我們應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對待升學率,我們的策略是“不為中考,贏得中考”,滿意的升學率應是素質教育的結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標。

  3、教師會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得到培養、鍛鍊和提高。教師參與課程的目的是使學校課程更加適合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最大程度的發展,但就教師本身而言是確立教師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課程開發的實踐過程中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所以教師參與課程開發不僅是編制出一系列的課程文字,更重要的是參與課程開發過程本身。從校本課程開發角度而言,為了有效地推進新一輪的基礎教學課程改革,教師必須具備課程意識,形成相應的課程觀念。教師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開設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這樣就為學校特色的形成,學生不同興趣、個性和特長的發揮留下了空間。將與課程有關的決策重點從原先的“上意下達”的方式轉變為教師之間的“討論”方式;教師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同時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強了行動研究的意識和能力。

  4、課程觀念要更新。由於絕大多數教師原來所學的教育學是沒有課程論的教育學,加上“校本課程”這一概念在我國正式使用的時間並不長,因此,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難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學校、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和迷信統編的教科書。這種傳統的思想上的習慣勢力與校本課程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的強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帶來觀念、制度層面上的阻力。如何儘快改變這種狀況,將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5、教師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知識和技能的提高。校本課程開發中系統的規劃、理論指導和實踐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如何不斷強化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學校教師、領導的課程開發技術,使之有課程改革的正確意識,有課程改革的願望和動力,有開發校本課程所必要的知識、技術和能力,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條件。

  6、缺乏課程專家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課程開發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是課程開發走向科學、規範、完善、發展的瓶頸。

  7、需要強有力的校內、校外的大力支援。即良好的校內溝通,給教師足夠的自由時間和空間,良好的計劃組織,可用的教育資源方面的資訊,外部參照系,課程理論與技術指導等方面。為教師儘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做好條件上的支援和準備。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教育迎接新世紀挑戰的一種回應,是學校充分發展辦學優勢和特色,積極參與國家創新工程,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繼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培養和造就“創造新世紀的人”的一項基本建設。它能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學會生存。

  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7

  3月19日,我參加了沿河縣教育局組織的新課程改革培訓。一天的培訓時間,讓我回想起了母親經常給我嘮的一件家常:小時候家裡窮,一年到頭就只能喂兩頭豬,一頭賣了用來貼補家用,另一頭用來過年改善生活。生活的捉襟見肘讓母親把這兩頭豬當做寶貝一樣看待。有一年運氣不好,養的豬病了,食兒吃得少,少了股歡騰勁。請來的獸醫讓父親母親把豬捉住好打針,結果這畜生呼一下來了精神,幾個人愣是捉不住它。獸醫換了個方法,找了點豬草餵它,順便給它撓撓癢,等它舒服了,沒留神,一針就紮了進去。就這個故事的教育功能而言,它對我有如下啟迪:

  1、目前的沿河教育,至少是我們實驗小學的教育,是生了病的教育。課改已然進行了十多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雖然是每個教師知道甚至明瞭的教學價值取向,但是無論是我們進行培訓還是推行繼續教育,教師們的教育觀仍然被家長的要求乃至社會的輿論綁架著,仍然習慣以學生擁有知識量的多少來衡量自己的教學成就,分數、排名成了衡量學生素質高低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一把標尺,學校的辦學理念無法在課堂上予以體現。課堂教學改革在沿河就像是水土不服的柑橘,無法開花結果,教師甚至是學校都沒有魄力對自己進行改變;

  2、作為課改的主要實施者,教師觀念上的改變才能讓課改實施下去。我們學校集中的是全縣最優秀的教師,擁有的是全縣最好的教學設施。單純從教學資源而言,至少在沿河,我們的教師不但具有上好課的能力,還具有推進課改、切實踐行新課標的能力。可一旦走進我們的課堂,你會發現我們從事的依然是最原始、最落後的“機械勞動”,作為實驗小學的校長,我從不願苛責我的教師,我知道我的教師們對工作的兢兢業業,不過這根治不了新課堂教學改革推行不力的病根。教師觀念上不更新,不接受變革,素質教育、優質教育、公平教育如何在現實課堂中生根發芽?

  3、無論是因循守舊,還是推陳出新,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那學生的感受和獲得應該是檢驗課改是否成功的試金石,課堂教學改革是否是有效的,學生的評價擁有最直接的話語權。言歸正傳,今天聽了中國報刊社專家的培訓,讓我對學校管理下了決心:實驗小學的課堂教學要革命,我們就要敢於在課改中打翻我們一直顧忌的那些罈罈罐罐(所謂的“教學質量”、對學生教師過於單一的評價、學校統考排名)。在這場革命中,教師觀念的轉變無疑是我們這場攻堅戰最關鍵的一環。以下兩點是我就課改中的兩大主體談的一點初淺的想法:

  1、學校的規劃是學校辦學的導向,對課改的理解更應透徹。在育人還是單一地認可知識傳授的選擇上,我們要摒棄以應試為目的、以知識目標為唯一目標、以講授為主要手段的教育教學觀念,必須要有接受課改就必須接受陣痛的勇氣。

  新課程目標倡導“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求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往,我們走了許多彎路,並不是我們不知道大的方向,只是在抉擇時我們還在猶豫,教育局甚至上級教育部門潛意識裡都會以期末考試、期末考核的結果來衡量學校的工作,這種一葉障目的做法左右了我們的思想,左右了教師們的思想:一方面,覺得“以學生為本”是一種先進的理念,另一方面,又擔心“以學生為本”下的課堂教不了學生知識,教師們的責任心讓我們不忍再去苛責教師不把課堂還給學生,不去踐行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與其說是教師的瞻前顧後,不如說是我們教學評價機制上的猶豫:學校的工作評價雖不僅限於結果,卻忽視了過程的重視。我們對教師常規教學活動的監督,往往只能“程式化”地只評價到教師的完成情況,對過程缺乏質的雕琢,久而久之,形成積弊。

  倡導課改,我們就要倡導、甚至是規範我們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課堂教學要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與主體意識的培育,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育以及對學生人格的完善。只有這樣,教師們才會在教學中貫穿發展的理念,才會有指導自己教學的根本性綱領要求。

  2、教師是課改的主體,只有教師真正在課堂踐行“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不僅“授業”,更要“傳道”,課堂才可能實實在在地還給學生。

  作為課改主體的教師,在課改中我更擔心是教師的理念而不是能力,實驗小學的教師,從教工齡大多在6年以上,歲月不僅沉澱出了經驗,也容易讓教師偏信於自己的經驗。甚至在長期的教學中,滋生出疲憊睏乏乃至厭倦的心理,工作只是由“慣性”來進行,從而忽視了教育工作的藝術性及創新性,這對於課改而言是致命的。

  課改的第一步就必須解決教師的教師的心態,教師要悅納自己,悅納自己的工作,理性地分析職業存在的使命感,正確認識職業帶來的種種壓力,增強處理問題的自信心,這就要求我們在教改時注重策略:

  (1)促進教師觀念上的改變首先需要學校為其創造寬鬆的育人環境,提供其展示自身價值的交流平臺,杜威曾說:教學猶如做買賣,只有教師積極地賣,沒有學生主動地買,買賣沒有做成,也不會有真正的教學與教育。我對這句話倒有這樣的理解,要想讓“教師要積極地賣”,必定得讓教師認為這“買賣”是他喜歡的職業,是能體現他自身價值的職業,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感受到自身工作的價值所在,會一定程度地消除消除教師的倦怠情緒。

  (2)透過名師課堂示範及課改專家組的培訓,要求教師在課堂貫徹“以學生為本”的人文理念,教學評價及常規考核要重視教師對學生的備課。新課改所貫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學是一個平等交往和對話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從傳授知識的核心角色中解脫出來,充當起教學活動中組織者、引導者。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教學觀念的變化必然導致教師、學生角色的變化,這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實質性地適應這一改變。

  (2)從教研活動看,教師本身就是教科研者。教師在教學中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對教材不斷拓展、補充與創新,深入探究適應學生的教學模式。這一過程是教師由教書匠角色逐漸轉化為教科研者角色的過程。

  我知道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堅持不懈地在新課改的道路上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才能真正構建出完全符合新課改所需要的創新教學模式。我堅信,只要我們實驗小學的廣大教師能夠積極投入、大膽探索,各方齊心協力,新課程改革一定能夠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8

  這兩天,我們參加了“幼兒園課程遊戲化”培訓。聆聽了省教育專家張暉老師的講座《幼兒園課程遊戲化內涵與實施途徑》和陳海青園長的講座《對課程遊戲化的理解》以及張紅儉園長的講座《幼兒遊戲的觀察記錄與分析》,豐富詳實的講座內容,鮮活的案例分析,讓我對課程遊戲化有了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和全新的解讀。

  作為一線老師,我們常常疑惑於如何平衡“教和玩”的難題。我們通常只是植單一的插入一些遊戲。為什麼在教學活動中孩子的興趣缺缺,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學。透過培訓我瞭解到,課程遊戲化是要站在質量的高度去考慮,幼兒動用多種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現的機會更多一些,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更充分一些。

  結合講座來反思自身發現,在以往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年也能注重體現遊戲化,但是在活動中並不能體現幼兒為主體的自主性遊戲,由於害怕孩子“不會玩”“玩的不好”“玩的有危險”通常在玩的過程中沒能體現孩子的自主,所以往往在玩的過程中孩子沒有自我的意識,孩子游戲中的自由自主和創造就會失去,因此要合理指導遊戲,應該融入課程文化,形成習慣。 課程遊戲化的關鍵在教師,焦點在幼兒,幼兒行為總能折射教師的思想和作為。課程遊戲化的核心追求是幼兒積極投入活動過程並充分探索、交往與表現,是幼兒不斷豐富和發展新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師說什麼和做什麼,而是幼兒說什麼和做什麼。

  這次的培訓活動,給了我啟發和思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學習先進的理念,與幼兒共成長。

  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9

  啟蒙教育好壞直接關係著幼兒的成長方向以及智力水平,以往在幼兒參與遊戲活動的過程中忽略了幼兒主動思考的能力,降低了遊戲開設的有效性,為此,幼兒教師就需要結合幼兒思考能力以及在遊戲活動中包含的內容,採取適合的方法,更好地引導幼兒進行主動思考。

  為了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省教育廳《關於開展幼兒園課程遊戲化建設的通知》有關檔案精神,深化幼兒園課程改革,真正做到把自由自主的遊戲活動還給孩子,以提升保教質量。近日,我園教師參加了兩天半的幼兒園課程遊戲化專題培訓活動。

  教師如何在幼兒的遊戲化課程中進行合理指導,是教師需要思考的一個大問題,那就要求我們老師要進一步加強對《綱要》和《指南》的認識,把裡面的觀念統一到、融入到當前的課程遊戲化實踐中來。教師要從三個層面去理解課程遊戲化:一是幼兒園課程應遊戲化,充滿遊戲精神。所謂遊戲精神應是自由的、自主的、創造的、愉悅的。不是個別環節要有遊戲,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滿這種遊戲精神,將這種遊戲精神融入到一日生活中去。二是自由遊戲時間要保證。孩子應有自由遊戲時間,這種遊戲時間不能被“教學”及其他教師直接指導的活動所替代。三是其他活動環節,尤其像集體教學活動環節儘可能採用遊戲方式。一節課某一環節就是遊戲,或整節課本身就設計成遊戲。

  我們明白目前課程遊戲化建設有明確的目標,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會努力學習、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前往目標的道路,真正做到“兒童在前,教師在後”,讓遊戲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幼兒園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10

  近期,我一直在網路上學習《幼兒園音樂遊戲課程》的一些內容,我深刻地知道了音樂教育其實不僅僅是讓孩子掌握一些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透過音樂活動讓孩子獲得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本次的課程學習中,它既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又有課堂的教學活動影片,以及專家的講座等,這些可以說給我帶來了視覺與聽覺的享受。那麼,到底何為”遊戲化“?“遊戲化”為何?“遊戲化”何為?本次網路培訓它就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我們做了生動的闡述,使我們深受啟發,受益頗深。

  一、在幼兒遊戲化音樂教學中,我們最注重的是什麼?

  孩子在學習音樂活動時我們一般只注重他們的結果,只要孩子最終學會了這首歌、這個舞蹈就行了。而忽略了過程,那什麼是過程?就是應用舊知識建構新知識,會做人,做學問,做事情,追求並獲取的成長快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的教學應與幼兒的遊戲結合起來。平時,我們只注重了傳授,而且傳授的是沒有創新的老遊戲,我想,在平時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創設遊戲情境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創設時要如何把握好“重心”也很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不斷應用舊知識建構新知識,讓孩子們在遊戲中獲取知識,幫助他們與音樂進行溝通,提高、鞏固對歌曲或樂曲的理解,加深他們情感上的共鳴。

  二、幼兒遊戲化音樂中的遊戲如何來創編?

  如何來創編幼兒音樂遊戲?這一直是我們工作中的困惑,我們以前在遊戲創編上存在諸多問題,在選音樂遊戲時,侷限性太強,總想孩子應該運用兒歌音樂較好,其實,節奏感較強,幽默風趣的流行音樂仍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創編遊戲動作時易忽略孩子的年齡特點,動作較難,只注重了動作的優美,而缺少來源於孩子生活中的動作。例如孩子的拍臉、撓頭、說話交流等都可以成為遊戲中的動作,這些動作幽默風趣,孩子易做,他們就會特別感興趣,特別對年齡較小的幼兒,我們可以運用適當的重複動作來降低難度,使他們很快掌握,提高對遊戲的興趣。

  總之,音樂教育活動對幼兒具有重要意義,設計和上好每一節音樂活動是每位幼兒園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在今後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我們要努力成為幼兒的“高階玩伴”,做到循序漸進的“逗你玩”,讓幼兒始終能夠“我要玩、我要玩,我還要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