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課堂平板使用心得體會範文(通用7篇)
智慧課堂平板使用心得體會範文(通用7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智慧課堂平板使用心得體會範文(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智慧課堂平板使用心得體會1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閱讀了《黃愛華與智慧課堂》這本書,這是一本很值得數學老師一讀的書。它記錄了黃愛華老師的成長之路和他的教學主張。他認為,作為一個老師,應該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數學應是現實的、是生活化的;應該創設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應該追求卓越的教學藝術。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如獲至寶地認真研讀著、感悟著,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時間不是我們施捨給學生的,而是學生自己的,為了讓學生真正獲得必須的知識,我們不能吝嗇課堂的時間,要把時間還給他們。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還學生“動”的時間,給他們操作的天地
操作是學生喜歡的活動,透過操作,也可以降低抽象性知識的難度,從而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慾望,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時間,使他們獲得了與眾不同感受,深刻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用處。這樣,不同的學生能得到不同的發展,都獲得必需的知識,教學效果也不言而喻。新教材在這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機會,透過比一比、分一分、摸一摸、數一數、擺一擺等方式使學生親身體驗,理解並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數出11根小棒,並且一根一根地擺好,然後引導學生想一想:怎樣擺才能讓人們一眼看出是11根?學生想出了幾個方法:
①左邊擺5根,右邊擺6根;
②左邊擺6根,右邊擺5根;
③左邊擺7根,右邊擺4根;
④左邊擺5根,中間擺5根,右邊擺1根;
⑤左邊擺10根,右邊擺1根……
透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引導歸納出,後兩種方法雖然不一樣,但實質都相同,都是先擺出10根,再擺1根。教師再歸納,為了清楚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捆成1捆,表示一個“十”。學生在擺11——20中其它數時,都能很自然地拿出1捆再加上幾根或者2捆,從而突破了“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難點。總之,要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領悟,在操作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還學生“讀”的時間,給他們審題的餘地
講解題目,有時你會發現講了幾遍學生還是目瞪口呆地看著你,對你搖搖頭;作業中,強調了多遍的注意點還是出錯。這時,與其自嘆理屈詞窮,埋怨學生不踏實,不如拿出一點時間讓學生讀一讀題。讀題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讀通了、讀懂了題目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審清了題目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讀”是解題的一個步驟,也是一種解題的技巧,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課堂上一定要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教給他們讀的方法。如在“小紅今年15歲,比小明大3歲,小明今年多少歲?”中,“比小明大3歲”,到底指的是誰的歲數大,誰的歲數小。只有學生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這樣在讀題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進行了審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的讀題能力自然會有較大的提高。
三、還學生“想”的時間,給他們思考的空間
有時,我讓學生停下手中的筆,準備集體評講時,他們會請求我再給一點時間。是呀,解決某一問題時,有的學生能很快作出反應,有的學生冥思苦想也找不到眉目。教師不必為這種參差不齊的思維速度感到束手無策,其實這些都是不足為奇的,十個手指還有長短呢,更何況幾十個不同的學生。從學生的請求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思維是積極的,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需要的是時間。
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舉例的時間,能使教學內容更豐富,且貼近他們的生活,便於理解;給學生說算理的時間,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具有邏輯性,條理清晰,提高計算正確率;給學生說算式的時間,可以得到多種不同的答案,訓練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問題;給學生說解題思路的時間,有利於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即使說出錯誤的想法也絕不是浪費時間,反而可以幫助大家改掉錯誤的知識,加深印象,透徹理解。
四、還學生“說”的時間,給他們交流的機會
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舉例的時間,能使教學內容更豐富,且貼近他們的生活,便於理解;給學生說算理的時間,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具有邏輯性,條理清晰,提高計算正確率;給學生說算式的時間,可以得到多種不同的答案,訓練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問題;給學生說解題思路的時間,有利於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即使說出錯誤的想法也絕不是浪費時間,反而可以幫助大家改掉錯誤的知識,加深印象,透徹理解。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把這有限的時間還給學生,不要為了趕教學進度過分壓縮學生動的時間、讀的時間、想的時間、說的時間,這樣將適得其反。教學設計要遊刃有餘,教學過程要合理控制,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使每個人都獲得必需的知識,學到有價值的數學。
黃老師講到“生命是一個過程,要不斷追求幸福,享受幸福。”“教師最重要的是要享受研究的幸福。”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有技巧的、慎重的發出教育的資訊,也就是要注重自己的語言效應,因為那是給予學生的最直接的資訊。精妙的表達一個資訊,應該是百分之七的語言加百分之三十八的聲音,百分之五十五的表情,有時候無聲的身態語言,比有聲語言更耐人尋味。
因此,我們應該: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
課堂中的生成既有預料之內,也有意料之外。無論情況如何,教師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權衡其間的利弊,在預設與生成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不會因為學生的意外“生成”而經常搞得迷失方向。我將會把這一點牢牢記在我的教學中,在長期的備課中長進、積累、琢磨!今後我將會把這些讀書中的點滴收穫貫穿在我的實踐教學中,讓數學課堂靈動起來,充滿智慧!
智慧課堂平板使用心得體會2
隨著資訊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基於網路環境的“班班通”已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教學。“班班通”是指教師所在學校的每個教學班的裝備基於網路環境下,以投影機+白板為終端顯示,每個班級都能同時上網,網路和教學資源共享,演示課件、現場直播、收看電影電視節目等,實現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最終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裝備。它給我們帶來教育裝備條件改善的同時,更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作為課題組的成員,以及一名一線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班班通”應用於課堂教學,給我的教學工作和學生們的學習帶來了諸多方便。以下談談我的一點體會:
一、“班班通”工程的實施,更新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幫助教師靈活教學。
“班班通”的實施,實現了教師備課方式的改革,從原來的手寫走向鍵盤輸入,從純本文方式實現超文字方式,教師可以登陸學校網站的“網上備課系統”進行電子備課,備課系統可以集教案、教學素材(課件)、課堂練習、作業等多種資源於一體,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教師備課資源的共享。教師可以在辦公室裡備課,進行課件的設計和製作,在區域網內透過網路上的芳鄰上傳下載資訊,並把自己製作的教案、教學素材(課件)上傳到網上備課系統。也可以在家中將自己設計的教案、課件等直接上傳到學校網站的網上備課系統,還可以透過搜尋引擎直接從網際網路上檢索、下載教育教學上所需要的教案、課件或論文等各種有用資源,並進一步加工整理,為我所用。同時,多媒體與網路工具應用於課堂教學,使教學內容集文字、影象、動畫、影片等資訊功能於一體,影象清晰,動態感強,資訊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資訊、多趣味和高效率。透過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地演示能有效地突破重點、難點,從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二、“班班通”的建成,推動了教師專業化的成長。
“班班通”提高了教師的認識,使教師樹立起“終身學習,常教常新”的理念。 “班班通”是新事物,呈現出很多的優點,它既可以成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的工具,又是教育理論、教育技能、教育方法的交流平臺,教師在使用“班班通”中,深刻地認識到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了解新事物、感受新事物,不斷地縮小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同時,教師利用“班班通”透過網上觀摩課、網路教研等一系列活動學習交流教學經驗和方法,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不斷豐富,教學水平越來越高。
“為了更好地反思自身的教學,教師在有關教學研究活動中,可以對課堂教學過程拍攝現場錄影,並據此進行教學評價與反思。”這種方式比較忠實地記錄了課堂上所發生的一切活動,為教師的反思提供了比較全面的第一手資料,如對具體問題的處理是否恰當?教學中對學生的關注是否全面?學生的反應如何?是否對學生的一些閃光點進行了及時評價並生成了新的教學?自己的教學語言、教態如何?而這些內容僅僅透過教師自身的回憶及基於回憶基礎上的反思是比較困難的。一位教師在觀察了自己的教學錄影後,驚訝地說:“這是我上的課嗎?竟然問了50多個問題,不可能!”在個人反思的同時,也有利於教師的集體反思,將不同種類的教學問題集中反映出來,方便教師的歸納和總結,有利於完善和改進,從而推動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三、“班班通”應用於課堂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師可以把課堂設計製作成課件存入電腦,在教學過程中,課件可以讓教師的板書更加清晰,並具整體性和系統性,可以把多層次、多方位的思維集中在一起進行比較,同時也可以使知識更富趣味性。有了“班班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可以創造故事情境、漫畫情景、論辯情境、成語情境、影像情境、名片名段欣賞等,每個好的教學情境都會引起學生的愉悅甚至激動,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都會形成一個教學高潮、一個閃光點,學生的興致高,教學效果好。學生在情境中不但能獲得知識,受到教育,提高能力,還得到美的享受和薰陶。
四、“班班通”改進了學校的管理手段,豐富了學校的德育教育途徑。
隨著學校教師備課的電子化,學校的無紙化辦公擺上了議事日程,學校對教師的計劃、教案等的檢查也將採用網路化,檢查的結果透過公告的形式在學校網站上釋出;設計製作用於檢查教師使用多媒體裝置次數的動態統計軟體,隨時瞭解每位任課教師的使用次數,這些資料從管理上來講雖過於簡單,但在對於促進教師積極使用上發揮了較強作用;學校管理同樣可以利用“班班通”來進行學校教學常規管理,有條件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教師的教學影片,從中找出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案,督促教師完善和改進。
五、正視問題,加強管理,把應用與研究納入科學的計劃之中。
在運用“ 班班通”教學的三年來中存在了不少的問題,需要一線教師去克服,也需要管理者走進教室、辦公室聽一聽、看一看,進行具體的指導。
1、“班班通”的電子白板不能代替黑板,容易使教師忽視板書甚至省略板書內容,一節課下來黑板上什麼都沒有留下。課堂內容隨著課件的翻頁一閃而過,這樣勢必造成學生對所學內容印象不深刻。應該認識到,班班通只是輔助教學的一個工具,還不可能取代黑板的作用,板書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板書的示範作用和保留性不是課件所能替代的。
2、“班班通”課件為求新穎太過花哨,動態圖片過多,雖能引起學生興趣,卻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應儘量少用或者覺得沒必要的時候就不用動態圖片,課件的結構設計、圖片的使用、色彩的選擇、動靜的安排都需要動腦思考精心製作。
總之,靈活掌握和運用“班班通”裝置服務教學是每一名老師要努力學習掌握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資訊化,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努力實踐,我相信,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班班通”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合理利用“班班通”進行課堂教學,必會使我們的課堂不斷地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讓學生們學得更輕鬆、更有趣,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快樂的學習家園。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班班通”平臺所提供的多媒體技術為小學數學提高了教學效率,改變了落後的教學理念,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同時,“班班通”的靈活運用使得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高,從而教學質量隨之提高。
智慧課堂平板使用心得體會3
對於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幾年,我校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而且進行的有聲有色。讀完周仁康老師的《走向智慧的校本課程開發》開發的意義與目的認識更加深刻了。這本書,對校本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有三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特色形成。其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終極目標。下面針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這一點談談自己淺薄的認識。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發展,從而使每個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獨立和創造性。校本課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求,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具體體現在課程的設定及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的多樣性、課程內容的可選擇性和豐富性。
1、以人為本。
傳統的課程強調學科知識,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真實體驗。校本課程的開發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驗,課程實施中強調學生髮展的主體性、主動性。關注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差異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與眾不同的主體,滿足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
2、給學生留下空間。
個性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間。學生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有課程決策的權利。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完善的過程。課程內容和結構都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尊重學生的興趣與經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了一個空間。
3、差異性教育:
國家課程強調人才規格的整齊劃一,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校本課程開發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個性張揚的現實條件。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對自己要學的內容作系統安排,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形成具有獨特性的個別化課程。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者與指導者,要研究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的可能性,注重個別指導,儘可能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從學生經驗出發,提供差異性課程,作到因材施教。
4、課程以學生為中心。
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生的的需要出發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的。學生實際需要什麼,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之一就是學生自己,更能夠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智慧課堂平板使用心得體會4
20xx年11月7日,我有幸參加學校去XX十一中的“智慧課堂”學習之旅,此行所學,略作彙報。
7日早4點,在學校的我們便起了床,今天的這趟學習讓我心情既激動又緊張,這是入職以來我第一次參加的正式外出學習,心裡有些新奇和興奮,同時想到自己對智慧課堂掌握還十分生疏,實際應用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心裡又有些緊張,到底我能見到什麼樣的智慧課堂,是不是真的能從中得到我需要的,這些問題也一直圍繞著我。
經過三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我們終於到達了XX十一中。進了教學樓,我便十分好奇的想多看看這所學校的教室和學生上課的課堂情況,但是學習需要有序進行,所以我聽從安排,在進行過短暫的小會議後,進入了課堂。我學習的是七年級的英語課程,講課的老師雖不是十一中本校的教師,但也是教學經驗十分豐富的老師。
首先,進教室我便發現十一中的孩子們課堂與我們的不同。這裡學生們教室桌子為面對面排列,聽課時我發現這樣很利於孩子們與同學交流討論以及練習對話,十一中的學生大約是長期應用這種座位模式,課堂上十分有序,沒有聊天和私語情況。
其次,這裡的學生人手配備一臺平板電腦,擺放整齊有序,看得出他們對平板教學的`使用十分熟悉。課堂開始前,授課教師先播放了英文歌曲,在隨後的研討會上,這位授課教師說出了放歌曲的理由,他是為了讓學生放鬆心情,同時進入英文學習的情境中,這讓我想到先前代課學校每天午休後預備時放歌讓孩子們唱歌的情況,這在某種程度上的確能調動學生的精神,讓他們儘快進入狀態。授課老師將課件在觸屏機的大螢幕上同步播放,同時在學生的平板上也顯示課件內容,講到題目部分便給學生時間去做,然後平板拍照上傳,老師透過平板資料可以查知學生提交速度,並能在平板上一次檢視學生的答案,這位老師課堂批閱了幾位同學的作業,並與同學一起發現其中的錯誤並實時批閱講解,但是時間關係,老師並沒有將所有同學的作業全部批閱,但是可以透過平板記錄瞭解學生做題上傳的情況。
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用平板進行課堂教學,播放課件以及錄音,批閱學生的題目。整個過程讓學生練習較多,學生展示比較活躍,課堂整體氣氛比較好。課堂結尾以遊戲結束,學生非常積極,課堂整體完成比較好。
整節課堂看下來,的確是有收穫,但這位老師在研討時也提到,接觸智慧課堂時間不久,所以整體上講課時用平板可能並不是那麼好。我個人也覺得這堂課中平板的使用插入有時候的確是有些突兀,正如研討時裴光鋼教授提到的“為了用平板而用平板”。在聽完課後,本科目的老師聚在一起進行“智慧課堂”的教學研討,由山師大的裴光鋼教授指導進行。進行講課的的三位老師分別講了自己此次講課的感受,接著裴光鋼教授針對他聽課的體會以及三位老師的感受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我非常贊同裴教授的一些看法。裴教授本身對“智慧課堂”有所研究,他提到三位老師在平板應用上都還存在欠缺,並且有些使用略生硬,我自己也有所體會。平板教學對於我,我們的學校老師來說都屬於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因此現在都還在摸索階段,理論結合實踐才能出真知,絕不能想當然。結合平板教學的課堂是什麼樣的,這並不能有一個固定的殼子,首先課堂內容不同,授課本身就有不同的方法手段,再加上授課老師自身風格各不相同,所以絕不會有相同的兩堂課,這放在教學中,就體現在教師自己的實踐上,絕不會有相同的教學實踐。但是此次授課學習中,三位老師的應用顯然有些相似和生硬了,多用在拍照上傳這類上。這也給我提了個醒,平板教學應該怎麼用,用在哪些方面,這個是沒有固定答案的,能用在別的老師課堂中的,卻並不一定適合自己的課堂,除了向別的老師學習,更多的還得自己去發現,怎樣將平板使用自然地插入到教學中,能自然地將其運用到教學的同時又起到相應的教學作用。
另外,裴教授提到教師掌控課堂過多,沒有將課堂放給學生,做不到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我們要相信學生。”裴教授說的這句話也讓我有所頓悟。雖說四年級的學生與七年級學生相比較,自制力等方面確實要差些,但如何能夠讓年紀小的孩子也發揮自主性,能夠更多的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正是教師的工作,也正需要我多考慮發現適當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真正能夠放手,從主控變為引導。平板作為一個有力的學習工具,正是為了方便孩子們的學習才使用的工具。如果要放手給孩子們自己學習,那麼平板將會是孩子們自主學習非常好的幫手,老師更需要發掘平板的使用途徑,如何將平板變為孩子們的好助手,而不是單純的提交結果的工具。
學生能利用平板自主完成的就放給學生去完成,老師只需要在旁引導,還可以利用平板節約很多精力。裴教授提到平板的一些運用,例如學生批改作業可以互批,組批,節省老師的時間,更多的放手給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可以拍攝授課的影片音訊等,這些作為教學資源可以反覆應用到教學中,並且方便有效,教師可以用最輕鬆最好的狀態錄製,製作完成後可以放給學生反覆使用,這一方法有效省事,也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減少了課堂上的無效工作。
裴教授在研討中倡導我們教師多動腦,想辦法解決課堂中出現的問題,能用平板解決就多用,能放手學生就放手學生,很多教學理論很先進,只得我們在今後的課堂中去發現摸索,並找到自己適用的一種方法。
此次XX十一中的學習是不虛此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需要解決和摸索的問題還有很多,除了請教,更需要實踐。
智慧課堂平板使用心得體會5
透過學習使我受益匪淺。這次學習的針對性很強,內容即是對中年級精讀課、略讀課、口語交際與習作課四個板塊的教學策略解讀。主講老師帶領我們學習各種課型的不同特點,分析各種課型的教學流程,同時提出在不同課型上所要注意的問題,實實在在的給即將進入中年級教學的我好好上了一課。如此富有針對性的培訓,真正達到了訓而能用、訓而有用的目的。從中我學習了不少教學經驗,尤其是對精讀課的教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特將本次學習的心得體會表述如下。
我們都知道,精讀課是培養學生閱讀技能的一種基本課型,是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精讀課例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豐富語言積累的過程,是學生閱讀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徑。精讀課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學習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發展個性特長,豐富精神世界,逐步提高語文素養。這是精讀課的意義與目標,也是我們必須要達到的效果。
透過這次學習,我更加明確了精讀課的教學流程,即:
(一)預習探究。在預習探究這個階段,要注意明確預習要點,引導學生充分讀書,查閱資料,完成預習要求。此環節在中年級可在教師指導下課內完成,高年級逐步放在課前完成。
(二)合作交流。合作交流的環節,則需要學生交流預習收穫,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易混易錯的知識點及部分疑點問題。此環節教師要組織有效的交流方式,適時點撥、糾誤,適當歸納小結。
(三)品讀體驗。這一環節主要在於品讀重點句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賞讀重點句段,豐富內心體驗;評讀重點句段,揣摩表達方法。此環節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重視課堂生成,適時點撥,反對一問到底,提倡精講多讀。(四)鞏固延伸。最後一環應根據教材的基礎知識點設計練習,補充相關閱讀材料,進行片斷讀寫。此環節要重視積累,讀寫結合,形成能力。
這四個環節緊密相連,只有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小節才能收穫好的教學效果。如此清晰的了潔淨的課的教學流程,對我日後的教學工作有著莫大的幫助。以往備課上課,總是對各個環節很模糊,不知道每個環節到底應該達到怎樣的效果,這次的學習終於給我指明瞭方向。
在帶領我們理清思路的同時,主講老師還特別強調了在精讀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點:教學目標要“準” 、教學內容要“精” 、教學環節要“簡”、 教學方法要“活”、 鞏固訓練要“實”。這些要點給我們的教學工作以最好的啟示,讓我們可以時時以這些要點來審視自己的課,從而讓精讀課的教學更加有效。
總之,這次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今後的教學中,本著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
智慧課堂平板使用心得體會6
在人們印象中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無非是識字、寫字,而閱讀方法的指導那是中高年級老師的任務,與低年級的老師似乎沒什麼關係。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低年級的孩子如果只會識字、寫字,那麼在考試中一定會一敗塗地的。分析一下低年級孩子的語文試卷,你不難發現,識字、寫字固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讀和寫也非常重要,孩子們不僅僅要會寫一些字、詞、句,還要會簡單的閱讀,瞭解短文的意思,完成相關的練習。如果說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是閱讀,那麼閱讀教學就應該滲透在各個年齡階段,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也同樣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滲透。那麼如何在低年級教學中進行閱讀方法的的引領與滲透呢?
一、重視課前預習,給予閱讀方法
低年級孩子剛剛進入閱讀課的學習,他們對於閱讀方法可以說是毫不知情的。所以,在教學第一篇課文時,我就給予了孩子們六個字:讀、標、圈、劃、描、查。讀,就是引導孩子拿到一篇課文後至少讀五遍。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所以讀是學習一篇課文的前提。標,給課文標上自然段。這是閱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為課文分段的必要前提。圈,圈出課文中的一類字,二類字。使學生明確課文中自己所要學習的生字。劃,劃出生字所能組成的詞語。劃詞語也是幫助孩子豐富詞彙,識記詞語的一種好方法。描,描紅所要學習的生字。讓孩子看懂生字的筆順後描紅,這樣孩子能更好的掌握生字的`筆順,為生字的書寫做好一定的準備。查,結合課文內容,查查自己有疑惑的東西,或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這樣既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也能讓孩子在查閱資料中逐步學到很多課本中沒有的知識。六個字,就是課前預習的六個要點。第一篇課文的學習,給予孩子們六個閱讀小方法,使孩子們知道每拿到一篇課文,就要僅僅圍繞這六個字,去預習課文。在這六個字的引領下,逐步滲透了簡單的課前預習方法,為以後的閱讀指導做好了鋪墊。
二、總結提煉規律,學會有效閱讀
科學的學習方法來源於成功的學習實踐。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回顧學習過程,幫助他們從成功的學習中總結出有效閱讀的規律,以便今後自覺運用這些規律去閱讀更多的內容。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要讓孩子們理解詞語,而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很多。看圖理解,聯絡上下文,換一個詞語,結合以往所學———等等都是引導孩子理解詞語的好方法。那麼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僅僅使用這些方法,而是在使用後,要歸納,要總結。在總結中逐步滲透閱讀的方法。記得在教學《東方明珠》一課時,理解“美麗”、“非常”兩個詞語時,我讓學生讀了相關的句子後,引導他們分別換一個詞語來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意思相近的詞語,也就很好得理解了這兩個詞語。在孩子們理解詞語後,我及時的總結:用找近義詞的方法是理解詞語的一種好方法。在我的總結引導下,孩子們就會慢慢明白理解詞語時可以找相近的詞語,使孩子習得了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在教學《誰的本領大》中,理解“得意”一詞時,我引導孩子們想想:自己什麼時候最得意?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說了很多得意的情景,這時理解“得意”一詞,就水到渠成了,此時,我總結:“是呀,結合我們的生活情景,也是理解詞語的一種好方法。”在教學《蘑菇該獎給誰》一文時,我出示了課文中的有關詞語:“參加”、“蘑菇”、“練習”。讓孩子們讀一讀,隨後問道,你是怎麼知道這些詞語的。有的孩子說:“我是在電視中看到的。”有的孩子說:“我是在書中看到的。”有的孩子說:“是爸爸、媽媽告訴我的。”聽了孩子的話,我及時總結到:“看電視,看書,聽故事,都是識字的好方法。”這樣的總結語,能使孩子們明白識字有很多途徑,也能使孩子們更好的去主動識字。因此,真正有效的閱讀,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規律讓學生找、方法讓學生悟。我們老師負責總結提煉有效方法,有效規律,使有效閱讀的方法成為學生主動獲得的一種寶貴財富,一種完美引領。
三、提供遷移機會,運用閱讀方法
任何一種學習方法的掌握,孩子並非能做到一教就會、一點就悟;掌握有效閱讀方法,形成學習能力,也需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的基礎上,還要給他們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引導他們將已經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於類似的學習情境中,進而領悟到閱讀方法的真諦。
1、圈圈畫畫法。
圈圈畫畫是最基本的閱讀方法。古人讀書講究“不動筆墨不讀書”。說的就是圈圈畫畫,摘摘抄抄這種閱讀的方法。在我們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但是我們低年級的小孩子把握不好該圈什麼,畫什麼。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引領孩子們去尋找,去發現。《看菊花》第二自然段是一小篇很好的閱讀教材,教學中,我引導孩子們用多種形式朗讀這一自然段後,想想: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什麼?用筆劃出相關句子。孩子們在多形式朗讀後,很快找到了相關的句子:公園裡的菊花好看極了。“那菊花到底好看在哪?”讓孩子們結合圖片接著回答。“顏色好看”“菊花很多”“那菊花有些什麼顏色?那些詞語寫出菊花的多?”讓孩子們繼續圈出有關的詞語。孩子們很輕鬆的都能找到。“菊花是什麼時候開放的?從哪個詞語中讀出來的?”大部分孩子一下子就找到了。“深秋”。在引導中,孩子們圈圈,畫畫,學的很輕鬆,很自然。閱讀方法在不知不覺中滲透於教學中了。
2、半扶半放法。
半扶半放,從字面不難理解,就是先扶著孩子學,再放手讓孩子獨立學。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也會經常使用這種方法的。這樣的閱讀方法既能使孩子有話說,又不會扯得太遠。《會走路的樹》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小鳥跟著小樹去了很多有趣的地方,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教學時,我先出示圖片和句子“小鳥跟著小樹來到草地上,看到———”,“小鳥跟著小樹來到果園裡,看到———”,“小鳥———,看到———”。這樣半扶半放的閱讀方法,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口語能力也獲得的很大的提升。在理解感悟文字時也就輕鬆到位了。
3、情景想象法
為了拓展語文教材的廣度和深度,也為了更好的理解文字,感悟文字中人物的內心,理解人物的所思,所想,我們在教學中就需要充分調動孩子的想象和聯想,讓孩子在頭腦中浮現文字所描寫的形象和景象,再現逼真的情景,從而進入文字的意境,體會文字中人物的內心。《會“跑”的黑板》一文中的安培搞科學研究非常專心,以至於在散步時誤將馬車車廂的後壁當成了黑板,跟著黑板走起來,直到自己跟不上了,才發現那不是一塊黑板,而是一輛馬車車廂的後壁。在教學安培聚精會神的演算,情不自禁跟著馬車走的這一自然段時,我不僅抓住文字中對安培的直接描寫的句子,還藉助課文插圖創設情境,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馬路邊散步的漂亮小組,悄悄地對身邊的女伴說———”、“戴禮帽的紳士看見了,心想———”、“馬路上的乘客發現了,自言自語地說———”這樣的想象,使語言表達得到充分的空間拓展,也積極調動、聯絡了孩子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透過仔細揣摩進一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對“安培搞科學研究非常專心”是一次走進角色內心世界的真切體驗。
智慧課堂平板使用心得體會7
任教九年來,經歷的培訓不少,可這次縣初中歷史培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訓已過半,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因為每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教師,每一天都能看到不同型別的亮點展示,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在這裡,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在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學習,真是受益非淺。下面是我透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擴充套件自己的舒展空間,突破自己:
此次培訓中我發現了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專業技術知識不足,上哪個年級看哪個年級的教材,現學現賣,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資訊、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要充實:
主要指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要把歷史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講來源,講用處,學起來有親切感、真實感,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同時教學過程中做到三個"延伸"。一是由傳授知識向傳導方法"延伸"。二是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延伸"。三是由傳授知識向發展智慧"延伸"。
透過培訓,我進一步確定了自己的方向,並且有了日後工作的指南:
1、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向馬玉梅老師學習,要讓教育具有“親和力”。我們有責任找到一種方法,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並以一種積極的方式生活。讓他們有所期盼、有所憧憬。用心關愛每一位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每一位學生,以微笑面對學生,努力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2、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博覽群書,不斷進取,善於總結反思。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工作,踏踏實實、一絲不苟,精心準備好每一堂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
透過這次培訓,我學會了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審閱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我會時時警醒自己的素質和修養。今後的工作中,我定會更加努力,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完善自己,書寫出燦爛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