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書籍心得體會(精選6篇)

關於閱讀書籍心得體會(精選6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閱讀書籍心得體會(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閱讀書籍心得體會1

  本次學習,最大的收穫是:第一次聽說一個全新的名詞——群文閱讀。兩位老師從群文閱讀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閱讀形式,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閱讀課堂。於教授細緻的分析了群文閱讀的內涵。

  所謂群文閱讀就是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後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王曉娟老師執教了《謝爾詩中的"不可思議"》。王老師不緊不慢,自然親切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朗誦,帶著孩子們在詩中想象畫面,發散了孩子們的思維,孩子們感受了詩歌的快樂與"不可思議",讓孩子們認識了一個充滿童趣的謝爾。四川瀘州的小學語文教師吳群執教了《孫悟空成長的啟示》,細緻的分析了孫悟空的成長曆程,孫悟空從一個狂妄自大的石猴最終成長為成熟穩重的鬥戰勝佛,其中經歷的酸、甜、苦、辣,低谷與高潮時他的心理成長變化等。在教師生動幽默的語言中,更是激勵著孩子們去大量閱讀,享受閱讀帶來的思維碰撞,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透過學習我對群文閱讀有了新的認識,落實"群文閱讀"的前提是選好文章。教師要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字的閱讀內容選擇,進而才能進行多個文字、同一個議題的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大量的去閱讀,去尋找同一個主題的文章,對大量的文章篩選之後給學生去讀。這樣有針對性的閱讀指導,可以拓寬孩子的閱讀視野,引領孩子的閱讀生活。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有利於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

  此次素質講壇群文閱讀研討活動,帶給我全新的思考,要想給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要想上好群文閱讀課,教師必須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備課,去讀書,然後帶領孩子去讀書,用閱讀給孩子們帶去快樂,讓孩子們沐浴在書的芳香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

  閱讀書籍心得體會2

  早期閱讀活動又是比較枯燥的,他遠遠比不上玩具、遊戲對幼兒的吸引力大,若只是一味單調地強迫幼兒進行閱讀,會讓幼兒產生厭煩的心理,早期閱讀可以豐富幼兒的詞彙,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是通向視野開闊、心靈豐富、頭腦發達、聰明靈透的最佳途徑,但因幼兒不識字或只能識別少量的簡單的文字,只能從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中完成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運用多種方法,指導幼兒閱讀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來談一下,我在這方面的幾點做法: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激發幼兒對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組織幼兒閱讀時,從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從各個方面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為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能夠打下良好的基礎。

  1、及時的進行表揚獎勵:每個幼兒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獎勵,我就運用幼兒的這一心理,指導幼兒閱讀,激發幼兒對閱讀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如:若孩子在閱讀活動中語言連貫且緊扣畫面主題,聲音洪亮,用詞恰當等,表現非常出色,問題回答的特別好,我們這時就可及時的給予獎勵,如:教師口頭表揚,可讓小朋友為之鼓掌,可發些小獎品,如:小紅花、小卡片或各種動物圖片等,幼兒得到的表揚獎勵越多,他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越高。

  2、教具色彩鮮明,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的,喜歡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喜歡擬人、擬物,喜歡給周圍的一切都賦予生命和情感,使幼兒對閱讀產生極大的興趣。

  3、實行點化教學:用錄音機分別錄下幼兒閱讀的聲音,讓幼兒猜猜這是誰的聲音,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

  4、設定懸念引起幼兒的閱讀興趣:這要讓教師先用語言創設一種好象是不合常規的情景。

  二、設計合理的閱讀活動

  幼兒的閱讀活動往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逐步進行的,因此,教師是否設計出合理的活動結構,將直接影響幼兒的閱讀效果。

  三、提供有趣的閱讀材料(閱讀課件,故事影片)

  讓幼兒自制閱讀材料編講,可發展幼兒動手操作和想象、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在拼圖過程中,還可發展幼兒的友好合作能力,在這一活動中,教師並不是旁觀者,教師可提出適當要求幫助幼兒初步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並不時的啟發引導,傾聽孩子的講述。

  四、投放適宜的圖書讓幼兒閱讀

  早期閱讀是一項豐富多采的活動,不可按照一種模式進行,我發揮自己的優勢,結合幼兒與讀物的特點進行活動設計,幫助幼兒進一步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要求能夠講述畫面的主要內容,圍繞主題編講。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及興趣,讓幼兒從早期閱讀儘快地向正規而成熟的閱讀過渡。

  五、在指導幼兒閱讀活動中,培養幼兒對文字的好奇感和探索願望。

  隨著幼兒閱讀能力的增強,可讓幼兒從閱讀單幅畫面過渡到閱讀多副畫面,在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閱讀的基礎上,指導幼兒進一步觀察畫面變化,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幼兒根據書面語言——圖片較合理的講述,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講述活動,要求能力強的幼兒能夠完整連貫的表達閱讀內容,還可藉助遊戲或表演等形式,讓幼兒把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並消化。

  六、園密切配合,共同指導幼兒閱讀

  家庭是幼兒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的,從孩子一出生,家長就不停地用語言與孩子交流,拿畫書講故事給孩子聽,孩子就會受到家長的薰陶,家長是不容忽視的教育資源,家園一致,指導幼兒閱讀,能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可讓家長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營造家庭閱讀氣氛,使孩子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而喜歡讀書,還可將幼兒在園閱讀的內容告知家長,請家長配合指導。此外還可利用孩子入園、離園的機會進行閱讀指導,此時幼兒人數較少,便於教師個別指導。

  總之,我們透過各種方法,調動幼兒早期閱讀的積極性,讓幼兒儘快的達到獨立正規閱讀的水平,擁有一把能開啟“書籍”這扇大門的金鑰匙,去獲得他們所能獲得的一切!

  閱讀書籍心得體會3

  這次聽劉憲華“主題閱讀”的課讓我大開眼界,領略了不同的授課方式。下面我就我自己的感受,談談我的體會。

  1、主題閱讀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學生帶著主題來閱讀,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主題閱讀的心基礎是學生的興趣,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自己喜歡的,才有可能廣泛地去閱讀。學生只有明確了學習的主題,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能透過閱讀找到其中的快樂。從小就培養學生的這種文化底蘊,其妙處不僅僅在於多認字,更重要的是一種人生的沉澱。這種嘗試有時候是膽量的問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2、主題閱讀有力地開發了教材,讓學生有書可讀,讀得全面。經濟時代和網路時代的到來,文字的地位在慢慢下降,學生越來越不愛讀文學作品。教育部門雖然已給中學生提供了許多“文學作品必讀篇目”,但真正去讀過的同學很少。

  讀書已經不再成為需要,而那些必讀篇目也成了學生心上的一筆筆債務。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吸取有益的營養,成了當今中學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主題閱讀”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可以藉助一本書瞭解一個主題的,藉助一本書讀很多篇書,藉助一本書豐富閱讀積累。

  3、語文主題學習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幫助。它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充分調動學

  生主觀能動作用,並且讓個人的興趣完成由淺入深、由粗到精的蛻變,同時又充分利用學生相互間的影響、學習作用,透過交流,達到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體會目的,另外,它不只是停留在閱讀文學作品的層面上,讀可以促進寫。主題閱題可以幫助解決學生寫作素材的大問題,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從語言文學的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全方位地瞭解這一事物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文化心理、人類情感、生活情趣,為學生的筆記、縮寫、改寫和仿寫提供豐富的題材,開拓思維空間,成為學生寫作起步的根據地。

  以上是我的幾點體會,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認真學習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創新地運用主題學習的方法,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體驗緊密結合,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我的感覺中,主題學習做到了透過一個個小小的主題,讓學生看到的是具體生動的世界。

  閱讀書籍心得體會4

  讀了四本散發著油墨香的和新教育有關的書籍,聽了幾場領導從海門學習歸來的講座,讓我的頭腦經歷了一番洗禮。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新教育的定位到底在哪裡?怎麼樣的教育真的不愧於“新教育”的稱號呢?

  一、新教育是一種理想。

  教育事業本來就是一項具有理想性的事業,沒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第一,新教育涵蓋了教育的所有方面。實施新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第二,新教育的發展推進過程是整個社會文明水平的提高過程。新教育倡導在教育中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隻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隻注重少數人的發展。第三,新教育倡導的是在教育中使每個人都得到比較充分的全面的發展。第四,新教育倡導的是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

  二、新教育是一種價值。

  它的價值觀影響著教育的全過程和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影響著教育目標的制定、課程的設定、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影響著管理的風格、師生關係的型別,影響著學校與整個社會的關係。首先,新教育是強調以人為物件,以人自身的發展為目的`的教育。其次,新教育強調學生有個性的發展。但新教育不滿足於每個人的一般的、共同的發展,而是根據人的千差萬別自然本性,鼓勵並極力創造條件促進個性的發展。第三,新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發展性。新教育重視書本知識的積累,更重視現實和活動能力的發展;重視接受性的學習,更重視獨立的、創造性性格的養成。最後,新教育是指向大眾主義的教育。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可發展為本位和以大眾教育為本位的素質教育,是一種價值觀的轉變,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是從單一價值觀向多元價值觀的轉變。

  三、新教育是一種境界。

  新教育要創造學生好學、愛學、樂學,教師喜教、愛教、樂教的境界。有創造才有發展,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求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勇氣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呢?

  一要樹立學生創造信心和勇氣。要使工作、學習獲得成功,首先的是樹立信心和勇氣,創造能力的培養也如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帶有激勵性、期望性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充滿激情的語言,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除此以外,還要注意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對一些學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訓斥,輕易否定。那些看起來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師意料之外的想法或問題,正是學生一瞬間產生的實現創造思維的火花。

  二要營造創新氣氛和環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地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創設輕鬆、愉快、活躍的氣氛,才能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營造寬鬆的環境。寬鬆、和諧、自由、平等、競爭的環境,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靈感,易於知識的創新。具體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應極力避免給學生造成害怕因素的心理壓力,營造和諧寬鬆的氣氛及自由的環境。其次,教學中要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教學相長,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若教師的創新意識淡薄,製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師生關係,則無益於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三,跨世紀的學生,應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知困難然後能自強,如果學生從小就不具有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則很難適應形勢的發展。

  三要開展多種創造性的活動,創設動手的機會和空間。楊振寧博士曾作過這樣的對比,中國學生的學習成績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後,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於美國的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因此,我們的教育應向美國汲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時間,讓學生多一些創造性的任務。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開動腦筋,擴充套件思維,並讓學生髮現自己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的不足之處。

  透過讀書和學習,使我深刻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歷史是發展的,教育是變化的,墨守成規、守株待兔、一成不變的教育和不思變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站在教育改革的潮頭,根據時代的特點和社會的發展調整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行為,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來迎接教育的變革,主動地去適應、參與教育實踐,用我們的熱情挖掘我們的智慧,去追逐前沿的教學理念、教育技能和技巧。

  閱讀書籍心得體會5

  文學名著是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精華,閱讀文學名著不僅能讓學生享受到優美文學藝術的薰陶,還能體悟人生的經驗與智慧,激發孩子們的人性情懷、精神理性和社會責任感。為此我決定從引導學生賞讀中國的四大名著入手,弘揚傳統文化的學習。

  不過名著閱讀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考慮到有些學生可能由於興趣的轉移或課餘時間的不足會半途而廢,甚至有些學生會盲目亂讀,也許還會有些學生只追求情節而盲目冒進,毫無計劃,沒有目標等這些情況,因此我首先對學生閱讀名著的時間和篇目做了一個統籌安排,要求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閱讀訓練。每星期上一節專門的閱讀課,規定統一的閱讀篇目,如根據每冊課本後附錄中名著導讀推薦的篇目《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指導閱讀,讓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樣不僅把學生領引到了名著的神聖殿堂,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同時還提醒他們在對名著進行深入瞭解和閱讀的過程中,還要針對一些精彩章節、自己喜歡、崇拜的人物進行賞析,領悟人物的人格魅力,真切的感受名著的內在魅力。在閱讀賞析中受到精神的感染和薰陶,讓學生更懂得了感恩、誠信、勇敢、正直、講道義等的真正內涵。另外為鞏固加深閱讀的效果,我便每兩週在班上舉行一次活動,如:讀書交流會,讀書報告會、討論會、辯論會、演講比賽、談讀後感等。如在閱讀《水滸傳》後就舉行了以“我最喜愛(或佩服)的水滸英雄”為題的讀書報告會;在讀了《三國演義》後就進行了曹操是奸雄還是真正的英雄的辯論會。等等。

  這樣透過名著閱讀,學生不但養成了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滿足了學生渴望廣泛認識自然、社會、人生的心理,加厚了學生的文化素養、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從而實現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閱讀應當成為孩子掌握知識的極為巧妙的工具,同時又是豐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閱讀書籍心得體會6

  新教育提出的五大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這個有用的東西自然包括知識、技能等,但落實在學生的一生中,我認為首要有用的對人的一生影響最為深遠的應該是學生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

  縱觀新教育的十大行動,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營造書香校園是為了養成學生讀書的習慣,師生共寫隨筆是為了養成學生思考總結的習慣,聆聽窗外的聲音是為了養成學生學習交流的習慣,培養卓越口才為了養成學生正確表達溝通的習慣,締造完美教室是為了養成學生愛美創造美的習慣……也只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我們的卓越課程才能高效地開展,我們的家校合作共建才能落在實處!

  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讀書的習慣、缺乏獨立思考總結的習慣、不會溝通交流。因為閱讀量少從而缺乏審美向善的素養,他們就不會懂得在樓道追逐打鬧大聲喧譁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總結的習慣,他們才會在學習中過多的依賴老師、家長,不能做到在沒有老師家長的監督下去主動積極地學習。因為沒有學會溝通交流,所以在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時不能學會換位思考、不能站在一個公正的立場,導致好多極小的矛盾不能及時化解,最終釀成更大的危害,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影響。

  所以新教育的十大行動最核心的一點實際上就是學生的養成教育,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就是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什麼叫習慣?習慣就是一個人在後天影響下,逐漸形成的一種自動化、下意識的思維方式。它具有可塑性、穩定性、自動性的特點。正因為習慣是後天影響的,且具有可塑性、穩定性、自動性的特點,我們老師對學生的良好習慣的培養才有可能,從而也體現了我們老師在學生一生的成長中對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的。

  我們聽很多名校老師的公開課中,總是被課堂上學生敏捷的反應、流暢的語言所折服,內心中不自覺的在埋怨自己學生的愚鈍;我們也親身感受過一些幾千人的大校在學生的組織下有秩序的在舉行升旗儀式,那種肅靜井然讓我們不禁羨慕這些學生的日常行為的文明,但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些優秀的學生背後無不浸潤著老師和家長對他們一點一滴的良好行為教育的培養。

  “我們不能光在秋天的時候羨慕別人果實的豐碩,而不去體會別人在春天播種時的辛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我想:我們若能在學生的春天注重他們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那麼,一兩年後我們也定會享受到收穫萬顆籽的歡悅。

  我們要做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導師,而不是隻做學生人生道路上的老師;我們教學生知識,這只是做了他們的老師,我們培養了他們的好習慣,這才是做了他們的導師。若干年後,只做學生老師的人會被無數個老師所替代,因為你說做的是無數的老師都能做到的;而做了學生導師的人,你的教誨永遠指引著他前進,你的名字也將永遠被學生銘記!

  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在物質的擁有上被世人輕視,但我們一定要在精神的擁有上讓世人尊重!“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教師的幸福感也應該就在這裡吧!

  要想讓學生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避免思想上的短視行為。我們不能只是流於行政執行,只是為了完成學校或者某一部門下發的任務,而在思想上對於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根本的認識。

  就一節課而言,我們大多數老師在開學初沒有詳細的給學生講清自己課堂上的要求,或者沒能在以後的課堂上去具體落實這些要求的執行情況,而是進了課堂就開始急急忙忙講課,永遠只是在做一個忙忙碌碌毫無頭緒的老師,忽視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重要,殊不知我們只有勤“磨刀”才能快“砍柴”;這種“磨刀”看似繁瑣,但對你的教學生活是必要的甚至是缺一不可的;要不然,作為老師的你將會永遠生活在學生的壞習慣帶給你的陰影中!

  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僅僅只是盯著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我們更應該把眼光放長遠,把思考進行得更深刻一點,試想想:我們認為可有可無的小學一年級入學前兩週的入學教育,中學、高中、大學進校前的軍訓,其目的都是在有意識在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行為養成教育,既然這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在思想上重視不在行動上落實養成教育呢?

  同時,作為老師,我們又應該把眼光放近一點,有道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的學生連走路慢步輕聲、不隨手亂扔垃圾、不在公眾場所大聲喧譁、懂得見了老師主動問好、明白在集會時保持安靜是對老師的一種尊重等等這種一個“小屋子”都不能打掃乾淨的行為都不能做到,將來怎麼可能成為“掃天下”的人才?

  有這樣一個哲理故事,有一天,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弟子們來到曠野上最後一課。哲學家說:“你們已經不用再學什麼了,這裡有很多雜草,而我想要知道除掉這些雜草的方法,這就是我的最後一道試題。”

  弟子們面面相覷,他們知道老師一直在研究深奧的真理,因此乍一聽到如此簡單的問題,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片刻後,其中一個弟子率先答道:“用手拔掉就可以了。”另一個弟子說道:“利用鋤頭的話會更輕鬆一些。”最後一個弟子的答案更加簡單:“燒掉就可以了。”

  哲學家靜靜地聽完他們的答案,站起來說:“課上到這裡,你們回去後,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一年後再來這裡相聚。”

  一年中弟子們用各種方法除去了地裡的雜草,可過不了幾天草又長了出來,反覆幾次草都不能徹底除乾淨。一年後,弟子們帶著疑惑再次相聚,發現原來的地方不再是雜草叢生,而是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弟子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師只想告訴他們“如果想除掉雜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種上莊稼。”

  同樣我想說的是:我們要想改掉學生的壞毛病,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培養他們的好習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