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觀摩課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

小學數學觀摩課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觀摩課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觀摩課學習的心得體會1

  在這兩天時間裡我有幸在滄州參加了“北派名師”第八屆全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名師教學研討觀摩課活動,觀摩了來自福建省教研室的羅明亮,江蘇省張冬梅,餘穎,我們泊頭教研員李海軍,蘇州無痕教育研究所所長徐斌這5位數學教師的觀摩課,並聽取了他們的專題講座,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透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

  課前教師同學生交流,讓學生的身心愉悅,以飽滿的熱情,亢奮的鬥志投入新授學習這一點值得學習。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話題,比如:羅明亮老師與學生互動問好,緩解課堂緊張氛圍,李海軍老師問學生你們知道老師叫什麼,還有餘穎老師解答了學生“為什麼週末還要上學,因為要上一節遊戲課”等話題,以示緩解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在課堂上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結合教材,創設有效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

  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羅老師整節課以自己買了一輛摩托車,以拍賣的形式讓學生估價,猜對並贈送小禮物為主線;張老師向學生提供了“測距神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三、學習方式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願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使學生對學習不在陌生,不在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四、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李海軍老師和徐斌老師都是講解的數學教材中的“解決問題”這一型別題,向同學們提供了村莊有一魚池要擴建這一資訊,引導學生自主畫圖理解題意,分析問題,從而解答問題。並且讓學生當“小老師”講解新知,老師透過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的教師把學生分成幾組,以便於學生交流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些觀摩課當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透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並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五、堅定了自己的幾個認識。

  (1)合理使用教材,大膽選取學生身邊的素材充實課堂,能更好的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如用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所經的路線,感知“倒推”策略。

  (2)資訊窗資訊的收集與問題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資訊窗收集資訊,提出問題。除了科學引導,適時激勵外教師要重視板書的作用。要把資訊窗中的主資訊、主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傳統樣的文字應用題模式,引導學時理解圖意。這次聽課找到了這樣的佐證,且效果很好。

  (3)題組訓練不過時。數學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訓練,透過訓練學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訣一樣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本著低起點、密臺階、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則編制系列練習卡,對學生的當堂訓練很有幫助,這一點從周玉仁教授的報告中體會到。

  (4)探究與滲透的關係怎樣更合理?數學課需要探究,但絕不是最原始的經歷,這種探究需要教師適時的鋪墊引導。如果坎過大,溝過深,教師就要幫學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

  總之,透過這次學習,令我大開眼界,領略了優秀老師的課堂教學風采和他們的精彩報告和學生獨特的思維,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期待下次學習的機會。

  小學數學觀摩課學習的心得體會2

  20xx年9月14日,我有幸參加了全國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精品課觀摩會,在這短短一天的時間裡,觀摩了來自全國不同地方的六位優秀數學教師的觀摩課,及來自永濟市教研員的精彩點評,讓我領略到了各位出類拔萃的數學教師的教學風采,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的紮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透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太原師範第一附屬小學教師成豔斌的課堂中,經歷《找規律》的發現與應用的過程,進而,讓學生在面對新的現象或者命題時,能主動的運用相關的策略有效的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整個創設學習情境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的去探尋盆花的擺放、四季的輪迴、彩旗的懸掛……的規律,體現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並在具體的情境中逐步最佳化解題策略。規律總是有章可循,但規律又總不是能一眼望穿的。有時還藏著很多既變的因素。要想真正掌握規律,除了洞察力要強,還要有極高的悟性。成老師的這堂課透過認真的分析,細緻的講解,多種形式的反覆操練,啟發誘導等,讓學生初步掌握了規律的由來,這正如上課,說起來課堂是應該有著既定的教學模式的,這也便可以理解成規律了;但模式通常又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正如同規律的可塑性了。數學的規律,尚且還可探得一二;而人生這個大舞臺的規律,確是沒有人可以真正地求得答案的。

  二、以學生為主體

  這堂課是由來自廈門第二實驗小學的許洋老師帶來的——《神奇的莫比烏斯圈》。這是一節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有緣可循的,也就是說在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實踐的能力上的綜合運用,而神奇的莫比烏斯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數學視野的好題材。整堂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一張普通的紙條翻轉粘合,居然就從雙側面圈變為了單側面圈。許老師就是用魔術式的手法把學生帶進莫比烏絲圈的奇幻世界。學生在不斷的假設、猜想、操作、驚奇中思考著問題,產生著新的疑問。在“猜想—驗證—探究”中一次又一次感受著數學的神奇魅力。聽課過程中,我們也被許老師感染了,老師們也隨著課的延伸和課堂上的`圖示製作著莫比烏絲圈,和許老師以及班上的學生一樣對它的奇妙驚歎不已。這是一節沒有結尾的課,是一部懸念劇。它的妙處不但是在教學生一個新的知識,而是在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渴望。許老師還用他的這節課告訴我們這樣的資訊:新課程、新教學、新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廣聞博覽,從文化學的角度來進行數學教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把握學生的學習心向,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審視課堂,這樣才能設計出令學生喜歡和驚奇的數學活動課,讓學生徜徉其中。

  三、強化知識應用

  來自常州市博愛小學的潘雪琪老師執教的《秒的認識》,讓學生用動作體驗1秒;聽兒歌體驗5秒、10秒;用跳繩、拍皮球,計算等體驗60秒。老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而有趣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的學習方法,真正體現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展示、在彙報交流中提示1分等於60秒。學生在解決一個一個問題中理解了1分等於60秒這個概念。同時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一秒有多長,能做些什麼?5秒,10秒,20秒,到一分鐘同時滲透思品教育,指導學生做個珍惜時間的小主人,從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小學數學觀摩課學習的心得體會3

  我有幸參加《全國蘇教版版小學數學教材第五屆優秀課評比暨課堂教學觀摩會》,雖然南京氣溫驟降,陰雨連綿,但糟糕的天氣絲毫沒仃遮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的熱鬧氣氛。我抓住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認真聽,詳細記,用心去體會……以下是我的感受,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為期3天觀摩課活動,我們一共聽取了來自全國的15位選手的課堂評比課和6位特級教師的展示課,給我感受最深的是這些名師教態自然,語言簡潔、精煉,課堂中,他們關注每一位學生,注重激發興趣,不吝嗇表揚,每一個表揚評價都恰到好處.在課堂教學設計上也各有千秋。

  首先每位教師都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了特色的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數學學習世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顧夢亞老師在教學《認識千克》時透過簡單活動(愛的抱抱)匯入新課,不僅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還在不知不覺中讓生感受到人的體重有輕有重,進而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也是有輕有重,從而引出千克這一重量單位;還有的是華德勇老師在教學《因數與倍數》時以最近熱門的全面二孩話題匯入,讓生感受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進而很自然的引出在數學中,數與數在這樣的相互依存的關係,也就是本課所要研究的因數與倍數。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趣,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學方面,讓我特別欣賞的是吳凌豔老師上的《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她注重的是整合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內涵,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學具準備了多組線段,每小組研究一組線段,有的小組可以圍成三角形,有的小組不可以),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不是所有的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讓學生在衝突中研究出兩條線段長度和小於或等於第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三角形,然後很自然總結出“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的和一定大於第三根小棒”這一規律,接著動手畫圖驗證猜想,體現數學教學的嚴密性,特別值得我們去學習。

  王恆幹老師執教的活動課《樹葉中的比》,王恆幹老師以大方自然的教態,親切溫和的語言,環環相扣的教學活動,展示出其嫻熟的教學技能和深厚的數學底蘊,完美地向全國數學專家及教師呈現了一節組織有效的綜合與實踐領域的活動課例。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測量、計算、比較、分析,探索並發現一些常見樹葉的長與寬的比,感受剄樹葉的形狀與它的長與寬的比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資料分析觀念,增強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王老師的課堂詼諧幽默,激趣,引起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整節課堂,老師教得輕鬆,學得愉快。

  特級教師張齊華老師的《確定位置》一課,設計新穎,層層遞進,讓生自己探索船的位置,讓學生在交流探討中掌握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船的方法,不斷讓孩子產生學習探究的需求,最後更是將方向與距離提升到面、線、點的高度,深化確定位置的要素,整堂課站得高、挖得深、講的透、學得好,這正是特級教師的魅力。

  特級教師張冬梅老師的《小數乘整數》一課如潺潺溪水叮咚前行,沁人心脾,她不糾纏於乘法豎式如何計算,而是緊緊圍繞著如何處理小數點的這一重點展開教學與練習,對於課堂上學生產生的錯誤,採取兵教兵的方法,讓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更深刻。接著透過各種練習層層遞進的鞏固所學知識,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

  總之,透過本次活動,令我的眼界大開,領略了許多優秀老師的教學風采,為我的課堂教學增加了大量的寶貴經驗。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將所看到的所學的用在平常每一節課上,潛心學習不斷提高完善自己的專業水平,讓自己的成長之路越走越寬!

  小學數學觀摩課學習的心得體會4

  12月2—3日本人和我的同事有幸被學校派往南昌參加由《小學教育研究》雜誌社舉辦的小學數學名師經典觀摩課活動。本次活動邀請到全國各地名師數人,如北京市特級教師劉德武老師、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毓信教授,還有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朱樂平教授,江蘇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特級教師賁友林教師等12位。參加活動的幾百名老師來自各個省市地區,雖然活動時間安排緊密,但名師們的教學和講座都非常精彩,給我們來學習的老師帶來的精神大餐讓我們記憶深刻。

  活動開始由劉德武老師帶來兩節找規律一節是六年級《斐波那契數列》,他在引導學生思考合作學習,採用嘗試方法,有步驟、多角度的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語言風趣幽默,以及豐厚的知識底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還有一節是一年級的《找規律》他根據一年級小朋友的特點從初步認識規律、到找規律、再到用規律最後是感受規律教師的行序漸進收放自如,使學生們更加喜歡數學,並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神奇。鄭毓信教授的講座《立足專業成長,關注基本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廣大教師是深思。鄭毓信教授在分析了多年課改所存在的“鐘擺現象”之後,明確指出,一線教師只有“以不變應萬變”,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才能做一個真正的好教師。因此,立足專業成長,關注基本問題,才是教師成長的正確路徑。

  特別是賁老師講座《十年反思的力量》主題,賁老師的講座,言簡意潔,幽默風趣,他用自己切身的經歷介紹了兩個十年的反思歷程,就什麼叫反思、為何用文字反思、反思寫什麼、怎麼用文字記錄四個問題進行了闡述。賁老師是個堅持的人,他認為反思就是反反覆覆的思考、反思是正過來反過去換個角度思考、反思就是回顧;賁老師也是個執著、平靜的人,他期望能在辛苦中尋求工作的快樂,雖然工作辛苦,但不心苦;賁老師還是個充滿智慧的人,他認為反思可以寫亮點、敗筆,還可以是意外;反思可以用最直白的紀實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是隨筆。反思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意識。

  一個多小時,一個個精彩真實的案例,讓我們感受到反思能給日漸貧瘠的心靈以豐富溫暖的慰藉,反思能給平淡無奇的日子以清新亮麗的感動。

  一個多小時,我們感受到了反思的力量,也看到了反思對教師職業成長的巨大作用。

  透過這次的學習,本人更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絡,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做一名真正的好數學教師。

  小學數學觀摩課學習的心得體會5

  以前,只是聽說錢守旺、王彥偉、劉松、張冬梅老師的名字,看過他們的錄影課,知道是四位數學教育專家。12月3日和4日,藉助“全國名師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觀摩會”,終於有機會和4位專家見面,現場聆聽4位專家的講課,感受頗深。經過兩天的學習,感想很多,下面和大家分享兩處最有感觸的地方。

  錢守旺老師先是生動有趣的講授了《24時計時法》,接著做了“從雙基到四基”的報告。向老師們展示了新舊課程標準的對比,與學員們暢談了實施新課標的感想,讓學員們認識到新課標“從雙基到四基”的教學理念,使廣大學員對新課程標準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王彥偉老師就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這個塊面進行了梳理。她先講了一堂生動的《圖形的旋轉》,接著帶來了一堂“滲透‘數形結合’的策略”的講座。把各個年級段教材中出現的幾何知識以及這些知識間的相互關聯,清晰的陳列方式了羅列每讓老師們直觀感受到小學數學教材螺旋上升的排列體系。王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幾何教學的重點不是圖形計算,而是要著眼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並列舉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空間與圖形”的一些常見的疑難問題,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學員們進行了互動交流,本以為枯燥乏味的講座,原來是那麼的引人入勝。

  我聽完講座,感觸頗深,透過與名師的零距離接觸與交流溝通,就教學中的具體問題與名師進行面對面的探討。四位老師在專業上的指導令大家茅塞頓開,獲益匪淺。想想以前的教學中只知埋頭苦幹,不知課後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不僅要想“怎麼做”,更要深層次想一想“為什麼這樣做”,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教師的專業水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