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心得體會(通用5篇)
自主學習心得體會(通用5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主學習心得體會(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自主學習心得體會1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我體會到了讓學生自主投入學習的重要性。在此,我想談談我對自主學習的一點小小體會。
1、自主學習能保護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經常無意識地扼殺了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扼殺,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學生會問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予重視和鼓勵,不要害怕和阻止學生的“好問”,不要諷刺和貶低學生的“怪問”;教師要培養和表揚學生的勤於提問,不要限制和壓抑學生的“多問”;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而且問得頗有見地、切中要害,從根本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還應深入學科知識,創造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其中的深奧道理,激發、培養他們的好奇心。
2、自主學習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主動掌握整個學習過程,自發、自覺地投身學習,自己對自己負責,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比他們在教師的強迫下學知識都更可貴。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保障進一步的自主學習,二者之間形成了良性迴圈,使學生受益無窮。在學習過程中,明確目標,開闊思路,豐富想象;需要不斷克服困難,不怕挫折,具有敢於懷疑,敢於成功的精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良好的學習品質。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單純地教給學生各類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教會他們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實現自我發展。
自主學習心得體會2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並不是說學生就可以在家閉門造車,而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發展以及歷史學習的規律,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想學”的動機
1、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營造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
“親其師,信其道”,一般說來,學生對某位老師產生恐懼,那麼,對其所教的課也不會產生興趣,反之,學生喜歡的老師一走進教室,課堂的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容易調動。因此,教師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注重溝通師生情感,及時進行角色轉換,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人文環境。
2、採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興趣是一種學習動力,學習歷史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越高,學習的效果越好。但如能把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成一種學習的需要,就能使學生由原來的“要我學”轉為“我要學”,逐漸養成自主學習歷史的習慣。學生在初學歷史時都會感到新奇,因而對歷史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生缺乏意志和毅力,興趣容易因困難和乏味而轉移和中斷,只有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才能維持他們學習的動機。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採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不斷的調動學生的興趣。
(二)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未來學家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並不是指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於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主學習的人,所以,教師應有意識地貫穿學法指導。俗話說:“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教師告訴學生“是什麼”,學生照單全收,但不知其“為什麼”,告訴學生“為什麼”,學生可以有所領悟,但最重要的從“是什麼”到“為什麼”的思維過程卻給忽略了。堅持讓學生自主學習,哪怕學生的自得自悟的能力還不夠全面、深刻,但對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1、 預習。自主學習的預習,是學生獨立獲取基本知識的重要一環。指導預習按“扶—放”原則,起先可設定“導學提綱”,以設計一系列問題的形式,在“學什麼”“怎樣學”兩方面加以引導。當學生對如何預習有一定的實踐後,提綱逐步精簡,最終讓學生丟掉“導學提綱”的柺杖,走上自學的道路。
2、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呂叔湘先生曾說過:“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的限度。”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敢於和老師、同學展開討論;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讓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如何去學。
A、 小組討論
課堂上,經常設計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思路進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這種合作學習給每個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不僅使自己對知識理解更豐富、全面,而且也培養了學生之間合作的精神。比如,以前評講材料解析題時,都是老師詳細地分析,學生不管懂還是不懂,都得聽,很被動,也很容易走神。講完3個大題要花20分鐘左右,老師和學生都覺得辛苦。後來,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老師先給答案,學生核對答案,然後小組討論,交換自己的意見。這樣,大部分題學生可以自己解決,老師只是解釋難點。這樣,既抓住了難點,學生又學得深刻,可謂一舉兩得。
B、 擔任小老師。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擔任小老師,讓他們來解釋。讓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和思路出發,有些同學做得非常好,不僅說出他們的理由,還說出他們的困惑,聽者收益非淺,老師可以從中瞭解學生,抓好重點,調整教學的方向,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強化學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確保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
具備良好意志品質的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能自覺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意志品質欠佳的學生,一旦遇到困難或考試不理想,則喪失信心,半途而廢。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不斷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意志力與自信心。一方面,要讓他們明白,任何學習過程都不可能是一而就或一帆風順,學習也不例外。另一方面,要讓他們明白,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教師還應充分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儘可能地滿足不同學生髮展的學習需求。對學習上一時存在困難的學生,給予格外關懷和呵護,真正確立起“偏愛差生”的教育觀念,盡最大的努力去扶助與感化他們,使其逐步踏上自主學習的階梯,與其他同學一道分享求知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總之,要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貫穿整個教學活動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大膽創新,最終實現“教學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一、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讓學生願學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須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最佳氛圍。因此,課堂上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關注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講解、學生的發言大膽發表不同見解,努力開創課堂教學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新局面。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從匯入新課起,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內在求知慾望。另外,準確適當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思維共鳴,從而啟用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指導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會學。
對於學習的主觀意識比較強,屬於班級中的優秀群體。我們主要關心他們學習熱情的永續性,著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
對於學習態度比較被動,學習熱情不高的學生。我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的內心喜好,經常走近他們,要在培養他們的積極心態和學習興趣上花功夫,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樹立學習信心,化被動為主動。平時除了指導他們怎樣預習、複習。課上還要鼓勵他們勤思考、勤動手、勤發言。課後,教師要融入這些學生中,既輔導知識又輔導學法,解決學生個性化的問題,幫助每一個學生自主地去學習,真正地會學習。
三、留足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樂學
課堂的開放,是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下的開放。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特別注意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情境,凡是能透過動手操作的內容,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即使學生的動手能力不盡人意,但只要他參與了,就是表現自己了,他就會多一份興趣,多一點自信。當學生們因為某個問題發生爭論時,教師可以先不急於表態,而是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這樣不但給學生提供了傾聽別人發言的機會,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而且使學生在爭論、互評、自由發表觀點中展示了自我,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把枯燥死板的歷史學習過程變成生動、活潑、主動學習和有個性的創造過程。
總之,歷史學習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既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又要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做到了願學、會學、樂學,才能真正實現主動學習。
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不斷地深入,許多教育者都意識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並在不斷地實踐與嘗試。小組合作時,同學們各抒己見,取長補短;觀點不一,臉紅耳赤,真是集思廣益,好處多多。但自己實踐時,確實也經常看見,活動時,有人滔滔不絕,而有人卻呆若木雞。或是你讀你的,我想我的。為何同時合作學習,卻有如此不同的景觀呢?結合我一年中在這方面的教學實踐及其反思,我經常會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一、我的觀念是否真正更新?
每一節課中我真正地融入小組學習中了嗎?和同學們一起體驗到了小組學習的快樂嗎?當你真的能與他們一起開心一起悲傷的時候,小組合作學習才有了自己的活力。就象對新生兒,沒有真誠的關愛和小心的呵護,小寶寶會健康成長嗎?對待小組學習,教師觀就應象對待新生兒一樣。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和引導者。試想如果連教師自己都認為小組合作只是一種形式或只認為它是學習的一種便利,缺少應有的期望和熱情,那學生的新奇和熱情還能持續多久呢?因此,小組合作能否有效、持續地發揮其作用,教師觀念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說是一個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小組搭配是否合理?
小組搭配的好壞直接關係著小組作用是否良性地發揮。結合書本上的經驗介紹,採用異質小組搭配,但需要時刻關注小組成員發展。實驗一段時間後,小組搭配的許多問題就會逐漸暴露出來,"老師,他都不說","老師,他一直在玩","老師,他們借討論問題時說閒話"……等等。這時老師不應簡單處理,最好是耐
心詢問產生問題的學生,可以單獨談心,可以溫和勸說,結合原因進行小組重組,讓優弱勢趨向合理。小組重組中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問題學生的自信心,給予更多的關愛和鼓勵,多創造機會讓他表現,讓弱勢也轉化為優勢,參與到小組學習中來。如果老師不斷地發現弱勢,不斷地轉化弱勢,那麼最後的局面必定是一派生機勃勃。當然這需要我們付出辛勤的努力。
三、 小組團體意識有多強?
組合成有生氣的小組後,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激發小組的團體意識。一個有凝聚力的小組,它的意義是更大的。其中培養的不僅有合作精神,更有責任感和榮譽感。有了團體意識,反過來可以團結小組成員,小組每個成員能自覺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小組的團體意識是需要老師激發的。可以引入適當競爭。如數學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學習中進行學習,然後分別參加獨立測驗,最後以達到預定優秀標準的小組成員的多少來獎勵。當然獎勵應是公平、民主的,不是氾濫的,應是大家都心悅誠服的肯定。使孩子們體會到獎勵的珍貴,激勵他們積極去爭取。
四、 是隨處小組合作,還是有機結合?
就象任何一個生命體,光有期待和願望是不行的,它還需要供其生長髮育必要的養分。小組合作學習也是一樣。如果沒有適合合作學習的環境、機會,它一樣名存實亡。
在教學中應積極創設選擇適宜的合作情境。新教材裡就有許多可以發掘的情境。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時,
但是我們也不能處處,什麼問題都用小組合作解決,否則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適當地與獨立思考、動手解決、老師或其他學生點撥等方式相結合,使學生時時有新鮮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再說事實上也不是什麼問題都適合合作小組解決。比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時,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說說解題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獨立運用的能力。
自主學習心得體會3
當今社會,知識資訊迅猛發展,各種資源層出不窮,開展研究性學習是資訊化的社會賦予小語教學的新使命。對此,小語修訂大綱指出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透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崔戀同志也特別強調適應時代,要在思想上重視,在教學中落實,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加工、運用資訊的能力,特級教師週一貫說研讀,正在成為閱讀教學的時代趨向。那麼,在語文學科課堂上,我們應該如何營造研究性學習的人文空間,憑藉課文開展研究性學習呢?
一、研究主題尊重差異
突出主體
研究性學習主題的確定必須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指導思想,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由學生自主確定,或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激發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1、要尊重學生的差異。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他們的情感、興趣、思維等方面各不相同。研究主題的確定應尊重學生的差異,體現出不同的層次坡度,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讓好的學生只有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子,中下生只要跳起來就能摘到果子。如《不懂就要問》一文,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層次的研究問題。①瞭解性研究孫中山小時候是怎樣學習的?②探源性研究孫中山為什麼要這樣做?③拓展性研究私塾教育與今天教育有何不同?我們應該向孫中山學習什麼?以上第一、二個問題較淺顯,從課文中就可以搜尋到所需要的資訊,適合中下生進行研究;第三個問題難度較大,需要學生聯絡生活中的資訊和自身的經歷進行分析判斷才能解決,適合優生進行研究。這樣,使教學走在學生髮展的前面,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在解難和爬坡中享受成功的快樂。
2、讓學生主動確定主題。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擬定主題,可以強化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整體感知,獲取有關資訊,進行交流,而後針對交流的情況在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疑點、基點的扭結處確定研究的主題,明確進一步探究的方向。如學習《詹天佑》一文,先讓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劃找歸納。在學生獨立感悟詹天佑愛國精神和傑出的智慧才華的前提下,確定為什麼說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的研究主題。
二、研究內容全息相容
突出重點
在課堂上開展研究性學習,應以教材為主要憑藉,又不拘泥於教材本身,可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擴充套件延伸,源於課本,又超越課本,開拓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裡探究知識的奧妙。
1、源於課本。
小語教材蘊含著豐富的資訊資源,可供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教師要賦予學生選擇研究內容的權利,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課文選擇不同的研究重點。可以研究文章的中心主旨,如做人到底要做怎樣的人?(《落花生》);也可以研究文章的線索,如《月光曲》一文,內容複雜,可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的3條線索展開研究,①《月光曲》的基本曲調和節奏是怎樣的?②貝多芬的創作靈感是什麼?③《月光曲》的內容是什麼?抒發了貝多芬什麼樣的內心感受;還可以在學生的疑問之處,在文章的內涵豐富之處,隱約朦朧之處,思想深刻之處進行探究,或是小到對某個字、詞、句的研究
2超越課本。
課前可以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時代背景進行研究,如以《魯迅與三味書屋》為題,收集相關資料,提出自己的見解;課中可進行想象研究,如學習《西門豹》一文,讓學生假設當初魏王派往鄴的不是西門豹,而是其它官員,他們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們會怎麼說,怎麼做;課尾可進行延伸性研究,如學完《鳥的天堂》一課,讓學生繼續研究這棵已生活了五百多年的古樹目前的環境有沒有受到汙染?這麼大年紀的樹,目前全國共有多少棵?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研究性學習的無限時空,讓學生自由探索知識的奧秘。
三、研究方式自主合作
突出互動
研究性學習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整個閱讀過程都需要學生自己去經歷,去探索,去發現,而不是指導者包辦代替或忽略閱讀過程去死記現存的結論。要讓學生自主研究,不給學生提供產生依賴的條件;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深入地研究,切忌蜻蜒點水,浮於表面;要引導學生採用科學的探究方法,或觀察聯想,或讀書感悟,或思辨探究,或操作演示,或實驗推理。如學習《田忌賽馬》一課,探究為什麼調換馬的順序就能轉敗為勝時,就可以引導學生用擺一擺,畫一畫的方法進行研究,透過親身動手操作,發現轉敗為勝的奧;,如學習《遊園不值》,和《詠柳》、《江畔漫步尋花》進行對比性研究,瞭解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描繪方法。
教學中,在學生透過觀察、操作、讀書、思考有所收穫後開展集體討論交流,不僅會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建立多向的資訊交流網,使學習的資訊大量地高頻率地在課堂內互動,使學生在真誠、協作和評議中取長補短,在激烈的探究、爭論和交流裡得到靈感。如學習《梅花魂》一課,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梅花魂,到底指什麼有了自己的見解。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分組進行交流討論,接著每組派1名代表回答,學生有說梅花魂是指梅花的品格;有的講,梅花魂是指具有梅花品格的人;有的說梅花魂是指海外華僑那拳拳的愛國之心。最後全班一起討論,達成共識,梅花魂是指海外華僑那拳拳的愛國之心。這樣,學生不同的思維在合作中產生碰撞,在互動中得到發展。
四、研究結果自由表達
突出個性
在研究性學習中,提倡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出學習的結果。能說的就說,能讀的就讀,能畫的就畫,會寫的就寫,會演的就演,透過不同方式的表達提高學生運用資訊的能力。允許學生對文章的多元解讀,不唯書,不唯師,敢於向教材,向教師挑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提高創新能力,主要方式有:
1、讀。透過個性化的朗讀呈現出對資訊的理解感悟。
2、說。透過個性化的語言傳遞出學習結果,把語言資訊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如《新型玻璃》一課,可嘗試以推銷員的身份推銷一種玻璃。
3、寫。把語言資訊轉化為個性化的語言,透過寫調查報告(如《西門豹》一課,可以寫關於造成鄴田地荒蕪,人煙稀少的調查報告),小論文的方式表達出來。
4、演。讓學生讀演課文訓練語感,體驗情境。如《東郭先生和狼》一課,讓學生透過扮演東郭先生狼,體驗課文中的情境。
5、畫。透過畫畫體現對文章資訊的分析、判斷。如《跳水》一課,要求學生畫出水手、孩子、猴子、船長之間的聯絡,學生透過畫畫,對文章的資訊進行重組,加工,更好地弄清了事物之間的複雜聯絡。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拓展研究性學習的時空,培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熱情,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提供發展個性的土壤,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中獲得真切的學習感受,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自主學習心得體會4
一、自主學習
大學更注重于思考。高中生能夠把所以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而在大學裡,專業知識固然重要,可是在大學中能夠很好地自主思考更重要。大學的學習時間更少,可是所學的資料更多、更難(這是我作為一個理工科學生的感受),所以仍然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來學習。
二、認真上課
大學的課堂上也和高中是不一樣的,大學教師很少會像高中教師一樣時刻提醒著你注意聽講,有時候甚至逼著你學習,所以需要你自我集中注意力去聽講,剛開始有的資料會很難理解,可是仍然要集中注意力,堅持到最終你會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難。
三、完成作業
一般上課的時候教師會佈置作業,這個作業千萬不要不當回事,大學考試的試卷就是教師自我出的,考試資料一般就是平時做的作業,改也只改了一些相關資料,所以這個時候平時做的作業就很重要了,如果平時的作業你都有好好做的話,考試時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四、考前複習
說到考試了,如果平時實在是沒有怎樣學習的話,考試前的複習周是十分重要的,這個時候如果好好複習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經過考試的,複習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多做一些往年的卷子,因為大學考試的題型基本上是沒什麼變化的。
五、端正態度
最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要相信高中教師所說的什麼進入大學就解放了什麼的,因為我的高中教師以往也是這麼說的,來到學校才會發現教師說的話很多都是假的,所以我們總會吐槽我們被高中教師騙了。大學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時刻,這一階段對一生的影響是十分大的,所以必須要認真對待。
所有的理論如果不去實踐,那麼都是空談。期望大家能找到最適合自我的學習之道,平衡好學習與生活,將自我的大學過得多姿多彩!
自主學習心得體會5
一、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讓學生願學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須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最佳氛圍。因此,課堂上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關注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講解、學生的發言大膽發表不同見解,努力開創課堂教學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新局面。一堂成功的課,應從匯入新課起,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內在求知慾望。另外,準確適當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思維共鳴,從而啟用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指導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會學。
學習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好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中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漁”。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型別的不同,指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學會自主學習。
對於學習的主觀意識比較強,屬於班級中的優秀群體。我們主要關心他們學習熱情的永續性,著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我通常的做法是:讓學生準備一本筆記本,上面可以記自己在預習中碰到的疑問,課堂上的典型例題、解法,練習和考試中出現的錯誤及剖析。記筆記時不要把本子記滿,要留有餘地,以便課後反思、整理,這樣既可提高聽課效率,又有利於課後有針對性的複習,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學習態度比較被動,學習熱情不高的學生。我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的內心喜好,經常走近他們、走進他們,要在培養他們的積極心態和學習興趣上花功夫,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樹立學習信心,化被動為主動。平時除了指導他們怎樣預習、複習、怎樣寫考後反思外,課上還要鼓勵他們勤思考、勤動手、勤發言。課後,教師要融入這些學生中,既輔導知識又輔導學法,解決學生個性化的問題,幫助每一個學生自主地去學習,真正地會學習。
三、留足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樂學
課堂的開放,是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下的開放。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特別注意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情境,凡是能透過動手操作理的內容,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即使學生的動手能力不盡人意,但只要他參與了,就是表現自己了,他就會多一份興趣,多一點自信。當學生們因為某個問題發生爭論時,教師可以先不急於表態,而是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自圓其說,這樣不但給學生提供了傾聽別人發言的機會,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而且使學生在爭論、互評、自由發表觀點中展示了自我,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把枯燥死板的學習過程變成為生動、活潑、主動學習和有個性的創造過程。
總之,學習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既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又要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做到了願學、會學、樂學,才能真正實現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