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說課稿

初中地理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板塊的運動”是“海陸的變遷”這一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佈”,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六大板塊與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佈大勢,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陸變遷、火山地震分佈規律等)發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發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不斷探究的學習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

  板塊運動的規律。

  【難點】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佈規律。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圖片匯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麼?進而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運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片,視覺衝擊性很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定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從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佈,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後,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設計意圖】透過地圖展開講解,能夠提升學生讀圖和識圖能力。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麼樣的運動?

  (2)這些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回答】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脈。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拉伸使地表發生斷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脈,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馬拉雅山脈。

  【設計意圖】透過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的對比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塊運動對地形的影響,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維。

  3.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

  【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1)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是怎麼樣的?

  (2)板塊運動和火山地震帶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學生活動】內部較穩定,邊界較活躍。火山、地震帶位於板塊交界處。

  【教師總結】大家的介紹都很精彩,板塊內部比較穩定,而火山、地震帶基本位於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例如,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設計意圖】透過以上教學培養了學生讀書、讀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結合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介紹紅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課後請同學衝刺地中海和紅海的發展趨勢。

  【設計意圖】有助於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透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儘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教學中採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於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指導學生透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透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透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透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部分

  用(影片)《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為:戰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迴圈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於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透過影片匯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影片後,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麼,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著什麼?透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裡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透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後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並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瞭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初中地理說課稿3

  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節內容是 。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以及新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對 進行 等;

  能力目標:透過 的學習,培養學生圖表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觀察、判斷、合作、探究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地理學習的獨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並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 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 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說,七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

  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定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原則。

  此外,根據地理教學的特點以及農村教育的特點,我將採用地理教具、地圖冊輔助教學,直觀化教學,有利於學生形象的掌握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地理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透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現代地理教學論指出, 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裡,透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匯入第 環節。

  (3)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4)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最佳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只是、方法、體驗是那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麼三個問題:

  ①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③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5) 佈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我將採用重點式的板書,重點式的板書將教材內容中最關鍵的知識加以概況、歸納、列成條文按一定的順序板書,這種板書,條理清晰,重點一目瞭然。

初中地理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初中地理《澳大利亞》。

  一、指導思想

  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要求“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自主、合作、探究;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構建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地理課程,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轉變教師角色,教師應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輔導者”。基於這些理念,對“澳大利亞”一節我是這樣處理的,在擬定課程目標後,重組教學內容,從網上搜索圖片、設計並製作了“澳大利亞” 幻燈片課件 。為學生提供較完備的知識系統,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和探究協作交流的機會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澳大利亞”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多個國家和地區之後的又一個區域地理的學習內容。教材沒有直接介紹澳大利亞地理特徵,而是選取了幾個形象的標題,如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來突出澳大利亞國家特有的自然環境特徵及經濟發展特點。澳大利亞的地理特徵都隱含在形象的標題中,因而吸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同時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空間。

  就本節課的教學實際來看,課堂需消化的知識容量大,新課中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點較多,所以如澳大利亞的城市、工業部門等只作簡單介紹,而將重點放在獨有動物的形成、探究其養羊業的分佈以及礦產品的分佈上,其目的是突破難點,讓學生真正弄懂。

  2、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佈特點,並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

  並簡單分析說明其特有自然現象的形成原因。

  3、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其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透過探究、合作的學習過程,運用已獲得的地理知識和方法,對地理資訊進行分析,做出判斷。透過閱讀有關地圖,知道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透過觀察澳大利亞豐富而古老的動物物種特徵,瞭解其進化緩慢的原因。透過閱讀有關地圖,學習分析澳大利亞自然環境對其農業、經濟等的影響。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透過學習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特徵及經濟發展特點,來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係,懂得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2、理解澳大利亞利用資源與自然條件優勢,因地制宜快速發展經濟。

  3、重點難點

  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特點。

  難點:

  1、澳大利亞農牧業分佈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2、澳大利亞工礦業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三、學法和教法分析

  在課前充分蒐集有關“澳大利亞”的資料,採用資訊科技,將蒐集到的重要資訊製作成學習課件。為學生對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設定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探究性問題;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圖片,來獲取地理知識。

  (一)說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自學討論法:透過教師提出的自學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為會學,填寫知識結構建立知識結構體系。

  圖導圖練法;透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慧。

  (二)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透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4、填:填寫知識機構提綱,在頭腦中形成知識體系。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影象訊號法、問答法、地理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資訊(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透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四、部分教學程式設計:

  ①“袋鼠之鄉”:主要內容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環境。這個內容是澳大利亞在自然環境上與其他國家最大的差別。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物圖片入手,讓學生對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探究性問題“為什麼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為了較好地引導學生完成對此問題的探究過程,幫助學生利用大陸漂移的內容探究此問題,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了三個問題(具體見課件或教案),讓學生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合作學習。學生透過逐步探究,從而認識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達到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②“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主要介紹澳大利亞的農牧業。具體程式如下:首先了解澳大利亞農牧業發展成就,簡介其牧業的發展歷史,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進行探究活動。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瞭解養羊業的分佈,引導學生藉助地圖所提供的有用資訊,分別探究瞭解澳大利亞地形、氣候特徵對農牧業分佈特點的影響 ,並引導學生分析自然條件與農牧業之間有何內在聯絡。從而對澳大利亞因地制宜發展農牧業有一定認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③ 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探究地形和氣候對人口分佈的影響,很容易得出結論:即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南部。然後簡單介紹澳大利亞的三大著名城市。

  ④ “坐在礦車上的國家”:設計了 2 個活動,透過閱讀材料和讀圖查詢礦產資源分佈特點,瞭解澳大利亞工礦業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即充分利用本國的資源優勢)。在完成活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價值觀念。

  透過以上設計的活動 ,希望引起學生對澳大利亞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的探究興趣,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並透過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取資訊、分析資訊、運用比較和綜合的方法,概括總結某種地理事物規律的能力,判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透過知識遷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價值觀念。

初中地理說課稿5

  [練習鞏固]

  課本:

  P66-67活動題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據日本自然條件你會如何發展日本的經濟?

  回憶,總結

  學生看圖思考

  讀圖,說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

  試著分析

  計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學生回答:“不對”

  認真觀察

  讀圖完成相應練習

  討論

  觀看影片

  學生討論

  學生思考、討論

  學生回憶,回答

  課後分組討論學習

  讓學生了解學習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歸納方法,實現技能的遷移、鞏固

  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學生興趣的問題引入,提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好奇心驅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學習活動,而且是學習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培養運用地理語言準確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體給學生直觀感受

  利用學生興趣的問題引入,創設情境,同時充分估計了學生的回答,自然的實現教學內容的過渡

  利用地圖的優勢,化抽象難以理解的或無法瞭解的內容以直觀簡潔的方式呈現

  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應用資料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直接掌握知識,也作為參與教學的一種形式培養將地理事物聯絡起來思考問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聯絡生活實際,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結論來代替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得完美與否並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教學就是成功的。

  透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鍛鍊學生的思維,也學會比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透過回顧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以結構圖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同時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間存在內在聯絡的觀點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給了學生突破課堂學習的空間,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瞭解我們身邊的世界,讓地理的學習在課外得到延伸,同時也體現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課改思想,鍛鍊學生的應用知識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學生興趣,同時也作為下一節課教學的知識準備。

初中地理說課稿6

x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眾多的人口第一課時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冊第三章<中國的人口>第一節的內容。教材編排是以人口—環境—資源為主線,正確闡明瞭人地關係,學習本課內容是學習本章其它部分知識的基礎,也是為今後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社會科學知識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確定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知道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掌握我國人口分佈特點;掌握我國人口基本國策;透過讀圖,找出我國人口分佈情況等。

  技能培養: 學會計算人口密度; 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培養學生聯絡實際,關注社會,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圖表、資料、文字材料等,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教育:透過講述我國人口,使學生認識中國人口問題的嚴峻性,初步樹立必須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觀點,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加強我國國情、國策等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3、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人口基本國策及我國人口分佈特點。(理由是計劃生育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基本國策,同時也為初三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打下基礎。我國人口分佈特點上人類在改造自然發展生產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經濟、社會歷史等因素制約。這些知識是學生必須認識的內容。)

  難點: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或影響。(理由是根據初一學生的認識水平及學生大多缺乏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求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本節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質疑,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運用讀圖分析法、啟發誘導法、分組討論法。

  三、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學習。透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透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四、教學程式

  問題匯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個國家,我國在1995年抽樣調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總人口是多少,分佈情況如何,過多的人口帶來哪些問題或影響,該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對我國人口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興趣,同時可對本課學習的內容有個粗略的認識。)

  探究新知,師生互動:

  [課件]播放一組人口眾多的照片和錄影?

  [提問]這些照片和錄影給大家留下了什麼深刻的印象?(學生自由發言)師歸納小結。(能使學生感性認識我國人口眾多)

  接著展示[課件]我國人口增長圖

  師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總數,並讓學生計算一下,當時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啟發學生從圖中發現“我國人口數量多、增長快”及引導學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時間與1949年—20xx年50多年時間人口增長情況,並討論分析其原因。

  [課件]顯示“全國各省級行政區的人口數量(1999)”圖[提問]我國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哪個,人口最少的省級行政區是哪個?(學生讀圖回答)(透過這些資料,使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到中國人口數量多的特點,各省數量相差大,為學習下一知識點作基礎)接著師也聯絡一下本地實際(加強鄉土教育)針對前面得出的結論,師分組讓學生思考討論:我國人口數量多,增長快,給我國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或影響(設計意圖:可使學生充分認識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利於加強我國國情教育,可培養學生識圖和解題能力及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接著設問:針對我國人口眾多,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那麼應用什麼方法解決?(前後銜接,透過學生思考、回答,突破重點)

  關於人口密度教學:可以這樣轉入,我國人口眾多,這麼多的人口分佈在哪裡?從地圖上怎麼閱讀?一個地區的人口疏密狀況用什麼表示,怎樣計算?為了理解人口密度啟發學生計算江蘇、山東、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業本),並根據結果思考:我國人口分佈有何特點?(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併為學習接下來的內容作準備,同時可提高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課件]顯示“中國人口密度圖” [讀圖提示]

  1.A、B兩點的人口密度各在什麼範圍?

  2.我國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國人口界線是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4。在圖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個自治區。師指導學生讀圖,歸納小結。(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為突破重點奠定了基礎)[課件]閃爍“黑河、騰衝”的名稱和之間的人口界線 ?

  [提問]人口界線東南、西北兩部分面積和人口占全國的比重各是多少?學生回答基礎上小結:我國人口分佈不均,東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設計意圖:透過師生互動,層層設問推進,實現重點的突破)

  歸納小結:根據本節課知識內容和特點,對照地圖採取概括式小結方式(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及時鞏固,加深對所學的知識運用,提高學生讀圖、用圖能力) 反饋練習:為了真正落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引入練習。

初中地理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舨)《地理》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兩方面的內容:世界海陸分佈的特點;七大洲和四大洋。內容聯絡緊密,脈絡清晰,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並且具有一定的彈性,課本中出現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經瞭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從讀圖的意義上,培養學生從圖中能直接讀取地理資訊,概括描述,分析比較,進而獨立說明,這是本節重要的教學任務。這樣既鞏固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又對學生今後學習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透過閱讀海陸分佈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佈,瞭解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並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繪圖的能力,達到靈活運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標:

  本節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學生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到了解海陸的分佈,到探索和發現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區別,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過程。主要採用組織學生活動的方法,使學生會用地球儀,世界地圖培養學生提取資訊,分析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資訊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透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

  透過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透過組織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並加強了語言表達的能力,透過師生互動,建立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3,重點和難點

  重點:(1)認識海陸面積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佈及大洲輪廓——要求落實在地球儀和地圖上

  難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佈位置和關係。

  二,說教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學過程的導演,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所以必須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我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教學法,利用多媒體電腦直觀演示法和氣氛高漲的知識競賽法,先學後教,啟發式教學(教師給學生提供資料,包括圖片,文字等,讓他們透過閱讀材料,觀察圖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透過分析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關係,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在當今的新課程改革中,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以本節課採用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的學習方式。因此要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教師指導,課件播放,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樂於探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在帶著目標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四,說教學過程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把本課教學過程設計了六個環節: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

  (一)

  創設情景

  匯入本課

  4分鐘

  創設"地球還是水球"的問題情景匯入新課。

  師: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錨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麼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認為是地球還是水球

  1,觀察地球儀和動畫演示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學生髮言交流不同的觀點

  地球動畫和圖片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透過對問題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髮表見解,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

  (二)

  動手觀察

  探究新知

  7分鐘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後統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佈有沒有那麼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為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1,隨機地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

  d,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1,展示著名探險家和他們為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

  2,世界海陸分佈圖

  3,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4,水,陸半球圖

  5,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海陸分佈圖

  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學生分析資抖,提取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資訊能力。讓學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

  觀察思考

  深入自學

  5分鐘

  1,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麵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2,師:看完海洋,找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

  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形式,並回答問題。

  l,"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素描圖

  2,世界地形圖

  讓學生提取資訊,分析資料,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四)

  師生互動

  突出重點

  20分鐘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並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太大印北"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佈特徵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製各大洲的輪廓和四大洋相對位置(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1,大洲,大洋的分佈圖

  2,各大洲大小比較示意圖

  3,亞洲與歐洲,非洲分界圖

  4,各大洋大小比較示意圖

  5,"一筆畫世界"

  組織學生深入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透過師生互動,建立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一起突破難點,突出重點。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五)

  競賽話動

  鞏固練習

  6分鐘

  1,設定搶答題:

  (1)七大洲面積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2)亞洲和歐洲的界線是什麼

  (3)七大洲的輪廓大致有什麼特點

  (4)赤道橫穿哪幾個洲

  (5)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2,對各組的表現作點評

  以小組為單位參加競賽活動,以搶答形式為主(各組每一成員都可搶答,答對的為本組得分)。

  1,所提的問題和答案

  2,世界地形圖競賽版

  中學生好勝心強,用競賽的方式,引發競爭意識,這樣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同時透過課堂練習,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六)

  小結本課

  佈置作業

  3分鐘

  1,師:"本節課你學習了哪些"引導學生總結,並以板書形式將重,難點內容用彩筆表示出來,鞏固本節知識。

  2,佈置作業:

  地理填充圖冊p12—13

  1,總結並記錄重點難點

  2,記錄作業內容並做作業

  板書和作業內容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透過書面作業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

  五,評價分析:

  本節課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為指導思想,在對教材處理中,創設教學情景,化抽象為具體,並提出富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以化解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透過討論,課堂練習競賽活動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動口動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增強學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嚐自主學習的樂趣。本節讀圖較多,難度並不大,我特別注意在提問時問題的目的性明確,儘量避免重複,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儘量讓他們來做。注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不足之處在於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部分學生缺少自己的創見。

  附板書設計:

  第一節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二,世界海陸分佈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l,四大洋

  (1)洋,海和海峽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1)大陸,半島,島嶼

  (2)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各大洲的分界線:

  ①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裡海)

  大高加索山(黑海)l和土耳其海峽

  ②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③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④亞,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初中地理說課稿8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是《亞洲的自然環境》這一節中第一部分的知識,主要為學生介紹了我們所生活的大洲——亞洲的地形和河流以及地形對河流的影響。本節內容是在認識了亞洲的位置和範圍基礎之上,對亞洲自然環境更深入地學習,而更為核心的目標是能夠建立其分析一個地區地形和水系特點的一般方法,不論從知識層面還是生活層面,本課內容的學習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本課內容圍繞我們所生活的亞洲進行學習,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在系統分析亞洲自然地理環境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這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需要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了解如何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素。

  本階段的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這些特點,教學中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佈規律,並且能快速找出特殊的經線和緯線。能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

  2、透過觀察地球儀,認識到經度與緯度的特點,提高用經緯網進行定位的能力。

  3、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經度與緯度的識別、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難點: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以及書寫規範。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談話法、對比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透過諺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匯入,首先讓學生解釋這句諺語的含義,之後點出其中包含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個是地形、一個是河流。由此引出本節課對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討。

  【設計意圖】採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語,能夠拉近地理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匯入結束後從地理學角度提出本課重要的兩項要素,把匯入和本課內容緊密掛鉤。

  環節二:新課教學

  1、亞洲地形特點

  在學習亞洲的地形特點的時候,我採用地圖法進行教學,在多媒體上展示“亞洲地形圖”,引導學生在規定的要求下進行讀圖分析。

  【活動一:知地形】

  ①展示“亞洲的地形”圖,複習“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在讀圖時有意識地關注各地形區的海拔高度。接著,我會設定活動,要求學生在三分鐘內對照圖例查詢以下地形區(高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山地:東西伯利亞山地,喜馬拉雅山脈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讀取海拔資訊,並嘗試記憶它們在亞洲所處的位置。

  ②請大家根據相應提示,我讀出一個地形區,學生舉手搶答,第一舉手的同學,將代表該地形區的“名稱條”和“高度條”標在黑板上地形圖中。完成活動後用珠穆朗瑪的和死海的高差來講解地勢的概念。

  【設計意圖】透過搶答遊戲,讓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進行學習和討論,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

  【活動二:說見聞】

  在熟悉了亞洲主要地形區的基礎上,我會出示沿著80°E和30°N作的亞洲地形剖面圖,安排學生前後四位為一小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動:組號為單號的按照情境1進行,雙號的按照情境2進行。

  情境1:你們小組自北向南沿80°E經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情境2:你們小組從西到東沿30°N緯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並要求學生思考:一路上你們會依次經過哪些地形區?它們海拔多少?請討論後用流暢的語言與同學們分享大家在這條線上對地勢變化的感受。

  學生活動後可以總結出:亞洲地形特點為地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設計意圖】透過自主分析、小組合作,能夠鍛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地圖法的運用不僅能夠鍛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同時還能夠有利的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

  地形特點已經總結出來,我會利用匯入時候的諺語“水往低處流”來引發學生思考亞洲的河流特點,以及地形對河流的影響。透過這樣的過渡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

  2、亞洲河流特點

  【活動三:識河流】

  再次出示“亞洲的地形”圖,請學生在圖中描畫出以下四組河流,觀察並總結其流向特點。

  a、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龍江,黃河,長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東

  c、恆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錫爾河,阿姆河;自東向西

  當學生找到並準確說出一條河流的流向特點時,我會在請同學們用彩筆在地圖中標註出來,當所有河流都找到後,提出問題:亞洲河流的流向有什麼特點?

  之後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亞洲的河流特點為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知道了地形得特徵和河流的特徵,我會引導學生思考地形對河流的流向有怎樣的影響?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之後總結地形與河流的關係為:

  地形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

  河流特點: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和運用,並關注身邊的地理問題,加強對其的認知與探索。同時還能夠做到前後一致,解決匯入環節所設定的疑問。

  環節三:鞏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環境,我們的思路應該是怎麼樣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環境特徵的方法:

  1、讀圖、文等資料瞭解自然環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況;

  2、能總結該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點;

  3、綜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歸納出探究某一地區自然環境的方法思路,能夠提升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和學會知識的遷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分析了亞洲的地形特點、河流特點,老師希望大家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既能認識到水往低處流在亞洲的體現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處走,不斷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業: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別有什麼特點?兩者的相互關係又是怎樣呢?

  【設計意圖】小結與匯入“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相呼應,前後呼應使課堂為一個有機整體,課堂更具有生命力,也達到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以昇華的目的。作業是利用前面總結的方法,學習另外一個地區,提高知識的遷移的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板書設計略過

初中地理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是氣候部分的基礎知識,內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測定、等降水量線圖、降水柱狀圖、降水的時空分佈規律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地理學習中,不僅容量大,而且難點多,氣溫的變化影響了降水的分佈,降水的多少又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今後學習分割槽地理的基礎。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並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係。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佈圖,說出世界降水分佈的差異。

  3。使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柱狀圖,並讀圖說明降水變化的規律。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繪圖、析圖能力,判斷能力及主動探究能力。

  2。透過授課使學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關係。

  3。透過活動設計,讓學生透過動腦、動手、學會閱讀和繪製水柱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克服困難的意志,提高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並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確立如下:

  教學重點:1、世界降水的分佈。

  2、降水的季節變化。

  教學難點:降水的形成和季節變化。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但必須得法。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正確的教學方法能為學生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將採用“學生觀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啟發、指導為輔 ,問題為情境,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法。為了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課將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小組交流討論法: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使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思考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本課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活動,給予學生透過觀察、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鍛鍊機會,讓學生透過觀察、分析、感悟、歸納,提升思維能力。

  2、談話法:談話法有助於拉近師生的距離,便於師生交流和溝通。本課將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透過談話法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可以達到交流互動的效果。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透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所學知識,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有助於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識。

  三、說學情與學法

  1、說學情

  我校是一所初級中學,地處農村,基本為農民子女,家庭經濟較一般,家裡幾乎沒有電腦,學校的圖書室藏書量有限,所在地沒有圖書館。

  學生對本節知識具有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求知慾強,好奇心大,學習積極性高。初一學生在剛接觸到本節內容時會覺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過程,但在降水季節變化和降水的分佈上,認知水平短缺,加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不足,地理的學習方法,習慣沒有完全養成,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2、說學法

  教學的主要矛盾是學。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學的重點。本課將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透過圖片和資料,整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並能分析、得出結論。

  2)學會合作與交流:透過小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在合作與交流中學會探究,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使學生透過觀察、讀圖分析、思考、討論、探究、歸納得出結論,並將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培養觀察能力、讀圖分析能力、用圖能力 。

  四、說教學過程

  (造氣氛,導新課)

  用電腦動畫音影片材料演示降水全過程。其中用電影製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動態的運動過程,說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圖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種主要形式,使學生直觀獲取,得出降水的定義。

初中地理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天氣》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天氣》是初中地理的一節重要內容,課文透過精妙的各種天氣展示設計讓學生能瞭解天氣在學習中和生活中的作用,從而表現出天氣的多種多樣。透過對這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維目標,同時透過這節內容的學習,能為培養學生了解天氣、模仿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天氣預報的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我們新義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學會各種天氣的判讀,學會判斷哪種空氣質量對人有益哪種氣空質量對人有害。

  能力目標: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學或者其他人播報天氣預報,能自己找出獲取天氣資訊,瞭解天氣變化。

  情感目標:

  透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了解天氣的多種多樣,從而熱愛地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這節內容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了解天氣、空氣質量和人們的生活關係,積累有關天氣各種知識。

  教學難點:

  知道天氣和地理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學習地裡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二,說教法學法

  針對以上分析,結合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我主要採用提問法、練習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在當今資訊時代,現代教育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二十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尤為重要。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安排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來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導語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能有興趣學習這節內容,我讓學生看書上57、58頁的圖片並提問“同學們看看這兩幅圖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想不想知道它和我們怎麼產生關係的嗎?”透過這樣的匯入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學習這節內容中來,從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

  (二)初讀內容、整體感知

  先讓學生自己默讀,把課文中出現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劃出來,然後我在精心教學把學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細講解,讓學生初步瞭解知識點,以此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這節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頁,要求小組以合作競爭的意識完成兩個任務:找出本頁主要講的內容以及它和我們的關係,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突顯重難點、積累知識

  分析了課文內容後,我讓學生仔細看56頁濟南天氣預報和60頁的圖,知道天氣資訊的獲取途徑,瞭解天氣變化。要求學生分角色模仿天氣預主持人播報天氣情況,並提問“同學們我們來看看誰播報得更快捷、更準確,好不好?”這樣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點,學會實踐運用。

  (五)遷移訓練、佈置作業

  透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一些關於天氣資訊的獲取途徑,掌握了播報天氣情況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求學生放學後找出天氣資訊的其他獲取,讓他們向同學或者家人播報一組天氣情況,這樣有利於學生知識的遷移。

  (六)總結與板書

  帶領學生回顧這節內容,瞭解知識點,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清晰、有條理性,讓學生一目瞭然。

  透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幫助,我將不甚感激。

  四,說教學總結與反思

  透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幫助,我將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

初中地理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每一箇中國的公民都應該瞭解首都的基本狀況;

  北京還是一個特大城市,教材透過對北京的介紹,使學生掌握瞭解一個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節是中國區域地理省級區域的開始,也是代表,透過本節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城市區域學習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學習後面的內容,並且可以自學其他教材中沒有介紹的區域。

  2、教材處理

  學生對於北京的這個城市,都已經有了多多少少的認識,對於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學生已經學會了使用計算機網路蒐集資料,基於此,我將讓學生課前蒐集材料,自學讀圖、探究、討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強調,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並且注意提升和點撥學生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運用地圖說出北京的位置、範圍,並對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利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職能、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建設的成就,從而瞭解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

  過程與方法:引領學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讀圖、分析、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昇華到理性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名勝古蹟和發達的現代化程序,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主人翁責任感。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徵和城市職能。

  教學難點:對北京地理位置的評價;

  北京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重點難點的突破:充分利用學生對計算機網路的學習,透過地圖、資料、影片等多種輔助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教法

  啟發式講述法、引導交流合作等。

  三、說學法

  自學讀圖、探究、討論。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教學的創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本課設計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師生互動匯入新課

  為了避免一開課就是老師說學生聽的沉悶氣氛,我在課前先播放《奧運會吉祥物的宣傳片》,開課後用問題匯入,如:在動畫片裡你看到了什麼?第29界奧運會將在哪裡舉行?這樣一問一答,學生的思路就被我帶到了學習的軌道上,開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課題時,為了渲染氣氛,我同時播放中央電視臺節目插花的影片,讓學生對北京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第二環節:組織活動學習新課

  本環節我先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指導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小組探究學習北京的位置。在學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為首都,除了和其他區域一樣有海陸位置外,還有其自身的戰略位置和經濟位置;

  在學生探究時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圖、北京地形圖、中國溫度帶和中國乾溼地區分佈圖;

  在學生彙報時,用問題引導學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並強調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使學生理解新中國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來進入北京職能的學習,為了讓學生了解北京具有這些職能的條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如在瞭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時,我列舉若干項文化的內容,讓學生任選一項介紹,在學生介紹時我適時地穿插一些小活動,如在介紹音樂方面時,學生可能會提到京韻大鼓和國粹京劇,可讓學生試唱兩句;

  還穿插一些影片和音樂,讓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並用,同時這一活動又檢查了學生課前蒐集整理資料的情況。

  在瞭解北京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時,我出示配以《故鄉是北京》背景音樂的北京名勝古蹟的圖片,讓學生看一看、聽一聽,比一比,看誰認得多,再選擇他們熟悉的一處作以簡單的介紹,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強調有哪些名勝古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提出故宮面臨的壓力,讓學生出謀劃策。

  在瞭解北京現代化程序時,我先播放一組北京現代化建築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和前面的圖片風格有什麼不同,然後跟學生強調把北京建設成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三環節:回顧活動測試應用

  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用一句話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再讓學生運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鄉哈爾濱的位置、職能、歷史和現代化程序。在學生彙報時穿插京哈鐵路火車提速的新聞,從而說明城市交通的發展,進而將寫一篇以《我的家鄉——哈爾濱》為主題的短文作為課後作業。

  第四環節:昇華情感倡導行動

  讓學生說說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應該為奧運會和09年在哈爾濱舉行的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做點什麼?最後在奧運會會歌聲中,用激勵性的語言結束全課。

  以上是我對《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這一課的設計,還很不成熟,懇請各位老師予以指正,

初中地理說課稿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透過讀圖能說出臺灣的位置和範圍

  2.學生透過讀圖分析能說出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

  3.學生利用資料能說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能力目標:學生利用地圖嘗試分析臺灣的自然環境與物產的關係

  三:情感目標:透過閱讀地圖和史實材料、分析海峽兩岸經濟合作的可行性,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臺灣位置的重要性,明確臺灣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不可分割

  教學重點: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

  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採用錄音機、投影儀和錄影等電化教學裝置。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問)這首歌曲反映的是哪個民族?(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哪些省份?(主要分佈在臺灣和散居在福建兩省)

  (講述)今天我們就講述臺灣省。

  【學生朗讀85頁的讀一讀】

  (板書)第五節臺灣省

  【看投影圖1,讓學生指出臺灣島、澎湖列島、魚島的位置】

  (講述)臺灣省包括臺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魚島等80多個島嶼,面積約為3.6萬平方千米。其中臺灣島是臺灣省的主體部分,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

  (板書)一、我國的第一大島

  (板書)1.位置

  讓學生說出投影圖中ABCD代表的海域:(分別代表東海、太平洋、南海和臺灣海峽)。隔臺灣海峽與(E)福建省相望。

  讓學生動筆計算“做一做”的練習:基隆—福州距離為360千米,高雄—廈門距離為320千米。

  【學生根據地形圖找出主要地形及其分佈情況】

  (講述)從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出,臺灣的地形以山地為主,佔2/3,分佈在島的東部和中部,呈南北走向。【邊講邊投影剖面圖】,東部的山脈直抵太平洋沿岸;西部地形以平原為主。

  【讓學生在地形圖上找出最高的山(玉山),海拔(3997米)】

  (板書)2.山多

  讓學生思考島上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得出臺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的結論。(板書)3.河短、水急

  找出島上最長的河流──濁水溪,全長為186千米。

  【讓學生思考河短和水急的原因,得出水能蘊藏量大的結論】

  【學生找出島上最大的湖泊(日月潭)】

  (講述)日月潭是因為在湖中有一個小島,正好將湖分成兩邊,一邊彎似月亮,一邊圓似太陽而得名。湖光山色,景色秀美是我國十大旅遊勝地之一。

  (過渡)北迴歸線橫穿島的中部,全島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溼潤,使島上自然資源豐富,被譽為“祖國的寶島”,素有“森林寶庫”、“海上糧倉”、“東方甜島”等美稱。

  【學生思考P86的讀圖練習】

  (板書)二、資源豐富的寶島

  (講述)臺灣島山地眾多,森林資源豐富,【在剖面圖上投影出森林分佈】森林覆蓋率達55.08%,居全國首位。因全島處於熱帶和亞熱帶,從山麓到山頂,隨氣溫的降低,分佈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的森林,樹種很多。樟樹最為著名,樟腦的產量居世界首位。(板書)1.森林──樟樹

  (提問)臺灣島位於我國南方,這裡的糧食作物和糖料作物以什麼為主?(水稻和甘蔗)【在剖面圖上投影出分佈範圍】

  (講述)受地形的影響耕地多集中於西部平原,這裡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溼潤,水稻種植普遍,因而被稱為“海上糧倉”。這裡甘蔗、蔗糖產量也很大,有“東方甜島”之稱。還有許多熱帶和亞熱帶水果,如香蕉、菠蘿等,享有“水果之鄉”的美名。另外還有茶葉等物產。(板書)2.農作物──水稻、甘蔗、水果和茶葉

  (板書)3.礦產【投影礦產分佈,學生自習課文,做練習】

  金、銅礦分佈在西部

  煤、石油分佈在周圍淺海天然

  硫磺分佈在北部火山區

  石油、天然氣分佈在山地

  講述)除了上述多種多樣的地下礦藏外,廣闊的淺海多水產資源,臺灣海峽的魚類特別多,是我國優良的漁場。西海岸沙灘廣佈,日照充足,雨日較少,是我國重要的產鹽區。(板書)4.水產和海鹽

  【看有關臺灣經濟發展的錄影,思考60年代前後,臺灣的經濟發展有何變化?】

  (講述)臺灣自然資源豐富,經濟曾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出口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自60年代後,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進口原料和原配件,加工出口,經濟發展迅速。出口商品以工業製成品為主,其中紡織、電子電器、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居重要地位。(板書)四、經濟: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

  (提問)臺灣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人口多分佈在什麼地區?為什麼?(絕大部分分佈在西部,因為那裡是平原,自然條件較好。)

  (板書)五、人口、民族、城市

  【學生自習課文,做投影上的練習,並檢查個別學生】

  1.人口約為2000多萬,臺灣居民中漢族為最多,約佔全省人口的98%。他們的祖先絕大部分是從福建省和廣東省遷移來的,通用普通話和閩南話。

  2.少數民族中以高山族的人口最多,主要分佈在中部山區和東部沿海。

  3.臺北是臺灣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市;高雄是臺灣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和最大的海港。

  (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臺灣省的位置、範圍、面積等概況有所瞭解,知道臺灣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還了解了臺灣的經濟以及人口、民族、城市的基本情況。透過學習,我們還進一步認識到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是同胞兄弟,海峽兩岸人民都有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希望不久的將來大家能有機會親身到我們祖國的寶島上旅遊觀光。

初中地理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是:《臺灣省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是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課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北京市的城市特徵與建設成就》的內容,具備一定的分析省級區域特徵的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培養愛國熱情的重要素材。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透過讀圖瞭解臺灣省的位置、範圍組成和居民概況,並能在地圖上填寫臺灣省的各種地理事物。

  2、瞭解臺灣島的主要氣候型別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能初步說明自然條件與物產、資源之間的因果關係。

  3、識記臺灣主要城市,並瞭解其職能。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創設情境,以文字、圖片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2、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臺灣省地理概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節學習進一步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說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一)教學重點

  1、臺灣的位置範圍;臺灣的自然環境、“多山”的地形及臺灣島豐富的資源。2.臺灣“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特點。

  依據:由於地理位置是分析自然地理特徵的關鍵,而自然地理特徵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本節課學生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二)教學難點

  掌握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方法。

  依據: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之間,以及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難點,也是教師在進行授課時的一個難點。

  三、說學情:

  前幾章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了中國地理概論的相關知識,而對區域地理特徵,學生尚有較強的好奇心與積極性。另外,透過一個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利用圖形圖表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這就需要老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來思考問題。

  四、說教法:

  為了突出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採用“讀(看)——議——講”結合法、讀圖討論法等。

  五、說學法:

  本課中,我大體從以下兩方面來滲透學法:首先,針對初中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這一生理特點,我以活動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其次,鼓勵學生從圖書館和網際網路查閱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以阿里山圖片為背景,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問)阿里山在什麼地方?(答)臺灣

  (講述)阿里山只是臺灣省眾多美麗風景中一個,臺灣省還有更多美麗的風景,豐富的資源,被稱為我國的寶島,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臺灣,一起學習臺灣省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

  依據:《阿里山的姑娘》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歌曲,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也能利用美麗的阿里山引入臺灣,便於開展教學。

  整個教學類容安排以四個方面來進行

  一、明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1、投影“臺灣省的位置與範圍”圖,透過對地圖的觀察,完成在圖中找出:臺灣島、澎湖列島、東海、臺灣海峽、太平洋、南海。

  2、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掌握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緯度位置:________穿過中南部,地跨_____帶和___帶

  海陸位置位於我國_________,北臨____,東臨_______,南臨_____,西隔________與________相望。

  範圍主體是臺灣島,此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00多個島嶼,陸地面積3.6萬平方千米。

  3、投影“臺灣——中國神聖領土”閱讀材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計算基隆-福州,高雄-廈門各相距多少公里?

  二、自然地理環境

  1、採用的學習模式是投影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圖,由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小組討論,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分佈特點。

  2、教師對難點問題設問,引起學生思考重視,如地形對氣候分佈的影響。

  3、穿插“阿里山”與“玉山”等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操。

  地形:以____為主,平原主要分佈在__部,地勢__低__高地殼運動較活躍,多_____。

  氣候:型別:____帶和___帶____氣候。氣象災害:________________

  河流:河流水流,____豐富。最大河流是_______最大湖泊是_____

  自然資源:深林資源、農作物、礦產、水產和海鹽。

  三、發展中的經濟

  這一部分主要有學生自主完成,所以由學生閱讀P81-82,再小組討論總結臺灣省的經濟有哪些特點?(農業、工業、交通、旅遊業)

  (合作探究)讀“臺灣島交通及主要工業中心分佈圖”,思考:1、說出臺灣島主要工業中心和鐵路線的分佈特點。2、臺灣經濟以“進口-加工-出口”為基本特色,試從地理位置加以分析。透過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地形、地理位置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人口與城市

  這一部分內容簡單,直接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任務。

  五、小結

  由於時間問題,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口述知識結構,對重點問題進行復述。

初中地理說課稿14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美國》,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中的第九章第一節,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說教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知道美國是移民國家,並明確它的範圍和地理位置。

  2、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圖片、文字資料說明美國的民族、種族構成。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了解有色人種在美國社會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認識種族歧視與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學生感受到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根據新課標對學生認識水平的要求確定:美國的位置和種族構成情況為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七年級學生的認識觀和世界觀還沒形成,如何讓他們正確對待種族歧視問題,形成正確的觀念成為了本課難點。

  對教材我是這樣處理的,教材精選了極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內容:移民國家,農業地區專業化,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資源消耗大國。第一課時主要安排移民國家內容的學習。日常生活中,這部分知識學生有所涉獵,但不深,面也不廣。怎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引導他們關注生活,關注時事呢?在教學中,採用課前小組合作準備,課堂上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活動的學習。

  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

  在教學方法上,我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展示的舞臺,突破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 感知西半球國家

  讓學生欣賞西半球的自然風光,初步瞭解西半球的經濟和人們生活。課件停留在美國的畫面上,引入新課:讓我們隨著攝像機的鏡頭進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進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一、認識美國的位置

  多媒體出示問題:

  1、 查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找出它的組成範圍。(教師點評後補充資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國臨近哪些海洋和國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劃分,美國屬於哪個大洲?(補充拉丁美洲的劃分方法)

  4、按照半球來看,又屬於什麼半球?

  學生自學,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講臺指圖回答,教師鼓勵學生並適時點撥。在點評結束後,教師利用板書在黑板上用畫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從哪些方面認識區域的位置。樹幹標有"位置",每個樹杈標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分角色體驗,訴說移民國家的特色。

  1、多媒體展示"美國城市街頭人們忙碌的身影",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種多,隨後根據人種構成餅狀圖知道白種人居多。他們不是匆匆過客,大多是美國永久居民。邊解說教師邊播放世界不同膚色的人種向美國移動動畫。深刻直觀地體會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即:國內大多數人口為移民。而移民則是由於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遷移到其他國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該國國籍的人。補充說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開展"說一說,你從哪裡來?比一比,誰的貢獻大"的活動。

  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華人、白種人、黑人。每組有兩位學生髮言代表坐前面,課前組織本組收集資料等。後面的學生是智囊團協助代表收集資料。學生準備資料如唐人街的故事,華人創辦的企業,李小龍截拳道功夫的傳播,美國的土著人印第安人。華盛頓總統,飛人喬丹等圖片、文字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的空間。)

  課上: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裝飾品把自己裝扮成不同人的裝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邊展示邊解說。(角色的扮演體驗了不同的人種為美國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基於上面比比貢獻大的活動,此時學生融入了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貢獻,自信,情緒高漲。教師趁勢展示另外一組資料。如印第安人被趕到山區"保留地"內居住。黑人被無理要求讓座位給白人。華人和狗不準進入。講個笑話"在美國的黑人".設問:反映美國什麼社會現象?你有何感想?(喚起學生對美國人權的正確認識。)

  基於以上情感,最後設計了一個虛擬的活動,主題為反對種族歧視的活動,知識陷阱搶答,搶答成功可以虛擬籌集資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優劣

  課後收集我國政府對各民族政策資料,比較中美兩國人權狀況。

  上面就是為大家準備的最新初一地理說課稿美國,希望同學們認真瀏覽,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初中地理說課稿15

  優秀初中地理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疆域》這一節的第二課時“行政區劃”。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說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疆域”中的第二課時,這節課是八年級學生學習中國地理的第一課中的核心內容。瞭解中國的行政區劃,掌握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分佈,是今後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將貫穿於中國地理學習的始終;省級行政區是我國行政管理的基本單位,對社會、經濟活動、交往有重要的影響,是中學生未來工作和生活所必備的知識,因此,在整個中國地理的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基礎地位。本節教材分別從我國現行的三級行政區劃以及各省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位置、行政中心等進行闡述。與老教材相比,新課標教材更加精練,正文字數減少,更多的內容則是以活動教材的形式出現,安排了多種形式的練習,突出了學生動手能力和讀圖獲取地理資訊能力的培養。

  接下來說一說我對學情的認識。

  二、說學情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該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認識,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國現行三級行政區劃;

  2.能夠說出省級行政區的全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3.能夠識別一些重要省級行政區的輪廓形狀;

  4.在我國空白政區圖上準確填出34個省級行政區。

  【過程與方法】

  透過讀圖、識圖、拼圖等活動,初步形成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分佈的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設立,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心。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能都說出和找出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位置

  教學難點為:34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行政中心及空間分佈

  為了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法與學法的選擇上,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力求貫穿直觀性、趣味性、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體現樂學樂教的教學思想。在教法上,我會多方面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透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學歌謠、誦三字經、小組競賽等,加強師生互動交流,體現樂學樂教的教學思想。為了更好地落實學生作為主人的地位,在學習指導中,我會用問題、遊戲競賽、小組討論等方法引導他們探究新知,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任務。

  下面我將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包括匯入、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佈置作業這四個環節。

  五、說教學過程

  在新課匯入這個環節我採用的是溫故知新、複習匯入的方法。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回顧舊知識是匯入新課的常用方法。在課堂的開始我會先進行一個複習,溫故前面所學的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幅員遼闊的大國,並且利用上節課留的課後延伸題目“思考我國疆域遼闊會有什麼不足”來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即為了方便管理、為了利於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而實行的省、縣、鄉三級行政區劃,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中國的行政區劃。

  接著進入課堂的第二個環節:活動討論,新課教學

  首先我會用一個投遞包裹的例項來展示行政區劃的意義和作用。這個例項是這樣的:一位同學在網上買了個東西,地址如下三種寫法,哪個能成功投遞?(1)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2)龍域西一路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3)北京市昌平區龍域西一路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顯然只有第三個地址可以投遞到。接著以感受行政區劃的意義和級別為過渡進行承轉。

  以學生生活中的例項入手,讓學生真切體會到我國三級行政區劃及其意義所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接著我會以問題作為引導,讓學生閱讀教材第7頁的正文部分。問題如下:

  (1)我國共有多少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為哪幾種?各有多少個?

  (2)“自治區”是怎樣的的省級行政單位?看圖說出我國共有哪幾個自治區?

  (3)“直轄市”是什麼含義?看圖說出我國有哪幾個直轄市。

  (4)“特別行政區”是怎樣的省級行政區?看圖說出我國的特別行政區有哪幾個。

  學生透過閱讀教材並且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得出的答案為:我國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劃。省級行政單位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四種。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自治區”以及其下轄的“自治州”及下轄的“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國共有五個自治區,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直轄市,即中央直接管轄的市,我國有四個直轄市,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我國現在有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在瞭解這些後,我接著用學習目標對該部分內容的要求作為承轉過渡,即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全稱、簡稱和行政中心的名稱及在圖上的位置。

  在這裡我採用的是活動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謠,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二寧福吉安,四市兩特藏二島,陝甘青蒙雲貴川。分別找同學說出它們分別代表什麼省級行政單位。以此來熟悉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及其全稱。

  其次是分片法。讓同學們根據課本第7頁圖1.7“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域”以小組競賽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欄是將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的7個片區:分別為東北三省、北部邊疆的自治區、黃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長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別行政區及一個自治區、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區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區,需要學生完成的是將這些片區裡包含的省級行政單位填寫出來。以此來掌握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大致所處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類法。

  首先是沿線分佈。即以競賽的方式,分別讓學生在圖上按照逆時針方向,找出沿陸上疆界分佈的省級行政單位;(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然後再按照逆時針方向,找出沿大陸海岸線分佈的省級行政單位。(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其次是輪廓想象。即給出我國某些省區的輪廓圖,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聯想其像什麼? 比如:黑龍江像展翅高飛的丹頂鶴、雲南像一隻美麗的孔雀、內蒙古像一隻翱翔於天空中的雄鷹,這些與該省區的動物有關;臺灣島像香蕉、海南島像菠蘿,這些與該省區盛產的水果有關;陝西省像蹲著的兵馬俑,這與該省區的歷史文化有關。還有一些僅僅是輪廓形狀有特點的情況。比如:廣東省像小象的頭,山西省像平行四邊形,山東省像駱駝等。讓同學們進行大膽想象,看看還有哪些省區像什麼,從而幫助記憶。

  第四是三字經法——黑吉遼,內蒙古,陝甘寧,青新藏,雲貴川,晉冀魯,豫蘇皖,湘鄂渝,瓊粵桂,浙閩贛,京津滬,港澳臺。並且結合教材第8頁表1.2“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以此來掌握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然後讓學生在表中找出其簡稱不只一個的省級行政單位,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和甘肅省,並且記住其簡稱。

  以上這些用這種活動探究、小組競賽等的方式進行新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另一方面,學生要完成任務就必須要認真仔細的閱讀地理相關地理圖片,這也培養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以及從圖中獲取資訊、加工資訊的能力。此外還注重了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原則及挑戰性原則,讓學生在競爭中學習知識,在競爭中掌握知識,把死課本變成“活”課堂。

  在鞏固提高這個環節,我採用的是拼圖遊戲競賽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最快實現將打亂的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拼完整的組為勝利者。利用兒時常玩的遊戲形式,突破難點,讓學生靈活鞏固所學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不僅能樂學,還能掌握學習的方法,會學地理,愛學地理。

  在課堂的最後,我以讓學生課下完成教材第9頁“活動”中的第3小題作為作業,即在圖中填入省級行政區域的簡稱和行政中心。以此結束了本節課的全部內容。這樣的作業可以考查到學生在這一節課所學的所有知識,起到一個檢測、鞏固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