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說課稿(精選17篇)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精選17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地理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1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土地資源之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說課: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流程、教學效果。首先我談談對本節課教材內容的思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本節教材是在學習了“土地資源的利用”和“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生活、生產例項出發,透過圖文、活動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增強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識使學生獲得“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二)、學情分析

  我的學生農村出生,對土地再熟悉不過了,對目前家鄉土地的利用狀況也略知一二,這有助於開展教學。但是若縱觀全域性,分析全國土地資源存在問題及對策就不容樂觀。知識面窄,他們需要自己動手蒐集資料,放眼中國,放眼世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從生活、生產例項出發,使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2、過程與方法:透過動手蒐集、觀看影片、閱讀圖片、文字資料等方法,分析、歸納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增強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以及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是這樣確定教學重難點的。

  1、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它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2、同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增強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識。也是一個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本節課需要大量資料來說明,僅有教材並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因此,在學習本課前,我提前一週佈置了長週期作業,要求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調查家鄉的土地利用狀況,上網或透過其他方式蒐集土地資源的相關資訊。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辯論、談話、討論、材料研習、合作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

  三、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學會蒐集資料、展開辯論、研習材料、開展合作探究、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學會學習,體驗快樂。

  四、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展開辯論,激智啟疑

  研習材料,合作探究

  應用遷移,總結反思

  今天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我教授的這節課。

  1、我是如何引入新課的?

  2、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如何處理教材活動題?

  一、如何引入新課

  根據八年級學生好勝心強,喜歡挑戰的特點,我以辯論的形式引入新課。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

  提出辯題:“土地資源是否可以永續利用”。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正方,持土地資源可以永續利用的觀點;一組是反方,持土地資源不可以永續利用的觀點。要求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結合蒐集到的資料進行辯論。教師要明確要求:即各組辯論時間不超過2分鐘,用詞恰當,語言簡練,論據充分,觀點明確。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性很高。正方學生主要從土地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可以重複利用方面大談合理利用、科學管理,以此提高土地生產力,來實現永續利用。反方學生則主要從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土地遭到了人為破壞方面談土地資源被汙染、破壞後,就不能實現永續利用。

  學生辯論結束,我簡單進行點評,併成人類必須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共識。此時出示課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除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為了初步瞭解學生對土地資源的整體認知情況,為進一步探究土地資源存在問題和對策,做一個熱身。

  二、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這一部分完全體現在教學流程的第二環節研習材料,合作探究裡,我主要運用了層層深入,個個擊破的方式展開教學的。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

  經過前面的學習後,教師激情承轉:同學們,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悠悠五千年農耕歷史,數千年來創造著燦爛的農耕文化,也創造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讓佔世界22%的人口豐衣足食的奇蹟。那我們能否將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再完好無損地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5000年,這無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為現實生活中,這片熱土屢遭破壞、傷痕累累。由此 順勢提出問題:那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呢?然後出示圖片與文字資料,學生從中提取資訊,分析概括,並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同桌交流後,全班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儘量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給每個學生機會,而且還要適時點評。學生表現踴躍,紛紛舉手回答。學生回答存在的問題有自然因素,更有人為因素,如: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濫伐森林、過度放牧、濫用農藥、亂倒垃圾、水汙染土地、官員違規批地、賣地、耕地閒置、墓穴佔地……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切入重點。在這一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從圖片中領悟,獲取資訊的能力。

  透過回答,學生已經知道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但只是說出了現象,還沒有更深入地瞭解。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分組探究,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嚴重後果。全部探究不現實,只選取教材中列舉的最具代表性的問題: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亂佔耕地,三個主題,把學生分成三大組,每組任選其中一個主題分析,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及嚴重後果,並簡單談談感想,組內討論結束後推薦代表發言。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播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的影片,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給學生以視聽上的震憾。指導學生用好手中的資料,結合自身體驗展開討論,大膽思考,積極獻言,合作探究,在最短的時間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充分挖掘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討論的結果一定要在全班交流,而且要充分地交流。他們討論的是彼此不重複的內容,交流的過程也是他們向彼此講述觀點的過程,是互補互學的過程,這一過程更勝於教師的單調講解。有關學生的回答在我的說課稿中有詳細敘述,在此就不在贅述。

  (如A組學生說,我們組透過討論,整理後獲得如下資訊,水土流失遍佈全國各地,不論山區、平原、農村還是城市都存在。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此外,內蒙古河口鎮到山西龍門之間的晉陝谷地,長江流域,東北黑土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水土流失的問題,不少地方耕作層表土已流失殆盡,喪失了生產能力。同時,我們發現我國貧困人口多分佈在水土流失嚴重的一些地區,已形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迴圈。

  我們的感想是:我們很震憾,原來對土地資源瞭解不多,不深入。現在讀著這些事實,讓我們害怕,水土流失如不能儘快有效治理,生態繼續惡化,造成貧困影響社會可持續發展。甚至我們人類有可能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

  B組學生回答說:我們組獲得的資訊是:透過討論,我們瞭解到土地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中國是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荒漠化,人類的破壞加劇了荒漠化速度,人們亂砍濫伐,無限制放牧,過度開墾,不斷加大土地的負載,形成荒漠化與貧困化的惡性迴圈。我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540億元,平均每天損失近1。5億元。

  根據對我國17個典型沙區,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陸地衛星影像資料進行分析。證明了我國荒漠化發展形勢十分嚴峻,毛烏素沙地地處內蒙古、陝、寧交界,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40年間流沙面增加了47%,林地面積減少了76。4%,草地面積減少了17%。渾善達克沙地由於過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98。3%,草地減少了28。6%。

  此外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阿拉善地區草場退化,梭梭林的消失,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一系列嚴峻事實,都向我們敲響了警鐘,人類必須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護好我們腳下的這處熱土。

  C組學生說:我們組討論的結果:雖然國家出臺了很多有關土地方面的法規,但是農村違規建房,亂佔耕地現象嚴重,有些官員強徵耕地,耕地被徵用後建了廠房或以建設新農村的名義大建別墅和公園。有的耕地被強徵後一直閒置,造成極大的浪費,還有墓穴佔地,死人與活人爭地盤等等。我們的感想是:土地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我國本來就人多地少,亂佔耕地,就是要斷子孫後路。希望國家加大處罰違規批地、佔地的責任人。讓大家明白,亂佔耕地就是犯法,必須嚴懲,並退還所佔耕地。)

  應該說學生的回答非常出彩,他們是在蒐集了大量資料後結合老師給出的資訊做的整理。我及時地對學生進行了評價,充分表揚學生在這麼短時間內就能組織好語言,說得有理有據,讓老師也受益匪淺,以此鼓勵、肯定學生,激發學生繼續求知的慾望。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土地遭到破壞的觸目驚心的不爭事實中,明白人類面臨的土地危機和保護耕地的勢在必行。讓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憂患意識和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然後,老師導言過渡:既然現實如此觸目驚心,解決它就刻不容緩了。事實上早在上世紀60年代,在江蘇省金壇縣一位年僅30歲的農民常挺芳就率先呼籲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今天這呼聲依然振聾發聵。國家這幾年也加大了土地的整治力度。國家是如何做的呢?引導學生閱讀第72頁教材內容後,同桌交流回答:國家頒佈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規,制定了 “珍惜和生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土地國策,還制定了土地日,規定每年6月25日為全國土地日等等。使學生認識到土地是立國之本,國家在土地管理方面一點也不手軟,樹立以法管制土地的觀念。

  同時,重點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單獨把“切實保護耕地”作為土地國策的內容之一?學生簡短討論後,師生共同評議總結。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農業用地應該擺在優先的位置,因為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關係到國民經濟的命脈,是一項關乎民族存亡的戰略物資,糧食生產在農業中的龍頭地位是任何行業不可動搖的,任何對農業耕地的非法侵佔和破壞都是對國家前途命運不負責的行為,是違法行為。為了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繼續為子孫後代造福。我們必須反省我們的行為,修正我們的錯誤,制定保護土地的良策。由此順勢讓學生討論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結合教材和實際生活學生就能答出: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改良土壤、合理種植,科學管理,開源節流等等。還有教材中提到的“依法用地,規劃用地,因此制宜,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亂佔耕地,開展宣傳活動等。要提到作為中學生也要積極參與宣傳活動。

  接著師生可以在一起共同交流,我國各行業在開展保護土地資源的工作中取得成績,首先由學生舉例。然後,老師也說說。(比如,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防沙治沙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國土地沙化比由20世紀90年代末年平均擴充套件3436平方千米轉變為現在年平均縮減1283平方千米。

  內蒙古的烏蘭察布草原在上世紀“以糧為綱,牧民不吃虧心糧”的年代,曾一度成為黃沙漫天的貧困地區。20世紀90年代,烏盟人以強烈的憂患意識,開始致力於重建生態、再現秀美草原的工作。全盟2400萬畝耕地,他們已自費退耕1200萬畝,截至目前,全盟已退出耕地1380萬畝,種樹538萬畝,種草616萬畝,像是一夜間那片失落已久的美麗草原又回來了。

  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情況減輕,植被覆蓋率提高,生態保護初見成效。各地區各部門也正在加大整治侵害土地行為的力度。)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看到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積極的一面。看到保護土地資源的美好前景,培養主人翁意識,激發身體力行,為保護土地資源貢獻力量的熱情。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如何處理教材中的活動題。

  教材中的活動題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一部分新知識的教學,也是對知識的運用和遷移,所以也應慎重對待。

  活動1,我出示這三幅漫畫後,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領會漫畫深刻含義,最好能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畫面並加入自己的感想,答案應該說學生很容易看出來,關鍵是想讓他們享受過程。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主要還是想讓學生明白學習不是枯燥無味的事,讓他們真正體味學習的趣味性。在輕鬆的氛圍接受教育。還可以鼓勵他們課餘時間也試著創作類似的漫畫。

  活動2,選擇全國土地日中的一兩個主題,談談看法,並展開討論。可以和活動3的第一部分,讀材料談感想,放在一起進行,它們都屬於發散性問題。可以利用這個活動對本節知識進行很好的總結反思。活動3的第二部分創辦“保護家鄉土地”的宣傳欄要求學生課餘時間完成。活動2和活動3的第一部分,由學生自由選擇話題,自由交流,暢所欲言。教師此時只做一個耐心的聽眾即可,待交流結束時作一個小結,提出希望: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土地是人類立足的根本,如果沒有了土地包括人類在類的一切生命都將無處安身。為了能夠長久地擁有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的家園,我們需要珍惜我們腳下的每一片熱土,修復這個已經受到傷害的地球。

  五、教學效果分析。

  我感覺這堂課很充實。教師充實,學生充實。教師設計引導掌握著課堂的節奏,一刻不馬虎,學生則充分參與學習,參與活動,參與探究,體驗收穫。不僅學到了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培養了動手能力,探究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同時完成了教學既定的目標。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中國人口》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佈的情況。是中國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學生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割槽地理知識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才能合理佈局工業、農業、交通和城市。因此,學好本節教材,掌握我國人口的分佈概況,將為學好後面各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人口總數,

  2、運用有關資料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並簡陋分析建國後我國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3、學會製作人口增長曲線圖

  4、運用人口分佈圖說出我國人口分佈概況

  5、使學生明白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估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出路,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佈是本節教材的重點,為我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打基礎。

  如何交換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作圖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材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圖表:如扇狀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線狀統計圖、人口密度分佈圖,因此,如何教會分析上述圖表和繪製人口增長曲線圖是本節的難點。

  四、說學情

  經過七年級世界地理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學習,使學生已經具備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佈圖的閱讀能力,這將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視地理課也將使本節課的難點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戰。

  五、說教法、學法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創設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加以點撥。

  六、說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情境創設:第13億個公民誕生的圖片資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中國人口》的學習

  新課學習:

  活動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體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構成餅狀圖》,中國佔21.2%

  b.多媒體展示《我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量圖》找出5000萬以上人口大省,9個。

  c.生活中人口擁擠的畫面:下班的路上、海濱浴場、春運的候車室

  說明:讓學生感受13億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觀地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起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形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從而解決了本節的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活動二我們來發現:

  我國人口達13億,那麼我國人口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a.展示我國人口增長示意圖公元0年----公元20xx年的變化狀況,這主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歸納:慢

  較快

  飛速發展(基本國情),解決了教與學的重點。

  b.師生共同完成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教會學生作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而突破了教學難度。這個難點的突破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理念。

  c.在自制的我國建國後人口增長曲線上進行自主分析,自主發現問題:

  1949-1990變

  1990-20xx化變慢,原因:計劃生育

  d.計劃生育的國策

  說明:整個活動中,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去動手做,去觀察,去發現,不

  僅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也初步樹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情感態度、價值觀。

  活動三探討人口分佈的特點

  13億人口在我國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分佈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複習:比較中、俄、美、世界。橫向比,我國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級單位的人口密度圖,找出d小大的省區、分佈概況。

  c.展示人口密度圖歸納總結:東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使由簡---難,由分析、推測---科學證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突破了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人口分佈特點。

  課後拓展延伸:探究

  1.為什麼我國人口東多西少

  2.我國人口過多帶來了哪些人口問題

  七、說板書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長快、原因國情→國策

  3、國策:計劃生育

  二、人口分佈不均:東多西少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第一章的內容,它是中國地理的基礎章節。僅從教材內容看,它既是學習中國地理的起點,又是聯絡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橋樑。就本節課而言是學生認識中國位置特點的延續和深入。教材透過大量的讀圖活動讓學生獨立獲取知識,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今後的學習,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瀕臨的海洋、領海、內海、島嶼、半島及鄰國,知道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能力目標

  透過閱讀,查詢地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讀圖用圖能力;透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中國遼闊的疆域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難點和重點

  1、重點:要求學生理解我國地理位置及優越性是本節的重點。

  2、難點: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和課後活動是本節的難點。(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圖”中查詢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找出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2、討論比較法:在學習我國的優越時,設定課本P3的活動,對比我國與俄羅斯等國位置的比較,從而使學生對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地圖,記憶地理事物空間分佈方法。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3、開展謎語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四、新課講述:

  匯入:用謎語匯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藍色星球浮太空,一隻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陸。”謎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優越

  1、半球位置

  我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2、緯度位置

  我國領土,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沒有寒帶。

  3、海陸位置

  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活動: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1、與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什麼不同?所說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圖)

  答: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溫帶面積廣大,有少部分在熱帶,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2、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麼不同?說說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圖)

  答: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使我國東部氣候溼潤,又有利於海上的對外交往。

  (二)、國土遼闊

  1、國土:是指主權國家管轄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的總稱,通常涉及領土和領海。

  (附圖)我國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那裡是祖國每天最先迎接太陽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約在凌晨2點20分。

  我國最西端:新疆烏恰縣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過國境線不遠處是塔吉克的喀拉湖。

  我國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緯4°)這裡是一個隱沒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點距離海面還有17.5米。我國漁民歷來在這裡捕撈作業,海軍與科學考察船經常在這裡巡行和調查。

  我國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北緯53°)夏至日白晝長達17小時,東至日白晝短至7小時,是全國白晝最長與最短的地方,有“北極村”之稱。

  2、中國的陸地領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羅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國的疆域綿長: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

  4、東臨“四海一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分佈著臺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

  活動:

  1、閱讀世界政治地圖,按逆時針方向沿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

  (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說說我國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和南北的季節差異,並解釋原因。

  (三)補充:我國的領海與內海

  領海

  1、領海是指毗連某一國家海岸的水域,這個國家對這些水域實行專有管轄權。世界所有國家領海寬度都是由各國自行確定的,從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國確定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2、我國瀕臨的海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海域。

  3、我國領海及內水的面積為37萬平方千米,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海洋大國之一。

  4、我國有美麗多樣的海洋環境,有富饒多樣的海洋資源。(參看教材上的閱讀材料)

  自然地理學上:內海是伸入大陸內部的海,面積不大,僅有狹窄的水道與大洋或邊緣海相通(如渤海)。

  內海

  政治地理學上:內海是指國家內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領海基線以內的海域,以及為陸地所包圍但是入口較狹的海灣和通向海洋的海峽(瓊州海峽是政治地理上的內海)。

  五、練習鞏固

  1我國南北跨______很廣,約_____度,大部分位於____緯度地區,屬於____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_____帶,沒有____帶.

  2我國西部深入_______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的大洋_______洋,有眾多的_______和______,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1下列關於我國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東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

  2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

  A赤道B北迴歸線C南迴歸線D本初子午線

  3我國東臨哪個洋()

  A印度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太平洋

  4中國是一個()國家

  A島國B大陸國C海陸兼備D半島國

  六、歸納小結:本節課透過讀圖分析瞭解到我國疆域十分遼闊,知道領土四端、四大臨海、兩大內海,也的眾多的鄰國,認識到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七、作業

  1、(P3)活動3:結合以上分析,說明我國地理位置的優點。

  2、(P5)活動2:

  量算:根據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東西端距離;根據所跨緯度,計算我國領土南北端距離。

  3、(P6)活動4:

  補充說明我國領土面積大有什麼好處。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上教版八年級《中國地理》“土地資源”一節教學的第二課時,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我國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場、沙漠的分佈,理解我國土地的基本國策。教材在地形、氣候、陸地水之後安排土地資源,主要是考慮到地形、氣候是促進和影響土地資源形成與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而土地資源的利用受人類長期的生產活動與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是人類經濟活動(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的物質基礎,因此本課時教學內容有明顯的承上啟下、前後關聯的特徵。對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齡學生而言,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的問題,較先前水資源、氣候資源距離遠,具有認識上的間接性。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我國土地資源基本國策。學生透過學習應理解為什麼制定這一國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終產生自覺意識,形成合適的心理態度與價值觀。

  難點:探究我國各類土地利用型別的分佈及原因,土地生產力高低的分佈。

  二、說學法:

  (一)說學生:

  1、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五年級時,地理由外聘代課教師教授,紀律較差,地理基礎知識不紮實。現為我校六年級,年齡較外校同進度學生小兩歲,社會閱歷較淺。

  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較簡單,以背為主。

  本學期已知道中國地形知識與有關氣候知識。

  2、該班學生認知特點:思維活躍,該年齡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在向抽象思維發展。該班學生學習能力差異較大,部分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常常“搭便車”。

  表現力強,好動不好靜,知識面較寬,對地理學習有較濃厚興趣。

  (二)說學法:

  1、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透過讀圖分析,小組討論,自主探究,進而推測結果,並與實際比較,體會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複雜性的特徵。教師透過新型小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體與關注個別相結合。

  2、學會分析不同形式的資料。

  3、小組合作展示,學會將地理課堂所學知識、形成態度運用於生活,從而將教學目標內化為行動。

  4、透過小組合作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創造能力。

  三、說教法:

  (一)確定教學目標:

  1、透過推測知道我國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難以利用的土地分佈。(知識目標)

  2、體會自然要素相互聯絡的特徵,實踐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標)

  3、能說出目前我國土地利用過程中的幾個突出問題,並有尋求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與建議。(知識目標)

  4、體會我國土地國策的現實意義,產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保護土地資源的責任心,並有積極付諸行動的願望。(情意目標)

  5、體驗課堂合作學習方式,增強團隊意識,提高合作學習效果。(情意目標)

  (二)選擇教法的原則和依據:

  1、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透過知覺領悟與邏輯方法的並用,形成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思維習慣,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2、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原先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著眼培養學生綜合性、發展性學力。

  3、在課堂中為學生搭建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臺。

  4、遵循六年級學生認知基礎與認知規律。

  (三)教法設計:歸納為以下四點

  1、突出前後知識關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形、氣候是影響土地資源形成與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按常規教學方法,該教學內容淺顯,主要是讓學生在我國《土地資源利用型別圖》上認圖識記,學生思維量小,且無法體現本節教材的前後文關聯特徵。因此,教師在設計中,打破常規,舍易求難,即不讓學生在書本、地圖冊上找現成答案,以培養和訓練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為歸宿,透過小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氣候、地形分佈的知識,推測(探究)我國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場、沙漠的'分佈,並說明理由。整個過程運用“相鄰發展區”的原則,既是對前知識的複習與綜合,讓學生體驗地理學習方法,又完成新課教學目標,且印象更深。教師則對學生整個探究過程加以適當提示、點撥、深入。點撥中滲透學習方法的引導,特別須指出以下問題:耕地適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與旱地的原因;水田與旱地的大致分界;東部地區山脈、丘陵的土地利用型別;東西部、南北的土地生產力。要求學生綜合考慮地形與氣候條件、人類經濟活動因素。

  2、探索學生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差異,提高學習效果。本課教學安排兩部分學生合作學習內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師安排四人合作學習是基於該內容對六年級學生而言綜合性強,有較大難度,合作學習有利於討論,觀點碰撞,引發思考,得出結論。教師給予合作學習的要求是:在討論的基礎上共同繪製“中國土地利用型別簡圖”,且安排兩人上臺展示,而兩人的分配為教師點名一位,小組推薦一位,並提出任何一名小組成員的表現都代表全小組,這種安排改變以前後進學生沒有課堂表現的資格與可能(因為小組推薦代表往往上臺的是優生),也有利於小組討論時優生毫無保留地提出觀點,幫助後進學生,後進學生則利於提高自身責任感,明白個人應對小組作出貢獻,知道與他人在一起工作時不能“搭便車”,調動學習積極性。最終實現每一個學習個體在達成自身學習目標的同時,成為其他個體教學目標達成的促進者。第二部分小組合作是學生對課堂內容理解後的綜合展示,有利於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內化課堂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創造力與小組智慧,培養創新精神,分享小組合作成果,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組織形式,也適合該年齡孩子身心特點。

  3、利用小道具活躍課堂氣氛,實現課堂承轉。看似與地理教學毫無關係的回形針在合理運用後起到以下作用:夾書是因為本課的探究是以對“中國土地利用型別圖”未知為基礎,若在找大量圖表依據時(翻閱地圖冊),偶然所得,也將失去探究的價值;課前猜測回形針便於讓學生輕鬆進入課堂角色,也為引出“推測”這一關鍵詞埋下伏筆,在比照中瞭解問題解決的方法;用回形針上臺作投票便於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引發課堂爭論。

  4、以形象的漫畫設定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土地資源較宏觀,本課內容又側重農業用地,相對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齡學生而言,較先前的水資源、氣候資源距離遠,認識上有間接性。為使課堂可接受性更強,並引發學生共鳴,本課設計以漫畫評論作為探究土地利用問題的切入口,優勢明顯:漫畫諷刺性強,富於思考,能將大尺度空間與時間的問題濃縮到方寸之間,較照片、錄象更綜合、直觀,有趣味,資訊量大。如“父與子”一則,簡單的兩幅畫,將人為的森林破壞,最終引起沙漠化,使子孫更貧困這樣一個深刻的主題揭示,遠比枯燥的文字表達得形象、深刻,對學生有震撼。對漫畫的分析理解過程將促進學生思考問題、進入自主學習與自我教育狀態。

  5、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勢,真正體現形式服務於內容,手段服務於理念。恰倒好處地使用電腦多媒體,能使課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課課件力求簡潔,主體內容突出,強化對學生的學習指導,避免使用現代化媒體產生弱化學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設疑引思,如土地生產力的變化規律,以圖片引發學生思考;土地利用問題,以漫畫渲染課堂氣氛,拉近與學生的認識距離;人均耕地減少問題,以動畫強化課堂情緒;全課以多種連結呼叫各種資源,回顧舊知。恰倒好處的多媒體運用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深化,付諸實際。

  四、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課: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

  (二)引入新課:

  1、土地資源地區差異

  (1)提出研究問題:推測我國土地利用型別的大致分佈

  (2)給予提示:推測的依據應考慮哪些因素?

  (3)小組合作討論:繪製我國土地利用型別分佈簡圖,完成地形區推測,並說明理由(教師提供兩個地形區,學生自由選擇兩到三地形區以說明

  (4)小組展示,他組學生質疑:引出地形、氣候、人為活動為主的多因素制約土地利用分佈。

  (5)深入探究:土地生產能力高低及影響因素

  (6)自我評價:瞭解現實地理問題的複雜性。

  2、土地資源問題:

  (1)提出問題:出示文字、漫畫資料,哪個保護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

  (2)展開討論,深入分析:學生談感受歸納、爭論、總結,得出我國土地利用國策

  (3)學生自我總結:保護土地資源,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可作為回家作業)

  五、其他:

  1、以學生探究為主的教學設計,教師無法知道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因此須根據學生反應調整課堂程序,在多媒體課件中預設學生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做到進退自如。

  2、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髮展性學力為歸宿的教學指導思想是本課成功的保障。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說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國西部開發的重要邊疆地區,它是我國面積最大、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自然資源豐富;新疆的自然環境對人口、城市分佈和農業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選擇新疆作為案例有鮮明的代表性。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新疆自然環境特點,能繪製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

  (2)會運用地圖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並能分析得出其制約因素——水。

  過程與方法:

  透過分析新疆地形與城市分佈圖、新疆的荒漠及周圍環境和有關材料,師生一起繪指制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讓學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條件及其發展經濟的制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協調觀念。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三山夾兩盆”地形特點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難點:

  (1)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交通分佈的特點,並分析其影響因素,學會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

  (2)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逐樹立人地協調和哥持續發展觀念。

  二、說教法

  1、本課運用讀圖分析法、講解法、繪圖法、啟發式教學法。

  2、教學突破:

  (1)對於“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色:運用板圖使學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記。

  三、說學法

  讀圖法、繪圖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1、說匯入:以“羊肉串”匯入,直接明瞭。

  2、說小結:較簡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說板書設計: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五、說教學反思

  本人的設計思路:動腦筋精心設計,儘量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從溫故知新中學習,減少學生負擔;想辦法突破教學重難點,另外還查詢較多的資料,相比較而言,學生準備不是很充分,沒有完成老師佈置的“預習和查詢資料,帶著問題學習”的任務,所以以後還要從放手讓學生積極查詢資料,主動學習方面,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效果較好,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順利,學生在比較輕鬆愉悅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處:學生膽子較小,回答問題沒有平時積極踴躍。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6

  大家好!我是xxxxx中的XXX,我說課的題目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第一課時。我認為,根據新課程理念,說課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第三是設計思路,第四是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晉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是在學生對中國的區域地理有了一番瞭解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學習的。透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並能夠舉例說明某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學好本節能為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運用地圖,說出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範圍。

  2.瞭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識別黃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態。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並能說說治理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1.透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透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並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後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區域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辨證關係,培養學生辨證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3.重點、難點的確立:

  針對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分析歸納能力,探究知識的熱情高漲。思維深度、發散思維、需要加深的情況下,確定了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為本課的重點。學生對於黃土高原的形成,很難把握,確立了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

  本節課主要運用powerpoint課件和相關影片資料,採用多媒體教學法,化難為易,讓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我本著提供給學生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目標,以學生情況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為目的來選擇,主要採用合作探究式,給學生相對寬鬆的活動空間,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三、設計思路

  這節課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引為主軸"的思路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透過問題探究的方法理解黃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徵,並學習治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加強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

  1、教法設計

  本節課中主要採用提問的方法為主,輔以讀圖法、直觀教學法、討論法。

  2、學法設計

  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多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探究問題;進行師生互動,多一些討論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學過程

  1、教學結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四)課堂小結鞏固提高

  2、教學程式

  教學內容

  【引入新課】展示關於黃土高原的圖片,提出問題,以此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和興趣。

  在強烈的求知慾望中匯入新課。

  黃土鋪就的高原

  【新課教學】

  1.黃土高原的位置與範圍

  引導學生讀黃土高原的位置圖,在地圖上找到答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黃土高原的形成黃土高原成因的介紹是透過一段動畫來進行的,透過看動畫的方式解答問題,比老師直接的講述來的更直觀,更有趣。

  “黃土高原地區的地形及成因”這段內容的教學不僅是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更是為“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這段內容的教學做一個鋪墊。“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這段內容是教學的重點所在,是本節課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時間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學時,將課程內容的順序做了一些調整,以便讓教學過程更為流暢。對於重點、難點的處理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比較透徹地理解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透過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問來達到這樣的目的:“為什麼黃土高原會形成這樣的地形特點呢?(水土流失)”“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會帶來哪些危害?”

  2、對於難點問題“造成這個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透過學生自己的討論、交流來得出結論,讓他們結合已學過的知識來探討新的問題,將知識有機的融合起來;老師在最後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解人地關係相互作用的過程,提出人與自然需要和諧共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3、黃土高原的治理,則是創設情境問題:“如果你是一位專家,你會提出哪些治理措施來?”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讓學生結合現實、發揮想象,討論並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會引入許多課外的知識,同時也營造一個寬鬆、互動的教學氛圍。

  小結:本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傷痕累累的黃土高原,但是它也有讓我們為之驕傲的地方,它被稱為“烏金高原”,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板書設計】:

  第一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

  一、黃土鋪就的高原

  1.地理位置和範圍

  2.黃土高原成因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

  三、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1.生物措施

  2.工程措施

  3.農業措施

  對於作業的佈置,我覺得初中生,本身的課業負擔就很重,地理課沒有必要給學生加重負擔,當堂課就能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我沒有給學生留作業。

  這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請老師多指教,謝謝。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要從疆域、人口和民族三個方面認識我國的國情,本節教材內容主要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民族分佈而展開。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課既第二節眾多人口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又為以後深入地學習民族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教學讓學生知道我國民族的基本構成,初步瞭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掌握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和民族政策。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運用圖片等資料,說明我國民族的概況,從而提高學生對我國國情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感悟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大家庭 , 激發學生對民族大家庭的熱愛之情,樹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分佈特點及民族政策;

  教學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二、說學情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積累,但學生對少數民族知識瞭解較少,民族觀念不強,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儘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讀圖方法的掌握對以後的學習至關重要。對於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自主探究合作。教材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影象觀察思考、活動探究訓練、資訊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說學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及分佈特點。”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透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一)匯入

  透過提出問題的形式進行匯入,即,我國共有五個自治區,有哪五個自治區呢?為什麼要在設定這些自治區呢?然後播放影片《愛我中華》,匯入新課。

  設定問題的目的在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激起他們急於探求結果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授

  1.56個民族

  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圍繞我國各民族人口數量圖進行觀察分析。透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有56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個民族?(漢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2%,55個少數民族約佔8%)

  (2)人口超過400萬的少數民族有哪幾個民族?透過讀圖,是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接下來讓學生分組討論各自家鄉都有哪些少數民族,在討論中、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習完主要內容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課本活動題1:聯絡世界地理學過的知識比較我國和日本、美國民族構成的異同?這樣處理可使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結合現實生活,增強了直觀效果,還可以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展示資料的能力。

  在祖國溫暖的大家庭裡,各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豐富多采的文化藝術和傳統體育活動,大多民族還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透過多媒體展示幾個民族的文字,是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樣,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們看了課本17頁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分別反映的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活動。再結合圖片對這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行解說,這是蒙古族集體舞,這是傣族潑水節的風俗習慣,這是瑤族長鼓舞,這是蒙古族的摔交,這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讓同學們相互討論然後補充說明。這樣可以引導和啟發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地課堂氣氛,大大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從感性上去了解這些民族文化瑰寶,它們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2.民族的分佈

  結合我國各民族分佈地圖,先設定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後再讓學生合作討論,最後我做歸納總結,這樣既可訓練學生髮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梯度問題如下:

  (1)漢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

  (2)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

  (3)哪些省區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

  (4)我國民族分佈有什麼特點?

  這樣處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點,層層設問,各個擊破,學生容易理解記憶。二是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透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學生可得知問題答案,教師進行歸納總結:(1)漢族遍佈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分佈相對分散;(2)各少數民族組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中,也有漢族人口分佈;(3)內蒙、新疆、西藏、雲南、廣西等省區居住的少數民族比較多;(4)我國民族的分佈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接下來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9頁的表格並設定問題組織學生搶答。問題如下:

  (1)我國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數民族分別是什麼民族?人口各為多少?

  (2)哪個少數民族散居各地?

  (3)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區在哪裡?

  在搶答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用歌謠總結答案:蒙回藏維苗,土滿彝記牢。壯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獨數回族。民族數最多,雲南獨佔鰲。

  透過閱讀圖表進行搶答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瞭解少數民族的人口狀況,培養閱讀使用地理圖表、獲取資訊和歸納知識的能力,滲透學法指導,樹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觀念,學習我國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礎。

  3.民族政策

  讓學生思考相關問題:1.少數民族聚居區分佈在內地還是邊疆?2.因為漢族人口眾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數民族必須放棄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而遵從漢族?然後我再總結出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針對上述問題講解相關民族政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得益於我國開放的民族政策。這樣結合現實社會,瞭解民族政策,學生容易理解記憶。還可以讓學生樹立民族意識,增強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三)鞏固練習

  自主活動:讓學生了解本班級中哪些同學是少數民族?他們的祖籍在哪裡?並請他們介紹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變化。

  討論:以“我國民族"大雜居 小聚居"的分佈特點,會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哪些好處”為題展開討論。

  透過以上的自主活動和討論達到鞏固練習、拓展深化本節所學知識的目的。

  (四)小結

  為了回顧知識,強化記憶,我透過設定梯度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行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如下:

  1.你學了什麼?

  2.你的體驗是什麼?

  3.你掌握了什麼?

  六、說板書設計

  1.收集資料法。學生透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2.自主合作學習。透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透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二章第十二、三節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本教材從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地理位置、組成範圍、地形等方面介紹了本區的自然特徵。後從國際經濟貿易,發達的交通運輸業、旅遊等方面分析港澳的人文地理特徵。針對本節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出示幻燈片)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港、澳的概況能利用香港和澳門的相關地圖,準確說出香港和澳門的地理位置及範圍,總結香港和澳門地理特點。

  2、利用相關的地理資訊資料學會分析港、澳的經濟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創設情景,合作探究的方法。對比較港、澳地理特徵,培養學生分析和概括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了解港澳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國策教育。

  我這樣設定是突出“三維”目標,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讓學生以清晰的思路去學習。

  三、重難點:

  重點:香港和澳門的地理位置和範圍及地形特點。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識圖、記圖,綜合運用地圖的能力是教學的重點而港澳的地理位置和範圍需要讓學生在地圖中獲取知識,總結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把它作為重點。

  難點:港澳的經濟特點及經濟發展。

  之所以列為難點,是因為這部分比較抽象與學生生活實際離的較遠,理解起來難度較大。

  我設定突破重難點的措施:

  (1)、採用問題引導的方式,透過設定問題情境,科學設定問題,突出問題的層次性,學生的主體,使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當中,層層推進逐步加深對問題認識。

  (2)、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採用自主學習為主,分組討論為輔的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廣泛地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首先,讓學生自主完成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然後,對於個人不能解決的,先在小組內研討解決。小組仍不能解決的,提交全班共同研討,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學習任務,充分體現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

  (3)、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科學設計問題。(二)、注意點撥的時機,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對其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點撥,做到少講、精講。為學生的自主思維提供更大的空間。

  四、教學過程設計:

  我採用模組式教學,層層推進的方式,分為“歷史回眸”、“港澳縱覽”、“走進港澳”、“我當導遊”、“明天更美好”。設計的目的主題鮮明,體現了內容的計劃性、課改性和人文性,使知識化繁為簡,增加了知識的思維特點。第一板塊:歷史回眸:

  請同學們觀看〈〈港澳迴歸〉〉影片短片,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影片短片,瞭解港澳的歷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烘托強烈的愛國氣氛為後面的正文部分作鋪墊。第二板塊:港澳縱覽:(出示幻燈片)

  1、《香港、澳門地形圖》,你能從圖中總結出香港和澳門的領土範圍及地理位置?請試一試?

  2、你知道香港、澳門的“身世”嗎?請試著說一說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的含義?

  3、你能總結說出香港擴充套件城市建設用地的方式有哪些嗎?請試著說一說原因?這樣設計是因為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識圖、讀圖的能力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以學生自學為主,討論為輔。透過學生的讀圖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對圖的識記能力。並與實際相結合分析、歸納來總結知識,逐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第二板塊之前,請同學們看幾幅港澳的景觀圖片,目的是讓學生觀看圖片來領悟感受港澳的繁華與優美。

  第三板塊:走進港澳:(出示幻燈片)

  (一)“東方之珠”

  [得天獨厚]

  討論:香港在百年的時間裡,由一個香料集散地發展成為世界最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你認為香港應具備哪些方面的優越條件?

  [繁華都會]

  結合下面展示的圖片,你能舉例說明香港的繁華景色嗎?

  [唇齒相依]

  請根據上圖說一說香港外貿進出口的地區構成特點?為什麼說香港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祖國內地的聯絡密切?

  在板塊中設定了兩個環節,“東方之珠”和“海上花園”。在“東方之珠”中我設定了“得天獨厚”、“繁華都會”、“唇齒相依”三個環節,這樣設定的環節體現知識趣味性、層次性、邏輯性,由整體到區域性、由直觀到微觀環環相扣,使知識層次清晰。“得天獨厚”主要體現香港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繁華都會”環節中針對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透過讓學生蒐集材料和觀看圖片,來領略香港的繁華都會,在“唇齒相依”環節中重點讓學生知道大陸與香港的密切聯絡,瞭解內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而香港有著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的這種“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透過讀圖的形式來體會大陸與香港的緊密相連,激發學生為祖國的繁華作貢獻的決心。

  (二)“海上花園”

  學習要求:

  採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澳門(溫馨提示:可從澳門歷史地理位置、範圍組成、經濟特徵等方面探究)

  “海上花園”這個環節採用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學習澳門,把知識點以網路的形式展示,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舉一反三的能力。

  第四板塊:我當導遊:(出示幻燈片)

  奧運會將全球的目光吸引到了北京,他們來到中國遊覽了北京後想再領略香港和澳門的優美的自然風光及名勝古蹟,假如你是一名導遊,你將帶領遊客遊覽港澳的哪些旅遊景點呢?(友情提示:可介紹港澳的地理位置、交通、景點等。)

  設計這個板塊,目的是讓學生以導遊的形式,把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趣味性、生動性。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旅遊中完成這部分的教學。這樣教學設計體現學生的參與性、能動性,更能使學生輕鬆掌握,這個環節不光是探究的過程也是總結的過程。

  第五板塊:祖國的明天會更美好:(出示幻燈片)

  讓我們展望香港和澳門的未來,共同期盼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

  環節中設定的音樂是渲染氣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港澳特別行政區美好的憧憬。使學生知道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盼望臺灣早一天回到祖國的懷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勤奮學習為祖國繁榮做出貢獻的決心。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東南亞》是(魯教版)《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2.本課地位:

  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由於它是我們相鄰,為此容易與我國西南地區融合在一塊進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難度。

  3.教學目標:

  (1)、能說出東南亞的位置和範圍

  (2)、能說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說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說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佈規律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佈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係;農作物的分佈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學案導學: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於優生的培養。

  自學討論法:透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為會學。

  圖導圖練法;透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慧。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或使用東南亞地形圖、世界地圖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透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10

  一、解讀課標

  本節課對應《地理課程標準》有以下要求:

  1、位置與分佈

  1)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範圍,並對其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地形,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其地形特徵。

  3)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區域的產業結構,描述其人口特點。

  2、聯絡與差異

  舉例說明祖國內地對港澳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二、學生實際

  港澳是當今的熱點地區,學生掌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而且已經具備了資訊科技素養。從學生的心理發育來看,正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心理背景仔細分析後,採用與資訊科技整合的方式授課。

  三、設計依據

  依據課標、教材、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生能說出港澳的歷史背景。

  2、學生能夠透過閱讀香港和澳門政區圖說明其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的優越性。透過地形圖說出香港的地形特徵。

  2、透過材料分析,說出“人多地狹”的基本特點。並從特點入手,透過材料舉例說明拓展空間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3、透過圖文資料的分析,舉例說明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的密切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資訊的能力。

  2、透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透過網路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初步形成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認同“一國兩制”與優勢互補是港澳地區增強國際地位與競爭力及長期高速發展的根本保障。

  重點: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密切聯絡對其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難點: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密切聯絡對其發展的促進作用

  四、教學程式

  一、引入新課

  1、播放“七子之歌”影片。

  2、上網查詢“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透過學生自主查詢資料,引起學生興趣,同時進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詢

  學生上網查詢並說出港澳地區的區旗、區徽及歷史發展背景。

  透過上網培養學生網上獲取資訊,提煉資訊的能力。同時從歷史背景和“一國兩制”的政治背景入手,達到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又為下文港澳地區與內地優勢互補埋下伏筆。

  三、材料分析

  1、學生在網上檢視教師設計的中國政區圖(港澳在中國政區中的位置)說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與祖國的關係。

  2、運用教師課件中的地形圖,學生描述其地形特徵。

  3、透過教師提供的圖表,學生分析並總結港澳“人多地狹”的基本特點。

  4、學生觀看教師所給景觀圖片與影片,透過網上查閱,舉例說明拓展空間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說出港澳的經濟形式。

  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資訊,並鼓勵學生讀圖講解,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的習慣,並透過教師所給材料學生自主上網查閱,拓展學生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給與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組成內地招商團與香港投資團分別敘述本區域的優勢。用事例證實港澳與內地這種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合作。

  將知識融入輕鬆的活動中,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深刻體會港澳地區與內地優勢互補對其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並能學以致用。

  五、知識延伸

  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新加坡的圖文資料,對比其於香港經濟發展條件有何差異,環境保護實施有何共識,辦一期新加坡地理小報。

  將問題帶到課外,學生透過自己的網上查閱,鞏固本課內容。同時拓展學生世界地理知識的寬度,鞏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狹及城市為主題”國家或地區地理特徵的一般認識和分析方法;進一步強化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最後本課在“中國心”中結束。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河流與湖泊》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共分為三課時。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本節中,佔據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後的地位。所謂承前,是要在我國地勢、地形、氣候等知識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本節課內容。所謂啟後,我國的河流與湖泊的概況,為學習黃河長江的水文特徵做重要的鋪墊,乃至也會為其他學科和今後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掌握外流區與內流區的位置、界線;外流河與內流河的水文特徵;主要湖泊的名稱和分佈。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京杭運河及航運意義。

  (二)能力目標

  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能夠運用地圖和統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湖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歸納地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分析河流水文特徵及成因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藉助知識學習,知道我國河湖眾多,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等知識,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更加熱愛我國的美麗山河。這是我的德育目標。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地理學科的特點,並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培養學生讀圖識圖能力的角度出發,來確定本課中的重點是:我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稱、分佈狀況,外流區和內流區,外流河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徵。

  但由於學生年齡小、經歷少,綜合思維能力較為薄弱,學生們比較難懂之處肯定是為什麼河流與湖泊的分佈、流量、長度等水文特徵會是這樣呢?河流與湖泊與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間有著怎麼的影響關係呢?因此把我國內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徵及與地形、氣候的關係定為難點。

  二、說教法

  主要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誘導式教學方法和利用多媒體演示的直觀教學法。

  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

  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在逐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這就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

  二是根據“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透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三、說學法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中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合作學習。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自學學習。有效利用網際網路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網際網路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尋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四、說教學程式設計1.匯入新課(2-3分鐘)

  2.講授新課(30分鐘)

  3.學生小結(1-2分鐘)

  4.評價測試(1-2分鐘)猜一猜?

  三、說學法

  1.匯入新課

  2.講授新課

  (1)如何認識我國的主要河流呢?

  黑龍江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額爾齊斯河太平洋塔里木河北冰洋內流區外流區印度洋內流河是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所在區域稱為內流區。流入海洋的河流為外流河,所在區域為外流區。外流區約佔陸地總面積的2/3,水量超過95%。我國的主要湖泊我國外流河與內流河還有哪些差異呢?為什麼呢?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2/31/3超過95%少於5%2.講授新課

  (2)怎麼來認識外河流的共同的水文特徵呢?

  四、說教學程式設計

  1.講授新課外流河水文特徵共同點及成因

  2.講授新課

  (3)怎麼來發現外流河的水文特徵的差異性呢?

  我設計透過兩組對比分析來完成。第一組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曲線1.看圖2.29,這四條河流,是我國東部地區非常典型的外流河,他們的地理位置上有什麼差異啊?(兩條秦嶺淮河以北,兩條以南)

  2.從水量流量來看,誰呢?(長江)汛期最長的呢?(珠江)

  3.從圖中可以看出,各條河流的汛期不相同,有什麼規律呢?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1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勢和地形》,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就我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重點難點的確立等方面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勢》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認識過世界不同區域、國家,對所涉及的地區和國家的地形地勢已有所研究,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

  一般來講,我們在研究一個地區和國家時,都會先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為自然環境是人文環境形成的基礎,有什麼樣的自然環境,才會有與之相適應的人文環境。中國地形和地勢知識不僅是組成中國地理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認識和學習其它中國地理知識的基礎。

  可見,中國的地形地勢這一內容在中國地理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同時,透過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研究,學生可以更深入的瞭解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更好的指導學生學 習其它地理知識,掌握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地圖去認知地理環境。為其他學科和今後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內容

  本節是中國自然環境的第一節,體現了地勢地形作為自然環境基礎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對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利於學生掌握中國的地勢特徵,並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研究這種地勢特點對中國氣候、河流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後,我結合自身的業務素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心智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地圖,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的特點;能結合自己認知,談出我國地形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地形地勢的特徵;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地形地勢對我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對中國地形地勢的教學,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了 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優越、複雜的自然地理環境,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建立和諧的人地關係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地勢、地形的特徵,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難點:三級地勢階梯分佈的空間觀念的形成,地形地勢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2)確定教學方法——說教法

  明確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後,結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決定在教學中以講授法為主,結合讀圖分析、討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板圖板畫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課標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展,知識上有所收穫。

  二、教法設計:

  1、以問題情景為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為主體。這樣做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三、學法指導:

  因為初二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線,因此對於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學生需要 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四、教學流程

  1、情境匯入

  首先在導課上,我採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麼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境學習匯入到自然環境的學習上。引發學生思考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徵?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匯入新課。

  2、新課講授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1、使用中國地形圖,分析不同顏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況,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藉助三級階梯示意圖和教師的板圖,掌握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佈和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藉助中國地形圖,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討論我國的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水能資源開發和交通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

  一、 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1、 地勢特點

  2、 三級階梯的特點及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 影響:(1)氣候

  (2)河流

  (3)交通

  3、課堂小結

  對本次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本次教學內容的記憶,為後續的中國氣候部分教學內容作好鋪墊,使教學活動得以延續。

  4、作業佈置

  完成教材23頁活動題。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13

  教學目標

  掌握我國的地理位置的特點及其優越性,

  學會運用世界地圖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4、透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進行熱愛祖國、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是如何理解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比較法

  教具

  世界地圖中國疆域圖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在初一我們學習了世界地理,從本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中國地理,瞭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同學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東方大國。那大家對我們的祖國瞭解多少呢?我國的疆域範圍?我國的地理位置究竟如何呢?這節課我們就先從我國的疆域來進行了解。

  板書:第一節:疆域

  疆域主要包括優越的地理位置、海路兼備的大國和行政區劃三個內容,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個內容——優越的地理位置,看看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同學們先花兩分鐘時間大致瀏覽一下課本,在圖1.1上找到中國的版圖,判斷它的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

  1、半球位置

  師: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分析一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去進行分析?

  生:可以從它所處的半球、維度和海陸位置進行判斷

  師: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是?

  生:東西半球劃分界線是西經20°和東經160°,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是赤道。

  歸納:從地圖可知,中國的經度範圍大致在東經75°和東經135°之間,緯度位置在赤道以北,即位於東半球,因此,從半球位置看,中國位於東半球、北半球。

  2、緯度位置

  師:請問地球上五帶的劃分界線是?

  生:略

  歸納:熱帶與溫帶的劃分界線是南北迴歸線,溫帶與寒帶的分界線是南北極圈,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但在我國的高山地區也會出現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

  3、海陸位置

  師:在學習世界地理的時候,知道了大洲與大洋的具體位置,現在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有哪幾大洲和大洋以及他們所處的位置?

  生:略

  歸納:從世界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位於亞洲東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路兼備。而我國西部深入亞歐大陸腹地,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海域廣闊,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

  過渡:知道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現在同學們來猜個謎語,謎面是:“藍色星球浮太空,一隻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他在北,東西二分它具東,頭只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陸。”謎底是大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這個謎面主要是從地理位置方面去描述的,我們剛剛瞭解中國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很容易就猜出來這個謎底是我們中國。

  既然知道了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那同學們從我們生活中感受來看,我國所處的位置究竟如何?

  正所謂“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要判斷我國的位置是否優越,我們就將我國和其他國家相比較。

  “中國、俄羅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與俄羅斯、加拿大、巴高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說說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歸納:俄羅斯、加拿大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和北寒帶地區,氣候寒冷。巴西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區,終年炎熱。而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溫帶面積廣,那被跨度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我國北方和南方種植的農作物有明顯差別,北方適宜種植小麥、花生、甜菜,而南方適宜種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蘋果、梨,南方盛產柑橘、香蕉、菠蘿等。

  師: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麼不同?

  生:略

  歸納:蒙古深居內陸,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國,降雨量少。日本是四面臨海,是一個島國,氣候溼潤,降水豐沛。而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是我國東部氣候溼潤,又有利於海上的對外交往。背靠亞歐大陸,有利於與歐洲、中亞等地區的對外交往與貿易合作。如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現在的“亞歐鐵路大陸橋”都經過我國西部與中亞相通。

  那同學們看下我國的地理位置還有哪些方面的優越性呢?

  位置的優越性

  發展農業生產南北跨度大氣候差異明顯有利於發展多種農業經濟對外交往與合作海陸兼備有利於對外交易與對外開放發展海洋事業東臨太平洋

  多港灣和島嶼海上交通便利利於水產業的發展其他旅遊資源豐富如:海南熱帶風光內陸沙漠北國冰雪海濱風光等

  本課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學習了兩方面的內容,首先了解了我國在第球上的位置,其次透過讀圖分析了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及其特點。

  板書設計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東半球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屬於北溫帶,小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西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透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知道領土包括陸地領土和海洋領土,並要學生掌握我國的陸地面積、我國疆域的四至點、陸上疆界以及陸上鄰國。

  2、海洋國土中要求掌握東鄰四海一洋,我國的領海和內海、大陸海岸線、主要的島嶼和群島以及隔海相望的國家等知識。

  3、透過對我國陸疆和陸上鄰國、大陸海岸線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等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我國的領土面積和四至點、瀕臨的海洋、以及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難點是我國疆域的四至點、我國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比較法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初一時已經知道我國是一個大國,那我國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於我國國土這一方面的內容,進一步瞭解我們國家之大。請大家開啟教材P3,進入我們今天學習的正題-------海陸兼備的大國。

  板書二、海路兼備的大國

  師:同學們看課本第三頁內容,找出我國的四至點。

  學生:略

  歸納:我國領土的四端為:

  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1′N);

  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3°51′N);

  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下面我將用一首口訣來幫助大家記憶四至點。口訣是“頭上頂著黑龍江,腳踏曾母暗沙島,嘴喝兩江匯合水,帕米爾上擺擺尾。”(說明:曾母暗沙只是一個暗礁)下面請同學們背誦口訣,看誰記得又快又準。(需在地圖上找出這四個點並且把他們標出來)

  1、冬季由於緯度的跨度大,受緯度的影響,南北氣溫差異大。

  2、東西經度跨度近60°,時間相差近4小時。所以當烏蘇里江灑滿早餐金色陽光的時候,帕米爾高原還是漫天星斗的漫漫黑夜。

  過渡:我國疆域遼闊,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有漫長的陸上國界線和大陸海岸線。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往下學習。

  師:快速閱讀第五頁內容,找出我國的陸上國界和海岸線分別長多少?並透過“中國的疆域及鄰國”找出我國的14個陸上鄰國及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

  學生:略

  師:我國的陸上國界長2.2萬多千米,相鄰的國家共有14個,逆時針數來分別是:朝鮮、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三字經記憶: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和不、緬老越)

  我國大陸瀕臨海洋,由北往南依次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到相應國家的位置)

  另外我的還有兩大內海、三大海峽、三大半島。

  兩大內海:渤海和瓊州海峽

  三大海峽:渤海海峽、臺灣海峽、瓊州海峽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14

  【教學目標】

  1、瞭解山東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

  2、討論提出解決的措施。

  3、明確區域發展的方向與重點。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山東經濟的差異和發展的重點和方向。

  2、教學難點:山東經濟存在差異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自學為主,講解為輔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回憶上節內容,雖然山東總體經濟情況居全國前列,但是各地發展很不均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山東經濟發展的差異和發展重點與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級市人均GDP圖(20xx年)

  學生活動:

  (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後5為的地級市,分析其分佈特點。

  (2)計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從地理位置、資源和基礎等方面討論山東各地經濟差異的原因。

  (4)結合本地實際提出縮小差異,加快發展經濟的措施。

  分析:因為山東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資源分佈也不均衡,基礎條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東的西部地區,如菏澤、聊城、德州等地經濟發展緩慢,而東部沿海地區,如青島,煙臺,威海經濟發展很快。

  板書:

  一、區域發展差異

  1、經濟差異:東部發達,西部落後

  講述:山東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今後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希望儘快建成一個“大而強,富而美”的新山東。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本105頁,瞭解山東經濟發展的目標。

  (2)知道山東區域發展的重點是什麼(穩步提高農業,製造業和第三產業。

  (3)瞭解山東交通發展藍圖。

  總結板書:

  二、區域發展方向與發展重點

  1、發展方向。

  2、發展重點:農業,第三產業,旅遊業,交通運輸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山東區域經濟的差異,知道了各地發展經濟都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我們要了解山東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為把我們家鄉建設的更美好而努力學習,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設新山東的洪流中。

  板書設計

  一、區域發展差異

  1、經濟差異:東部發達,西部落後

  2、發展措施

  二、區域發展方向與發展重點

  1、發展方向。

  2、發展重點:農業,第三產業,旅遊業,交通運輸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使學生透過運用地圖瞭解北京的位置、範圍,並會對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讓學生學會利用資料瞭解北京的自然條件、城市職能和名勝古蹟。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整理資料的能力。

  2.使學生初步領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分析和評價一個 區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北京的熱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徵、城市職能

  2.教學難點: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評價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式講述法、談話法等

  【教學過程】

  一、師生互動、匯入新課

  二、組織活動、學習新課

  課本第19頁,地圖冊第16頁,讓我們學會從地圖上尋找北京、認識北京。請每個小組積極合作,作好記錄。並把結果整理到相應表格中。咱們比一比哪個小組學習最認真、最主動。[出示問題:1.請查圖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自然環境 (地形、氣候和河流)和交通狀況,看你能說出北京長期作為全國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麼優越性嗎?]

  生:小組活動、探究、組織答案。

  師生互動,以任一組為中心,提問交流,其他組適當補充,反饋、檢查學習情況,督促、矯正學習結果。提問問題依次如下:北京的緯度位置怎樣,屬於什麼溫度帶,是內陸還是沿海,有哪些鄰省,北京的地形有什麼特點,附近地形區分別是什麼,屬於什麼氣候型別,什麼特點,有哪些主要河流,流向……北京的交通狀況怎樣,請上來指圖說明。

  北京的確交通便利,不僅是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還是全國重要的航空港,另有多條公路、高速公路、京杭運河在這裡穿行。你能不能結合地圖冊把課本第18 頁的主要鐵路線指認出來呢?找一同學指圖講解,其他同學予以更正、補充。

  找多組代表回答、補充,並及時予以激勵性點評。

  總結:北京緯度位置優越,屬於暖溫帶,半溼潤地區,乾溼適中;海陸位置優越,雖居內陸,但距海較近,交通發達;戰略位置優越,戰爭年代,三面環山,易守難攻,和平年代,東南平坦,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經濟區位優越, 西有黃土高原,北有內蒙古牧區,南有黃淮海平原,能源、原材料、食物等供應豐盈。難怪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再次定都北京。

  作為首都,她又為祖國的騰飛發揮著哪些主要城市職能,輻射全國,起著什麼中心帶動作用呢?請結合課本第18頁、第20頁,舉例說明。[出示習題: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職能是什麼,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嗎?]

  師生互動,讓學生隨意搶答,補充。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同時,作為古都,北京還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蹟,你又知道哪些呢?請開啟課本第22頁看一看,

  三、回顧活動、測試應用

  四、昇華情感、倡導行動

  五、作業

  1.請查圖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自然環境(地形、氣候和河流)和交通狀況,看你能說出北京長期作為全國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麼優越性嗎?

  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職能是什麼,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嗎?

  3.你瞭解北京的名勝古蹟嗎,你能說出哪些?

  4.根據你對北京的瞭解,你認為作為一名國內遊客什麼時節最適宜你去北京旅行,選擇什麼交通工具最經濟易行,即將舉辦的北京奧運會最好什麼時間舉行?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16

  【教學目標】

  1、瞭解山東的地形特點,能夠在圖上找出山東主要的地形區。

  2、瞭解山東礦產的分佈,知道自己家鄉主要的礦產資源。

  3、知道山東的氣候型別,瞭解山東主要的氣息災害。

  4、結合自己的實際體會說說環境汙染和治理。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山東的地形區和主要礦產自已。

  2、教學難點:山東發展工業過程中的環境汙染和治理措施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結合體會發言,教師補充加深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展示泰山圖片。今天我們瞭解山東的主要地形和礦產,探討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汙染和治理措施。

  展示山地地形圖

  學生活動:

  (1)根據分層設色地形區的顏色判斷山東地勢特徵。

  (2)分組討論,確定山東主要的地形區。

  講述:山東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其中丘陵是著名的山東丘陵,主要分佈在山東半島。內陸地區中部是泰山為主的魯中南山地丘陵,四周是魯西北平原等四大平原。

  板書:

  一、地形與礦產

  1、地形特徵: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和丘陵為主。

  展示山地礦產和工業分佈圖

  分析講解:指點圖上各種礦產,山東礦產資源豐富,黃金,石油等豐富,其中黃金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主要在煙臺的招遠,石油站第二位,是勝利油田。還有很多其他礦產,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主要的工業城市有青島,煙臺,濟南和淄博等。

  學生活動:

  (1)閱讀97頁圖表,瞭解山東主要的礦產種類。

  (2)討論山東礦產分佈和工業發展的關係。

  總結板書:

  2、礦產:黃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

  展示山地氣溫和降水分佈圖

  學生活動:

  (1)回憶山東的緯度位置,分析山東氣候的特點。

  (2)找出山東主要的氣象災害,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他們的危害。

  講述:山東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降水由東南向西北內陸遞減。主要災害是旱澇和乾熱風等,對於農業有較大的影響。

  板書:

  二、氣候與氣象災害

  1、氣候型別:暖溫帶季風氣候

  2、氣象災害:旱澇,乾熱風,寒潮,冰雹。

  學生活動:閱讀99頁材料,談談自己對於氣象災害的認識。

  分組討論:閱讀99頁圖表,說說自己家鄉的環境汙染情況,討論治理措施。

  總結:隨著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山東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如“三廢”的不合理排放,城市噪聲等,還有水土流失等問題,都嚴重製約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我們要治療環境汙染,改善耕種習慣。

  板書設計

  一、地形與礦產

  1、地形特徵: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和丘陵為主。

  2、礦產:黃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

  二、氣候與氣象災害

  1、氣候型別:暖溫帶季風氣候

  2、氣象災害:旱澇,乾熱風,寒潮,冰雹。

  三、環境問題及防治

  教學反思: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篇1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長江的源流概況,清楚長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徑流量和流域面積,知道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我國的第一大河。

  2.使學生知道長江的主要支流及長江流經的省、直轄市、自治區;明確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

  3.使學生了解長江在水能、灌溉及航運方面的巨大作用,認識到這條“黃金水道”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學生認識長江洪澇災害發生的危害性,分析長江洪澇災害的成因,並提出治理措施。

  5.透過分析長江洪澇災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介紹“三峽水利工程”時,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本節教材分為四部分,包括“中國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與灌溉”和“黃金水道”。其中“中國第一大河”這一框題介紹長江的長度、年徑流量及流域面積,透過詳實的資料證實長江不愧是我國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條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標題分析了長江水能豐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並明確了長江水能最豐富的地段以及在長江干流上重要的兩座水電站“葛洲壩水利樞紐”與“三峽工程”。“防洪與灌溉”一標題分析了長江洪澇災害的發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辦法。“黃金水道”一標題分析了長江在航運方面的優越自然條件,介紹了長江在我國內河航運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重點和難點:

  重點:長江的源流狀況;流經的省、直轄市、自治區;上中下游的劃分;長江在水能、灌溉和航運方面的作用。

  難點:長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長江洪澇災害的成因。

  教學設計示例1

  [匯入]前面我們瞭解了我國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祖國的第一大河——長江。

  [提問]學習一條河流,應該知道它的哪些情況呢?

  [學生回答]略

  [講解]學習一條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個部分:

  1、河流概況:發源地、流經地、注入地、長度、流域面積、流量的大小與變化情況、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徵

  3、人河關係:河流對人類產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以及人類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具體措施

  [轉折]下邊我們就按照這種思路,來了解一下長江的概況。

  [板書]一、長江概況

  [活動]請同學們讀“長江流域水系圖”,完成以下要求:

  ① 結合中國政區圖,找出長江的發源地、流經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長江的主要支流(分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並畫出長江干支流的示意圖。

  ③ 找出長江各河段的分界點(宜昌和湖口),看看它們在哪個省(湖北和江西)。

  [教師小結]

  發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經省區: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流入:東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南部支流包括烏江、沅江、湘江和贛江

  [板書]略

  [出示圖表] 長江與世界著名大河比較

  [提問]長江在世界的河流中處於怎樣的位置?

  [學生回答、老師小結]長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補充]在我國的眾多河流當中,從長度、流量、流域面積三方面來看,長江都位於全國第一,因此我們說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河。

  [提問]長江的水量這麼大,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討論]略

  [教師小結]長江流域大部分處在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季長,降水量大。

  [轉折]下面我們再來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徵。

  [板書]二、上、中、下游的特徵

  [活動]讀“長江干流剖面圖”。

  [提問]剖面圖的橫座標指什麼?縱座標是指什麼?(長江的長度,各流經地點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長江上游的落差約有多少?(總6621米,上游約6321米,佔長江總落差的百分比?約為95%)

  [追問]結合前面學過的中國的地形地勢,想一想,為什麼上游的落差這麼大?(因為從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流到第二級階梯,然後又進入第三級階梯)分別穿過了哪些主要山脈?(橫段山脈和巫山)山被切斷,形成什麼?(峽谷)

  [追問]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峽谷?

  [學生回答後老師出示圖片並講解]虎跳峽、三峽,在地圖上準確找出位置。

  [板書]1、上游:落差大,多峽谷,多急流,多水能。

  [轉折]到中游後主要流經什麼地形區?水流特點會怎樣?

  [活動] 讀“治理荊江工程示意圖”思考

  [學生回答]在中游地區河道變得彎曲了。

  [補充] 三峽急流河水衝入中游平原,在慣性作用下左搖右擺,形成曲流。從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磯,即“荊江”河段有“九曲迴腸”之稱,特別是藕池口——城陵磯之間的河流長度為247千米,而直線距離只有80千米。

  [提問]這樣彎曲的河道對航運和水流有哪些影響?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不利於航行,水流不暢,極易氾濫成災,因此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

  [提問]有沒有解決辦法?

  [學生讀圖回答,老師補充]裁彎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樞紐工程等。

  [轉折]現在請大家看長江的支流,在數量上和分佈上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回答]數量比較多,且呈南北對稱分佈。

  [啟發分析]結合前面所學的雨帶移動,想一想這種南北對稱的支流分佈對長江干流的水量有什麼影響?

  [學生回答、老師講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時期進入汛期,洪峰可以錯開,從而削減洪峰,所以一般來說,這樣的支流分佈對幹流的水量起著天然的調節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區同時降水較多,那麼就會同時漲水,這時就會加大長江中游防汛、抗洪任務的難度,1988年就是如此。

  [補充]另外大家注意觀察“長江流域水系圖”,

  [板書小結]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轉折]長江的下游有什麼特點?

  [講解] 到長江口江面寬達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連”的壯麗景觀,十分利於航行,萬噸輪可以一直開到南京,5000噸級輪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於水流平穩,江水會受海潮的頂託,泥沙大量堆積,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島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它是我國第三大島。

  [板書]3、下游:水流平穩,江闊水深

  板書設計:

  中國第一大河——長江

  一、長江概況

  1、源遠流長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點

  二、上中下游的特徵

  1、上游:落差大,多峽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