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體會範文

教師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體會範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體會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體會1

  讀《陶行知教育思想》一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說,教育的核心是愛學生。熱愛學生是師德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愛滿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體現。

  陶行知說:“大家願把整個的心捧出來獻給小孩子,才能實現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愛的教育是少年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因而教育應當充滿愛。可是,教師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樂。當屢次教育總不見效果,當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腦後,學生中錯誤常犯、是非不斷,他們都會煩惱、生氣,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也會剋制不住自己對學生髮脾氣,但冷靜下來又會覺得很內疚,也許他們有很多缺點,也許他們是一犯再犯。一個孩子反覆出錯,只是說明他自制力差,他們需要的決不是粗暴的對待,而是更大的關懷和更大的耐心。這就要求教師更應敞開愛的大門,接納每一個孩子,寬容每個孩子。無論他是健康成長的幼苗,還是被風霜侵蝕的小草,都要用愛消除師生間的隔閡,用愛融化孩子心靈上的堅冰,用教師的大手牽著他們的小手,帶著他們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教師的工作是單調的,教師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師的工作更是默默無聞的。當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傾頹的教室,扛住貧窮和孤獨,扛起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這就充分體現出每一位教師都應擁有了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師用他們無悔的師愛在默默中為孩子們鋪灑陽光,點燃希望。 既然選擇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崗位上勞作著、戰鬥著。

  三尺講臺是他們馳騁沙場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筆站在這三尺講臺之上,他們自豪,他們榮幸。聽,新課改的號角已經吹響;看,“和諧社會”重要思想和“和諧校園”指導精神指引著我們與時俱進的腳步。他們手拿三寸粉筆,百舸爭流,他們穩站三尺講臺,千帆勇進。 “責任重於泰山”,面對這樣的千斤重擔,鼓勵自己只要大膽去做,生命便會實實在在,只要放手去幹,事業便會充滿陽光。有多少個夜晚當別人已沉睡夢鄉的.時候,他們還在拖著疲憊的身體在臺燈下回復學生寫的心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責任,是“愛”的責任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們甚至用鮮血和生命維護了師尊,鑄就了師魂,譜寫了一曲曲人民教師的壯烈凱歌。他們,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導下的中國教育的一代傑出楷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陶行知先生以“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根草去”的徹底獻生精神,把滿腔熱忱和真誠愛心傾注給每一個青年學子。一個“愛”字貫穿了他的整個教育思想,要教好學生,愛是基礎,愛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滿愛,才能真正做到用愛去教導學生。每一位教師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裝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把教師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工作的信念。從現在起,用心用愛去做每一件事情,讓愛傳遞。

  教師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體會2

  當前的學校教育存在許許多多誤區,主管部門、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評價都是一樣:唯分數論學生,唯分數論教師,唯分數論學校等等,大家都在感嘆教育難辦,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大家都非常清楚,但是大家都不照著去做!

  我一直在思考,當前的學校教育究竟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呢?還是扼殺人才的機械運動?靜下心來讀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原來老先生上個世紀就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啦!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有三個,即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義: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看了這個理論後,我深有感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是知識的源泉。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幼兒好好地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從而獲得可貴的直接經驗。在園,要讓幼兒多操作、多探索,多發現,不要抹殺任何一個可以讓孩子學習的機會。同時還要鼓勵幼兒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去體驗生活。

  教師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體會3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感人肺腑的話語引領我走進了陶行之先生,讀罷文集,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陶行之先生求真、創新的教育思想所驚歎,他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他創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為改革中國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我想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教學行為中,要使你對學生的德育培養、知識傳播等都較好地被學生接受併產生效果,應具備的基礎條件不外乎這樣三個方面:1人格、2學問、3方法。即:一個要得到學生尊敬和愛戴的教師,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育人藝術水平。同時,還要做到“心中有書,眼中有人”。兩千多年前我國教育界的祖師爺孔夫子曾說過樣的話“仁者愛人”,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師,你首先要愛你的學生,教師愛學生是無選擇的,沒有愛的教育肯定是被動的、壓抑的。

  學生尊敬和愛戴我們教師的條件又是什麼呢?除了上面講到的“人格”、“學問”、“方法”以外,還應該加上“關愛”,即:關心愛護學生。

  在教育行為中,教育管理學生,要以關心、愛護學生為前提。從一定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力學的關係,進一步說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按照牛頓力學原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質相同的。我們做教師的給予我們學生的是關愛、是親和,學生會回報我們教師疏遠與冷漠?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沒有親和力,你怎麼能要求學生走近你、親和你呢?ソ逃心理學的研究早就有這樣的定論:輕鬆、和諧、充滿愛的環境能夠激發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夠喚醒人的愛心。相反,充滿仇恨、冷漠的環境卻會誘發人產生邪惡,使人與人之間變得隔膜、疏遠、喪失愛心。

  我們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方法得當,方法的選擇要因學生而異,即所謂因材施教是也。切不可千人一面,逮住一種方法就認為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這樣的想法和做法都未免簡單、幼稚。要不斷地觀察學生、走近學生,研究學生、直到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最終達到了解學生、理解學生。說理要動之以情,管理要曉之以理。

  要達到以上目的,我們做教師的除了要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以外,更重要地要擁有一顆愛心。一顆熱愛教育事業的奉獻之心,一顆關愛學生成長的仁愛之心。像陶行之先生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打心底把教師工作視為一份崇高的事業來追求,每時每刻都對這份事業打心底傾注我們對它的愛,那麼,教育——這座人類發展程序中的文明大廈,就一定會建造得更加宏偉、壯觀。

  陶行知先生認為,人的價值始終是社會的核心價值、終極價值。生命的尊嚴才是至高無上的,在神聖的生命面前,沒有任何世俗之物稱得上高貴。任何世俗之物都應匍匐在生命之靈光之中。他所理解的現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權利和尊嚴、服務於人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先生以一顆廣博的愛心愛國家,愛人民,愛師生。“愛滿天下”,“情滿人間”,情至真,愛至深,是我們做人的典範。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牢記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導,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學生,培養學生的一顆愛心!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以先生為榜樣,始終把了解學生、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作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做到人格上尊重他們,生活上關懷他們,學習上關注他們,身體上關心他們,使全體學生生活在充滿愛的濃濃氛圍之中,從而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增進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雄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