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案例評析

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案例評析

  案例背景

  進入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難度越來越大。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高中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和教師想像的相差甚遠。早些年的高中生們對古詩詞喜歡得顛來倒去地背,許多學生書或筆記本的扉頁上都認真地寫著最喜歡的詩句,而現在這種現象已經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已提不起太大的興趣。有時,在課堂上聽完聲情並茂的課文配樂朗誦後,望著學生一臉冷漠,筆者心中塞滿了無助與無奈。有時,筆者在課堂上提到一句詩,很少有同學能接到下一句。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背誦古詩是應付檢查。

  這些情況,我陷入了思考: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了沒有?然而,這些問題卻往往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詩詞教學方面能否迎合學生達到一種默契,或許古典與流行之間就有一種默契。

  案例原因探尋

  經調查瞭解,這種現象並非筆者所教的學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於是,筆者想:現在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已興起了讀背古詩之風,為何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古典文學底蘊反而變得如此貧乏?到底是誰傷害了我們的學生?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高中生對古典詩詞學習興趣的減退?如何才能重新喚起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呢?

  由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開始了深一層地思考。

  造成現狀的客觀原因 :

  1、課本中所選的某些詩篇確實與學生有一定距離,不能吸引學生。

  如《詩經》,就有不少學生反映這首詩古奧難懂,提不起興趣。《詩經》雖然是我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源頭,距離學生的時代比較久遠。雖然前面學生已經接觸了《詩經》,但對於楚辭,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仍然是陌生的。從字面上看,障礙特別多,學生也就沒有了讀下去的慾望。

  2、呆板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槍殺了學生的學習古詩詞的激情。

  不少教師平時教上古典詩詞,篇篇逐字逐句串講,老師講的多,學生自己體驗的時間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詩詞鑑賞課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讀課。而事實上古典詩歌不同於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賞古典詩歌的課堂上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敗,也難怪學生不喜歡。古典詩詞鑑賞課要充分考慮文體的特點,既要有利於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又要有利於學生鑑賞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

  (二)造成現狀的主觀原因

  現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對古典詩詞學習的認識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1、“長一點的詩歌,學起來費時費力,又難懂,學了就忘”

  這是一種畏難心理。學生生性好動,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他們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時間比較短,記憶深度不夠。許多同學看到課後“背誦”兩個大字就頓生反感,讓他們自覺靜心背背古典詩歌是不容易。而實際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鬧中輕鬆學好語文同樣也是不太現實的,要想在學習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為了考試,我願意在語文課堂上讀讀古典詩詞,在課外我從來不讀這些詩詞”

  這些學生很實際也很純粹,他們學習古典詩詞就是為了考試時的得分。抱著這種應試心理,學生就變得功利、浮躁,不肯靜下心來多讀多背,至多背幾句“名句”“考點句”。

  案例描述

  具體古詩詞的教學操作中我選擇以下幾個方面實踐:

  一、 匯入新課:

  藉助流行歌曲來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讀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聽聽徐小鳳演唱的《別亦難》,教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師可以讓學生聽聽王菲演唱的現代版的《明月幾時有》;透過“聽”的形式,在悠揚旋律的伴奏下,誘導學生不再拒絕古典詩詞,沉浸於詩詞,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

  二、比較鑑賞:

  在鑑別中,藉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學生與詩人和作品的感性溝通,加強了詩詞的理性體悟。

  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並且展示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楊慎《臨江仙》)歌曲和歌詞,藉助音樂體味和感受這首詞和蘇軾的詞異曲同工,同為詠史懷古,也各有千秋。

  三、作業設定:

  這種作業設定較以往作業的設定學生願意做、主動做、想著做。

  學習完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後,播放並展示了《還珠格格》中的主題曲《當》的歌曲和歌詞,告訴同學們化用古樂府詩《上邪》,和我們剛學過的作品都表現了愛情永恆這一主題,模仿《當》的歌詞,把《無題》擴寫稱一篇抒情散文

  總之,在這些教學情境的設計和嘗試中,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而時常在教學中,在動聽的音樂聲和學生意猶未盡的討論中,伴隨著陣陣掌聲,鈴聲響起。

  案例思考

  這些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們耳膜的被我們忽視的流行歌曲,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素材,從而為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詩詞教“活”、讓學生學“活”,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材,那麼最好的教材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是大語文活動,應突出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覺得語文教學應實現四個“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語文教學如果遠離了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二是走向實踐,語文惟有運用於學生的實踐中,融合到學生的血液裡,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永恆的精神財富;三是走向綜合。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只有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並加以積澱,才能成為一種綜合素養。四是走向智慧,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

  以上是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的點滴感受,或許在正確理解並踐行新課標之後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