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合編》敝卷半篋齋藏民國刻本
《三字經合編》敝卷半篋齋藏民國刻本
民國時期張驥的刊了《三字經合編》,一共有四卷流傳於世,影響深遠。
《三字經合編》四卷,民國張驥輯,刊於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年),包括清陳修園《醫學三字經》、清張汝珍《春溫三字訣》、清唐容川《痢症三字訣》,和張驥增輯之《三字經湯方歌括》、《春溫三字訣方歌》、《痢症三字訣歌括》。
此書分上下兩節板,黑口,單魚尾,四周雙邊,白紙兩冊全。
該書書品一般,原裝未襯,白紙撫印精良,硬體字刊刻精整,點畫清晰,工麗雅緻,觀之眼明,全書字型泛紅,當為初印之本。
是書為張驥輯《汲古醫學叢書》零種,書內容為《醫學三字經》、《春溫三字訣》、《痢症三字訣》全文及張驥用唱歌的方式概括上述三書所列藥方之功效(即歌括)的文字。其書2010年5月餘以一部民國平裝舊書與同城書友交換而得。
張驥(1874-1951年)名先識,字城甫。四川省雙流縣人,醫學家。清末,從四川法政學堂畢業,赴京參加朝考,成績優異,先後任陝西鳳翔、米脂、榆林、膚施等縣知縣。
民國成立後,寓居成都,棄政從醫,在中東大街開設“義生堂”藥號,釐定藥店經營方向,贏利濟世治眾,被人稱為成都標準藥店,坐店應診。
民國21~24年間,成都城鄉瘟疫流行,有“麻腳瘟”“大頭瘟”“蝦蟆瘟”等急性傳染病流行,張有心仁慈,義而忘利,日夜應診,並自制“避瘟散”“急救丹”免費施送,於是,醫名大著。
民國25年(1936),在成都支磯石街與友人創辦汲古醫塾,親自授課。曾任考試院川康考銓處中醫特種考試主考、四川國醫學院董事、院務委員,兼醫古文及《難經》課講師。1951年病逝。
張驥醫術,師法仲景、東垣,臨症慎思明辨,善治疑難大症。省立中學校長錢智儒的幼子患驚癇病,發病時口吐白沫,倒僕於地,失去知覺,群醫束手。
張驥投以“柴胡龍骨牡蠣湯”,數劑即愈。成都中醫顧錫卿,發病昏厥,痰壅喉間,六脈沉伏,四肢厥冷。張驥診為“痰厥”,投以“三生飲”,薑汁煎服,三劑即痊癒。
張驥精研醫學,著作刊行問世的有《內經藥瀹》《內經方集註》《內經十三方考》《周禮醫師補助》《難經叢考》《難經纘義》《黃翼氏難經正全卷》《金匱正本補註》《雷公炮炙論》《三世脈法》《五色診微篇》《千金婦人方注》《唐本千金方第一序例注》《小兒證直訣集註》《傷寒論脈證式校補》《史記扁鵲倉公傳補註》《醫古微》《左氏秦和傳補註》《漢書藝文志方技補註》《華陀傳補註》《子華子醫道篇補註》《三字經合編》《痢疾三字訣歌括》《醫古文選評》等,流傳於世,影響深遠。
日本人岡西為人撰《宋以前醫籍考》,亦將張驥《史記扁鵲倉公傳補註》列入考證扁鵲傳註解的書中。
張驥也是醫史文獻學家,所著《汲古醫學叢書》,收其各類著述16種,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輯佚本《雷公炮炙論》即為該叢書中之一種。
《雷公炮炙論》系南朝劉宋雷斆編著的我國第一部炮製專書。書凡三卷,較系統地論述了中藥炮製學的理論,具體介紹了300種常用中藥的炮製方法,故受到古今藥業人員之尊崇。該書曾經胡洽重訂而得以流傳,但原書早佚,讀者難窺舊貌。
明清時期,有多種冠以“雷公炮製”的著作出現,如錢允治的《雷公炮製藥性解》、俞汝溪的《新刊雷公炮製使覽》等,都是將《雷公炮炙論》條文摘引於其書各藥正文之後,而不是以《雷公炮製論》條文為正條及主體,因此都不能視作《雷公炮炙論》的輯本或輯注本。
國內學者公認:有真正意義的最早的'《雷公炮炙論》輯本,是張驥的《汲古醫學叢書》本。
張驥將散見於《證類本草》、《本草綱目》、《雷公炮炙藥性賦解》等書中的有關記載,重新輯集而成是書。在編寫體例、內容層次等方面,張氏均力求復雷公原書之舊,從而使我國早期的這部藥學文獻得以較好地儲存下來。
張氏輯本分原敘及上、中、下三卷,共收載藥物180餘種,並加入其他古本草書中有關炮炙經驗。末有附卷,另記70餘種中藥的炮炙方法。張氏輯本,雖不完善,但篳路藍縷,不失為一部有重要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的著作,至今仍為中藥製藥和加工炮製人員重要的參考書。該書現存有1932年成都義生堂刻本及《汲古醫學叢書》本。
張驥好讀醫書,苦心搜求各種版本,校勘精審,僱工刻印,統名“張氏醫學類書”。類書辨識、考證、校勘、輯佚,引籍謹嚴,持論精闢。發行以後,蜚聲省內外,傳播極廣。
民國10年(1921),張曾受聘主修《溫江縣誌》,在方誌學上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