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美的黛馬散文
俊美的黛馬散文
在關中平原的中部,由西安向東約20餘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翠黛色的山體,其狀如一匹俊美的“黛馬”,這就是驪山。
驪山位於臨潼城南,北臨渭河,南枕秦嶺。驪山東西兩側為低平的平原地形,成為孤島狀突兀於關中平原的中部。
由於驪山及山腳下華清池眾多歷史古蹟及其與美麗自然風光的巧妙結合,很久以來就成為遊覽勝地。登驪山、遊華清池,美麗富饒的秦川大地歷歷在目。身臨其山其池,翠黛色的青山雄姿綽約,蔥鬱的綠林四季常青,溫泉叮咚美若琴絃,雕樑畫棟的庭院恢弘無比、富麗堂皇……這些勝景有著遠古的幽情,引起過歷代帝王的折腰,也激起過無數詩人墨客的興嘆。
“夕陽無限好”!每當夕陽西下時,雲霞滿天,斜陽中的驪山周身金黃,宛如披上了美麗的金裝,又好似一匹昂首嘶鳴的火焰神駒,神奇無比。因此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驪山晚照”。
西安長期以來是封建王朝的都城,由於驪山和華清池距離都城不遠,故帝王們選擇這裡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宮苑。這裡也留下了不少歷史典故和傳說。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周幽王就在烽火臺之東的石翁寺溝旁修建了驪宮;秦初時,秦始皇在驪山砌石起宇築池,名曰“驪山湯”;漢武帝時,對宮苑重新進行修葺,擴建為離宮;隋文帝開皇二年,對屋宇進一步增修,並栽植了大量松柏等樹木;到了唐代,大興土木、擴建之風更盛,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營建了湯泉宮;唐玄宗李隆基於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在驪山環列宮殿,殿周築羅城,並改名華清宮。
兩千多年來,驪山和華清池一直是封建帝王、貴戚豪紳、達官貴人的養身取樂之地。周幽王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就是在驪山的烽火臺上戲舉烽火,騙得各路諸侯金戈鐵馬前來救駕,以致招來了亡國之禍。風流皇帝唐玄宗,每歲十月即率百司庶府來到這裡,歲末方回都城。唐玄宗與寵妃楊玉環在這裡過著“春寒賜與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驕奢淫逸生活,在這裡演繹了地久天長的愛情故事。
如今,驪山和華清池的景色更加美麗,那競秀的蔥蔥林木,那潺潺流淌的泉水,那宜人的芳草湖光,那富麗堂皇的殿堂樓閣,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已成為名揚中外的旅遊和療養勝地。
那麼,驪山是如何形成的呢?那就讓我們說說它的前世今生吧。
驪山,它是秦嶺的一支餘脈,海拔高度約為1000米,最高峰的仁宗廟達1320米,相對高差在300米左右。驪山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寬約7公里,形狀似一不規則的矩形體。在地勢上,驪山北坡陡峭,南坡緩平,形成北翹南傾之勢。
從地學觀點來說,現代地表的地形地貌,嚴格受下伏基底構造的控制和影響,基底構造輪廓是現代地表形態的基礎。現已查明,驪山的四周皆為斷裂所圍限,北麓斷層為近東西向,西北側斷層為北東向,東南側斷層為北向,東北側斷層為北西西向。由於這些斷層的層面傾角較大,多在60度左右,故驪山崖壁陡立,形成了與四周明顯相隔的地壘狀山體。
組成驪山的`主體岩石為距今數十億年前的古老變質岩,其中多見暗綠色的片麻岩、灰白色的石英雲母片巖及混合巖。這些岩石都分佈在山體的較高位置上,因為它們“年齡”古老,經受了多次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並經長期風化剝蝕,所以岩層裂隙發育、比較疏鬆破碎。而在驪山的較低位置,則分佈著第三紀的紅色砂岩、砂質泥岩等。這些第三紀岩石圍繞著驪山分佈,由上而下,巖性依次由粗變細,時代由老到新。
從地質構造形跡和地層巖性來看,說明驪山在很早的時候,就經歷了與秦嶺相同的地質歷史過程,它們在“履歷表”的很多欄目上都應該填上相同的內容。到了距今約八千萬年的白堊紀末期,由於燕山運動的影響,秦嶺北緣發生了大的斷裂,才使秦嶺與驪山開始分離,而在它們二者的空曠地帶,沉積了第三紀的紅色地層。以後,由於受強烈的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關中地區發生大範圍的沉降,驪山地區隆起上升,山體的四周發生斷層,驪山才成為一個孤島狀的山體,兀立於關中平原之上。此後,驪山一直處於緩慢的隆起上升之中,長期遭受剝蝕,成為鄰近低窪地區沉積物質的供給區。
驪山地區在新生代以來的地質歷史時期中,也一直處於不斷地抬升中,致使沿著山麓分佈的第三紀紅色岩層隨之升高。不斷髮生的地震和地形變資料,說明驪山地區是一個新近地質構造運動比較活躍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