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導遊詞最新範文
中華門導遊詞最新範文
作為一名樂於為遊客排憂解難的導遊,就有可能用到導遊詞,導遊詞可以幫助旅遊者欣賞景觀,以達到遊覽的最佳效果。導遊詞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華門導遊詞最新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中華門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建成時,因是皇城的正南門,古人又以南方為尊貴,所以享有“國門”的地位。它的名稱隨朝代的更替而變遷,明朝時稱大明門,大學士解縉題門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改名為大清門。辛亥革命後,1912年改名為中華門。1952年為擴建天安門廣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1954年被拆除,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在其原址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作為皇城與市井的分界,中華門建築風格莊嚴厚重,具有很高的規制,據《大清會典》記載
漫步中華門:“大清門,三闕上為飛簷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中華門是一座單簷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類似的規制在明十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大紅門有用。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透過。清朝時,在皇帝大婚時,只有皇后的轎子才能從大清門進入紫禁城,其他嬪妃的轎子只能通過後門神武門進入。
大清門匾是石頭作的,青金石琢製成字,鑲嵌在石中。中華民國成立後,選定了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週年慶典的前一天)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由京兆尹王冶秋題寫“中華門”匾額,掛於簷下。大清門匾由文化部社會文化事務管理局儲存。後移交首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