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條裙子》2000字讀後感

《一百條裙子》2000字讀後感

  合上《一百條裙子》,心情有點沉重。故事中雖然寫得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但他折射出來的卻遠遠不止孩子身上的問題。就讓我們一起到書中去感受一下吧。

  卑微,孤獨,被世界邊緣化。這是故事前半部分裡的旺達。如果故事只到這裡,我們每個人都會說:我們不想做旺達,我們也不是旺達。

  那麼讀者最討厭的那個佩琪呢?故事中那個帶頭傷害旺達的佩琪呢?我們是她,願意是她嗎?

  她漂亮,富有,聰明,是全校最受歡迎的女孩;她有正義感,會保護被男生欺負的小孩子,會為受虐的動物而哭泣。甚至,她之所以不斷地打擊旺達,最初也僅僅是因為她不滿於旺達向她們撒了謊。當然,在後來,因為這種打擊讓她快樂,所以,就漸漸地成為一種習慣,而不再去追索它的根由。

  佩琪不是一個壞女孩,也許,她才是我們理想中的“自我映象”——我們希望在照鏡子的時候,對面出現這樣的一個女孩。她陽光,她是生活的贏家。只是她太驕傲了,所以她聽不見,她看不到。她看不到自己所作所為所留下的深深的傷痕,她聽不到被人傷害的旺達內心的哭泣與掙扎,以及瑪蒂埃內心的哀求。

  在故事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那個瑪蒂埃。瑪蒂埃從來沒有“親自”打擊過旺達,而每一次佩琪對旺達的嘲弄,都讓她深深地感到不安。因為同樣是貧困的女孩,所以她聽得到旺達內心的哭泣。因為害怕遭到同樣的命運,所以,她不敢挺身而出,告訴佩琪不要再作這樣的遊戲。

  於是,她成為故事中和旺達一樣痛苦的人,甚至可以說比旺達更痛苦——因為她還得一次次地經受道德與良心的拷問。

  是的,孩子們本該發現,我們也本該發現,在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時候是瑪蒂埃。我們既不是真正的贏家,也不是徹底的失敗者,我們只是一群依附於贏家,不敢為正義挺身而出的痛苦者——而當我們失去這個痛苦時,我們也就成為社會上最不足道的失魂人。

  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那麼,這真是一個殘忍的故事。

  只是如果我們不像佩琪那樣驕傲,如果我們沒有用自己的自以為是阻斷了對孩子內心的聆聽,那麼我們將會發現,在每一個教室裡,都生活著佩琪、旺達、以及反省的痛苦一閃而過的瑪蒂埃。也就是說,在校園裡,在教室裡,冷漠與傷害,歧視與偏見,幾乎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教室裡,膚色相同的這群孩子,他們靈魂上的膚色是不相同的。永遠會有一些孩子的.內心,被烙上了有色人種或者高等人種的烙印。而教師,他本該是弱勢孩子的保護者。只是可惜,許多時候,教師卻反而成了心靈膚色的裁定者。正是教師的斷言,偏見,固執,才讓很多孩子從一開始,就成了旺達,成了角落裡的被遺忘者。

  一個好的故事,它總是對生活中最敏感的難題。《一百條裙子》也一樣,透過故事,它提出了一至四章中所揭示的校園問題和成長問題的理想的解決方案。

  故事把最完美的結局給予了旺達:原來啊,旺達用最優美的畫筆,畫出了一百條漂亮的裙子!這樣,她的謊言就成為承諾,成為真正的憧憬,成為對明天的描繪。

  因為畫出了一百條裙子,因為這些裙子贏得了學校聖誕節的大獎,因為自己已經遠離了這個校園,不再受到奚落,所以,旺達還不再計較同學們對她的冷嘲和熱諷,以及平素的冷漠,她把獲獎的作品,作為禮物,送給了曾經不斷地傷害她的女孩子們。於是,旺達在讀者的心目中,就擁有了寬容、大度、豁達的美譽。

  對一個困境中的孩子而言,對一個屢屢遭受同學的奚落與打擊的孩子而言,這樣的結局真是太好了。

  因為故事告訴那些孩子(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會有過那樣的時刻,生活中沒有純粹的“佩琪”),只要你能夠“畫出一百條裙子”,那麼無論有過多少的誤解,有過多少的冷落,有過多少別人的冷眼,你就是生活的主角,生活中的強者和贏家!

  也就是說,這樣的故事告訴旺達一樣的孩子,你不要計較於他們的冷漠或者嘲弄,你要致力於自己生命的創造,用你生命中的“一百條裙子”,去告訴他們,告訴這世界:我,也是驕傲的主角。

  但是,為了防止孩子們因此成為於連式的人物,所以,故事還告訴孩子們,“成功”之後,你仍然要不失謙卑與感恩,至少,你不能斤斤計較於已經過去了的那些恩怨。

  故事真的好極了。

  故事也給了佩琪一個機會。這個因過於驕傲而聽不到看不見的女孩,面對著旺達所畫的“一百條裙子”,她真誠地說:天,我還以為自己畫得不錯呢。她把真誠的讚美,給了旺達所畫的一百條裙子,把真誠的歉意,給了那個她無心傷害而一直傷害著的波蘭女孩――旺達·佩特羅斯基。

  只是在生活中,那些同樣因為過於驕傲,過於自大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也會有這樣的機會,對被自己有意無意傷害過的人們,說一聲對不起,並聆聽他們的聲音,發現他們的美麗嗎?

  而這本書其實把最大的一個機會,給了瑪蒂埃。

  在這本書裡,其實旺達已經遠離,不再出現。關於旺達的所有故事,來自於瑪蒂埃不安、自責、痛苦的回憶。

  伴隨著旺達所受傷害在記憶中的復甦,瑪蒂埃內心的痛苦也在一遍遍地加劇,直到故事的最後,她終於作出一個重要的決定:“她決不再只做一個旁觀者了”!“她已經沒有辦法糾正在旺達身上犯下的錯誤了,但是從現在起,她再也不會讓其他人不快樂了”,“如果她再聽到誰因為長相不好或者因為名字奇怪而被別人取笑的話,她一定會仗義執言的”!

  能作出這樣的決定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夠有多少?

  這就是故事,它既揭露出那些被我們的驕傲或者麻木所遮蔽的社會問題,又透過故事中人物的種種選擇,給予我們一次改變的機會:當我們作出與以往不同選擇的時候,不僅故事有了不同的結局,而且整個社會也將有不同的未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