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貓杜威讀後感2000字左右
小貓杜威讀後感2000字左右
對於所謂的暢銷書,我基本上不感冒。這書吸引我的地方,一來我也是個愛貓之人,二來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一隻圖書館的貓。令我不禁好奇地想入非非:如果我去圖書館的時候看到只到處晃盪的貓貓,是否還會專心看書?封面上的杜威,何等可愛,表情平靜而友好,讓人忍不住想知道它的故事。
杜威是一隻才出生不久的小貓,在最冷的冬天被遺棄在圖書館的還書箱裡,當它被圖書館長薇奇發現時,骯髒不堪,奄奄一息。經精心擦洗和救護後,它帶著傷腿,馬上做出令人驚奇的姿勢——對每一個人表示充滿感激和愛,圖書館收留了它。它不久就養成了固定的習慣。每天早晨在圖書館門口等待薇奇的到來,向她招手,然後便跟著她在館內巡視,挨個兒拜訪每位員工,等待圖書館開門後第一個客人的到來……隨著歲月的流逝,杜威已經成了小鎮圖書館乃至整個小鎮的人們不可或缺的伴侶。
這本書貫穿了好幾條歷史的線索,除了杜威的一生,還有作者,也就是圖書館館長的個人奮鬥史和家族史,以及美國衣阿華州的這個小鎮斯潘塞的一段變遷歷史,顯示了美國平民的奮鬥、堅強和善良,有人說美國精神就是由這廣袤內陸樸實善良的人民所代表,而不是如紐約那樣的燈紅酒綠物慾橫流利益至上。斯潘塞小鎮的居民在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程序中,拒絕了屠宰場與賭場,始終堅守著那一片靜謐的樂土,核心價值的穩固,得益於一代代的居民對信仰與生活方式的維護。作者說:“我們都是善良、可靠、勤勞的中西部人。我們驕傲,同時謙遜。我們相信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鄰居對你的尊重。”濃厚的鄉土意識,會讓一個平凡的地方變得不平凡,因為每個人的.決心與夢想,就是要讓他們所生存的地方變得更好,無論它看上去多麼小、多麼落後。
薇奇在文中曾寫道這樣一段話:“你肯定注意過新鮮玉米棒上的穗須。它們如絲緞一般。每根穗須都連著玉米棒的一個點。只有在那根穗須授過花粉之後,那個點才會長出玉米粒。一次一粒,玉米棒就這樣形成。要使一根玉米棒長得飽滿,每根絲都必須授粉。杜威就是這樣發揮作用的。它日復一日地贏得人心,每次一個人。它從不遺漏或忽視任何人。如果你願意接受,它在那兒等你。如果你不願意接受,它會想辦法讓你改變。杜威就有那種人格魅力:熱情,誠實,可愛,樂觀,謙遜(對一隻貓來說),還有更重要的,它是每一個人的朋友。”
杜威沒有高貴的血統,奇異的技能,它只有簡單的、打動無數讀者的心的故事。被人遺棄卻依舊充滿信念滿懷感恩,拋開那些被人拔高的文字後的微言大義,杜威只不過用自己的率真與質樸讓我們這些芸芸眾生“找到你的位置。滿足於你擁有的東西。善待每一個人。過一種好生活。不是關於物質,而是關於愛。愛,永遠是可遇不可求的。”對於杜威,這個答案是簡單的,但對於人類,這時常很難。“不管環境如何,它從不失去信念,從不失去對生命的珍重。它是謙虛的。也許謙虛這個詞並不合適——它畢竟是一隻貓——但它確實沒有傲氣。它很自信。也許這是九死一生的倖存者的自信。是那種曾經走到絕路,失去所有希望,然後又柳暗花明的安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從我們發現杜威的那一刻起,它就相信一切都會好的。” 書裡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那些苦苦支撐的小圖書館員工問:“難道我們都養一隻貓嗎?”薇奇的回答是:“不,你們應該相信自己。”
和杜威一起的時光,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是:“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說,就是兩個朋友依偎在一起,像一雙等待鞋子的舊襪子。”杜威的想法,膝頭是用來打盹的,只有小貓才在那上面玩耍,當然了,得由他自己來選擇跟誰在一起。堅強的杜威活了下來,並且始終如一地帶給我們快樂,感動,以及信心,直到他的離開,我知道任何一段生命都有終結的時候,但是在這段生命過程中,我們需要好好地去過好這段時光,即使走到了絕路,也應該有戰勝任何困難的決心。
在看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本書會寫到杜威老去的事,畢竟一隻貓能有幾年的壽命呢,雖然做了心理準備,看到後面眼淚還是止不住。因為我無法不想念起自己那隻痛失的愛貓,它還不到一歲,我把它當作家庭成員和至親那樣無比寵溺,曾以為我們會相伴至少十幾年,那段時間我十分消極低沉,好不容易才恢復過來,現在想起還心酸。杜威因為身體的頑疾,在薇奇的同意下,被執行了安樂死。當年齡已高的杜威,仍然完美地履行它在圖書館慣常的責任,體貼地穿梭於人群中間,然後精疲力盡地累倒在睡塌上時,愛它和了解它的館員感動地凝視它——“多少年來,我以為自己為杜威作了這些。當杜威受傷、寒冷和哭泣時,我在那裡。我抱住了它。我確保一切都安然無恙。然而,真實的情況是,這麼多年以來,在艱難的日子,在美好的日子,在所有構成我們生命之書的一頁頁的那些不被記憶的日子,是杜威在抱著我。現在它仍然抱著我。因此,謝謝你,杜威。謝謝你,不管你在哪裡。”
書中還有些令我觸動極大、感受很深的段落——
我的一位良師益友貝爾醫生說,每個人都有一個痛苦測量計,從0到十。在到達十之前,誰也不會做任何改變。即使是九也不行。九的時候,你仍然畏首畏尾。只有到了十,你才會義無反顧,到了那個時侯,你會知道的。誰也不能替你做決定。
我在一個朋友那裡親眼目睹了這一事實。她懷孕了,她那個虐待成性的丈夫仍然每天打她。我們決定必須讓她從那裡擺脫出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就勸她離開那個男人。我們把她跟孩子一起安置在活動房屋裡。她父母每天過來。她什麼都不缺。兩星期後,她又回到了丈夫身邊。我那時就意識到,你不可能讓別人去做你認為正確的事。他們必須自己覺悟。一年後,我的朋友永遠離開了她的丈夫。她沒有需要我們任何人的幫助。
我也是自己明白這個道理的,因為一個婚姻解體的過程是緩慢的。令你心力交瘁的也許不是緩慢,而是不肯放棄。每天都更糟糕一點,更難以預料一點,最後你做的事情是你以前根本沒想過自己會做的。
薇奇也說到這樣一個故事,大意是:小時候,有一次差點被拖拉機弄傷,還好只是割傷了手指。然而回到家以後,父親看到她,驚愕了半天,緊緊地抱柱她,說沒事……這就是生活,人們不免會受傷,有輕的也有重的,然而這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有人在那裡把你抱起來,緊緊地摟著你,告訴你一切都沒事……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總有不如意的事,只是那些不如意,是否達到十分的痛苦而促使你不得不自己作出改變?眼看著每天都更糟一點,直至最後的麻木、崩潰或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