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讀後感2000字左右
恰同學少年讀後感2000字左右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恰同學少年讀後感2000字左右,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恰同學少年讀後感2000字左右 篇1
一部《恰同學少年》展現了毛澤東湖南一師五年半的求學生涯,同時也引發了大家對當今教育問題的深思:學生為什麼要學習?學生該怎樣學習?學生應該學習什麼?教師該怎樣教育學生?教師該教給學生什麼?教師該如何評價學生?學生學習是否就該為了一張成績單?
每天晚上八點打到央視一套,專心看著《恰同學少年》,胸中那一片蟄伏的一次次的被這一群年少的偉人點燃著、感染著。他們高聲吟誦著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他們將自己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緊緊相連,他們將改造舊中國,改變國民命運當成自己的責任,毛澤東、蔡和森、陶斯詠、向警予、楊開慧、蕭子升、蕭三……一個個意氣風發、激揚文字,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實現一生的抱負,在一群開明的教育改革家楊昌濟、孔昭綬等老師的教導下,奮發圖強,修學儲能,潛心學習、相互探討,於無字句處讀書,在時局動盪中尋找中國的出路。
因為他們生於亂世,中國之大竟無一處可以使人安心讀書,所以他們只能為了去開創一個新的天地,而儲能,而讀書。
現在,生於治世的同學少年,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問一下教室裡的莘莘學子,答案倒也五花八門,“為了考上重點高中……”“為了將來找個好工作……”“為了讓爸媽高興……”“為了考個好分數,得到爸媽許諾的電腦……”“為了……為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是呀,為什麼要讀書?每個同學的答案也許不盡相同,甚至隨著年齡的增長想法也會改變,但是為什麼要讀書,卻是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觀,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人生選向的重要問題。“志於斯,恆於斯,成於斯”,作為同學少年,應該考慮這個問題。
毛澤東在一師讀書的刻苦是出了名的,別人下棋娛樂時他在教室裡讀書,別人早已安然入睡時,他在鍋爐房借光讀書……買不起書,他就在書店裡蹲著讀《達化齋書錄》;穿著一雙露著十個腳指頭的布鞋出出入入,他從來沒覺得寒酸;當楊昌濟老師給他一元錢讓他買一雙新鞋穿時,又被他在半路上換了一本《西方倫理學》……博覽群書,飽覽群書,讀書筆記、註釋寫的比原書還多,這種讀書,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吃書”――將書的內容都“吃”到肚子中去了,爛熟於胸。毛澤東的讀書速度是快的讓人吃驚的,當楊昌濟先生將自己譯著的十幾萬字的手稿《西方倫理學史》借給毛澤東看時,毛澤東隔了一週就將書還給了楊先生,以致楊先生誤會他沒有認真看書,而當他聽到毛澤東解釋並說將書抄了一遍時,更是直到親眼看見方始相信。“修學儲能,先博後淵”這是楊昌濟指給毛澤東的求學之路,而毛澤東讀書更善於融會貫通,中西合璧,將西方倫理學與中國老莊、孔孟、程朱之學相比較得出了本源同一的結論,一番高論令楊先生同樣歎服。而更重要的'一點,是毛澤東善於從社會觀察與實踐中學習,善於透過從同學之間的討論中學習,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這就是當年的毛澤東是如何學習的,現在的同學學習中不乏挑燈夜讀,狠下苦功的,但是僅僅這些夠麼?比較之下,應該知道作為學生該怎樣學習。
人們都知道,毛澤東是存在偏科的,數理化科目很差,甚至都到了不及格的邊緣。但是楊昌濟說的好:“自古大才乏通才,自古大才少全才,我們又何必強求一個對理科缺乏興趣的學生要門門全優呢?”的確不錯,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對學科中的某一方面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後,其他不相關的內容自然不會再去過分關心,那樣對他來說彷彿是分散了精力,浪費了時間。當然,在這兒我們不是說理科不重要,或者說某科不重要,而是針對了我們的教育機制,本身要求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全才,乍聽上去合情合理、盡善盡美,但是仔細推敲一下,真的就沒有人對此產生疑問麼?真的韓寒就不如各門功課都差不多,但總分卻比韓寒高許多的同學麼?陳景潤固然不能成為一名稱職的好老師,但他的貢獻比起那些稱職的老師差麼?同樣在現在的學習中,又有多少學子存在偏科問題,老師、父母在盡力的對他們進行不科、糾正,但是有成效的有幾人?理科好的終究還是理科好,文科棒的終究還是文科棒,沒聽說有幾人能成為文理全優的“全才”的。這也是我們當下該如何正確對待學生偏科的問題。當學生知道努力學習之後,“該學什麼”這就成了他們人生選擇中的大問題了。
作為教師,是應該好好看看這部電視劇的,她會讓你審視時下你自己的教育中所存在的許多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每個老師都應該練就一雙慧眼,善於從你的學生中找出那匹“千里馬”來。劇中楊昌濟、孔昭綬等教育家對當時教育改革的諸多問題,不也正是當前我們教育中所存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麼?裡面反映的很多問題確切的說就是現在我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的考評方法問題,應試教育問題,學生的儉樸教育問題,獨生子女個人生活自理能力低的問題,部分學生瞧不起自己貧困的父母的問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問題……
在那個時代,儉樸為修身之本。當蔡和森看到劉俊卿和王子鵬吃著家裡送來的好飯而將學校發的伙食倒掉時,蔡和森憤怒了,因為有多少人正在忍饑受餓……當劉俊卿恥笑蔡和森撿剩飯吃時,徐特立老師走了出來,無聲的從蔡和森的碗裡拿起半塊剩窩頭,從容的塞入嘴裡吃了起來,並笑著說:“真香啊!”,蔡和森被感動了,蔡暢被感動了,所有在場的同學被感動了,無言的批評使劉俊卿頓感無地自容,這就是“身教勝於言教”。
當毛澤東帶著對“tex”的疑惑問老師時,老師在解答後卻對他關心時事的做法大為不滿,認為學生就要關心“學習”,與書本無關的事情知之何益?試問我們中的老師是否也有這種做法呢?劇中這些教育家不止一次的探討,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成才。當毛澤東在課堂上頂撞袁吉六老師後,學校要給他處分時,老師們結合他的性格,想到的是這樣是否能達到真正意義的教育目的,最終還是經楊昌濟先生的一番旁敲側擊,才使毛澤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雨夜登袁府,向老師認錯。此等教育,用心良苦,又豈是簡單的表揚、批評所能比擬的?
劇中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劇中的教育者也才是真正為國為民辦實事的人。毫無一點銅臭味,拿著自己的薪水教自己的學生,不必整天應付沒完沒了的檢查,也不必整天等著領導的督促才去工作,師道尊嚴,為人師表。那時的教育可以經世致用,修身平性;那時的教育可以激人奮進,立志有為。而不像現在大家所學的這些東西,等到你參加工作時才發現,以前所學的東西基本都用不上,而用得著的又基本都要重新補充。
恰同學少年讀後感2000字左右 篇2
“衡山西,嶽麓東,城南講學峙其中。人可鑄,金可熔,麗澤紹高風。多材自昔誇熊封。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
翻開《恰同學少年》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這樣幾句鏗鏘有力的詞。這是民國初期,湖南第一師範的校歌。這本書介紹的就是當時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這樣一群學子,在第一師範眾多思想開明的老師的指導下,努力讀書,開拓眼界,探索救國道路的故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民國初創,百廢待興的時期,湖南第一師範匯聚了大量學識淵博、思想開明、師德高尚的老師。如英國留學歸來,學貫東西,以“欲栽大木拄長天”明志的板倉先生楊昌濟;如求學日本,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力圖改革國民的孔昭綬。這些學者深刻的認識到:民智未開,國必落後!只有開民智,興教育,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這,才是民族生存之根本,中華強盛之源泉!於是,他們懷著無限的熱情,在第一師範這片熱土上,把畢身之所學教授給學生。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積極進步的思想正在迸發!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進步則中國進步,少年雄於地球,則中國雄於地球。”一師的校園裡,梁任公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不絕於耳。以毛澤東為首的一群學子認識到,如今國之強盛,國之未來,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故今日之學子不可如往日之秀才,讀死書,死讀書。而應該關心時事,以學生之力量,開拓思維之新領地,書寫時代之新篇章。於是,他們成立讀書會,積極交流,大有發展千古文化之濫觴的趨勢;他們談論時事,關心國家,力圖改變今日之積貧積弱之局面;他們拋開世俗,不拘小節,把那些酸腐的陳年舊俗都踩在腳下。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股新興的力量正在不斷的發展壯大。
我認為,書裡表達的三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修學儲能,經世致用。與現在相比,前輩們讀書的目的要比我們現在明確許多。一個人讀書,是貯備知識,更是鍛鍊能力。在求學的路上,如果光是能力素質強而學問修養不夠,就無法約束自己,這樣還可能造成一種破壞性的能力,相反,如果一個人光是注重書本知識,卻不注重自己的實踐能力,那樣學到的知識就成了死知識,毫無價值。修身治國平天下,而簡樸乃修身之本。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毛澤東為了買到新書,為了訂閱報紙,不捨得買鞋穿,沒有紙作就裁剪報紙的空白處作為草稿紙;蔡和森自知家境貧困,每到週末便到街上給人擦皮鞋以賺錢補貼家用,因為把他的飯菜給妹妹吃,自己去吃同學剩下的而遭到人羞辱,“貧而好學,窮且益堅”便是對他的評價;作為湖南省議會副議長的徐特立,他每次都跟學生一樣,吃不要錢的學生食堂,只為把錢節省出來創辦免費的學校。他們珍惜每一件東西,愛護每一次的勞動成果。讓我從精神上明白怎樣勤儉節約,從行動上開始自己的修身之路。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是毛澤東在這本書裡的觀點。從古以來,中國的教育,可謂從來沒有把體育放在眼裡。顏回、賈誼、王勃、盧照鄰,這些古之文人哪一個不是才華橫溢!可是他們卻短命啊!於是只能給歷史留下一頁頁遺憾。沒有健康的身體,學得再多,學問再大,可是命都保不住,又有什麼用呢!古希臘的斯巴達人,人數少,卻能稱霸希臘。因為他們不僅重視精神之文明,更崇尚野蠻之體魄。這本書裡提到毛澤東從青少年時期重視體育。讓我明白在學校當中不要一味啃書本,而要注意身體鍛鍊,應該要多參加鍛鍊,應該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要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把學習效率提高,使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認為,要想讀懂一本書就應該學習書中人物的精神,並且把書中的理論付諸實踐。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我邀請身邊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讀書會,開始了更多的校園活動,並以書中的學子們為榜樣,關心國家,胸懷天下。
“亂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目前的中國以和平崛起作為國策,在這個和平穩定的大環境下,我們當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己任,同時強身健體,走在科學創新的前端,為中國之強盛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