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學詩讀後感2000字左右

香菱學詩讀後感2000字左右

  讀《香菱學詩》,不禁驚歎於林黛玉的深厚學識和教育藝術,也深深地為香菱的虛心好學、刻苦勤勉所感動。林黛玉不愧為飽讀詩書、深諳教藝的好老師,香菱也不愧為聰穎靈秀、極富悟性的好學生。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裡,她們共同演繹了一曲教與學的動人樂章,展示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獨特層面。

  (一)教的極致

  在《紅樓夢》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們看到的卻是一位學識淵博、熱情大方、具有詩人氣質的好老師。當香菱求教於她時,她不像寶釵那樣的囿於禮節規矩而推託,反而饒有興致地承擔起老師的責任。她說:“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樂為人師,當仁不讓,主動、率真、自信,溢於言表。她首先鼓勵香菱樹立信心:學詩“什麼難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勁,從而有信心有興趣地學下去。林黛玉簡單明確地提出了作詩的要領,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顧慮,很快縮短了教與學之間的距離。她講述“課程”提綱挈領,高屋建瓴,道規律,明要旨,生動形象,深入淺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她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循序漸進,要重視積累和感悟。且看林黛玉的教法:

  第一單元,把王維的五言律詩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先體會情景統一,進入詩情畫意。

  第二單元,讀杜甫的七言律詩一二百首,進一步體會“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詩的功力。

  第三單元,讀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返璞歸真”,培養詩的個性與想像力。

  林黛玉安排的三個教程,注重基礎,全面落實,重視誦讀和感悟,這正是後人歸納的境界三層次。

  不僅如此,林黛玉在教學中強調自學,重視讀說聽寫的綜合訓練;強調實踐和探究,重視能力的培養。“共記得多少首?”“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你竟作一首來。”……林黛玉深諳教學的原理,做到及時檢查反饋,交流討論,訂正總結,從而全面提高成績。當香菱寫出第一首詩時,林黛玉及時點撥:“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同時,幫助她找出失敗的原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並積極引導她要敢於創新:“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作。”當香菱拿來第二首詩作時,林黛玉雖然深感婉惜——“自然算難為他了”,但還是實事求是,嚴格要求:“這一首過於穿鑿了,還得另作。”直至她最後寫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來。

  在這裡,曹雪芹簡直把教學的過程寫絕了,我們讀“香菱學詩”這一節,完全可以品讀出另類的林黛玉,她不但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老師,一個有詩性、有靈性、有悟性、有耐性、有創造性、有豐富教學經驗、有生機和活力的好老師。黛玉如此善教,必將很快地把靈氣帶給學生,並讓學生樂學不疲,這是她境界的必然,這當然也是曹雪芹的得意之筆。

  (二)學的境界

  做學問如香菱者,恐怕並不多見。她聰穎靈秀,求師心切,至誠至純,不但好學樂學,而且善學苦學,終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驕人的成績。

  1.樂學。香菱雖賤為人妾,但她骨子裡卻流著詩書翰墨人家的血液,對於詩歌,她早就有著真情的嚮往,內心裡也早有著學詩的願望,但苦於沒有機會,只好自己弄本舊詩,偷空就看兩首,因而她的內心也存有“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一類的詩句。她的學詩絕不同於無聊貴族的閒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風雅,而是一種執著頑強的自我回歸,是一個詩性女兒對詩性情懷和詩性人格乃至詩性理想的執著追求。她一入園就向寶釵求教,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求學精神,可惜寶釵雖懂詩但終以禮節規矩為重,婉拒了香菱的懇求。但香菱沒有失去學習的`信心,碰了軟釘子後,自己便往瀟湘館來,直言求黛玉教詩,終於獲得了黛玉的教誨。古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香菱學詩,既好之又樂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2.善學。香菱非常善於學習,她不但認真聽老師講課,按老師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師所教的內容加以整理歸納,及時消化。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品讀、理解和感悟,注重積累和運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詩的:“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剛起步的第一階段,她就悟到了詩的滋味和真諦。其言簡樸,其理精深。她把詩歌意象和生活經驗有機結合,透過聯想、想像這詩的兩翼,讓自己的樸素感性升入高深的理性殿堂,表現出自己獨有的詩歌領悟能力。其重意輕物、重悟輕解的取向又直追“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空靈詩境。讀詩、悟詩、談詩之後自然還得作詩,香菱通共將一首詠月詩寫了三次,前兩次要麼滯澀生硬,要麼穿鑿單一,但她不灰心喪氣,認真總結寫作經驗,找出自己的不足,終於捕捉到新鮮的意象,寫出鮮活的詩作來。

  3.苦學。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香菱在學詩的過程中不僅僅依靠聰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與勤。香菱面聆黛玉教誨後,遂按要求借書吟讀。“香菱拿了詩,回至蘅蕪苑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其苦心、專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讚歎。當香菱拿到寫作詩題後,“又苦思一回作兩句詩,又捨不得杜詩,又讀兩首。如此茶飯無心,坐臥不定”。她邊讀邊悟邊寫,現炒現賣,終於寫得一首。但只因措詞不雅,聲韻生硬,單調滯澀而被要求重寫。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來,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香菱的苦心、專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連寶釵也直讚美:“能夠像他這苦心就好了,學什麼有個不成的。”當第二次詩作失敗後,香菱仍舊忘我地用功,繼續努力,她“便自己走至階前竹下閒步,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到了痴狂的地步。“至晚間對燈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後上床臥下,兩眼鰥鰥,直到五更方才朦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終於以自己的苦心誠心換得了詩神繆斯的青睞,覓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詩作看似夢中偶得,實是多次錘鍊苦心孤詣的結晶。

  香菱學詩的過程,應證了古已有之的治學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懸想”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頓悟”階段:“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懸想到苦索到頓悟,曹雪芹為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學詩的借鑑,也是所有藝術創造的借鑑,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價值之所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