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精選9篇)

《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精選9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精選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1

  很難將麥田與一種混亂、叛逆、空虛的生活聯絡在一起。二戰後硝煙未散的國家又迎來冷戰。這些五十年代的“垮掉的一代”中有的正渾渾噩噩地揮霍他們的生命,有的試圖反抗卻因為缺乏光輝的理想而湮沒在芸芸眾生之中。

  然而,就是在這物質生活發展迅速、精神文明極度匱乏的社會狀況下有一位名叫霍爾頓的少年對於這一切有自己的獨特看法。他痛恨電影,痛恨偽君子,痛恨一切虛假模式的事物。由於多門功課不及格,以及帶領擊劍隊比賽時忘了拿用具等錯誤,他被學校開除。他為了使父母最終不得不面對並接受他被學校開除的事實而在紐約度過了特殊的兩天。他總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身份用犀利的目光去審視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從而得出一些獨特的見解。

  在他妹妹菲苾對他將來職業的一再追問下,他說了這麼一段話:“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

  想到麥田,很容易想到秋收季節田裡全是金燦燦的麥子,一陣秋風掠過,掀起一陣麥浪,那壯闊美麗的景象常常能攝入人的靈魂,激起心中的一陣暖流,使你的整個心靈感到純淨。但我依舊覺得麥田過於具象,其實它所指代的是一種聖潔美麗而又純淨自然的地方。主人公霍爾頓想到這樣的地方去,其實還和他所生活的現實社會相反,社會上沒有這種守望者的職業,沒有人會理會霍爾頓的這種想法,沒有人能給予霍爾頓支援或是道出自己的想法。他們只是會把它當玩笑般一笑了之。他們認為這是一派胡言,連霍爾頓自己都認為是在想一些異想天開的事,由此可以想象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什麼樣子:混亂、複雜而又可怕。

  這也說明了當時的孩子已沒有了目標,只是在盲目狂奔,不知自己到底需要什麼、追求什麼、嚮往什麼。他們想要成功,卻找不著方向,就像作者生活時期的一些人,他們試圖反抗卻找不著光輝的理想或遠大的目標,最終只好作罷。而霍爾頓認為自己是清醒的,他要阻止那些瘋狂亂跑的人,他要阻止那些誤入歧途的人。當然,我也看出霍爾頓是愛孩子的,他對已故的弟弟艾裡念念不忘,他對自己的妹妹菲苾猶加喜愛,最終也是菲苾的童真喚醒了霍爾頓的心,使他留了下來。

  我從這本書中看到了當時社會的無數縮影,希望社會上人人卸下偽裝,做真正的自己,讓全世界都變成聖潔美麗、純淨自然的無邊麥田!

  《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2

  這個暑假,我讀了美國作家J.D塞林格的《麥田的守望者》。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麥田的守望者》裡我有所領悟。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名叫霍爾頓的少年,他離開學校後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令人著迷的也引人深思的事情。

  霍爾頓厭惡一切弄虛作假,假模假式。他的願望是在麥田中央當一個“守望者”。麥田邊有個懸崖,他不希望他的夥伴們或其他什麼人在玩耍時掉落懸崖。至少,他希望可以真誠地做好這一件事。

  他渴望真誠!

  人們小時候總是無憂無慮,因為天真和單純,我們幼年時期只認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互相之間誠實相待,日子充滿了快樂和喜悅。但是,生活是塊磨刀石,它把本來不會傷人的鐵石磨成了一把鋒利的刀!隨著人慢慢長大,慾望也越來越大,為了搶奪利益,人變得貪婪、虛偽。只有少數人能倖免於難。

  只要是人,都有脾氣,都會在挫折面前垂頭喪氣、甚至暴跳如雷。誰能問心無愧地說自己一生從沒有撒過謊!

  生活是一本書,看你落筆寫什麼,多希望看到的是你們用你們真誠的心各自描繪的精彩啊。

  細想一想,人類在很多方面做的還沒有動物好。你見過兩個狼群決鬥嗎?你見過兩隻獅子戰鬥一定要把一方打死的嗎?沒有吧!我們的專業分工沒有螞蟻有效率,我們的工作難度也比不上蜜蜂,我們遠沒有駱駝有耐力……可我們比他們誰都更容易驕傲。因為人覺得自己會思考,所以遠比其他動物高階。

  其實,智慧生物,比如人,你在怎樣思考?

  有思想,會思考,這是一把雙刃劍。動物們靠本能行動,而人有心機、有私心,人在行動前多少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安全、得失、利益大小,計較來計較去,行動力受損。而不像螞蟻,它們生存的目標很簡單:讓種族繁衍。它們齊心協力只做一件事,且只做好這一件事,沒有別的追求。

  我們能不能也把目標設定得單純一點,努力做好一件事情呢?

  《麥田的守望者》中發生的兩件事讓我感觸良多。

  一是,有一次他們在博物館裡,霍爾頓認為博物館中的一切都是不會變的,不同的人參觀博物館有不同的感悟,變的只是人。就像書,文字是不會變的,不同的讀者讀後會有不同的體會一樣,變的也只是人。

  再是,最後一頁,霍爾頓回想起他不喜歡的學校,甚至不喜歡的同學後,很感慨。我深有體會,人只有在失去後才領悟“要珍惜”。當我們擁有一樣東西——比如書的時候,我們會在前八天手不釋卷,讀了一遍又一遍,讀完就束之高閣,終於,有一天發現書丟了,再也找不回來了,就開始捶胸頓足地哭號:“那真是一本好書啊!”可之前呢,它在家裡的某個角落已經落灰了好久好久。

  《麥田的守望者》一書是在體諒年輕人。讓他們的質問、懷疑和逃避得到應有的承認和發洩。

  《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3

  剛一掀開書本,就被作者塞林格生動的語言深深吸引,全書用主人公的口吻平鋪直敘,使用了大量的口語,使其有著一種通俗易懂卻又不失發人深省的感覺。

  《麥田裡的守望者》以回議的方式寫的是一個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霍爾頓,在第四次被學校開除之後,深夜離開學校,來到美國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物,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煩人種種醜惡,他想逃離這個現實的世界,但想到自己也許會得肺炎死去,決定冒險回家和妹妹菲芯訣別,他向她訴說了自己的理想和苦悶,他想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後來霍爾頓決定假裝成一個聾啞人去西部謀生,最後,在妹妹的勸說下,他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回到家之後人霍爾頓就生了一場大病。

  看完這本書後,最讓我覺得難得的是主人公在汙濁的環境中仍能保持一顆與世無爭的心,他渴望樸實和真誠,他有著自己的思想和靈魂,他有勇氣拒絕成人世界的虛偽和骯髒,也許正是因為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世態人情,他才有了這個相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夢,他希望自己能夠為孩子們做些什麼,他希望自己沒有的童年可以讓他人擁有。但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玩世不恭,衝動敏感卻又使得他一無所成,他沒有能力改變這一現狀,只能抱著那些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幻想去自欺欺人,最終他還是向這個社會妥協了。

  由於作品的感染力極強,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共鳴。青春期這是一個由孩童到成人的過渡期,著名的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夏洛特?彪勒曾把青春期稱之為“消極反抗期”。在這期間,少男少女們總有著叛逆的心理,追求新鮮,憤世氣俗,不思上進。和賽爾頓不喜歡讀書,不喜歡受人束縛,但是除了這些我們還能做什麼呢?打架,抽菸,喝酒,一些禁止學生的行為?多麼可笑啊,它們也許能滿足你一時的好奇和新鮮感,但絕對不會對你的將來有任何一點的好處,只會讓你變得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每個人都有著對理想的渴望,但是如果不靠奮鬥和努力,能換來什麼呢?只有空白,任何的夢只有經過汗水的澆灌才會發芽結果。現實是殘酷的,生活在這個社會里,不是我們改變環境就是環境改變我們,那麼你們選擇的是前者還是後者呢?麥田裡的守望者也許是那麼的簡單純粹,但它也同樣需要付出,主人公有著美好的理想境界,卻是垮掉的一代,因為他並沒有資本去實現。

  《麥田裡的守望者》它道出了青少年的心聲,增加了青少年對生活的認識,給予了我們許許多多的思考。它就像是海市蜃樓,看起來是那麼的真實靠近,實際上卻是遙不可及……

  《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4

  我想要經過這樣一片麥田,那裡有人在守望。望著遠方,聽著風吹。

  多漂亮的名字啊《麥田裡的守望者》,未曾翻開它時竟猜想它是溫暖而又美好的故事。卻不曾想到少年霍爾頓帶來的是那麼曲折又帶點心酸的旅程。

  霍爾頓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16歲叛逆少年。他抽菸喝酒四次被學校開除。人們對他惡言相向嗤之以鼻。十字開頭的年紀應該像表皮光滑的蘋果,可他的靈魂早已腐爛。他帶著一種孤獨、頹然與灰冷的態度孑然一身。可在文首我看見一個不一樣的霍爾頓。他是如此的溫暖像一陣清風。他想用真心守護住孩子們的美好,願他們不要如他一般墮入黑暗,永遠沒有憂愁的生活,不會有陰翳與絕望。霍爾頓是如此的渴求光明!

  他帶著渾身傲氣玩世不恭,努力尋求他心中嚮往的天堂。為此,墮入黑暗也在所不惜。生命像一張網試圖困住他心中的桀驁不羈。可他寧願撞得頭破血流也不要屈於現狀。後來他離開學校獨自一人久久飄零。他決定喬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大概是太過於健全的四肢會撕裂絕對的自由。可流浪終有時,他還是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回到那個從不屬於他的黑暗世界那個冰冷的空間。

  文章留下的結局值得思考,但我知道霍爾頓會再次出發。如果真的有天堂請讓霍爾頓進去,他比誰都要乾淨透徹。

  我記得霍爾頓說過的話,記得那些恆久的感動。

  霍爾頓說: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設身處地地為他著想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所以請原諒所有你見過的人,好人或者壞人。當我為一些不公與惡言相向而感到是失望時,有些不知所措和無力之感。從這段話開始我才明白,那些對他人加以傷害的人其實更可悲。所以學會寬容,別心生怨恨別以傷害回覆,要做乾淨徹底的自己。

  霍爾頓說過: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這大概是最陌生的溫暖吧。之後我嘗試在他人悲傷時給予一聲問候與關懷,將溫暖分享給他人。我知道的,在日後哪個寒冷的`瞬間我會得到一個熾熱的擁抱。

  文字僅僅由幾筆幾畫構成,卻有著那麼大的力量。《麥田的守望者》將守望寫得極端寫得孤獨。那是一種在混沌中的清醒與彷徨。這世界上總有不少的“明白人”,看透了世俗跟著名利與金錢走,而隨心的則成了“怪胎”。霍爾頓只是太乾淨,他一腔孤勇,最後只能遍體鱗傷。時光啊真是最大的暴君!他奪走了清澈的雙眼,使它混沌,使它不在明亮。所以,我喜歡霍爾頓,喜歡他的無畏。

  守望是一種少有的情懷,是一種姿態又是一種期待。所以霍爾頓說,他想要一直在麥田中守望。因為想要遇見,所以我在守望。

  《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5

  青年時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因為這段時間我們可以對這個世界有無數的希望。站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色麥田中,我想起了曾經讀過一本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主人公是一個曾經的“壞孩子”——霍爾頓。

  霍爾頓讀書的地方叫潘西,一個私立的貴族學校。在這之前他還上過艾爾敦·希爾斯學校。那兒有一個非常勢利的校長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見到開了汽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跑來跑去和他們握手,要是學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樸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們握一下手,然後假惺惺一笑,接著就和別的父母去講話。青春的日子裡,快樂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著我們敏感的神經,我們總是會因為這點或那點而不滿或憤怒。霍爾頓受不了這樣的環境,於是選擇了逃離,戴著自己的獵人帽拎著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臨走前,他想要再見見自己的妹妹菲苾。於是託人送去一張便條,約在博物館旁邊。過了好一會兒,菲苾終於來了,她拖著霍爾頓在胡敦讀書時用的舊箱子裝滿了行李決心與哥哥一同離開。霍爾頓沒辦法,只好放棄了去西部。青春就是這樣,充滿了叛逆霸道卻一心想要離開,最後在種種的牽絆下放棄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誒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的確確是這樣,那時候學校裡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利的人,他們認為為了苟延殘喘地活著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為了某種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為了日後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霍爾頓曾經對妹說,他想要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護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只是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長大。長大意味著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成為所謂的“成熟男人”,為了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是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絕大多數人會為了生活背叛心靈。

  後來我透過網路再次瞭解了一下作者塞林格,他的一生只有這麼一部作品,發表完這本書以後他就銷聲匿跡了。在現實生活中霍爾頓沒有妹妹,據說後來他也瘋掉了。也許他就是那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們小的時候都是聰明,自信,善良而為什麼長大以後卻變得幼稚,貪婪呢,作者非常討厭成人之間的虛偽與勢利。於是選擇逃離,在我的生活中經常碰到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別人的信任,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的去傷害別人。還有一些人為了迎合社會,學會欺騙和偽裝,比如給別人一個假笑,因為追逐名利,讓人們之間缺少了那種溫暖。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學會善待自己和他人。而我願意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住純潔善良的心。

  《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6

  《麥田裡的守望者》雖然是一部堪稱給美國社會和文學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作品,但是它的語言卻十分簡單明瞭,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簡單粗暴。初次看到這本小說時,“混賬”……的字眼隨處可見,可正就是這些略微粗俗的言語吸引了身處叛逆階段的我。居然在名著中都能看到如此不堪說出口的詞語,這將是一次多麼有趣的體驗,越粗暴,越憤世嫉俗,不正是我們所謂的一種追求?

  走進書中,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就是一個孤獨憤世的學生,他被退學四次,不求上進,吸菸,酗酒,打架……這麼一個大概被周圍的人認為無可救藥的孩子,

  卻將下流的字眼從牆上抹掉,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時就慷慨解囊,對自己的妹妹菲比百般的照顧與疼愛……如此純潔善良的孩子,也許就是在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中變得彷徨和矛盾。身為青少年的我們雖然不生活在霍爾頓那個年代,還意識不到社會虛偽做作的一面,但是,我們依舊憤世嫉俗,也許這就是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過程。

  有些時候,我認為過度的反叛是無需的,甚至是幼稚的。因為,從霍爾頓的故事中,憤世嫉俗的結果不還是因為各種牽絆回到事情發生的原點——正式他所想逃離的——學校、家。倘若是為了結果,那麼他這次叛逆的出走是一點也沒有意義的,他沒有改變社會,沒有改變現狀,只是用很粗俗的語言把它們罵了一通。但,如果是為了過程,他卻得到了覺悟,他渴望成為麥田裡的守望者,拯救那些不曾被俗世玷汙的人們,這或許只是一種幻想,可卻似乎給了一種釋放。

  從這部小說,也同樣給了我們警示,他告訴我們什麼憤世嫉俗、出走等各種自以為有個性的舉動都是沒必要的,最後不還是得到躺在療養院裡接受父母安排的結果。然而表達自己的不滿,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不需要用過於偏激的方式。因為在這個年紀,無論你怎麼反抗,受傷的只會是自己。霍爾頓也許是被打了一頓什麼的,但現在的社會,你怎麼知道不會更恐怖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我們想反抗的事情——作業太多,一大堆考試,中考,高考……各種學習的壓力就像是霍爾頓心中的“社會毒瘤”,我們也和霍爾頓一樣嘗試著叛逆,但,哪次不是因為失敗而收尾的。社會上不可能沒有壞人,不可能沒有虛偽,就像我們不可能沒有作業。所以還是不要做無謂的掙扎了,順其自然,做我們該做的。

  在這部沒有高雅藝術語言文字的小說裡,我更加理解了作者的叛逆,讓我身處其境,我是否也有如此大膽的想法,如此不羈的行為,警惕自己,讓自己也成為麥田上的守望者。

  我的麥田,由我來守候。

  《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7

  翻開J·D·賽格林的《麥田守望者》,封面的天空 是純淨的湛藍色,一片金黃的麥田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盡頭。遠方,一個孤獨少年的守望身影在灼眼的陽光下傾斜著投在那大片的金黃上。

  賽格林的書在他人看來活是一本“教育小說”。的確,主人公是一個大家眼裡的“問題學生”,再被學校 開除後遊蕩於紐約街頭。在這幾天中,他看到並且看透了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與他童年中那個理想的世界相去甚遠。於是,他便幻想守望自己的最後一片麥田,做“純真”的守護神。但現實的殘酷最終逼得他精神崩潰,最後只得在療養院度過餘生。

  不知道為什麼,面對這本令教育家們爭執已久的書,我卻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

  合上書,封面上少年的背影又一次讓我有些莫名的感動,眼角溼溼的。想起以前曾在哪本雜誌中看到過一個名為“麥田守望者“的樂隊,那群年輕人是因為共同的愛好——喜歡《麥田守望者》這本書才這樣走到了一起。開啟MP4,聽著《在路上》,吉他樸質自然地音色頓時流淌出來,是那種令人懷念的調子。“我們沒有理想/流浪沒有方向/總是夢中麥田/守著一片金黃”主唱有些沙啞似經風霜的聲音陡然使我聯絡到了那位的少年,在紛亂的鬧市中堅毅地守望著心靈的最後一片麥田。

  抬頭,窗外的天空已不再湛藍。靜靜遠眺,我多想就在眼前尋找到自己的麥田。但滿街汽車的轟鳴聲與遮擋住視線的高樓大廈,嘲笑般地打破了我的幻想。許多黑暗將心中的麥田包圍,什麼也看不見。心也會漸漸變得麻木吧,在虛偽的世界中仿?著,有誰還在守望自己的麥田?

  也許,他們不是這樣……我的思考又漸漸退回遙遠的歷史長河中,我驚喜 地發現了許多“麥田守望者”們的身影在浪花中閃爍。莊子與濮水之畔守望,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繫之舟。面對官場功名,他持杆不顧,保留了心中金黃的麥田;於是歷史記錄了他那至今還在茫茫天域迴盪的聲音:“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與之相隔百年後,凡·高在世界的另一端守望,他深愛著歐維爾那片燦爛的麥田。他的作品中便充斥著與這個世界不和諧的熱烈,難以為世人所接受。他是在歐維爾的麥田中選擇離去的。當夕陽欲頹,金黃熱烈的麥田中一個最後的守望者綻放出自己最後的美麗,那片燦爛的麥田會陪伴他走向天堂。

  他們是麥田守望者,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堅守著心中的最後一塊聖地。回望從前,許多“守望者”們站在風揚起的麥田邊,目光堅定淡然,望向遠方。尼采,北島,海明威……大片大片的金色麥浪在我的記憶中搖曳。

  我想,我也要做個麥田守望者。縱然會孤獨,會寂寞,但我也想像賽格林筆下的少年一樣,守望自己最後的麥田。

  讓我們成為麥田守望者吧。守望最初的純真、善良,守望一片金黃。

  《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8

  《守望語文的麥田》由東北師大王廷波所著,之所以喜歡這本書,原因有很多,一來,王廷波的講座與講課我都聽過,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可謂心目中的偶像,教壇中的男神。二來,是歉意的表達,在骨幹教師考試時讓寫一本自己讀過的著作的名稱及喜歡的理由,悲催的是我把書名《守望語文的麥田》寫成了《語文,我心中的麥田》,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罪過都是不可饒恕的,在此,鄭重地向王校長說聲:“對不起,沒經您的允許輕易改寫了您的書名,希望得到您的諒解。”三來,是對這位執著守望者的敬佩,思考者的追隨,學習者的感動……

  關於思考

  我們既要做執著的趕路人,偶爾也要停下腳步判斷接下來的路該朝向何方,是自己開路還是走羊腸小道,亦或踏上寬闊的馬路還是走高速路、快速路,判斷對了,方法對了,就不會走彎路甚至岔路,也許很快就會到達近期目標。

  且行且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因素。王校長總能冷眼看熱點,從課堂觀察中留下問號:哪怕一個詞的流失,都會遺憾美麗的逝去;哪怕多媒體的應用,都會擔心讀屏切不可以代替讀書,與文字對話才是硬道理;哪怕學生個性閱讀,都會思考初讀的視角應關注“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之間的差,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生疑的時間,以求學習利益最大化,而非教學效益最大化;哪怕一次小小的考試,都會想到試題應該是讓學生體驗語文是有用的、有趣的、博大的、新鮮的,進而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腹有詩書氣自華”;哪怕一節課的教學設計,都是在批判建設再批判再建設的糾纏中一步步成熟。哪怕……只要是課堂中的花絮,總會讀出不同視角下的不同來,前提是你便是那個肯為教學思考的人,那個有心的教學人。有質疑,就有糾錯,就有進步,再質疑,再糾錯,再進步,迴圈往復,螺旋式上升。

  單看書中的每一個教學實錄,後都附有教後反思,客觀而真實,毫不避諱地直擊實錄中暗含的缺陷。我們在嘖嘖讚歎教者的精湛設計之時,教後反思又會提醒讀者,你思考了嗎?你思考到了嗎?一次次遺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讓遺憾重演,可貴的是不會有類似的遺憾再發生,我們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日漸完美。回看每一課的教學實錄,都傳達出個性與不同來,都綻放著作者一遍遍思考後的精彩來,就像他在《一隻貝》中給貝以磨製的化身,在這樣打磨、寂寞、痛苦的境界裡,磨礪出了稀罕的大珍珠。而磨製的過程,就是不斷否定的過程,不斷蛻變重生的過程,過程是痛苦的,結果卻是幸福的、欣然的。

  因為有了思考,也就有了真知高見;因為有了思考,也就有了進步的臺階;因為有了思考,也就清晰了前進的方向;因為有了思考,也就有了屬於自己的教學之路。

  《麥田裡的守望者》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9

  第一次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在高三緊張的備考時期。

  在擁擠的教室裡,堆滿教科書,資料書的書堆後面,小心翼翼的翻著書頁。生怕因為翻書頻率太快或者是太大聲而引起值日老師的注意,四處張望著,屏著呼吸在安靜的教室中偷偷翻了一頁書,這感覺太刺激了。

  或許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在當時、在我們學校、在我們年級、在我們班、自習時間偷偷看課外書意味著什麼。是老師一頓劈頭蓋臉的臭罵、是隨時都會打電話叫家長來的威脅、甚至是讓你當眾讀出你在看的“閒書”章節的羞辱。總之,我們心裡是痛恨的,但也膽顫,因為他們真的會這樣做。

  事實上我是一個極少不服從規定的學生,也就是所謂人們口中所謂的“好學生”。

  老師讓我們做什麼,我就會照做,就算有些違反後果是老師故意編出來嚇唬我們的,我也還是害怕它真的會發生。

  就是這樣一個我,竟然被這樣一本書的第一章節吸引,從而拋棄了我所有的恐懼,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就算老師讓我在全班面前讀出多麼令我難以啟齒的話我都無所謂了。

  只因為書裡的主人公實在是太像那個只存在於我內心世界的自己了,但是我卻沒有霍爾頓那樣的膽量把它們變成現實。

  或許是當時在學業的重壓下,神經變得敏感起來。

  就像剛從別的組轉過來滿臉痤瘡,單眼皮三角眼,每次看人都只是斜著眼睛從別人臉上掃過後又埋頭做題的學霸同桌。

  從來都是一副看不起別人的樣子,走路永遠都是鼻孔朝天,對於別人提出來的問題也是嗤之以鼻——儘管他在人前的表現都謙虛的要死。

  但是從他的眼神當中我還是可以看出來他的不屑。我儘量不去問他問題,即使我不會我也不會問他,因為我不喜歡低人一等的去問他問題,好像我是百年難得一遇的蠢才或者他是千年難得一遇的天才。

  直到有一天,我的英語模考考了全班第一。他驚訝得問了英語課代表三次,“是真的嗎?”當然這種事是英語課代表下課時無意告訴我的。

  這種自以為是的傢伙,以為全世界只有他看得懂那些英文字母似的。還有那些對學霸盲目追崇的腦殘粉,對於學霸的不小心失誤竟然都歸結於試卷出得不和規矩或是懷疑某個科目考上第一的傢伙作弊或是老師評錯分等等的小機率事件。

  那時的我就像霍爾頓一樣,實在是厭惡那些虛偽的人,甚至聽他們說的話都噁心的想吐。我也對當時的情況感到沮喪和失望,多想像霍爾頓一樣,反戴自己紅色的鴨舌帽,手提箱裡塞進他四門不及格的成績單,和被開除的通知,不要命的逃出來了潘西,連一句再見也沒有,但是我不敢逃。

  試著想想,如果這樣多好,逃離那個充滿虛偽空氣的地方,可是到底要去哪呢,霍爾頓也不知道。

最近訪問